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發布時間:2025-05-02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七年級即原初級中學一年級、初一年級,下面是由好工具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13首譯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1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代: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隨風 一作:隨君)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注釋

⑴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龍標:古地名,唐朝置縣,今湖南省黔陽縣。

⑵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相傳其啼聲哀婉凄切。楊花落盡:一作“揚州花落”。

⑶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總稱,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與:給。

⑸隨風:一作“隨君”。夜郎:漢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2

天凈沙·秋思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瑁喊?。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七年級重點古代詩歌四首原文

泊秦淮唐代: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后庭花》。

英譯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釋

①選自馮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lì)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后主)溺于聲色,作此曲與后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后世稱此曲為“亡國之音”。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3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4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p>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5

題破山寺后禪院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四)

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6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錯喜歡 一作: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放過 一作:放出)

譯文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

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嶺的圈子里以后,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將你阻攔。

注釋

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區。

②莫言:不要說。

③賺得:騙得。

④空喜歡:白白的喜歡。

⑤攔:阻攔,阻擋。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7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后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么渡,怎么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半y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臺。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么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8

龜雖壽 / 神龜雖壽兩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騰 一作: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的壽命即使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注釋

1.該于建安十二年(207),這時曹操五十三歲。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這首詩是曹操所作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四章。詩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于一爐,表現了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此詩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2.“神龜”二句:神龜雖能長壽,但也有死亡的時候。神龜,傳說中的通靈之龜,能活幾千歲。壽,長壽?!?3.竟:終結,這里指死亡。

4.“螣(téng)蛇”二句:騰蛇即使能乘霧升天,最終也得死亡,變成灰土。騰蛇,傳說中與龍同類的神物,能乘云霧升天。

5.驥(jì):良馬,千里馬。

6.伏:趴,臥。

7.櫪(lì):馬槽。

8.烈士:有遠大抱負的人。暮年:晚年。

9.已:停止。

10.盈縮:指人的壽命長短。盈,滿,引申為長??s,虧,引申為短。

11.但:僅,只。

12.養怡:指調養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樂。

13.永:長久。永年:長壽,活得長。

1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是附文,跟正文沒關系,只是抒發作者感情,是樂府詩的一種形式性結尾。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9

天凈沙·秋思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瑁喊怼?/p>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10

天凈沙·秋思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11

過故人莊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注釋

⑴過:拜訪。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莊,田莊。

⑵具:準備,置辦。雞黍: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食(字面指雞和黃米飯)。黍(shǔ):黃米,古代認為是上等的糧食。

⑶邀:邀請。至:到。

⑷合:環繞。

⑸郭:古代城墻有內外兩重,內為城,外為郭。這里指村莊的外墻。斜(xiá):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⑹開:打開,開啟。軒:窗戶。面:面對。場圃:場,打谷場、稻場;圃,菜園。

⑺把酒:端著酒具,指飲酒。把:拿起。端起。話桑麻:閑談農事。桑麻:桑樹和麻。這里泛指莊稼。

⑻重陽日:指夏歷的九月初九。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⑼還(huán):返,來。就菊花:指飲菊花酒,也是賞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12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七年級古代文學作品摘抄 篇13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后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么渡,怎么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優美句子網 WWw.111642.CoM]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