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發布時間:2025-05-24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精選6篇)。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情況及危害。

2.掌握一些空氣凈化的初淺知識,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猴子去旅行》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情況:

師:"今天小猴子到城市旅游,我們看看它去了什么地方,看見什么?

1、教師逐一利用PPT展示城市空氣污染情況

圖一:提問:小猴還看見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圖二:提問:走過了街道,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見什么?有什么感受?

依次出現圖三、圖四,并圍繞上述問題提問。

2、說說猴子到城市旅游的感受

師:猴子對城市的感覺好嗎?為什么?如果小猴長期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下,它會怎么樣?

二、感知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傷害

1、展示呼吸器官結構圖

師:受污染的空氣進入人體后,真的會對我們的呼吸器官造成傷害嗎?

2.展示健康肺部圖片,通過實驗,求證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實驗,瓶子上有一塊雪白的棉花,這塊棉花就好像人體的肺部,等會我們分別點燃香煙和這些物品,看看棉花的變化。

3.討論:當實驗中你聞到了什么,看到棉花有什么變化?

4.出示變黑后的呼吸器官結構圖。(圖片)

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吸入這些受污染的空氣,肺部會怎樣?

小結:原來吸入了受污染的空氣人和動物就容易得感冒、氣管炎、哮喘病,嚴重的還會導致肺癌。

5.觀看空氣報到:初步了解現在空氣污染的狀況

三、觀看空氣質量報道,了解每天空氣質量

四、學做"環保小衛士"

師:大家都知道受污染的`空氣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了,那我們有什么方法來減少污染?老師這里有一些小標語的紙,你們可以用畫、寫的方法把保護空氣的方法記在標語上,提醒人們遵守。

小結:看到這些小朋友記錄下來的話,林老師很感動,在這個活動中,我也認識了空氣污染的危害。讓我們每人都做一個環保小使者,積極宣傳和保護空氣好嗎?干凈好嗎?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篇2

一、案例背景:

進入21世紀,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技能的更新也隨之越來越快。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到各個領域,社會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而其更新的速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幾乎月月出新招。更先進的軟件版本不斷地出現,學習的內容越來越來多,對我們掌握這些知識就帶來了更大的困難。作為信息技術的教師,面對這紛繁復雜的計算機世界如何讓孩子體驗將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學科課程中呢?于是我進行了一番思索:我們知道環境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日趨突出,在這種形式下,環境教育做為一門學科也隨之從無到有、迅速發展起來。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設計了《小狐貍賣空氣》的語言活動。但是幼兒的思維主要處于具體形象思維水平,還不能離開事物的形象,要理解地球上的空氣與人類的關系顯得非常困難,于是我借助了多媒體現代化手段,根據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制作了FLASH動畫課件,通過栩栩如生的動畫,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

一、設置疑問,引起幼兒興趣。

二、幼兒發揮想象互相討論,初步理解故事情節。

三、完整觀看動畫片。

(一)設置疑問,引起幼兒興趣。

故事片段一:小狐貍帶著葫蘆在城里住了一段時間,感到呼吸困難,嗓子干干的,喉嚨癢癢的。一輛小汽車從小狐貍身邊開過,“阿嚏、阿嚏、阿嚏”小狐貍噴嚏一個接一個,小狐貍生病了。在這一片段中,我讓孩子們看片頭并進行討論: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孩子們根據想象,得出了不同的猜測:酒、蛋糕、玩具等等。在孩子們充滿好奇心的這刻,我緊接著播放多媒體故事鏡頭:醫生對它說:“你得了空氣污染過敏癥?!?/p>

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我提出了“小狐貍怎么會生病”的問題。采用邊看邊提問的方式易于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加深對故事情節的回顧。如果直接將整個故事情節完整播放再進行提問,這樣孩子們會將已有的興趣減弱。之后我又讓孩子們先動腦嘗試想辦法“你認為怎樣才能治好小狐貍的病呢?”孩子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問題展開想象,這樣結合多媒體的情況下能把幼兒現場的想法及時的反映在幼兒面前,還能進一步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

(二)結合多媒體動畫討論理解故事。

故事片段二:小狐貍又回到了深山老家。那兒長滿了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空氣可新鮮拉。小狐貍吸了新鮮空氣,病漸漸地好了。小狐貍想:城里的空氣太壞了,我干嗎不把山里的新鮮空氣運到城里去賣呢?小狐貍把新鮮空氣裝在大葫蘆里帶到城市,賣給了老奶奶。老奶奶高興地說:“太好了,新鮮空氣痔好了我的氣喘病,我叫大家都來買你的新鮮空氣?!毙∨笥盐诵迈r空氣拍著手說“新鮮空氣真舒服,我們再也不咳嗽了?!卑职謰寢屛诵迈r空氣后,身體變得更健康了。

分析:孩子們看了這一片段后,能夠結合自己的思考的基礎上很清楚地明白了原來治病的好辦法就是吸新鮮空氣。同時,還初步理解了新鮮空氣的好處。在看的過程中我又進行了提問“小狐貍把新鮮空氣裝在葫蘆里運到城市里去賣這個辦法到底好嗎?”這樣引發了孩子主動地去探索問題思考問題,鼓勵他們依據畫面及想法展開討論,同時培養孩子傾聽同伴發言的習慣。在這里我沒有直接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幼兒,而是以嘗試者的'身份把問題擺在幼兒面前,鼓勵他們自己去想問題的答案所在,這樣的教育策略促進了孩子在活動中主體性的發展。孩子們說出想法時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發展情節,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活動興趣。

故事片段三:時間一長小狐貍感到非常累,因為從深山老家運新鮮空氣到城市里來賣,非常不方便,城里的人呢,整天捧著葫蘆吸新鮮空氣,什么事也干不了,也覺的很麻煩。有一天,市長也來買新鮮空氣。小狐貍對市長說:“您應該帶全城的人治理污染,讓城里的空氣變干凈?!笔虚L接受了建議,帶領全城的人治理污染。一年過去,城里也長滿了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像個大花園,空氣也變得很新鮮。

分析:我在孩子們看了這一片段后再提出小狐貍他是怎樣做的?顯然,他們利用我提供的畫面,用獨立的、合適的表達方式來回答問題,進一步感知了新鮮空氣與人們健康的關系??春笪疫€讓孩子設想假如自己是市長會用什么辦法來治理污染,讓城市的空氣變干凈?在這一環節中我邊演示動畫邊讓孩子進行議論,充分尊重了幼兒的想法,并且肯定幼兒的創意想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繼續尋找環境污染及解決的辦法。

(三)完整播放多媒體。

引發了問題:除了空氣污染會影響大家的健康,還有哪些污染也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三、案例反思: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知多媒體體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它能形象地具體地生動地反映人、動物、植物生活在地球上以及地球上環境遭受破壞,給人、動植物帶來的困境,展現在幼兒的眼前,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及現象。它富于情感色彩,能夠使幼兒介入,產生共鳴與交流,為激發幼兒參與活動興趣產生了積極的教育效應。

(一)首先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有利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加速孩子對有關的環境問題的感知過程,促進認識的變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應用能力,使孩子對《小狐貍賣空氣》活動的內容、時間、難度及進度的選擇都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引致了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使教師轉變為孩子學習的“指導者”,孩子活動的“支持者”。

(二)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有利于孩子們的能力大大增強。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多媒體化的學習環境,使孩子有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參與、發現及探索自己所喜歡和關注的周圍事物和涉及環境問題。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中獲取了許多的感性經驗,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從而鼓勵了進一步參與的愿望。如《小狐貍賣空氣》的活動,孩子們從課件的畫面中感知中獲得經驗:原來空氣是摸不著看不到的。2、孩子們從計算機、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中獲取了許多的感性經驗后,更渴望到大自然中去探索、發現。如:在活動后,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在雙休日常提出要到公園或者山上等地方去吸收新鮮空氣。他們有提不完的問題,問不完的問題。

因此,做為教師的我們要1、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善于進行課件的操作。促進幼兒在活動中主體性的發揮,提升活動的興趣。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和的主體是教師和幼兒。要時刻發揮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動操作也不可忽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教學藝術、教育策略對幼兒的影響舉足輕重。2、善于給幼兒提供發展的平臺,發揮幼兒的淺能。以上案例可以反映出教師在播放課件的同時,還要信任幼兒所具有的淺能。讓孩子在觀看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思考問題,探討問題。這就意味著教師要了解幼兒的需要、興趣和潛在的發展可能性,為幼兒的“自我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通過動畫引導幼兒一步一步地自主探索新鮮空氣給人類帶來的好處,發現問題教師并不急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繼續看動畫的故事情節發展,發揮幼兒潛在的處理問題能力,根據他們的興趣及時調整教學。

綜上所述,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幼兒師范專業課教學的整合實踐,我們覺得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并非是僅用于輔助教師的講解和演示,它同時用于支持幼兒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將信息技術納入,使技術與教育教學相整合。從而不斷引領幼兒體驗新穎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既加強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又對之進行徹底的變革,最終培養出適合信息化教育發展需求的新型的幼兒教師。

實踐表明在幼兒園開展信息技術課程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確立也為教學指明了方向。我相信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幼兒園信息技術教學將更加有助于幼兒的發展。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的。

2、技能目標:發展積極去探索、發現和觀察的能力。

3、情感目標: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認識空氣的特性。

難點:嘗試獨立完成實驗操作。

活動準備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個。

2、干凈紙巾、手帕、水。

活動過程

1、導入:師:小朋友們早上好!小小手,放膝蓋。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游戲,請大家閉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開,請小朋友說說剛剛做游戲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引出空氣)師: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我們要呼吸,我們有呼吸才能維持生命。那我們吸進的是什么呢?引導小朋友說出空氣。師:那空氣是怎樣的呢,哪位小朋友來說說?引導小朋友逐一發表意見。

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展開

(1)教師演示師:空氣還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師變個小魔術來看看空氣究竟神奇在哪里。教師演示紙巾不會濕的實驗。教師將紙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壓入水槽的水中。師:小朋友猜一猜紙巾現在帕濕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取出杯子,請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紙巾沒濕后,請小朋友再認真看一次實驗,注意看泡泡。教師演示紙巾會濕的實驗。教師將杯子倒扣壓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讓空氣跑出來,取出杯子。師:小朋友猜一猜紙巾濕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為什么第一次紙巾沒有濕,第二次紙巾又濕了呢?

(2)幼兒操作分開兩組,讓幼兒帶著疑問做實驗,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兩次實驗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紙巾沒有濕是因為杯子有空氣,空氣擋住了水,水不能進入杯子,所以紙巾沒有濕;而第二次是因為杯子的空氣跑出來了,水進入杯子所以紙巾濕了。

(3)教師演示把紙巾換成手帕,教師演示手帕不會濕的實驗。教師將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壓入水槽的水中。師:小朋友猜一猜手現在帕濕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取出杯子,請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沒濕后,請小朋友再認真看一次實驗,注意看泡泡。教師演示手帕會濕的實驗。教師將杯子倒扣壓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讓空氣跑出來,取出杯子。

(4)幼兒操作同樣分開,讓幼兒操作把紙巾換成手帕的實驗。

教師小結:

杯子里的紙巾和手帕會濕跟材料無關,都是因為空氣的關系,杯子有空氣,空氣擋住了水,水不能進入杯子。

3、活動結束

教師請幼兒簡單說明自己理解的空氣是怎樣的,引導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實驗的'過程。

師:老師剛剛觀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來移去到最后紙巾也沒有濕,鼓勵這位小朋友還發現空氣另外的神奇之處。

師:(實驗結束)大家看到空氣的神奇的地方了嗎?老師把實驗的工具放在區域活動里,想做這個實驗的小朋友可以取來做。

活動總結結合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我對本節課總結如下:

1、幼兒求知欲望較強,積極性高。兒童對空氣和探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整個主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能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循序漸進地進行各個領域的教學活動。

2、注重安全,整個活動過程幼兒參與動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師在開展主題活動前的預知工作不夠全面,教師未考慮到孩子們也喜歡玩水,場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師共同協助。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2、培養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和細致觀察的能力,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重點: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

活動難點:通過科學小實驗,讓幼兒總結出空氣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活動準備:蠟燭、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氣球、玻璃杯、塑料袋、吸管等。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在哪兒?你能用眼睛看到嗎?用手能摸著嗎?聞一聞空氣是什么味?

2、出示一個吹好氣的氣球。

師問: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你能看到嗎?是什么顏色的.?揭示課題《空氣在哪里》。

二、嘗試活動

尋找空氣、感受空氣

1、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緊袋口)

2、提問:你們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三、嘗試活動:找一找哪里還有空氣

1、教師拿一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然后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接著將水杯稍稍傾斜,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2、請幼兒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教師個別指導幼兒按要求進行操作,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請幼兒將水杯稍稍傾斜,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4、討論:水為什么進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水杯傾斜以后水進去了嗎?

四、活動延伸

1、請小朋友說一說我們的肚子里有空氣嗎?指導幼兒做實驗:把吸管放到水杯或水盆里,用嘴吹吸管,看看會發生什么?

2、播放課件:被污染的空氣圖片我們的空氣就是被這些東西給污染了!小朋友們想一想:地球上的人、動物還有許多的植物如果都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氣,會造成什么危害呢?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3、小實驗:(1)閉住嘴巴一手捏鼻子。(2)蠟燭會熄滅嗎?

五、小結

我們從現在起就要保護我們的空氣,花草樹木是凈化空氣的能手,小朋友們以后要做到不摘花、不搖樹、不踩踏小草、不亂扔垃圾,還要提醒爸爸、爺爺少吸煙。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空氣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質之一,世間萬物的蓬勃生長都離不開空氣,在這一基礎上,選取與幼兒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載體(即空氣)展開課堂,運用多種感官感覺的活動,讓幼兒充分感知空氣,知道空氣無處不在并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興趣。同時,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周圍的環境空氣變得越來越糟糕,呼吁幼兒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的。

2.技能目標:發展積極去探索、發現和觀察的能力。

3.情感目標: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認識空氣的特性。

難點:嘗試XX完成實驗操作。

活動準備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個。

2.干凈紙巾、手帕、水。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小朋友們早上好!小小手,放膝蓋。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游戲,請大家閉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開,請小朋友說說剛剛做游戲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引出空氣)

師: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我們要呼吸,我們有呼吸才能維持生命。那我們XX的是什么呢?引導小朋友說出空氣。

師:那空氣是怎樣的呢,哪位小朋友來說說?引導小朋友逐一發表意見。

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展開

(1)教師演示

師:空氣還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師變個小魔術來看看空氣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師演示紙巾不會濕的實驗。教師將紙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壓入水槽的水中。

師:小朋友猜一猜紙巾現在帕濕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

取出杯子,請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紙巾沒濕后,請小朋友再認真看一次實驗,注意看泡泡。

教師演示紙巾會濕的實驗。教師將杯子倒扣壓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讓空氣跑出來,取出杯子。

師:小朋友猜一猜紙巾濕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為什么第一次紙巾沒有濕,第二次紙巾又濕了呢?

(2)幼兒操作

分開兩組,讓幼兒帶著疑問做實驗,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兩次實驗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紙巾沒有濕是因為杯子有空氣,空氣擋住了水,水不能進入杯子,所以紙巾沒有濕;而第二次是因為杯子的空氣跑出來了,水進入杯子所以紙巾濕了。

(3)教師演示

把紙巾換成手帕,教師演示手帕不會濕的實驗。教師將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壓入水槽的水中。

師:小朋友猜一猜手現在帕濕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

取出杯子,請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沒濕后,請小朋友再認真看一次實驗,注意看泡泡。

教師演示手帕會濕的實驗。教師將杯子倒扣壓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讓空氣跑出來,取出杯子。

(4)幼兒操作

同樣分開,讓幼兒操作把紙巾換成手帕的實驗。

教師小結:杯子里的紙巾和手帕會濕跟材料無關,都是因為空氣的關系,杯子有空氣,空氣擋住了水,水不能進入杯子。

3.活動結束

教師請幼兒簡單說明自己理解的空氣是怎樣的,引導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實驗的過程。

師:老師剛剛觀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來移去到最后紙巾也沒有濕,鼓勵這位小朋友還發現空氣另外的神奇之處。

師:(實驗結束)大家看到空氣的.神奇的地方了嗎?老師把實驗的工具放在區域活動里,想做這個實驗的小朋友可以取來做。

活動總結

結合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我對本節課總結如下:

1.幼兒求知欲望較強,積極性高。兒童對空氣和探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整個主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能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循序漸進地進行各個領域的教學活動。

2.注重安全,整個活動過程幼兒參與動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師在開展主題活動前的預知工作不夠全面,教師未考慮到孩子們也喜歡玩水,場面XX不好,需要副班老師共同協助。

大班科學空氣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讓幼兒初步感知空氣的特性:看不見、摸不著;到處都有;空氣能流動。

材料準備:

透明塑料袋若干個、積木玩具、每人一組圖標和一張記錄卡、鉛筆、牙簽、小棍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請來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問:它有什么用呀?(裝東西用)

2、老師演示用袋子裝蘋果或玩具,讓幼兒說出癟袋子變鼓,并透過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裝的東西是什么。

3、老師變魔術:不裝東西,也能讓袋子變鼓(裝空氣,不要讓幼兒看見)

4、幼兒嘗試變魔術:不裝東西,讓袋子變鼓。提問:什么原因?袋子里裝的是什么?(引出"空氣"這個概念)

二、幼兒用塑料袋捉空氣,證明空氣到處都有。

1、幼兒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氣,猜一猜,在幼兒園什么地方還有空氣,你能捉住它嗎。

幼兒邊說,教師邊展示圖標貼在黑板上。"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如果幼兒說園以外地方,教師可引導幼兒下次去那些地方試試)

2、幼兒拿著袋子去圖標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氣,捉到后把圖標貼在記錄紙上,從而驗證空氣到處都有。

3、幼兒按圖標逐一實驗后,把幼兒的記錄卡展示在黑板上,進行小結。

這個空氣朋友真淘氣,它到處都藏,可是小朋友們可聰明了,把它們從水房、廁所、樓道……都找出來了,空氣到處都有,有的'小朋友還說在公園里,在家里等許多地方都有空氣,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氣朋友找到。

三、證明空氣是流動的。

我們的好朋友空氣說:"小朋友真聰明,我藏哪你們都能把我找到,你們把我裝在袋子里,我可悶得慌了,我想出去親親你們的小臉蛋,還想和你們做游戲。小朋友想想,你們不把袋子口打開,怎樣才能讓我(空氣)流出來親親你們呀?"(讓幼兒先猜用什么辦法)

提示:用準備好的牙簽、鉛筆、小棍等幫忙,在袋子上扎個眼,然后把眼對準臉,就可以感覺到空氣流出來了。

四、聯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見過什么東西開始是癟的,后來充上空氣,就變鼓了?(皮球、充氣玩具、輪胎等)

2、教師給癟皮球打氣。

3、幼兒到戶外玩吹氣球的游戲。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的內容實際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讓幼兒理解是個難點。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我設計了一個以幼兒動手操作為核心的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在一個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感知了空氣的特點及作用。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幼兒既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也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