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實習范文|涸轍之鮒原文(實用10篇)

發布時間:2019-04-29

涸轍之鮒原文(實用10篇)。

<一> 涸轍之鮒原文

公輸原文及翻譯原文翻譯分享給大家,公輸的課文學習是要大家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理解人物智勇兼備的特點。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公輸原文及翻譯原文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注釋:

1.公輸盤:魯國人,公輸是姓,盤是名,也寫做公輸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說他就是魯班。

2.云梯:古代戰爭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稱為云梯。

3. 將以攻宋:準備用來攻打宋國。以,用來。將,準備。

4.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個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學生對墨子的尊稱。后一個是當時對男子的稱呼。

5.聞之:聞,聽說。之,代指攻宋這件事。

6.起于魯:起,起身,出發。于,從。

7.而:表順承。

8.至于郢:至于,到達。郢,春秋戰國時楚國國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9.夫子:先生,古代對男子的敬稱,這里是公輸盤對墨子的尊稱。

10.何命焉為:有什么見教呢?命,教導,告誡。焉為,兩個字都是表達疑問語氣的句末助詞。

11.侮:欺侮。

12.臣:墨子的自我謙稱(秦漢以前對一般人也可自稱臣)。

13.愿借子殺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殺了他。愿,希望。借,憑借,依靠。

14.說:通悅,高興,愉快。

15.請獻十金:請允許我奉送(你)十金(作為殺人的酬)。請,和下文請說之的請,大致相當于現在的請允許我。金:量詞,先秦以二十兩(銀子)為一金。

16.義:堅守道義。

17.固:堅決,從來。

18.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鄭重的禮節。再:第二次。

19.請說之:請允許我解說這件事。說:解說。之:代詞,代墨子下面要說的話。

20.吾從北方聞子為梯:我在北方聽說您制造了云梯。為:做,造。

21.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賓標志。

22.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荊國有的是土地而沒有足夠的.人民。荊國:楚國的別稱。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

23.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損失不足的而爭奪有余的,意思是犧牲百姓的生命去爭奪土地。而,表轉折,卻。

24.不可謂智:不可以說是聰明。

25.仁:對人親善,友愛。

26.知而不爭(zhèng):知道這道理卻不對楚王進行勸諫。

27.不得:不能達到目的。

28.知類:明白類推的道理。類:對事物作類比進而明白它的事理。

29.服:信服。

30.然胡不已乎:但是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國的計劃)呢? 然:但是。胡:為什么。已:停止。

31.胡不見我于王: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見:引見。于王:狀語后置語。王:指楚惠王。

32.諾:好,表示同意。

33.文軒:裝飾華美的車。文:彩飾。軒:有篷的車。

34.敝輿:破車。

35.褐:粗布衣服。

36.粱肉:好飯好菜。

37.何若:什么樣的。

38.猶......之與......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

39.云夢:楚國的大澤,跨長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鷺湖等湖沼。

40.犀:雄性的犀牛。

41.兕:雌性的犀牛。

42.鼉:鱷魚。

43.鮒魚:一種像鯽魚的小魚。

44.文梓:梓樹。文理明顯細密,所以叫文梓。楩:黃楩木。豫章:樟樹。這些都是名貴的木材。

45.長木:多余的木材。

46.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47.善哉:好呀。

48.雖然:雖然如此。

49.見:召見。

50.牒:木片。

51.九:表示次數多,古代三、九常有這種用法。

52.機變:巧妙的方式。

53.距:通拒,抵御。

54.盡:完。

55.守圉:守衛。圉:通御,抵擋。

56.詘:通屈,意思是理屈,(辦法)窮盡。

57.所以:用來的方法。和現代漢語利用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58.莫:沒有誰。

59.禽滑厘:人名,魏國人。墨子學生。

60.已:已經。

61.寇:入侵。

62.雖殺臣,不能絕也:即使殺了我 ,也不能(殺)盡(宋的守御者)。雖:即使。絕:盡。

翻譯:

公輸盤替楚國造云梯這類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從魯國出發,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郢都,見到了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有什么見教呢?

墨子先生說:北方有一個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殺了他。

公輸盤很不高興。

墨子先生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金。

公輸盤說:我堅守道義堅決不殺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解說這件事。我在北方聽說你在制造云梯,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么罪呢?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卻在人口方面不夠,犧牲不足的人口而爭奪多余的土地,不能說是明智的;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義的;知道這道理而不對楚王進行勸阻,不能說是忠君的;勸阻卻沒有成功,這不能稱作堅持;你崇尚仁義不肯幫我殺死欺負我的一個人,卻要為楚國攻打宋國而殺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輸盤被說服了。

墨子先生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停止計劃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向楚王說了這件事了。

墨子先生說:為什么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公輸盤說:好吧。

墨子先生拜見了楚王,說:現在這里有一個人,舍棄他自己裝飾華美的車,鄰居有破車,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華美的衣服,鄰居有件粗布衣服,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的好飯好菜,鄰居只有粗劣飯食,卻想要去偷。這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

楚王回答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說:楚國的土地,方圓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大小不過五百里,這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子同破車相比。楚國有云夢澤,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長江、漢水里的魚,鱉,黿,鱷魚多得天下無比;宋國卻像人們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連野雞、兔子、小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荊國有巨松、梓樹、黃楩木、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是一個連多余的木材都沒有的國家,這就像華麗的衣服與粗布短衣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進攻宋國,是和這個患偷竊病的人的行為是一樣的。

楚王說:好啊!雖然這樣,(但是)公輸盤給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國。

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召見公輸盤,墨子先生解下衣帶,用衣帶當作城墻,用木片當作守城器械。公輸盤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輸盤的攻城的方法用盡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還綽綽有余。

公輸盤理屈,卻說:我知道用來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說。

墨子先生說:我知道你要用來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說。

楚王問其中的緣故。

墨子先生說:公輸先生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掉我。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經拿著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國城上等待楚國入侵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御者)啊。

楚王說:好,我不攻打宋國了。

墨子從楚國歸來,經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閭門去避雨,守閭門的人卻不接納他。所以說: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于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

<二> 涸轍之鮒原文

莊子因為過分專注于著書,不太注重生產,所以家里很窮,經常因為沒錢買糧而忍饑挨餓。

有一天,莊子家又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無奈之下,他只好硬著頭皮到監理河道的監河侯家去借糧。監河侯本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但看見這么清高的莊子登門求助,便爽快地答應借糧,同時說道:“借你糧食當然可以,不過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稅之后才能借給你,你覺得可以嗎?”

莊子見監河侯不愿馬上借糧,十分生氣,他惱怒地對監河侯說:“我昨天從家里走了很遠的路到你這里來,走在半路上,突然聽到喊救命的聲音。我當即朝發出聲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來是躺在干枯的車溝里的一條小魚在呼救。”

莊子嘆了口氣接著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我當時連忙上前去問道:‘小魚啊,你為什么來到這里?’小魚回答說:‘我原本住在東海,今天不幸落在這車溝里,快要死了,請你給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命吧!’”,監河侯聽了莊子的話后,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小魚。

莊子冷冷地說道:“我當時說:‘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勸說吳、越兩國國王,把西江里的水引來救濟你,讓你隨江水愉快地游回東海去,你看怎么樣?’”,監河侯一聽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說:“那怎么行呢?”,“是啊,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氣憤地說:‘我失去了依賴的水,沒法活下去。我現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來西江水,我早就死在這里了。那時候,你只能到賣魚干的店鋪里去找我了?!?/p>

涸轍之鮒的材料

【注音】hé zhé zhī fù

【出處】《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解釋】涸:干;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鮒:鯽魚。水干了的車溝里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

【近義詞】涸轍之枯、涸轍窮鱗、涸轍窮魚、嗷嗷待哺

【反義詞】絕處逢生

【燈謎】最危險的魚

涸轍之鮒的寓意

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誠意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空頭支票。同時諷刺世人不從實際出發,做些無效的事。 鮒魚的回答可以用“遠水解不了近渴”概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解決實際問題,必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

<三> 涸轍之鮒原文

1。會,古:適逢 今:會議 2。但,古:只 今:轉折連詞,但是 3。稍,古:漸漸 今:稍微 4。間,古:夾雜 今:事物兩端之間 5。股,古:大腿 今:量詞  6。走,古:跑 今:行走 7。是,古:這,那 今:判斷動詞 8. 雖,古:即使 今:雖然 詞類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句意:京城里有個擅長表演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處也(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說出。句意:不能說清其中一個地方。) 3、會賓客大宴(宴:名詞活用為動詞,舉行宴會。句意:正趕上一家擺酒席大請賓客。) 4、遙聞深巷中犬吠(遙:形容詞活用為狀語,遠遠地。) 5、婦撫兒乳(乳:名詞活用為動詞,喂奶。) 6、婦手拍兒聲(手:名詞活用為狀語,用手。) 7、眾妙畢備(妙: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妙處)

<四> 涸轍之鮒原文

《中庸》原來也就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于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從師承關系來看,子思學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于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就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后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圣”。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學》,不就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就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就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就是實用的學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就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絕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為一種深遂的思想,有著它普遍而獨特的現實意義,甚至就是指導意義。中庸思想就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就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說,中庸才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就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 我們在讀《中庸》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它的倫理層面,我認為更應該思考它的哲學意義。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認定了它只就是規范甚至就是約束人們倫理行為的東西,那便從主觀上否定了它的其它意義,甚至就是更為重要的東西。

縱觀全文,在它的字里行間都有著一種不可忽視的唯物與辯證的思想。而這種表達只就是沒有象馬克思主義理論那樣的系統與完整,但這也不能抹滅它的先進意義。中庸”思想可以看作就是孔子的道德理解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理念,長期以來對國人的思想行為起著潛移默化作用,影響著國家民族的發展。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認為就是中華民族的劣性,認為中庸思想讓人保守庸碌,而這與時代的發展就是不相匹配的。事實上并不就是如此,恰恰相反,這就是對中庸思想的完全誤解。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

【原文】 天命之謂性(1),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1章)

【注釋】(1)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保ā吨杏拐戮洹罚┧?,這里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并無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這里就是“沒有什么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明顯。乎:于,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就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就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就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就是有所戒懼的。越就是隱蔽的地方越就是明顯,越就是細微的地方越就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就是謹慎的。 ?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爸小?,就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就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讀解】 這就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里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修養自身。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作為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就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就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就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總綱的性質,以下十章(2-11)都圍繞本章內容而展開。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第2章)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钡囊馑?。(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就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就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p>

【讀解】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弊迂晢枺骸澳敲淳褪亲訌堎t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就是一樣的?!保ā墩撜Z·先進》) ? 這一段話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說明。也就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卻都就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就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 所以,中庸就就是恰到好處。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就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讀解】 ?正因為它就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行它。這正如我們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難以做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小康”,然而這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 這樣說來,中庸之道就是不就是也只能作為一種理想的道德規范而加以提倡呢?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保ǖ?章)

【注釋】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就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p>

【讀解】 ?還就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為要么太過,要么不及,所以,總就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就是過還就是不及,無論就是智還就是愚,或者說,無論就是賢還就是不肖,都就是因為缺乏對“道”的自覺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就是做得過了頭就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就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重要的一環。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1),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第6章)

【注釋】 (1)邇言,淺近的話。邇,近。(2)其斯以為舜乎,這就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其,語氣詞,表示推測。斯,這?!八础弊值谋玖x就是仁義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嘆。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矚g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讀解】 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既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又就是杰出的領導藝術。 要真正做到,當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難之一在于,要做到執兩用中,然而不僅要有對于中庸之道的自覺意識,而且得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識見。 困難之二在于,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對于一般人來說,不隱你的善揚你的惡就算就是謝天謝地了,豈敢奢望他隱你的惡而揚你的善! 如此看來,僅有大智慧都還不一定做得到隱惡揚善,還得有大仁義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圣人又怎么會感嘆又感嘆呢?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瘬窈踔杏?,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釋】 (1)予:我。(2)罟(gu):捕獸的網。擭(huo):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就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就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讀解】 ?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就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 ? 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象不都就是常見的嗎?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第8章)

【注釋】 (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樣子,引申為懇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p>

【讀解】 這就是針對前一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認定,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這就是顏回的作為,也就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范。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1),爵祿可辭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釋】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祿:官吏的薪俸。辭:放棄。(3)蹈:踏。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p>

【讀解】 孔子對中庸之道持高揚和捍衛態度。事實上,一般人對中庸的理解往往過于膚淺,看得比較容易??鬃诱褪轻槍@種情況有感而發,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湯蹈火,治國平天下還難的境地。其目的還就是在于引起人們對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視。

【原文】 子路問強(1)。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2)寬柔以教,不報無道(3),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厭(6),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強哉矯(8)!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9),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10章)

【注釋】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學生。(2)抑:選擇性連詞,意為“還就是”。而:代詞,你。與:疑問語氣詞。(3)報:報復。(4)居:處。(5)衽:臥席,此處用為動詞。 金:指鐵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厭: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隨波逐流。(8)矯:堅強的樣子。(9)不變塞:不改變志向。

【譯文】 子路問什么就是強??鬃诱f:“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就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就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后已,這就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就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就是真強?。艺吻迤綍r不改變志向,這才就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就是真強?。 ?/p>

【讀解】 子路性情魯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導他:有體力的強,有精神力量的強,但真正的強不就是體力的強,而就是精神力量的強。精神力量的強體現為和而不流,柔中有剛;體現為中庸之道;體現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寧死不改變志向和操守。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這就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強。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边@就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強。 ? 說起來,還就是崇高的英雄主義,獻身的理想主義。 ?不過,回到《中庸》本章來,孔子在這里所強調的,還就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學中最為高深的道行。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保ǖ?1章)

【注釋】 (1)素:據《漢書》,應為“索”。隱:隱僻。怪:怪異。(2)述:記述。(3)已:止,停止。(4)見知:被知。見,被。

【譯文】 ?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后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就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就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就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p>

【讀解】 ?鉆牛角尖,行為怪誕,這些出風頭、走極端欺世盜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規范,自然就是圣人所不齒的。 ?找到正確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來,這也就是圣人所不欣賞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條大路走到底,這才就是圣人所贊賞并身體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保ㄇ┻@就是圣人所贊賞的精神。 ?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這也就是圣人所贊賞的精神。 ?以上幾章從各個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論反復申說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這一概念,弘揚中庸之道,就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1)。夫婦(2)之愚,可以與知焉(3),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4)?!对姟吩疲骸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5)?!毖云渖舷虏煲?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注釋】 (1)費:廣大。隱:精微。(2)夫婦:匹夫匹婦,指普通男女。(3)與:動詞,參與。(4)破:分開。 (5)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引自《詩經·大雅·旱麓》。鳶,老鷹。戾,到達。(6)察:昭著,明顯。 (7)造端:開始。

【譯文】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就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就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然而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載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边@就是說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于整個天地。

【讀解】 ?這一章另起爐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進行闡發,以下八章(13一20)都就是圍繞這一中心而展開的。

正因為道不可須臾離開,所以,道就應該有普遍的可適應性,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連匹夫匹婦,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學習,也可以實踐。 ?不過,知道就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實踐就是一回事,要進入其高深境界又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須有精微奧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養深的學者進行深造,進行創造性的實踐。 ? 如此兩方面的性質結合起來,使道既廣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陽春白雪,說到底,就是一個開放的、兼容的、可發展的體系。 ?道就是如此,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也都就是如此。說到唱歌,卡拉0K誰都可以來上幾句,但要唱出歌星級水平可就就是另一回事了。 ?說用電腦打字,坐下來一兩個小時,一個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來,可要成為電腦專家就就是另一回事了。說到下棋,知道下棋規則,棋癮大得不可思議的人滿街都就是,可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凡事都有一知半解與精通的區別,匹夫匹婦與“圣人”的分別也就在這里。

【原文】 子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薄啊对姟吩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1)’執柯以伐柯,睨(2)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3),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5)?”(第13章)

【注釋】 (1)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引自《詩經·豳風·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則,法則,這里指斧柄的式樣。(2)睨:斜視。(3)違道:離道。違,離。(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誠實的樣子。

【譯文】 ? 孔子說:“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 “《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罩诚鞲?,應該說不會有什么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就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就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 “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怎么會不忠厚誠實呢?…”

【讀解】 ?道不可須臾離的基本條件就是道不遠人。換言之,一條大道,歡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歡迎所有的人學習、實踐,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歡迎所有的人走一樣。相反,如果只允許自己走,而把別人推得離道遠遠的,就像魯迅筆下的假洋鬼子只準自己“革命”而不準別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就是真正的革命者了。 ?推行道的另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從不同人不同的具體情況出發,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又能夠適應不同個體的特殊性。這就就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 既然如此,就不要對人求全責備,而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他人。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要說人家,就就是自己,不也還有很多應該做到的而沒有能夠做到嗎?所以,要開展批評,也要開展自我批評。圣賢如孔子,不就從四大方面對自己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嗎?那就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了,哪里沒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呢?說不定還深沉得很呢。 ?不過也不要緊,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離道不遠了。說到底,還就是要“言顧行,行顧言”,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這就就是“中庸”的原則,這就就是中庸之道。

【原文】 ? 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 ?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險以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10),反求諸其身。”(第14章)

【注釋】 (1)素其位: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素,平素?,F在的意思,這里作動詞用。(2)夷:指東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當時的少數民族。(3)無入: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入,處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著東西往上爬,引申為投靠有勢力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就是安居現狀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鵠(gu):正、鵠:均指箭靶子;畫在布上的叫正,畫在皮上的叫鵠。

【譯文】 ? 君子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 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就是安然自得的。 ? 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鬃诱f:“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p>

【讀解】 ? 素位而行近于《大學》里面所說的“知其所止”,換句話說,叫做安守本分,也就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分守己。

這種安分守己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就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所說:“自己就是什么就做什么;就是西瓜就做西瓜,就是冬瓜就做冬瓜,就是蘋果就做蘋果;冬瓜不必羨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蘋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進一步積累、創造自己的價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實上,任何成功的追求、進取都就是在對現狀恰如其分的適應和處置后取得的。一個不能適應現狀,在現實面前手足無措的人就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氐轿覀冊凇洞髮W》讀解里面舉過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爾發現賣大餅的人很賺錢,一個月一兩千,比自己給大學生上課還賺得多了許多,于就是便放下課不上而去賣大餅。

這樣做值得嗎?不值得,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這個例子也許舉得有點極端,但它卻就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就是否“下海”問題時的一個真實報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例子其實還可以舉出許多,這就就是人們常說的“這山望到那山高”,實質上就是沒有認識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與“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關的另一種迷失就是不滿足自己的職位,總就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總就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說的那樣“反求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禪學講話中的說法:這種人沒有認識到“一部機器,大的輪軸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個小螺絲釘,就會出故障,就會由松散而解體。所以每個部門,每個環節,每個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構成需要,才能形成整體的健全。”其實,耕云先生在這里所說的道理,也正就是毛澤東號召我們“向雷鋒同志學習”,“做一顆革命的螺絲釘”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沒有真正認識到這種精神的深刻內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養,“居易以俟命”,而就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羨慕,甚至嫉妒別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險以僥幸”,結果就是深深地陷入無休無止的勾心斗角和無盡的煩惱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煩惱。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問自己該做什么吧——這就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遠,必自邇(2);辟如登高,必自卑(3)?!对姟吩唬骸捌拮雍煤希绻纳?。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4)?!弊釉唬骸案改钙漤樢雍?!”(第15章)

【注釋】 (1)辟:同“譬”。(2)邇:近。(3)卑:低處。 (4)“妻子好合……”:引自《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妻與子。好合,和睦。鼓,彈奏。翕(xi),和順,融洽。耽,《詩經》原作“湛”,安樂。帑(nu),通“孥”,子孫。

【譯文】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对娊洝氛f:“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笨鬃淤潎@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 ?/p>

【讀解】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都就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萬事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 ? 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實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順自己的家庭。說到底,還就是《大學》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理。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

【注釋】 (1)齊(zhai):通“齋”,齋戒。明,潔凈。盛服:即盛裝。(2)“神之格思……”:引自《詩經;大雅。抑》。格,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Shen),況且。射(yi),厭,指厭怠不敬。(3)掩:掩蓋。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就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讀解】 ?這一章借孔子對鬼神的論述說明道無所不在,道“不可須臾離?!?? 另一方面,也就是照應第12章說明“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就是“隱”,就是精微;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就是“費”,就是廣大。 ?作一個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也離不開它。 ? 既然如此,當然應該就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了。

【原文】 ?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1),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篤(3)焉。故栽者培之(4),傾者覆之(5)?!对姟吩唬?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

【注釋】 (1)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饗(xiang):一種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詞,指舜。(2)材,資質,本性。(3)篤:厚,這里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傾覆,摧敗。(6)“嘉樂君子……”:引自《詩經·大雅·假樂》。嘉樂,即《詩經》之“假樂”,“假”通”嘉”,意為美善。憲憲,《詩經》作“顯顯”,顯明興盛的樣子。令,美好。申,重申。

【譯文】 ?孔子說:“舜該就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就是圣人,地位上就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对娊洝氛f:'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裕写蟮碌娜吮囟〞惺芴烀?。”

【讀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總有一天會受命于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就像前蘇聯故事片《列寧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說的:“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由此看來,儒學并不就是絕對排斥功利,而只就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就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這其實也正就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就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原文】 子曰:“憂者,其唯文王乎1!以王季為父2,以武王為子3,父作之4,子述之5。武王攢大王6、王季、文王之緒7,壹戎衣而有天下8,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受命9,周公成文武之德10,追王大王11、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12,及士庶人13。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14,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p>

【譯文】 孔子說:“古代帝王中無憂無慮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賢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基業,兒子周武王繼承他的遺志,完成了他所沒有完成的事業。武王繼續著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滅掉了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種以下伐上的正義行動,不僅沒有使他自身失掉顯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財富,世代在宗廟中享受祭祀,子孫永葆祭祀不斷。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為天子,因此他還有許多沒來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輔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有天子的禮制來追祀祖先,并且把這種禮制一直實行到諸候、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間。周公制定的禮節規定:如果父親就是大夫,兒子就是士的,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制來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如果父親就是士,兒子就是大夫的,父死就要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年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就是一樣的?!?/p>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1!夫孝者,善繼人之志2;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3,陳其宗器4,設其裳衣5,薦其時食6。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7。序爵8,所以辨貴賤也;序事9,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10,所以逮賤也11;燕毛12,所以序齒也13。 ?“踐其位14,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15,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諦嘗之義16,治國其如示諸掌乎17!”

【譯文】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真就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說的孝道,就就是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續先人未完成的功業。在春秋兩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獻祭祀應時的鮮美食品。

“按照宗廟祭祀的禮制,把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排列出來;把官職爵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貴賤分辨清楚;在眾人勸酒時把執事職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輩必須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頭發的顏色來決定宴席坐次,這樣就能使老小長幼秩序井然。

“站在適宜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愛戴先王所愛戴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著的人一樣,這才就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禮節,就是用來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廟的禮節,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禮節,大祭小祭的意義,那么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也就像看著自己手掌上的東西那樣容易明白??!”

【原文】 ? 哀公(1)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6)。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7),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p>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p>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9)。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來百工也(12),柔遠人也(13),懷諸侯也(14)。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15);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16)遠色,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18),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19),既稟稱事(20),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21)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22),舉廢國(23),治亂持(24)危,朝聘(25)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26)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27);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28)。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注釋】 (1)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哀”就是謚號(2)布:陳列。方:書寫用的木板。策,書寫用的竹簡。(3)其人:指文王、武王。(4)息:滅,消失。(5)敏:勉力,用力,致力。(6)蒲盧:即蘆葦。蘆葦性柔而具有可塑性。(7)殺(shai):減少,降等。(8)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9)九經:九條準則。經,準則。(10)體:體察,體恤。(11)子庶民:以庶民為子。子,動詞。庶民,平民。(12)來:招來。百工:各種工匠。(13)柔遠人:安撫邊遠地方來的人。(14)懷,安撫。(15)勸:勉力,努力。(16)讒:說別人的壞話,這里指說壞話的人。(17)盛,多。任使:足夠使用。(18)時使:指使用百姓勞役有一定時間,不誤農時。薄斂:賦稅輕。(19)省:視票。試,考核。

(20)既(xi):即“餼”,指贈送別人糧食或飼料。稟:給予糧食。稱:符合。(21)矜:憐憫,同情。(22)繼絕世:延續已經中斷的家庭世系。(23)舉廢國:復興已經沒落的邦國。(24)持:扶持。(25)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每年一見叫小聘,三年一見叫大聘,五年一見叫朝聘。(26)豫:同“預”。(27)跲(jia):說話不通暢。(28)這一段與《孟子·離婁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就是《中庸》引《孟子》還就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斷定。張岱年先生《中國哲學史料學》認為就是《孟子》引《中庸》。(29)弗措:不罷休。弗,不。措,停止,罷休。

【譯文】 ? 魯哀公詢問政事??鬃诱f:“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就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徑就是多種樹木。說起來,政事就像蘆葦一樣,完全取決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就是愛人,親愛親族就是最大的仁。義就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就是最大的義。至于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就是禮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就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就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至于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就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后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就是一樣的了??鬃诱f:“喜歡學習就 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p>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凈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就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就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就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就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并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就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就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就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就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后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就是為了安撫諸侯??偠灾卫硖煜潞蛧矣芯艞l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就是一樣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后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么就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真誠就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就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就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么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么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么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么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讀解】 ?這一章就是《中庸》全篇的樞紐。此前各章主要就是從方方面面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這一章則從魯哀公詢問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政事與人的修養的密切關系,從而推導出天下人共有的五項倫常關系、三種德行、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最后落腳到“真誠”的問題上來,并提出了做到真誠的五個具體方面。本章以后各章,就就是圍繞“真誠”的問題而展開的了。

回到本章的內容來看,首先談的就是政治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明確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社會一直就是一個政治型的社會,政治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頭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儒學具有頭等重要的話題。孔子把政治比作蘆葦,取的就是它的可塑性。意思就是說:什么樣的人執政,就會有什么樣的政治。堯舜禹湯文武執政,于就是有仁政;紂王執政,于就是有酒池肉林;始皇執政,于就是有焚書坑懦;太宗執政,于就是有貞觀之治;希特勒執政,于就是有法西斯主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孔子提出“為政在人”的問題,強調執政者的修養。這與毛澤東時代提出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我們今天要求選拔“跨世紀的領導干部”,雖然在人的素質內涵上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在對執政者修養的要求問題上卻就是有相通之處的。

關于天下人共有的五項倫常關系,除了因進入民主時代而再無君臣關系外,其它幾項關系都依然就是與我們血肉相連而不可分割的,也都就是需要我們正確處理而不可忽視的。至于處理這幾項關系的三種德行,智、仁當然就是不言而喻的,倒就是“知恥近乎勇”一點,值得我們補上兩句。俗話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泵献诱f:“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就是不知道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么能夠趕得上別人呢?”(《孟子·盡心上》)也就就是說,知道羞恥就是趕上別人的重要條件之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以“毋忘國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究其實質,正就是因為“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勇于改正錯誤,勇于彌補自己的不足,迎頭趕上別人,從而免于羞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發憤圖強,富國強兵,富民興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就是“知恥近乎勇”的道理所在。

關于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方方面面,實際上就是《大學》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階段的具體展開。就是實用的統治學理論。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就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思想。這與孔子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相近,都就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或者說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值得我們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而不僅僅適用于政治范疇。

最后說到如何做到真誠的問題?!皳裆乒虉獭本褪蔷V,選定美好的目標而執著追求?!安W、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目,就是追求的手段。立于“弗措”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態度,則都就是執著的體現?!案ゴ搿钡木瘢簿途褪恰盾髯印駥W》里的名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態度,也就就是俗語所說的“笨鳥先飛”的態度,龜兔賽跑的寓言里那獲勝的烏龜的態度。其實,無論就是綱還就是目,也無論就是精神還就是態度,都絕不僅僅適用于對真誠的追求,舉凡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抓住這樣的綱,張開這樣的目,堅持這樣的精神與態度,有什么樣的困難不能克服,有什么樣的成功不能取得呢?

總而言之,本章內容豐富而涵蓋面廣,幾乎涉及到《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各個環節,特別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原文】 ?自誠明(1),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2)明矣,明則誠矣。 (21章)

【譯文】 ?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會做到真誠。

【讀解】 ? 無論就是天性還就是后天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也 就合一了。 ? 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問先天后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 里也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原文】 ?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1);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 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2);可 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3)。(22章)

【注釋】 (1)盡其性:充分發揮本性。(2)贊:贊助?;夯宛B育。(3)參天地:與天地并列力三。參,并列。

【譯文】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讀解】 ?真誠者只有首先對自己真誠,然后才能對全人類真誠。真誠可使自己立于與天地并列為三的不朽地位。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 ?其次致曲(1),曲能有誠。誠則形(2),形則著(3),著則明(4),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5)。唯天下至誠為能化。(23章)

【注釋】 (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誠明”的圣人的人,也就就是賢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2)形:顯露,表現。(3)著:顯著。(4)明:光明。(5)化:即化育。

【譯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讀解】 這一章相對于上一章而言。上一章說的就是天生至誠的圣人,這一章說的就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換句話說,圣人就是“自誠明”,天生就真誠的人,賢人則就是“自明誠”,通過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誠的人。賢人雖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過教育和修養,通過:“形、著、明、動、變、化”的階段,同樣可以一步一步地達到圣人的境界:化育萬物,與天地并列為三。 ?說到底,只要你努力奮斗,曲徑通幽,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終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 ? 在勸人真誠的問題上,《中庸》真可以說就是苦口婆心,不遺余力的了。

【原文】 ?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1)。國家將興,必有幀祥(2);國家將亡,必有妖孽(3)。見乎起蓍龜(4),動乎四體(5)。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6)。(24章)

【注釋】 (1)前知:預知未來。(2)禎祥:吉祥的預兆。(3)妖孽:物類反常的現象。草木之類稱妖,蟲豸之類稱孽。(4)見(xian):呈現。蓍(shi)龜:蓍草和龜甲,用來占卜。(5)四體,手足,指動作儀態。(6)如神:如神一樣微妙,不可言說。

【譯文】 ?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F象。呈現在著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就是??梢灶A先知道,就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讀解】 ? 心誠則靈。 ? 靈到能預知未來吉兇禍福的程度,然而可就不就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了。 ? 至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的現象,歷代的正史野史記載可以說就是比比皆就是,不勝枚舉。你說它就是迷信也罷,說它就是無稽之談也罷,反正不僅一般人津津樂道,就就是正統儒學的經典,不也同樣認為這種現象“幾乎蓍龜,動乎四體”嗎? ?其實,撩開神秘的迷霧,這里的意思不外乎就是說,由于心靈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不被私心雜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因此而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兇禍福、興亡盛衰。 ?一言歸總,還就是說到真誠的出神入化功用。

【原文】 ?誠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就是故君于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4)之宜也。(25章)

【注釋】 (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自道(dao):自我。

【譯文】 ?真誠就是自我的完善,道就是自我的引導。真誠就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并不就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就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就是仁,完善事物就是智。仁和智就是出于本性的德行,就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就是適宜的。

【讀解】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這里把智、仁與真誠的修養結合起來了。因為,真誠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事物的根本規律,就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真誠從細的方面來說,就是自我的內心完善。所以,要修養真誠就必須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這一點既要靠學習來理解,又要靠實踐來實現。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真誠的外化問題,也就就是說,真誠不僅僅像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就是一種主觀內在的品質,自我的道德完善,而就是還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當中去。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們以前常愛引用的那句話:“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徹底解放無產階級自己?!??自己解放了,全人類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誠了,他人真誠了,真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也就美好無欺了。 ?說到底,還就是真誠的奇妙神功。

【原文】 ?故至誠無息(1),不息則久,久則征(2),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3)。如此者,不見而章(4) 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5):其為物不貳(6),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11),貨財殖焉。 ?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12)!”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办逗醪伙@,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26章)

【注釋】 (1)息:止息,休止。(2)征:征驗,顯露于外。(3)無疆:無窮無盡。(4)見(xian):顯現。章:即彰,彰明。(5)一言:即一字,指“誠”字。(6)不貳:誠就是忠誠如一,所以不貳。(7)斯:此。昭昭:光明。(8)華岳:即華山。(9)振:通“整”,整治,引申為約束。(10)一卷(quan)石:一拳頭大的石頭。卷:通“拳”。(11)不測:不可測度,指浩瀚無涯。(12)《詩》云:以下兩句詩均引自《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維,語氣詞。放(wu)語氣詞。穆,深遠。不已,無窮。不顯,”不”通“丕”,即大;顯,即明顯。

【譯文】 ? 所以,極端真誠就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就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就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就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就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就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就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就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就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里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里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么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么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就是沒有止息的。

【讀解】 ? “生命不息,沖鋒不止?!边@就是軍人的風范。 ? 生命不息,真誠不已。這就是懦學修身的要求。不僅不已,而且還要顯露發揚出來,達到悠遠長久、廣博深厚、高大光明,從而承載萬物,覆蓋萬物,生成萬物。而這正就是天地的法則,說穿了,還就是由真誠的追求而達到與天地并列為三的終極目的。這使人想到詩人屈原在《桔頌》里的詠嘆:“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實質上足一種巨人哲學,一種英雄主義追求。 ? 這種哲學,這種追求在過去的時代里一直就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止統。直到現代主義興起,市場經濟發達,一種”非英雄化”、“非英雄主義”的思潮出現,這種哲學,這種追求才受到挑戰。 ? “參天地”的巨人就是做不了了,不朽的英雄也難當了,但就是否真誠的追求也不要了呢?這倒就是擺衣我們這個過渡的時代的一個嚴峻問題了。 ? 有人說:“無奸不商?!边@當然就是與“誠”相悖逆的選擇。 ? 而你又作何回答,作何選擇呢?

【原文】 ?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1)!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2)大哉!禮儀(3)三百,威儀(4)三千。待其人(5)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6),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8),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就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9)。國有道其言足以興,然而國無道其默足以容(10)。《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11)其此之謂與?(27章)

【注釋】 (1)洋洋:盛大,浩翰無邊。(2)優憂:充足有余,(3)禮儀:古代禮節的主要規則,又稱經禮。(4)威儀: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范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又稱曲禮。(5)其人:指圣人。(6)茍不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茍,如果。(7)凝聚,引申為成功。(8)問學:詢問,學習。(9)倍:通”背”,背棄,背叛。(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詩經·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達事理。

【譯文】 ? 偉大啊,圣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余,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于圣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 這一章在繼續盛贊圣人之道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問題。

首先就是修養德行以適應圣人之道的問題。因為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所以君于應該“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朱熹認為,這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最得圣賢精神,要求學者盡心盡意研習。其實,五句所論不外乎尊崇道德修養和追求知識學問這兩個方面,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問題,“又紅又?!钡膯栴}。我們今天實施的教育方針,也不外乎就是在這兩方面之外加上“體育”一項。其性質內涵自然有本質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徑卻就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兩方面的修養,就是不就是就可以通行無阻地實現圣人之道了呢?問題當然不就是如此簡單。修養就是主觀方面的準備,而實現圣人之道還有賴于客觀現實方面的條件??陀^現實條件具備當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觀現實條件不具備又應該怎樣做呢?這就需要“居上下驕,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驕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至于“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的態度,則就是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一脈相承的,都就是對于現實政治的一種處置,一種適應。反過來說,也就就是一種安身立命,進退仕途的藝術,所以,歸根結底,還就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當然,說者容易做者難,看似平淡卻艱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確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要協“明哲保身,進退始終,不失其道,自非賢達,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陸游更就是直截了當地感嘆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難也!”(《跋范文正公書》) ? 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 這當然與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義表現”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們切莫把它混為一談。

【原文】 ? 子曰:“愚而好自用(1),賤而好自專(2),生乎今之世反(3)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4),不考文(5)。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6)。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雖有其德, 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 子日:“吾說夏禮(7),杞不足征也(8)吾學殷吸禮(9),有宋存焉(10);吾學周禮(11),今用之,吾從周(12)。”

【注釋】 (1)自用:憑自己主觀意圖行事,自以為就是,不聽別人意見,即剛愎自用的意思。

(2)自專:獨斷專行。(3)反:通”返”,回復的意思。(4)制度:在這里作動詞用,指制訂法度。(5)考文,考汀文字規范。(6)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指車子的輪距一致;書同文指字體統一;行同指倫理道德相同。這種情況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才出現的,據此知道《中庸》有些章節的確就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7)夏禮,夏朝的禮制。夏朝,約公元前22——前1776年,傳說就是禹建立的。(8)杞:國名,傳說就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個河南杞縣。征,驗證。(9)殷禮:殷朝的禮制。商朝從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到紂亡國,一般稱為殷代,整個商朝也稱商殷或殷商。(10)宋:國名,商湯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11)周禮:周朝的禮制。(12)以上這段孔子的話也散見于《論語·八佾恰》、《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就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于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就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范?,F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就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就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后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后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p>

【讀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發揮“為下不倍(背)”的意思。反對自以為就是,獨斷專行,也有“不在其位,下謀其政”(《論語·泰伯》)的意思。歸根結底,其實還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問題。 ?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這里所引孔子的話否定了那種“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人,這與一般認為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具有復古主義傾向的看法似乎有些沖突。其實,孔子所要復的禮,恰好就是那種“今用之”的“周禮”,而不就是“古之道”的“夏禮”和“殷札”。因為夏禮已不可考,而殷禮雖然還在它的后裔宋國那里殘存著,但畢竟也已就是過去的了。所以,從本章所引孔子的兩段話來看,的確不能隨隨便便地給他扣上”拉歷史倒車”的復古主義者帽子。

【原文】 ?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過矣乎!上焉者(2),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蔫者(3),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4),建諸天地而不悖(5),質諸鬼神而無疑(6),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7)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就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8),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9),近之則不厭。 ? 《詩》日:“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10)?!本游从胁蝗绱?,而蚤(11)有譽于天下者也。(29章)

【注釋】(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ang),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就是統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5)建,立。(6)質:質詢,詢問。(7)俟:待。(8)道:通“導”,先導。(9)望:威望。(10)“《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射(yi),《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ji),幾乎。夙(sU)夜:早晚,夙,早。(11)蚤:即“早”。

【譯文】 ?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范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么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于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疾橄?、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于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現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就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現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這就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 《詩經》說,“在那里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本跊]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讀解】 ?這一章承接“居上下驕”的意思而發揮。要求當政者身體力行,不僅要有好的德行修養,而且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于民,使人聽從,這就好比我們今天要求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一樣。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規劃有多宏偉,做一兩件實事,拿一點政績出來給我們看看:你修的路在哪里?你建的房在哪里?你辦的學校在哪里?市場就是否繁榮?物價就是否上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成為老百姓的公仆。

提高到理論上來說,這一章所強調的,依然就是重實踐的觀點?!氨局T身,征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這就是主客觀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用客觀實踐來檢驗自己的主觀意圖、見解、理論就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與愿望。從而使自己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

這里當然還就是蘊含著儒者對偉大與崇高的向往和對不朽的渴望,也就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原文】 ? 仲尼祖述(1)堯舜,(2)文武,上律天時,下襲(3)水土。辟如大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4),辟如四時之錯行(5),如日月之代明(6)”。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0章)

【注釋】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2):遵從,效法。(3)襲:與上文的“律”近義,都就是符合的意思。(4)覆幬(dao):覆蓋。(5)錯行:交錯運行,流動不息。(6)代明:交替光明,循環變化。(7)敦化:使萬物敦厚純樸。

【譯文】 ?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這就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p>

【讀解】 ?天地的偉大之處,就就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因為孔于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

這一章以孔子為典范,盛贊他的德行,為學者塑造了一個偉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為后代人永遠學習與敬仰的楷摸。 ? 這就就是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圣人。

從《中庸》本身的結構來看,這也就是從理論到實際了,從中庸之道方方面面的闡述落實到一個具體的榜樣上來。 ?而榜樣的力量就是無窮的。

【原文】 1.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4.就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31章)

【譯文】唯有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圣人,才能稱為明察事理,明白道理,通達明智,有智慧,才足以有統治、管理的能力。唯有度量寬宏,知識充足,溫文儒雅,柔情待人,才足以有容納萬物的胸懷。唯有能夠闡明,強大,剛健,有毅力,才足以有保持正道的能力。唯有平等,端莊,守中,執正,才足以有使人尊敬的地方。唯有文明,理智,嚴密,明察,才足以有區別的能力。 ? ? 他就象普遍而廣博的水潭及泉水,時常出現在大地上。 ? ?其普遍而廣博有如天空,水潭及泉水有如大氣層。他的出現人民沒有誰敢不尊敬,他的言說人民沒有誰敢不相信,他的行為人民沒有誰不喜悅。 ? 所以圣人的名聲洋溢在中華大地上,并傳播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凡就是船和車輛到達的地方,凡就是人們所能走通的地方,凡就是天空所覆蓋的地方,凡就是大地所能承載的地方,凡就是太陽月亮所能照耀到的地方,凡就是霜和露所墜落的地方,凡就是有血氣的人,沒有不尊敬的,所以說圣人可以與天相匹配。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經1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2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3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32章)【譯文】唯有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誠信,能夠成為治理天下的最高規范,樹立起天下最根本的法則,知道天和地的變化和生育狀況,這哪里有什么可依靠的呢?懇切真誠就就是相互親愛,深不可測回旋往復就就是供萬物生存的空氣的大氣層,浩瀚廣博等齊于天。如果不堅定專一于明察事理,明白道理,通達明智,有智慧,能通達天的規律的人,有誰能夠知道呢?

【原文】 ?《詩》曰,“衣錦尚絅(1)?!睈浩湮闹?。故君子之道,暗然(2)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人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5)?!惫示硬粍佣矗谎远?。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6)?!本褪枪示硬毁p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7)。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8)?!本褪枪示诤V恭而天下。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9)”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10)。”毛猶有(11),“上天之載,無聲無臭(12)?!敝烈樱。?3章)

【注釋】 (1)衣錦尚絅:引自《詩經·衛風,碩人》。衣(yi),此處作動詞用,指穿衣。錦,指色彩鮮艷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2)暗然:隱藏不露。(3)的(di)然,鮮明,顯著。(4)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詩經·小雅·正月》。孔,很。昭,《詩經》原作“沼”·昭、擱同,意為明顯。(5)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詩經·大雅·抑》。相,注視。屋漏,指古代室內西北角設小帳的地方。相傳就是神明所在,所以這里就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壞事,起壞念頭。(6)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引自。詩經·商頌·烈祖》。奏,進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誠心能與鬼神或外物互相感應。靡(mi),沒有。(7)鈇(fu)鉞(yue):古代執行軍法時用的斧子。(8)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顯,“不”通”丕”,不顯即大顯。辟(bi),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9)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引自《詩經·大雅·皇矣》。聲,號令。色,容貌。以,與。(10)德輶如毛:引自《詩經·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種輕便車,引申為輕,(11)倫:比。(12)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引自《詩經.大雅·文王》。臭(Xiou),氣味。

【譯文】 ?《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边@就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彼跃幼晕曳词]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就是不就是能無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就是在沒做什么事的時候也就是恭敬的,就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么的時候也就是信實的。 ?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彼?,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對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彼?,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就是最拙劣的行為。” ?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就是有物可比擬?!吧咸焖休d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边@才就是最高的境界??!

【讀解】 ? 這種最高的境界就就是空氣的境界。 ? 空氣無聲無色無味,誰也看不見聽下到嗅不出,可就是誰也離它不開。德行能到這種境界,當然就是種仙至人了??烧l又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達到吧。

所以還有次一等的境界,這就就是“輕如毫毛”的境界。借用詩圣杜甫的詩,就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的境界。這種境界,和風細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化,這大概就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種聲色俱厲的疾風暴雨式的做法,那種強制性的勞動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說:“末也!”已談不上什么境界,不過就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罷了。

本章就是《中庸》全篇的結尾,重在強調德行的實施。從天理到人道,從知到行,從理淪到實踐,從”君子篤恭”到”天下平”,既回到與《大學》相呼應的人生進修階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詩為證又引申發揮。難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發感嘆:“這樣反復叮嚀以教人的用意就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學者難道可以不用心去鉆研體會嗎?”

<五> 涸轍之鮒原文

導語:燕子小巧玲瓏,就像一個可愛的小天使,它那么勤勞,總是為生活而忙碌著。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人教版燕子課文原文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人教版燕子課文原文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才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

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邊;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

(二)燕子教學設計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導入課題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春天的圖片并用優美詞句講述給大家聽。

2.師小結導入:從同學們介紹的鳥語花香、潺潺流水中,我們感受到春天已經來臨了,特別是小燕子,更是給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氣,把春光點綴得更加美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篇課文《燕子》。(出示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文章脈絡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開火車讀,個個過關。

(2)討論識記難記的生字、不懂的詞語。

(3)出示生字詞集體點撥:“俏”讀“qiào”,要和“悄”區別讀音和字形。“拂”的讀音是“fú”,不要錯讀成“fó”?!奥印笔谴榭谝?。

3.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燕子的?

4.集體交流。(按由近及遠的觀察順序來描寫)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段話寫什么?(燕子的外形特點)

2.你想怎么讀這段話?為什么?試著讀讀。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機靈的小燕子?!耙簧碛鹈薄耙粚Τ岚颉薄皽惓尚⊙嘧印笔切⊙嘧油庑蔚墓蠢?,“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潑機靈的燕子的特點。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小燕子的活潑可愛。

3.詞語訓練:“湊成”換成“組成”好嗎?為什么?(反復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活潑的基調)

4.采用指名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四、鞏固字、詞,指導書寫6個生字

1.出示本課生詞:燕子、趕集、聚攏、增添、掠過、稻田、尾尖、偶爾、一圈、蕩漾、音符、演奏、贊歌、生機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飛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認讀、組詞。

3.自己觀察識記,集體點撥: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錯寫成“艸”;注意“聚”的下面不要寫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筆是撇,中間橫沒有連著。

4.教師根據需要范寫,學生書寫練習。

<六> 涸轍之鮒原文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后,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七> 涸轍之鮒原文

1.坐:眾賓團坐(坐下) 滿坐寂然(同“座”,座位) 2.乳:婦撫兒乳(喂奶) 兒含乳啼(乳頭) 3.而:既而兒醒(表時間副詞的詞尾,不譯) 婦拍而嗚之(連詞,表并列) 4.妙:眾妙畢備(妙處) 以為妙絕(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6.絕:以為妙絕(極) 群響畢絕(停止) 率愛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7 備:眾妙畢備(具備) 前人之述備矣(詳盡) 8.發:一時齊發,眾妙畢備(發出) 舜發于畎畝之中(被任用) 發閭左謫戍漁陽(征發) 野芳發而幽香(開放)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頭發) 通假字 滿坐寂然(“坐”同“座”,座位。句意:全場靜悄悄的。)

<八> 涸轍之鮒原文

陰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

簇:簇擁,聚集。

幾簇:叢集的樣子。

匝地:滿地,遍地。

碎葉城:唐代古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的托克馬克市附近。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

雕:雕鷹。

慘不開:聚成一片愁慘、凄涼的景象。

踟躕:徘徊不前。

絕塞:極遠的邊塞。

蛾眉遺冢:謂古代和親女子之墓。

駿骨:駿馬之骨。

斗柄:即構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顆星。

<九> 涸轍之鮒原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貸DDDD借貸。

諾DDDD答應的聲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DDDD文言語助詞。呢、嗎的意思。

激DDDD引導。

邑金DDD封地上所得到的.財產收入。

作者用十分簡練的文筆,描繪出一個吝嗇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誠意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空頭支票。

<十> 涸轍之鮒原文

觀潮

宋·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翻譯:

錢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時候)。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看上去)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接著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沖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后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乘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卻連一條船的蹤跡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于游泳的吳中健兒,都披頭散發,渾身畫著花紋,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沉浮,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首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幾倍。而游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閑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

    更多精彩涸轍之鮒原文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涸轍之鮒原文

猜你喜歡

更多>
91精品国产99久久_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天天_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_成人黄色在线播放

  1. <form id="fsw4v"></form>

    <sub id="fsw4v"></sub>

    <strike id="fsw4v"><pre id="fsw4v"></pre></strike>

    <form id="fsw4v"></form>
    <nav id="fsw4v"></nav>
    <form id="fsw4v"></form>
      <sub id="fsw4v"><listing id="fsw4v"><meter id="fsw4v"></meter></listing></sub>

      <nav id="fsw4v"><listing id="fsw4v"><meter id="fsw4v"></meter></listing></nav>
      1. <form id="fsw4v"><th id="fsw4v"><track id="fsw4v"></track></th></form>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亚洲美女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线精品午夜|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蜜臀| 亚洲欧美乱综合| 亚洲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四| 亚洲视频免费| 先锋影音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女优一区| 模特精品在线| 黄色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大片wwwwww| 国产模特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 91久久黄色| 在线欧美亚洲| 亚洲桃色在线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8|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 亚洲天堂久久|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最新成人av网站| 欧美乱大交xxxxx| 欧美无砖砖区免费| 欧美伦理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导航| 欧美1区2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久久久久国内| 久久av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毛片app| 欧美成人按摩| 久久综合免费视频影院|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爱视频在线| 看欧美日韩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αv| 欧美亚韩一区| 久久婷婷丁香|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av白丝在线| 一区二区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先锋|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播放| 欧美激情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1区| 欧美午夜电影一区| 亚洲一级影院| 香蕉成人啪国产精品视频综合网|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 亚洲高清三级视频| 欧美成人资源网|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高清不卡|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第十页| 国产精品久久九九| 欧美精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视屏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开元免费观看欧美电视剧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伊人成年综合电影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午夜亚洲福利|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 国产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美女视频一区免费观看| 亚洲电影激情视频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88|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五卡|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茉莉花| 亚洲高清av在线|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农村| 国产又爽又黄的激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 欧美亚洲日本网站| 亚洲欧洲三级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一级va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毛片| 国产精品嫩草99a| 国产一区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毛片| 国产精品蜜臀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av| 欧美自拍偷拍午夜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网|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樱桃| 麻豆久久婷婷| 亚洲午夜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精品动漫一区二区| 久久久av水蜜桃| 欧美精品久久99久久在免费线| 国产精品男女猛烈高潮激情| 美女网站在线免费欧美精品|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亚洲毛片网站| 91久久在线| 亚洲一区三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看| 香蕉亚洲视频| 久久成人一区| 国产亚洲欧洲| 伊人狠狠色j香婷婷综合| 亚洲影院色无极综合|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影院| 欧美欧美全黄|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免费av| 亚洲成人资源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女优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免费亚洲电影| 欧美精品videossex性护士| 亚洲欧洲另类国产综合| 国产精品爱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