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精選20篇)_《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發布時間:2021-04-28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精選20篇)。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一>

篇1:《淮南子精神訓》原文與譯文<\/h2>

精神訓

【原文】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順情,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夫靜漠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內;有守之于內者,失之于外。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干枝萬葉,莫不隨也。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膚,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體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腎主鼻,膽主口,肝主耳,外為表而內為里,開閉張歙,各有經紀,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云,肺力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 風雨非其時,毀折生災;五星失其行,州國受殃。

夫天地之到至纮以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臟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專于五臟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五臟能屬于心而無乖,則教志勝而行不之僻矣。教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是故憂患不能入也,而邪氣不能襲。

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內而不見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聲色之樂,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五藏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于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于往世之前而視于來事之后,猶未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秏。

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譬吾處于天下也,亦為一物矣。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然則我變物也,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也,又何以相物也?雖然,其生我也,將以何益?其殺我也。將以何損?夫造化者既以我為坯矣,將無所違之矣。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絞經而求死者之非福也?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其生我也,不強求已;其殺我也,不強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而不辭,賤之而弗憎,貴之而弗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類,猶吾死之淪于無形之中也。然則吾生也物不以益眾,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間者乎?

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于地也無以異,其已成器而破碎漫瀾而復歸其故也,與其為盆盎亦無以異矣。夫臨江之鄉,居人汲水以浸其園;江水弗憎也;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江,洿水弗樂也。是故其中江也,無以異其浸園也;其在洿也,亦無以異其在江也。是故圣人因時以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故曰: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圣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

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匱而藏之,寶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寶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是故圣人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是故無所甚疏,而無所甚親;抱德煬和,以順于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魄處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無變于己,故曰至神。

所謂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處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不識其外;明白太素,無為復樸;體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塵垢之外而消搖于無事之業。浩浩蕩蕩乎,機械知巧弗載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地覆育,亦不與之摻抱矣。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見事之亂而能守其宗。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于內,通達耦于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逮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徊粚W而知,不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以道為紃,有待而然;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毀山而不能驚也,大風晦日而不能傷也。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視毛嬙西施猶丑也。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而游于忽區之旁。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是故其寢不夢,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騰;反覆終始,不知其端緒;甘螟太宵之宅,而覺視于昭昭之宇;休息于無委曲之隅,而游敖于無形埒之野;居而無容,處而無所: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淪于不測,入于無間,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是故真人之所游。

若吹呴呼吸,吐故內新,熊經鳥伸,鳧浴蝯躩,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無傷而與物為春,則是合而生時干心也。且人有戒形而無損于心,有綴宅而無秏精。夫癩者趨不變,狂者形不虧,神將有所遠徙,孰暇知其所為?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以不化應化,千變萬抮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于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豈木也,猶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嘗死也,其所生則死矣;化物者未嘗化也,其所化則化矣。輕天下,則神無累矣;細萬物,則心不惑矣;齊死生,則志不懾矣;同變化,則明不眩矣。眾人以為虛言,吾將舉類而實之。

人之所以樂為人主者,以其窮耳目之欲,而適躬體之便也。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斲,素題不枅。珍怪奇異,人之所美也,而堯糲粢之飯,藜藿之羹。文繡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形,鹿裘御寒。養性之具不加厚,而增之以任重之憂,故舉天下而傳之于舜,若解重負然,非直辭讓,誠無以為也。此輕天下之具也。禹南省方,濟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視龍猶蝘蜓,顏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視物亦細矣。鄭之神巫相壺子林,見其征,告列子。列子行泣報壺子,壺子持以天壤,名實不入,機發于踵,壺子之視死生亦齊矣。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脊管高于頂, 臈下迫頤,兩脾在上,燭營指天,匍匐自窺于井曰:“偉哉!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耶!”此其視變化亦同矣。故睹堯之道,乃知天下之輕也;觀禹之志,乃知天下之細也;原壺子之論,乃知死生之齊也;見子求之行,乃知變化之同也。

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關之途;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掛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俛仰,抱命而婉轉;禍福利害,千變萬紾,孰足以患心?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輕舉獨住,忽然入冥;鳳皇不能與之儷,而況斥鷃乎?勢位爵祿,何足以概志也!

晏子與崔杼盟,臨死地而不易其義,殖、華將戰而死,莒君厚賂而止之,不改其行。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華可止以義,而不可縣以利;君子義死而不可以富貴留也,義為而不可以死亡恐也。彼則直為義耳,而尚猶不拘于物,又況無為者矣。堯不以有天下為貴,故授舜;公子札不以有國為尊,故讓位;子罕不以玉為富,故不受寶;務光不以生害義,故自投于淵。由此觀之,至貴不待爵,至富不待財。天下至大矣,而以與佗人;身至親矣,而棄之淵;此外,其余無足利矣。此之謂無累之人。無累之人,不以天下為貴矣。上觀至人之論,深原道德之意,以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羞也。故通許由之意,金縢、豹韜廢矣;延陵季子不受吳國,而訟閑田者慚矣;子罕不利寶玉,而爭券契者愧矣;務光不污于世,而貪利偷生者悶矣。故不觀大義者,不知生之不足貪也;不聞大 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嘗試為之擊建鼓,撞巨鐘,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藏詩書,修文學,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

夫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矣。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使之左據天下圖,而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由此觀之,生尊于天下也。圣人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無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實也。今贛人敖倉,予人河水,饑而餐之,渴而飲之,其入腹者,不過簞食瓢漿,則身飽而敖倉不為之減也,腹滿面河水不為之竭也。有之不加飽,無之不為之饑,與守其篅[竹+屯]、有其井一實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乃為大通。清目而不以視,靜耳而不以聽;鉗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慮;棄聰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棄知故;覺而若眛,以生而若死;終則反本未生之時,而與化為一體。死之與生一體也。

今夫繇者,揭嬇a,負籠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巖穴之間,非直越下之休也。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蜷跼而諦,通夕不寐,當此之時,噲然得臥,則親戚兄弟歡然而喜,夫修夜之寧,非直一噲之樂也。故知宇宙之大,則不可劫以死生;知養生之和,則不可縣以天下;知未生之樂,則不可畏以死;知許由之貴于舜,則不貪物。墻之立不若其偃也,又況不為墻乎?冰之凝不若其釋也,又況不為冰乎?自無蹠有,自有蹠無;終始無端,莫知其所萌;非通于外內,孰能無好憎?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內之內,至貴也。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

衰世湊學,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矯拂其情,以與世交,故目雖欲之,禁之以度;心雖樂之,節之以禮;趨翔周旋,詘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飲;外束其形,內總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悲人。達至道者則不然,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情者不以累德,而便性者不以滑和,故縱體大肆意,而度制可以為天下儀。

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閉其所樂;是猶決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不塞其囿垣,使不野心,系絆其足,以禁其動,而欲修生壽終,豈可得乎?夫顏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學也。然顏淵夭死,季路葅于衛,子夏失明,冉伯牛為厲,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故子夏見曾子,一臞一肥,曾子問其故,曰:“出見富貴之樂而欲之,入見先王之道又說之。兩者心戰,故臞;先王之道勝,故肥。”推此志,非能貪富貴之位,不便侈靡之樂,直宜迫性閉欲,以義自防也。雖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猶不得已自強也,故莫能終其天年。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貪,委萬物而不利;處大廓之宇,游無極之野;登太皇,馮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豈為貧富肥臞哉!故儒者非能使人弗欲,而能止之;非能使人勿樂,而能禁之。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豈若能使無有盜心哉!

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故知其無所用,貪者能辭之;不知其無所用,廉者不能讓也。夫人主之所以殘亡其國家,損棄其社稷,身死于人手,為天下笑,未嘗非為非欲也。夫仇由貪大鐘之賂而亡其國,虞君利垂棘之壁而擒其身,獻公艷驪姬之美而亂四世,桓公甘易牙之和而不以時葬,胡王樂之娛而亡上地。使此五君者,適情辭余,以己為度,不隨物而動,豈有此大患哉?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學射者不治矢也,御者非轡不行,學御者不為轡也。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于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譯文】上古還沒有形成天地的時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狀態而無具體形狀,這種狀態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無法知道它的門道。那時有陰陽二神同時產生,一起營造天地;其深遠得不知它的盡頭,寬廣得不知它的邊緣。這時便分出天地陰陽,散離成四方八極,陰陽二氣互相作用,萬物才從中產生形成。這里,雜亂的氣產生魚鳥禽獸和昆蟲,而純精的氣則產生人類。因此,人的精神歸屬于上天,而形骸歸屬于大地。如果人死以后,精神歸屬于上天、形骸歸屬于大地,那“我”還有什么存剩呢?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運行規則、順應人的本性,不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誘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陰陽變化、四時運行為準則。天清澈而潔靜、地平定而安寧,萬物離開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靜漠,是神明的住宅;虛無,是道的居所。因此,只追求身外之物,就會失去對內心精神世界的保養持守,反過來對某些事情一直耿耿于懷,就會影響人體外形的健康。這就好比樹根與樹梢的關系,從根本上牽引著樹根主干,樹的千枝萬葉也就無不隨之搖動。

人的精神是從上天那里得到的;而形體則是從大地那里得到的。所以說“道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產生出中和之氣,萬物均從中和之氣中產生。萬物背陰而抱陽,陰陽激蕩而成和氣”。所以說人的生命體產生的過程是:一個月成脂膏狀態,二個月變成腫塊形狀,三個月成胎,四個月生肌肉,五個月長筋絡,六個月長骨骼,七個月成人形,八個月胎兒會動彈,九個月則躁動于母腹,十個月就呱呱落地。人之形體一旦形成后,內在五臟也隨之形成。所以是肺主管眼,腎主管鼻,膽主管口,肝主管耳。外表五官和內部五臟,開閉張合,各自互相聯系著。所以人的腦袋呈圓形,象天,腳呈方形,象地。天有四季、五行、九大分野、三百六十六天,人則也有四肢、五臟、九竅和三百六十經脈。天有風雨寒暑,人則也有取予喜怒。所以這樣又可將膽配云,肺配氣,肝配風,腎配雨,脾配雷,以此來與天地自然相參驗伍配,而這當中心臟是主宰物。因此人的耳目如同天上的日月,氣血如同自然之風雨。日中有三足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如果不按常規運行,就會出現昏淡無光的日月蝕;風雨如果不合時令降臨,就會毀折農作物而生災害;五星如果失常運行,它所對應的國家就會遭殃。天地之道宏大深邃,尚且還要節制,珍惜其光彩,人的耳目又怎能長久勞累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又怎能長久馳騁而不耗盡呢?所以說人的氣血和五臟是人的精華。血氣如能專注聚集在五臟之內而不外溢,那么這胸腹內的五臟就充實而嗜欲也隨之減少。五臟充實而嗜欲減少,就能使耳目清明、視聽就暢達。耳目清明、視聽暢達,叫做“明”。五臟能歸屬于心而不與心違逆,這樣旺盛之氣占優勢而使人行為不乖悖、怪僻,人的精神就旺盛而精氣不散泄。精神旺盛和精氣不散泄則順暢,順暢就調勻,調勻則通達無阻,通達無阻就能產生出神奇的能力。這種能力能使人視無不見、聽無不聞,沒有什么事辦不成的。這樣,憂患禍害就不會侵入,邪氣歪風也無法侵擾。

因此有些事情到四海之外去追求尋找卻不能得到,有些則持守在身體之內卻不能見效。所以貪多則反而獲得少,看見大的反而所知甚少。人的五官七竅是精神的門窗,而氣血則是五臟的使者。如果耳目沉溺在聲色當中,那么五臟就會動蕩不安。五臟動蕩不安,那么血氣就會激蕩不休。血氣激蕩不休,那么精神就會馳騁在外而不能內守。精神馳騁在外不能持守,那么災禍就會來臨,即使禍大如山丘,你也沒法感覺得到。所以,如果讓耳目精明通暢而不受外界的誘惑、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卻嗜欲、五臟安寧充盈而不外泄、精神持守于內心而不外越,那么即使是遙遠的往事和未來的事情也不夠你所認識的,更何況只是覺察眼前一些禍福之間的事情呢!所以說“精神逸出內心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這就充分說明精神是不能外泄散逸的。所以,五色迷亂眼睛,使雙目昏暗不明;五聲嘩亂耳朵,使雙耳堵塞不聰;五味擾亂舌味,使口舌麻木無味;追逐名利而惑亂心性,使人行為放蕩不羈。這四樣東西,世間一般性的人是用來養生的,但實際上卻是人生的累贅。所以說,嗜欲使人精氣散逸,而愛憎之情則使人心力疲憊,假如不趕快清除它們,就會使人氣血日耗殆盡。

人之所以不能享盡天年長壽而被刑戮夭折于中途,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這些人養生的條件太優厚。也只有那些不過分追求生活條件優厚的人,才能長生。天地運行相通,萬物歸屬總匯于天道。能懂得道的人,也就能無所不懂;不懂得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懂。譬如我們處在天地之間,實際上也是萬物中的一物種。不知天下萬物是特為我們準備的呢?還是在沒有我們之前萬物就已具備了呢?然而,我們人也是“物”,其他事物也是“物”,“物”與“物”之間,有必要互稱對方為“物”嗎?正因為這樣,所以天下生出我們,也不增加什么,殺滅我們,也不減少什么。天地既然將我們造化成人,我們也就沒有必要違逆天地的造化。我怎么知道用針灸治療想活命不是糊涂?我又怎么知道用繩上吊自縊輕生不是福氣?也許活著的人倒是像在服苦役,而死去的人倒像是在休息。真是天下茫然,誰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秘。所以,天地造化生出我,我也不會硬去阻止,天地造化滅殺我,我也不會硬去阻止。企盼活命,人之常情,只是不必為此而費事鉆營;厭惡死亡,人之常理,但死到臨頭卻誰又能推辭得掉?受到貶斥,不必懷恨在心,受到褒獎,也不必沾沾自喜。任隨天意時運本性安然悠閑而不必著急。我輩生有七尺身軀,死能入棺下地。生時并列于有形事物一類,死后則淪落為無形事物一類。這樣,我活著,世界物質也不會因此顯多,我死去,大地土壤也不會因此加厚;由此我又怎么知道這中間到底是該高興呢還是該憎惡呢、是利呢還是害呢?造化者制作物體,就像陶匠制作陶器一樣,那些從地里取土和泥做成盆盎器物的,和它還在地里沒被挖出制成時沒有什么不同;那些已經制成器具后又被敲碎散離回到泥土里去的,和制成的盆盎也沒有什么不同。臨江生活的百姓汲取江水灌溉菜園,江水也決不會因此懷恨在心;受低洼污水侵襲的人家,將污水引入江里,污水也決不會因此高興。因為當水用來灌溉和水在江中時,這二者沒有什么差別;同樣當水在污溝里和水在江中時,這二者也沒有什么差別。所以圣人順應時勢而安于自己的位置,適合時世而樂于自己的事業。

或悲或樂,是對德的偏離;喜怒無常,是對道的損壞;好惡分明,是對心的暴踏。所以說“生就像天地自然運行,死就像物質自然變化,靜時和陰氣一同閉藏,動時和陽氣一起開啟”。精神澹泊無執,不隨物質世界散逸,這樣天下就會自然歸服。所以心是形體的主宰;而精神又是心的寶貝。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損傷,精神使用而過度就會衰竭。因此,圣人很看重并遵循這一原則,不敢違背它。

人一旦擁有夏后氏的璜玉,就會用匣子來珍藏它,因為璜玉是最珍貴的珍寶。而精神的珍貴,就遠非是夏后氏的璜玉所能相比的。所以圣人用虛無的精神來應對有形的物質,就必定能窮究其中的道理;以虛靜來接納實有,就必定能探究其中的真相細節;圣人恬愉虛靜,以盡天年。因此他對外界事物沒有什么特別的疏遠,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親近;他只是持守天德懷擁中和,以順隨天性,與“道”一體,和“德”相伴;不為福始,不為禍先,魂魄安處于形骸之內,精神持守著它的根本,死生都無法擾亂他的精神。所以說他達到了神的境界。所謂真人,其本性與道融合一體。所以他既有形而又無形,既實有而又虛無;他精神專一而不問其他,注重內心修養而不受外物誘惑;他潔明純素,無為而歸返樸質,體本抱神,遨游于天地之間,茫然徘徊于塵世之外,逍遙于宇宙初始混沌狀態。他心胸浩蕩,任何機巧奸詐不藏心內。所以就是生死這樣的大事都不能使他有所變化;就是天翻地覆也都不能使他有所變動。他審慎看待無瑕的本性,不與外物雜糅,面對紛亂的世事而持守根本。就是如此,他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心志專于內心修養,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為一體。他居住時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行動時不知自己所往何處,渾渾然而去,恍恍惚而來。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忘其五臟,損其形骸;不用學就能懂,不用看就能見,不用做就能成,不用管就能治。他受感觸才反應,受逼迫才行動,不得已才前往,如光之閃耀,像影仿物形。他以道為準繩,依憑“道體”才有如此表現。他抱守這天道根本而不放縱,因而外物無法擾亂他的心神。他開闊虛空,清靜安寧而無思無慮。所以大澤焚燒而不能使他感到熱氣,河水冰凍而不能使他感到寒冷,雷炸山峰而不能使他受驚,天昏地暗的狂風也不能使他受傷害。因此,他視珍寶珠玉如石塊,看至尊帝王像過客,視毛嬙西施似丑女。他將死生視為一種變化,將萬物看作同一物類,將精神同合于天道根本而遨游在恍惚無際的區域里。他有精氣而不使用,有神功而不顯示,與渾然質樸大道融合一體而立足于清靜太虛之境地。所以真人是睡時不做夢,智巧不萌生,陰魄不抑制,陽魂不騰升。他周而復始,不知開端和終結。他盡管安睡于漫漫的長夜之中,卻能明察到光明世界的一切;他能夠在沒有邊涯的區域里休息,在沒有形狀的界域里遨游。他居處時沒有具體的形貌,住下時沒有具體的居所;他形動不留痕跡,靜止不見形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他能出入于沒有間隙的地方,也能役使魔鬼天神;他既能進入于不可測度的地方,也能處身于沒有空間的地方。真人就是這樣以不同的形態幻化著,從開始到結束像圓環轉圈,無法弄清這其中的道理。這就是真人精神能夠通達于“道”的奧秘所在。以上這些就是真人的行為表現。

吹噓呼吸,吐出污穢之氣吸入新鮮空氣,像熊懸吊、像鳥伸頸,如鴨浮水、如猿跳躍,像鷹環視、像虎回顧,做些動作的人只是想保養自己的身體,而真人卻不必為這些導引之術煩惱。因為真人他即使精神飛揚激蕩也不會喪失充實的精氣,晝夜變化也不會傷害他,與萬物一樣有青春活力,這是在于他的品性合于道體,內心有著感應四時變化的能力。有的人形體變化了,但內在心神卻無損,有的人生命結束了,但精神無損且永存;這就像生癩瘡的人雖然形體受損但精神卻無損、志趣也不變。反過來說,有些癲狂患者雖然看上去外形完好,但他的精神卻已遠離其身軀,誰有閑功夫去弄清他干了些什么!所以,如果有人形體盡管受磨損而精神未曾變化,那么這樣的人就能以不變去應對變化;就是外物千變萬化而變得沒有結果,他還是能對應自如。所以能變化的形體最終要復歸于無形,而精神不死倒能與天地同存。樹木死后,其綠色的顏色也隨之消失。能讓樹木生存下來的哪里就是樹木本身?這就像使形體充實的不是形體本身一樣。因此,產生生命的東西是不死的,而它所產生的生命則會死去;化育萬物的東西是不變的,而它所化育的萬物則會變化。所以,看輕天下,你的精神就不會勞累;看小萬物,你的心神就不會惑亂;將生死看得相同,那你就會無所畏懼;將變化看成沒變化,那你的眼睛就不會昏花。平庸之輩或許認為我講的都是虛狂的話,但我會舉出這類事例來說明的。

人之所以熱衷于做天子君主,是因為天子君主可以窮極耳目的欲望,并能讓身體舒舒服服。那些高聳的樓臺層疊的榭房,一般人都認為是壯麗的,但是堯帝住房卻用不加砍削加工的樹木做椽木,梁柱的端頭也不加雕飾,更沒有斗拱之類的復雜結構;還有那些珍奇的食品,一般人都認為是味道佳美的,但是堯帝卻吃粗糙的飯菜,喝用野菜熬成的湯羹;再有那些繡有紋彩的錦衣和純白狐皮裘衣,一般人都喜愛的,但是堯帝卻用麻布遮裹身體,用鹿皮御寒保暖。堯帝的養生條件并不比一般人來得優厚,卻有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繁重事務所帶來的憂慮,所以堯就將天下禪讓給舜,就像卸下了重擔一樣,這實在不是出于一種謙讓美德的名聲,而是君主王位在堯看來不值什么,實在沒有什么可留戀的。這便是“輕天下”的具體事例。夏禹到南方巡視,渡過長江時,一條黃龍游出水面并將夏禹他們所乘坐的船托起,船上的人都嚇得神色大變,可禹卻恬然地笑著說:“我受命于天,竭盡全力為百姓操勞。我活著是寄寓天地之間,死后是回歸自然大地。哪里值得我為生死而來攪亂平靜的心境!”在夏禹的眼里,這黃龍就像一條小小的蜥蜴,所以神色不變,而那黃龍最終耷拉著耳朵、掉轉尾巴逃走了。這便是“細萬物”的具體事例。鄭國的神巫給壺子林看相,看到了壺子林臉上顯示的兇兆,并將此事告訴了列子。列子哭著前去報告老師壺子。誰知壺子卻向列子談起人之生命起源于天地復歸于自然的道理來;在這種人生哲學下“名利”根本不可能被放在心里,死亡之箭突然射來,害怕也沒用。這就是壺子“齊死生”的'具體事例。子求已有五十四歲了,得了傴僂病,脊椎骨高于頭頂,胸前骨頭貼近腮幫,大腿向上,下陰朝天;子求爬到井邊照視自己的模樣,然后說道:“偉大啊!造化者怎么將我變成這么奇妙的彎曲之形?”這就是子求“同變化”的具體事例。所以,看看堯讓帝位,就可知道天子君位的輕微;看看禹的志向,就可知道萬物的細?。煌茢鄩刈拥难哉?,就可知道生死的相同;看了子求的行為,就可知道變與不變是一樣的。

至人倚靠著不可動搖的柱子,走在沒有關隘的路上;受用著取之不盡的寶庫,從學于長生不老的老師;所以是無論往哪里都順利,不管到哪里都通暢;不為生存而煩惱,不為死亡而傷神;屈、伸,俯、仰,持守天命而自然變化;禍、福,利、害,不管怎樣千變萬化,都不能使他傷神患心!像這樣的人,擁抱純素持守精神,如同蟬tuō殼蛇蛻皮那樣,從世俗中解脫而遨游于太清天道之中,輕飄升逸、獨來獨往,恍惚間進入那幽深冥暗處。鳳凰也不能和他媲美,更何況那平庸的小鳥?權勢地位、爵號利祿哪值得他牽繞心頭。

齊國的晏子和崔杼在祖廟盟誓,晏子面對死亡的威脅也不改變他不屈從弒君賊臣而忠于社稷的正義氣節。杞梁和華周替齊國攻打莒國,被包圍而身陷絕境,莒國君主念他們勇武,出重金想收買他們以便停止戰斗,但他們兩位至死都不改變效忠齊國的行為。所以,對晏子這樣的人可以用“仁”來規勸,但不可以兵器武力來脅迫;對杞梁和華周這樣的人可以用“義”來制約,但不可以財物來引誘。君子為義而死,是不能用富貴利祿來誘使他們偷生;為“義”而行動的人,是無法用死亡來恐嚇他們的。這些為“義”而行動的人都尚且不受物欲的制約拘束,更何況那些什么都不為的人呢!堯不以占有天下為顯貴,所以把君位禪讓給舜;吳國公子季札不以擁有國家為尊貴,所以堅辭不受長兄讓給他的王位;子罕不以擁有寶玉為富有,所以不接受別人送他的寶玉;務光不想用活命貪生而損害忠義,所以情愿自投深淵淹死。由此看來,最高的尊貴獲得不是靠爵位來完成的,最大的財富占有不是以金錢來衡量的。天下夠大的了,但堯卻將天下讓給他人;身軀生命夠珍貴的了,但務光卻將自身生命投入深淵。除了天下和生命,還有什么比它們更珍貴而值得留戀的,而堯和務光卻不惜舍棄這些,真正做到不為物累。因為不為物累,所以他們也就不把天下看得無上珍貴的了。由此來考察上述真人或至人的那些理論,深入探究道德旨意,并將這種理論和旨意作標準來考察衡量塵世間世俗的很多行為,就會為這些世俗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所以如果通曉許由讓天下的思想,那么像《金縢》《豹韜》之類的治國謀取天下的書籍就可以廢棄;相比延陵季子不肯接受吳國君位,那些為奪得封余土地而爭訟的人就該感到慚愧;同樣,相比子罕不貪寶玉,那些爭奪券契的人就顯得很低級丑陋;想到務光不愿受到世俗玷污的氣節,那些貪生圖利的人就會感到不安。所以那些不懂持守偉大氣節的人,也就不知道茍且偷生是不值得貪求的;那些從來沒有接受過崇高思想、言論的人,也就不知道天下也是不值得留戀的。如今那些窮鄉僻壤的地方祭祀社神,當地人敲盆擊瓶而奏樂,相和而歌,自娛自樂。反過來,如果為這些人敲起大鼓、撞擊大鐘,他們就會感到不自在而茫然萬分,并會認為自己所敲擊的盆瓶是如此微不足道、丟人現眼。那些盡管藏有《詩》《書》,修行文學理論,卻不懂大道宏旨的人,就跟這些敲盆擊瓶者差不多。

而那些不以天下為尊為貴者,就像這些敲鼓撞鐘的人。尊貴的權勢和豐厚的利祿,是一般人所貪求的;假若讓某人左手掌握著代表他所占有的天下版圖,而右手卻拿著刀來刎頸自殺,那么即使是最愚蠢者也是不肯這么做的。由此可見,生命還是要比占據天下來得重要。所以圣人進食只求維持生命,衣著只求遮蔽身體,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求多余的東西。天下對他來說,不占有也不會虧損他的天性,占有也不會擾亂他的平和本性,真的是占有天下和不占有天下對圣人來說是一樣的。假如現在賜給某人一座糧倉、一條大河,使他能在餓時去吃、渴時能喝,但是這吃進肚中、喝入腹內的,只不過是一竹筒飯和一瓢勺水,糧倉和河水也不因他吃飽喝足而減少涸竭。所以有無糧倉、河水與他的饑飽沒有關系;有了糧倉河水,他也不會硬撐、死灌,沒了糧倉河水,他也不會挨餓、受竭,有無糧倉、水井對他來說是一樣的。人大怒就會破壞陰氣、大喜就會損傷陽氣、大憂就會摧殘內臟、驚恐就會使人發狂。要想消除上述這些精神憂慮和負擔,最好的方法是不偏離“道”體這個根本,如能做到這點,就稱作為徹底的“通達”。所以,要使雙眼明亮就最好是別看五光十色、要使耳朵清靜就最好是別聽靡淫之音、緊閉嘴巴最好是別多嘴多舌、要使心體坦蕩就最好是別滋生憂慮邪念。拋棄聰明智巧而返樸到清潔純素的境界,休養精神而摒棄智詐。醒著如同夢中、活著就像死去,最終返回到自然初始階段,使人和造化者融為一體。因為生與死原本就相隨相依不可分。

那些服勞役的人,高舉嬐誹鍬挖土,背著籠筐運土,做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喉嚨生煙干痛。這個時候,能夠在樹蔭下歇息片刻,他就會感到舒服而高興。而要是能在洞穴里休息,那種快樂舒坦就不只是在樹蔭下休息的那點了。一個腹部長腫瘤的病人,痛得捧心按腹、弓身頭膝相碰、卷曲著身子呼號呻吟、通宵達旦不能入睡。這種時候,如能暢快地安睡下來,那么他的父母兄弟就會歡天喜地。而要是能夠徹夜安寧,侍候他的父母兄弟的歡樂輕松就不是那么一點兒了。所以,知曉宇宙之廣大的人,是不能用生死來脅迫他的;知道以中和之氣來養生的人,是不能拿天下權勢利祿來引誘他的;懂得未降生時的快樂的人,是不能以死亡來嚇唬他的;明白許由比虞舜高貴的人,是不會貪圖物質享受的。墻豎立著不若倒塌了為好,更何況壓根兒就沒有墻呢!凝結了的冰不若融化了為好,更何況根本就沒有冰呢!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種生死有無的轉化沒有窮盡,沒有人知道它是怎樣發生的。不通曉“內外”的人,怎能做到無愛憎呢?沒有外界邊緣的外界區域,是無限大的;沒有內部極限的內部微妙,是珍貴的。如果能知曉這無限大和無限細微,還有什么不能遂心如意的!

近世道德衰敗,人們趨附那些舍本逐末的學說,不懂得推究天性、返樸根本,只是刻意雕琢、掩飾違逆人的本性,以此來與世俗交往。所以,他們眼睛本想觀看五顏六色,卻因為有法度禁止而不能不敢;內心雖然有所愛好,卻因為有禮節制約而不敢不能;使人們只能左右趨附、上下周旋,卑躬屈膝。肉凝凍了不敢食、酒澄淀了不敢喝。束縛了正常的行為舉止,捆束了內在的德性,鉗制陰陽二氣的調和、壓抑生命的真情,所以最終成為一個悲劇人物。而通達道體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理順自己的性情,整理修治好自己的心術;用平和之氣來保養心性,以閑適安寧來持守本性。他們樂于道而忘其賤,安于德而忘其貧;他們生性無欲,因而沒有什么不能實現的;他們本心不追求快樂,因而沒有什么不快樂;那些無益于本性的事他不拿來累及德性,那些不適宜純潔天性的事他也不拿來擾亂內心的平和。所以通達道性的人是放松身體、舒緩意念,這種修養身性的法則可以成為天下人的示范。

今天的儒家就是這樣不探究人們產生欲望的原緣而只是一味禁止人們的欲望,不探尋人們追求享樂的由來而只是一味阻止人們的享樂。這種做法就像挖開了江河的源頭,而卻又用手掌去阻擋江流一樣。同樣,管理百姓如同畜養禽獸,不好好地去堵塞苑囿圍墻的缺口,讓禽獸產生了逃走的野心,然后卻去羈絆這些禽獸的腿腳不讓逃跑,這樣還想使他們修身養性得以長壽,哪能行呢?所以,盡管顏回、季路、子夏、冉伯牛都是孔子的高足,通曉學問的弟子,可是顏回早死、子路在衛國被砍成肉醬、子夏喪子悲哭導致失明、冉伯牛得了惡疾,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逼迫本性違逆性情而損傷了中和之氣。因此子夏見曾子,一時瘦一時胖,曾子感到奇怪問子夏什么原因,子夏回答說:“我外出見富貴能帶來很多快樂,所以也想富貴快樂;回家后學習先王之道,又喜歡上了先王之道。這二者在內心世界經常交鋒,所以被折騰得瘦削不堪;最后是先王之道取得勝利,所以又胖了?!蓖凭恳幌伦酉牡脑挼囊馑?,就可知道子夏并不是不貪圖富貴、不喜歡侈糜享受,只是在壓抑自己的情感、封閉自己的欲望,用“義”來防范自我。這樣心情憂悶壓抑、人體本性扭曲畸形,就是這樣還是不停強制壓抑自我,所以不能享盡天年。而通達道體的至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是根據飯量來進食,衡量體形來穿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遺棄天下而不貪得、拋棄萬物而不求利,身處空曠無垠的天宇、遨游無邊無際的區域,登上太空、憑藉天道,玩天地于手掌之中,哪里還會為貧富而傷神得一會兒瘦一會兒胖!所以儒家是不能使人沒有欲念,而只會禁止人的欲念;不能使人沒有享樂的念頭,而只會禁止人的享樂。這種讓天下人只是因畏懼刑罰才不敢偷盜的做法,哪比得上使人從根本上不萌生偷盜念頭的做法。

越人得到一條大蛇,會當成一頓上等的佳肴,而中原人得到一條大蛇,會因無吃蛇的習慣而將其扔棄掉。所以,如果知道一種東西沒有用處的話,即使是一位相當貪婪的人也會推辭不要的;如果不知道一種東西沒有用處的話,即使是一位相當廉潔的人也不能辭讓給他人。有些國君之所以弄到國破家亡、毀掉社稷、身死于他人之手、被人恥笑的地步,沒有不是因為過分追求非分的欲望而造成的。仇由貪得大鐘的賄賂而亡了自己的國家;虞國國君貪得垂棘之璧而被晉軍俘虜;晉獻公貪戀驪姬的美貌而導致晉國四世**;齊桓公貪食易牙奉獻的美味佳肴而死后尸體腐爛不能按時下葬;胡王沉溺于女樂之娛而丟失了大批上好的土地。假如這五位君主都能安適自己的本性,辭棄那些非分的欲望,以自己正常的本性需求為限度,不隨外界物質的誘惑而動貪心,哪會造成這樣大的禍害?所以說,射擊沒有箭就射不中目標,但學射箭者的根本不在于制箭;駕御沒有轡就駕不了御,但學駕御者的根本不在于制轡。懂得扇子在冬天、皮衣在夏天對自己沒有用處的道理,那么沒有用的萬物在你看來也變得像塵埃一樣渺小,微不足道。所以舀湯來制止水沸,水是仍然會沸騰不止的;而只有懂得“根本”這詞的含意,才能使水停止沸騰,那就是只需撤去爐膛里的火,即抽去火源,這水沸就停止了。

篇2:《淮南子泰族訓》原文及譯文解析<\/h2>

關于《淮南子泰族訓》原文及譯文解析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镵①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古者設法而不犯,刑錯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②,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臨③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主者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注①镵(chǎn):刺、刻。 ②熙:光明、興盛。 ③臨:統管、治理。

本段文字節選自《淮南子?泰族訓》?!痘茨献印酚置痘茨哮櫫摇?,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內容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短┳逵枴房傉撎烊酥H,古今之變,而落實于治國之道,節選部分“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強調了禮義教化的作用,闡明了德與法的關系。

文章:文采。儀表:表率。還踵:轉身,比喻退縮。這句的意思是至死也不后退。經誹譽:經,劃分;誹譽,就是毀譽。百工:就是百官;維,語氣助詞,用在句中,無義;時,善。庶績:庶,眾;績,功績。這兩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門的業績都光明顯赫。與同:親附贊同。黨與:朋友。

5.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能刑竊盜者 刑:處罰

C.經誹譽以導之 經: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與例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項是

例句:禮義修而任賢德也

A.背貪鄙而向仁義

B.劍閣崢嶸而崔嵬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古者設法而不犯,刑錯而不用

7.下列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B.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C.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D.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二: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確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導

D.察其黨與 察:仔細看

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的理解。解釋不正確的是A項。試題所選的四個詞語,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現過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識的遷移能力。踵,在《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有“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一句;唱,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也曾學過;察,《石鐘山記》“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處相同。A項的“正”應該是一個使動用法,使……正。因為其他三項詞義都比較常見,難度并不大。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被創流血,至難也/碧水東流至此回 B. 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若風之搖草木

C. 百工維時,庶績咸熙/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D. 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

本題考查的是常見文言虛詞的理解。所考查的并沒有局限于通常所說的18個常見虛詞,但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作為對照的句子,有兩個出自文本,另外兩個出自學過的古詩文。正確答案是C項,句中兩個加點的“咸”都是副詞,全、都。其他三項,A項兩個“至”字,前者是程度副詞,極,最;后者是動詞,到。B項兩個“之”字,前者是代詞,代前面的“刻肌膚,镵皮革”,后者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的兩個“以”字,前者是連詞,相當于“而”,可譯為“來”;后者是介詞,憑借。

8.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疾閷ξ难允÷跃涫÷詢热莸睦斫?,這一點和以往并沒有根本區別。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補出的成分不是主語就是賓語,今年補出的內容兩個是連詞,另兩個是代詞,分別是主語和賓語。解答這類試題,同樣需要對文意的理解。

A項是一個承接關系復句,應該補出“則”,相當于“那么”“就”;C項“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為文章,行為儀表”;D項意為“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刑去懲戒他們”,省略的應該是代詞“之”。這三項補出的內容都是正確的。B項兩分句之間是遞進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不應該用“故”,而應該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應該是B項。

9.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

①法能行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②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③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C.②④⑥ D.③④⑥

本題考查的是信息的篩選,正確答案是C。因為題干問的是“全部”,解答這道題,可以用排除法,①句表達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畢竟有限,③句是說世風流俗對人的影響,這兩項,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把包含①③的項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項,⑤句是用比喻的方式表達禮義教化的作用。②句用了一個遞進復句,從反面強調禮義教化的重要性,④句“百工維時,庶績咸熙”是重視禮義的結果,⑥句說孔門弟子“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是禮義教化的結果。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D.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D項。本段文字的主旨在于強調禮義教化的作用,認為君主應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以做到“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因此,ABC三項的表述都是正確的,D項的表述與文章的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依據。

百姓沒有廉恥之心,是不能夠治理的,不去修治禮義,廉恥觀念是不能夠建立起來的。百姓不知道禮義,法令也不能使他們進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廢棄丑陋,那么百姓不會向往禮義;不向往禮義,那么沒有法律能夠治理了。不懂得禮義,不能夠推行法律。法律能夠殺死不講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們達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夠刑斷盜竊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樣廉潔。孔子弟子中賢人七十,受教的學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講孝,出家講悌,言辭具有文彩,行為可以作表率,這是教育所達到的結果;信奉墨子學說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們撲向烈火,腳踏利刃,至死不回頭,這是教化而養成的。

刻劃肌膚,刺爛皮肉,蒙受創傷,不惜流血,可以說是大的災難了;但是越國人卻把斷發文身作為尊榮的標志。圣明的君主處在高位,明確好惡來指示給百姓,衡量誹譽來加以引導,親近賢才而舉用他們,鄙視奸佞而斥退他們,沒有蒙受創傷、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貴顯要的名聲,百姓誰能夠不跟從他們呢?

古時候法規設立而百姓不會觸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動用刑罰而不去使用。百官們都能干好自己份內的事,許多功業便可以建成了。這是修治禮義而任用賢人所達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憑著他們大小才能而處于自己的位置,得到發揮才能的適宜的處所。這樣可以從根本流向末節,用重的來制服輕的;君主倡導而百姓應和,國君行動而臣下跟隨;四海之內,一個意念歸往一處;背離貪婪之心,而歸向大道,這對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風搖動草木,沒有不倒的。

現在使愚蠢的教導聰明的,使不肖的面對賢德的,即使施用嚴酷的刑罰,百姓也不會跟從。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強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舉用賢才而建立功勞;不肖的國君,舉用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周文王舉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稱王,齊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稱霸,這是舉用賢才而建立功勞。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敗,秦國任用李斯、趙高而滅亡,這是舉用和自己興趣相同的人。

因此觀察他們舉用人才的情況,而治亂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們的黨羽,而賢能與不肖就能夠論說清楚了。

參考譯文二:

百姓沒有廉恥之心,是不能夠治理的;不去修治禮義,廉恥觀念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道禮義,法令也不能使他們(廉恥之心)變得端正。不崇尚美好,廢棄丑陋,那么百姓不會向往禮義。沒有法律,就不能夠進行治理,不懂得禮義,就不能夠推行法律。法律能殺死不講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們達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夠制裁盜竊之人,而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樣廉潔??鬃拥茏樱ㄖ匈t人)七十,培養的學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愛兄弟,言辭具有文彩,行為可以作人們的表率,這是教育造成的結果;墨家弟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們撲向烈火,腳踏利刃,至死不退縮,這是教化而養成的。

刻劃肌膚,刺爛皮肉,受傷流血,可以說是很大的災難了;但是越國人卻這樣做來求得榮耀。圣明的君主處在高位,闡明好惡來給百姓看,區分毀譽來引導他們,親近賢才而任用他們,鄙視奸佞而斥退他們,沒有受傷流血的痛苦,卻有高于世人尊貴顯要的名聲,百姓哪個能夠不跟從呢?

古時候法規設立了,卻沒有人觸犯,刑律設置了卻沒有用處,不是在該用刑時故意不用;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績光明顯赫,這是修治禮義而任用賢人的結果。對于英俊豪杰,依據他們的才能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使他們得到應有的權力和待遇。從上到下,以靜制動,君主倡導而百姓應和,國君行動而臣下跟隨,整個天下,就萬眾一心,摒棄貪婪和卑下,而歸向仁義。這樣在教化百姓的時候,就像疾風搖動草木,沒有不順服的。

現在讓愚蠢的教導聰明的,使沒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嚴酷的刑罰,百姓也不會跟從,(這是因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強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賢才來建立功業;沒有才能的國君,任用親附贊同自己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稱王,齊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稱霸,這是任用賢才而建立的功業。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敗,秦國任用李斯、趙高而滅亡,這是舉用親附贊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觀察他們任用人才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考察他們的結交的朋友,就可以評定他們的賢明與否了。

篇3:淮南子人間訓原文及翻譯<\/h2>

淮南子人間訓原文及翻譯

或無功而先舉,或有功而后賞。何以明之?昔晉文公將與楚戰城濮,問于咎犯曰:“為之奈何?”咎犯曰:“仁義之事,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事,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一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曰:“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后必無獸;以詐偽遇人,雖愈利,后無復。君其正之而已矣?!庇谑遣宦犛杭局嫞镁谭钢\,與楚人戰,大破之。還歸賞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君行賞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囤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懸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食匱乏,大夫病,為之奈何?”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臣聞之,唇亡而齒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將亡矣。趙亡,則君為之次矣。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倍唬骸爸遣疄槿艘玻种卸儆H。我謀而泄,事必敗。為之奈何?”張孟談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之期。張孟談乃報襄子。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群臣請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而赫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

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故君子曰:“關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有時候沒有功勞卻先得到薦舉,有時候有功勞卻后得到賞賜。怎么說明這點呢?以前晉文公要在城濮和楚軍交戰,文公向咎犯征詢意見,問咎犯:“”這仗該怎樣打?”咎犯說:“如果是做仁義的事,君子就不該討厭忠誠守信用;如果是和敵軍開戰,那最好是兵不厭詐。(現在既然是和楚軍交戰)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詐就行了。”晉文公辭別咎犯后,又去請教雍季,雍季回答說:“放火來焚燒山林,盡管暫時能打獲到很多野獸,但是最終會到無獸可獵的地步;用欺詐手段對付人,雖然一時能獲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會無利可圖。所以君王還是正大光明行事為好?!睍x文公沒有聽從雍季的話,而是采納了咎犯的計策,和楚軍開戰時(用計)大敗楚軍?;貒院?,嘉獎有功人員,首先是獎賞雍季,然后才獎賞咎犯。(這時晉文公)身邊的人就說了:“我們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靠的是咎犯的計策。君王論功行賞將雍季放在最前面,這是為什么?”文公回答說:“咎犯的詐術,只是權宜之計,(適用于一時戰爭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觀點,則是符合長遠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權宜之計,卻輕視千秋萬代的長遠利益呢?”

(還有一事例)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包圍了晉陽城,并挖開晉水灌淹晉陽城,導致城中的軍民爬上樹來避水,懸掛著鍋來燒飯。這時趙襄子找張孟談商量:“晉陽城里人力已經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官兵們也缺醫少藥,你看如何是好?”張孟談說:“國家面臨滅亡而不能使它得到保全,國家面臨危險而不能使它太平,那真的是算白白地看重我們這批謀士了?,F在讓我偷偷試著涉水出城,去拜見魏、韓兩家君王,約同他們共同對付智伯?!庇谑菑埫险劙抵谐龀菚娢?、韓兩君王,勸說道:“人們常說,唇亡齒寒。今天智伯脅迫你們兩家來攻伐我們趙家,眼看趙家將要滅亡??墒牵ò粗遣腵個性)趙家一滅亡,你們就是下一個啊。所以現在假若我們不共同想法對付智伯的話,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家頭上了。”韓、魏兩家君王說:“智伯這個人,暴戾驕橫而少恩寡情。我們的計謀如果泄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張孟談馬上說:“話從二位君王口中出,進入到我的耳中,他人誰還會知道?再說,處境一樣、情況相同、利益一致的人應該互相成全,生死與共。請兩位君王仔細考慮吧!”于是韓、魏二君王與張孟談暗中謀劃商定舉事日期。張孟談隨即潛回城里向趙襄子報告。到了約定日期的晚上,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的軍營,智伯軍隊連忙堵水,一片慌亂。這時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領軍隊從正面出擊,大敗智伯的軍隊,殺死智伯,又將智伯的封地一分為三(從此晉國也就分為韓、魏、趙三國)。(等到勝利歸來)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大臣們提出問題:“晉陽之所以能保住,全仗張孟談的功勞??涩F在卻是高赫獲首賞,這是什么緣故?”趙襄子回答:“當晉陽被圍困的時候,我的國家危難的時候,眾多大臣很少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禮節,所以我首先獎賞他?!?/p>

由此看來,“義”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戰勝敵人、挽救國家的大功勞,也比不上施行忠義高貴。所以君子說:“美好的言辭可以博得(換來)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眾人?!?/p>

篇4:《淮南子·汜論訓》閱讀答案及譯文<\/h2>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殺弟之累,齊桓有爭國之名;然而周公以義補缺,桓公以功滅丑,而皆為賢。今以人之小過,掩其大美,則天下無圣王賢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于息,不可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猶之為平。昔者,曹子為魯將兵,三戰不勝,亡地千里。使曹子計不顧后,足不旋踵,刎頸于陳中,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然而曹子不羞其敗,恥死而無功??轮?,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勇聞于天下,功立于魯國。管仲輔公子糾而不能遂,不可謂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難,不可謂勇;束縛桎梏,不諱其恥,不可謂貞。當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紲之中,立齊國之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軀,不顧后圖,豈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論其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鱔鱧鮪,而蜂房不容鵠卵;小形不足以包大體也。

注釋:①誳:彎曲。②河上:黃河邊,這里指黃河邊的平地。③涔:積水。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有難成而易敗者 ?。簹?/p>

B. 河上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這里指收回

D. 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簡略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 略是“簡要”的意思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備考提示】要將選項答案帶入到語境中加以分析。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為魯將兵

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

C. 使曹子計不顧后

使管仲出死捐軀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論其臣也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A轉折,卻/順承,就,B 介詞,給,替/動詞,做;D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

【高考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以及詞類的活用

【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8. 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視,(則)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茍)無害于息,不可鑿也

C. 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而)猶之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難,不可謂勇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然應為卻,表示轉折關系。

【備考提示】勾連前后句,可以確定。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世間之事是極為復雜多樣的,古代圣賢對此有獨到的見解并十分關注。

B.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這在周公、齊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C.管仲雖稱不上智、勇、貞,但他仍為齊國的`霸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D.評價人物要著眼于大處和長遠,而不能僅看一時的成敗和小的污點。

【參考答案】B

事情有可以做卻不可以說的,也有可以說但不可以做的。有容易施行卻難于成功的,也有難于成功卻容易失敗的。這四方面的謀略,是只有圣人能認識而且留意的。

曲折一寸而伸展一尺,圣人做這樣的事;枉曲小的而大的正直,君子實行這樣的主張。周公有殺害弟弟的的牽累,齊桓公有與兄長爭當國君的名聲。然而周公用道義來彌補缺點,齊桓公用功績來消除惡名,因而都成為賢人。假如因為人家小的過失而掩蓋人家大的美好行為,那么天下就沒有圣明的君主、賢能的宰相了。因此眼睛里有毛病,只要不妨礙看東西,不可以用火炙烤;喉嚨里有毛病,只要不妨礙呼吸,就不能鑿穿它。山坡上的土丘,多到數都數不過來,但仍舊可以看作是平坦的;水激蕩興起波瀾,浪峰波谷相臨,相差用尋(一尋為八尺)常(一常為兩尋)來計算,還是可以看作是平靜的。從前,曹沫為魯國帶兵打仗,連戰三場都不能取勝,喪失了以千里土地。假使曹沫決計不顧后果,腳跟都不旋轉一下,在陣地上拔刀自殺,那么一輩子也只是一個敗軍中被俘虜的武將罷了。然而曹沫不以他的失敗為可恥,羞愧到死仍舊沒有功勞??乱亟Y盟,曹沫手持三尺匕首,逼近齊桓公的胸膛,使自己三次戰敗而失去的土地,一下子就奪了回來,武勇的名聲傳遍天下,在魯國建立了功勞管仲輔佐公子糾,不能說是有智慧;失敗后逃亡卻沒有死于危難,不能說是勇敢;被戴上手銬腳鐐,不顧忌恥辱,不能說是忠貞。有這三種毛病的人,一般的百姓都不屑于他交朋友,君主也不愿意把他作為臣子。然而管仲卻能使自己免于牢獄之苦,執掌齊國的政權,就此會合諸侯,一舉匡正天下。假使管仲自殺捐軀,不顧以后的打算,哪里會有這種建立霸業的功勞呢?如果君主評論他的臣下,不考慮他的大功,不總結他的主要行為,卻苛求他細小之處的完美,那么,這就是失去賢人的作法了。因此,人只要有大德,就不追問他的小節;只要有美好的名聲,就不挑剔他小的過失。牛蹄印里的積水不能生長出鱔魚鳣魚鮪魚的,蜂巢里容不下天鵝卵的,因為小的形體不能容下大的內容的。

篇5:《淮南子人間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h2>

《淮南子人間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忠臣者務崇君之德,諂臣者務廣君之地。何以明之?陳夏征舒弒其君,楚莊王伐之,陳人聽令。莊王以討有罪,遣卒戍陳,大夫畢賀。申叔時使于齊,反還而不賀。莊王曰:“陳為無道,寡人起九軍以討之,征躁動,誅罪人,群臣皆賀,而子獨不賀,何也?”申叔時曰:“牽牛蹊人之田,田主殺其人而奪之牛,罪則有之,罰亦重矣。今君王以陳為無道,興兵而攻,因以誅罪人,遣人戍陳。諸侯聞之,以王為非誅罪人也,貪陳國也。蓋聞君子不棄義以取利。”王曰:“善!”乃罷陳之戍,立陳之后,諸侯聞之,皆朝于楚。此務崇君之德者也。

張武為智伯謀曰:“晉六將軍,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離心,可伐以廣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滅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韓、魏、趙。韓、魏裂地而授之,趙氏不與,乃率韓、魏而伐趙,圍晉陽三年。三國陰謀同計,以擊智氏,遂滅之。此務為君廣地者也。

夫為君崇德者霸,為君廣地者滅,故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湯武是也;萬乘之國,好廣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驕,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韓、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為未足,遂興兵伐趙。韓、魏反之,軍敗晉陽之下,身死高梁之東,頭為飲器,國分為三,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禍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贝酥^也。 (《淮南子人間訓》)

A、忠臣者務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牽牛蹊人之田 蹊:踐踏

C、乃罷陳之戍,立陳之后 罷:罷免

D、三國陰謀同計 陰謀:暗中謀劃

① 莊王以討有罪,遣卒戍陳,大夫畢賀

② 諸侯聞之,以王為非誅罪人也,貪陳國也

③ 乃罷陳之戍,立陳之后,諸侯聞之,皆朝于楚

④ 韓、魏裂地而授之,趙氏不與

⑤ 三國陰謀同計,以擊智氏,遂滅之

⑥ 萬乘之國,好廣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A、楚莊王遣卒戍陳的根本目的在于誅殺夏征舒,對陳國的土地并無貪圖之心。

B、楚莊王聽取了申叔時的諫言后,罷陳之戍,立陳之后,使諸侯皆朝于楚。

C、智伯聽信諂臣之言,裂韓、魏之地,興兵伐趙,最終導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諂臣之別,并闡釋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長久的`道理。

(2)故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湯武是也;萬乘之國,好廣地者亡,智伯是也。(4分)

參考答案

4.C “罷”應該是“撤掉、撤出”之意。

5.B ③從正面證明了觀點;⑤⑥從反面證明了觀點; ③楚莊王放棄了對陳的占領是“知止”,得到了諸侯的尊重是“不辱”,說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⑤三國滅智氏是智氏不知足.不知止導致的結果。⑥智氏“好廣地”是“不知止”“不知足”,“亡”是“殆”,從反面證明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A從文中看不出楚莊王“對陳國的土地并無貪圖之心”。

所以,千輛兵車的諸侯小國,只要實行德政就能稱王天下,像商湯王和周武王就是這樣;而萬輛兵車的大國,如果喜歡擴展領地,最終還是導致滅亡,像智伯就是這樣。

忠誠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諂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領土擴展。怎么證明這點呢?陳國的夏征舒殺害了他的國君,楚莊王發兵討伐他,陳國人也聽從楚王的命令。莊王討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隊駐扎在陳國,楚國的大夫們全都來表示慶賀。當時申叔時正出使齊國,回國以后卻沒有表示慶賀。楚莊王就問申叔時:“陳國叛臣大逆不道,我發動大軍討伐他們,平息了躁動,懲處了罪人,群臣都來慶賀,唯獨你不慶賀,為什么呢?”申叔時說:“有人牽牛踩踏了別人家的田,田主殺了那牛的主人又搶走了他的牛。牽牛人的罪過倒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懲處也太重了。今天您認為陳國弒君者大逆不道,發兵征討,已經誅殺了罪臣,卻還派兵駐扎在陳國不走。諸侯們聽到這件事情,認為你君王發兵征討的目的不在誅殺罪臣,而是在貪圖人家的國家。我聽說君子是不拋棄道義來謀取利益的?!背f王說:“你講得好?!庇谑潜愠纷吡耸仃悋牟筷?,并立了陳國國君的后代作新的國君。諸侯們知道這件事后,都到楚國來朝拜。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張武替智伯出主意,說:“晉國的六大將軍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們內部又離心離德,現在正好可以討伐他們來擴展我們的領地?!敝遣谑锹爮膹埼涞挠嬛\發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們消滅之后,張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韓、趙三家索要土地。韓家和魏家割讓了土地給他,而趙家不肯割讓。智伯于是脅迫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并包圍晉陽達三年之久。后來趙、魏、韓三家暗中聯合,秘密商議,一同進攻智伯,于是消滅了智伯家族。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領土擴展的結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終于稱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領土擴展,君王最終被人家消滅。所以,千輛兵車的諸侯小國,只要實行德政就能稱王天下,像商湯王和周武王就是這樣;而萬輛兵車的大國,如果喜歡擴展領地,最終還是導致滅亡,像智伯就是這樣。過去智伯驕橫,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戰勝了他們,又脅迫韓魏的君主,割去了他們的土地。還認為不滿足,于是起兵伐趙,韓魏二君反戈一擊,智伯兵敗晉陽城下,身死高梁城東,頭顱被作為溺器,國家被分為三份,被天下人笑話,這都是不知足所帶來的禍患哪。老子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篇6:杞人憂天原文與譯文<\/h2>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p>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p>

那個人又說:“那地壞了又怎么辦呢?”

開導他的人說:“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篇7:桃花源記原文與譯文<\/h2>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xíng),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qiān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之一。他的曾祖陶侃做過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境破落。他自幼博覽群書,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處在**社會,很難有所作為。他喜愛山水,不慕榮利,為了養家,做過祭酒、參軍等小官。41歲時任彭澤令,僅80余天,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由離職,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淵明集》。

陶詩約存120首,文10余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他熱愛田園生活,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構思奇特,語言清新,質樸自然,個性鮮明,具有獨特風格,對我國詩歌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并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于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敘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向往,以記敘為主,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由于本文的創作,后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斗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

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里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于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里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里來。詳細的回答了。就邀請到他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感嘆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說:“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后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后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桃花源記》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為其《桃花源詩》所作的一篇“序文”,卻早已被人們視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備至。這篇短文以簡煉的文字、委婉的文筆、非凡的文采虛構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賦稅,沒有戰亂,人人勞作,家家快樂”的理想社會,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向往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今天,在首屆中國·常德桃花源旅游節開幕前夕,筆者再次品讀《桃花源記》這一流傳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內涵豐富,魅力無窮。

追求浪漫的杰作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國家瀕臨崩潰。同時,朝廷承襲舊制,保護士族特權。因而年輕時的陶淵明,盡管有著“大濟蒼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為官,必然“壯志難酬”。加之其性格耿直,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很快就成了官場上的異類。于是,僅當了81天彭澤縣令的他,便于義熙元年(405年)不得不辭官掛印,從此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劉裕弒君篡位,建立南朝。這更激起了陶淵明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在無可奈何中,他只好借助文學創作來虛構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桃花源記》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問世了。

“桃林景色,秀麗誘人;桃洞入口,神秘離奇;桃源仙境,與世隔絕;出之桃源,不可復得”;“這里雖然沒有長生不老的神仙,沒有唾手可得的財寶,但一群避秦難世的普通民眾卻享受著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一切都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難怪漁人也要為此而流連忘返。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美好的心愿,若述之筆端,猶如七彩云霞。顯然,《桃花源記》就是陶淵明在殘酷的現實生活基礎上,為尋求心靈慰藉、追求理想境界而撰寫的一篇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神奇杰作。我們不難看出,這篇文章所描寫的景象既有現實社會的影子,又是陶令心中的夢想;它既不同于神話傳說,又具有一定神話傳說的色彩。有必要強調的是,陶淵明所設計的這個理想社會,與老子的“小國寡民”式社會是有著根本區別的。老子主張復古、倒退,并希望人們永遠停留在原始社會極低的生產力水平上;而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則是與東晉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理想社會:那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與老子的“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絕然不同,就是《禮記·禮運篇》所描繪的“大同世界”,也不可與陶淵明的理想王國混為一談。因為前者只是幻想的抽象理論,而后者則是折射現實社會生活的具體藍圖;前者僅僅是儒家宣傳空想觀點而提出的一種假設,而后者則是封建社會廣大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因為陶淵明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如此完美地結合起來,才使得《桃花源記》這一名篇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桃花源記》之所以能成為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美文,還因為陶淵明秀麗的文筆將“世外桃源”描繪得既神奇美麗又撲朔迷離。筆者以為,其創作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一是敘事簡練,惜墨如金。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盛行的氛圍中,陶淵明卻以清新、樸實的語言來描繪自己的理想境界,全篇文章既沒有典故的堆砌,也沒有字句的雕琢,語言樸素,明白如話,風格明快,委婉得體。尤其是作者僅用三百多個文字就把發現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環境、風土、民情、來歷、交往等描寫得清清楚楚,歷歷在目,真可謂惜墨如金??梢哉f《桃花源記》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奇葩,如此獨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稱奇。

二是寫景優美,如詩如畫?!熬壪?,……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碧諟Y明妙筆生花,就像一組電影中的長鏡頭: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鮮嫩的小草,還有那桃花盛開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勝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漁人探訪桃花源的好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边@是一段描寫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僅寥寥數語,便將一幅恬靜和諧、悠然自得的山村場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毫無疑問,桃花源里如詩如畫般的美景,也自然會激發廣大讀者濃厚的品賞興致。

三是虛實相襯,亦真亦幻。作者借用小說的寫法,以一個捕魚人發現桃花源的始末為線索展開故事。文章一開始就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此后,他還把漁人怎樣步入桃林、怎樣進入桃花源、怎樣和桃花源人對話、走出桃花源時怎樣沿途標記等等都刻畫得非常細致,如此著筆,就是要使人們覺得桃花源這個地方確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通過幾個絕妙的文字,把故事講述得跌宕起伏,撲朔迷離。比如“晉太元中”的“中”字就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故事僅僅假設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而不明確具體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傳說的性質;又如“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忘”字和“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具有畫龍點睛之神奇,它不但把漁人步入桃花源之路點化得空靈剔透、飄忽不定,而且把漁人進入桃花源前恍惚迷離的狀態描繪得有聲有色;再如漁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尋訪時,用“遂迷不復得路”一語與前述“忘路之遠近”中的“忘”字相照應,這又是可圈可點之筆,就因為有了這個“迷”字,瞬息之間,“桃花源”便如同煙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還通過講述南陽雅士劉子驥尋訪仙境未遂一事,進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變、虛實莫測的氣氛,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由此可見,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的確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它似在人間,又非在人間;它不是人間,卻勝似人間;它只可于無意中得之,卻不可于有意中求之。這種虛實相襯的對比寫法,既強化了整篇文章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悶迷惘的真實情感,從而,更引發了千百年來讀者的無限遐思。

陶淵明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所表現出來的“身居田園,關注民生”的文人情節,溢于言表的“自由、豁達、樂觀”精神,開拓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盡管他只是虛構了一個與殘酷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理想世界,但其筆下的“世外桃源”,卻是一個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會,他的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國思想家托馬斯·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早600多年,比19世紀早期法國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大約早1300多年,比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大約早1400多年,可見陶淵明確是開創世界以人為本、和諧平等、幸??鞓穬r值觀之先驅。

我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王勃之于滕王閣,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顥之于黃鶴樓,范仲淹之于岳陽樓,歐陽修之于醉翁亭,凡此種種,莫不如此。地處武陵余脈的桃源,本是一處鮮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記》問世之后,才開始有文人來此涉足山溪,探尋仙源。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桃花源的傳說開始引起朝廷關注,天寶七年,即詔令“三十戶蠲免稅賦,永充灑掃,守備山林”。此后,文以景傳,景以文盛,文景交融,聲名遠播。它不僅吸引了無以計數的游客,而且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神魂顛倒,王昌齡、孟浩然、李白、劉禹錫、杜牧、陸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紛紛慕名而至。桃花源究竟是“仙境”還是“人世”?這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唐代王維、韓愈、劉禹錫把桃花源視為人間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則把桃花源看作避亂的圣地,近代梁啟超則把桃花源稱之為“東方世界的‘烏托邦’”,當代的陳寅格則稱:“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寫實之文也”。千百年來,《桃花源記》竟然贏得世人如此津津樂道,實乃世上罕見。

《桃花源記》問世一千六百多年來,對后世的影響可謂既相當積極又非常深遠?!短一ㄔ从洝肪拖褚幻骁R子,真實地反映和無情地揭露了所處社會的丑惡;《桃花源記》就像一座燈塔,勇敢地開啟了一道探索理想社會的亮光;《桃花源記》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點燃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掩卷擱筆,浮想聯翩。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真不愧是美麗而神奇的人間仙境,它不僅深深地感染了筆者的情緒,也強烈地振撼了筆者的心靈。今日之桃花源,早就因為《桃花源記》而舉世聞名,而陶淵明所期望的理想社會正在桃源逐漸變成現實,眼下這里的山水洞谷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聯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桃源人家之趣,無不給游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預見,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桃花源文化必將繼續傳承下去,明天的桃花源必將成為桃源人民引以為自豪的人間天堂。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二>

原文:

示三子

陳師道〔宋代〕

時三子已歸自外家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譯文:

你們走遠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歸期接近,反而難、以忍耐。

兒女們已站在眼前,你們的容貌我已認不出來。

歡喜到了極點,不知說什么好。收淚一笑,包含著多少悲哀。

明知這不是在夢中,可我的心仍在搖擺不踏實。

賞析:

這首詩描述的主要是詩人思親、見親的全程心靈感受,言語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說妻兒們去遠了,相見無期,也就不那么惦記了;而當歸期將近,會面有望,則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遠”句固然是記錄了詩人的實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現了他無可奈何的失望和悲傷,詩人決非真的忘情于妻兒,而是陷于一種極度的絕望之中。“歸近”一句正說明了他對親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兒女”二句寫初見面的情形。因離別四年,兒女面目已不可辨認。陳師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說:“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笨梢妱e時兒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說法,表明了離別時間的長久,并寓有親生骨肉幾成陌路的感喟。

“喜極”二句是見面之后復雜心情的表現。久別重逢,驚喜之余,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是相顧無言,淚灑千行,然后破涕為笑,慶幸終于見面。此十字中,將久別相逢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詩人抓住了悲喜苦樂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間的變幻,將復雜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

“了知”二句更深一層作結,說雖然明知不是在夢中相見,但猶恐眼前的會面只是夢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這種心理的描繪,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與親人分離的四年中,詩人多少次夢見親人,然而卻是一場空歡喜,反增添了無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為失望太多,幻滅太多,所以當真的會面時,反而產生了懷疑,唯恐仍是夢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現了出來。這兩句源于杜甫《羌村》組詩中寫回家初見親人的驚喜和疑慮:“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币庵^久別重逢,如相見于夢中,后來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宿別》中“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即用杜甫詩意;而陳師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詩的句子,與晏幾道《鷓鴣天》中所說的“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意境略同,可見陳師道取前人詩意能點化出新意。

此詩通篇造語質樸渾厚,無矯飾造作之氣,讀來惻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詩人感情的真摯,語語皆從肺腑中流出,所謂至情無文,即是藝術上一種極高的境界。此類渾樸的作品得力于陳師道向古樂府和杜甫詩的學習,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調立意上倩鑒前人,故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引陳師道的話說:“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像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边@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現。陳師道論詩標舉“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后山詩話》),即是他形成這種創作風貌的理論基礎。但此類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為珍貴。

陳師道論詩,提倡“寧拙無巧,寧樸無華?!保ā逗笊皆娫挕罚┐嗽娋褪菢阕緹o華而感人肺腑的好詩。說它樸拙,因為全詩沒有典故,沒有藻飾,章法平直,句法簡潔,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說它感人,是因為字里行間洋溢著至性至情,深摯敦厚,絕無造作虛飾。然而此詩雖不煉句而煉意:首聯寫久別重逢之情極為生動,尾聯則活畫出疑信參半之心態。用極簡潔的詩句刻畫出復雜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陳師道做詩追求古樸,講究錘煉,自稱“此生精力盡于詩”,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句,因此,他的詩往往枯澀生硬。這首詩純是寫情,凝練精到,表現了骨肉至情,是他詩中上乘之作。

創作背景:

元豐七年(1084年),陳師道的岳父郭概提點成都府路刑獄,陳師道因母親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與妻子兒女離別的悲痛。將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陳師道充任徐州州學教授,才將妻兒接回到徐州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兒們剛回來之時,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三>

作者:尉繚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

夫在蕓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積蓄。夫無雕文刻鏤之事,女無繡飾纂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飲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

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繡飾,馬牛之性食草飲水而給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設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畝,秋冬女練[于]布帛,則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無肥磽,人無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終畝,織有日斷機,而奈何寒饑!蓋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謂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飯;有子一人,不損一飯。焉有喧呼酖酒以敗善類乎?民相輕佻,則欲心(與)[興],爭奪之患起矣。橫生于一夫,則民私飯有儲食,私用有儲財。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烏有以為人上也。善政執其制,使民無私。為下不敢私,則無為非者矣。反本緣理,出乎一道,則欲心去,爭奪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懷遠,外無天下之難,內無暴亂之事,治之至也。

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為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所謂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敘,四曰無敵。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

今說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飲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軍渴?!背贾^:欲生于無度,邪生于無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四>

官者,事之所主,為治之本也。制者,職分四民,治之分也。貴爵富祿必稱,尊卑之體也。好善罰惡,正比法,會計民之具也。均(井地),節賦斂,取與之度也。程工人,備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怪禁淫之事也。

守法稽斷,臣下之節也。明法稽驗,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輕重,臣主之權也。明賞賚,嚴誅責,止奸之術也。審開塞,守一道,為政之要也。下達上通,至聰之聽也。知國有無之數,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強之體也。知彼動者,靜之決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

俎豆同制,天子之會也。游說(開)諜無自入,正議之術也。諸侯有謹天子之禮,君民繼世,承王之命也。更(造)易常,違王明德,故禮得以伐也。

官無事治,上無慶賞,民無獄訟,國無商賈,何王之至!明舉上達,在王垂聽也。

文言文翻譯:

設置各級官吏,主管各項事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措施。各種官制,按職守分管士、農、工、商各個部門,這是治理國家的分工。〔天官冢宰主管]授予官爵俸祿必須與其德才相稱,這是區別尊卑貴賤的體制。表揚好人,懲罰壞人,執行比法,以考核、統計人冒及其財產,均分土地,減輕賦稅,以保障對民眾取予的適度。分配工人的任務,供應物資器材,提高工作效率。劃分防區,守備要地,以防止和消滅各種變亂事件。執法嚴肅,處理果斷,這是臣子的本分。制訂法令,實行考核,這是君主的責任。明確屬下的主管業務,區別政事的輕重緩急,這是各部大臣的職權。獎賞公正,懲罰嚴格,這是防止壞人活動的手段。研究應興應革的事項,堅持統一的方針政策,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下情上達,上情下通,這是全面了解情況的方法。

了解國家資財的多少,這是節約開支的根據。了解國家的薄弱環節,這是彌補弱點,變弱為強的依據。預見國家可能發生的**,這是防患未然安定國家的決定因素。設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軍事,這是王者治理國家的兩種手段。祭祀的.制度有統一的規定,這是天予會合諸侯的儀式。不聽信游士的邪說和間諜的詭計,這是貫徹正確主張的保證。諸侯謹守天子的禮法,君臣關系,世代相傳,這是承受天子之命的前提。如果改換國號變更制度,違背天子的德政,按禮就可以進行討伐。要做到社會安定,不須官吏去管理,萬民勤奮不需上級去鼓勵,民眾沒有糾紛,國家沒有商販,造成最好的政治局面。我之所以坦率地陳述這些意見,也就是希望你能施行這種德政。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五>

武侯對吳起說:“今秦國威脅著我西部,楚國圍繞著我南部,趙國面對著我北部,齊國緊逼著我東部,燕國阻絕著我的后面,韓國據守在我的前面,六國軍隊四面包圍著我們,形勢非常不利,我對此很憂慮,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保障國家安全的方法,先有戒備是最重要的?,F在您已經有了戒備,離禍患就遠了。請允許我分析一下六國軍陣的情況,齊國陣勢龐大但不堅固,泰國陣勢分散但能各自為戰,楚國陣勢嚴整但不能持久,燕國陣勢長于防守但不善于機動,韓、趙陣勢整齊但不頂用?!?/p>

“齊國人性情剛強,國家富足,君臣驕奢,忽視民眾利益,政令松馳而待遇不均,一陣之中人心不齊,兵力布署前重后輕,所以陣勢龐大但不堅固。打它的方法,必須把我軍區分為三部,各以一部側擊其左右兩翼,另以一部乘勢從正面進攻,它的陣勢就可以攻破了。泰人性情強悍,地形險要,政令嚴格,賞罰嚴明,士卒臨陣爭先恐后,斗志旺盛,所以能在分散的陣勢中各自為戰。打它的方法首先以利誘它,當其士卒因爭利而脫離其將領掌握時,就來其混亂打擊其零散的部隊,并設置伏兵,飼機取勝,它的將領就可以擒獲。楚國人性情柔弱,領土廣大,政令紊亂,民力疲困,所以陣勢雖然嚴整但不能持久,打它的方法,要襲擾它的駐地,先挫折它的士氣,然后突然進擊,突然撤退,使其疲于應付,不要和它決戰,這樣就可打敗它的軍隊。燕國人性情誠實,行動謹慎,好男尚義,缺少詐諜,所以善于固守而不善于機動。打它的方法,是一接觸就壓迫它,打一下就撤走,并奔襲它的后方,這樣,就會使它上下疑懼,再將我車騎埋伏在敵人撤退必經的道路上,它的將領就可被我俘虜。韓趙是中原的國家“,其民性溫順,其政令平和,其民眾疲于殘禍,久經戰爭,輕視其將帥,不滿其待遇,士無死忠,所以,陣勢雖然整齊但不中用,打它的方法,用堅強的陣勢迫近它,敵眾來攻就阻擊它,敵人退卻就追擊它,這樣來疲憊它的軍隊。這是六國的大概形勢?!?/p>

“既然這樣,那么我全軍之中,就必定有“虎賁”之士,其力氣之大可以輕易舉鼎,行動輕捷能夠追及戰馬。在戰斗中,奪取敵旗,斬殺敵將,必須這樣有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才,必須選拔出來,愛護并重用他們,他們就是軍隊的精華。凡有善于使用各種兵器、身強力壯、動作敏捷、志在殺敵的,一定要加官晉爵,這樣就可以用他們來決戰決肚。優待其父母妻子,用獎賞鼓勵他們,用懲罰警誡他們,使他們成為加強陣勢的骨干,用以進行持久戰斗。若能清楚地了解這些問題,就可以打敗成倍的敵人了?!?/p>

武候說:“很好?!?/p>

吳起說:“判斷敵情,不必占卜就可與其交戰的,有八種情況。一是在大風嚴寒中,晝夜行軍,伐木渡河,不顧部隊艱難的。二是在盛夏炎熱,出發很遲,途中不休息,行軍急速,又饑又渴,只顧趕往遠地的。三是出兵已久,糧食用盡,百姓怨怒,謠言屢起,將沖不能制止的。四是軍資耗盡,柴草不多,陰雨連綿,無處可掠奪的。五是兵力不多,水土不服,人馬多病,四鄰援軍未到的。六是路運日暮,部隊疲勞恐懼,困倦未食,解甲休息的。七是將吏無威信,軍心不穩定。三軍屢次驚慌,而又孤主無援的。八是部署未定,宿營未畢,翻山越險只過了一半的。遇到這類情況,都應遲速進擊,不要遲妄乏。

“不必占卜而應避免和敵人作戰的情況有六種。一是土地廣大,人口眾多而且留足的。二是上愛其下,恩惠普及的。三是賞罰嚴明,行動及時的。四是論功敘位,任用賢能的。五是軍隊眾多,裝備精良的。六是有四鄰幫助,大國支援的。凡是這些條件都不如敵人時,就應避免和它作戰而不必遲疑,這就是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p>

武候問:“我想通過觀察敵人的外部表現來了解它的內部情況,從觀察敵人的行動來了解它的真實意圖,從而判定勝負,你可以[把這個要領]說給我聽聽嗎?”

吳起答:“敵人來時行動散漫而無顧慮,旗幟紛亂不整,人馬東張西望,這樣以一擊十,就可使敵人驚慌失措。故人各路軍隊尚未會師,君臣意見不和,工事未完成,禁令未實施,三軍吵吵嚷嚷,想前進不能前進,想后退不能后退,在這種情況下以半擊倍,可以百戰不敗?!?/p>

武侯問敵人在什么情況下,我軍可以打擊它呢?

吳起答:“用兵必須查明敵人的虛實而沖擊它的弱點。敵人遠來新到,部署未定,可打。剛吃完飯,還未戒備,可打慌亂奔走的,可打。疲勞的,可打沒有占據有利地形的,可打。天候季節對敵不利的,可打。部隊混亂的,可打。經長途行軍,其后隊尚未得到休息的,可打。涉水半渡的,可打。通過險道隘路的,可打。陣勢頻繁移動的,可打。將帥脫離部隊的,可打。軍心恐怖的,可打。凡是遇著上述情況,就應先派精銳的部隊沖向敵人,并繼續派遣兵力接應它,必須要迅速進擊,不可遲疑?!?/p>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六>

以前師曠不得已而為晉平公演奏《白雪》樂曲,神物玄鶴被感召而從天降臨,狂風暴雨驟然發作,晉平公因此得了重病,晉國還因此大旱,赤地三年。同樣,齊國一位貧賤的寡婦含冤呼告蒼天,引起雷鳴電閃,并擊中齊景公的高臺樓閣,墜入物砸傷景公的肢體,海水也隨之洶涌漫溢到陸上。這些音樂師、賤寡婦的地位比尚還低,權比羽毛還輕,但是由于他們精神專一,意志堅定,精力集中,全神貫注,所以最終上通九天,以誠以精感動神靈。由此看來,當上天要懲罰那些逆天意的人時,即使這些人處壙虛幽僻之中,遠遠地躲藏起來,或鉆入層層重疊的石室里,相隔層層關隘險阻,也無法逃避這上天的懲罰,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周武王討伐紂王,在孟津渡黃河時,波神陽侯掀起大浪,迎面撲卷過來,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人馬都看不清楚。這時周武王左手握著黃鉞,右手掌著軍旗,瞋目喝道:“由我在此,誰敢違逆我的意志!”于是風浪隨話音平靜而平靜。還有過去魯陽公與韓國結仇交戰,戰斗正處難分難解、太陽西沉之時,魯陽公揮戈大喝,太陽竟為之退避三舍。這樣看來,那些全性保真、不使身形損虧的人,當處危難時刻,他的精誠就能上通天帝而得到助佑。如果一個人從未曾偏離道之根本,那么做什么事都會成功。那些將生死視為同一的人,是無法將他脅迫欺凌的;同樣威武勇猛的人是可以稱雄三軍的。當然,這樣威武勇猛的人只不過是為了追求功名,那么,這些追求功名的人都能如此,更不用說有些包裹天地自然、胸懷容納萬物、與造化為友、內心蘊含中和之氣的人了,他們這些人真是只將人的形體視為“道”所寄托的軀殼,鉆研專一的“道”,就能知道未曾知道的許多事情;他們真正做到了心性與道同存共在。

過去雍門子因善于悲歌而受到孟嘗君的接見,見面后,雍門子敘述了人只有在悲切憂愁的環境中才能被悲歌哀樂觸動的道理,然后雍門子手撫胸部開始唱起悲切的歌,這正好激發觸動了孟嘗君的原本悲痛處,于是也就情不自禁地欷歔嘆息,后又泣不成聲,眼淚縱橫不能制止。這說明人如果有悲慘經歷就會在內心精神世界形成悲情,以后一旦觸境生情就會在言語和歌聲中流露出來,并引起有同類經歷人的共鳴;因為這種悲慘經歷、悲切感情都是每個個人的自身體驗,所以是無法傳授給人家的;同樣無這種悲慘經歷的人是無法向人學會這種悲切感情的。所以假使那些平庸的人不懂這道理而一味模仿別人的悲切表情想引起人的共鳴,這非但學不像反而會被人嘲笑。由此,蒲且子能射下百仞高空的飛鳥、詹何能釣取萬丈深淵的游魚,都是在于他們掌握了清靜之道、和浩之志的緣故。

各種事物間的互相感應,其中的奧秘玄妙深微,靠智慧無法講清,用辯說不能解釋。所以東風吹拂則酒滿溢出,家蠶吐絲商弦斷絕,這或許就是事物間的互相感應。用蘆葦灰在月光照射的地面上畫圓留缺則月暈也會隨之缺損,鯨魚死于海邊則彗星也會隨之出現,這或許就是事物間的互相觸動。

所以圣人在位執政,懷道而無言,不作絕對肯定絕對否定,這樣反而恩澤所有大眾百姓。君臣乖悖離心離德,則太陽旁就會出現異常云氣。這神與氣的互相感應,總會有一定的徵兆和應驗。所以山中云氣像草莽,水上云氣如魚鱗,旱天云氣似煙火,雨天云氣若水波,各種云氣的形狀都和產生它們的環境相類似,這就是所謂的“感應”。這陽燧從太陽的日光那里取火,方諸從月亮的月光那里取露水。天地間的神奇玄妙的感應現象,正是使善計巧術者都無法弄清有多少,玄微惚恍不能覽其兆。然而如果手中掌握了陽燧和方諸,由九天之上的太陽月亮中引出火與水,這說明陰陽同氣同類是能互相感應觸動的。也因為這樣,所以傅說死后其英魂能飛升九天坐騎辰尾星宿。

因此至陰寒冷,至陽酷暑,只有陰陽接觸交融合成中和之氣,萬物才會產生。如果只有雄(陽)性而無雌(陰)性,又怎么能化育生成萬物呢?這就是所謂的不言之辯,不道之道。所以召撫邊遠的四夷靠無為,親附諸夏的諸侯憑無事,由無為無事推出只有舍棄作為者才能歸服人心、占據天下。因為推行無為無事舍棄作為,所以戰馬有可能從戰場上撤下而用于耕田,戰事不至于出現在遙遠的地方而用于戰爭。這實際上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猶如靜坐而奔馳,陸地而沉沒,白天而黑暗,黑夜而光明,冬天熔化膠,夏天能制冰。這也是無為而無不為這種至德所含有的功效。

天道無私,是說它不會存心親近誰,也不會存心疏遠誰。能夠掌握天道的功德有余,不能掌握天道的就功德不足;順應天道就順利,違逆天道就兇險。這就好比得到隋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隋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貧窮一樣。這得和失的衡量標準非常精微玄妙,難以憑智慧來評價,也無法辯論清楚的。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那就是地黃用來生長骨骼的,而甘草用來生長肌肉的,但如果現在硬要原本生骨的去長肉,硬要原本生肉的去長骨,這就像王孫綽想用大劑量的治偏枯之癥的藥去救已死的人一樣,是違背常理的。若因火能燒焦木而用火去銷熔金,這樣做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用原本吸鐵的磁石去吸瓦,這就既不可能也不合常理了,在這里是否能吸鐵或吸瓦不是以物的輕重來決定的。

對于這種陽燧取火、磁石吸鐵、螃蟹敗漆、葵花向陽等現象,還是一句話,即使你再聰明有智慧,還是不能解釋這些現象的所以然。所以只憑耳目感官的考察,是無法分清認識事物這些原理的;同樣就靠內心的分析也是無法確定這些事物的感應現象的。由此推衍開來,僅靠聰明或所謂的智力是難以治理好國家的,只有那些精通陰陽變化而又能掌握自然感應的人才能持國治政。峣山崩塌則隨之薄落河干涸,區冶出生則淳鉤之劍得以鑄成,紂王無道則佞臣左強才會出現在他身旁,姜太公與武王同時并世,武王才能夠建功立業。諸如此類看出,利害禍福的來龍去脈,是難以把握和預見的。

道與德的區別就如同革與韋的不同一樣?!暗馈保愀械剿h不可及,卻有時又覺得近在眼前,你感到它近在眼前,卻有時又覺得遠不可及,人們不得其道的感覺就如同觀看深水中游的小魚,可望不可及。所以圣道如銅鏡,不送不迎,任憑物來來去去,不藏留物像于鏡中,因此事物就是有千變萬化也無法傷害到它。它得到的正是所失去的,失去的不正是要得到的嗎?

那些調整瑟弦的人,當他叩擊這一宮弦,則另一瑟上的宮弦也會應和發聲,當他彈奏這一角弦,則另一瑟上的角弦也會感應共鳴,這就是同音同聲互相應和的現象。同樣,如改調一弦,它的聲音就和五音不相合,但如果彈撥叩擊它卻會引起二十五根弦都發聲應和,這種改調后的音調就聲樂音調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同,因而它也能成為一定聲樂音調的主音。所以,通達大道太和的人,昏昏然如同醉后酣睡,在這大道太和中遨游,而不深究如何到達這種境界。他純樸溫和隱沒在其中,無情蒙混地始終與道同在,就若從未離偏過“道”這個根本,這就叫大徹大悟的通達。

當那赤螭和青虬在冀州大地遨游的時候,天空晴朗,大地安寧,毒蟲猛獸不作惡,飛鳥翱翔不驚駭,然后進入樹林草叢,尋覓薦梅,品嘗甘甜美味,活動范圍不超過百畝區域。這時蛇和鱔就因此小看它們,認為赤螭、青虬無法與自己同在江海中爭個高低。但待到赤螭、青虬在烏云密布的清晨、陰陽二氣交相爭斗、暴風驟雨興起之際,乘風沐雨騰空盤旋飛升,其威力震動大地、其聲音振蕩四海,這時使得鼉都鉆進百仞深的泥潭藏身,熊羆趴伏于山崗巖石間不敢動彈,虎豹鉆入洞穴不敢咆嘯,猿 狖嚇得從樹枝上跌落——這些動物都被嚇成如此,更何況是蛇鱔之類的小動物呢!同樣,當鳳凰飛翔在開明有德的國度時,雷霆收斂不發作,狂風驟雨不興起,河流江海不掀浪,樹木花草安穩挺立,這燕子麻雀因此輕侮鳳凰,認為鳳凰無法與自己同在屋檐梁柱間爭雄。后來等到鳳凰盤旋升飛到萬仞高空、翱翔在四海之外、穿飛過昆侖山的疏圃、暢飲砥柱山下的湍急流水、又漫步徘徊于蒙汜之水洲、徜徉在冀州大地、飛越經過都廣山嶺、送夕陽回日落之地抑節后、到弱水之地沐浴洗刷羽翼,最后休息在風穴之中。在這個時候,鴻鵠、鸧鶴嚇得無不驚慌逃逸,趴在江邊藏頭嘴于江濱不敢動彈——這鴻鵠、鸧鶴都被嚇成這樣,更何況燕雀之類的小動物呢!它們平時只處屋檐梁柱間看到的都是一些瑣碎小動作,哪里知道豪行壯舉大動作是怎么回事!

過去,王良、造父兩位御手駕車,上車后就握著韁繩,馬便隨著他們的控制整齊和諧起步行進,步伐均勻,奔跑和慢行都不亂套,心怡氣和,動作輕盈敏捷,安于勞苦,以進為樂,駕車奔馳瞬間消逝,或左或右如被鞭教過的那樣,周旋繞圈似如圓規,世人都以為他們駕車技藝精巧,可人們還沒有見到真正高明的御術。像那鉗且、大丙的駕御技術才更高明,他們根本不用韁繩馬銜,也不用馬鞭,車子不用起動就自行運轉,馬匹不必使喚就自己奔馳向前。像日月運行自然而然,如星星閃爍天體運作,又似電光急馳鬼神騰飛,進退屈伸無跡可尋。所以是無須招呼指揮,不用呵斥吆喝,瞬間在碣石山處超過歸飛的大雁,轉眼又在姑余處超過 鶤雞。奔跑如飛,馳騁疾速,像踩踏著飛箭大風,能趕上飆,清晨隨旭日從扶桑出發,傍晚隨夕陽歸宿于落棠。他們是憑著“不用”而成其“大用”、借“無為”而取得“有為”,不靠思慮精細、手腳靈巧;他們是將欲念意愿藏于心中,而以精神感化支配六馬,這便是用不御來達到駕御,“無為”達到“有為”。

以前,黃帝治理天下,有力牧、太山稽兩位賢臣輔佐他,所以能順應日月運行、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節四季的法度,修正律歷的標準,區別男女雌雄,明確上下貴賤等級,使社會強不凌弱、眾不欺寡。人民百姓能保天命而不無故夭折,年成按時成熟豐收而不鬧災異;各級官吏公正無私、上下協調而無過失;法令嚴明而不昏暗,輔佐大臣公正不阿;耕田者間不互相侵犯田界,獵漁者間不爭奪魚多水域;路途無人貪拾失物,市場無人哄抬物價;城門晝夜敞開,城鎮沒有盜賊;窮鄉僻壤之處的人還互相謙讓財物,這時連豬狗都因糧食豐富而將豆谷吐棄在路旁,所以百姓無爭論之心、怨恨之情。這樣天下清平安定、日月明亮,星辰運行正常不偏離軌道,風調雨順而五谷豐登;虎狼不隨意撲咬,猛禽不隨便搏擊,鳳凰都飛臨庭院,麒麟都閑游郊外;青龍進獻車駕,神馬安伏馬槽,諸北、儋耳等邊遠國家無不奉獻貢品。但是,這些還比不上伏羲氏的道術。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猛獸吞食良民,兇禽捕擊老弱。于是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下鰲足當擎天大柱,堆積蘆灰來制止洪水,斬殺黑龍來平息冀州。蒼天補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詐禽獸殺死了,這時善良百姓有生路了。女媧背靠大地、懷抱青天,讓春天溫暖,夏天熾熱,秋天肅殺,冬天寒冷。她頭枕著方尺、身躺著準繩,當陰陽之氣阻塞不通時,便給予疏理貫通;當逆氣傷物危害百姓積聚財物時,便給予禁止消除。到這個時候,天清平地安定,人們睡時無憂無慮,醒時棄智無謀;或以為牛,或以為馬,隨人呼召;行動舒緩沉穩,走路漫無目的,視物若明若暗;膧朦無知天真幼稚與天道萬物和協,誰也不知產生緣由,隨意閑蕩不知所歸不求所需,飄惚不定沒有目標。到了這時,野獸毒蛇全都收斂藏匿爪牙、毒刺,沒有捕捉吞食的欲念??疾旆耸?、女媧他們的豐功偉績,上可以通九天,下可以契合到黃泉下的壚土上,名聲流傳后世,光暉熏炙萬物。他們以雷電為車,應龍居中駕轅,青虬配以兩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鋪上帶有圖案的車墊席,上有黃色的彩云繚繞,前面由白螭開道,后有騰蛇簇擁追隨,悠閑遨游,鬼神為之引導,上登九天,于靈門朝見天帝,安詳靜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盡管如此,他們從來不標榜炫耀自己的功績,從來不張揚彰顯自己的名聲,他們隱藏起真人之道,以遵從天地自然。為何這樣呢?因為是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詐就無法生存。

到了夏桀統治的時代,君主昏庸不明事理,政道散亂而不加治理,拋棄了五帝恩威并用的施政措施,又推翻了三王治政的正確法規。因此至高的道德被泯滅而無法弘揚,先帝的道統被遮掩而無法新興。這時君主辦事背離天意,號令施政又違逆時令,春秋藏匿起和順之氣,天地也停止了對世間的布施恩澤。仁義的君主身處君位卻心神不寧,胸懷正道的大夫也不敢進諫直言,使群臣只能以揣測主上的意圖而求迎合、疏離骨肉而求自保;奸佞之徒則三三兩兩結黨營私,搞陰謀詭計,奔走于君臣父子之間而競相惹是生非、驕縱主子以便能得寵、混亂中謀取利益達到自身目的。這樣一來,君臣離心離德尖銳對立,骨肉疏離各奔東西;廟堂社主因無人祭祀而枯朽破損,禮儀之臺受震而動搖倒塌;喪家之犬成群結隊哀號著跳入深淵,而豬則自銜墊草躺在室內西南角;美女蓬頭垢面不梳洗打扮,歌手自吞炭而致啞不肯歌唱;有喪事也不盡情流露悲哀,田獵游玩也不盡情歡樂;西王母折斷美麗的玉質頭飾,黃帝之神也長嘯嘆息;飛鳥折斷翅翼受傷,走獸摔斷肢骨殘疾;山上樹干砍盡,水中河水枯竭、魚兒無法生存;死狐貍頭朝巢穴躺著,牛馬四處走失無法尋找;田里不見生長著的禾苗,連路旁都沒有茂盛的野草;堆積著的金銀器皿銹蝕并折斷棱角,玉璧也因時間長了磨盡刻鏤的花紋;昏君夏桀將占卜的龜殼鉆得稀爛而不得吉兆,卻還要每天使用蓍草來求神問鬼以求保佑。

到了近世戰國時代,天下分成七個不同姓氏的國家。各諸侯國制定各自的法令制度、依據各自的風俗習慣,縱橫兩家從中離間,因而各國互相興兵爭斗搶奪。他們攻略城市,濫殺無辜,高城夷為平地,平安化作危險;挖掘他人的墳墓,拋灑墳中的尸骨;攻城的戰車越造越大,防御的城墻越壘越高;清理疏通戰爭通道、路徑;進犯強勁對手,殘殺無辜百姓。百人出征一人生還,換取所謂的盛名。那些體質強壯行動敏捷的人被征為兵卒在千里之外拼殺,而老弱病殘者在家悲愴凄涼。那些服役的兵卒馬,推拉著車子運送糧餉,道路遙遠,一路風雪交加,破衣爛衫難以御寒,人困馬乏車輛破損;遇到深達膝蓋的泥濘道路,人們只能互相攙扶拉扯,拼命奮力向前,這樣常常有人累凍而死,倒在挽車的橫木上。所謂兼并別國領土,是以橫尸幾十萬人、毀壞戰車千百輛為代價的;還有無數被弓箭、矛戟、滾石致傷致殘者,被扶被攙被抬著,一路可見。以致這些戰犯竟到了枕骷髏、吃人肉,膾人肝、喝人血比吃牛肉豬肉都甜美的地步。

所以從三代以后的那些日子里,天下的人們再也不能安定他們的性情,無法享樂到純樸的風俗民情、保全自己珍貴的生命以享天年而不夭折于戰爭人禍之中。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諸侯間的長年征伐討戰,天下不能融為一家。

到了當今時代,天子處最高地位,以道德治理天下,并輔以仁義,所以天子身邊的大臣奉獻出他們的智慧,廣大百姓則感懷天子的恩德,天子從容指揮,天下便會歸服,春夏秋冬四季都會按時節獻上各自的貢品,天下統一為一個整體,子孫代代相傳。這就是五帝順從天意應順天德的做法。

實際上,圣人也無法創造時運,只不過當時運來到之際他能及時地抓著它而不喪失機遇。還遇上賢能的人輔佐,就能貶斥讒佞之徒的歪門邪道,平息肅清巧辯之人的胡說八道,廢除嚴酷的刑法,去掉煩雜的事務,屏棄堵塞流言蜚語的傳播,阻塞營黨結私的門徑;消除所謂的智巧之能,循遵重大的禮法規則,根除禁絕各種情欲貪念,廢棄小聰明,持守純樸本性而徹底通悟,混混沌沌,解意釋神,淡泊茫然如同喪魂落魄,不刻意干涉使萬事萬物都能歸復到它們的根本。這就是走上了伏羲氏所開辟的道路,返回到五帝所遵循的道統。那鉗且、大丙不用韁繩馬銜卻以善于駕御而聞名天下,伏羲、女媧不設法律制度卻以至高德性而流傳后世,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達到了虛靜無為純粹專一的境界,而不是忙于瑣碎的政事。

《周書》中說到“如果捕獵不到雉雞,就應該順著它飛走的風向去尋找”。這說的是順其道理的重要性。今天像申不害、韓非、商鞅等人的法家治國方針,只是在拔掉事物的根本,拋棄事物的本源,因為是不強調治本的重要,所以這些人也不會去追究社會弊端的由來根源、又為何能發展到這種狀態?他們只就事論事地刻意制定各種刑法,并加以無情地實施,這樣一來,真的是違背了道之根本,一門心思去追求競爭那些刀尖錐末樣的利益,而不惜犧牲百姓利益,消耗殫盡他們的大半東西,卻還欣欣然以為天下太平無事,這就像抱著柴草去救火、鑿開孔洞來蓄水一樣荒謬。那些井邊樹木生出的蘗枝經不起汲水瓦甕的頻繁碰撞,河邊樹木長出的弱枝受不了來回舟船的經常擠壓,所以這些蘗枝弱枝是不出三月必死無疑。為什么呢?都是由于這些枝條瘋狂亂長而背離了它所能生長的根本條件。黃河九曲彎轉才注入大海,河水流長不絕斷,是因為有昆侖雪山輸送了無盡的水源;積水不泄而發展到汪洋一片,一望無盡,但如果十天半月不降雨水的話,這一片積水就會干涸蒸發干凈,這是因為積水沒有得到水源補充。就像羿向西王母請求而得到的一點長生藥被姮娥偷吃后飛往月宮,羿就為此惆悵若失,惋惜再也無法得到長生藥,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是因為羿不知道這長生藥是怎樣煉成的。所以說凡事都應掌握根本為好,就像向鄰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燧和技術,借別人的井汲水不如自己家院里鑿口井。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七>

軍隊以沉著冷靜致勝,國家以統一團結致勝。部署分散力量就會削弱,決心動搖,士氣就會渙散。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膽進退,即使有好的戰機也可能放走敵人。將吏士卒,一動一靜,都象人的身體一樣,如果決心搖思想混扎,就是計劃決定了,也不能立即行動,行動起來了,又不能加以控制。軍隊中眾說紛紜,空話連篇,將帥沒有嚴肅的態度,士兵沒有正規的訓練,這樣發動進攻,必然要招致失敗,這就是頹廢無用的軍隊,這種軍隊是不能同敵人戰斗的。將帥好比人的首腦,部屬好比人的四肢,首腦的決心堅定,四肢的動作必然有力,首腦的決心猶豫,四肢的動作必然遲疑。如果將帥指揮軍隊,不能象首腦控制四肢那樣靈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樣按首腦的指揮行動,這樣的軍隊,即使取得勝利,也是僥幸的勝利,而不是正確指揮的結果。

士卒是不會既畏懼敵人又畏懼自己將帥的。畏懼自己的將帥就會蔑視敵人,畏懼敵人就會蔑視自己的將沖。將帥被士卒蔑視,作戰就會失敗;將帥在士卒個有威信,作戰就能勝利。凡將帥能掌握運用這個原則,軍吏就會畏懼將帥;軍吏畏懼將帥,士卒就會畏懼軍吏;士卒畏。懼軍吏,敵人就會畏懼我軍士卒。因此,要知道勝敗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懼與蔑視兩者的相互關系。如果不能以愛托使士卒悅服、士卒就不會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會聽我指揮。愛撫在于使下級馴服;威信在于上級自己樹立。愛撫能使士卒不懷二心;威信能使下級不敢違令。所以善于帶兵的人,就要善于掌握愛與威的運用。

作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作戰,攻城沒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攻城。否則,即使采取嚴刑重賞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威信在于平素樹立,事變要在事前預見。所以兵員一經集中,就不能隨便解散,軍隊一經出動,就不能無功而返。尋求敵人要象尋找丟失的孩子那樣志在必得,進攻敵人務象搶救落水的人那樣奮不顧身地迅速行動。

分兵守險的,不會有決戰的意圖;進行挑戰的,不會使用全部兵力;魯莽作戰的,不會有把握地取得勝利。

凡是正義的戰爭,最好由我首先發動,為爭私結怨的戰爭,應是出于不得已。因結怨而引起的戰爭,最好后發制人。所以說,發動戰爭,必須看準時機,戰爭結束,還是應當戒備。

戰爭有靠諜略取勝的,有靠野戰取勝的,有靠強攻城市取勝的??傊矣趹鸲凡拍軇倮?,屈服退讓就會失敗,即使僥幸不敗,也是由于敵人意外地發生驚慌而偶然勝利的。偶然的勝利不能算是真正的勝利。不能獲得真正勝利的將領,就不合有真正的權威。所以英明的主帥在作戰的時候,必須以正確的指揮,統一的行動來與敵決戰,這樣,雖不強求勝利而勝利也會自然到來。軍隊也有假裝沒有準備或故意表示怯弱而取勝的,這是因為它有巧妙的制敵辦法,有充分的戰斗準備,有周密的應戰計劃,有堅定的臨戰指揮的原故。按軍隊的編制,五人為伍設有伍長,十人為什設有什長,百人為卒設有卒長,千人為率設有率長,萬人為軍設有將軍,這樣的編制已經是很周密很完善的了,戰斗中指揮官早上戰死,早上就有人接替,晚上戰死,晚上就有人接替。戰前要分析敵人的虛實,察明敵將的才能,然后才能起兵。

大凡集中軍隊,遠隔千里的,不能超過十天的時間,相距百里的,不能超過一天的時間,而且必須集中在敵人邊境附近。兵員已經集中,將帥已經到達,就應立即深入敵人腹地,分別遮斷它的交通,包圍它的重要城市,迫使放人困守孤城而處于危險的境地。同時把占領地內的男女居民組織起來,重層配置,分頭搶占險要地形,向敵人要害突擊。在敵人困守孤城、各方聯系又被切斷的情況下,再全面發起進攻、就可使敵軍將沖喪失威信,官兵互不協力,雖用嚴刑峻法也不能迫使下級服從命令。這樣就可以乘勢打敗敵人、不待敵人援軍到達,而守城敵軍就已投降了。如果敵人交通設施沒有戰備,要塞沒有修理,工事沒有構筑,障礙沒有設置,雖有城塞也是不能防守的。邊境的堡壘沒有部隊占領,守邊的部隊沒有調動就緒,雖有人也等于無人了。敵人應征集的牲畜沒有集中,應征集的糧食沒有征集。該征收的財物沒有收齊,雖有資財也等于沒有資財了。對這種城邑空虛而資財窮盡的敵人,我應乘虛進攻它。兵法上說,“我軍行動自由如入無人之境,敵人不待交鋒就已被打敗”,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八>

淮南小山:招隱士

淮南小山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山氣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塽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僚兮栗,虎豹穴,叢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骩。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騰或倚,狀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獼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⒈焚庑芰`咆,禽獸駭兮亡其曹。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這篇作品為淮南小山所作,但據漢代王逸《楚辭章句》說,淮南小山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淮南王劉安賓客的總稱,也就是說,本文是由集體創作而成。所謂“招隱士”,究竟招的是誰?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招的是屈原,屈原雖投汨羅江而歿,然其聲名德行顯聞于世,與隱居山澤無異,故作此文,以章其志。一說招的是劉安,因劉安常到長安見漢帝,而朝中情況復雜險惡,賓客們怕他遇害,所以希望他不要在朝中久留。從作品的內容看,這兩種說法均屬牽強,它只是泛招隱居山澤之士歸來,并不特指某人或帶有象征寓意。

全文可分為兩大段。從開頭到“蟪蛄鳴兮啾啾”為第一大段,主要描寫隱士所處的山中景物及表示自己對隱士的思念。開頭六句,通過桂樹茂密、云氣郁蓊、山石高聳、溪谷險峻、水流迅疾、野獸吼叫的描繪,勾勒出一幅幽深險阻的山谷景象。作者描寫這些景物是深有用意的。桂樹,南方之珍木。其枝甘辛而香烈,非深山邃谷不生,故君子常以此比德而樂游其下。然幽深險阻之地,非君子之所處;猿狖虎豹之獸,更非君子之所偶。因而,山中不可淹留之意已於寫景中微微透出。接下去,“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嗚兮啾啾”四句,轉入招者之情的描寫。王孫,指隱士,秦漢以上,士多王侯之裔,故有是稱。蟪蛄,即寒螀,是一種蟬,夏秋時鳴。這幾句意思是說,王孫在山中淹留不出,令人從春到秋直至歲末,一直深切地思念他。

第二大段從“坱兮軋”起至全文結束,極言山中不可淹留之狀,以此勸王孫早日歸來。作者先以七句總述山中境況,說山路崎嶇,山勢高險,景色雖幽峻,但久處其中便會心神迷亂,再加上草叢深林,虎豹巢穴,更使孤游者目困心怵,顫顫自慄。接下去,分四個方面具體描述山中險幽之狀?!皪箩J礒兮,碅磳磈硊”,是從山勢寫;“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骩”,是從樹木寫;“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是從雜草寫;“白鹿麏麚兮,或騰或倚,狀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是從禽獸寫。寫山勢,則絕壁巉岏,如墜而壓然;寫樹木,則交錯糾結,如森寒相迫;寫雜草,則凌雜覆道,徑路難行;寫禽獸,則走住異趨,形狀奇殊。然后以野獸為喻,勸隱士下山?!矮J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以下五句,包括兩層意思,前一層說即是猿猴熊羆也會因離群而悲鳴,故王孫孤處山中,必有人間之想。后一層說山上虎豹相斗,熊羆咆哮,禽獸驚駭失群。最后順勢而下,道出:“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p>

這篇《招隱士》在藝術上有很多獨到之處。首先是描寫景物鮮明生動。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選擇了景物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描繪,因此,雖只寥寥幾筆,形象卻栩栩如生。如“坱兮軋”這一段中描寫的山勢、樹木、雜草、禽獸,在眼前就會浮現出高山崔巍、樹木繁茂、雜草遍地、猛獸爭食的畫面。其次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品的大部分是寫景,抒情的筆墨極少,但無不感受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其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正面抒情而讓感情由景物中自然透露出來的手法。如寫隱士居處,作者致力于山勢險峻,巖石傾危,雜草叢生,群獸交鳴等情景的描繪與氣氛的渲染,從而傳達出山中不可久留之意及招者迫切之情。這種在寫景中滲透著作者感情的表現方法,使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令人有無窮回味。再次是語句配合感情而富有變化。全文從三字句到八字句,錯綜交雜,字句的變化完全是順著感情的變化而進行的。如第一段前六句描寫山中之景,用的是八字句,因而顯得非常舒緩,而到“王孫游兮不歸”四句抒情時,便用六字句,語句顯得短促,從而配合了懷思之切,招賢之急的氣氛。又如第二段寫山石險峻等情景,則以短句為主,因而詞氣緊湊,節奏急促,充分表達了山中不可久留的感情色彩。這種通過語句的長短來加強感情的起伏變化,正是作者藝術匠心的充分體現。朱熹指出:“此篇視漢諸作,最為高古。(《楚辭集注》)王夫之指出:“其可以類附《離騷》之后者,以音節局度,瀏漓昂激,紹楚辭之余韻,非他詞賦之比,雖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楚辭通釋》)可見歷來評價之高。

最后還應指出,這篇文章題為《招隱士》,寫殷盼隱士歸來之情,說明自古以來就有一批志行高潔、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知識分子,不愿競逐官場,同流合污,而隱遁于山林巖穴之中。他們有著強烈的山水意識、山水感情,“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蒲芬艾榮”,山林之樂與廟堂之樂在他們看來,是完全對立的兩種人生、兩種情趣。他們這種近自然而遠世俗的思想行為和生活風尚,始終受到人們的敬重,視為高尚之士、峻潔之行,所以歷代統治者都企求征召隱士以美朝政。但是,真正的隱士寧肯老死于林泉之下,自甘清貧,也不愿入朝為官,供帝王役使。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的陶淵明便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毫無疑問,他們的志節在深化山水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融合方面,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所以,從山水旅游文學的角度鑒賞這篇文章,可以啟發我們對隱棲之士的理解,加深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認識。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九>

治理民眾用什么辦法呢?回答是,沒有五谷人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絲麻人們就沒有衣穿,所以吃飯有了糧食,穿衣有了絲麻,男子從事耕種,女子從事紡織,人們專事耕織不受其他事務的影響,國家就有儲備了。提倡男子不要從事奢侈品的雕刻,女子不要從事裝飾品的刺繡。木制的食器容易滲水,金屬的食器帶有腥味,圣人的飲食用具都是來源于土,因而制作陶土用具,這就可杜絕天下的浪費了。

如今,金木本來是不知道寒冷的,卻要給它披上錦繡,牛馬本來是吃草炊水的,卻要喂它糧食,這種做法完全違反了它們的本性,應該建立。合理的制度才是。春、夏男子到田里耕種莊稼,秋、冬女子在家里染織布帛,這樣人民就不會貧困了。現在人民穿的是粗布短衫,而且。還遮不住身體,吃的是粗劣食品,而且還填不飽肚子,這是沒有把國家治理好的表現。古時候,土地的肥舟同今天沒有兩樣,人民的勤惰同今天也沒有兩樣,為什么古人豐衣足食,而令人缺吃少穿呀?主要是種田的人不能經常耕作,織布的人不能經常紡織,這怎能免于饑寒呢?總的來說,這是由于古代行之有效的耕織制度,到今天已經把它廢止了的原故。

所謂良好的政治,在于教育民眾不要自私。如果民眾不自私,天下就象一家人一樣,而不必進行私耕私織,大家都把別人的寒冷當作自己的寒冷,把別人的饑餓當作自己的饑餓。因此,有十個孩子的人,也不加重他的生活負擔,只有一個孩子的人,也不減輕他的社會責任,這樣人們哪里還會喧喧嚷嚷嗜酒作樂,以致敗壞良好的風尚呢?如果民眾不安分,私欲就會產生,爭權奪利的禍患就隨之而起了。如果有一個人違背了這種無私的準則,別人也跟著他把糧食儲藏起來自已吃,把財物儲藏起來自己用,[發展下去就會犯禁了,]而民眾一旦犯紫,就逮捕治罪,這怎能配得上為萬民之首呢?

好的政治,就是堅持法制,教育民眾不要自私,大家不敢自和,就沒有為非作歹的人了。如果人們恢復純樸的本性,遵循無私的準則,那么,個人和私欲就會打消,爭奪行為就會停止,監獄里就會沒有囚犯,勞動的人就會遍布田野,生產的糧食就會增多,民眾的生活就會安定,四方的民族也會受到關懷,國家沒有外患,也沒有內亂,這就可以稱得上天下大治了。

藍藍的天空,誰知道它的邊際?五帝三王的政治,誰的方式可供效法呢?過去的時代不可能重現,未來的理想也不能只靠等待,只有求之于自己的創造。

能夠稱為天子的,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智慧超人,二是恩布萬民,三是功業宏偉,四是天下無敵。這都是天子應做到的事。

不能把野生的動物作為祭品,不能把雜湊的學說當成真才實學。

現今有人說:“百里寬的大海,不夠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喝,三尺深的小泉,卻夠三軍之眾解渴。”我認為私欲的產生由于沒有節制,邪惡的產生由于禁止不力。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精神感化,其次是因勢利導,再次就是不誤農時,不竭民財。禁止壞人壞事,必須使用強制手段才能成功;獎勵好人好事,必須結合教育才能奏效。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

淮南子的名言

1、行同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淮南子

2、利害之道,禍福無門,不可求而得也—— 淮南子

3、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 淮南子

4、福由己發,禍由己生—— 淮南子

5、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淮南子

6、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淮南子

7、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行者,行—— 淮南子

8、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劉—— 淮南子

9、大人不責小人過,哪個小人沒罪過—— 淮南子

10、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 淮南子

11、積愛成福,積怨則禍—— 淮南子

12、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淮南子

13、行同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淮南子

14、正身直行,眾邪身息—— 淮南子

15、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

16、治國之道,在乎猛寬得中—— 淮南子

17、福莫大于無禍,利莫美于不喪—— 淮南子

18、干將、莫邪,天下之利劍也……將—— 淮南子

19、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淮南子

20、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淮南子

21、只因一著錯,滿盤皆是空—— 淮南子

22、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 淮南子

23、天下之物莫兇于鳩毒,然而良醫囊而藏之,有所用也—— 淮南子

24、仁義者,治之本也()—— 淮南子

25、巧治不能鑄木,巧工不能斫金—— 淮南子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一>

凡是統率軍隊,必須預先建立各種制度。各種制度建立了,士卒就不會混亂。士卒不混亂,紀律就嚴明了。這樣,命令一經發出,成百的人都盡力戰斗。沖鋒陷陣時,成千的人都盡力戰斗。殲滅敵軍時,成萬的人都協力作戰,這樣,天下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與它抗衡了。

古時,士兵有“什伍”的編制,戰車有“偏列”的編制。當擊鼓揮旗發起進攻時,首先登上敵人城堡的,往往只是那些樂于為日出力的勇士,首先戰死的,也往往是那些為國出力的勇士。如果只殺傷一個故人而我軍卻損傷一百人,這就等于大大地加強了敵人而嚴重地損傷了自己,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避免。士兵應征入伍后,剛編入部隊就逃亡回家,或者剛上戰場就自行潰敗,這就會出現大量的逃散傷亡,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制止。敵人在百步之外,就應當用弓箭殺傷他們;在五十步之內,就應當用矛、栽殺傷他們。但是將帥擊鼓傳令時,士兵們卻互相吵鬧,把箭、矛折斷,把戈戟拋棄,面對敵人而畏縮不前,戰斗中出現這些情況,就是自己先潰敗了,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禁止。戰斗時士兵脫離了隊伍,戰車脫離了“偏列”,機動部隊拋棄他們的將領自行逃走,其他士兵也隨之潰散,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制止。將帥如能制止這四種情況發生,那么高山可以攀登,深水可以跨越,堅固的陣地也可以摧破。如果不能防止這四種情況發生,[要想戰勝敵人,]就好比沒有船只而想渡過江河一樣,是不可能達到目的。

人們本來并不是好死厭生的。只是由于號令嚴明,法制周詳,才能使他們奮勇向前。既有明確的獎賞鼓勵于前,又有堅決的懲罰督促于后,所以出兵就能獲勝,行動就能成功。

如今百人設一卒長,千人設一司馬,萬人設一將軍,這是以少數人管轄多數人,以少數將吏去治理整個部隊的事務。如果能聽從我的統御方法,就可以駕馭三軍之眾。如果做到一個違犯者也不放過,就是父親也不敢放過兒子,兒子也不敢放過父親,何況對于一般的人呢!

一個亡命之徒,持劍在持市上殺人,眾人沒有不躲避他的。我認為這并不是由于這個人特別勇敢而眾人都無能。為什么呢?因為抱必死決心的人和貪生怕死的人,本來是不相向的。如果依照我的辦法行事,可以使三軍之眾,就象一個持劍的亡命之徒那樣,前進時敵人不敢抵抗,后退時敵人不敢追擊,而能做到進退無阻。能夠進退無阻的軍隊,那就是圖王稱霸的軍隊了。

有統率十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齊桓公。有統率七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吳起。有統率三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孫武子?,F在各國一些杰出的將領,所統率的軍隊都不下二十萬,其所以不能功成名就,就在于沒有建立明確的獎懲制度。如果明確建立了這些制度,一個人取得勝利,就會帶動十個人取得勝利,十個人取得勝利,就會帶動百人、千人、萬人取得勝利。所以說,改善我們的武器裝備,培養我們的戰斗作風,軍隊一旦出動,就象鷙鳥捕食那樣兇猛,象傾瀉到深谷的急流那樣勢不可當。

如今有的國家遇到外患的時候,總是以貴重的珍寶作為禮品,以愛子作為人質,以國土割讓給別人,用這些條件去乞求別國派兵援助,而派來的援軍往往名為十萬,其實不過幾萬罷了。而且當其出發的時候,他們的國君總是告訴他的將領說:“不要在別人之前進入戰斗”。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為你奮力作戰的。

治理全國民眾,沒有什伍的制度,就沒有誰能治理好他們。編成十萬大軍,就必須能用它們去取勝。如果這些軍隊,穿了國家的衣服,吃了國家的糧食,戰不能勝,守不能固,這不是士兵的罪過,而是由于軍內沒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揮不當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縱然有別國軍隊幫助作戰,而敵人好象一匹飛馳的駿馬,援兵卻象一匹遲頓的劣馬,劣馬去和駿馬較量,這怎能有助于我軍的氣勢呢。

利用天下的財富來充實我們的國力,參考天下的制度來修訂我們的制度。整肅號令,嚴明賞罰,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種的人不能得食,無戰功的人不能得爵。鼓勵民眾奮勇爭先地投入生產和戰斗,這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所以說,號令一經發出,就必須取信于民而風行全國。

如果有人說他有戰勝敵人的辦法,可不能輕信他的空話,必須實踐中考驗他。要想兼并別國的土地,統治別國的人氏,必須國內賢才輔佐。如果在國內沒有賢才輔佐,而想統一天下,必然招致兵敗將亡的后果。即使僥幸獲勝,國家也會因此而更加衰弱,即使攻占別國的土地,國家也會因此而更加貧困,這些都是由于國家制度有病,[不能選賢任能的緣故]。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二>

作者:尉繚

凡將,理官也,萬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無(移)[私]于一人,故萬物至而制之,萬物至而命之。

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雖鉤矢射之,弗追也。故善審囚之情,不待箠楚,而囚之情可畢矣。笞人之背,灼人之脅,束人之指,而訊囚之情,雖國士有不勝其酷而自誣矣。

今世諺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試聽臣之言、行臣之術,雖有堯舜之智,不能(關)[開]一言;雖有萬金,不能用一銖。

今夫(決獄)[系者],小圄不下十數, 中圄不下百數,大圄不下千數。十人聯百人之事,百人聯千人之事,千人聯萬人之事。所聯之者,親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識故人也。是農無不離[其]田業,賈無不離[其]肆宅,士大夫無不離[其]官府。如此關聯良民,皆囚之情也。兵法曰:“十萬之師出,日費千金?!苯窳济袷f而聯于(囚)[囹]圄,上不能省,臣以為危也。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三>

嚙缺先生愛好辯論,極有興趣追問到底,咬住論敵不放,啃得別人招架不住,所以綽號嚙缺,他就是咬成了缺牙巴。嚙缺先生追問老師王倪四個問題,王倪四次搖頭不知。嚙缺先生退而自省,忽有所悟,拍額愧笑,自言自語:“噢,懂了懂了。王老師用搖頭批評我了?!币庾R到自己的過失,他高興得雀躍,跑去告訴王老師的老師蒲衣先生,說:“老老師,我曉得自己的錯誤啦!”

蒲衣說:“說說錯在哪里吧?!?/p>

嚙缺說:“錯在多知,多智?!?/p>

蒲衣說:“你現在才曉得嗎。從遠古的酋長到上古的五帝,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心智愈演愈繁,所以天下愈搞愈亂。就拿舜帝來說,當然是好帝王,可他胸懷仁愛,便是動用心智去巴結百姓了。巴結百姓,爭取民心,他做到了。胸懷仁愛,推廣仁愛,等于討伐不仁不愛,等于對他人有所否定,這便牽涉到誰是誰非了。是非問題回過頭來又促進心智的繁衍,天下能不亂嗎。請對比遠古的酋長伏犧,那時候天下的知識少,心智未萌,伏犧治天下,不治而大治。他老人家睡得香夢沉酣,一覺醒來,悠悠緩緩。無事可視,無公可辦,且去管一管牛棚和馬圈。你叫他一聲牛,他回應一聲我;你叫他一聲馬,他回應一聲俺。少知識,少分類的麻煩;無心智,無是非的擾亂。知覺葆其天真,他不妄斷;德性順其自然,他不偽善。啊,他老人家不需要查究誰是誰非,坐堂審案。”

肩吾先生學道,曾去拜訪著名的狂人陸接輿先生,聽他大吹神仙怎樣漂亮婉孌如處女啦吸風飲露啦乘云飛天啦,覺得荒誕,全是胡扯亂彈。后來學道厭倦,改學政治,拜在日仲始先生門下。仲始先生祖輩是算命的星相家,所以姓日。再后來學政治又厭倦了,肩吾先生又去拜訪陸接輿先生。

接輿問:“日仲始教你些什么?”

肩吾說:“教我怎樣統治百姓。概括說,只一句,當領袖的遵紀守法,做出榜樣,誰敢不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向他學習呢。”

接輿說:“這是運用心智,偽善騙人。這樣統治百姓,天下若能太平,海底也能掘出一條河,蚊背也能馱起一座山。你們兩位顯然認為治天下就是治百姓的外在表現。紀律、法律、榜樣,規矩老實都是外在的啊。圣人治天下,先治百姓的內在,正導百姓的本性,舒暢百姓的內心,然后推行政令。哪能要求士農工商都學圣人,各盡其能就不錯了。違紀犯法,禍害自身,百姓懂得躲禍避害,不需要你們兩位去提醒。豈但人懂,鳥鼠都懂,所以鳥高飛在天空中,躲避網捕簡明殺之禍;所以鼠深藏在神壇下,躲避煙熏鋤掘之害。看來只有你們兩位不懂,在自運用心智,比鳥鼠更無知!”

無根先生研究政治,出差調查民意,沿途詢問士農工商各色人等:“你認為該怎樣治天下?”一日路過趙自殷山南麓,風景雖佳,他卻熟視無睹。來到薊寥水河畔,攔住一位無名百姓,說:“請你談談治天下吧?!?/p>

這位無名百姓是隱士,正在欣賞山水,不耐煩的揮手表示厭惡,說:“去去去!鄙俗不堪,你怎么提一些令人掃興的問題喲!本人不當官,皈依造物主,正在這里和大自然對話?!?/p>

無根說:“老看山水也會膩的。”

無名隱士說:“膩?膩了我就乘騎渺茫的無形鳥,逃出世界,旅游非現實的王國,到幻想的礦野里去寢息。我有我的快樂,你何必說那些治天下的夢話來引誘我。

無根說,“就當教導我吧?!?/p>

無名隱士說:“好吧。性情要淡,精神要冷,順從客觀規律,不要挖空心思運用智術。你讓天下自治,天下自然大治。對不起,再見了。”

陽居先生研究政治,擬出三條標準,衡量一個國王是否英明。心頭不落實,去請教大師老聃。陽居問:“辦事既敏捷又果斷,見識既廣博又通達,學習既勤奮又踏實。如果有人一身而兼有這三條長處,總可以和英明的國王相提并論了吧?”

老聃說:“圣人看來,你說的這種人很像衙門里供職的小吏,工作勞累,心情緊迫,他那一技之長恰似一條繩子,把自己捆綁在辦公桌,想調調不走,想辭辭不掉,想不受表揚也辦不到,一直忙到病了死了,才給松綁?;⒈薪k麗的皮毛,供人鋪床墊座,所以被獵。猿猴會攀跳,逗人快樂,所以被捉。狗會追蹤狐貍,所以被牽。它們都有長處,也可以和英明的國王相提并論了,是嗎?”

陽居猛然醒悟,說:“敢請老師談談英明的國王怎樣治天下?!?/p>

老聃即席唱一首《國王頌》。詞曰:

國王英明,用無為治天下。

天下每個角落,

都能找出他的功勞,都能證實他的偉大。

你若一一調查,

所有成績都應該歸百姓,而不應該歸他。

他用這個辦法,讓人忘記他個人的偉大。

家家溫飽,是他暗中賜福;

人人善良,是他幕后教化。

他讓國民自豪,敢拍胸說:

“看咱!不靠國王,靠我自己,靠大家!”

他是天下第一樂泉,

讓百姓笑哈哈,

只飲水不思源,

不必去報答他,沒興趣歌頌他。

他不制定死板的政策和法令。

總是順從自然的變化而變化。

他游心在非現實的逍遙王國,

在云之外,在天之涯。

齊國著名的巫師季咸,西游鄭國,掛牌營業,為顧客相面,引起轟動。他能預見顧客未來的生死存亡,遭怎樣的禍,獲怎樣的福,長壽嗎,還是短命呢,說得非常準,準到哪一年的哪一月,哪一旬的哪一日,靈驗若神。掛牌營業初期,門庭若市,顧客排長龍。后來突然門庭冷落。因為太準了,把顧客嚇跑了。誰聽了自己的死期,能不怕呢。

列子,亦即鄭國的列御寇先生,登門請季咸相面后,大吃一驚,為之心醉神迷。跑回老師壺子那里,他說:“老師,那個巫師季咸可了得喲!我一向堅信老師的道是高峰,高到頂點了。去請季咸相了面,我才明白了,他的道更高!”

壺子說:“御寇啊,我教你學道,迄今還徘徊在書本階段,距離實踐階段還遠,你怎么就認為已經得道了啊。你看室外我養的雞,一群盡是母的,沒有公的,能孵出小雞嗎。你這半罐水呀,竟去同小道比高低,渴求外界信服你,夸你身手不凡。自己既然心胸淺露,所以真相被人一眼看透,準確說出你的生死吉兇,使你不得不迷信他。你去請他來吧,給我相相面。”

第二日,列子領來季咸,給壺子相了面。季咸拖列子出門去,仰天嘆一聲唉,說:“你的老師完啦!大限已到,活不成啦!只剩幾天的命,不超過十天吧。他那面相,嘿嘿,生命之火全熄,唯見一堆濕柴冷燼。真是怪事!”

送走季咸,列子大哭。哭夠了,回到老師壺子那里,交領盡濕,淚光瑩瑩。

壺子說:“沒事。剛才我在坐忘,故意向他顯示靜態的地象,讓靈魂萃萃然如危崖不動,而又似乎快要崩垮。他大概看見我關閉了生機吧。請他明天來,又給我相相。”

又一日,列子領來季咸,給壺子第二次相面。季咸拖列子出門去,笑得很滿意,說:“你的老師遇到我,算他運氣好,命不該絕吧!現在有救啦!看他面相。那一堆濕柴冷燼又燃火了。真是奇跡!我告訴你,放心好了,他那關閉了的生機今天又變了,開啟了。”

送走季咸,列子大喜,跑回來報告好消息。

壺子說:“剛才我故意向他顯示動態的天象和靜態的地象,雙象并出,陰陽配合,讓靈魂來一番大掃除,掃掉虛名,除實利。從而開啟腳后跟涌泉穴的良機。他大概看見我開啟了良機吧。請他明天來,再給我相相?!?/p>

再一日,列子領來季咸,給壺子第三次相面。季咸拖列子出門去,滿臉不悅,說:“你的老師不肯戒身心,沒有聽從我的吩咐,叫我怎么相呢。請轉告他,等他齋戒清潔了,我再來相吧。”送走季咸,列子回來轉告了。壺子說:“剛才我故意向他顯示非動非靜的太和之象,讓陰陽二氣絕對的平衡,既不相克,又不互補,既不矛盾,又不統一,總之莫名其妙。什么齋戒不齋戒喲,他大概看見我平衡了氣機吧。俗士看不透深淵,當然莫名其妙。有藏鯨的深淵,有死寂的深淵,有活潑的深淵。深淵有九種之多,我已給他看了三種。請他明天來,再再看吧?!?/p>

第四日,列子領來季咸,給壺子第四次相面。季咸走近壺子面前,瞪眼一瞥,大吃一吃,回頭便逃。壺子說:“快追他!”

列子遲遲疑疑,追出門去。過了一會,回來,喘氣報告說:“沒影啦,跑掉啦,他跑得那樣快,我追不上?!?/p>

壺子說:“剛才我故意向他顯示動靜皆絕的無象之象,讓自我消失,讓靈魂虛空,一切順從他,不曉得有我,不知道有他。他是陂陀我是土,土隨陂陀而高高低低,連綿成山脈;他是浪濤我是水,水隨浪濤而起起落落,漫衍成河流,陂陀不曉得土在哪里,浪濤不曉得水在哪里,季咸不曉得我在哪里。無象之象使他驚嚇莫名,所以逃跑。”

列子想起老聃的《國王頌》的結尾:

他不制定死板的政策和法令,

總是順從自然的變化而變化。

他游心在非實現的逍遙王國,

在云之外,在天這涯。

列子說:“我懂了。老師,你才是英明的國王呀,逍遙國的!”

壺子靜坐,合目不語。

列子想到自己誤信巫師小道,未能精通大道,辜負了老師的教誨,等于白學了,感到慚愧,決定從頭學起。當即收拾行李,拜別壺子,回故鄉去。此手閉門,三年反省,在家頂替妻子干活。先是放下丈夫的架子,燒火做飯,干啥都行。后是放下人類架子,飼豬周到,如廚子侍候主人。在外做事情,下講親疏,不論貴賤,不管是非,不分彼此,一視同仁。待人接物,不繁文縟禮,不裝腔作勢,任其自然,葆其天真。獨立自主,不去攀附不求人??雌萍t塵亂紛紛,既不同流合污,也不立異標新。不隱而隱,恬淡清貧過一生。

不貪虛名,不玩謀計。國事不必一手抓,不必包辦代替。心思不可濫用,發明種種主義。記住,智巧終歸是兇器。

要曉得天下事無窮無盡,你最好悄俏做不響不聲。盡自己之所能,切忌拼命斗狠,硬要求成,縱然成了,也是犯險,值不得你自夸自矜。記住,虛心才是真英明。

你看,至人之心鏡子似的亮堂堂。你去照他,他不迎來,雖然你是國王;你不照了,他不送往,立刻把你遺忘。他客觀的反映物象,而不收藏,所以鏡子照人年年老,人不能把鏡子照傷。記住,心虛命長。

海北海,同樣的早潮晚汐,躁動不安。海水上波浪的狂跑,倏忽而逝。南海國王,北海國王,同樣的生就海水性格,喜愛狂跑運動,所以一個名倏,一個名忽,也就是高速度。

南海北海之間,一片莽莽大陸,是中土國。中土國生就陸土性格,喜愛清凈無為,不躁不動。無知無識,所以名渾沌,也就是糊涂。音讀訛了,便成混蛋。混蛋也好,糊涂也好,渾沌不計較,他心頭明白:“俺名昆侖?!彼樟现型羾夯ㄇ飳崳~躍鳶飛,無為而治。

奈何南海北海倏忽二王最怕寂寞,所以早晚駕乘潮汐,一個北上,一個南下,每天兩次跑到中土國來開碰頭會,說是交流新潮汐的信息。中土國王渾沌盡地主的義務,每天兩次設宴招待倏忽二位貴賓。至手他倆交流一些什么信息,渾沌從來不感興趣,顯得呆頭呆腦,瞌睡未醒。

一日,倏忽二王研究怎樣報答渾沌。倏說:“人有七竅;兩眼看物,雙耳聽聲,一口飲食,兩個鼻孔呼吸。唯獨這位老兄可憐,一竅不通。應該幫助他呢?!?/p>

忽說:“是呀。應該讓他看看海洋,同時聽聽信息,嘗嘗美昧,呼吸一點新空氣?!?/p>

于是他倆決定給渾飩開竅。

渾飩仍然瞌睡未醒,沒有任何反應。

第一天鑿通一竅,看見平面物象了。

第二天鑿通二竅,看見立體物象了。

第三天鑿通三竅,聽見聲音了。

第四天鑿通四竅,不但聽見聲音,還能夠尋找到聲源了。

第五天鑿通五竅,大吃大喝了,大說大唱了,大叫大罵了。

第六天鑿通六竅,聞到香臭了。

第七天鑿通七竊,暢快呼吸了。渾沌太興奮,當場就死了。

中土國就這樣滅亡了。

昆侖山留下六條隧道,供人憑吊。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四>

淮南子人間訓塞翁失馬

1、楊丘侯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齊悼惠王劉肥第七子。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恒之侄。齊哀王劉襄和城陽王劉章的七弟。

2、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此何遽不為福乎的意思是,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何,怎么。遽,通“詎”,豈。

4、塞翁失馬告訴人們,不要輕易下定論,也不要因為某些事情的表象而過于悲觀。

5、此故事也提醒人們對事物要有全面的認識,不要過于單純的從表面看待事情,也不要因為一些小問題而失去信心,要從更全面、長遠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事情。

6、塞翁失馬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劉安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

7、[全文翻譯]

8、若將這個故事用在個人成長上,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我們無法主宰命運,也無法掌握所有事物的發展,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善處理好當前的處境,并在不斷探尋中取得更大的成長與進步。

9、這則成語意謂邊塞一老翁丟了一匹馬(塞翁:住在邊界險要之處的老頭兒),過了些日子,這匹馬竟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比喻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其結構為主謂式,可作單句中的賓語和復句中的分句,用于安慰語。

10、”幾天后,那匹馬帶回來一些野馬,使老農家的財富翻了幾倍。

11、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12、我們未必知道事情發生后未來的局面,現在看起來不好的事情很可能會變得好起來。

13、鄰居們為他感到難過,但老農卻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4、不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叭淌яR,焉知非?!背鲎浴痘茨献?人間訓》。講述塞翁失馬、得馬的一系列過程,最后總結塞翁失馬,禍福互為轉化的道理?!安蝗牖⒀?,焉得虎子?!背鲎浴逗鬂h書?班超傳》。不入老虎窩,怎能抓到小老虎。比喻冒險才能成功。

15、“塞翁失馬,焉知非?!?。

16、《塞翁失馬》出自《淮南鴻烈集解》。

17、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遭遇不幸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可能實際上卻是禍福相依的,不論是遭遇的不幸背后蘊藏的財運與機會,還是意外的好事,都應該認真對待,保持冷靜、樂觀的態度去面對。

18、《塞翁失馬》,作者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19、“塞翁失馬”故事的道理:告訴人們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

20、邊塞一老翁丟了一匹馬,過了些日子,這匹馬竟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比喻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

21、”道理是: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這些事情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但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去面對。

22、塞翁失馬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農民塞翁的一匹馬跑了,被人視為不幸,但在失去馬的同時,卻換來了一些好事,如不再需為馬飼料勞累,得到了祝福等,所以最后變成了幸事。

23、____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福氣呢?”經過幾個月,他的馬帶領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禍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馬,他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福氣嗎?”經過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邊塞,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拷L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唯獨只有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戰場),父子倆保全了性命。

24、塞翁失馬的故事是,一位老農在修理院墻的時候,不小心讓馬跑了出去。

25、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于《淮南子·人間訓》

26、塞翁失馬是一個著名的成語,講述了一個塞翁(蘇聯文學家)的馬跑到了邊境線上,遭到了國民黨的扣押,而這對塞翁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匹馬后來在回歸時,帶來了小弟塞兒和一批馬。

27、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28、原文為:

29、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等人所著?!叭淌яR,焉知非?!笔侵笧碾y與幸運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變化,世界萬物都瞬息萬變,人可以因禍得福,也可以因福得禍,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30、[譯文]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何,怎么。遽,通“詎”,豈,難道(表示反問語氣,可以不譯)。

淮南子人間訓塞翁失馬

31、塞翁失馬,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劉安等《淮南子·人間訓》。

32、_____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3、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34、看到老農家變富了,鄰居們都來道賀,但老農仍是淡定地說:“得馬失馬,焉知非禍。

35、此何遽不為福乎?

36、這個故事講的是事情的發展并非總是一成不變的,人們應該要有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遇到一些不順利并不一定代表著壞事,可能是轉機,甚至成為好事。

37、此何遽不為福乎的意思是:這為何不會是一種福氣?

38、[出處]《淮南子·人間訓》

39、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間訓》。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劉安。塞翁失馬是比喻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反之,得到一時的利益,或許會遭遇更大的損失。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五>

作者:劉安及門客 撰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于一,所為各異,有鳥、 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 分而為萬物,莫能及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皆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 者也,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盘?,人生于無,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能 反其所生,故未有形,謂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圣人不為名尸, 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跡,游無朕,不為福先,不為禍 始,保于虛無,動于不得已。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故無為而寧者,失 其所以寧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星列于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 于德而見,故人視之。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跡。動有章則詞, 行有跡則議。故圣人掩明于不形,藏跡于無為。王子慶忌死于劍,羿死于桃棓, 子路菹于衛,蘇秦死于口。人莫不貴其所有,而賤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貴,而 極其所賤。所貴者有形,所賤者無朕也。故虎豹之強來射,蝯狖之捷來措。人 能貴其所賤,賤其所貴,可與言至論矣。

自信者,不可以誹譽遷也;知足者,不可以勢利誘也。故通性情者,不務性 之所無以為;通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調。詹 何曰:“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本夭徽豢梢詾?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員;身者,事之規矩也。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原天命, 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則治道通矣。原天命,則不惑禍福;治心術,則不妄 喜怒;理好憎,則不貪無用;適情性,則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則動靜循理;不 妄喜怒,則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則不以欲用害性;欲不過節,則養性知足。凡 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天下不可以智為也,不可以慧識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 強勝也。五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德立則五無殆,五見則德無位矣。 故得道則愚者有余,失道則智者不足。渡水而無游數,雖強必沉;有游數,雖羸 必遂。又況托于舟航之上乎!為政之本,務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 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欲;節欲之本, 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載。去載則虛,虛則平。平者,道之素也;虛者, 道之舍也。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家者, 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者, 必不惑于道。故廣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多知為敗。毋視毋聽,抱神 以靜,形將自正。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惫省兑住吩唬骸袄?,無 咎無譽?!蹦艹砂酝跽?,必得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 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 也。強勝不若己者,至于與同則格,柔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度。故能以眾不勝 成大勝者,唯圣人能之。

善游者,不學刺舟而便用之,勁■者,不學騎馬而便居之。輕天下者,身不 累于物,故能處之。泰王亶父之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幣珠玉而不聽,乃謝 耆老而徙岐周。百姓攜幼扶老而從之,遂成國焉。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 宜乎!無以天下為者,必能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殺萬物,天無為焉,猶之貴 天也。厭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尊君也。辟地墾草者,后 稷也;決河濬江者,禹也;聽獄制中者,皋陶也;有圣名者,堯也。故得道以御 者,身雖無能,必使能者為己用。不得其道,伎藝雖多,未有益也。方船濟乎江, 有虛船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無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謂張之, 一謂歙之,再三呼而不應,必以丑聲隨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虛而今實也。人 能虛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釋道而任智者必危,棄數而用才者必困。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無欲而危 者也;有以欲治而亂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故智不足免患,愚不足以至于失 寧。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故成者非所為也,得者非所求也。 入者有受而無取,出者有授而無予,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者弗德,所殺者 非怨,則幾于道也。圣人不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譽之德,不求人 之譽己也;不能使禍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攘也。禍之 至也,非其求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知禍福 之制不在于己也,故閑居而樂,無為而治。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 其所無,則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則所欲者至。故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 敵之可勝也;治國者,先為不可奪,待敵之可奪也。舜修之歷山,而海內從化; 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風。使舜趨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猶弗能保,何 尺地之有!

故治未固于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固于無非,而急求名者,必挫也。 福莫大無禍,利莫美不喪。動之為物,不損則益,不成則毀,不利則病,皆險, 道之者危。故秦勝乎戎,而敗乎殽;楚勝乎諸夏,而敗乎栢莒。故道不可以勸 而就利者,而可以寧避害者。故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圣人無 思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之中, 不失其直,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域。故不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為始, 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內無旁禍,外無旁福。禍福不生,安有人賊!

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觀則生貴,議則生患。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 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見譽。法 修自然,己無所與。慮不勝數,行不勝德,事不勝道。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 人有窮而道無不通,與道爭則兇。故《詩》曰:“弗識弗知,順帝之則?!庇兄?而無為,與無智者同道;有能而無事,與無能者同德。其智也,告之者至,然后 覺其動也;使之者至,然后覺其為也。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為正也。 故功蓋天下,不施其美;澤及后世,不有其名。道理通而人偽滅也。

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名息矣。道與人競長。章人者, 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則危不遠矣。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為 善,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貨數而任己。欲見譽于為善,而立名 于為質,則治不修故,而事不須時。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責 多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 敗也,不足以敝身。故重為善若重為非,而幾于道矣。

天下非無信士也,臨貨分財,必控籌而定分,以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無心 者也。天下非無廉士也,然而守重寶者必關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于廉,不若 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丑則善鑒,人能接物而不與己焉,則免于累 矣。公孫龍粲于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由其道,則善無 章;修其理,則巧無名。故以巧斗力者,始于陽,常卒于陰;以慧治國者,始于 治,常卒于亂。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勝則質掩,邪 巧則正塞之也。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亂; 雖有圣賢之寶,不遇暴亂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湯、武之王也,遇 桀、紂之暴也;桀、紂非以湯、武之賢暴也,湯、武遭桀、紂之暴而王也。故雖 賢王,必待遇。遇者,能遭于時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君子修行而使善 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來,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 故無為而自治。善有章則士爭名,利有本則民爭功,二爭者生,雖有賢者,弗能 治。

故圣人掩跡于為善,而息名于為仁也。外交而為援,事大而為安,不若內治 而待時。凡事人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事以玉帛,則貨殫而欲厭;卑禮婉辭, 則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則約定而反無日。雖割國之錙錘以事人,而無自恃 之道,不足以為全。若誠外釋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內之事。盡其地力,以多其積; 厲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志;與之守社稷,斅死而民弗離,則為 名者不伐無罪,而為利者不攻難勝,此必全之道也。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 為義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君執一則治,無常則亂。君 道者,非所以為也,所以無為也。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 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夫無為,則得于一也。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 敵之道也。

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暴強,老則好利,一人之身,既數變矣,又況君 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徑衢,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 甚于無君之時。故《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贝酥^也。君好智則倍 時而任己,棄數而用慮,天下之物博而智淺,以淺澹博,未有能者也。獨任其智, 失必多矣。故好智,窮術也;好勇,則輕敵而簡備,自負而辭助。一人之力以御 強敵,不杖眾多而專用身才,必不堪也。故好勇,危術也。好與,則無定分。上 之分不定,則下之望無止。若多賦斂,實府庫,則與民為仇。少取多與,數未之 有也。故好與,來怨之道也。仁智勇力,人之美才也,而莫足以治天下。由此觀 之,賢能之不足任也,而道術之可修明矣。

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于性,外合于義,循 理而動,不系于物者,正氣也。重于滋味,淫于聲色,發于喜怒,不顧后患者, 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圣人損欲而從事于 性。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接而說之,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寧于體, 聽之不合于道,視之不便于性。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不痛 也;飲毒藥,非不苦也;然而為之者,便于身也??识嬎?,非不快也;饑而大 食,非不澹也;然而弗為者,害于性也。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必為 之制,各得其所。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明矣。

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 不生,豈若憂瘕疵之與痤疽之發,而豫備之哉!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 昆山之玉瑱,而塵垢弗能污也。圣人無去之心,而心無丑;無取之美,而美不 失。故祭祀思親不求福,饗賓修敬不思德,唯弗求者能有之。處尊位者,以有公 道而無私說,故稱尊焉,不稱賢也;有大地者,以有常術而無鈐謀, 故稱平焉, 不稱智也。內無暴事以離怨于百姓,外無賢行以見忌于諸侯,上下之禮,襲而不 離,而為論者莫然不見所觀焉,此所謂藏無形者。非藏無形,孰能形!三代之所 道者,因也。故禹決江河,因水也;后稷播種樹谷,因地也;湯、武平暴亂,因 時也。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霸王可受而不可求也。

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未有使人無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 己者也;未有使人無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此兩者,常在久見。故 君賢不見,諸侯不備;不肖不見,則百姓不怨;百姓不怨,則民用可得;諸侯弗 備,則天下之時可承。事所與眾同也,功所與時成也,圣人無焉。故老子曰:“ 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蓋謂此也。鼓不滅于聲,故能有聲;鏡不沒于 形,故能有形;金石有聲,弗叩弗鳴;管簫有音,弗吹無聲。圣人內藏,不為物 先倡,事來而制,物至而應。飾其外者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 質,無須臾忘為質者,必困于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

故羽翼美者傷骨骸,枝葉美者害根莖,能兩美者,天下無之也。天有明,不 憂民之晦也,百姓穿戶鑿牖,自取照焉;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草, 自取富焉。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贛, 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寧而能久。天地無予也,故無奪也;日月無德也,故無怨 也。喜德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奪。唯滅跡于無為,而隨天地自然者,唯能勝理, 而為受名。名興則道行,道行則人無位矣。故譽生則毀隨之,善見則怨從之。利 則為害始,福則為禍先。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禍。侯而求霸者, 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喪其霸。故國以全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為常, 富貴其寄也。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害其身者,為可以托天下也。

不知道者,釋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嘈某顟]以行曲,故福至則喜, 禍至則怖,神勞于謀,智遽于事,禍福萌生,終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反愁人。 不喜則憂,中未嘗平。持無所監,謂之狂生。人主好仁,則無功者賞,有罪者釋; 好刑,則有功者廢,無罪者誅。及無好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 無與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載!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誅之者,法也。民已 受誅,怨無所滅,謂之道。道勝,則人無事矣。圣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 服不視,行不觀,言不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窮,異而不 見怪,容而與眾同;無以名之,此之謂大通。升降揖讓,趨翔周游,不得已而為 也,非性所有于身,情無符檢,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豈加故為哉!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為麗。歌舞而不事為悲麗 者,皆無有根心者。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 雖不必勝,得籌必多。何則?勝在于數,不在于欲。駎者不貪最先,不恐獨后, 緩急調乎手,御心調乎馬,雖不能必先載,馬力必盡矣。何則?先在于數,而不 在于欲也。是故滅欲則數勝,棄智則道立矣。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 也。故木之大者害其條,水之大者害其深。有智而無術,雖鉆之不通;有百技而 無一道,雖得之弗能守。故《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一也。其儀一也,心如 結也?!本悠浣Y于一乎!舜彈五弦之琴,而歌《南風》之詩,以治天下。周公 殽臑不收于前,鐘鼓不解于縣,以輔成王而海內平。匹夫百畮一守,不遑啟處, 無所移之也。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使人為之也。處尊位者如尸, 守官者如祝宰。尸雖能剝狗燒彘,弗為也,弗能無虧;俎豆之列次,黍稷之先后, 雖知弗教也,弗能害也。不能祝者,不可以為祝,無害于為尸;不能御者,不可 以為仆,無害于為佐。故位愈尊而身愈佚;身愈大而事愈少。譬如張琴,小弦雖 急,大弦必緩。

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后者,道之容也。無為制有為,術也;執后之制先, 數也。放于術則強,審于數則寧。今與人卞氏之璧,未受者,先也;求而致之, 雖怨不逆者,后也。三人同舍,二人相爭,爭者各自以為直,不能相聽,一人雖 愚,必從旁而決之,非以智,不爭也。兩人相斗,一羸在側,助一人則勝,救一 人則免,斗者雖強,必制一羸,非以勇也,以不斗也。由此觀之,后之制先,靜 之勝躁,數也。倍道棄數,以求茍遇,變常易故,以知要遮,過則自非,中則以 為候,暗行繆改,終身不寤,此之謂狂。有禍則詘,有福則嬴,有過則悔,有功 則矜,遂不知反,此謂狂人。員之中規,方之中矩,行成獸,止成文,可以將少, 而不可以將眾。蓼菜成行,瓶甌有堤,量粟而舂,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 以治國。滌杯而食,洗爵而飲,浣而后饋,可以養家老,而不可以饗三軍。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易故能天,簡故 能地。大樂無怨,大禮不責,四海之內,莫不系統,故能帝也。心有憂者,筐床 衽席,弗能安也;菰飯■解牛,弗能甘也;琴瑟鳴竽,弗能樂也?;冀鈶n除,然 后食甘寢寧,居安游樂。由是觀之,生有以樂也,死有以哀也。今務益性之所不 能樂,而以害性之所以樂,故雖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而不免為哀之人。凡人之 性,樂恬而憎憫,樂佚而憎勞。心常無欲,可謂恬矣;形常無事,可謂佚矣。游 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自樂于內,無急于外,雖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 一概。日月而無溉于志,故雖賤如貴,雖貧如富。大道無形,大仁無親, 大辯無聲,大廉不嗛,大勇不矜。五者無棄,而幾向方矣。軍多令則亂,酒多 約則辯;亂則降北,辯則相賊。故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于樂者,常大于悲; 其作始簡者,其終本必調。今有美酒嘉肴以相饗,卑體婉辭以接之,欲以合歡; 爭盈爵之間反生斗,斗而相傷,三族結怨,反其所憎,此酒之敗也。

《詩》之失僻,樂之失刺,禮之失責。徵音非無羽聲也,羽音非無徵聲也, 五音莫不有聲,而以徵羽定名者,以勝者也。故仁義智勇,圣人之所備有也,然 而皆立一名者,言其大者也。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 東北。陰陽之始,皆調適相似,日長其類,以侵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水,故 圣人謹慎其所積。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廩。見所始則知終矣。 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俎之先生魚,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適于 口腹,而先王貴之,先本而后末。圣人之接物,千變萬軫,必有不化而應化者。 夫寒之與暖相反,大寒地坼水凝,火弗為衰其暑;大熱爍石流金,火弗為益其烈。 寒暑之變,無損益于己,質有之也。圣人常后而不先,常應而不唱;不進而求, 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先;去時三年,時在我后;無去無就,中立其所。

天道無親,唯德是與。有道者,不失時與人;無道者,失于時而取人。直己 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而求合,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不曰我無 以為而天下遠,不曰我不欲而天下不至。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 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樂,靜而能澹。 故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自身以上,至于荒芒爾遠矣,自死而天下無窮爾滔矣, 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龜三千歲,浮游不過三 日,以浮游而為龜憂養生之具,人必笑之矣。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之治者, 可與言道矣。君子為善,不能使福必來;不為非,而不能使禍無至。福之至也, 非其所求,故不伐其功;禍之來也,非其所生,故不悔其行。內修極而橫禍至者, 皆天也,非人也。故中心常恬漠,累積其德,狗吠而不驚,自信其情。故知道者 不惑,知命者不憂。萬乘之主卒,葬其骸于廣野之中,祀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 貴于形也。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六>

淮南子塞翁失馬

1、大意:翻船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真會游泳的人;馬狂奔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真正的好車把式。

2、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

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4、《塞翁失馬》,作者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5、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

6、_____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7、塞翁失馬,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劉安等《淮南子·人間訓》。這則成語意謂邊塞一老翁丟了一匹馬(塞翁:住在邊界險要之處的老頭兒),過了些日子,這匹馬竟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比喻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

8、邊塞一老翁丟了一匹馬,過了些日子,這匹馬竟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比喻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

9、[全文翻譯]

10、大意: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沒,也不會變得低賤;丑惡的事物,就算有人鼓噪吹捧,抬高其身價,也不會變得尊貴。

11、逐鹿者不顧兔。

12、塞翁失馬,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劉安等《淮南子·人間訓》。

13、此何遽不為福乎?

14、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15、驕兵必敗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驕兵必敗指過分驕傲輕敵的軍隊必定打敗仗。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16、大意:為人純正,行動坦直,所有的邪惡自會止息。

17、[出處]《淮南子·人間訓》

18、點題:行善,是一種態度;改過,是一種追求。

19、[譯文]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何,怎么。遽,通“詎”,豈,難道(表示反問語氣,可以不譯)。

20、——《淮南子·覽冥訓》

2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22、點題:越是擅長,越是長處,越容易驕傲自大、掉以輕心,于是越容易栽跟頭。一切謹慎無后患,小心駛得萬年船。

23、——《淮南子·俶真訓》

24、大意:追趕鹿的人,顧不上看兔子。

25、大意:向人求火不如自己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鑿井。

26、點題:做事,人要學會把住根本,緊盯目標,全力以赴。在這種狀態下,根本沒工夫去三心二意、左顧右盼。反之,就是你根本還在門外,還沒進入狀態。

27、點題:真正有本事的人,平時是看不出來的,但在風云變幻、情況危急之時,就能顯現出來。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煉然后等待,有了真本事,自有一飛沖天之時。

28、此何遽不為福乎的意思是,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何,怎么。遽,通“詎”,豈。

29、正身直行,眾邪自息。

30、——《淮南子·人間訓》

淮南子塞翁失馬

31、不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叭淌яR,焉知非?!背鲎浴痘茨献?人間訓》。講述塞翁失馬、得馬的一系列過程,最后總結塞翁失馬,禍福互為轉化的道理?!安蝗牖⒀?,焉得虎子?!背鲎浴逗鬂h書?班超傳》。不入老虎窩,怎能抓到小老虎。比喻冒險才能成功。

32、——《淮南子·說林訓》

33、大意:眼睛隨便亂看就會惑亂,耳朵隨便亂聽就會迷惑,嘴巴隨便胡說就會帶來亂子。

34、這則成語意謂邊塞一老翁丟了一匹馬(塞翁:住在邊界險要之處的老頭兒),過了些日子,這匹馬竟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比喻雖然暫時遭受損失,卻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好事。其結構為主謂式,可作單句中的賓語和復句中的分句,用于安慰語。

35、大意:邊塞上有一個人丟了一匹馬,人們都來安慰他。他的父親說:怎么知道不會因此而得福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果然帶了一匹胡地的駿馬回來了。

36、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等人所著?!叭淌яR,焉知非?!笔侵笧碾y與幸運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變化,世界萬物都瞬息萬變,人可以因禍得福,也可以因福得禍,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37、點題:人要學會主動找到適合自己發揮長處的環境、平臺和機會,才能真正顯現光彩。如果是時機不到,則要學會蟄伏等待。

38、點題:老子說禍福相依,從更廣大和更長久的角度去看,一定是這樣。我們平時常常因福而喜、因禍而悲,恰恰說明我們看得窄、看得短。

39、置猿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

40、大意:善于游泳的人容易被淹死,善于騎馬的人容易摔下馬來,正是因為他們的長處,反而自招禍難。

41、——《淮南子·說山訓》

42、____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福氣呢?”經過幾個月,他的馬帶領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禍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馬,他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是福氣嗎?”經過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邊塞,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拷L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唯獨只有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戰場),父子倆保全了性命。

43、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

44、塞翁失馬警句不是蘇東坡說的,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45、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46、點題:能夠正身直行,必然源于心正。心若正,則無不正。

47、點題:求人不如求己。

48、大意:圣人對于善事,無論多小也要做;對于過錯,無論多小也要改。

49、——《淮南子·主術訓》

50、——《淮南子·繆稱訓》

51、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52、點題:活得亂七八糟,都是因為隨便,所以要做個不隨便的人。推而深之,根本處是要葆有一顆簡單、干凈、純粹的心。心純,萬般皆純。

53、點題: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人只需要堅持自己認為值得堅守的,做自己認為對的。人最容易被世間的好惡裹挾,而變得隨波逐流,是非不分。

54、楊丘侯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齊悼惠王劉肥第七子。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恒之侄。齊哀王劉襄和城陽王劉章的七弟。

55、大意:把猿猴關在籠子里,它就會像豬一樣,并不是它沒有靈巧攀登、輕捷跳躍的本領,而是沒有它發揮本領的機會。

5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7、——《淮南子·原道訓》

58、此何遽不為福乎的意思是:這為何不會是一種福氣?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七>

追度牒

一鄉官游寺,問和尚吃葷否。曰:“不甚吃。但逢飲酒時,略用些?!痹唬骸叭粍t汝又飲酒乎?”曰:“不甚吃。但逢家岳妻舅來,略陪些?!编l官怒曰:“汝又有妻,全不像出家人的戒行。明日當對縣官說,追你度牒?!鄙唬骸安粍谫M心,三年前賊情事發,早已追去了?!?/p>

掠緣簿

和尚做功德回,遇虎,懼甚,以鐃鈸一片擊之。復至,再投一片,亦如之。乃以經卷掠去,虎急走歸穴。穴中母虎問故。答曰:“適遇一和尚無禮,只擾得他兩片薄脆,就掠一本緣簿過來,不得不跑?!?/p>

發往鄴都

有素不信佛事者,死后坐罪甚重。乃傾其冥資,延請僧鬼作功課,遍覓不得。問人曰:“此間固無僧乎?”曰:“來是來得多。都發往鄴都了。”

追薦

一僧追薦亡人,需銀三錢,包送西方。有婦超度其夫者,送以低銀。僧遂念往東方,婦不悅。以低銀對,即算補之,改念西方。婦哭曰:“我的天。只為幾分銀子,累你跑到東又跑到西,好不苦呀!”

哭響屁

一人以幼子命犯孤宿,乃送出家。僧設酒款待,子偶撒一屁甚響,父不覺大慟。僧曰:“撒屁乃是常事,何以發悲?”父曰:“我想小兒此后要撒這個響屁,再不能夠了?!?/p>

聞香袋

一僧每進房,輒閉門口呼“親肉心肝”不置。眾徒俟其出,啟鑰鎘覷之,無他物,惟席下一香囊耳。眾疑此有來歷,乃去香,實以雞糞。僧既歸,仍閉門取香囊,且嗅且喚曰:“親肉心肝呀,你怎么這等臭。非撒了一屁么?”

賣字

一婦游虎丘,手持素扇。山上有賣字者,每字索錢一文。婦止帶有十八文求寫,賣字者題曰:“美貌一佳人,胭脂點嘴唇,好像觀音樣,少凈瓶?!弊映稚龋瑸轲^師見之。問:“此扇何來?”子述以故。師曰:“被他取笑了。”因取十七文,看他如何寫法。賣者即書云:“聰明一秀才,文章滾出來,一日宗師到,直呆?!鄙∩?,含怒下山。途遇一僧,詢知其故。僧曰:“待小僧去難他?!彼鞌y十六文以往。寫者題曰:“伶俐一和尚,好像如來樣。睡到五更頭,硬?!鄙唬骸拔岔嵅谎?,補錢四文,求你換過?!辟u字曰:“既寫,如何抹去?不若與你添上罷。”援筆寫曰:“硬到大天亮?!?/p>

沒骨頭

秀才、道士、和尚三人,同船過渡。舟人解纜稍遲,眾怒罵曰:“狗骨頭,如何這等怠慢!”舟人忍氣渡眾,下船撐到河中。停篙問曰:“你們適才罵我狗骨頭,汝秀才是甚骨頭,講得有理,饒汝性命,不然推下水去!”士曰:“我讀書人攀龍附鳳,自然是龍骨頭?!贝螁柕朗?,乃曰:“我們出家人,仙風道骨,自然是神仙骨頭?!焙蜕袩o可說得,乃慌哀告曰:“乞求饒恕,我這禿子,從來是沒骨頭的。”

杜徐

一僧赴宴而歸。人問坐第幾席,答曰:“首席是姓杜的,次席是姓徐的,杜徐之下,就是貧僧了?!?/p>

天報

老僧往后園出恭,誤被筍尖搠入臀眼,乃喚疼不止。小沙彌見之。合掌云:“阿彌陀佛,天報。”

問禿

一秀才問僧人曰:“禿字如何寫?”僧曰:“不過秀才的尾巴彎過來就是了。”

當真取笑

一和尚途行,一小廝叫曰:“和尚和尚,光頭浪蕩?!鄙疲骸耙粋€筋頭翻在你娘肚上。”婦怒曰:“我家小廝,不過作耍,為何出此粗言?”僧曰:“娘娘,難道小僧當真,何須著急?”

道士狗養

豬欄內忽產下一狗,事屬甚奇。鄰里環聚議曰:“道是狗養的,又是豬的種;道是豬養的,又是狗的種?!?/p>

跳墻

一和尚偷婦人,為女夫追逐,既跳墻,復倒墜,見地上有光頭痕,遂捏拳即指痕土上如冠子樣,曰:“不怕道士不承認?!?/p>

養漢尼

有尼姑同一妓者,死見閻王。王問妓曰:“汝前世做何生理?”妓曰:“養漢接客?!蓖跖性疲骸梆B漢接人,方便孤身。發還陽世,早去超生?!眴柲峁茫骸澳闶呛稳?”答曰:“吃素念佛。”王亦判云:“吃素念經,佛口蛇心。一百竹片,打斷脊筋?!蹦岚Ц嬖唬骸安徊m大王說,小婦人雖是個尼姑,其實背地里養漢,做私窠子的?!?/p>

僧浴

僧見道家洗浴,先請師太,次師公,后師父,挨次而行,毫不紊亂。因感慨自嘆曰:“獨我僧家全無規矩。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脫得精光了?!?/p>

見和尚

有三人同行,途遇穿一破褲者。一友曰:“這好像獵戶張三?!币蝗嗽唬骸安蝗?。還似漁翁撒網?!庇忠蝗嗽唬骸岸疾淮_。依我看來,好像一座多年破廟?!眴枺骸盀楹?”答曰:“前也看見和尚,后也看見和尚?!?/p>

上下光

師號光明,徒號明光。客問:“賢師徒法號如何分別?”徒答曰:“上頭光是家師,下頭光即是小僧?!?/p>

望煙囪

富人才當飲啖,閑漢畢集。因問曰:“我這里每到飯熟,列位便來,就一刻也不差,卻是何故?”諸閑漢曰:“遙望煙囪內煙出,即知做飯,熄則熟矣,如何得錯?!备蝗嗽唬骸拔颐魅召I個行灶來煮,且看你們望甚么?”眾曰:“你煨了行灶,我等也不來了?!?/p>

懺悔

孝子懺悔亡父,僧誦普庵咒。至“南無佛佗耶”句,孝子喜曰:“正愁我爺難過奈何橋,多承佗過了?!蹦顺鼋饎谥?。僧曰:“若肯從重布施,連你娘等我也佗了去罷?!?/p>

樁糞

有買糞于寺者,道人索倍價,鄉人訝之。道人曰:“此糞與他處不同,盡是師父們樁實落的,泡開來一擔便有兩擔?!?/p>

倒掛

一士問僧云:“你看我腹中是甚么?”僧曰:“相公自然滿腹文章在內?!笔吭唬骸胺且病!痹唬骸叭粍t是五臟六腑乎?”士曰:“亦非也?!鄙畣柡挝铮唬骸耙欢瞧ず蜕?。若不信,現有一光頭掛在外面?!?/p>

祭器

僧臨終囑其徒曰:“享祀不須他物,只將你窟臀供座足矣?!蓖饺缑?。方在祭獻,聽見有人叩門。忙應曰:“待我收拾了祭器就來?!?/p>

頭眼

一僧與人對弈,因奪角不能成眼,躁甚頭癢。乃手摩頭頂而沉吟曰:“這個所在,有得一個眼便好?!?/p>

驅蚊

一道士自夸法術高強,撇得好驅蚊符,或請得以貼室中。至夜蚊蟲愈多。往咎道士。道士曰:“吾試往觀之?!币娝N符曰:“原來用得不如法耳?!眴枺骸叭绾斡梅?”曰:“每夜趕好蚊蟲,須貼在帳子里面?!?/p>

謝符

一道士過王府基,為鬼所迷,賴行人救之,扶以歸。道士曰:“感君相救,無物可酬,有避邪符一道,聊以奉謝?!?/p>

鬼王撒尿

大族出喪,路逢大雨。女眷人等,避于路旁檐下。和尚沒處存身,暫躲在開路神腹內。少頃,一僧從神腰里伸頭探望,看雨住否。諸女眷驚曰:“我們回避,開路神要撒尿哩。”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八>

武侯問:“進兵的方法什么是首要的?”

吳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p>

武侯又問:“這話怎么講呢?”

吳起說:“[四輕]就是地形便于馳馬,馬便于駕車,車便于載人,人便于戰斗。了解地形的險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馳馬。飼養適時,馬就便于駕車。車軸經常保持潤滑,車就便于載人。武器鋒利,皚甲堅固,人就便于戰斗。[二重]就是近戰有重貧,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賞罰必信。確能做到這些,就掌握了勝利的主要條件。

武侯問:“軍隊*什么打勝仗?”

吳起答:“治理好軍隊就能打勝仗?!?/p>

又問:“不在于兵力多少嗎?”

吳起答:“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無信用,鳴金不停止,擂鼓不前進,雖有百萬之眾,又有什么用處?所謂治理好,就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后退時速不可追,前進后退有節制,左右移動聽指揮,雖被隔斷仍能保持各自的陣形,雖被沖散仍能恢復行列。上下之間同安樂、共患難,這種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無論用它指向哪里,誰也不能阻擋。這叫父子兵?!?/p>

吳子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不要打亂前進和停止的節奏不要耽誤適時供給飲食;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這三項是為了使軍隊保持充分的體力,能勝任上級付予的使命。使軍隊能勝任其上級付予的使命,就是治軍的基礎。如果前進和停止沒有節奏;飲食不能適時供給,人馬疲憊不得休息,軍隊就不能勝任其上級所付予的使命,上級的命令就不能實施,駐守必然混亂,作戰必定失敗?!?/p>

吳子說:“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采取行動。[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只能當機立斷,奮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最大,全軍失利,多半產生于遲疑?!?/p>

吳子說:“士卒在戰斗中往往死于沒有技能,敗于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訓練。一人學會戰斗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可以教會全軍。[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降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后,分散變集結,集始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他的事情?!?/p>

吳子說:“教戰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栽,身體高的用弓努,強壯的杜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任飼養,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同里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保。[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兩通鼓,練習列陣。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裝待發。打五通鼓,站隊整列。鼓聲齊鳴,然后舉旗[指揮軍隊行動]?!?/p>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答:“不要在‘天灶’扎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后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臨戰時,還要觀察風向,順風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p>

武侯問:“馴養軍馬,有什么方法呢?”

吳起答:“軍馬,飼養處所要安適,水草要喂得適當,饑飽要有節制。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注意馬棚的涼爽。經常剪刷鬃毛。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練習奔馳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后才能使用。挽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韁‘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凡馬匹不是傷于使用完了時,就是傷于使用開始時。不傷于過饑,就傷于過飽。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常保持馬有余力,以防敵之襲擊。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無敵。”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十九>

作者:莊子及門徒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 子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也。稱道數當故無擇稱之?!蔽暮钤唬骸叭粍t子無師邪?”子方曰:“有?!痹唬骸白又畮熣l邪?”子方曰: “東郭順子?!蔽暮钤唬骸叭粍t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 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 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 召前立臣而語之曰:“遠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義之 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 者,直土埂耳!夫魏真為我累耳!”

溫伯雪子適齊,舍于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 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見也?!敝劣邶R, 反舍于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 我,是必有以振我也?!背龆娍?,入而嘆。明日見客,又入而嘆。 其仆曰:“每見之客也,必入而嘆,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 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 ,從容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嘆也。 ”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 ,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

顏淵問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 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 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 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 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 尼曰:“惡!可不察與!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 而入于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則存 ,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 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 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 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 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 故吾,吾有不忘者存?!?/p>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蟄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 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 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崩像踉唬骸拔嵊涡挠谖镏酢!笨鬃釉唬?“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汝議乎 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 ,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 ,而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孔子曰:“請問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孔子曰:“愿聞其方?!痹唬骸安菔持F,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 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 ,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 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涂 ,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 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 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 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 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 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p>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鼻f子曰: “魯少儒?!卑Ч唬骸芭e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 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 不然,何不號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 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 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 可謂多乎?”

百里奚爵祿不入于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 。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動人。

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 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 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文王觀于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 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 忍百姓之無天也。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 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 !’”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蔽耐踉唬骸叭粍t卜之?!敝T大 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彼煊罢扇硕谥?。 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 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 德,則同務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 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 然而辭,朝令而夜循,終身無聞。顏淵問于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 又何以夢為乎?”仲尼曰:“默,汝無言!夫文王盡之也,而又何論 剌焉!彼直以循斯須也?!?/p>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 ,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 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 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 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 ,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于中也 殆矣夫!”

肩吾問于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 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獨奈何?”孫叔敖曰:“ 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 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 ?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將躊躇,方將四顧,何暇至乎 人貴人賤哉!”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 ,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 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 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p>

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 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淮南子》道應訓原文及譯文 <二十>

作者:尉繚

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

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谷多積,豪士一謀者也。若城下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由是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

(案)[按]天官曰:‘背水陳為絕(紀)[地],向阪陳為廢軍?!渫醴ゼq,背濟水向山阪而陳,以二萬二千五百人,擊紂之億萬而滅商,豈紂不得天官之陳哉?楚將公子心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所在勝,不可擊。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勝焉?!魅张c齊戰,大破之。黃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之天(時)[官],人事而已?!?/p>

文章來源:http://www.alwaycall.com/shixifanwen/121753.html

猜你喜歡

更多>
91精品国产99久久_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天天_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_成人黄色在线播放

  1. <form id="fsw4v"></form>

    <sub id="fsw4v"></sub>

    <strike id="fsw4v"><pre id="fsw4v"></pre></strike>

    <form id="fsw4v"></form>
    <nav id="fsw4v"></nav>
    <form id="fsw4v"></form>
      <sub id="fsw4v"><listing id="fsw4v"><meter id="fsw4v"></meter></listing></sub>

      <nav id="fsw4v"><listing id="fsw4v"><meter id="fsw4v"></meter></listing></nav>
      1. <form id="fsw4v"><th id="fsw4v"><track id="fsw4v"></track></th></form>
        欧美精品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久久| 欧美激情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亚洲午夜电影| 一区二区三区精密机械公司| 欧美激情网友自拍|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蜜臀a∨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看片资源| 欧美区二区三区| 黄色日韩网站| 韩日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蜜月| 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欧美天天天天操| 久久免费视频一区| 性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 香蕉av777xxx色综合一区| 欧美国产在线电影| 久久九九精品99国产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按摩|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欧美成人高清| 国内精品写真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网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亚洲噜噜国产mv| 久久久99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自拍偷拍动漫精品| 国产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亚洲欧美一级| 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体xx|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韩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综合乱码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日韩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性网| 日韩视频在线你懂得| 亚洲视频导航|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视频| 狠狠爱www人成狠狠爱综合网|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欧美亚洲一区在线| 欧美电影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午夜| 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图片|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欧美激情乱人伦| 亚洲激情国产| 欧美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影院观看方式|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久久黄色| 欧美一乱一性一交一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三区|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1000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9综合精品| 久久九九99|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红桃av永久久久| 亚洲国产91|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亚洲黄页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 欧美三区视频| 欧美激情欧美狂野欧美精品| 欧美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网址在线| 欧美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av在线看| 欧美岛国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 免费欧美电影| 黄色成人av网站| 免费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久久精品30| aa级大片欧美|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 国产精品久久久对白| 夜夜嗨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欧美精品| 欧美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欧美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7777| 欧美午夜免费|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杨幂|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日韩av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狠狠亚洲综合| 亚洲午夜国产一区99re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 亚洲三级毛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欧美福利网址| 久久阴道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综合| 男人的天堂亚洲在线|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美女脱光内衣内裤视频久久网站|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99久久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蜜乳一本欲蜜臀|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高清| 亚洲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网站| 国产嫩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午夜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有码中文亚洲精品| 你懂的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www|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aⅴ视频| 在线播放视频一区|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免费观看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熊| 久久免费午夜影院| 美国三级日本三级久久99|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