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范文|論語六則原文(必備二十篇)
發布時間:2020-06-09論語六則原文(必備二十篇)。
▲ 論語六則原文
①出自《學而》: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實習(或溫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說:通悅,高興,愉快。
慍:惱恨,怨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②出自《為政》: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罔:迷惑,迷惑而無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了舊知識,又領悟了新知識,(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③出自《為政》: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長》: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孔文子:衛國的大夫孔圉yǔ,溢號叫文.
恥:以為恥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鬃右簧际沁@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默而識之: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識,記。之,指學習所得。
誨:教導,教誨。
何有于我哉:哪一樣我能有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
⑥出自《述而》: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善者:指優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學習的主要內容]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鬃诱J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褐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鬃釉唬喝诵?,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鬃又鲝垖W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鬃诱J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劉孟學)
[賞析]
第一則講的學習,不限于書本??鬃又v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詩、書是學習書本知識,禮、樂、射、御都不限于書本知識,要求實習??鬃又v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像禮、樂、射、御,不是學一下就會,要多次實習,所以需要一定時間去實習,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所以說不也喜悅嗎?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學習是自求長進,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鬃诱J為有道德的人是這樣的,所以稱不亦君子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則講溫習,溫習舊的知識,卻有新的體會,新的認識,可以做老師了。老師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得到啟發,老師要自己溫故而知新,自己溫習舊的知識,有新的體會,才能使學生得到啟發,所以要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有的在新的社會里還有借鑒作用。那需要對新的社會有所了解,知道新社會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別哪些舊知識還有借鑒作用。
第三則講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于迷誤。
第四則孔子講對于文的要求,要聰明靈活,愛好學問,不恥下問。下問有兩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請教,有學問的人向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所謂有學問,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識,但對于某一行專業知識,他還不如從事專業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關專業知識,還得向從事專業的人請教。
第五則講學和教,學習的知識要記住,對學習要不厭倦,教人也要不厭倦。學了不記住,學過忘了,等于不學。學習了有心得,引起對學習的愛好,就不會厭倦。教人發生厭倦,就不會好好教人了。孔子說何有于我哉?這是孔子自信的話。《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梢娒献臃Q引孔子的話,說他是學不厭而教不倦的??鬃訉τ趯W習不會厭倦,所以樂于學習??鬃訉τ诮虒Р粫捑?,所以樂于教導??鬃釉趯W習中有心得,在教導中和學生討論,互相啟發,所以樂于學習和教導。
第六則說孔子沒有一定的老師,隨處都可以向人學習,對于人家的長處可以學習,對于人家的短處可以引以為戒,這也是一種學習。
孔子講學習,有書本學習和技能實習的結合,像學習《詩經》《書經》是書本學習?!对娊洝分械脑娖钱敃r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詩經》的句子,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不熟讀《詩經》,不會用《詩經》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聽不懂別人念《詩經》的話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稌洝分v歷史,不讀《書經》,不懂得歷史知識。所以要學習這兩部書。還要實習禮、樂、射、御,要學會這幾種技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成為有知識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講學習,又有溫故和知新結合。學習古的知識是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學了古的知識不會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對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溫故與知新結合,做到古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講學,又是學和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學了知識不會分別知識的正確與否,不會從中得到啟發,不會活用,不行。思而不學,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問題是否前人已經解決,倘前人已經解決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費了?倘前人沒有解決,不知道從前人已經研究過處繼續前進,再從頭開始,是再走前人已經走過的路,也是浪費。所以一定要學與思結合才行。
孔子講學,又是學與問的結合。學的中間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問的,都需要向人請教,都要問。所以學跟問是不能分開的。只問而不學,不是從學習中所產生的疑問來問,問的問題,一般恐不深入,問得淺。所以也不行。
孔子論學又提出學和教結合,教師對所學的東西要深入,有體會,才能教得好,這對學有幫助。教時要啟發學生,學生受到啟發,或提出疑問,或提出心得,對老師也有啟發,對老師的教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學相長,教和學都有好處。
孔子論學不限于書本學習,隨處可學,這就有善與不善的結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善與不善的結合。(周振甫)
▲ 論語六則原文
原文:
論語十則
先秦: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p>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p>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p>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鄙羁毯x: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p>
注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yì)君子乎?”(《學而》)
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時習:按時地去復習。說:通假字,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慍:生氣,發怒。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而時習之。轉折。(可譯為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亦: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自:從。知:了解。
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三?。憾啻畏词 Wⅲ喝∮袔追N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檢查,反省。為:替。謀:謀劃。忠:盡心盡力。信:誠信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而:連詞,表順承,就知:領悟??桑嚎梢浴R裕簯{借。為:作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保ā稙檎罚?/p>
而:連詞,表轉折。則:連詞,相當于“就”、“便”。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子曰:“由,誨(huì)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聰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東西誨:教,傳授。乎:語音助詞。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p>
思:希望,想著。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齊:看齊賢:德才兼備的人焉:句末語氣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詞“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有抱負的人。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毅:剛強,勇毅。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已:結束。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之:這里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然后(古今詞):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靈公》)
一言:一個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賞析: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師】: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 論語六則原文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chóu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chóu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 論語六則原文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本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鬃诱f:“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边@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边@里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皩W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罢d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子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鬃诱f:“(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边@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鬃诱驹诤舆厙@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边@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 論語六則原文
《論語十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論語十則》翻譯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p>
孔子說:“見到有才能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p>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 論語六則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班來說吧,在這個不到八十人的小集體里,就有許多小能人,有擅長繪話的,有的能寫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好的好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通曉中外地理,有的閱讀了大量的古今詩詞;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這些同學學習學習,不就可以使我置身于萬頃綠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 論語六則原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絕句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時時溫習,“勵志的句子”為您收集《論語八則原文及翻譯》,整理經典的古詩絕句。
論語八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譯】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更多絕句古詩延伸閱讀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h2>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稙檎?/p>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稙檎?/p>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蹲雍薄?/p>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蹲雍薄?/p>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蹲訌垺?/p>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白居易《寒閨怨》唐詩原文及鑒賞<\/h2>
寒閨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
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燈底裁縫剪刀冷。
白居易詩鑒賞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運和痛苦的詩作,這首閨怨詩是表現閨中少婦思念征夫的。此詩前兩句寫深秋孤寂之景,后兩句寫繾綣綿長的思念之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致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間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顯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表明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悟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將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緊扣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內的人還沒有入睡,手上拿著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僵硬起來了。這才意識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制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準備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需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制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仍需為征夫寄寒衣。)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來,該是何等滋味,然而詩人卻截取思婦裁制冬衣時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這一細節,其余一概不提,由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
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質,白居易就善于從平常事物中發掘和表現深義。
論語泰伯篇第八<\/h2>
論語泰伯篇第八
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譯文】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譯文】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5、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譯文】曾子說:自己有本事,卻去請教沒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識豐富,卻去請教知識有限的人;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內心充實卻像空無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這樣做了。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p>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譯文】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孔子說: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文】孔子說:愛好勇敢的人,如果厭惡貧困,就會作亂生事。對于不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人,如果厭惡得太過分,也會使他作亂生事。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譯文】孔子說: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樣美,只要他兼有著驕傲與吝嗇,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觀的了。
12、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范圍。
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譯文】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后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回蕩。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譯文】孔子說:做人疏狂卻不直爽,知識有限卻不謹厚,才能不足卻不信實,這樣的人,我也不知該如何說才好了。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丟掉什么。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譯文】孔子說:多么崇高??!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譯文】孔子說:堯作為一個君主,真偉大?。≌娓卟豢膳拾?!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堯能學習天。他的恩澤真是無處不到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稱贊他才好!他的功績實在太崇高了,他的禮儀制度也真光輝奪目!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鬃釉唬翰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夫!
【譯文】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譯文】孔子說:對于禹,我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對于禹,我確實沒有什么挑剔的了。
論語全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篇第一論語為政篇第二論語八佾篇第三論語里仁篇第四論語公冶長第五論語雍也篇第六論語述而篇第七論語泰伯篇第八論語子罕篇第九論語鄉黨篇第十論語先進篇第十一論語顏淵篇第十二論語子路篇第十三論語憲問篇第十四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論語季氏篇第十六論語陽貨篇第十七論語微子篇第十八論語子張篇第十九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是不是覺得論語八則原文及翻譯非常經典,非常有意蘊?在此,小編推出了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