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詩詞鑒賞教案

發布時間:2025-04-28

最新詩詞鑒賞教案(范例九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詞鑒賞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詞鑒賞教案 篇1

一、活動內容:

紙的力量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探索活動,發現當紙處于不同形狀時承受的力不相,而圓筒形承受的力最大。

2、激發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多媒體:用各種材料做成圓形物體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電桿、紙杯、高壓鍋等)

(2)師:范圖一張、幾何立體圖形折紙范例四種、繪畫紙一張、硬紙板卷成空心圓筒二個、小硬板二塊、書一本;幼:繪畫紙、剪刀、空礦泉水瓶、透明膠等每人一份。

2、知識準備:幼兒已認識過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初步對折、剪紙等技能。

3、擬愿意探索及將自己的活動情況作口語表達為重難點。

四、活動過程:

1、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大門水泥電線竿,提問:“這根高高的電線竿什么形狀的,它為什么可以豎得這么高呢?(簡單地讓幼兒議論),師:“老師也很想知道為什么,讓我們一起到實驗室去做實驗吧。”

2、重點:嘗試用紙把書支撐起來的方法。

(1)尋找方法:出示紙和書,提問:“這是什么和什么;誰能用一張紙把書高起來,幼兒思考回答。每人各取一張紙試驗。講述自己是怎樣做的。

(2)師提示方法:小朋友認識過那些圖形,可不可以把紙變成那些形狀再試試呢,幼回答并動手做。師出示幾種范例讓幼兒說它們的形狀。

(3)討論:那種形狀能把書架高起來,幼兒選中圖形

(4)師出示范圖講明制圖方法,幼兒根據圖示進行制作,也可以自己想辦法做。

(5)將制成圖擺放好,輕輕將書放上去,試驗。討論自己選擇的方法和結果。

3、教師試驗,小結圓筒形的.力量最大。師再逐一演示,確認試驗結果。

4、小結:同樣的一張紙,做成不同的圖形,它的力量不同。有的把書架高了,有的不行。我們發現圓筒形的力量最大。

5、給予幼兒信息,發現在紙中加入波紋紙它的力量更大。

(1)觀察試驗:波紋紙板做成圓筒形它的力量有多大(將波紋紙筒豎放+小硬板再站一名幼兒——下面的波紋紙筒可以支撐住)

(2)撕開硬紙板,引導幼兒觀察討論:里面的波紋紙有什么用。

(3)小結:在圓筒形的紙中加入波紋紙它的力量更大。

6、自由活動:讓幼兒都來站在小硬板上,感受硬板下圓筒形硬紙板的承受力。

7、觀察多媒體:用各種材料做成圓形物體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電桿、紙杯、高壓鍋等);他們都有用材料最省、受力最大、容量最大的特點。

活動反思:

經過一系列的探究、實驗,幼兒親身感受紙的神奇力量,發現圓形的廣泛應用,懂得勞動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尊重科學的道理。進一步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詩詞鑒賞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自主學習

1、什么是意象?

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具體事物,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事物。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不屈服環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表達了詩人骨粉、倔強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感,境是詩人描寫的具體景物所構成的畫面,它突出的是組合意象創造出詩的思想情感。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3、意象與意境的區別:

意境范圍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簡單的說,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不過是構成這個建筑的磚塊。

4、修飾意境的詞語:

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孤寂冷清,雄偉壯闊,恬靜優美,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 ,寂靜肅穆

三、景物類型:

1、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等)

2、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

3、色彩描寫

四、基本思路:

鑒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作者借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

五、提問方式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由哪些景物構成?

2、這首詩XX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圖景,有什么寓意?

3、XX句描繪了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這首詩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5、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圖畫,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6、從景與情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7、這首詩圍繞XX描寫了哪幾個畫面,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8、詩中描寫的是什么時節的景色?它是通過哪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9、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么樣的環境?

六、如何鑒賞詩中的景物形象

(一)看畫面形(組成、遠近等)、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問:分析這首詩的畫面美。

(1)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

(2)分析意象的組合,從整體上把握情感意境。

明月醉秋風 杜牧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問: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示例

示例1

西樓 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此詩描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連天的海浪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種景象的描寫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壯美氣勢。|從而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

示例2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問: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前兩句描繪了鄉野山郭的夕陽美景圖。夕陽的淡淡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渲染了一種恬淡閑適的氛圍。如此愜意的鄉村生活并非自己的故鄉風物,作者用委婉的筆法反復的寫出了作者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和濃重的思鄉愁懷。

詩詞鑒賞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思鄉類詩歌的常見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

2、掌握鑒賞思鄉類詩歌的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

思想類詩歌的常見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研討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p>

在封建社會里,為了生計,為了前途,為了理想,為了抱負,人們不得不離開家鄉,轉徙各地。這一去,山長水闊,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敏感的詩人身在他鄉,無處不起思鄉之情。

二、回顧

1、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2、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5、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驀見枝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6、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三、歸納:

1、了解常見思想情感。

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征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2、分析人們思鄉緣由。

戰亂頻仍; 山長水闊; 久戍邊關; 宦游不歸。

3、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1、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2、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妙喻傳情:鄉愁

四、方法明確:

1、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2、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再悟情感

4、根據題目,組織語言,形成答案

五、鑒賞舉隅:

旅次寄湖南張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

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

前人評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中寫“歸夢”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1、寫夢中返鄉是那么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2、“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所以可以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

六、課堂練習:

1、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題

聞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镆褂?,高齋聞雁來。

寒塘 趙嘏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1)填空: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_____。這兩首都是抒發____。

(2)簡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答:

參考答案:(1)五言絕句 思鄉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2、閱讀唐詩一首,按要求答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 ①征鐸:車行時發聲的鈴。 ②杜陵:在長安城南,是詩人的安家之地。

⑴詩中除了“晨起”、“雞聲”表現了早行之外,還有什么詞語也表現了早行?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什么特點?

⑵“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聯系首聯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參考答案:

⑴①還有“月”“板橋霜”,月尚未落,板橋結霜,可見其早。②由名詞連綴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春回故鄉、野鴨滿塘的溫暖意境。通過這個溫暖的鄉夢反襯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對家鄉杜陵深切的思念。

3、閱讀宋詩一首,按要求答題。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注]本詩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所作。

⑴概述本詩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初秋晚景,盎然生機中透著凄涼,斑斕色彩中蘊含著哀傷。

⑵概述作者通過本詩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悠閑中體現失意,有著漂泊異鄉的凄苦悲涼。

⑶第二聯“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是歷來所傳誦的名句,試分析人們傳誦贊嘆的原因。

運用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將無情之景賦予人的靈性,顯得形象生動;又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麗。

詩詞鑒賞教案 篇4

一、教材解讀

《靜夜思》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寧靜的夜晚望月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拔動著作者的心弦,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早已背會這首詩了。但學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詩句所表達的感情。本節課要注意引導學生反復吟誦,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1個偏旁“反文”

2、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產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3、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四、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謎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現在老師出個謎語大家來猜: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面圓鏡,有時像把鐮刀。

2、學生饒有興趣地聽,邊聽邊猜。說出謎底月亮。

3、師,同學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對了,是月亮。(師飽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靜謐,一輪明月高掛上天上??吹竭@樣的景象色你會有什么感受,又會想些什么呢?

4、引入新課,板書深題:6、靜夜思。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看課文,聽錄音,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2、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圈出不認識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想辦法記住它。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識字方法。

4、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教師出示卡片,各小組開火車讀,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讀得準。

5、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生字。

6、學生用這些生字組詞或說一句話。

7、借助生字“故”字,讓學生認識反文旁。

<三>、入情入境,美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古詩,小組討論,交流讀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說說自己讀懂了哪句詩,或有什么感受。

3、引導學生理解“疑”的含義。

讓學生說說自己在什么時候見過“霜”,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示“低頭”“舉頭”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5、配樂朗讀《靜夜思》,啟發想象詩歌畫面,創設一種意境,學生可以配上簡單的動作邊做邊讀,熟讀成誦。

6、師指導朗讀,標出朗讀節奏及重點詞。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師:我們都知道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現在誰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詩人,背背這首詩?也可以加上動作。

8、指名學生上臺背誦,其他學生點評。

9、全班齊背。

<四>指導寫字。

1、觀察田字格中的字,指導書寫。

“耳”上橫短,下橫長;“頭”的第五筆是“長點”。

2、描紅、臨寫,并提醒坐姿與執筆姿勢要正確。

3、展示學生的作業,學生評議。

<五>、實踐活動

觀察夜晚的天空,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勵學生發揮想象,還可以用圖畫來展示。

五、教學資源

本節課雖然沒有利用多媒體課件,但本節課注意開發了學生資源,引導他們或識字、或朗讀或書寫。而且利用了卡片和錄音機為教學服務。

詩詞鑒賞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搖籃》是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大班上冊主題二中的一節教育活動, 這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用清新的語言描繪了四幅寧靜溫馨的畫面。詩的最后一句轉向媽媽和寶寶 ,會喚起幼兒對母親的情感,讓幼兒感受到親情是多么美好。誰是搖籃?搖的是誰?寶寶是怎樣睡著的?這些都是由作者精心安排的,這也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表現了作者對和平、寧靜、溫馨生活的向往和贊美,幼兒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熱愛和平的教育。

基本教學思路:

幼兒都喜歡美好的事物,向往和平、寧靜、溫馨的生活,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新綱要的要求,我是這樣設計《搖籃》這一首兒童詩的:首先,通過出示真正的搖籃,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然后伴著柔美的音樂,教師用輕柔舒緩的語調朗誦,創設一種美的氛圍,引導幼兒體會詩歌的優美意境。在此基礎上,借助課件引導幼兒觀看意境優美的畫面,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自然地學會詩歌,并為仿編詩歌打下了基礎。為了突破仿編詩歌這一難點,我先引導幼兒看圖仿編,再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仿編,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用詩歌的形式表現生活的能力。最后請幼兒為自己仿編的詩歌配上優美的畫面,既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又使語言與藝術達到了有效的整合。

重點、難點:

動重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能有表情地誦讀詩歌。

活動難點:

學習仿編詩歌。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激發幼兒對詩歌的興趣。

2、在掌握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3、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用詩歌的形式表現生活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錄音機、搖籃

2、和幼兒人數相當的紙、筆等材料

活動過程:

(播放優美的搖籃曲,教師與幼兒隨音樂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一) 導入課題,激發興趣

(出示搖籃,播放搖籃曲)孩子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教師輕輕的搖著搖籃)聽著優美的'搖籃曲,小寶寶躺在搖籃里睡著了。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搖籃,我們一起去認識他們吧!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詩歌《搖籃》。

(二) 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1、教師配樂朗誦,完整欣賞詩歌

(1) 教師配樂詩朗誦,幼兒欣賞,欣賞后提問:詩歌里有哪些搖籃?搖得都是誰?

(2) 引導幼兒用詩歌中語言來回答。(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

(伴著柔美的背景音樂,教師用輕柔舒緩的語調朗誦,創設了一種美的氛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體會詩的意境)

(3) 小結:我們知道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是搖籃,他們搖著自己可愛的小寶寶睡著了,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請大家仔細聽。

2、觀看課件,分段欣賞詩歌

(1)(播放詩歌中第一小節的課件)提問:星寶寶是怎樣的睡著的?

幼兒: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為什么白云要輕輕地飄?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讀一讀。(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

(2)(播放詩歌中第二、三、四小節的

課件)

提問:魚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花寶寶是怎樣睡著的?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

引導幼兒說一說,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教師: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請小朋友像老師一樣看著畫面,自己說一說詩歌。

(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自然地學會詩歌)

多美的詩歌呀,我們一起來讀,看誰讀得最美。

3、誦讀詩歌,體會意境

(播放優美的樂曲)教師和幼兒一起誦讀;教師和幼兒分角色誦讀;

4、表演詩歌

這么美的詩歌,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看誰做得最美。

三、發展想象,仿編詩歌

1、 聽了這么美的詩歌,老師也想來編一首兒歌:(課件播放畫面)

草地是搖籃,搖著草寶寶;風兒輕輕吹,草寶寶睡著了。

2、 小朋友想不想也來編一首兒歌,(課件播放畫面)幼兒看圖仿編。

3、 發揮想像,幼兒自由仿編詩歌。

四、活動延伸:為詩歌配畫

小朋友編的詩歌多美呀!請你為自己仿編的詩歌配上優美的畫面。

詩詞鑒賞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六個生字,認識偏旁部首;朗讀、背誦古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產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本課是我國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該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的撥動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情操

教具設計:

生字卡、多媒體

教法設計: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情景探索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引出課題

小朋友們,以前在幼兒園的時候有沒有學過古詩?你能夠背誦幾首古詩給大家聽一聽嗎?學生交流老師激發學生背誦的熱情,學生背誦。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靜夜思》,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這首古詩

二、激發閱讀興趣,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讀書要求: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古詩,你有沒有信心自己來讀讀試試?初次來讀,大家不要著急,你可以放慢速度,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你可以先標出來,快點請教一下咱們的拼音朋友,如果你還是讀不夠準確,還有老師和其他的學習伙伴來幫助你。

2、學生自主探索著學習古詩,老師巡視檢查并指導學習困難惑需要幫助的.學生,尤其重視學生的拼音識字方法的運用。

3、多種形式朗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a、老師剛才聽到有個小朋友把這首古詩都讀下來了聲音真好聽、一個字也沒有讀錯,大家想不想聽聽他讀讀?(走到學生面前)老師剛才聽到你讀得真好,真想再聽你讀一讀,你愿意讀給大家聽聽嗎?(學生朗讀)怎么樣?(學生評價)

b、我知道還有的小朋友讀的也不錯,想不想讀一讀?想讀的小朋友一起接著往下讀??磥磉@首古詩特別有意思很受大家的歡迎,讀的真不錯!還想不想再讀一讀?想讀的小朋友一起來。(多讀幾遍課文,達到讀通順)

c、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糾正說錯的學習伙伴。老師巡視檢查并知道每個小組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三、生字、文本緊密結合,精讀兒歌、感悟兒歌

1、交流生字。

老師剛才看到有的小朋友一直都沒有讀書,可能是因為文中的生字有的不認識,在讀的過程中起了阻擋的作用,沒關系,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通過剛才的讀書你都還有哪些生字沒有記住呢?(學生交流:把認識的生字一個一個的進行交流。老師將這

些生字一一寫到黑板上)

2、多種形式認識生字

(1)集體看黑板,借助兒歌中生字頭上的拼音來識記生字。

(2)老師手中的生字卡片,集體朗讀。

(3)小組之間利用生字卡片合作學習

3、多讀多悟,理解兒歌(老師點擊課件)

(1)請看多媒體課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生交流,老師指導學生說完整的句子。

(2)老師引導學生再結合古詩,說說圖畫中還有什么?

(3)老師引導學生理解這首古詩:這首古詩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之情,他在異國他鄉,到了中秋這一天,非常的想念自己的家人,所以寫下了這首感人的詩句,這首古詩至今還成為了異國他鄉的游子思念家鄉的名句

4、有感情的進行朗讀

(1) 老師示范朗讀:

(2) 學生跟隨老師練習朗讀

(3)配上優美的音樂,學生自己試著朗讀

(4)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試著帶著動作進行朗讀

(5)集體展示自己小組的作品。大家進行評價

四、括展延伸練習

1、跟隨音樂,大家一起進行朗讀古詩。

2、 說說看,課文中的反義詞,你知道那些說給大家聽一聽。

五、課堂小反饋

我會說: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說給同學聽一聽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一首有趣的古詩,希望大家在學校里能夠幸福的生活、快樂的成長。

七、開放性作業

課后,自己自學一首古詩

八、板書設計

6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小朋友們,這節課我們一同開始學習寫字,高興嗎?說說看你都認識那些字?學生交流,老師小結:看來大家認識的字可真不少那我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本課的生字。

二、認識基本筆畫,學習寫字

(一) 鞏固生字的認識

1、老師出示字卡,大家共同說出字卡中寫的是什么?讀出它們的讀音。大家共同來評價。

2、小組之間通過字卡,合作交流學習。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其他小朋友共同來評價。

(二)合作學習生字的書寫

1、看一看。小組之間共同來認識每一個生字,說一說,你打算怎樣來寫這些字呢?有沒有最快的記憶方法?

2、談一談。學生交流,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一聽,共同來學習,看看誰的方法最好,就作為典范,我們共同來學習記憶。

3、描一描,寫一寫。在書中描一描,注意要正確的書寫生字的筆順,尤其是注意生字的間架結構的安排。然后照著樣子在練習本上寫一寫。老師巡視指導生字的書寫。

4、評一評。以小組為單位評一評學生的書寫,好的字用你喜歡的方式畫上記號,寫的不是很好的字請你給他指出不足。老師適時指導。

5、改一改。按照剛才小組的小朋友給你提出的不足,進行修改。還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再請教一下。虛心接受小朋友的合理化建議。

6、再進行評一評。把剛才書寫的生字小組內再進行評一評,爭取讓每一個生字都得上小紅花。

7、練習給這幾個生字娃娃分別組幾個詞語,并會用詞語說一句話。大家共同來交流,共同來學習。

三、拓展延伸練習 (作品展示)

今天學習寫的生字,你和以往相比,有沒有發覺自己有所進步呢?學生交流,老師出示收集的有關二年級學生的鉛筆字作品,請同學們欣賞,看完之后再說說,你覺得這些字寫得怎么樣?學生交流,老師總結: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寫字的習慣和熱情。

四、課堂小反饋

我會背誦兒歌:小組之間進行評價:你真棒!繼續加油!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老師發現大家都非常的用心,相信有了這份信心,你的字一定會的越來越好。

六、實踐性作業

課后繼續發現身邊的拼音朋友。

七、板書設計:

6靜夜思

mu er tou mi guang chuang

目 耳 頭 米 光 床

詩詞鑒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過課堂訓練,提高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近年來雖然《考試說明》把詩歌鑒賞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但在實際考查中,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過去多年的詩歌鑒賞的備考策略,往往強調指導學生認真分辨題型、明確試題常見的置誤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查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也迫使我們在詩歌鑒賞的教學及備考工作中及時采取新的策略。

根據考試說明,我們對2002年詩歌鑒賞的命題走向有這樣一個初步認識:材料的選擇應該是淺易的、膾炙人口的,在設題角度上分兩個方面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允許考生在尊重定論的基礎上適度發揮。所以,這節高考詩詞鑒賞指導課主要圍繞《考試說明》的要求進行設計,一方面訓練學生整體鑒賞詩歌的能力,另一方面訓練學生準確、規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

2、學生情況分析

為了既能體現命題者在《考試說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鑒賞”的要求,又能在題目的區分度上達到理想狀態,高考所選擇的詩歌材料應會比較淺顯,學生能初步讀懂。經過“一?!鼻暗囊惠営柧?,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把相關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系分析,準確、規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本節課的設計把訓練學生整體鑒賞詩歌的能力和訓練學生準確、規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作為教學重點。

3、教學方法分析

針對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本課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音樂、動畫、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練習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設計設計說明

課前熱身

課前5分鐘,欣賞民樂合奏《大浪淘沙》,學生隨音樂集體朗讀詩歌。

目的是通過營造詩歌氛圍,使學生消除緊張情緒,進一步熟悉語言材料,為鑒賞作準備。

考試說明

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可概括為: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使學生明確高考要求,了解詩詞鑒賞的角度。這里是讓學生重溫舊知識,不作詳細展開。

學海導航

欣賞《觀滄?!?flash動畫),引導整體閱讀。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整體鑒賞:抓住詩眼知人論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內容(寫什么內容)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寫登山觀海的寬闊雄偉的景象。表現了曹操壯闊的胸襟、叱咤風云的氣概和宏遠的政治抱負?;ノ?、夸張;虛實結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應、正襯、反襯。)①針對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本課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音樂、動畫、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

②教師引導整體鑒賞詩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烏桓,九月勝利回師,經過碣石登山觀海,寫下了這篇不朽著作。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敝傅木褪沁@首詩。前四句交代了觀滄海的位置和放眼觀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壯美之景盡收眼底。突兀聳立的島嶼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粗線條地勾勒了滄海神奇壯觀之遠景。接著細寫山上樹木到了秋天仍舊繁茂,百草豐美。海水洶涌澎湃。中國的古代文學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調,文人騷客因秋風而臨風落淚,見落葉而觸景生情。而曹操筆下的秋天秋意盎然,遼闊壯美,毫無蕭瑟凄涼的意緒。曹操由眼前之景聯系到廣闊無垠的宇宙,把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給讀者。滄海茫茫與天相接,日月星辰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都由大海吐納。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觸,既描寫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觀滄?!肥且皇讟犯?,最后兩句是配合音樂的時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沒有關系。這首是詩是魏晉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所以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緒,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關的。

品詩把脈

定風波(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評改依據:“五準”原則

①定準題點②找準詩眼

③抓準主旨

④踩準分點

⑤用準詞句

以下四題每題3分,你認為所列舉的這些答案該打多少分?請簡要分析。

1、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

①表現了作者很樂意,很享受當時的雨景,同時表現作者當時勇于面對現實、樂觀無拘無束的心情。

②表現了詩人闊達、平靜、與世無爭的輕松心情。

③運用反襯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輕松閑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現了作者的無奈、悲觀的心情。

參考答案:閑適、輕松、自如。

2、“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①意思是一場風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達詩人不拘泥于小節,樂觀,始終懷著遠大志向的人生態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風雨迷蒙的路,表達了詩人表面輕松對走過的悲傷的樂觀,但實質卻消極面對未來的人生態度。

③人的'一生充滿困難,風雨滿途,表達詩人樂觀闊達的人生態度。

參考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么?

①“風雨”指官場上的爭斗,“晴”指官場外的閑適生活。

②“風雨”指官場上的互相傾軋,“晴”指一帆風順,沒有災害,暗含官場的爭斗。

③“風雨”既指刮風下雨,又指對詞人的貶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詞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參考答案:處境的好壞;官職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是否相同?為什么?

①不同?!赌钆珛伞返幕{極為雄壯、激昂,而這首詞的基調較為悲涼。

②不同。這首詞的基調是樂觀恬淡;而《念奴嬌》則比較瀟灑、豪放。

③“人生如夢”多少表達了詩人無奈之情,也包含了對官場的些許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詞,應是后期的作品,是詩人思想內容的轉折,顯示了其歸隱之心,是看淡官場,向往田園之情。

參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現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后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①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把相關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系分析,準確、規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設計4道評改題,依據“五準”原則,訓練學生準確、規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

②簡介:此詞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觸而作。詞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觀談人生哲理,語帶雙關,有一種迭宕不平之氣隱在字里行間。

學以致用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戶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答:

2、尾聯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的心情,這個典故隱

含在兩個字中。

3、頸聯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答:

參考答案:

1、“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2、燕然;3、“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爸薄弊只臎龉陋氈型钢Π涡蹅?,“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優化升級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業:整體鑒賞《虞美人》并回答問題。

把握內容(寫什么內容)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1、請分析詞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改”的含義。

春花秋月

往事

故國

雕欄玉砌

朱顏改

2、為什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兩句倍受人稱道?答:

參考答案:

整體鑒賞:寫作者面對美景懷念往昔帝王生活。抒發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用了設問、比喻手法。

1、“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為失國之君的李煜無心欣賞,討厭它的無盡無休?!巴隆笔侵肝羧兆鹳F的帝王生活?!肮蕠笔侵敢褱缤龅哪咸?。“雕欄玉砌”指代舊日的宮殿,用宮殿概括一切繁華美富的東西?!爸祛伕摹闭Z含雙關,概括一切過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彌漫、深濃、綿長,表現了詞人內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①在布置作業前,對授課內容適當小結,將訓練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②用音樂、畫面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

③簡介

作者李煜曾經是顯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詞時已是北宋的階下囚,因而詞中充溢著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兩句以春水喻愁思廣為傳頌,此詞也因此被喻為“詞中之帝”。

李煜在他41歲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為詞中明言“故國”、“雕欄玉砌”,宋太宗聞知后,覺得它有故國之思,賜牽機藥毒死他。因此,這詞便成了李煜的絕筆。

結尾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詞鑒賞教案 篇8

一、總則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形象思維與口頭表達交流及寫作在內的基本能力,具有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詩詞鑒賞”應發揮其人文性的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較高文學素養的人才,以詩育人,在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東南大學四牌樓本部曾是六朝皇宮、臺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會之所,沈約等便在這里提出“四聲八病”說,創作“永明體”詩歌?,F在較多的學者認為詞起源于六朝樂府,梁武帝蕭衍、沈約、蕭綱等創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陸瓊《飲酒樂》、徐陵《長相思》已具有詞的雛形,只是未完全講平仄格律。

這些作品也誕生在東大這塊土地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南大學是我國格律詩詞的發祥地。

在這里弘揚詩教,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今西風勁吹,母語教育危機重重,以詩詞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開展生動形象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對中小學已學唐宋詩詞系統梳理:

大學生過去也接觸過許多唐宋詩詞的名篇,但缺乏系統性。

本課程按唐詩、唐宋詞兩條線幫助學生建立起較系統的相關知識體系,對已有知識及信息梳理、更新,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活”舊知識,從詩史、詞史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使新老知識從中找到相應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以詩詞為媒介,以“高尚”與“和諧”為目標,開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國詩歌有“言志”的傳統,中國歷代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都寫過不少閃耀思想光輝的詩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結合詩詞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鄉的感情,使之關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愛人的思想和剛直不阿的品格,同時學習蘇軾等人瀟灑曠達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品位。

本課程與大學語文等文學素質課一樣,應具有傳播人文精神、開展道德熏陶與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說教,而是在唐宋詩詞精品的感染下,使學生講氣節、講節操、講廉恥、講有所不為、講正氣、講不唯上不唯官、講民本思想、講平民意識……從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華與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3、繼承宋以來的“疑古”傳統,改善學生的思維品格

學生求知往往經歷:無知——有知——懷疑——創新和朦朧——較清晰——再朦朧——再清晰的過程。學習唐詩、宋詞的同時,也應學習宋以來的“疑古”傳統,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對文學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對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點迷信,多點獨立思考,多點標新立異。

這對學生日后在自身學科領域建立開拓創新意識很有好處。

4、“淺化”與“深化”相結合,“求甚解”與“不求甚解”相結合

歷來詩詞鑒賞均采取注釋、賞析、作者介紹相結合的“淺化”模式,我們在“淺化”的同時還適當“深化”教材,通過單元[總論]、[集評]、[匯評]、[本事]、[附錄資料]、[真偽考]、[作品綜述]等去“深化”教學內容,拓寬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部分優秀生可以開展研究性的學習,也迫使老師去貼近學術前沿。

本課程堅持以課外、課內相結合,要求學生從“不求甚解”——知之較多——漸入佳境,提倡“求甚解”與“不求甚解”相結合,以增大信息量,拓寬閱讀面。

5、與詩詞創作相結合

唐宋詩詞代表了中國傳統詩詞的最高水平,繼承這份文學遺產,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字詞、典故或一般的內容分析、藝術賞析,還應通曉詩詞格律,嘗試寫詩填詞,嘗一嘗創作的甘苦,既可學會一種寫作技能,更能以較為內行的眼光去鑒賞詩詞。

讓學生過過當“詩人”的癮,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教材與教學內容

1、建立《唐宋詩詞鑒賞》系列立體化教材,20xx年及以前建設8種教材:《唐宋詩詞鑒賞》(20xx年北京大學版,32萬字)、《唐宋詩詞鑒賞》(20xx年版,北京大學版,50萬字)、《唐詩鑒賞》(20xx年版,南京大學版,45萬字)、《唐宋詞鑒賞》(20xx年版,南京大學版,45萬字),《唐宋詩詞鑒賞電子教案(CD-ROM格式)》、《唐宋詩詞鑒賞音像教材(DVD格式,約3G)》、《唐宋詩詞鑒賞網絡課件(DVD格式,約5-6G,上片不含教學實況,下片只含教學實況)》。

2、20xx年再編纂一種文字教材:《詩詞寫作教程》,并有配套的電子教案、音像教材及網絡課件。

3、計劃編著研究生層次的教材三種:《詩詞藝術教程》、《詩學通論》、《詞學通論》,并與電子音像配合。

4、此系列教材均具有系統性、網絡式、立體化、大信息的特點。

《唐詩鑒賞》按詩史順序分為18單元:唐詩概論、初唐詩(上、下)、盛唐詩(一、二、三)、李白(上、下)、杜甫(上、下)、中唐詩(一、二、三、四)、白居易、晚唐(一、二、三);

《唐宋詞鑒賞》按詞史順序分為18個單元:緒論及唐詞、花間詞、南唐詞、柳永張先、晏歐詞、蘇軾(上、下)、蘇門詞人、賀鑄周邦彥、南渡詞人、李清照、陸游、張孝祥范成大、辛棄疾(上、下)、辛派詞人、姜夔史達祖、吳文英宋末詞人。

5、教材分精讀篇目(含作者介紹、集評、課文、注釋、匯評、本事附錄資料、賞析)、備選課文、泛讀課文、專題,作品綜述、參考篇目、中小學已學篇目、思考與練習等。

專題包括詠史、懷古、山水、田園、思鄉、詠物等三十多個專題,一一附于各單元后。

四、教學方法:

1、采用課前預習、課上答題、重點講解、課外閱讀背誦的系統學習方法。采取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法,在中小學已學唐宋詩詞的基礎上再精讀唐詩、唐宋詞近二百首,泛讀近1500首(均納入課本中)。

2、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與教材配合建立與之配套電子教案、音像教材、網絡課件供本校任課教師及全國同行采用。

3、充分發揮網絡課程作用,在“大學語文·中國”網(http://或)建立起“唐宋詩詞”網絡課程(5000兆以上),以豐富的內容、圖文音像并茂,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逐步開辟網上答疑、網上考試、網上交流等功能。

加強師生互動,使本課程具有更人性化的特點。

4、與寫作相結合,開設“詩詞格律與創作”全校公選課程,供本科生、碩士生選學,學生創作的優秀詩詞和對聯掛上“大學語文·中國”網,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其寫作能力。

5、與“金陵之聲廣播電臺”、江蘇電視臺國際頻道等媒體合作,在電臺開設“唐詩鑒賞”、“唐宋詞鑒賞”、“詩詞格律與創作”等系列課程,開通網上輔導課程,面向海峽兩岸及全球愛好唐宋詩詞的聽眾、觀眾。

6、在全國各地大專院校、中等學校召開唐宋詩詞講座,向全國高校提供教材、電子光盤,擴大本課程的輻射作用。

五、學時:

唐詩鑒賞:32課時,唐宋詞鑒賞:32課時,詩詞格律與創作:32課時(或48課時)。

詩詞鑒賞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適量的讀練析強化學生的對古代詩歌的感性積累和鑒賞的思維能力。

2、強化學生適應各種題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觀題。

教學設想:

1、抓住古代詩歌的基本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講析,并進行有效的綜合講析,讓學生對古代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要求學生背誦和欣賞一定量的詩歌作為訓練的補充,以免學生只求做題,而忽略了古代詩歌鑒賞其實是一個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

課時要點:

1、此知識點出現的背景分析。

2、鑒賞詩歌中的形象之典例

例析

一、此知識點出現的背景分析:

在20xx年高考考試說明中,有三個變化最大的項,古典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筆試題,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國家考試中心張偉明說:

古代詩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所謂初步鑒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無需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鑒賞。當然,如果詩句用到的典故是我們在課文中學過的,我們應該知道,并能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命題是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設問,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廢。

張偉明的說法指明了古典詩歌欣賞的四個方面,綜合起來說就是“三鑒賞一評價”,由于這道題是以主觀題型出現,難度不太大,而且與以前的客觀題型應該存在著一定聯系,這個聯系應當是題目語言導向性。就目前所見到的試題而言,具體的題型可分為兩種:有話語引導的填空題型和無話題引導的短評題型,也有的是二者結合,題型很不一致,說明我們還處在摸索階段。但是我們在訓練時不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高能力培養上達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詩分解講析:

(一)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北京卷)

解題思路:

分析詩歌所寫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顏色、特點、形狀等)和內神(品格、精神、氣質等)。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