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4-01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錦集6篇)。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篇1

讀梯利版《西方哲學史》,這是我繼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學史》和羅素版《西方哲學史》后讀過的第三部西方哲學史著作。與那兩部相比,我更喜愛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雖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學者所普遍擁有的“自己中心優越感”(他們總是認為西方思想史的發展是最完善、最系統的,進而很少認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發展史的狀況,因此,作為熟悉中國思想發展史的我來說,從他們的語言表述中,總有觀井底蛙語之感、之憾),但從該書整體編寫來看,是我讀過的線索最為清晰,表述最為客觀的哲學史書;其二,哲學本身是一門需要爭論的學問,作者作為一名現代的哲學學者,卻能夠盡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評論,而是使用歷史上不一樣哲學家的觀點,以歷史客觀背景為基礎,進行哲學家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寫作風格,頗具“信史”之功,讀來也讓我收獲頗豐。

閑言少敘,直接說說我的讀后感吧:

1、從作者的哲學史脈絡中,能夠真切地看到思想的發展不是斷裂的,是一脈相承和不斷融合、折中、反動的結果,有理、有據、有節,讓我一下子將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梳理個透徹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發現,思想的發展原來才是世界發展的真正推動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學史發展脈絡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學所關注的三個問題及關注這三個問題的原因:

哲學關注三個問題及原因是:

一、“根源”問題: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ㄐ味蠈W、宇宙論問題)只有明白了這個問題,才有機會和信心明白其他問題。

二、獲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問題的答案呢?(知識論、邏輯學問題)只有運用所謂合理、所謂理性的方法,才有機會和信心明白“根源”,進而明白其他問題。

三、人的問題:“人”作為我們自認為的萬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應怎樣過?(生理學、心理學:“從個體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應怎樣過?”倫理學、政治學:“從群體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應怎樣過?”)(人生論問題)人的問題才是哲學中最難、最核心的問題!

3、通過哲學史的閱讀,讓我明白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大體發展脈絡,并且根據這個脈絡總結和大膽預測如下: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思想史大體已經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階段一: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有潛質進行哲學思考之前,將自己的意識形態訴諸于“宗教”(前軸心時代);

階段二:隨著人類的進步,人類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發展屬于自己的“哲學”(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們創立了哲學基本體系,包括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

階段三:由于人們很難運用自身的理性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在軸心時代之后直至貫穿整個中世紀,人們都在試圖用人類的理性去證明宗教神學的意志,并將著力點重點放在了“對形而上學問題的探索上”;

階段四:隨著人類思想意識的提高,人們發現人類很難運用理智解決意志問題,因此,人類開始將哲學與神學分離,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懷疑和反叛意識,將人類從對神的思考拉回到對人、對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學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學中,人類的思想意識形態之因此有了很大進步,源自于人類更加“務實”,同時,也使用了更加“務實”的思考方法??偟膩砜?,近代哲學的著力點放在了“獲得‘根源’答案的方法,即知識論上”,人類綜合了亞里士多德的演繹法,又補充了培根、穆勒的歸納法,還加上了更為現代的新方法(當代數理邏輯家對傳統邏輯的背離),從而使得人類有了飛快的進步;

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學史發展的歷史規律大膽地進行推測,在未來,哲學的下一次大發展就應會把研究的問題再次關注信仰和意志,在這個探索過程中運用已有的、更為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并最終將著力點回歸到“人的問題上”,從而促進整個世界再來一次更為驚喜的發展過程。

思及至此,突然有了一種想法:中國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一向將“人”的問題放在思考的首要位置,如此看來,未來世界哲學發展的起始點很有可能就在我們中華大地喲,很有可能伴隨一次中華禮貌的文藝復興和啟蒙戶外后,使中華大地成為未來世界思想的爆發點和引領地,就像近代哲學發端于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戶外一樣……雖然覺得這個思想復興和啟蒙的戶外有可能并非在我們此刻這一時代進行,甚至我們這一代人都有可能看不到這個過程,但這樣一想還是不免有一些小興奮,真心但愿如此……中華兒女們,加油吧……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篇2

可以說,在蘇格拉底之前,人類的意識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導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誠之中吶喊世界是一團不滅的火焰,可以聽到荷馬在瘋狂之中演唱神與英雄們強大的力量;而到了蘇格拉底,人類就開始冷靜思考了,思考著人類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種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靜的理智澆滅了,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逐出他的理想國了。詩人的力量可以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柏拉圖的已經觀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卻不愿承認自己是詩人:他用冷靜的理智來反對酒神的迷狂,卻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與其說他的“理念”是一種單純的哲學,不如說他創造了一種關于美的意境,天地萬物都可以歸服于“理念”的名義下,這何嘗不是人類意識中那種最純粹的、統一的關于宇宙初生之美的體驗呢!美在第一雙眼睛看來是不可言說的,而柏拉圖卻說了出來!在無意之中,柏拉圖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終究只是接近。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則是和上帝融為一體的,他們就是神??梢哉f,柏拉圖是最后一個體驗到古希臘那種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圖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種冷靜的理智,仿佛再也聽不到詩人那瘋狂的吶喊了,仿佛再也沒有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了。

與其說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科學家,因為他力求哲學像科學研究那樣明晰。關于哲學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純粹的形上的思辨,還是偏向于嚴謹的富有邏輯的對自然萬物的精確的觀察和把握,亞里士多德選擇了后者。自然萬物那種朦朧之美變得清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拉近了。以上所說的人類意識中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認識方式中,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力量在逐漸強大,開始被確立了起來,這也表明人類自身的分界變得明顯了。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那種冷靜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圖更徹底的拋棄了激情和詩人。他在觀察宇宙萬物時,更像是帶著一架顯微鏡。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機械。他在尋找宇宙萬物的原因時,他發現了“不動的推動者”或者“第一推動力”。可以說,柏拉圖是完全沉浸在一種關于美的幻想中發現了“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基于對現實的冷靜觀察而推出了宇宙萬物的原因,這種差別何其之大啊!從此以后,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開始統治人類的意識,詩人的激情在機械的碾壓下變得微弱,最終也熄滅了。那第一雙眼睛看到的純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他們開創了所有的哲學命題,可他們之間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圖是一個詩人,他用激情體驗著宇宙的美的統一;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學家,他用冷靜的理智規范著宇宙機械的'秩序。在他們以后的時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類的意識中幾乎始終貫穿著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文明的歷史到底是向前推進的還是后退的?這其中蘊含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方式,一種是科學的,一種是哲學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會請出那位全能的上帝來統治一切,是因為人類已經陷入了混亂之中。這種混亂從哪里來?從可見的方面來說,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道德衰落了;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身出現了分界,即那三種認識方式的正式確立。人類的意識不再是和自然萬物渾然一體的了,但是人類的卻在不自覺的做著種種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說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類的童年時期那種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團火,上帝也不是數,而是上帝與自然萬物分離,已經超越于自然萬物之上了——是上帝創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圖的“理念”也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這可以說明人類與外部世界已經確立了明確的分界,因為上帝是人創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萬物的寧靜中向人顯現的。上帝只是人類企圖回歸自然萬物的努力的假設。此外,上帝也變成了一個“人”,他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備的產生“惡”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的科學假說,當人類科學的和哲學的認識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無限回溯的宇宙萬物的成因時,人類便假定了一個靜止的第一原因,這表明了科學和哲學已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了。于是人類便假設有一位超出了人類的經驗和理性的上帝,這便是宗教信仰??梢哉f,人徹底的從自然萬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是又落入了這位創造自然萬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質的上帝的“奴役”。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篇3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薄耙粦稹苯Y束后,參戰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生大型戰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為皇家空軍的勝利歡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斗。終于,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篇4

本周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并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并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范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并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范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于快樂,還是存在于德行,還是兼存于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扎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么品味的有錢人。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蛘哂龅揭粋€"霸道總裁",從此咸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于正處于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今天是開始學《西方哲學史》的第一天,雖然只翻了兩小節,但卻學到了很多,就這兩小節就已是滿紙乾坤,想想這羅素也是厲害,能寫出這樣系統的書。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覺是會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節中,我知道了,原來,公元前6世紀希臘崛起了,開始出現哲學,給周邊的文明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

知道了原來埃及的神學和巴比倫的神學是不一樣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輪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黷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關注幸福。不僅于此,古巴比倫的'科學成就也是巨大的,連我們今天一直延續的一天24小時,一周360度,都是他們提出來的,那時的哲學同科學是緊密聯系的。

古希臘極盛一時的邁錫尼文明大約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屬于青銅時代晚期,繼承了來之愛琴海地區的來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屬于青銅時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文明孕育出了第一個產兒,學成荷馬史詩的盲人詩人荷馬,而同時期的東方地區也誕生出孔子、佛陀瑣羅亞斯特等。世界的發展,不管哪個地區,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個軸心線上發展的。

奧爾弗斯叫的誕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誕生,形象了人們生活,使得哲學觀念深入生活當中。

讀完到這些有趣的事件,讓我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濃烈的興趣,真的為之傾倒。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篇5

今天閑來無事,隨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寫的讀書筆記,看到《全球通史》時,覺得有幾句挺不錯的,整理了一下。

當穆斯林帝國與中國對外界文明不屑一顧時,歐洲人卻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著迷。

16、17世紀時,歐洲人驚訝,在掠奪時仍表現出謙卑,有時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但之后,歐洲變得越來越粗暴、冷酷和褊狹。對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經被對待的輕蔑,習慣于自己的領先地位。

歐洲初始資源的貧瘠,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不斷尋求對外學習和擴張。將自己置于最低位,以一種謙卑的心去看他人,或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中國的落后當然在于它的自大,儒家文明一直向國人灌輸著中庸之道,卻忽視了長此下去,當儒家本身完全成為了一種統治工具時,沒有新的思想的碰撞,安于現實,乃至自滿情緒的不斷上漲?!疤斐蠂钡淖跃邮沟媒y治階級完全忽視了外來文明,不僅摧毀了剛剛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扼殺了中國當時的一切希望。

在古代,存在著一種反對將創造性的學習與體力勞動結合起來的強烈偏見。近代以前,思想家與勞動者一直是分開打。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的形而上學思想,對具體事物,實際技藝不感興趣,而追求世界的本源,萬物的本質。近代,隨著資本的擴張,文藝復興階段的影響,歐洲人為了尋求更大的利潤,開始重視技術,為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也就帶來了歐洲的繁盛。

科學革命所帶來的改變之所以遠遠高于農業革命所帶來的在于它的研究方法——科學本身包含了無限進步的可能,而且它是屬于全人類的。

18世紀80年代生產力的驚人進步似的機械化工廠體系不再依賴現有的需要,而是創造出新的需要,不斷去刺激消費。

英國之所以可以首先發起工業革命,當然不僅僅是瓦特的功勞,更在于它獨特的.背景條件:社會結構的合理,重商主義的流行,商業制度的建立,流動資本的豐富,海外市場的刺激,科學、哲學底蘊的爆發。

在我們分析事情原因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聯系歷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背景條件,探求根本原因,以及預見它所導致的結果。

文明的沖突讀后感 篇6

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么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展——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在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技術進步的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在的信息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并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讀后感。三觀的形成應該并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么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么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的謹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我們以后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實時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后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去消除或減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