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發布時間:2025-05-09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
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本節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特征的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動角等工具,通過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活動中,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鼓勵學生想出多種研究方法,盡量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研究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從中發現數學規律,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五冊第37—40頁。
教學目的: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知道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
通過動手操作與實驗,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創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圖片;釘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邊形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覺得我們的學校漂亮嗎?今天陳老師帶大家去參觀一所漂亮的學校好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參觀這所學校。
(出示課件)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所學校,你能找到哪些圖形朋友?
(根據學生的發言課件出現長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圖片。)
小朋友找的這些圖形中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現在陳老師想來考考你們,(課件)這是剛才小朋友找到的長方形,你能說說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生: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現在老師要來變個魔術,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這個長方形變成了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位圖形朋友。
(板書課題)
請小朋友再觀察一遍,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你還發現了什么?你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有什么變化?
生1:我發現了長方形的一組對邊變傾斜了,它們的對邊還是相等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2: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有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
師:剛才小朋友通過觀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點,但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準確呢?你們想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實驗要求:籃子里有一些平行四邊形,你們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動角等工具,想辦法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看能不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組想出來的方法最多?
小組實驗。
匯報:小組派代表說說你是用什么辦法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生1:我用筆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畫在紙上,再用它的另一條對邊去比,發現了兩條對邊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組對邊我也用相同的辦法去做,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真聰明,真是一個好辦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剪一條細線下來,再用這條細線去和它的對邊相比,發現這兩條邊重合在一起,我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另外一組對邊也用相同的方法證明相等,是嗎?(生:對)真棒,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發現了對邊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下來,變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把兩個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發現了它的對邊相等,一組對角也相等。
師:太棒了,這種方法不僅能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誰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角的特點?
生5:我用活動角先量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再去量另一個對角,發現它的對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剪下來,把這個角和它的對角比,發現兩個角重合在一起,另個一組對角也用相同的方法來做,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師:能想出這么棒的辦法來,真不簡單。
生7:我用鉛筆把一個角畫在紙上,再拿它的對角來比,它們也一樣大。
師:這個辦法真不錯。
(板書:對角相等)
小結: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觀察推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再自己動手做實驗,驗證并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點,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生: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師:看來小朋友已經和平行四邊形交上朋友了,現在老師想來考考大家,請看屏幕(課件):下面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
(老師隨意指到一個圖形)如果你認為是平行四邊形小朋友就做這個手勢,如果不是平行四邊形,小朋友就做這個手勢,比一比哪個小朋友的反應最快?
圍平行四邊形。剛才小朋友不僅反應快,而且判斷準確,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每個小朋友在釘子板上圍出兩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邊圍邊想圍平行四邊形時要注意什么?
哪個小朋友愿意上來展示自己圍的平行四邊形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圍的嗎?第三條邊你是怎么圍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邊形。
小朋友喜歡玩七巧板的游戲嗎?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經歷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想象驗證、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探究發現圓的特征,形成圓的概念。
2、認識圓心和半徑,并會用字母表示。
3、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
4、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幾何圖形的美,激發數學學習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發現圓的特征,形成圓的概念和畫圓技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子白板、圖釘、線、圓規、卡紙等。
教學過程:
一、溯源生活,激發興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圓形水波。
同學們,大自然奇妙無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會形成美妙的景色,請看。
問:你們發現,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現了什么形狀水波?
2、生活圖片欣賞。
1)問:在這組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狀的圖形?
2)抽象出圓。(PPT)
3、學生舉例:生活中,你還看到過那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形的?
4、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有關圓的知識。
板書:圓的初步認識
【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抓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教師的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圓,激發學習興趣。】
二、操作體驗,形成概念
(一)圓規畫圓,初步感知圓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著屏幕上的“圓”,誰愿意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圖形?
2)師評價:大家說得都有點道理,那接下來我們就自己動手,來畫一個圓,看一看,圓是不是具有剛才小朋友所說的特征?
2、圓規畫圓
1)我們可以用什么畫圓?
2)認識圓規(PPT)
3)師:好,知道了圓規的構造,我們開始畫圓,看哪個小朋友畫得最漂亮(要求,不許擦,畫圓失敗,只要找到失敗的原因。)
3、反饋探討畫圓的方法
1)你是怎樣畫的?上臺演示。
2)討論:畫圓失敗的原因
3)討論:畫圓時應該注意什么?(生……)
小結:確定一個點,確定一段長度。
板書:
點
長
4)再想一想,剛才我們在畫圓時,針尖和筆尖落在紙上,各自確定了一個點,也就是兩個點。然后在畫的過程中,這兩個點的“分工職責”有什么不同?
(一個點負責固定,一個點負責繞,旋轉。也就是一個點是不動的,另一個是動的,我們暫時把著兩個點叫作:“定點,動點”)
板書:定點、動點
5)師:那畫圓時,這個“動點”是不是可以隨便的動的?還是有一定的運動規則的?什么規則?
(動點移動到任何地方,和定點的距離保持不變。)
6)那你如何證明你用圓規畫圓的時候,這個動點和定點的距離始終沒有變化呢?
(圓規的兩個腳分開后,只要沒有外力去動這兩個腳,針尖和筆尖之間的長度距離是不變的。如:我們人的兩個腳在走路是。)
7)師演示圓規畫圓。
師:看一看,老師如何畫圓的。
小結:圓規畫圓的方法
8)學生再次畫圓
師:根據剛才老師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圓規畫一個圓,看一看,是不是比剛才畫得漂亮?
反饋討論:這一次,你畫得這么圓,畫的時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場畫圓,豐富畫圓方法
1、展示足球場上的圓。
師:我們現在能用圓規畫一個漂亮的圓,那這個圓我們能畫嗎?
1)討論:這個圓我們怎樣畫?說說你的想法。
2)課件演示:體育老師畫圓。
3)教師演示(用“線釘”)
2、探究不同畫圓法的內在聯系
師:我們發現,在紙上畫一般的圓,我們可以用圓規,如果在生活中畫較大的圓,我們還可以用線、釘和木樁。它們畫的工具不一樣,但原理相同嗎?
1)討論:相同在什么地方?
釘子就是……線就是……小推車就是……
2)圓的構成確定
師:畫了那么多圓,那你能告訴老師,哪一部分才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圓?
(生上臺指圓)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個定點的距離相等的無數個的點連起來組成的一條封閉的曲線,叫做圓。
(三)圓的特征揭示
1、設疑討論:你認為黑板上的圓能不能畫的更大些?誰決定了這個圓的大???
(定點個動點的距離圓規兩個腳之間的距離……)
2、師演示驗證誰決定了圓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徑”,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圓心”。(在畫圓過程中的那個定點叫“圓心”,用“o”表示)
板書:半徑
圓心
5、學生演示畫“半徑”
1)師:誰能上來畫出這個圓的半徑?
2)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是半徑?(圓心到圓上一個點的距離)
找一找:下圖中,圓的半徑是()
6、問:在這個圓里,還能畫一條半徑嗎?還能畫幾條?
(學生在自己的圓上畫半徑,看能畫幾條?)
得出:在一個圓里,能畫無數條半徑。
7、觀察討論:在同一個圓里,所有半徑的長度有什么特點?(相等)
為什么?
教師小結:(從動點到定點方面研究考慮)
師:相信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門對圓已經有了更深的認識。其實,正是圓的這些特征,圓在我們的生活中廣泛應用。
三、回歸生活,解釋應用
1、展示:車輪為什么是圓的?
1)學生討論
2)媒體展示解釋
2、人文素養的培養
1)理解:墨子的“圓,一中同長也”。
2)媒體演示。
3、圓的歸類
1)出示籃球。問:這是圓嗎?
2)討論反饋
小結:球是立體的,圓是平面的,和以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都屬于平面圖形,而籃球是立體圖形。
四、總結梳理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圓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相信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門對圓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將會發現更多的有關圓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圓的初步認識
定點點圓心(o)位置
動點長半徑(r)大小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過程,初步認識自然數。
2、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過程,掌握包括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在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3、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體驗數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自然數和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2、掌握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你們知道古時的人們是怎樣記數的嗎?你們了解數的產生和發展嗎?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數的產生
(1)講述數的產生:古時候的'人們在勞動生活中有了記數的需要,但開始不會用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數物體的個數,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來記數。如第一幅圖中,人們出去放牧時擺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小石子。放牧歸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若兩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第二幅圖說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來記錄所捕獲的魚或其他獵物的數量,也可以用來核對打獵前后武器的數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圖中結繩記數的道理也是這樣。
小結:人們無論采取哪種記數方式,都是要把實物和用來記數的實物一個一個對應起來,后來,隨著語言的發展,人們發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也不同。
(2)介紹各個國家的數字。
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它先由印度傳入阿拉伯,而后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這樣人們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數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又逐漸統一成現行的阿拉伯數字,即:1、2、3、4、5……
(3)認識自然數。
自然數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中逐漸產生的,人類認識自然數的過程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數?!?”是最小的自然數,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
通過多媒體呈現古人記數和不同地區的記數符號,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數字,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有趣。
2、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填一填。
①與百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與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與千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和()。
②10個一是(),10個十是()。10個百是(),10個千是()。
③10個萬是(),10個十萬是(),10個百萬是(),10個千萬是()。
(2)提問:通過上面的填空,你發現什么?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小結: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順序表。
(1)認識數位順序表:呈現數位順序并提問,從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數位?第九位呢?
(2)數級: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邊起每四位是一級。
(3)提問: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億級呢?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4)你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排列有什么規律嗎?請你按數級從右邊起,說說每個數級各有哪些計數單位。
【設計意圖】
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擴建”數位順序表,再通過系統整理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知識,讓學生理解“十進制計數法”。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億位左邊是()位,千萬位左邊是()位,26705000000
中“6”在()位。
(2)()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2、判斷。
(1)沒有最小的自然數。()
(2)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3)0是自然數。()
(4)自然數的個數可以數出來。()
3、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按數級分各有哪幾個數級?你是怎樣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4、先把下列各數按數級分一分,再說說各有哪些數位,最高位是什么數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四、作業練習
練習二第1、2、6題(學生獨立完成)。
五、歸納總結
說說你這節課的收獲?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82和83頁及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明確分數和百分數的聯系和區別。
能力目標:通過交流、比較、分析等活動,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以及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情感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含義,體會百分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及在生活中的廣泛作用。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及百分數數感的培養;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別。
【課前準備】
師:多媒體。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受百分數
1、出示練習紙
寫一寫生活中看到過的.百分數,并和同桌說一說它表示什么意思
2、通過剛才的交流說一說你知道了百分數的那些知識或想知道百分數的那些知識?
預設生回答:百分數的讀和寫、意義、用途、和分數的聯系和區別……
師板書學生的回答并總結這節課探討的問題
3、下面老師帶來一組信息,世界杯比賽如果你是足球隊教練你該派哪位隊員罰點球?說一說你的理由,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①學生獨立思考,選出一名隊員。
②與同學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③教師點名提問,全班同學共同評價。
隊員 罰點球次數 罰中次數 罰中次數占罰點球次數的幾分之幾
4號 20 18 罰中次數占罰點球次數的 18/20
10號 10 8 罰中次數占罰點球次數的.8/10
16號 25 21 罰中次數占罰點球次數的 21/25
因為:18/20=90/100 8/10=80/100 21/25=84/100
90/100>84/100>80/100
從而得派4號隊員去罰點球比較合適。
4、百分數的意義。
師:通過以上練習,你有什么體會?把你的體會說出來,和同學進行交流。(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就很容易比較大小。)而像92/100、90/100、86/100 像這種分數我們也可以寫成92% 90% 86%這樣的數就是我們今天要來認識的數——百分數。
4、介紹百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我們可以把90/100、80/100、84/100 改變一下外形,寫成90%、80 % 、84 % 。
你覺得老師寫得對么?寫得好么?老師是怎么寫得?%是什么?(教師親自示范寫%)。你覺得寫百分號時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先寫分子,再寫百分號。
你會讀這個數么?讀作什么?讀作“百分之幾”而不是“一百分之幾”。
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請同學們上黑板隨意的寫出幾個百分數。
你能說說黑板上百分數是什么意思么?(生隨意指出一個說一說)
觀察學生寫的百分數,讓學生明白,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三、學生交流,正確構建百分數的意義
師:欣賞了這么多的研究成果,你知道百分數表示什么了嗎?
(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
師:這句話中有幾個數?(兩個)對,其實百分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種倍數關系,它不能表示具體的數量,所以不能有單位。百分數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齊讀概念)
四、基本練習,全面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1、小比賽,在30秒內寫10個百分數,也可以多寫,時間到時把完成情況用百分數說出來,讓同學猜一猜你寫了幾個百分數。
2、請你判斷
(1)、一只鉛筆長 17/100 米,可不可以說 “一只鉛筆長17%米”?
(2)、一堆煤用去了它的25/100,可不可以說“用去了它的25%”?
3、思考:分母是100的分數就是百分數,這句話對不對?
4、下面做一個小游戲猜成語的意思用百分數表示出來。
百戰百勝( )
十拿九穩( )
百里挑一( )
五、找異同,深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意義不同: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也可以表示具體數量。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 只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并不表示具體的數量,不能帶單位。
讀法不同:百分數讀成百分之幾,不讀成一百分之幾.
寫法不同:百分數是分子后面加%
分母不同:分數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個大于0的自然數.而百分數的分母規定是100.
分子不同:分數的分子必須是自然數.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數,也可以是小數.
百分數不可以約分,分數可以約分.
六、小結:
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你能用一個百分數告訴大家你這節課的表現嗎?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計算器的結構和基本功能,能正確地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大數目的一步和兩步式題的計算。
2、感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便捷和準確,體驗依據計算的需要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適的運算方法。
3、經歷用計算器探究和發現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在嘗試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一步和兩步式題的計算。
教學難點:依據計算的需要和數據特點選用合適的運算方法;借助計算器探索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出示中央電視臺節目《機智過人》的圖片。
師:節目中有最強人類代表和人工智能進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機大戰”,人們都在談論到底是機器人厲害?還是人類厲害呢?你怎么看?
師,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機器人和人類各有優勢,咱們要想辦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發揮一下人腦的優勢,使用好計算器以為我們服務。板將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設計意圖]創設了電視節目《機智過人》中“人機大戰”的情境,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人與機器的關系,激發學生想要操控機器為學習服務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嘗試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確使用計算器
一、介紹計算器的基本結構
出示計算器圖片。
師:你在哪里見過人們使用過計算器?
師:請拿出計算器仔細觀察,計算器上有些什么?關于計算器上的各種鍵,都是派什么用處的?你們知道嗎?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計算器的構造:顯示器、數字鍵、符號建、開關機鍵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讓學生認識計算器的基本結構和一些常用鍵。
二、正確使用計算器
1、初試本領。
師:認識了計算器,問問自己:“我會用計算器嗎?”
請用計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師:以38+27為例,說說你是怎樣按鍵計算的?(課件演示輸人過程)
師:計算器到底算的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知道?(口算或筆算)
師:既然這兩道題用筆算和口算都能算,那還學習計算器干什么用呢?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已有的認識和操作經驗,讓學生在嘗試操作、互相交流中認識計算器的計算方法“既然這兩道題用筆算和口算都能算,那還學習計算器千什么用呢?”這一誘導性的問題,旨在讓學生領悟到計算器的價值是進行大教目的計算。
2、為什么要用計算器。
出示題目:13027-8934= 41600÷128=
師:這兩道算式和上面兩道算式有什么區別啊?如果想快速算出來,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請計算器來幫幫忙。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反饋。
[小結]在輸人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的做到:整體讀數,細心輸入。
[設計意圖]在操作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用計算器計算大數目的快捷,同時也提醒學生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整體讀數、細心輸入。
3、體驗計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識別運算順序。
出示題目:20xx-39x 21=
師:怎么會有兩個答案呢?究竟哪一個對呢?計算錯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討論)
師:原來是手里的計算器不懂運算順序,那怎么辦?看誰能辦法來指揮它?
讓剛才算錯的同學重新按計算器計算。
展示比較智能的計算器,能識別運算順序
老師介紹這兩種計算器:聰明的計算器和傻瓜計算器。
重點說了,傻瓜計算器怎樣來進行計算?
除了用這樣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2)認識“M+”、“MR”、“MC”功能鍵
師:在你們的計算器上有這兩個鍵:“M+”“MR”有的計算器上是“MRC鍵”,“MRC”是“MR”和“MC”的合并鍵,知道這兩個鍵有什嗎?它們就是計算器的紙和筆。
師:知道怎么用嗎?視頻播放,計算這個算式使用這些鍵的用法。
39X21 “M+”(記憶)
20xx- “MR”(提取)
= “MC”(刪除記憶)
你對計算機還有哪些了解嗎?
活動:向同學介紹計算器。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要用好計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計算器是“科學型”還是“算術型”,如果是“算術型”計算器,在計算混合運算的時候,要注意運算順序,并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用“M+”、“MR”、“MC”這幾個功能鍵。
第三環節:及時反思,合理使用計算器
一、感受計算器的優勢
師:你覺得計算器怎么樣?你對這個新朋友有什么評價?
[小結]計算器的確是人們的好幫手,用計算器計算又快捷又準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二、靈活選擇,辯證對待
游戲:挑戰30秒
師:下面咱們進行一個挑戰賽?
出示題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師:做完這組題,你對計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結]靈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才能幫助自己又快、又正確地解決問題。
師:(指著課題)我們再間間自己。我會用計算器了嗎?
[設計意圖]這是教材內容中沒有的,之所以要補充這個環節,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雖然有了先進的計算工具,還要將它和口算、筆算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種算法的優勢。
第四環節:積極探索、善于動腦一享受借助計算器而超越計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戰題目:
111111111×11111111=
師:遇到了什么問題?原來計算器的顯示屏是有限的,計算器解決不了,怎么辦?靠我們的大腦,想想看,有什么好辦法?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研究,仔細觀察,探索其中的規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師:你們看多美呀,這就是數學之美!
[設計意圖]故意設計此題,讓學生體會到計算器也有計算不出來的題目。但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計算出來,讓學生學會利用計算器去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最后?!皩毸怠钡恼故荆沧寣W生體會到數學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環節:追根溯源、拓展視野一介紹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師:計算器幫我們“發現”規律,讓我們領略到數學王國的奇妙!那關于計算工具發展的歷史,你知道嗎?
學生介紹自己對計算工具發展史的了解。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的介紹計算器的發展史,形象生動,既讓學生獲得了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起學生對計算器甚至是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的探索興趣。
第六環節: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師:學完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回顧全課,讓他們充分感悟計算器給人的生活帶來的便捷,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想要發明更先進計算工具的欲望。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能正確理解和區分“計數單位”和“數位”兩個概念。
2.掌握數位順序表,類推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3.了解數位的意義,利用數位順序表體會“位值”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較大計數單位的產生過程,感知位值制。
2.讓學生經歷在計數器上撥珠、數數的過程,加深對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豐富學生對大數的感受和對國情的了解。
2.在認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和“億”;掌握數位順序表;能結合實例具體說出“位值”的意義。
難點:能正確理解和區分“計數單位”和“數位”這兩個概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活動1走進生活,走近大數
1.提問: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請看大屏幕,看圖猜一猜,這是我們祖國的哪些地方?(課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龍江的情境圖,學生根據圖片展開競猜活動)
2.師:我們的祖國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人口眾多,同學們請看!(課件出示)
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
師:這些數你們認識嗎?能試著讀一讀嗎?看到這些數你們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說一說,讀一讀)
活動2提出疑問,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結合我們已經學過的萬以內數的認識,說下你想學習哪些有關大數的知識?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自由說一說)
預設
生1:我想學習怎樣讀這些大數。
生2:大數中每個數字的含義是什么?
生3:它們各是幾位數?
生4:計數單位分別是什么?
生5:這些大數分別是由幾個數字組成的?
2.導語:同學們想學習的有關大數的知識和感興趣的問題值得我們一起去探究,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億以內數的認識”,去尋找答案吧!(板書課題)
操作指導
在這個板塊中,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引導,如果有的學生預習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強,可以正確讀出大數,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學生對學習這些大數感到困難,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萬以內數的知識,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的遷移。
板塊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動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
1.課件出示計數器。
出示探究提綱:
(1)一萬一萬地數,10個一萬是多少?十萬十萬地數,10個十萬是多少?一百萬一百萬地數,10個一百萬是多少?一千萬一千萬地數,10個一千萬是多少?請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
(2)有比十萬大的計數單位嗎?分別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2.生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匯報探究成果。
預設
生1: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
生2:比“十萬”大的計數單位有百萬、千萬、億……
生3: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活動2認識數位順序表,了解數級和數位的關系
1.課件出示教材3頁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獨立嘗試探究。
出示探究提綱:
(1)你看懂了什么?
(2)試著說下個級和萬級分別包含哪些數位?每級有幾個數位?
(3)說一說19612368這個數中每個數字分別在哪個數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計數單位?什么是數位?
2.學生充分探究后小組交流,集體匯報。
預設
生1:目前學到的數位順序表分三級:個級、萬級、億級。
生2:個級包括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級包括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每級都有四個數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個“1”在千萬位上,表示1個千萬?!?”在百萬位上,表示9個百萬。前一個“6”在十萬位上,表示6個十萬。后一個“1”在萬位上,表示1個萬?!?”在千位上,表示2個千?!?”在百位上,表示3個百。后一個“6”在十位上,表示6個十?!?”在個位上,表示8個一。
生4:個、十、百、千、萬、十萬……億這些都是計數單位。在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這些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3.小結:數位是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時所占的位置,從低位開始每四位為一級,分別是個級、萬級和億級。一個大數中同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意義就不同。
操作指導
在板塊二的教學中,運用多種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如計數器等模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給予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機會,把思維表象與思維表達聯系起來。
板塊三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1.完成教材4頁“做一做”1題。
先讓同學在小組內完成,再找同學匯報。
2.完成教材4頁“做一做”2題。
(1)生獨立填寫數位順序表并回答問題。
(2)教師巡視指導,并抽取幾名同學進行展示匯報,集體訂正。
3.任意寫一個億以內的數,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
獨立寫數后同桌同學互相說數的組成,再找兩桌同學匯報。
4.知識拓展。
師:打開教材看4頁“你知道嗎?”,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并在集體交流時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預設
生1:我知道了每秒畫1個點,一刻不停地畫,需要3年2個多月才能畫完1億個點。
生2:我知道了如果1億個小學生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過這些,我感受到一億確實是個大數。
操作指導
在這個板塊中,練習方式要靈活多樣,要求學生既要動手操作,又要動口表達;既可以獨立完成,又可以與別人合作完成。每個學生在不同的`練習方式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板塊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課堂總結。
師:說一說你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哪些收獲。
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談學習收獲。
預設
生1:我知道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十。
生2:我學會了填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個數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個百,千萬位上的7表示7個千萬。
生4:我知道了我們的祖國不但風景優美,而且人口眾多。
2.布置作業。
完成教材8頁練習一1、2題。
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認識
例1 數位順序表
教學反思
1.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大數的概念,體會大數的意義,從而建立數感。大數經常出現在新聞、經濟、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可學生對大數卻缺乏體驗。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主題圖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
2.借助動手操作理解數的意義。在萬以上數的認識教學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揭示數位和數級的概念十分重要。通過撥珠數數幫助學生認識新的計數單位,了解這些計數單位所占的數位,體會“位值”的意義。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要遵循學一程,展一程,點一程的規律,當學生獨立自學和小組交流遇到問題時,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及時、準確地進行點撥,使學習的過程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并能闡述多位數讀數的規律。
2.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課在之前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行學習,學生能及一反三學習起來應該比較輕松。但億以內數的數位較多,要讓學生知道先分級再讀數,減少錯誤率。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教學讀億級的數。
教學難點:億以上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復習引入
1、請讀出6020:
2、讀出60200000:
3、讀出60206020
4、讀數位較多的數時,要先做什么?怎樣做?
5、根據數位順序表讀出:60206020
6、回憶億以內數的讀法。(請一名學生回答,全班一起讀)
活動2:【講授】新授課
(一)億以上數的讀法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讀出來嗎?可讓知道的學生試一試。
生活中有比億更大的數嗎?舉例說說。學生說不出來教師可讓學生了解:
20xx年我國出口總額約為3256 0000 0000美元。
師:請你比較一下這些數和剛才讀的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目的是讓學生觀察到數級擴展成了三級數。)
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試著讀讀這樣含有三級的數,再在小組內互相讀讀。
(2)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讀這些數的?試著說說讀數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饋: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前邊來讀數。
(2)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讀億以上的數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學生可能說得不完整,教師可幫助學生整理補充。實際是把億以內數的方法遷移到這。)
①從高位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
②讀億級或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字或“萬”字。
③數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每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4.說讀法時,重點處理0的讀法:(如果剛才學生說到的數中有0的可以指著讓學生讀讀。)
(不管學生說到0的問題沒有,都要著重處理0的讀法。在讀數時,0最難讀,數中間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出示幾個練習強化0的讀法)例如:
活動3:【練習】練習
(1)判斷對錯:
610 0000 0000讀作:六百一十億?(√)
236 0509 0008讀作:二百三十六億零五百零九萬零零零八。(╳)
100 4000 20xx讀作:一千零四億零二千。(╳)
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得出答案來了?”(分級了)
(2)教師出示讀數的卡片讓學生讀: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教師在這要重點抽問:哪個0讀了?哪個0沒讀?為什么?)
(3)選擇正確答案
下面各數一個0都不讀的是( E ),只讀一個0的是( B ),要讀兩個0的是( C ),要讀三個0的是( A、F ),要讀四個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xx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學會概括加法結合律、交換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自學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主學習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結合律。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自學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
2、學生準備:課本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了解黃河的有關知識。請看情境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黃河的走向,弄清楚黃河流域與黃河長度的區別,匯報自己發現的信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師:黃河流域的面積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誰會解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學生根據圖中信息獨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師:黃河全長約多少千米?可以怎樣算?
學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師:觀察這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小組研討,匯報交流師:這是一個規律嗎?想辦法驗證一下。經過驗證這確實是一個規律,叫加法結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規律嗎?
生:A+(B+C)=(A+B)+C
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加法中還有其他的規律嗎?請完成填空,然后觀察,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兩個加數交換他們的位置,和不變。
師:這也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規律,叫加法交換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嗎?
生:A+B=B+A
師:學習了加法的兩個定律,能根據加法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嗎?
三、觀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樣算比較簡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結合律可以簡算
四、自主練習
第1題。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3、4題。注意用簡算。
五、簡要回顧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六、作業
自主練習3題。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經歷共同探索的過程,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3、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重點難點:
1、指導探索乘法分配律。
2、發現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導:
通過講學練相結合,設計相應的練習題,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學過程:
具 體 內 容
一、激趣導入
(約3分鐘)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老師想請大家幫一個忙,我有一個朋友開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員工,她想給公司的員工每人買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幾件衣服和幾條褲子,想選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搭配?
2、學生思考:(1)有幾種搭配方案
(2)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方案,并算出總價。
(學生自己選擇方案并在練習本上完成。師強調:是買4套衣服)
二、自主學習
(約7分鐘)
(一)組內研討,確定方案
1、組內研討
(1)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案?
(2)介紹自己的方案,并說一說,你推薦的理由。
(3)說說你推薦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錢?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約10分鐘)
2、匯報交流
師:哪一個同學想先來給老師推薦他的方案?
師:要想求4套這樣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別列式解答
師:因為總價相等,這兩個算式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學生回答后,師在兩個算式中間用等號連接)
師:這個等式怎么讀呢?
生嘗試讀等式。
(預設學生讀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別與4相乘的積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學生依次匯報出其余3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導說出是怎么想的。計算后分別加上等號。
教師板書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條褲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講點撥
(約8分鐘)
(二)觀察比較、猜測驗證
1、觀察比較
2、提出猜想。
師:觀察上面的等式,左右兩邊的算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你們有什么發現?
3、舉例驗證。
讓學生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行驗證,看看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匯報板書。
(三)總結規律,概括模型
1、總結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了數學中的一個規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這是什么規律嗎?(生猜測)
師:這個規律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齊讀)你能說一說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嗎?
2、用字母表示
師: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測評總結(約12分鐘)
鞏固應用,訓練提升
1、請你根據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介紹前兩道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應用,后三道屬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應用。
2、火眼金睛辨對錯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強調: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也可以把它們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減。
3、用乘法分配律計算下面各題。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決這道題嗎?
86×101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條褲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這兩個數分別和這個數相乘,再相加。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認識自然數。
2、在經歷數的產生過程中,感受“一一對應”的思想和“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使學生了解古老的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數的產生過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白紙、畫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一)聽故事《記數方法》
師問:同學們第一次來到學校的錄播室,你們的心情如何?今天還有一位小朋友和我們一起度過這堂課,他是誰呢?一起看看課件出示圖片(聰聰)問:一起大聲喊出他的名字!
課件播放小精靈錄音:謝謝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學們,今天我帶來了幾個故事想講給你們聽,你們想聽嗎?
生:想
課件出示圖片(遠古時代的人們圖片)聰聰錄音問:你見過這樣的人嗎?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他們是怎樣來記錄數字的呢?請聽我給你們帶來的第一個故事:《記數方法》(播放課件)
師:故事中介紹古時候人們幾種記數方法?(板書: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
二、講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設計師
(1)師:同學們如果你生活在遠古時代,你還沒有學數
字,那么你會用如何記錄你的數字呢?請拿出你手中的畫筆來試一試吧?(學生動手操作)
(2)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
(二)介紹數字的產生
師:后來隨著語言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這些記數符號就叫做(板書:數字)
(1)介紹巴比倫數字(課件播放)
師:巴比倫數字由一些好似小箭頭來表示數字,一個小箭頭代表數字1,兩個小箭頭代表數字2,三個小箭頭代表數字3……這樣記數方便嗎?為什么?
(2)介紹中國數字(課件播放)
師:我們中國則是用好似小棒的小豎線來表示數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寫六根小豎線呢?(課件播放)當滿了5時,就換1根橫線代表5,橫線下畫一根豎線就代表6,畫兩根豎線就代表7……
(3)介紹羅馬數字(課件播放)
師:這又是哪國數字呢?哦!原來是羅馬數字。
(三)記憶大比拼
師:聽!小精靈有話要說了?。ㄕn件錄音:現在要考考大家
對三國數字的記憶力了,加油哦?。┱n件播放(游戲開始)
(四)聽故事二《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師: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國的數字也不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數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統一的數字。這就是“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小精靈又獎勵一個故事給我們,一起看看哦?。úシ乓曨l《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師:你知道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嗎?(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數。
師:是的,現在吳老師把這些阿拉伯字數字都帶來了,一起大聲讀出來(課件出示數字和錄音:數字可以用來記錄物體的個數。)
(1)自然數(課件出示文字:自然數概念)
師:當我們認識了這些自然數時,森林里有個小伙伴在哭呢?(課件出示錄音:嗚——嗚——嗚嗚,你們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數字,可是我沒有爸爸媽媽,沒有小手小腳,沒有漂亮的眼睛,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班上小朋友說我是個圓球,動一下就滾蛋。)
(2)認識自然數0
師:同學們認識這位小朋友嗎?(認識)他能到我們自然數中間來嗎?聽森林女王在說些什么?(播放錄音:這位小朋友別哭,你圓圓的身子真好看,汽車輪子離不開你,咱們的國球離不開你,你也是個重要的角色,一個物體也沒有我們就需要你出場,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數中的一員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數。)
師:零出現得比較晚,在記數的時候起著占位的作用,聽了森林女王的話,你知道了什么?
三、練習鞏固,趣味無窮
(1)牛刀小試
1、最小的自然數是(),自然數的個數是()
2、最大的8位數是(),最小的8位數是()。
3、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之間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數是1。()
2、最大的自然數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數都比三位數大。()
4、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5、阿拉伯數字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 )
四、總結提升,升華興趣
師:我們學的知識在課本第16、17面,請大家翻開書本,畫出本課的重點。今天我們和小精靈一起了解了數的產生,知道古時候認識的計數方法有: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和刻道記數,后來為了國際統一,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表示物體個數的1、2、3……。都是自然數,而0是最小的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在今后我們將學習更多的數字知識是,探索更多的數字奧秘。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3至26頁例1。
教學目標:
1、認識計算器,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能進行較大數目的計算。初步了解計數法,在不斷更新、完善的探究過程中認識算籌,了解珠算的計數方法。
2、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展的演變史,感悟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創造源于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欲望。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
實習報告網小編精心推薦:
- 四年級下冊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四年級下冊數學日記?|?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課件?|?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人教版
教學難點:
體會創造源于需要,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學生:小棒、計算器、算盤等。
教師:課件、計算器、計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一次計算比賽(出示口算題)。仔細觀察,你準備選擇什么計算方法讓自己算得又對又快?
55846+7646=、6908×7=
13027-8934=、992÷4=
353+958×3=、436-、(228-179)=
(預設:大部分學生選擇使用計算器。)
師:為什么選擇計算器?你還知道哪些計算工具?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計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學習使用計算器
(1)師:同學們都帶計算器了嗎?請拿出來仔細觀察??纯此厦娑加惺裁??
(顯示屏、按鍵、電腦芯片、電源)
(2)看書,試按。認識各種按鍵的名稱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計算器的計算方法
a、請會使用計算器的同學上臺用課件演示使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
b、生嘗試計算825-138
c、師介紹儲存、提取鍵使用方法
d、生嘗試計算876-738÷9=
e、開始計算比賽。(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上面各題。)
(4)你認為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什么?你覺得計算器這個計算工具怎樣?
【設計意圖:學生對計算器已并不陌生,讓學生自己介紹計算器上一些常用鍵的名稱和作用,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間互相交流和學習。通過兩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體驗到用計算器計算快捷、方便、準確,并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p>
三、演繹文化,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
師:這么先進方便的計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計算工具就像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計算工具是怎樣演化的。
1、介紹遠古時代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
(1)課件出示配音動畫: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例如:捕獲了一只野獸就放一顆石子,出去了幾人就在繩子上打幾個結。就這樣,人類在勞動中建立了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而石子、結繩、刻痕……就是人類最初用來計數和計算的工具。
(2)師:你們覺得擺石子、結繩等計數方法怎么樣?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直接向學生展示最古老的計數法,讓學生感悟體會計數的原始歷程,初步了解計數的變革是人類生活發展的需要?!?/p>
2、模擬算籌的使用方法
師: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這些計數方法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新的計算工具(課件出示圖片),用算籌作工具進行計算的方法叫“籌算”。
師:對于算籌,你們想了解些什么?
(預設:什么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怎樣使用的?)
師:首先來猜猜看,古人是怎樣用算籌表示1到9的。
縱式就是豎著擺、橫式就是橫著擺。(手勢)
師:(微課植入方式)古人擺放1、2、3、4、5的方法。
師:古人擺6只用了兩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師: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這是一個好主意。
據古書上記載,上面的這根表示5,下面的這一根表示1。
師:這樣7、8、9也就好理解了。請你試著擺一擺。(屏幕出示)
師:用算籌可以擺出1-9這幾個數,那怎樣來表示更大的數呢?
出示用縱橫相間的方式來表示多位數。
這些數你認識嗎?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現也經歷了空格、小正方形、圓形的過程。)
師:想知道古人怎樣用算籌計算的嗎?(課件演示)
師: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是擺放算籌來計算的。(出示動畫小視頻)
看完后,你們覺得算籌這種計算工具怎么樣?怎么評價祖沖之?
(預設:計算時算籌擺了一大片容易混亂。如果能把活動的小棒固定起來就好了。我們要學習祖沖之計算認真,不怕苦累,執著追求的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擺數讓學生體會位值制的含義,體驗古人的智慧以及算籌計數法的繁瑣;通過讀算籌擺出的數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感受到算籌在使用中也有弊端,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從而推動了計算工具的發展。讓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利弊兩個方面,揚棄的過程就是發展的過程;通過觀看小視頻體驗用算籌計算的弊端以及數學家嚴謹執著的數學精神?!?/p>
3、小組合作,研究認識算盤.
師: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據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要求越來越高,于是人們又發明了新的計算工具---算盤。你見過它嗎?在哪里見過?
師:之前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過算盤,課前又收集了相關知識,就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組研究,集體匯報:)
(預設:學生知道算盤的名稱,課件配合演示:框、梁、檔、上珠、下珠;學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學生會在算盤上撥簡單的數;學生會收集關于算盤的輝煌歷史以及現在使用情況……)
師: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請同學們在算盤撥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學在課件上演示,其他同學在算盤上試撥,師適時引導在算盤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學會用算盤計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讓學生體會算盤撥珠即答的優點。)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盤的資料時,讀到了很多有關算盤的歷史資料,知道算盤是中國發明的,中國是珠算的故鄉。不僅如此,即使是在美國、日本等高度現代化的國家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使用算盤,并把珠算列入小學課程。
師:在我國,人們至今仍然非常喜愛它,把它制成這樣來裝扮生活。(出示配音圖片展示各種算盤)
【設計意圖:現代教育技術具備了大容量儲存教學信息的優勢,它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課中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算盤這一燦爛的文化。】
4、感悟世界各國人民對計算工具的探索
師:不僅僅是我國人民在發明計算工具,世界各國人民都在積極的探索各種計算工具,請看(課件出示世界機械計算器發展史: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巨型計算機--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
師:就這樣,從古到今,計算工具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也體現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師:目前人們并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還在繼續研發更為先進的計算工具。
(出示健康環保電腦、小巧方便電腦筆圖片)
師: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計算器會是什么樣的嗎?
四、再次體驗,總結提升
這節課你了解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感想?
五、課外活動延伸:
1、每個小組設計“新型計算器”的方案。
2、調查了解更多與計算工具有關的知識制成數學小報。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2
課題
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
課型
新授
教具
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圖片、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教師導學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近3年的數學,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這些數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
板書課題:數的產生
二、探究新知
1、數的產生師:課前大家查找了一些資料,哪組愿意為大家介紹一下數是怎么產生的?生:介紹 師:補充
2、記數符號
師:看來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紹一些記數符號。
出示: 巴比倫數字:(略)中國數字:(略) 羅馬數字:(略)
問:你們知道阿拉伯數字是怎么產生的嗎?
1、 然數的認識
師: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二、十進制計數法
師:生活中還有更大的數,需要用數級更多的數位表讀寫。
例如:
學生思考
學匯報
人們在生產勞動中需要人數、物體個數和捕獲的野獸數目等等,就產生了數。
學生看圖,古代人的計數方法
看圖片,三種古代數字。
介紹自然數的含義和特點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在全班交流。
設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
列舉實例,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使學生知道自然數概念的含義和特點、性質
(?。┪覈丝冢?295330000人
全球人口:6100000000人
(2)20xx年第5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人口總數是十二億九千五百三十三萬人。
(3)1999年聯合國公布世界人口已達到六十億,世界上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
(4)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中,我國城鎮新建住宅四十七億五千萬平方米。
(5)北京的密云水庫可以容納四十三億七千五百萬噸水。
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不能知道這些數字是多少了,所以要學習比億還大的數。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億級的數位和計數單位,拿出數位順序表。(出表)
1、小組合作研究:
(1)觀察數位順序表,個級與萬級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根據它們的特點,順序填上億級的數位和計數單位。(2)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2、學生反饋
3、小結: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十進制計數法。4、做一做:1)一個五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個九位數,一個十二位數呢?2)說出下面每個數中“3”所在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
14320030000 353087030431
三、鞏固練習:
1、按從右往左的順序,說出千億以內的數位
2、回答下面各題:
(1)個級、萬級、億級各有哪些數位?
(2)從個位起,第幾位是萬位?第幾位是億位?
(3)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什么位?
四、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作業:掌握“整數數位順序表”學生試著讀一讀
借助數位順序表試一試。
匯報交流
學生記數位順序表,互相提問練習。
相同點:每級都有四位,四位的順序是個、十、百、千。
不同點:每級表示的數目大小不同,即計數單位不同。
探索新的計數單位
獨立完成,掌握數位順序表。
說數位順序
同桌互相回答,再全班交流。
使學會僧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全過程,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
重點
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難點
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萬以內數的認識的各個知識點,對讀、寫、組成、比較等各知識點有個系統的回憶和整理,形成知識網絡。
2、在復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復習重點:
對萬以內數的讀、寫、比較等知識進行回憶與整理。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數的基本概念
1、計數單位
(1)按順序說出我們學過計數單位。
(2)最小的一位數是幾?同時它又是一個計數單位——個。
(3)提問:
①的兩位數是多少?比99多1的數是多少?
②的三位數是多少?和的三位數相鄰的四位數是多少?
③的四位數是多少?和的四位數相鄰的五位數是多少?
(4)提問:仔細觀察,這些計數單位之間都有什么關系?
2、數位及數位順序表
(1)提問:這些計數單位能不能隨意排列?為什么?
(2)小結:這些計數單位必須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下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數位。比如:計數單位“個”所站的位置就叫做“個位”,“十”所站的位置叫做“十位”,……構建“數位順序表”。
(4)提問:這個數位順表,你們能記住嗎?在數位順序表中,從右邊起,第1位是什么位?第2位是什么位?第4位呢?第5位?
(二)復習“寫數、讀數、數的組成及數的大小比較”
1、寫數:
用兩個0,一個6,一個9你能組成哪些數?(可任意組合,沒有位數限制)
2、讀數:
(1)讀出這些數
(2)總結:
數中間有兩個0時,也只讀一個0,如6009。在寫數時,這兩個0只寫一個,不行?在這里,0是用來占位的。
3、把組成的數按順序排列
總結:
(1)位數不同,位數多數的大。
(2)位數相同,從位比起,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位上的數相同,就比后面的一位數。
(三)基本練習
1、填一填
(1)一個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萬位在第( )
(2)一萬里面有( )個千。
(3)一個數是四位數,這個數的位是( )位。
(4)最小的四位數與的三位數的和是( ),差是( )。
(5)比497大,且比502小的數是( )。)
2、寫出下面各數。
(1)二千六百零七
(2)二百八十三
(3)九千
(4)五百
(5)一千零一十
(6)一萬
3、數學書92頁4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4、數學書92頁第5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5、數學書93頁第6、7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6、數學書93頁第8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四)變式練習
1、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編號填在括號里。
(1)一個四位數,千位上是2,個位上是4,其它各數位上都是0,這個數是( )
①204②20xx③2400④20xx
(2)550比150多( )
①600②700③400④500
(3)的三位數加1是( )
①10②100③1000④10000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下面各數.
(1)1090、1009、1100、1909
(2)9999、8900、9990、8909、10000
(五)拓展練習:
用7、0、2、3、0五個數按要求填空。
(1)組成的四位數是( )
(2)組成最小的四位數是( )
(3)組成比3000小的四位數是( )
(4)組成只讀一個零的四位數是( )
(5)一個零也不讀的四位數是(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4
【設計理念】
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限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舉了少數簡單的事例進行說明,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材展示了古代人們如何計數、如何逐步發明各種記數符號等,直觀形象地介紹了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本節課教學可以采用學生自學和教師講解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課前可以布置學生通過看書、上網等形式搜集有關數的產生的知識。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6-18頁。
【學情與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圖來介紹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
這些原始的計數方法表明人類很早就產生了一一對應的思想。
隨后簡單說明了數字的產生。教材中按時間順序列舉了三種古代數字,體現了數字也是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還使學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數字是與具體的數目相聯系的,只是到后來才逐漸發展成抽象的符號,如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在此基礎上教材介紹了自然數概念的含義和特點。
自然數是數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人類最初認識的數就是自然數。隨著生產和數學科學的發展,數系逐步擴展,產生整數、分數、小數、有理數等等。在第一學段學生學習的主要是自然數,接下來要系統學習小數和分數。因此在這里有必要給學生建立自然數的概念。
一方面是對以前認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另一方面也為以后把數的范圍擴展到分數、小數做好準備,同時也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目標】
1、通過介紹數的產生,給學生建立自然數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數的一些性質和特點。
2、理解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認識含有三級數位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3、通過探索、思考、總結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的產生過程中去。
4、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數學課,就要和數打交道。到現在為止,你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數。那數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產生。(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單刀直入,通過談話導入新課,不拖泥帶水,能夠節省教學時間。
二、探究新知
1、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資料。
師: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在課下收集有關數產生的資料,那誰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資料。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注意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資料。
2、教學數的產生
師小結: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1)出示課本主題圖,介紹幾種在遠古時候的計數方法。
師: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只知道“同樣多”“多”或“少”。
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
那時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擺小石子、用繩打結、在木頭上刻道等方法來計數。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后來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計數的.符號,但各個國家和地區記數的符號是不同的。
(2)出現各國不同的數字。
師:在公元8世紀前后,印度發明的數字傳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入了歐洲,人們就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后來稱為“阿拉伯數字”。即我們現在所用的1、2、3、4、……
(3)認識自然數
教師明確說明:在我們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的1、2、3、4、5、6、……都是自然數。
“0”的出現比較晚,人類開始只數看得見的東西,對于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數的,因此沒有“0”這個數。隨著生產和數字計算的發展,出現了“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
提問: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
最小的自然數是幾。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啟發學生說出: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師:隨著人們對數的認識逐漸增加,數認得越來越大,就產生了進位制。
(1)了解其他進制。
師:一般地說,進率是幾,就叫做幾進位制。
例如有二進位制、八進位制、十進位制、十二進位制、六十進位制等。我們通常是用“十進位制計數法”,它的特點是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即滿十進一),用數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則結合起來記數。如一百三十五記作135。
電子計算機一般是用“二進位制”表示數。進率是“2”(即滿二進一),只用兩個數字0和1與位值原則結合起來記數。
例如:
“零”記作0,“一”記作1,“二”記作10,“三”記作11,“四”記作100,“五”記作101,“六”記作110,“七”記作111,“八”記作1000,“九”記作1001,“十”記作1010,“十一”記作1011,“十二”記作1100……
此外,還有“六十進位制”,如計量時間的單位“時”、“分”、“秒”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六十”,即1時=60分,1分=60秒。
(2)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①板書課題:十進制計數法
師:看到這個標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質疑:什么是“十進制計數法”,十進制怎么計數的。
讓生先試著說一說。
師講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進制計數法”,先要從計數單位開始,我們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什么是計數單位,那你都認識了哪些計數單位呢。(個、十、百、千、萬……億。)
②出示已學的計數單位。
師:不錯,像個、十、百、千、萬……億這些都是用來計數的,所以叫他們計數單位,計數單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比如:要計量這一行的人數,需要用什么計數單位。
(個)要計算我們班的人數,要用什么計數單位。(百)
師:至今為止,我們學習的最大的計數單位是什么。(億)
那還有沒有比億更大的計數單位。
你猜猜。
(十億)多少個一億是十億。數一數,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數單位。
你猜猜。(百億)多少個十億是一百億。
數一數,有沒有比百億更大的計數單位。
你再猜猜。(千億)多少個百億是一千億。數一數。
③出示新的計數單位。
師:有沒有比千億更大的計數單位。
(師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
提問: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進率都是十)“進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十倍的關系)
師小結:像這種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教師特別說明:最小的一位數還是1,因為根據十進制的計數原理,一個數的最高位不能是0,所以最小的一位數是1。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文字內容較多,教師教學時可以將談話法、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大部分知識學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三、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看書質疑
1、讓學生閱讀書本有關學習內容,提出疑難之處,師生共同解決。
2、根據課本出示的我國人口數,請學生自己嘗試一下怎么讀這個大數。
設計意圖:學生閱讀課本后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合作精神的培養。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頁及練習四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的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有關計算工具,請同學們把自己的電子計算器拿出來,今天我們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板書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計算器計算的。
(2)引導學生按步驟按鍵計算出結果,試試CE和AC鍵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為0,也相當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計算器試試。
825-138=26×39=312÷8=
(4)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數,別按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教學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計算器算出上面幾個算式的結果。
(2)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嗎?說一說。
從9999×2起,結果是一個五位數,中間是3個9,兩頭分別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幾題的結果嗎?試一試,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結果又是多少呢?誰能說一說?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師總結:碰到9999和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最高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5)第26頁“做一做“。
用計算器算出前面幾道算式的結果,找出規律,再直接寫出下面幾個算式的結果,然后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三、應用反饋
1.用計算器計算,練習四第1、4、9題。
組織學生獨立用計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計算的結果。
2.練習四第3題。
教師先介紹收據上的內容,并指導學生如何計算相應的金額。
再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筆算,一人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領?
五、變式練習
先用簡便方法計算,再用計算器驗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
推薦閱讀:
四年級數學上冊課件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工作總結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課件(必備十三篇)
小學四年級上冊音樂教案(匯集7篇)
四年級綜合課教案
2025四年級下冊數學《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教案(通用9篇)
-
實習報告網小編為您推薦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專題,歡迎訪問: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數的產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