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5-09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系列十七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17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

讀完《弟子規》,感慨萬千。提筆,卻遲遲不敢寫下什么,深怕自己粗俗的文字褻瀆了這神圣的篇章。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慎;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我只能用“總敘”來概括《弟子規》,因為再找不出更為精辟的句子了!

首先,我學到的是“孝”。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節中去表達自己的孝心?!靶ⅰ?,絕非每月給父母多少生活費,讓他們住多么豪華的房子,而是,每天一個問候的電話,沒事幫父母做些家務,是盡量滿足他們對親情的渴望,是親有過,諫使更的修養,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的關懷,是只求付出,不問回報的問心無愧!

其次,我學到的是“謹,信”。我覺得,“謹”也是講要注重細節?!俺勘仡拢媸?,便溺回,輒凈手是要我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等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著裝形象;“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等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是要我們言出必行,講求信用;“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是要我們有十分把握時再作判斷,凡是不可臆造其有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是要我們有錯必改,要勇于面對自己的過失。

再次,我學到的是“仁,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這說明我們在善待他人的同時,也提高和完善了自己的德行和修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是在告訴我們,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對待每一個人,要學會尊重他人;“行者高,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們要用實力和智慧樹立自己的威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我們要心懷寬容與仁愛,把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刻在石頭上銘記,把對他人的怨恨劃在沙灘上隨風而逝。

最后,我學到的是“余力學文”?!安涣π校珜W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此句恰說明了“學文”與“力行”的重要性,只學文,則會浮華,只力行,就會專斷獨行,而不能明曉真理;“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當努力足夠多時,就必定會有回報;“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不懂就要問,要有積極的求知欲;“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訓致”,可見,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圣與賢又如何?歸根結底,還不都是人嗎?只要相信自己并努力爭取,誰都能成為“圣賢”!“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修心一聽命,天地?!薄?/p>

以上僅為本人對《弟子規》的一些拙見,因能力有限,故只能嚴格按照原文以作小解,泛泛而談,不足為鑒,不當之處,望體諒并指正,不盛感激!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2

中華國學經典《弟子規》是一本決定你的行為修養和命運的書,在你誤入歧途時,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樹上的年輪,如同東邊初升的太陽,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守得云開。

我是一個任性、倔強的女孩,從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有時,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也不會主動去安慰他們。自從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凈了我心靈的污垢,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讓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們發生爭執后,如果我們執意頂嘴,就會鬧得不可開交,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時刻警醒著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叫我們,我們再三推脫,父母有時要我們去做,我們卻不立刻行動,讀了《弟子規》后,我們會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有可能會去選擇做一只“縮頭烏龜”,從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會去選擇自暴自棄,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同時也懂得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敢于面對,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順眼,而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不怕挫折,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因為任何美好的結局都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個人要經歷像蝴蝶那樣痛苦的蛻變,才能逐漸變得完美無缺,同時,也是這痛苦的蛻變,使蝴蝶拋去了原來丑陋的軀殼,獲得了魅力的'身軀。夏天的知了,它們也是經過痛苦的蛻皮,才可以振翅飛翔。同樣,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經歷過,盡管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堅持下去,持之以恒,終究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振翅飛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觸《弟子規》時,我就被它所蘊含的知識吸引了,每天,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說的點點滴滴,每天,我都會很”累“,但是,我選擇堅持,我的父母現在高興地不得了,說我變得懂事啦,這可多虧了《弟子規》,我相信,在我慢慢蛻變的同時,我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會更加的平坦。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想了許多,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著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后,這個惡習早已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當他走入社會,在工作里面跟領導、同事的關系一定不可能處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因此,沒有良好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止這一個孩子!他還會影響到到身邊的人。所以,國學經典《弟子規》就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們日益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眼角會多出一條條皺紋,他們的頭發會多出一根根白發。父母把他們的愛全部傾注在我們身上,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時候,我想作為孩子的我,應該回報他們,在他們累的時候,幫他們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時候,幫他們暖一暖被窩,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講個笑話……盡管這些只是滄海一粒,但,我會盡力做到,讓他們少一絲憂愁,多一份歡樂。是國學經典《弟子規》讓我有了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從容,它對我們有益無害!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3

張愛玲說,于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說《弟子規》是一本啟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么深刻的見解,甚至于會因為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為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說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隙ㄒ矝]怎么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為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為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于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里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為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說,“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啰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說“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于一個男孩子來說,這著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為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后我在鎖屏界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為說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啟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為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后,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為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4

這月起,妞開始讀《弟子規》。

本來去年就想讓她先讀《弟子規》,可是她爸爸說:里面有糟粕,說什么父母不對也要聽,不讀也罷。我也沒有深究,就先讓妞讀《大學》。

但我自己經過閱讀和思考,卻發現《弟子規》還是一本很好的書,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獨特的優點。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出現目無尊長、不懂禮貌等缺點,《弟子規》可對癥下藥治療之。

為什么這么說呢?讀讀原文就知道了。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5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p>

當看到這幾句話時,我們一定都覺得很熟悉。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背的“弟子規”。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之淵遠。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了,在中國周邊的一些文明古國也有一些傳統文化歷史,但都沒有完整地記錄他們的文化歷史。唯有中國,文化歷史淵遠流長,從未間斷過。

以前古代人讀書都是非常講究的,女子不能讀書,男子才可以讀。而且除了讀四書五經以外,不能讀別的書。弟子規里面就有一句“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智?!?。從這點來看,古人對于學習的書籍內容是非常重視的。要是在現代,讀書的內容也十分重要。我們小學生就應該讀一些“感恩系列”等心靈雞湯系列的書或是“笑貓日記”等校園小說,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啟發,培養自己的情商;還可以放松一下自己,讓我們在課余時間開懷大笑。

說到“四書五經”,也就是古人科舉考試所學習的書,中華傳統文化里的一些。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很多,比如說:《孝經》、《千字文》、《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我背過《三字經》、《千字文》和《弟子規》,我覺得最好理解而且最精簡的就是《弟子規》了。

《弟子規》的總序概括了《弟子規》中的所有內容,它告訴我們了許多道理。

首先,做一個人,要孝順,要孝敬父母親人。我今天去聽了弟子規的教育講座,主講人說了,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只有使用權,它是父母的。就像《論語》里面講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比绻阍庥隽朔N種失意,朋友都離你而去,那么你還有親人陪伴你。因為他們是你的親人,所以可以原諒你的一次又一次犯錯。你應該用一生的時間來陪伴你的親人,用來還他們以前為你付出的債。而且還要愛護兄弟姐妹,通俗一點講,就是不能以大欺小。如果結合中華傳統的故事,那就要學習《孔融讓梨》里發揚的精神,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其次要遵循生活規律,搞好自己的生活習慣。別人看見你儀態很端莊,衣著也整齊,但一進你家,里面滿地狼藉,而且你的行為一點也不禮貌,那么你難道還算盡到對別人起碼的尊重了嗎?

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用。如果你不守信用,那么再親的朋友忍你幾次以后也會離你而去。

除了上述著幾點,還有一點需要我們做到:泛愛眾,而親仁。

什么是泛愛眾,而親仁?我們來分解開來理解:

“泛”就是廣泛的意思,“眾”則是大家,所有人的意思。合起來“泛愛眾”就是要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能因為這個人是佼佼者就只親近這一個人,有時候成績好并不代表一切。更不能因為他并不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就嫌棄他,厭惡他,其實你厭惡別人時別人也覺得你不怎么樣。相反,如若你親近身邊的每個人,每個人都公平對待,不巴結領導的親戚也不認為其他人沒有權力就遠離他們,則會迎來每個人的喜愛。他們寧愿與你這樣親切隨和的平民在一起也不愿意和那些有“關系”的人在一起。而且我看過一個故事,兩個很好的朋友,其中一個騙了另一個,而另一個為了捍衛朋友的自尊,也未捅破窗戶紙,心甘情愿上他朋友的.當。朋友聽后很感動,為自己有這樣的朋友而感到自豪。

再來理解“而親仁”,“而親仁”的意思便是要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你便會學習他身上的好處,也成為另一個有賢德的人;相反,如果你親近小人,你也會墮落成一個小人。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句話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做完上述幾點之后,如果還有剩余的時間,你便可以開始學習知識,如果連基本的做人的素質還未達到,還不如先別學習呢。

我們一定要牢記自己是中國人?,F在很多人都說,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梁啟超爺爺有句話說的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讓我們承擔起把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的重任吧!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6

上學期剛開學,學校就發了本《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讀。后來,讀著讀著,我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我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入微,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會想方設法地滿足我,那時的我還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有時候甚至會煩他們對我的擔心。想起這些,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想起:當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緊握我的小手;當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擁入溫暖的懷抱;當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耐心地講解……

于是,每天清晨我會給他們一個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會向他們輕輕地道一聲“晚安”,每當他們勞累時我會為他們揉揉酸痛的'肩膀,遞上一杯清茶,每當有空我會主動與家務“親密接觸”……我發現,爸爸媽媽臉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卻快樂了好多。

我在《弟子規》的教導下,一點點地改變著,一步步地成長著,一次次地感受著。愛,原來可以這么簡單!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7

幾年前的一個傍晚,母親遞給我一本《弟子規》,叫我沒事的時候看看。起初并不知道母親的意圖,只覺得是媽媽見我閑暇里整天上網玩游戲,讓我多看看書、遠離電腦游戲而已。但隨手翻看了書的前言部分,我就明白了母親的意圖。她老人家不會是覺得我這個兒子在為人處世、孝敬父母、尊師敬業等方面讓他不滿意?臉泛潮紅的我忍不住快速瀏覽起全書,想從中發現自己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做法與書中所講到底有多大差距。然而剛讀不久,我就被他所震撼,原來我平日里的言行、做法與古人謙遜、平和、仁孝的理念相聚甚大,《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將我的人生經歷中的所有錯都反射了出來。越讀越感到自己前錯太多,越發的感慨,越發感覺到《弟子規》是我們做人的指南,越能夠體諒母親的心思。母親是盼兒成熟、盼兒成才。 《弟子規》的七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學文》七個方面的道理。《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些都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然而,我們現代人又能做好哪些呢?而我又做到了什么呢?這不僅又讓我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么多。

書中寫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古代從三歲孩童到古稀老人皆知的道理,我們現代人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禁自問??磥?,明道理而踐行之才是真正的為人處世之道啊,我要學習的路還很遠啊。

《弟子規》首先讓我明確了“入則孝”的道理。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父母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面對這幾句話,我感觸最深,也受益很多。因為這正是我在工作和學習中做得最不到位的地方。對手頭上的工作不能合理分配時間,經常一件事沒干完就急著辦另一件;遇到不懂的問題,也是經常敷衍了事,不能認真排除疑點?!兜茏右帯方o我指出了毛病,并講明了解決方法,相信我按照書上所說的去做,工作的效率會進一步提高。

那時起,自己時不時抄起此書,翻看兩眼,感悟其中的道理,對自身的修養和品行以訓誡。

上月,分局組織民警開展讀好書活動,又向每位民警發放了《弟子規》一書。我又再次細讀。細讀全書,感悟其中的道理。書中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對照《弟子規》,發現自身的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

《弟子規》一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讓我學著用書中的道理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指導家庭生活和工作學習,我要努力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民警察。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8

“從前從前,孔夫子的語言,我們沉淀,那論語學而篇,兩代之間,從弟子入則孝……”這是一首優美的中國風歌曲——《弟子規》。想必大家都看過《弟子規》這本書吧!那可是一本好書,它能教會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小的時候,我有事找哥哥姐姐都會直呼他們的名字,但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憲能?!蔽揖蜁惺聸]事喊一聲哥哥,姐姐,他們聽到后都很欣慰,說我變乖,變懂事了??梢哉f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呢!

在過去,每次只要媽媽把燒好的.菜端上桌子,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還大聲嚷嚷著:“媽,快給我盛飯!”但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一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我就懂得了,不管是飲食還是坐走都要讓長輩先來,我們小輩永遠要在他們之后再行動。之后在家的每一次用餐,我都會乖乖地等父母先坐下,我再坐下。等父母先動筷,我再動筷。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我的心里真是樂開了花。

當然,《弟子規》中教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在這里我也無法都一一道盡。我只能再次說《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你可能讀了一遍、兩遍,懂得了一些,領悟了一些,可是當你讀到三遍、四遍、五遍的時候,你可能又會有新的理解,新的感悟了。

讓我們大家一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讓我們把《弟子規》牢牢記在心中吧!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9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靜靜地閉上眼睛,接受這圣賢智慧的洗禮。心兒像過濾般明凈,沒有了塵世喧囂,沒有紛塵雜擾,留下來的,只有一份安寧和坦蕩。

《弟子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向我們講述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時應有的禮儀規范。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有余力,則學文”。一個人的知識如果一直停滯不前,那么他將被社會所淘汰。一個沒有知識的民族,將會成為精神的侏儒,以鼠目寸光看世界?!拔┑聦W,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孔子苦讀《易經》,把穿竹簡的牛皮繩磨斷了三尺,而后成為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一代宗師,與之對知識永不知足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學文需室“香”

“列典籍,有定處,讀完畢,還原處?!币粋€整潔有序的學習環境總會讓我們賞心悅目,并很快投入到學習中。相反,一個雜亂骯臟的學習環境只會讓人嗤之以鼻,讓自己身處其中煩躁不安。劉禹錫雖身處陋室,但“惟吾德馨”,在這樣寧靜祥和的環境里,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于是陋室不陋。歸有光的項脊軒中,雖然“室僅方丈”,但“借書滿架,偃仰嘯歌”,仍有一番別致情趣。陋室因書香而不陋,學文因書香而充實。

成學貴在專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比绻趯W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字就會歪歪斜斜,就難以收到顯著的成效。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于是后來便有了“世有伯樂,然后又千里馬”之說。于濂在致東陽馬生信中說:“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都說明一個人的成才,往往是扎根于對某一知識的專注。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才能收到顯著的成效,才能直抵成功的豐碑。

學文卻力行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成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如果我們只懂得死啃書本知識而不付諸實踐,只知道埋頭苦干而不去學習,那么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永遠只能當“井底之蛙”。正如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決心要“格”院子里的竹子,結果搬了一條凳子里想了七天最終以頭痛宣告失敗。這便啟示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踐而不是空想得到,只學文不力行只會導致失敗。再放眼看,諸葛孔明便是一個懂得學文且力行的人,在赤壁之戰中,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致使曹操敗走華客道;在城墻上,他羽扇綸巾,橫賦弦琴,大擺空城計……只有懂得學文與力行相輔相成,幾步忘記學習,又能付諸實踐,我們的學習效率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別致的情趣,難道不是嗎?(勵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學文需室“香”,成學貴在專,學文且力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有效的學習經驗,那么“少年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在漫漫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便能苦中作樂,收獲人生道路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人生彰顯光彩。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訓致……”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趕走朦朧的睡意,翻開書的扉頁……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0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如果遭到他人言辭上的無禮挑釁或詆毀攻擊,通常會程度不同地,運用語言來自衛和還擊。依我們的生活經驗,在日常交往中所造成的不和,大多也與出言不遜有關。因此,在與人交往時,言語有禮是很重要的。

古人云:誠于中而形于外。要做到言辭上以禮待人,其核心就是對他人的真誠尊重。語言上,如何做到禮貌待人呢?

《弟子規》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抓住別人的一點過錯、短處不放,數落、埋怨,會因此與人結怨,失去人緣。言談時,沉湎于夸耀自己的.長處、優勢,不僅無益于達成良好的交談氣氛,還可能會招致對方的反感。

"言語忍,忿自泯."無論是對什么人,無論在何種場合,帶有嚴重情緒的話,尤其是氣話,都是讓對方難以接受的,甚至會引發各種矛盾。因此我們千萬要控制不滿情緒,免造口舌之禍。不妨采取倒杯水、到戶外走一走等方法抒緩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免造口舌之禍。倘若對方生氣時,我們也應該從和睦相處的大局出發,在語言上予以忍讓和勸慰。

以心換心,說真話、講實話。人心都是相通的,以誠敬相待才是最上之道。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1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在博克圖上幼兒園時學的。當時只會背,卻不知道背的到底是什么。

到海拉爾上了小學后,學校還讓背,老師也講,媽媽也說,漸漸的我有點懂了。以前,我對爸爸媽媽的批評總是學習大熊貓,左耳朵聽,右耳朵冒。在明白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后,我有了很大轉變。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作業,把“7x8=56”,誤寫成“7x8=54”,媽媽發現后,狠狠地批評了我,說我做作業心不在焉,太馬虎了,并罰我再做十道數學題??磱寢尠l那么大的火,我有點委屈,可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上面那句話的意思,該聽媽媽的'話,按媽媽要求的去做。

于是我沒有像以前一樣,跟媽媽頂嘴,而是很快地完成了加罰的十道題。當我捧著題給媽媽看時,媽媽流著淚笑了。今后,我要像《弟子規》里說的那樣,聽長輩和老師的話,更加愛他們,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2

《弟子規》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在學習了弟子規后,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的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立人之本,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富強。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3

所謂“弟子”,狹義指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廣義上說,所有人都可成為弟子。首先,我們是孔夫子的弟子,因為即便你不學《弟子規》,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是有教育傳承性的,孔子是萬世師表,他第一次建立了教育機制,因材施教,故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才的教育雛形。所以,我們不能繞開孔圣人的時空作用和影響,也不該覺得做孔夫子的弟子是尷尬的事情,因為我們繼承了中國的文字和思想,就潛移默化的繼承了我們中國古代先賢圣人的遺脈,比如今天用到的成語,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語、俚語等,都能從《易經》等文化元典中找到答案,而我們知道,為《易經》建立圖符,著辭、立傳的三位圣人是“伏羲、文王、孔子”,所以說我們是古人的弟子,一點不為過。我們應該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種敬畏感。“規”就是行為規范,所以不管小孩大人,我們都該學習聆聽圣人的教化,圣人的訓指。圣人也好,古人也罷,首先都應該是老人,有句老話說的好,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崩先耸莻鞒薪涷灥娜耍?,從老人處學得智慧,能夠讓我們少走彎路,少走錯路。

弟子規總共從七個方面闡述問題,這個提綱讓我們對所學的內容一目了然。

“首”,首先的意思“孝”,“孝”字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最能直接去體會到它的含義,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忠臣出孝門”的說法,一個人能否懂得孝順老人,是會影響一個人做人做事層次的,所以說,“孝”能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中國的漢字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如果去思考這個問題,能悟到很多東西。“孝”和“老”字比較看,“老字頭”下有“子”為孝,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膝下有“子”方能孝,“子女”理應該頂戴“老”人,才能承孝道;而“老字頭”下懷揣“匕首”,就是一把刀,而這把刀像在雕琢我們的皺紋,它像摧殘容貌的一把利器,人就在這把風霜逼迫的刻刀下衰老了。所以,我們把老字下面的“匕”扭轉乾坤,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孝”字,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很微妙。

“悌”字也很有意思,“悌”代表恭敬身邊的人,“弟”字旁一個“心”字旁,引申來看,就是用心關愛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就是為孝之道,若是兄弟姐妹之間矛盾重重,對家人總歸是一種傷害?!暗茏右帯卑咽滓獙W習的內容,放在了“孝、悌”上,因為古圣先賢早就認識到,“孝悌”是一種體用關系,孝字為本,悌字為用,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和影響,所以說,一個好的社會,要想健康良性的`發展,本身離不開家庭氛圍的教育和熏陶。

“謹”指的就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的做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放逸怠惰,不任意妄為,敷衍塞責。“謹”字涵蓋的是一個人態度,我們做人做事的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姿態,做人的姿態就是做事的姿態,有了這個姿態,我們才可以把握尺度,不超越人倫這個大的范圍。“謹”作為一個章節,有必要讓我們從中悟到文字背后的東西。

“信”就是誠實,守信用,做什么事,說什么話,乃至起心動念,都應該保持高度自警,不能虛與委蛇,善偽巧詐,應該學會老老實實做事。現在人看到孩子聰明,都說孩子很尖(奸),似乎是在夸獎孩子,但是我認為一個人用到了“奸”字,終歸不是什么好詞。這也恰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小聰明,善信力量的培養,實在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所以“信”字獨立成章,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F如今經濟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是若沒有良好的信譽作為根基,一切都是浮萍,一切所求,都會變得虛妄。在后面,我會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的現狀,深入并展開談這些內容。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4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麗景學校參加語文老師讓我們去的冬令營。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老師素質非常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這里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我的媽媽作文100字},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兇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討厭了,{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但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后,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后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5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多少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弟子規》,可這其中的道理,又有幾個人懂得?這其中的要求,又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

《弟子規》中有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币馑际钦f:父母叫你的時候,就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去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懶。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牢記在心里,父母批評你,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你必須虛心接受。

說得真好!難怪俗話會說:百善孝為先。

這幾天,我剛好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了孝道的意義非凡。而今天下午在放學的路上,我就看到了令人感動的一幕。

這是一個特別愛高高地扎著丸子頭發的小女孩,圓圓胖胖的臉,笑起來還有兩個淺淺的酒窩,看起來特別可愛,估摸是讀二三年級了吧。也許是住得遠,幾乎每天我都會看見他在校門口旁邊商店的屋檐下等她媽媽來接。

這天,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都跑到屋檐下躲雨。幾分鐘過去了,十幾分鐘過去了,雨還是噼里啪啦地下個不停。很多同學被送傘來的家長接走了,只剩下我們幾個焦急地等在原地。我也忍不住猜測爸爸媽媽為什么那么久還不來接我,抱怨著煩人的鬼天氣。可不經意回頭一看,那個小女孩卻靜靜地靠在墻壁上,抬頭仰望,眼角帶著淡淡的笑,仿佛在欣賞什么。

“你在看什么?”我好奇地問。

“雨?!彼p聲回答,聲音清脆,真好聽。

“雨?雨有什么好看的!就是這雨讓我回不了家!”

她扭頭看著我,笑了,又露出那淺淺的酒窩。

“當然好看了。你看這雨,晶瑩,透亮,像珠子一樣一顆一顆從天上掉下來……媽媽,我在這里!”我還沒反應過來,就看見小女孩跑了出去。百米之外,小女孩一把奪過媽媽手中的菜,把媽媽也拉到了屋檐下。

“媽媽,看你衣服都濕了,我幫你拍拍。媽媽,你不用著急的,我會乖乖在這里等你的。我不會亂跑的.。媽媽,回到家了,你要快點洗澡,別感冒了……”那清脆的聲音一直在耳邊響起,而那位衣衫盡濕,卻并不顯狼狽的媽媽只是微笑,沒有多余的話,差點讓我弄不明白誰是媽媽,誰是孩子了。

瞧,這不就是《弟子規》說的“孝”嗎?小女孩做到了,我也懂了。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6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一兒童經典誦讀,這本書主要講了作為一名兒童應怎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讀完這本書,使我想到了許多小故事。孔融讓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學者??准矣衅呷耍兹谂判械诹???兹谒臍q那次,全家人圍著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揀了一只最小的梨子。他的父親問他:"這么多的梨子,你為什么拿一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一個最小的梨,大的應該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這件事以后,紛紛贊揚孔融說,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后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長大后的確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這個故事和弟子規一樣,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兒童孝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應該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意思就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行動不要慢吞吞的,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要懶惰這不行動。父母經常呵護著我們,而我們如果不去孝順父母,那么他們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嗎?父母教育了我們,難道我們還要反過來忘恩負義,虧待他們嗎?

《弟子規》這本書也像我們的另一對父母一樣,時時教育著我們,使我們不會犯更多的錯誤,我們應該??纯础兜茏右帯?,背背《弟子規》,使我們的規矩常記在心中,同時也要記住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我們的愛,報答父母。

大師與弟子的對話讀后感 篇17

這幾天,教師讓我們背了《弟子規》,我從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頭我就說幾句吧。

背了《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边@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前面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叫要答應,其他長輩、同學、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后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

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著打掃家里的衛生,可我總認為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管?!北沉恕度雱t孝》,我身上的.懶蟲去掉了很多,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著干點家務活,比如掃地拖地啦,雖然活很小,媽媽總是開心地笑。

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里,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币郧鞍謰尳虒視r,我總以為自我什么都懂,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聲音好大,惹得媽媽很生氣,干脆給我來個“主板炒肉絲”,媽媽揍完我又悲痛有心疼。想想以前自我的種種行為,我覺得自我那么做真不對。

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認字,深夜抱著我去看病,變著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為什么要頂嘴惹他們生氣呢!這一段時間我表現得很好,低眉順耳,特溫順。嘿!還真好,爸媽見我不頂嘴,說上兩句就算了,過后還笑瞇瞇地夸我懂事了,我心里想喝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他伴隨著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