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發布時間:2025-05-02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合集十篇)。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 726×7= 285×4= 561×2= 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參與情景游戲,能正確地進行4以內數的等量匹配。
2.知道關心別人的生日,感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活動課件一個,電視機、電腦。
2.生日蛋糕圖片人手一個,蠟燭圖片大量。
3.幼兒操作配對材料人手一份。
4.小動物家操作大圖四張。
活動過程:
一、操作課件,引起幼兒興趣。
1.出示生日蛋糕圖片,集體談話。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呀?對了,今天很多的小動物都到我們小二班來過生日了,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都有誰?
2.播放小動物叫聲,出示小動物。
幼兒集體玩請你猜猜我是誰的游戲,提示小動物叫聲或者特征,引起小動物。如請你猜猜我是誰?我有兩只長耳朵。(兔子)
二、玩游戲,按圓點認數。
1.猜猜小動物的年齡。
那你知道他們都是過幾歲生日嗎?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小動物身上的圓點就知道了)
2.集體點數小動物身上的圓點,知道小動物是幾歲?
三、給小動物送蛋糕。
1.請幼兒每人為小動物做一個生日蛋糕,在蛋糕上按小動物的年齡插上相應的蠟燭。
你想為誰做蛋糕呢?那你要看清楚它幾歲,然后再給它插上幾支蠟燭,然后給小動物送過去,在贈送時說上一句祝福的話。
2.幼兒集體操作并送蛋糕。
四、繼續玩游戲,幼兒操作配對材料。
1.操作課件,出示更多的小動物。
又來了很多的小動物,他們也想來過生日,但是呀,有一個要求,兩歲的小動物要到兩歲的小貓家去過生日,三歲的小動物要到三歲的小兔家去過生日,四歲的小動物要到四歲的小狗家去過生日,小動物們想請我們小朋友用線來連一連,讓他們走對家門,找到和自己一樣大的好朋友,好嗎?
2.教師語言示范如何進行連線操作,明確每個小動物身上只要連一條線。
3.幼兒集體進行操作。
五、檢查幼兒操作結果,集體唱生日歌慶祝生日。
活動反思:
活動與生活密切相連,很投幼兒的胃口,上起來較輕松。此次活動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不知不覺中主動的學習,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按ABAB的形式進行排序。(重點)
2、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三角形、圓形小卡片人手一套
2、PPT
活動過程:
一、春游——感知物體的ABAB排列規律
1、小朋友,美麗的春天到了,大家都去春游啦。
2、點擊PPT。小朋友來到了公園里,公園里有些什么?
3、樹是怎么排隊的?
4、花是怎么排隊的?
5、出示PPT2。啊呀,前面有條河,但是小石橋壞了。我們一起來修吧!
這些石頭是什么圖形?他們是怎么排隊的?接下去是什么形狀的石頭?
二、修小路——運用ABAB規律進行排序
1、情境:路遇小兔,傷心的小兔說回家的路壞了,我們一起來幫小兔修路吧。
2、小兔訴說路的規律: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
3、教師演示。
4、幼兒操作練習。
5、師幼共同檢驗。
6、小兔送禮物,送給每位寶寶一個圖形
延伸活動:
回家——嘗試運用ABCABC規律排序
1、哎呀,我們回家的路也壞了,怎么辦?
2、看看我們有幾種圖形?三種圖形怎么排?
3、師幼合作修路。
課后反思:
亮點:
1、整個活動的四個環節比較清晰:第一環節談話導入,并用喊圖形寶寶/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第二環節看一看小路,第用兩種圖形讓幼兒發現規律,在第二次加入一種圖形,讓幼兒有一個逐步理解的過程,并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形的規則,并能將觀察的結果用語言表述出來,從而來了解鋪小路的規律;第三個環節選一選小路,通過幫小貓選擇小路吃到小魚來進一步理解活動中按規律排列的方式;第四個環節鋪一鋪小路,提高幼兒排列規則的認識,并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圖形的認識。
2、整個活動能關注到個別幼兒,會讓每一位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并適時進行鼓勵,讓幼兒獲得了成功感。
3、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度很高,看得出來孩子們的興趣非常的高,也非常喜歡這個活動。
不足:
1、數學活動中的語言要比較規范性,而在本次活動中的語言比較隨意,不夠精煉,不夠規范。
2、幼兒的操作紙的設計有些問題,可以把這條路畫得再長一些,讓幼兒能多排一些,教師的示范圖標應該是設計在紙上而不是貼在桌面上,這樣有些幼兒會忽略,從而沒有根據規律進行鋪路。
3、在評價的過程中,顯得有些多余或者說是無效的,因為全都貼在一起很難檢查出來誰沒有按照規律進行排序。應該可以把圖標放在上面,然后請一組的幼兒貼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檢查出來誰沒有排對。
收獲:
這次雖然是組級的公開課,但是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相信在次的磨練中,對于數學活動,我會越上越好。同時也感謝小班組的老師們,給了我這么多有益的建議,相信有了這些建議,在我今后的道路上會有更大的幫助。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區別“1”和“許多”,并會用“1”和“許多”表述。
2.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系。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鴨媽媽頭飾;香蕉若干;糖果若干;大籃子一個;課件。
活動過程:
一、以情境引入,發現“1”和許多;
1.出示一只鴨媽媽的頭飾,師:今天我鴨媽媽要帶小鴨子們到小熊家做客,你們看,有幾只鴨媽媽,幾只小鴨子?引出一只鴨媽媽,許多只小鴨子。
2.教師帶小鴨子到小熊家,邊走邊念兒歌:一只鴨媽媽,許多小鴨子,搖搖擺擺去哪里?一只鴨媽媽,許多小鴨子,要去小熊的家里。小熊小熊忙不停,忙著準備送大禮。
3.師:小熊家到了,現在我們一起來參觀小熊家吧。播放課件,請幼兒觀察家里的擺的食物。例如:家里有一個大蛋糕,許多小蛋糕。一個紅色杯子,許多個綠色杯子?
二、創設情境“小鴨子們送禮物”知道一個一個實物組成許多實物。
1.師:小鴨子到小熊家做客有沒有帶禮物呢?幼:有,帶了香蕉。師:鴨媽媽也帶了一個香蕉要送給小熊,那你準備幾香蕉要送給小熊呢?幼:我準備一香蕉要送給小熊。
2.師:那我們現在就一起來把準備好的香蕉送給小熊吧。請幼兒動手送香蕉,并幼兒嘗試說:我送一個香蕉給小熊。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教師小結:小鴨子每人只送一個香蕉給小熊,但是一個一個香蕉合在一起就變成許多個香蕉。小熊收到許多香蕉真是太感謝小鴨子了。
三、游戲“小熊送禮物”知道許多實物可以分成一個一個的實物。
1.師:小熊也準備了禮物要送給小鴨子們,你們看。(出示棒棒糖)師:這里有幾根棒棒糖???幼:許多棒棒糖。師:小熊為什么要準備許多根棒棒糖?幼:因為要分給每一只小鴨子。
2.師:小熊要把許多根棒棒糖送給小鴨子,每只小鴨子只能拿一根棒棒糖,請幼兒拿棒棒糖并嘗試說:我拿一根棒棒糖。
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點評幼兒操作結果。師小結:小熊把許多根棒棒糖一根一根的送給了小鴨子,每只小鴨們都收到了一根棒棒糖。
活動結束:
時候不早了鴨媽媽要帶小鴨子回家去了。自然結束。
教學反思:
老師在課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法,課后還要善于認真反思,找出不足,進行完善,提高教學水平。在小班數學《認識“1”和“許多”》的教學中,我根據小班幼兒生活經驗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采用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既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體驗并感知了“1”和“許多”,引起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對教材的反思認識“1”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比較適合于3歲左右的孩子。根據他們年齡小、好玩、好游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只學習“1”和“許多”相對低年齡段孩子而言較抽象和枯燥。但伴隨著游戲活動,就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游戲和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了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通過游戲教學法、情景設置等手段開展了此次活動。在活動中始終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幫助幼兒初步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系。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結合日常生活的具體事情理解并區分先后。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準備:
1.禮品盒、內裝有桃子的生長、小雞的生長圖片。
2.兔子、烏龜、小螞蟻、小雞的頭飾、哨子、小旗
活動過程:
一. 談話激趣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段精彩的動畫片《龜兔賽跑》。動畫片中誰先到達終點?誰后到達終點?小兔子很不服氣,想和烏龜再比賽,請小朋友當裁判好嗎?
二. 理解先后
1. 教師布置好場地,幼兒扮演角色進行比賽,結束后提問:它倆誰先到達終點,為什么?
2. 小螞蟻和小雞看到小兔子和烏龜賽跑很有意思,它倆也想參加比賽,你們再當裁判好嗎?
這次,是誰先到達終點?為什么?誰后到達終點?為什么?
三. 辨別先和后
比賽結束了,為感謝小朋友來給它們當裁判,小動物們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精美的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呀!是個漂亮的盒子,不知道里面裝著什么?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也很想知道,怎么辦呢?(引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教師打開盒子,取出一些禮物。
1. 桃子的生長圖:圖上畫著什么?都是桃樹,開花和結果,哪個在先?哪個在后?
2. 小雞的生長圖:圖上畫著什么? 在小雞的生長過程中,哪個在先?哪個在后?
四. 結合日常生活,擴散幼兒對先后的認識。
原來,賽跑有先有后,植物生長,動物生長有先有后。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做事情也應該有先有后,請小朋友想想,你穿衣服時,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每天早晨你來到幼兒園,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在你吃水果前,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小朋友吃飯前,你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小結:生活中的每件事做起來都有先有后,現在咱們一起隨著音樂到外面表演日常生活模仿操吧!
教學反思:
本活動通過游戲形式讓孩子在玩玩中掌握新的知識:先讓孩子扮演角色進行比賽理解先和后?此游戲即讓孩子復習了已學過的知識,同時也在潛意識里向孩子灌輸新的知識點(先后);接著為了感謝小朋友當裁判,小動物們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精美的禮物,呀!是個漂亮的盒子,在取禮物的同時讓幼兒進一步辨別先和后。此環節大大提高了孩子游戲的興趣,從而使每個孩子都樂于參與到活動中來,并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到知識點(先后);后讓孩子結合日常生活,擴散幼兒對先后的認識。讓游戲在高/潮中結束。這節課我基本的教學思路和流程沒有大的的問題,但在細節方面存在不少的問題。想的太少,沒有考慮到孩子們回答問題會千奇百怪的,只考慮基礎的。在以后我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細心的人,上一節課不但要注重細節,要多想,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想到,還有學會創造教材。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目測比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相對性。
2、練習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進行排序。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有高矮物體的大圖。
2、兩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初步比較高矮。
請一位大班幼兒和一位小班幼兒踏步走進教室,請幼兒比較誰高誰矮。請幼兒說出:“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p>
2、觀察大圖比較高矮。
引導幼兒比較圖片上物體的高矮,并說出什么東西是高的,什么東西是矮的。
3、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教師出示兩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請幼兒觀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教師總結: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要把物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請幼兒給不同高矮的物體進行排序。
5、排隊游戲:幼兒通過自身參與,進一步體驗物體的高矮是比較出來的。
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房屋、樹木、運動器械等,并比較它們的高矮。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通過三個活動環節,讓幼兒感知物體的高矮,比較高矮;學會運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較高、比較矮、高、矮等語詞,并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對關系;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是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請兩個幼兒上臺比較高矮,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先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再來觀察圖片比較高矮,后進行排序。幼兒學起來是層層遞進的,對高矮概念掌握的較好,完成原先設立的目標。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評移,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3、進一步體會平移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位置教學難點:正確畫出平移后圖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來說說怎樣判斷物體或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板題:圖形的平移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三、出示學習指導
1、認真看書例3,弄清題意后,思考怎樣移,注意順序,重點看黃色字體。
2、認真看例4,思考:這四個圖形能移到圖(2)嗎?應該怎樣移,有幾種移法?
四、先學
師:看書時比誰看書認真,坐姿端正。開始看書自學。
五、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
師:看完的請舉手,下面老師要來檢測一下你們的自學效果出示檢測題2名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完成
六、做一做
練習六第3題
要求:要看清題中黃色字體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獨立完成
七、后教
(一)更正
師:認真觀察黑板上的題,發現和你的答案不一樣的請舉手。(指名上臺用紅筆糾錯)
(二)討論
1、認為對的舉手,為什么?
師:誰能說說怎樣畫平移圖形?師強調:(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平移前,先要確定圖形中某一點的位置,畫新圖形中的每條線段長度與原圖形每條線段長度要相等。
2、評正確率、板書
3、師:對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在方格紙上畫評移圖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做作業,比誰的課堂作業做得又對又好。
八、當堂訓練
練習六第4題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能按大小標記分類。
2、在游戲中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卡:大小蘿卜若干、大小花片若干、大小積木若干
2、大小標記三對,背景房子四座、沙盒若干、籃筐兩個
3、音樂磁帶、小兔掛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兔媽媽:"孩子們,秋天到了我們去公園玩吧!"(隨音樂做律動進教室)"來媽媽給你們拍照"
二、認識大小標記
1、兔媽媽:"剛才我給你們拍了照,現在也請你們給媽媽拍張照吧!"(幼兒做拍照動作)"快看,媽媽的照片印好了。來請你們也學媽媽的樣子,兩手伸開,兩腳分開"(教師出示大標記)"好,請你們再給媽媽拍一張。"(做小標記動作)"好了,照片又印好了,這上面的動作,兩腳并攏,兩腳靠攏。"
2、幼兒根據照片的動作,來區別標記的不同兔媽媽:"你們看看,兩張照片有什么不一樣?(啟發幼兒說出感受)"當你們兩只手伸出來,兩只腳分開,有什么感覺""對了感覺大大的,這表示大的意思,這叫大標記。""當你們兩只手靠著身體,兩腳并攏,就覺得怎樣?""對了,感覺小小的,這表示小的意思,這叫小標記。"
三、按標記進行分類
1、幼兒操作。
兔媽媽:"你們認識大小標記了嗎?媽媽這里有兩只籃筐,請你們來認一認上面的標記。""這兩只籃筐是裝積木的,可是媽媽不小心把積木都打翻了,你們愿意幫媽媽把積木放回籃筐嗎?"(啟發幼兒說出大積木放入有大標記的筐,小積木放入有小標記的筐。)集體檢查,糾正。
2、游戲:蘿卜回家兔媽媽:"你們真聰明,把積木都送回了自己的家??墒?,還有人也想回自己的家,就是那邊的蘿卜寶寶。你們看看這些蘿卜寶寶有什么不同?
"這里有四座房子,房子上貼有什么標記?這就是蘿卜的家。"(啟發幼兒說出有大標記的房子是大蘿卜的家,有小標記的房子是小蘿卜的家。)"現在我們一起去把蘿卜送回家吧,一定要看清標記,不要送錯了。"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檢查,集體糾錯。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9
一、活動目標
1. 能正確地手口一致點數 5 以內的圓點,并說出總數。
2. 會根據圓點的數量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建立數與物的對應關系。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耐心,感受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 自制的有 1 - 5 個不同顏色圓點的卡片若干張。
2. 數字卡片 1 - 5。
3. 小貼紙若干(作為獎勵)。
三、活動過程
1. 開始部分
教師以神秘的語氣說:“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神奇的卡片,上面有好多小秘密哦?!币鹩變旱呐d趣。
2. 點數圓點
教師拿出一張有 3 個紅色圓點的卡片,說:“我們來看看這張卡片上有什么?”引導幼兒觀察圓點,然后教師手口一致地點數:“1、2、3,有 3 個圓點?!弊層變焊黄饠?,數完后請個別幼兒再數。接著依次拿出其他卡片,讓幼兒練習點數不同數量的圓點,并說出總數。
3. 數字卡片配對
教師將數字卡片 1 - 5 打亂順序放在桌子上,說:“這些數字卡片也想和圓點卡片做朋友,我們來幫它們找一找吧?!苯處熌贸鲆粡堄?4 個圓點的卡片,問幼兒應該和哪個數字卡片配對,引導幼兒找出數字 4 的卡片,然后讓幼兒自己操作,將圓點卡片和數字卡片一一配對。
4. 游戲:圓點大挑戰
教師將所有的圓點卡片和數字卡片背面朝上放在桌子上,說:“現在老師要和小朋友們玩一個游戲,我先翻開一張圓點卡片,你們要快速地找出對應的數字卡片,找對了就可以得到一個小貼紙哦。”進行游戲,激發幼兒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5. 活動總結
教師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總結,表揚幼兒的認真和努力,鼓勵幼兒在課后繼續玩點數游戲。
四、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利用自制的圓點卡片和數字卡片,讓幼兒在直觀的材料中學習手口一致點數和數物對應。在點數圓點環節,幼兒的表現較好,大部分幼兒能夠準確地數出圓點數量并說出總數。在數字卡片配對環節,部分幼兒能快速地找到對應的數字,但仍有個別幼兒存在困難,可能是對數字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在游戲環節,幼兒的積極性非常高,但由于競爭,個別幼兒會出現著急、不遵守規則的情況。在今后的活動中,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對數字的認知教學,在游戲中注重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同時可以根據幼兒的掌握情況調整活動難度,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教學難點:
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回顧:前面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學書的封面,估計數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
實習報告網小編為您推薦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專題,歡迎訪問:三年級數學小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