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讀后感(優選十五篇)
發布時間:2019-12-09魚我所欲也讀后感(優選十五篇)。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為什么不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為什么不采用呢?采用這種方法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這 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那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是圣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圣人沒有失去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四處游歷的人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見了高位厚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處而喪義),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好處);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妻子與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天性。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什么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边@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抖Y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笨梢姡献訉戇@段話是有根據的。“所惡有甚于死者”,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舍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鐘”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鐘,“萬鐘”指豐厚的俸祿。為什么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現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教學設想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提倡進行互動探究性學習,允許他們提問,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其次,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采取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從而進行文化的熏陶。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掌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朗讀和背誦。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基礎最實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習得語感,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養能力。
2.質疑法:這里所說的質疑,并非指教師想提問學生,而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之處提問,或者是對文章的觀點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鑒賞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
3.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近期專訪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讓倪萍選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幾個關鍵詞,她選中了“選擇”這個詞。倪萍說,她喜歡選擇,也害怕選擇,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必須付出的,你想得到東的時候可能西就隨著失去,東西都擁有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得想好了要放棄,而放棄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吧。
[說明:這個導語的設計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學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點,有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作家作品簡介
1.關于孟子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補充資料: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畫),激發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2、關于《孟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睹献印犯墩撜Z》同是用語錄體散文,但體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睹献印繁扔鳒蚀_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3.解題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生而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點名朗讀并點評
要求:教師應注意朗讀指導要有梯度。
⑴讀準字音
不為(wéi)茍得也 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
一簞(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爾 不屑(xiè)
茍(gǒu)得 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節奏停頓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③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3.串譯課文,了解大意。
⑴字詞注解補充:
得兼:能夠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茍得:茍且偷生
患:禍患,災難。 已:停止、放棄。
非獨:不僅僅。 避:躲避
向:從前。 萬鐘: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
辨:辨別。 奉:侍奉。 窮乏:貧窮。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3)一詞多義
① 為:今為(為了,介詞)宮室之美而為(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向為身死而不受(寧愿)
②得:故不為茍得也(得到)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感激)
③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
是亦不可以已平(這種做法)
⑷虛詞(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爾而與之(代詞 他)
為宮室之美(助詞 的)
②而:呼爾而與之 (表修飾,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譯重點句子。
如: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卻有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這個問題上,卻有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體感知
①請兩三個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確: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做出正確的選擇?;颍喝嗽谶M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確:舍生而取義者也。
六、抓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方法: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為基礎,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進而達到背誦的效果。
2.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也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對美文”競賽,一組出排比句或對偶句的上句,另一組對下句。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向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學生齊背課文。
七、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書后練習題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師生齊背課文,然后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㈠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舍生取義,為義而不避死。
這個論點是由比喻引出來的,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點明“義”的價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樣由此及彼,由淺入深,運用了比喻論證,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解說:在這個問題上,學生有可能存在“魚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論”的疑問,教師可以適時引導:(見《教師用書》P442)魚在今天,特別是南方人看來,是極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對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魚也就不多,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并論。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里運用了對比論證,論證了“義”重于生,應“舍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
接著從正面舉例論證,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簞食”“一豆羹”關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說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也不失義。然后文章陡然一轉,從反面舉例,與前者對比,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見利忘義,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個排比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跋驗樯硭蓝皇堋?,現在“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這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人要做到“舍生取義”,要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運用了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① 比喻論證。
“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并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
② 正反對比論證。
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
④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
㈡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確: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惡有甚于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明確: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 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八鶒骸睉覆徽x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 污受 賄,濫用 職權,殺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本渲小笆切摹薄ⅰ氨拘摹备髦甘裁?
明確:“是心”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義。
5.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在數量上孰多孰少?在意義上呢?為什么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明確:“一簞食,一豆羹”在數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關系性命,因而是比萬鐘還要貴重的。然而“蹴爾而與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強調的是要講“義”,寧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萬鐘”就接受了的人是見利忘義,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蹦敲础叭f鐘則……”這句話應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
8.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
明確: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9.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對于后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明確: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舍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范,成為正義事業、正義行為的代稱?,F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舍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為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10.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小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1.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
對偶。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語勢和論辨力量。如“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反問。一個反問句否定了三種不“義”:“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2. 歸納《孟子》的文章語言特點。
明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參考資料::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五、總結: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難,為國捐軀。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則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善為美、美善合一的獨特審美觀念。
六、布置作業
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調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舍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舍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什么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泵献佑萌藗兩钪惺熘木唧w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面的論證只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耙缓勈?,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薄昂劇笔枪糯埖膱A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抖Y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的?!八鶒河猩跤谒勒摺?,當面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舍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扮姟笔枪糯挠嬃繂挝唬亩窞橐荤?,“萬鐘”指豐厚的俸祿。為什么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現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蚰軟Q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以頃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敝祆涞脑u語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寧死不屈、舍生取義,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違法亂紀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這不就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嗎?他們確實是喪失了原來的立場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責“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不但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和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義,而且也提醒后人應該時時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貪圖爵祿而干不合禮義的事情。不過,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善心,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是后來“失其本心”,這樣解釋沒有強調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他的唯心主義性善論的表現。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爆F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边@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钡幸獍阉殖扇渑疟绕饋恚訌娏藲鈩?,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1、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⑶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⑷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九年級的復習課怎么上?
上次說過根據學情的不一樣,可以當成新授的再教一遍,也可以點完知識點直接就過。
今天,我上了《魚我所欲也》,我沒有像以往那樣帶著翻譯完一邊,而是將原文譯文都打上去讓學生自己讀。
先看原文自己翻,把有困難的句子有意識地記住,等老師將譯文出示在熒幕上時糾正記憶。這樣下來,看做節清的情況還是可以的。而這樣也節省下來的好多時間,更是多復習了一首詩。
總是害怕學生記不住,學不會,看來是像魏書生老師說的那樣“我們做老師的作家長的總是太賤了,幫學生、孩子干著干那,讓他們的能力漸漸喪失了?!庇赂业匕褧r間、機會還給他們,鍛煉他們的能力。即使他不敢說出來,也要努力這樣做。別害怕他不會,就害怕我們不敢將機會給學生。
我這樣在班級里講:“同學們,別怕說錯,想錯,只要想了,說了,你就走對了。這次你想的與所謂的標準答案不一致,無所謂,只要想想自己偏離在了哪,有哪些沒有想到,補充一下,那就是最好的東西,因為是你們自己思考的。答案再好,背得再熟,題變了,方法不會,不是白搭嗎?“漸漸地,學生都敢說了,敢想了。這就是進步。
我想,什么是復習課?如何上復習課?復習課就是引導學生將以前說過的知識點回顧起來,再把時間給他讓他自己鞏固、總結方法技巧得失的課。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茍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采用??磕撤N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 (2)dān gēnɡ (3)cù (4)xiè
3、①“鄉”通“向”;從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芭c”通“歟”;語氣詞,無實義。③“辯”通“辨”;辨別。④“辟”通“避”;躲避。
4、(1)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2)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3)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我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義”。
(5)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獲得生命的.手段為什么不采用呢?
(6)用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但是有人不采納。
(7)用腳踢著施舍給別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問它合不合禮儀就接受它。那么萬鐘的俸祿對于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9)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
5、略(可贊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結合時代提出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8、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1、①茍且取得 ②厭惡 ③通過某種辦法 ④僅僅 ⑤踐踏 ⑥本來的思想,即“義” ⑦同“德”感激 ⑧停止⑨喪失⑩原先、從前
2、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7.“如使人……何不為也?”這樣寫使文章結構嚴密,感情充沛,讀者易于接受與背誦。
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9、舍生取義
1、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也是逃跑啊!
2、B 3、意在說明人應有自知之明,凡事要認真考慮,不要在譏笑別人的時候,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目的是以此批評梁惠王沒有施行仁政、體察民情的錯誤。
3、請讓我減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止偷。
4、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5、對于錯誤的東西,要下決心立即改正,決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文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1、文章論點及論證方法;
2、文章“義”的理解及其現實意義。
教材設計
本文說理較深,對初中學生來說,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诖?,學習課文前,首先安排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聯網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并設計課件;最后,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課文學習及拓展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作者情況介紹,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查找的資料來完成,教師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課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辨認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朗讀。
1)在自由散讀的基礎上抽讀(4名左右),抽讀學生可任意選取文段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作好點評準備。
2)朗讀點評(由學生完成,教師點撥、引導即可)。
點評著重強調咬字、語氣、節奏、斷句等幾個方面,注意突出演講式朗讀的特點。
3)全班根據以上朗讀點評的要點,齊聲朗讀課文。
2、串譯課文,了解大意。
學生相互交流預習成果,對于小組內共同出現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課文翻譯放在預習中完成,課堂上只解決學生難解的詞、句。對于詞語的解釋,盡量用成語積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溝通。例如:
欲(欲蓋彌彰)兼(德才兼備)(風雨兼程)
患(后患無窮)喪(喪盡天良)
屑(不屑一顧)與(與人為善)
已(死而后已)舍生取義(出自課文)
……
3、熟悉課文,概括文意。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并用最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學生概括不要強求統一,關鍵是要引導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一些警句進行思考。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要求學生根據前面所學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積累的有關議論文知識,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的論點是什么?結合課后練習,思考你贊同哪一種說法,為什么?
2、為了闡明觀點,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找出來,大家交流。
3、課文導語說“文中孟子對于‘義’的論說,對于今人仍不無啟迪”,想想你從課文中得到了哪些啟迪,整理思路并與小組同學交流。
說明:以上問題采取小組內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組內每個同學承擔一道思考題,思考結果交由小組討論,組長記錄討論結果,并由中心發言人匯報討論成果。
第一題的回答,不要強調答案的統一,注意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有據,言之成理。
第二題論證方法,學生往往比較熟悉舉例論證,至于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可能相對生疏一些,教師不妨運用淺顯易懂的例子,以幫助學生理解。
第三題的回答要強調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啟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個方面,只要和課文內容相關,都應該肯定。
四、自主質疑,探究學習
此環節主要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要求學生圍繞課文內容,質疑問難,提出有一定創新價值的問題,教師可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由學生小組探討,全班交流。
說明:這個環節,學生質疑提問應提前布置,由學生在課前完成,上課前提交問題即可。另,學生的提問,教師也可給予一定的啟發、點撥,注意問題的質量。
參考問題:
1、課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從全文看,作者認為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課文所指外,還應該有哪些?不妨說說。
參考答案: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這四種“本心”不必要求學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僅局限在這四種回答里。
2、能否為課文補充一、二個現實材料,以突出論點。
五、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課堂背誦,可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完成。例如:運用幻燈,打出相應的譯句,由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原文進行誦讀,記憶;學生相互間提問背誦,教師抽查背誦等。
六、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1、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學生回家查閱,并同課文進行閱讀比較,看看它們各自表現出怎樣的價值取向。
參考資料:文天祥《過伶仃洋》、夏明翰“就義詩”、裴多菲《愛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絕句》、陳毅《梅嶺三章》、葉挺《囚歌》等。
2、查閱“嗟來之食”的故事,與課文比較,看看內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3、孟子主張的“義”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沒有現實意義?搜集整理資料具體分析說明。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一、教材簡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這篇課文是九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觀點,了解它們各自的論述方式和語言風格。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議論文的有關知識,本單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講讀課文墨子的《公輸》和《〈孟子〉二章》,學生通過學習對先秦的散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課之后是一篇自讀課文《〈莊子〉故事兩則》,所以這篇課文是由講讀向自讀的過渡。
孟子主張人性善,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開篇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舍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最后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賦予了舍生取義以廣泛的現實內涵,使這個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孟子的這一觀點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后世許多仁人志士的行為準則。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格標準,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匯。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四、教學難點: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孟子在他的《魚我所欲也》一文中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樣就引導我們來思考取與舍的問題。 生,誰不想?記得革命先烈李大釗說:人生的目的,在于發展自己的生命。也有為發展生命而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這里的發展生命應指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義。為了義,可以舍棄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革命前輩多如此,當代英烈也是層出不窮,商丘的張環禮、李學生就是新時代舍生而取義者也。 然而,取舍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存在于生和義中,更多的卻表現在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 例如,一邊是住高樓大廈、吃山珍海味;一邊是住茅屋吃糠菜,到底是取前者還是取后者?革命烈士方志敏是這樣回答的:為了國家的革命事業,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愿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卻寧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把柔軟的鋼絲床,卻寧愿住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
這是正確對待生活享受的一個典型?,F在不是也有許多仁人志士實踐著嗎?看看二零零四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吧!他們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符,決不是偶然的。 成為千古美談的諸葛亮娶妻和令人心酸的普希金擇美悲劇,也都向我們說明了怎樣正確處理取、舍關系。諸葛亮不在乎一個人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內心。因此他娶了一個外貌丑陋而很有才華的女子為妻,在他運籌帷幄時起了很大作用。相反,普希金卻娶了一個外貌漂亮而內心異??仗撋踔馏a臟的女人,以致使普希金這個偉大的詩人在情敵的槍口下飲恨而死。從這兩件事中我們應該懂得,在內心美與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時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之間也表現在金錢上。《齊人攫金》講齊國的一個好金者有一天到市場去,發現一個人在賣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金子就跑。自然,他很快被抓住了。人們問他怎麼敢在青天白日、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搶金子呢?這位好金者回答說:我搶金子的時候,眼睛只看到金子,沒看到人。在這個故事中,就有著深刻的取、舍關系。由此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不是也有少數人像齊人攫金那樣,貪污受賄、投機詐騙、走私販毒,而不顧黨紀國法及人民的利益嗎?相比之下,在這場經濟領域的斗爭中更多的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黨員干部,他們不愧是在金錢面前孰取孰舍這道題的最佳答卷者。
為什麼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取、舍呢?我想其根本原因還在于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取向不同。如果我們都能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麼就一定能夠解答這道人生考題。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學習《魚我所欲也》,可以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1、喻證、例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
2、熟讀、理解——成誦
教學重點:
1、全文的論證結構;
2、第一段之論證層次及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對古今“義”的不同內涵的不同認識、不同理解;(孟子之“義”乃封建道德之最高標準;今之新時代已賦予“義”新的內涵——以社會的穩定、祖國的昌盛、民族的強大為最大價值取向,并為之奉獻一切)
2、第一段之內容理解存在較大障礙
教學設想:
1、從理解文章之內容入手,避免過于理性化地追求字詞的習得,避免囿于枯燥之論證方法的解析,避免陷入逐字講、逐句譯之泥淖;
2、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方面,問題要學生自己提出,更要學生自己解決一方面,通過師讀、生讀,齊讀、散讀,個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方式,突出誦讀,力求當堂成誦;以此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對歷史上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及抗洪英雄等的簡略回顧和評價,力求體現語文教學“文道統一”之特點,把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盡可能地結合起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國古代文明史上,有一位與孔子齊名的人物,他與孔子的哲學思想和文化主張長期地影響著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他就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關于孟子,同學們都很熟悉了,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回顧(背誦)初中所學《孟子》之名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二、教師明確本節課教學目標
1、當堂成誦
2、全文特別是第一段的論證結構
三、散讀——掃除字詞障礙,嘗試疏通文意
要求動口動筆,結合《預習提示》及課文注釋,掌握不認識的字、詞;勾劃出字詞句的疑點
四、學生提問——學生答疑——教師解疑
學生可能讀錯音及有疑問有爭議之處:
“故不為(wèi)茍得也”
“向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而為(wéi)之”
辨析:“為”,介詞義讀wèi,動詞義讀wéi
所欲:“所”字結構“所”,代詞,置于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的地方”“……事物”
有甚于生: 倒裝句,狀語后置 ,“有比生命更為我所喜歡的”“于”,比,表比較“甚”,更(喜歡)
患:禍患,禍害
不用:不使用“用”,動詞
不為:不做(干)“為”,動詞
由是:按照這種(辦法做)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所識”,所認識的.……人“窮乏者”,貧窮困苦的人“得”,通“德”,感激恩德,動詞
向:從前
(其余疑問,教師臨機應變)
五、析文:
重點:第一段論證結構及論證方法(注意誦讀)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本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課上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體會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本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p>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皭烹[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案粴q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p>
(4)本性也需要“養”?!捌埖闷漯B,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爾而與之, ; ,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孟子在他的《魚我所欲也》一文中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樣就因其我們對“取”與“舍”的思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原文中的重點成語,以及文章主旨,供大家學習。
魚我所欲也中的重點成語
舍生取義
舍:舍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嗟來之食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舍。
失其本心
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wù)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fá)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wèi)失其本心。
出處
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被蛘呤恰吧嵘×x?!苯忸}: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主旨
《魚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整體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撏魄蟊拘?,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并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論點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于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舍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么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吧嵘×x”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答:指“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而受“萬鐘”。
◆ 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讀罷亞圣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禁不住被其中形象的.譬喻、磅礴的氣勢及縝密的論證、深邃的思想所震撼。是啊,人類從萬類生靈中脫穎而出,必有其異于草木鳥獸之特性。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義“了。
”義”的內涵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道義、正義。而這些詞語又是極其籠統的概念,我們不如從前人的故事中去把握它。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是義,“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人”也是義;孔融讓梨是長幼有序的倫理之義,桃園結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義;蘇武牧羊是維護國家尊嚴的義,文天祥留取丹心是堅守民族氣節的義;夏明翰不怕砍頭是追求信念的義,長江大學學生舍己救人是生命升華的義?!傲x”是充沛在天地間的浩然正氣!
義是生命的真諦,是人生的航標。它之所以難以定義,是因為它的內涵極其深刻而高遠;它之所以激勵著無數人去踐行,是因為它的實現又是那樣的真實而切近。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笨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則斯仁至矣。”敢問義在何方?義在腳下。
義存在于我們的本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同情貧弱、維護尊嚴、敬畏天地、評判曲直,并不是非靠成文的法規、復雜的論證,只在我們最淳樸的一念之間。恰如梁山好漢那路見不平的一聲怒喝,有如聞一多先生忍無可忍的拍案而起,好似《皇帝的新裝》中兒童那句輕微但令人恐懼的真話------。全是率性而為!
義就是真善美:純潔、善良、美麗怡人,于是我們敬重君子、仰慕堯舜,憧憬那迷人的桃花源。然而正如孟子所說,現實中有太多的人喪失了本心。于是有了小人當道,有了盜跖強梁,有了爾虞我詐,有了戰爭屠殺------。先哲描繪的大同美景依舊渺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向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他們學習吧,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在時代的驚濤駭浪中去探求生命的真諦!
-
我們精彩推薦魚我所欲也讀后感專題,靜候訪問專題:魚我所欲也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