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范文|千米的認識課件(錦集十三篇)_千米的認識課件
發布時間:2022-10-26千米的認識課件(錦集十三篇)。
? 千米的認識課件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三、教學難點:
千米慨念的建立。
四、教具學具:
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五、課前活動:
量出到l00米的實踐活動,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從新賈橋沿方塔街走到華聯,再到娛樂中心,沿操場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時間?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前幾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進行了測量。
(1)下面請同學們邊看屏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3)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厘米)
(2)測量硬幣的厚度。(毫米)
(3)測量課桌的高。(分米)
(4)測量教室的長。(米)
師:如果要測量常熟到蘇州的距離,可以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師:用米測量太麻煩了。常熟到蘇州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么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4、學習千米的認識,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么知識?
(二)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1、師:老師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長,用這把米尺連續量幾次是1000米?(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作單位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請看屏幕:
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顯示:
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一圈200米)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沿操場(一圈200米)走5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圓大約用了幾分鐘?(3分鐘)那么沿這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15分鐘)。
板書:走15分鐘的路程,長約1千米。
4、小朋友,方培街你們一定很熟悉吧,請看屏幕:從萬豐商廈到丹鳳銀樓、方塔商場、新華書店、華聯、商業大樓再過十字路口到娛樂中心,約1千米。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在腦海里沿方塔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實際長度。萬豐商廈一一丹鳳銀樓一一方塔商場—一新華書店一一華聯一一商業大樓一一十字路口——娛樂中心
小結: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聽起來不容易區分,語文課上朗讀講究抑揚頓挫,誰能巧用停頓,把千米和米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l(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指導讀:注意在數字和單位之間適當停頓。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板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三)千米的應用。
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
(屏幕顯示)請看老師星期天在常熟到蘇州的路上拍攝的一些鏡頭,請你仔細觀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志。
3、限速標志。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著學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
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現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到什么地方大約是4千米?誰能用比較科學的辦法證實?
生:利用摩托車的里程表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師: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師:1千米,我們大約走2000步。我們可以從校門口出發數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
(五)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汽車每小時行40米。
(2)電線桿高6千米。
(3)小李身高135厘米。
(4)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5)教室黑板長3分米。
(6)一支鉛筆長2千米。
2、72頁3、4。
3、綜合練習。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過國慶五十周年閱兵式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邊看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17個官兵方陣和25個車輛方陣共長2______。(千米)
(2)1萬多名官兵過檢閱區時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3)你知道閱兵式上的官兵為什么走得這么整齊嗎?在閱兵村,他們平均每天要走3億___(千米)整個訓練過程,他們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師: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訓練換來了祖國的榮譽。
(六)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同學們學得很好。學校組織同學秋游,現在想請小朋友們幫助設計一條路線,要求:
1、從學校出發到游玩的最后一處景點之間的路程不超過10千米。
2、游玩的景點要盡可能多。四人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組設計得最好。(圖略)
總評:
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生活中很少接觸,顯得比較抽象,教材內容單一、簡要,增加了教學難度。徐老師課前作了大量的準備,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聯系鄉土實際,教書育人。整個教學過程師生關系融洽。
? 千米的認識課件
一、揭題:
談話:同學們,五一都去哪兒玩了?今天許老師要帶你們到更遠的地方,到我國的大江南北去欣賞祖國壯美的河山。
課件出示長城、介紹長城,再問: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嗎?提示:長城全長6700( )填上合適的單位,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填。(結合學生回答進行復習。)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課題。
二、新課:
1、了解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情況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說說你對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據學生的回答,學生千米和米的進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學會正確地讀法。
2、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1)你認為一千米實際到底有多么長,你能想得出來嗎?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2)從學校大門出發到葉廷鵬鵬紀念館門前大約500米,來回約是一千米。閉眼想一想這一千米的長度。
讓學生根據已知的長度說一說1千米有多長。例如:學校的大門到最里層教學樓的距離大約是50米,2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旗桿高10米,100根旗桿頭尾相接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課前準備:讓學生先了解學校內各場所有長度。兩幢教學樓之間長約50米;旗桿高10米;籃球場的長約25米;多媒體教室長約15米等等;)
(3)根據了解的一千米長度,同桌討論:從林步橋十字路囗沿鄉交車往平陽方向出發,大約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選擇:練川衛生院;柳洋路囗;上橋路囗;)反饋時說說你的想法。
(4)小組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從你家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
對學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進行回顧。(剛才某同學說的距離是一千米嗎?課后,選擇同學們討論的一種方法去驗證。)
3、千米的應用。
(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很廣,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長度或象長城這樣巨大的建筑工程時往往用到千米這個單位。
(2)課件出示:長江,黃河、我國南北、東西長
(3)千米也叫公里,用字母km來表示,讀作千米或公里。課件出示:路牌、里程碑等
(4)課件出示1小時的路程。
成人1小時約行5千米;
自行車1小時約行15千米;
公共汽車1小時約行60千米;
火車1小時約行90千米;
飛機1小時約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賞景色同時展開教學)
要求講法要準確,并說出你是怎樣想的。
5、剛才在領略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同時你還收獲了什么?
三、對長度單位知識的系統整合。
四、綜合練習
(1)填寫單位
(2)千米與米的化聚練習
(3)大數字化聚
(4)看書質疑:書上給我們介紹了有關千米的一些知識,你們看看,有什么新收獲或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再與同桌或小組內的同學相互探討探討。然后完成書上填空。
五、你認為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嗎?
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檢閱資料,如果有的話,記錄下這些單位的名稱;用在什么地方;并寫出自己對這些單位的感受好嗎?
? 千米的認識課件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千米 不像厘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發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里,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里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里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并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成功的地方:
本節課所要接觸的千米,是學生生活中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相比較前面所學的毫米來說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應該是經常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課前了解,發現有的學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認識,在路程很遠的時候用,有的學生說在高速公路上見到過等,應該說學生對于千米的認識比較早,更有利于本節課的教學。當然相比較與其它幾個長度單位來說,離學生的“可視性”的體悟和自身感受的經驗比較遠,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單位,所以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著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這也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在學習時,首先利用學生手中的工具復習前面學過的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帶領學生進入操場,因為學生知道操場一圈是400米,先讓學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離,然后讓學生走兩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進行感受1000米的距離,同時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時學生能馬上意會到比較遠的距離要用到千米,同時也能很快的使學生聯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等,這樣較好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學生對于千米的認識通過之間的親身體驗印象會更加深刻。然后再接著教學與米的關系,以及單位間的換算訓練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及對策:
千米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中慢慢掌握,還需慢慢等待。
? 千米的認識課件
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并談一談學習體會。
再回顧知識的同時,對情感態度方面也進行回顧整理,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加深對教學重點的認識,促成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
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1)4000米=()千米(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了然。
? 千米的認識課件
數公里后還有更多知識淵博的課程計劃!
教學目標:
1.認識公里,樹立1公里長度的概念,明白1公里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公里長度的概念,用公里來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讓學生觀察路邊的路標,教師制作路標。
教學過程:
1. 認識公里數
1. 學生報告他們在路邊觀察到的情況。
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個路標,讓學生理解和體會從某個路口到某個路口6公里的含義,
3.有同學們讀了本書的第七頁 在第三個例子中,我明白了葉鎮21公里和靈山23公里的意義。
4. 總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樹立1公里長度的概念
老師:從某個路口到某個路口是6公里,那么你理解它是1公里左右嗎?某個路口到那里? 1公里有多長?
人生思維
老師:從某個路口到某個地方有1公里。運動場跑道一圈200米,五圈1公里。
1. 讓同學們去運動場看看賽道,想想5圈到底有多長。
2. 讓學生測量一公里跑道有多少米。
報告板出來:1公里=1000米
3.舉個例子說我們的生活周圍有1公里長的物體?
3. 鞏固知識,運用知識
1. 指導學生完成習題2的第一、四題。
2. 填入相應的單元篇幅
(1)習題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4.全課小結
? 千米的認識課件
1、教材簡析:《認識千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
2、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本課教學前,學生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的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能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這個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化聚打下基礎。
3、教材的知識結構
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的認識,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感悟1千米的長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練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2、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 千米的認識課件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千米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概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度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簡單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進一步提升估算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概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長度單位千米,以及千米和米的換算。在建立千米概念的基礎上去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取復習導入的形式引導學生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生活中實物如:鉛筆、課桌、硬幣、北京到黃山的距離等。組織學生對應實物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夠準確填寫鉛筆、課桌、硬幣的長度、高度、厚度等單位,但是對于北京到黃山的距離單位認識模糊。此時我會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認識到已有知識的局限性,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講解新知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首先創設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時進行設問:
問題1:說一說: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問題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
活動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提問學生: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并完成課件出示的問題: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根據學生的回答闡明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同時進行板書:1千米=1000米。
接下來利用課件出示標準化跑道的圖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同時提出問題: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長度正好1千米?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活動三:實際感受1千米
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長。
活動四: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為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利用課件出示指路標志、珠穆朗瑪峰主峰高度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活動五: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
課件出示問題,提問學生: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 )個1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 )個1千米?
組織學生分小組思一思,想一想,小組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進行匯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3千米=3000米;5千米=5000米。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置兩道闖關題,讓學生能夠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提升了他們的樂學品質,豐富了課堂內容。
第一關:填一填
第二關:思一思
一個游泳池長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個這樣的長度?
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概念。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回顧:千米的概念。
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 千米的認識課件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后進行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教材利用實物圖片,呈現了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和我國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積等一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直接指出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基于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結合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千米與公頃及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關注自然與社會.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 千米的認識課件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認識千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
2、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本課教學前,學生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的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能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這個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化聚打下基礎。
3、教材的知識結構
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的認識,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感悟1千米的長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練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2、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二、說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想: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你知道我們學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華跑了5圈大約是多少米?同桌討論后,交流。汽車每小時能行70(
),你認為可以填上哪個長度單位?請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一)認識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學生交流自己看見過的。出示路標牌的圖,并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km。
(二)實踐體驗“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約有多長?學生猜測后回答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多媒體演示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學生仔細觀察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并記錄。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結:1千米=1000米。
3、課前已經請大家去操場走了走,一圈大約走了幾分鐘?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呢?學生回答。
4、你感覺1千米長嗎?學生自由交流。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小組交流后匯報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從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學生觀察后獨立描出圖上1千米的長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怎樣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用什么單位合適。
5.“想想做做”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是:進一步感受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總結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是: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又培養了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總結回顧的習慣和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注重讓學生體驗數學。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三年級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是長度單位教學中的難點。所以
本節課著重讓學生創設體驗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幫助學生較好地在體驗中構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欲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及時調控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動態生成。
? 千米的認識課件
千米的認識
賈祿山
教學目標
知識: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力: 能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能估計多遠是1千米
創新: 測量、聯想,建立空間觀念
德育: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一、復習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口答:1米等于幾分米,1分米等于幾厘米,1厘米等于幾毫米,1米等 于幾厘米。
3、做一做:在下面的( )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單人書桌的長度是60( )。
(2)、深圳國貿大廈的高度是160( )。
(3)、有一項田徑比賽是200( )跑。
(4)、2米=( )分米
(5)、60厘米=( )分米
二、新授
1、導入新課
量比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單位;量課本的長、寬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量教室的長、寬可用米作單位;那么測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用什么單位合適 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聯系實際,初步認識“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長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長嗎?
(2)出示運動場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想象:運動場的跑道,一
(3)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約是1000米。即1千米=1000米。
(4)出示“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情境圖,推出“千米”概念。
A、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
B、引導學生對上式等號兩端進行比較:用等號連接,說明它們所表示的長度怎么樣?等號兩端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C、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一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么?
四、練習
1、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用單位。
珠海到廣州距離151()
數學課本寬17();
學校操場長250();
成人3小時行15()。
2、填空。
3千米=()米
7千米=()米
9000米=( )千米
8000米=()千米
四、總結(略)
五、作業
第72頁練習十八第1、2題。
板書設計:千米的認識
1千米=1000千米
? 千米的認識課件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 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一1000 步了解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在實踐活動中掌握1 千米的測量方法。
2.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初 步的空間觀察,實際估測和數學表達能力,發 展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 踐,應用于生活實踐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老師發現我們三(2)班的 同學身材普遍較高,有的同學都趕上管老師 高了。你們看看管老師身高是多少呢?
師生交流。(略)
師:你能把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 小有序地說一說嗎?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厘米大約有多長呢?學生比畫。
師:如果測量1 支鋼筆的長度,你想使用 什么長度單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單位。
師:那測量1 枚硬幣的厚度,你想使用什 么長度單位? 生:用毫米這一長度單位。
師:能用分米作單位測量教室的長度嗎? 你想用什么作單位? 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單位更合適。
師:那如果測量淮安到北京的'距離,用什 么作單位比較合適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來測量,因為如果還用 厘米或米作單位就太麻煩了。
師:測量較長距離的長度,已經學過的長 度單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長度單位, 這個單位就是剛才同學們所說的千米。(板 書:千米)看到千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1 千米有多長?
生2:1 千米等于多少米?
師:什么情況下用千米作單位呢?1 千米 有多長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這個 長度單位。(板書:千米的認識)
【評析:通過師生身材高度的比較與猜測 的交談,幫助學生回顧和整理已經學過的長 度單位,既自然真切,又簡短扼要,同時誘導 出測量淮安與北京距離的現實需要與已學長 度單位不夠用的認知矛盾。這就使得新知的 導出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營造了熟悉的 生活情境,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二是順接于已 有認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學習乃是現實 生活的需要。】
? 千米的認識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樹立1公里的概念,并能進行簡單的米和公里
2.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公里概念的確立。
1. 復習介紹
老師:小朋友,我們已經學會了多少長度單位?誰能從童年到成年談論這些單位?什么時候使用這些單位?
米(旗桿),分米(桌高),厘米(書本),毫米(硬幣厚度)
誰能比較1米,1分米,1厘米,多長1 毫米?
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高度)的合適單位是什么?
那如果要測量駱駝到寧波的距離,用哪個單位比較合適呢?
今天我們要認識長度單位家族的又一位新朋友——公里(板書:對公里的理解)
二、新贈款
p>
(1)樹立1公里的概念
1.老師:誰知道我們學校的跑道要跑多少米? 5圈呢?請把它寫在紙上。
(學生有2個答案:1000米,1公里)
老師:你覺得這兩個答案對嗎?為什么?
得出結論:1公里=1000米
2、誰來讀:讀時區分1公里和1000米
個體讀,整體讀類讀
3、米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公里有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公里=1000米怎么表示? (1km=1000m)
4. 繞賽道跑5圈就是1公里。我們駱駝小學到巖頭王站的老師測了1公里左右。閉上眼睛想一想。 1公里有多長?過了一會兒,老師會讓孩子們說說距離大概1公里的地方。
5.1公里這么長,誰能估算一下從駱駝到蝎子有多少公里呢? (3 公里)
(2) 公里和米的簡化聚合
1. 你怎么看3公里=米?
(想一想:1公里是1000米,3公里是3個1公里,所以是3000米。)
個人,看書里的思路,自由閱讀 閱讀一次,作為一個全班。
2公里500米=米,誰能告訴你怎么想,怎么改?
(想一想:2公里就是2000米,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
逐一說出你的想法到同一張桌子上。
2.試一試:
8公里=米
6公里20米=米
紙上,反饋投影機上指出容易出錯,6020米的“0”容易掉。選擇一個話題來談論。
3. 剛剛把公里換成了米,孩子們做得很好,但是米呢?老師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好。
4000米=公里
(想一想:1000米就是1公里,4000米有4個1000米,就是4公里。)
4350米=公里米
(想想:4000米是4公里,4350米是4公里和350米。)
4.試試看:
6000米=公里
5830米=公里米
3.練習
1.填入合適的單位:
小明的作業本不小心弄濕了,有些話不清楚。你能用你學到的知識來彌補嗎?
冰箱140高。
邕江大橋全長約588米。
駱駝到寧波的距離大約是14。
2.很神奇。動物王國里的小動物也在學習“公里知識”。讓我們看看他們是如何學習的。
1) 比對:小兔子在學習長度單位時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們能幫他解決嗎?
南京長江大橋全長6772米,九江長江大橋全長7公里,全長675米。哪座橋長?
2) 定題:這是小熊的作業,請孩子們當小老師,給它一批。
汽車每小時行駛60米
30公里等于5000米的長度
6公里57米=657米
3.熊真的很馬虎,孩子做作業千萬不要馬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了解1公里左右的距離有多長,那么我們的孩子跑1公里需要多少分鐘,步行1公里需要多少分鐘?孩子們在課后或放學后去跑步或散步,并告訴老師或你的同學你的結果。
? 千米的認識課件
教材:
人民教育版義務教育六年小學數學第5卷,第70-71頁。
教學目的:
1. 讓學生認識公里(公里),初步建立公里的空間表示。
2.讓學生理解1公里=1000米,學習公里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樹立1公里長度的概念,掌握公里與米之間的比率。
教學難點:
公里概念的建立。
教具:
一套米尺、多媒體和課件。
課前活動:
1. 測量100米的實際長度,一次步行有多少步。
2. 在操場上走一圈需要多少分鐘?
3.問你父母你家到一公里左右的距離?
教學過程:
1.復習介紹
1.昨天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在操場上測量了100米的實際長度。
接下來,讓學生看著屏幕思考:我們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 100 米? (米)
我們學習了哪些單位來測量長度?請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發言。
米、分米、厘米、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較1米的長度?將 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長度畫在一起。
3. 為以下測量活動命名適當的長度單位?
(1) 測量鉛筆的長度。
(2) 測量硬幣的厚度。
(3) 測量桌子的高度。
(4) 測量教室的長度。
你們有人去過唐山嗎?如果要測量樂亭到唐山的距離,可以用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同學們討論并了解到用米量度太麻煩了。)
老師:用米量度太麻煩了。樂亭到唐山的距離比較長,米的單位比較短。你用什么單位?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的新朋友:公里(板書題目:對公里的理解)
學習對公里的理解,你最想知道什么公里?
提出學習目標: 1.公里的實際長度,學習公里和米的簡單換算。 2.公里應用。
【解說:通過測量當地兩個城市的距離,得出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可以幫助人類了解周圍的世界,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目標,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進取精神參與學習。 ]
2.探索新知識
(1)知道1公里的長度。
1. 學生手中都有一把1米長的米尺。手上的米尺量1000米多少次? (板書:1000米)
1000米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公里單位中的1公里。 (板書:1公里)
板書:用米尺測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公里。
2.看屏幕:我們上次測量的長度是100米。 1 公里的長度正好是多少 100 米?黑板字:10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公里。
3.(屏幕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是一圈200米。
沿著操場的一圈(一圈2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公里。
板書:操場5圈(一圈2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公里。
想一想:我們在操場上走了多少分鐘? (3分鐘)
那么沿著這個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公里,需要多少分鐘呢? (15 分鐘)
黑板上寫字: 15 分鐘的步行路程大約是 1 公里長。
4、小朋友們,金融街你一定不陌生,請看畫面:縣醫院到夏日超市的距離大概1000米。
讓學生互相交談。我從父母那里得知,從我家到那里大約有一公里。
總結:1km=1000m
【解說:利用多媒體喚起對在該地區主要街道上行走的實踐活動的回憶,具有情感活力,即使學生感到到處都是數學也幫助抽象的“公里”形成正確的“表示”,從而加深對“公里”的理解。 ]
1 公里等于 1000 米。聽起來很難區分。在中文課上,朗讀是關于節奏的。誰能巧妙地用停頓來區分公里和米,讓人一聽就明白。
1(停頓)公里=1000(停頓)米
導讀:注意數字和單位之間的適當停頓。
老師:公里也叫公里,上面的冪書加上(km),有時也用km來表示。
5.我們理解1公里等于1000米,公里和米之間怎么換算?"接下來,請同學們學習第71頁的例1和例2,并專注于他們的想法。
完成第71頁,做一做一,專注于所想。
【注:揭示公里與米之間的進步速度,即引導學生自學公里和米的簡單換算,用教科書。]
(2)公里的應用
此時我們了解了1公里的實際長度,使用的是公里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屏幕顯示)請看老師周日在樂亭到楊莊的路上拍的一些照片,請仔細觀察,哪里有“公里”?
p >1. 路邊里程碑
2. 路標
3. 限速標志
4. 摩托車車速表
p>當學生回答時,屏幕上會顯示圖片。
總結:公里通常用于更長的距離。
[說明:觀察里程碑后,指點路標、車速表、限速標志,讓學生體會到廣泛的“公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了解數學的價值。]
練習:第72頁,每小時2條線路,用線路連接距離和合適的交通工具。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公里的知識,了解了1公里的實際長度,明白了公里的目的。此刻,請估計離校門口有1公里左右吧?誰能用更科學的方法來證明呢?
(用摩托車的里程表測一下,走路是不是15分鐘……)
也可以像這樣確認:(結合屏幕)
⑴測量1米的距離,走路,有多少步? (1米有2步)
(2)算一算,1公里有多少步? (1000米有2000步)
老師:1公里,我們大概走2000步。我們你能數一下從學校門口走2000步,看看你要去哪里,和你的估計一致嗎?
5.鞏固練習
1.確定以下是對嗎?
汽車時速40米
電線桿高6公里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飛機每小時飛行 1800 公里
教室黑板長 3 分米
鉛筆長 2 公里 p> 6. 今天我們學習了公里的知識,還有學生們學得很好。學校組織學生秋游,此刻想請孩子們幫忙設計一條路線。
要求
1.出發的距離距離學校和最后游玩的景點不超過10公里; ,比較和對比,設計了哪個組。
【解說:打造并設計秋游路線場景,激活學生思維,將課堂教學再推向卓越。采用小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創新意識。 ]
-
為了您方便瀏覽更多的千米的認識課件網內容,請訪問千米的認識課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