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4-29茶讀后感(系列六篇)。
茶讀后感 篇1
茶道,不僅僅是喝茶,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我以前喝茶,僅僅把它當作消暑解渴的飲料,隨著年齡的增長,喜歡與兩三好友,泡一壺茶,品茗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閑。此時感覺,茶不再是一種飲料,而是一種文化鏈接,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王建榮老師撰寫《茶道》,從買茶前必知的概念起筆,到專家買茶經、綠茶的購買與沖泡等,最后落筆于茶與健康,全書十七部分,幾百幅精美的大圖,展現名茶的干茶、茶湯、葉底,讓我們準確了解茶葉的具體特征,鑒別茶葉的優勢,詳盡的沖泡步驟圖解茶的沖泡方法,讓我們輕松泡出一壺好茶……
通過閱讀,學習識別茶的真假,破除用好茶和茶具,才能泡出好茶的思想,懂得只有把握好茶葉和水的用量、水溫、沖泡時間,就能泡出好茶。這讓我想起繪本《安的'種子》,只有保持平常心,安于當下,遵循事物發展規律,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走向成功。
閑暇時光,喜歡將茶葉放入玻璃杯中,倒入熱水,看著茶葉在熱水的浸泡中翩翩起舞,水的顏色慢慢改變,一縷縷香氣撲面而來,思緒在這里飄飛,就這樣靜靜的聞著茶香,慢慢的啜飲,感受到香氣在口齒之間縈繞,美好的感覺將自己包圍,獨自一人,在與茶的相約中體會到寧靜之美,焦慮的心情慢慢舒緩,正如一首歌所言,我們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在這里在這里等你,我們不一樣,雖然會經歷不同的事情,我們都希望來生還能相遇……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兜兜轉轉,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在焦慮中抽出一點時間與自己共處,正像那片片茶葉,不管身處何種環境,依舊故我,保持本真,或許這也是王建榮老師所言“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的本意吧!
茶讀后感 篇2
去年暑假,逛新華書店,我在一個被人忽略的角落里發現了一本書——非常感人的《三杯茶》。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這就是一個美國人想要告訴我們的。35歲的摩頓森因救援同伴,攀登喬戈里峰失敗,被巴爾蒂人救起,發現當地貧窮并且沒有學校,特別是女孩。他為了報答當地人的救命之恩,決心在當地建立學校。歷經12年,他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建了60余所學校。目前他是中亞協會負責人。他為了一句承諾,奔走于世界各地,他那執著的精神和為孩子們奉獻的心感動了我。
世界上再高的山峰,總有人能夠征服!世上真正最能攀登的高峰是什么?是消滅貧窮、是消滅恐怖主義、是世界和平!摩登森先生,是這座山峰上最偉大的登山者,他超越了登山的意義,一個普通的美國人,在那個仇視著美國的地方、在那個恐怖組織的溫床里、在那些貧窮但善良的村落間,在那里撒布著希望的光芒,知識的種子,亦是和平的種子。
一個人的力量尚且如此,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付出一點愛,那么在這世上怎么會有貧窮、恐怖主義呢?讓我們每個人都做一些計算題吧!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一個孩子一個月的教育費用是一美元,一支鉛筆的費用是一美分,一位都是一天的薪水是一美元。
在我們貧困的山區,這又是如何換算呢?行動起來吧!
正如書的封面所寫:一個人,一個承諾,一段辛苦漫長的旅程,許許多多人的愛心,一個美麗的承諾,終于兌現。
茶讀后感 篇3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紹茶的著作,《茶經》集結了中國古人對茶文化的詳細認知,推動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發展,正因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塊兒。誦讀茶經,最開始僅僅懷著泛讀目錄何須細品的心態,然而復雜的文言文給了我機會去細致的品嘗,也給了我帶來了一個震撼的茶的世界。
從細致解釋“茶”的由來,接著簡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過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則是茶的飲用,茶的歷史產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卻是記錄了整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從籠統到點滴細微,但是似乎僅僅這樣從文字去看待茶經有種褻瀆的味道。
茶經里的煮茶和飲茶很是一種啟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肚F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艸敷”,有之”。
說實話自己關于茶的知識有限,想到的也僅僅是手中一杯熱騰騰的飄雪,沫餑在水面飄然輕舞,別有一番滋味。在我看來,中國式的茶,應該是一種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畫卷中的白衣飄飄的女子,一把油紙傘,婉轉的踮起腳尖,輕盈的在荷葉間曼舞,不帶走一絲漣漪,朦膿的`雨絲是天然的細簾,給少女多了一份神秘與期待。這時輕輕端起手中的茶杯,杯蓋輕蹭,緩緩吐出一口濁氣,聞著鼻尖夢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澀似乎成了人間極樂,生活之美不過如此。
回歸正題,僅僅從文字上去看待學習茶經是一種褻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茶經的茶,就是一門學問。茶,史自南方優良樹木,其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薔薇,根像胡桃,生長于向陽山坡,其芽葉可以作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樣,從藍,灶,承,到貫,衣,穿;采茶7道工藝,時間始于二三四月為宜;煮茶方面則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餑均勻,育華止沸等等。在一個愜意的時間段,悠然的泡上這樣一杯茶,我們所品嘗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說了這么多,茶經之美不外如此。在這個日益煩躁的社會里,不求能夠成為高雅之士,求學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閑時能夠飲一杯濁茶緩解工作帶來的不安與躁動。最后,引用一句經典的語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韻味~
茶讀后感 篇4
隨著信息化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過快的生活節奏讓我們都沒有時間好好停下來享受一下眼前的一草一木。那么不如大家忙里偷閑每天給自己一個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給自己泡上一杯茶,感受一下心靈被茶香包裹的感覺。
如今喝茶已經成為大家修身養性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有“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的美言相傳。而把人生比做茶,這是對人生的參禪,也是喝茶人對人生的參悟。喝茶時間久了,才能真正品出茶的滋味,而我們人生不也是同樣如此。我們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就是一張普通的白紙,正是慢慢經歷的多了,才讓這張紙上寫滿了文字,讓這張普通的白紙變得有價值、有意義起來。
其實喝茶的過程、喝茶給我們的感覺都極像我們的一生。一口茶入嘴,往往給我們三種感覺,一苦,二甜,三淡,這三種感覺就對應著我們人生時期的三個階段。青年時候我們要吃苦耐勞,努力開拓,可以說這是我們人生當中的第一道苦茶,中年時期,我們要有所作為,收獲成果,喝到的應該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道甜茶,老年時期,我們沒有了青年時期的雄心,沒有了中年時期的博心,對任何事都看淡了許多,悠然自樂,這便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道淡茶。這看似平常的三道茶,卻映射了我們的三個人生階段,也是我們人生的'三重境界。
喝茶兩個簡單的動作,拿起和放下。而我們人生呢,看起來繁雜的一切,其實又何嘗不是這么的簡單呢?很多時候,我們看淡一些,看輕一些,世事都可以像喝茶一樣,到最后都只不過是拿起和放下罷了。
人生如茶,正所謂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重要的是自己對茶道感悟,同樣也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中的五味雜陳即繁雜又簡單,關鍵是看自己如何去感受,去品味。人生苦短,所以我們要珍惜每道茶的品嘗,進而品出自己的獨特人生。
茶讀后感 篇5
從我記事起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其留下的發明傳承感興趣,于是,我從學校的圖書館借了《茶道·茶經》這本書?!恫璧馈げ杞洝犯挥形幕瘹庀⒌姆饷嫖宋遥斚律罟澴嘣絹碓娇?,這本書能讓我能摒除雜念,享受茶道文化帶給我的片刻寧靜,享受茶道與我的獨處時光?!恫璧馈げ杞洝愤@本書包含了茶的歷史,茶的藝術,茶的功用及茶的風情四個內容,正所謂:話其史,賞其藝,享其用,悟其道,覽其情。而茶貴為“國飲”,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遠至神農,近至今朝,茶香依舊,遠播四方,每翻開一頁我似乎都能嗅到它的香味。關于茶的起源,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但茶帶給古代人民的價值卻是肯定的。而且茶不僅對我國人民帶來了深遠影響,還對外國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消費,增強了茶的影響力,使中外茶業貿易往來不斷。
茶葉的種類繁多,茶葉的演變也從不停歇,從散茶到餅茶,再從餅茶到蒸青散茶,最后從蒸青散茶到炒青綠茶,最后的炒清綠茶,制作工藝也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炒清綠茶制法了,又翻看到我們的茶道。
書中所講:我國的茶道,是在純真自然,樸素謙和的民主特性的土壤上開出的美麗花朵在其技藝,意趣之中,深藏著中庸、儉德、明禮、謙和的思想內涵。我看到這句話時,心中不禁為之一震,是啊,中國的茶道,追求精神的升華,也與我國古代的學派融合在一起,代表了它的精神品質,也代表了每一個學派的`文化內涵,而茶也與佛理禪機有關,茶的融入,為其增加了靈魂,賦予了生命。
越是品讀這本書,越是為其中的文化內涵所折服,越是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讓我深深的沉醉其中,無法自拔。與此同時,我也參加了學校的茶道社團,去學習茶文化,感受茶的魅力,而我也在學習茶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體味“不可言說”的茶文化。
茶讀后感 篇6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 “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 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p>
-
想了解更多【茶讀后感】網的資訊,請訪問:茶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