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問題教案(精華十篇)
發布時間:2018-03-25年齡問題教案(精華十篇)。
? 年齡問題教案
篇1:《相遇問題》優秀教案<\/h2>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數學教案-《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及趣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列式計算
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關系式: 速度×時間=路程
二、引入
過去,我們研究的是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 、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
三、新授
1、教學準備題
(1) 點擊課件中準備題 出示題目
(2) 學生理解題意。
(3) 找出出發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相向而行
時 間間
(4)點擊熱鍵 和 強調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5) 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
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演示會出現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 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
件演示填空內容。
(7) 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換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8)引導學生討論:出發三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這時,張華走了幾分鐘?李誠呢?他們倆人共走了幾分鐘?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有什么關系?
(9)小結:出發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 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 4分鐘后兩人怎樣?
c、 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關系?
(4) 學生試做。
(5) 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 學生看書、質疑。
(7) 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兩人同時從兩地走來,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鐘,兩地相距多少米?
(1)米 (2)1000米 (3)無法確定。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五、聰明題 。
小華和小明相向而行,小華以每分鐘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鐘后,小明才開始出發,他每分鐘走25米,5分鐘后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篇2:相遇問題教案<\/h2>
相遇問題教案
小學四年級數學相遇問題引導探索教案設計 ? 教學目的: 1.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這三個數量間的相依關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 2.能根據相遇問題的題意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并說出解題步驟。 3.能正確解答相遇問題中求路程的應用題。 4.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相遇問題中數量關系的理解和解題思路的分析。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總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微機及配套大屏幕、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2個課時 ? 教學過程: 一、展示設疑 復習舊知識 1.小華每分鐘走65米,走了4分鐘,一共走了多少米? 提問:為什么這樣列式?誰會用一個數量關系式表示? 2.小明每分鐘走70米,走了4分鐘,? [評析:舊知的再現,針對性強,抓住與新知密切相關的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為學習新知識作了適當的鋪墊。] 引人新課題 我們以前學習的`都是一個人或一個物體運動的情況,如果是兩個人或兩個物體同時相對運動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應用題。 二、引導思疑 1.創設動態情境,準確理解題意。. 微機屏幕顯示準備題:小華家距離小明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小華每分走60米,小明每分走70米。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小華、小明是怎樣走的?結果會怎樣? (屏幕顯示小華、小明走,讓學生記下出發的時間、地點、方向,記下兩人相遇時的時間。小華走的路程用藍色表示,小明走過程的路程用紅色表示) 學生觀察后提問:有幾個人在運動?出發時間怎樣?從哪里出發?出發后方向怎樣?結果怎樣? 板書:人:兩個時間:同時地點:兩地 方向:相向結果:相遇 2.觀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師利用微機逐分逐分地演示兩人走的時間與路程變化情況,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完成下表. 根據以上微機的演示讓學生填寫下面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 ? 走的時間 小華走的路程 小明走的路程 兩人所走的路程 現在兩人的距離 1分 60米 70米 ? ? 2分 ? ? ? ? 3分 ? ? ? ? 填完上表后讓學生討論: ①出發3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 ②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通過微機演示讓學生感知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然后通過列表、討論、分析每經過1分、2分、3分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從而準確理解到:相遇時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兩家的距離這一重要的數量關系。]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 ①讓學生說說小強和小麗是怎樣運動的?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微機屏幕顯示線段圖。 ③讓學生根據線段圖復述題意,同時想象兩人同時從家里走向學校的過程。 (3)分析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 問:怎樣求兩家的距離? 啟發學生說出兩種解法: ①求兩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來。 64×4+70×4 ②求每分兩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兩人所走路程的和。 ×4 4.比較兩種算法。 讓學生說說兩種解法分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導學生觀察兩種解法的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5.做一做 ①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面對面走來,經過6分鐘兩人相遇,求兩地間的路程. 甲每分鐘走60米,乙每分鐘走75米 a.相遇時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c.兩地間的路程:×+×=米 另一種解法: a.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兩地間的路程是[+]×=米 ②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4小時相遇,一輛汽車每小時行48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52千米,求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 四、拓思創新 1.甲乙兩個工程隊同時修筑一條公路,14天修完,甲隊每天修280米,乙隊每天修300米,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2.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出發,甲車每小時行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0千米,6小時后兩車還相距30千米,求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 [評析: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有坡度多層次,先表述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強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促使知識內化,然后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應用題,實現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最后解決已知條件有變化的相遇問題,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五、教學總結 今后同學們在解答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時,首先要弄清他們運動的時間、方向和結果,再靈活運用相遇問題的思路進行解答。 ? ?篇3:第八冊相遇問題教案<\/h2>
教學目標:
1、 在學生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三量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初步學習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理解三量的含義。
2、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遷移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能準確地理解并敘述速度和、相遇時間及路程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走路,比如今天我們就從我們學校出發共同來試驗二小上課。我們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們是坐車來的,用了20分鐘就到了,老師是騎車來的,用了25分鐘才到。這里面有沒有數學問題呢?
師:在走路中涉及的數學問題,主要就是速度、時間和路程這三量之間的關系問題。
邊表演邊講解
二、新課:
1、 師:同學們遇到這么多情況,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重點研究兩個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對行走最后相遇的這種情況。
板書課題: 相遇問題
2、 出題
小明和小紅是一對要好的朋友,他們每天都約好早上7:30從家出發,4分鐘后兩人正好在學校門口相遇。小明每分走50米,小紅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離小紅家有多遠嗎?
(1) 學生說已知條件,師在黑板上畫圖。
50米 4分鐘相遇 60米
小明家 學校 小紅家
?米
師:(介紹學具:綠色紙條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 粉色紙條表示什么?小紅的速度 這條線段表示什么?路程)
(1) 先用學具演示,兩人從同時出發到相遇的過程。
(2) 通過演示,看看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
(3) 說說每種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嗎?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a、 小組演示,把4分鐘相遇的過程用學具擺出來。
(師:50+60什么意思?×4什么意思?4分鐘相遇說明什么?路走完了。走了4個110米。)
小明每分鐘走50米,小紅每分鐘走60米,兩個人一分鐘就走了50+60=110米,第二分鐘又走了110米,第三分鐘同樣走了110米,像這樣他們倆共走了4個110米,就走完了全程。4分鐘就是他們走完全程所用的時間,也就是他們相遇的時間。
幾分鐘相遇就有幾個速度和。
(4)師:請你們小組里再說一說,擺一擺,體會一下。
(5)師:誰再說說(50+60)是什么?(小明和小紅的速度之和)
5、練習:
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東西兩站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8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2千米,5小時相遇。東西兩站相距多少千米?
列式:(48+42)×5
問:48+42什么意思?為什么要×5?
板書:速度和
板書:相遇時間
路程呢?
7、總結關系式:
師:你能根據這三個量總結出一個求路程的關系式嗎?
板書: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師:誰再說說速度和、時間和路程分別指的是什么?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隨著運動物體的數量、運動方向的變化,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速度變成了速度和,一個人用的時間變成了相遇時間,一個人走的路程也變成了兩個人共同走的路程,但是不管怎樣變化,它們的基本關系仍然反映的是速度、時間、路程這三量之間的關系。
師:通過這一段的學習,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練習:
(1)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5千米,4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2)兩臺機器同時開動,第一臺每天生產零件470個,第二臺每天生產530個。工作5天后,兩臺機器共生產零件多少個?
2、半命題。
兩輛畫線車同時從兩個地點出發畫隔離線,經過7分鐘后兩車相遇,你知道畫了多長的隔離線嗎?
師:能做嗎?為什么?怎么辦?
問題:一段路,如果兩個人走,會遇到什么情況?把實踐的結果記錄下來。
出發地點 | 出發時間 | 運動方向 | 運動結果 |
一地 兩地 | 同時 不同時 | 相對 相背 | 相遇 不相遇 |
篇4:“相遇問題”備課教案<\/h2>
“相遇問題”備課教案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58頁例5。
設計思想:本課教學設計依據“利用音像教材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課題研究目標,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為指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培養智能型、創造型人才為目的,試圖通過對教學的科學設計,實現音像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滲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探究解答方法,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全課采用啟發式電化教學,本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挖掘學生的認知潛力。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首先設計一道準備題,通過微機演示讓學生感知相通問題的結構特點,然后通過列表、討論、分析,讓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功能優勢,為學生提供多種信息與表象,在教師適時啟發點拔下,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積極思維,探索和發現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在鞏固練習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相遇問題類似的實際問題,實現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遷移,充分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素質的培養過程。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相遇問題的學習及解決問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勤學善思、主動進取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樂中學習,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
教學目的:
1.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這三個數量間的相依關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
義。
2.能根據相遇問題的題意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并說出解題步驟。
3.能正確解答相遇問題中求路程的應用題。
4.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相遇問題中數量關系的理解和解題思路的分析。
電教媒體:微機及配套大屏幕、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提問:為什么這樣列式?誰會用一個數量關系式表示?
引人課題
我們以前學習的都是一個人或一個物體運動的情況,如果是兩個人或兩個物體同時相對運動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應用題。
二、引導思疑
1.創設動態情境,準確理解題意。.
微機屏幕顯示準備題: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張華每分走60米,李誠每分走70米。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張華、李誠是怎樣走的?結果會怎樣?
屏幕顯示張華、李誠兩家用太陽表示并不斷閃爍,當發出一聲悅耳的響聲后,張華、李誠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經過3分鐘后兩人相遇,這時又發出一聲悅耳的響聲,張華走的路程用藍色表示,李誠走過程的路程用紅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淺黃色,色彩清晰艷麗。
學生觀察后提問:有幾個人在運動?出發時間怎樣?從哪里出發?出發后方向怎樣?結果怎樣?
板書:人:兩個 時間:同時 地點:兩地
方向:相向 結果:相遇
2. 觀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師利用微機逐分逐分地演示兩人走的時間與路程變化情況,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完成下表.
根據以上微機的演示讓學生填寫下面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
走的時間 張華走的路程 李誠走的路程 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現在兩人的距離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填完上表后讓學生討論:
①出發3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
②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
①讓學生說說小強和小麗是怎樣運動的?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微機屏幕顯示線段圖。
③讓學生根據線段圖復述題意,同時想象兩人同時從家里走向學校的過程。
(3)分析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
問:怎樣求兩家的距離?
啟發學生說出兩種解法:
① 求兩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來。
64×4+70×4
②求每分兩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兩人所走路程的和。
×4
4.比較兩種算法。
讓學生說說兩種解法分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導學生觀察兩種解法的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5.做一做①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面對面走來,經過6分鐘兩人相遇,求兩地間的路程.
P
甲 乙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時甲行了多少米?×=米
c.兩地間的路程()×+×=米
另一種解法:
a.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兩地間的路程是[+]×=米
②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4小時相遇,一輛汽車每小時行48千米,另一輛汽車每小時行52千米,求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
四、拓思創新
1.甲乙兩個工程隊同時修筑一條公路,14天修完,甲隊每天修280米,乙隊每天修300米,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2.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對出發,甲車每小時行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0千米,6小時后兩車還相距30千米,求兩地之間相距多少千米?
篇5:《相遇問題》備課教案<\/h2>
《相遇問題》備課教案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說課稿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系;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展性目標:經歷比較、優化的學習過程,發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學生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二)在游戲中引入;(三)在操作中發現;(四)在鞏固中深化;(五)在總結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背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發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二)在游戲中引入
1、理解意義:新授課時,我以學生經常在做的'兩個游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游戲1:紅綠燈相向 游戲2:跨步子相對
思考:兩個游戲,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 聯系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三)在操作中發現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后,問你想研究哪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么?,F在小組合作,我們來研究相遇問題,請你利用相遇卡擺一擺,并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說課稿答)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四)在鞏固中深化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節,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節:起跑線,是只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2、小名和小化從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時相對而行,小名每分鐘42米,小化每分鐘48米,兩人幾分鐘后相遇?
第二環節: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比一比三道題的聯系與區別;
A、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3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B、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幾小時相遇?
C、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經3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0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幾千米?
3、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80千米,貨車每小時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距10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環節: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
你真棒祝賀你隨著一聲聲贊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臺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篇6:相遇問題<\/h2>
現代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綜合應用相遇問題說課設計
相遇問題?相遇問題(教案初稿)一,?????????? 知識準備。1、練習(1)??? 郵遞員騎自行車從甲地到相距3000米的乙地送信,速度是200米/分鐘。多少時間后能夠到達?3000÷200=15?說出你所依據的數量關系:板書:速度*時間=路程(2)修一條隧道,甲隊的速度是12米/天,6天修完。這條隧道長多少米?口答:列出算式并說出你列式的依據。12*6=72(米)? 說說數量關系:板書: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2討論:甲,乙兩隊合修一條隧道,可以怎么修? ????? ?有三種情況:第一、兩隊實行倒班制;第二、從兩端同時開始開鑿。第三、兩隊從一端一起開鑿。補充問題:哪一種的效率最高哪?結果會怎樣?(進行猜測,引起認知沖突。)???????? 甲、乙兩隊可以分別從兩端同時開鑿。結果會相遇。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人或物同事合作一個工作的有關問題。?反思:準備聯系,主要是為了能夠為了接受新知識進行的鞏固和喚醒相應部分的知識。同時,也考查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利用自己的經驗、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鍛煉。?二,?????????? 問題展示。1、出示例1,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由于使用了高科技經過6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1)??? 讀題,理解題意。①??? 已知條件:a、? 甲隊工作效率――12米/天;b、乙隊工作效率――14米/天;c、打通所用的時間――6天。D、合開,同時從一端開鑿。② 未知條件:(求什么?)? 隧道的長度是多少米?乙隊?????????????????????????????????? ?????甲隊?????????? ????????????????????????????????????????? ?????????????????????????????????????????????????????? 14米/天??????????????????????????????????????????????????????????????????? 12米/天??????????????????????????? ?米? 利用課件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列出算式解決問題:12*6+14*6???? 分別表示的意義:?? =72+84????? 12*6表示甲隊的工作量,14*6表示乙隊的工作量=156(米)? 工作總量=甲隊的工作量+乙隊的工作量答:隧道長度是156米。?(12+14)*6?? “12+14”表示的是什么?(工作效率和)=26*6??? =156(米) ??????? 答:隧道長度是156米。?(12+14)*6??????? 甲,乙1天開鑿的米數之和*天數=隧道長度。 ?板書:工作效率和*時間=工作總量。?這道題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數量關系哪?與我們以往學習的有什么區別??反思:這里是全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原有的學習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可以順利地接受并理解地一種解決方法。但是,第二種則需要進一步理解。為什么可以把兩隊的工作效率相加?是講解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這里最主要的解決方法是利用課件的直觀和學生抽象思維來解決。所以這里課件一定要注意直觀性和明確性。?2、展示例2:??? 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每分鐘800米,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分鐘200米。他倆經過3分鐘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郵遞員1???????????????????????????????????? 郵遞員2? ?????????? ????????????????????????????????????????? ?????????????????????????????????????????????????????? 800米/分????????????????????????????????????????????????????????????? 200米/分?(1)??? 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800×3+200×3 =2400+600=3000????? 中間的過渡過程,簡略地給出。然后,引導學生列出下面的算式?!?????????? (800+200)*3????? “800+200”表示的是什么?=1000*3??? =3000(米)?答:甲、乙兩地相距3000米。?根據例1,你能總結出他根據的是怎樣的數量關系嗎?速度之和*時間=總路程?反思:在例2當中,最主要的是想說明不僅在工作效率當中可以使用“和”,在路程的問題當中,也可以使用“和”的概念。把所學習過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擴展和達成教育教學目標?。同樣這也是對學生元認知的直接運用。??? 3、展示例3:??? 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其摩托車的速度是每分鐘800米,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分鐘200米。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1)??? 讀題,理解題意?已知條件:總路程;摩托車和自行車的速度;?未知條件:相遇的時間?800m????????????????????????????????????????? 20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00m3000÷=3000÷1000=3???? ? 答:經過3分鐘相遇。?反思:這是針對于本節課內容的變式訓練,主要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思路達到靈活和多角度掌握知識的目的。另外也起到鍛煉學生有序思考的'作用,在數學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三、小結。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你知道了哪些新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時間=工作總量;速度之和*時間=總路程?反思:及時地進行擴展,對上面的數量關系增強抽象的變式的訓練。單純從數量關系上面變式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和元認知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四、鞏固與提高。(首先比較兩題之間的區別,然后根據全新的數量關系列式計算。)?(1)??? 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個站相對開出,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71千米的速度,另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9千米,開出后3小時相遇。兩個車站的距離是多少千米?(2)??? 兩個車站的距離是420千米,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地車站相對開出,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71千米,另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9千米。兩列火車多長時間后相遇??五、教學后記:篇7:相遇問題<\/h2>
相遇問題
現代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綜合應用相遇問題說課設計 相遇問題相遇問題(教案初稿)一,知識準備。1、練習(1)??? 郵遞員騎自行車從甲地到相距3000米的乙地送信,速度是200米/分鐘。多少時間后能夠到達?3000÷200=15?說出你所依據的數量關系:板書:速度*時間=路程(2)修一條隧道,甲隊的速度是12米/天,6天修完。這條隧道長多少米?口答:列出算式并說出你列式的依據。12*6=72(米)? 說說數量關系:板書: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2討論:甲,乙兩隊合修一條隧道,可以怎么修?有三種情況:第一、兩隊實行倒班制;第二、從兩端同時開始開鑿。第三、兩隊從一端一起開鑿。補充問題:哪一種的效率最高哪?結果會怎樣?(進行猜測,引起認知沖突。)甲、乙兩隊可以分別從兩端同時開鑿。結果會相遇。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人或物同事合作一個工作的有關問題。?反思:準備聯系,主要是為了能夠為了接受新知識進行的鞏固和喚醒相應部分的知識。同時,也考查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利用自己的經驗、知識來解決問題的鍛煉。二,問題展示。1、出示例1,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由于使用了高科技經過6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1)??? 讀題,理解題意。①??? 已知條件:a、? 甲隊工作效率――12米/天;b、乙隊工作效率――14米/天;c、打通所用的時間――6天。D、合開,同時從一端開鑿。② 未知條件:(求什么?)? 隧道的長度是多少米?乙隊?????????????????????????????????? ?????甲隊?????????? ????????????????????????????????????????? ?????????????????????????????????????????????????????? 14米/天??????????????????????????????????????????????????????????????????? 12米/天?米利用課件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列出算式解決問題:12*6+14*6???? 分別表示的意義:?? =72+84????? 12*6表示甲隊的.工作量,14*6表示乙隊的工作量=156(米)? 工作總量=甲隊的工作量+乙隊的工作量答:隧道長度是156米。(12+14)*6“12+14”表示的是什么?(工作效率和)=26*6??? =156(米) ??????? 答:隧道長度是156米。?(12+14)*6??????? 甲,乙1天開鑿的米數之和*天數=隧道長度。板書:工作效率和*時間=工作總量。?這道題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數量關系哪?與我們以往學習的有什么區別?反思:這里是全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原有的學習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可以順利地接受并理解地一種解決方法。但是,第二種則需要進一步理解。為什么可以把兩隊的工作效率相加?是講解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這里最主要的解決方法是利用課件的直觀和學生抽象思維來解決。所以這里課件一定要注意直觀性和明確性。?2、展示例2:??? 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每分鐘800米,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分鐘200米。他倆經過3分鐘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郵遞員1???????????????????????????????????? 郵遞員2? ?????????? ????????????????????????????????????????? ?????????????????????????????????????????????????????? 800米/分????????????????????????????????????????????????????????????? 200米/分?(1)??? 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800×3+200×3 =2400+600=3000????? 中間的過渡過程,簡略地給出。然后,引導學生列出下面的算式?!?????????? (800+200)*3“800+200”表示的是什么?=1000*3??? =3000(米)?答:甲、乙兩地相距3000米。?根據例1,你能總結出他根據的是怎樣的數量關系嗎?速度之和*時間=總路程反思:在例2當中,最主要的是想說明不僅在工作效率當中可以使用“和”,在路程的問題當中,也可以使用“和”的概念。把所學習過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擴展和達成教育教學目標。同樣這也是對學生元認知的直接運用。??? 3、展示例3:??? 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其摩托車的速度是每分鐘800米,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分鐘200米。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1)??? 讀題,理解題意?已知條件:總路程;摩托車和自行車的速度;?未知條件:相遇的時間?800m????????????????????????????????????????? 20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00m3000÷=3000÷1000=3???? ? 答:經過3分鐘相遇。反思:這是針對于本節課內容的變式訓練,主要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思路達到靈活和多角度掌握知識的目的。另外也起到鍛煉學生有序思考的作用,在數學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三、小結。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你知道了哪些新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時間=工作總量;速度之和*時間=總路程反思:及時地進行擴展,對上面的數量關系增強抽象的變式的訓練。單純從數量關系上面變式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和元認知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四、鞏固與提高。(首先比較兩題之間的區別,然后根據全新的數量關系列式計算。)(1)??? 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個站相對開出,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71千米的速度,另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9千米,開出后3小時相遇。兩個車站的距離是多少千米?(2)??? 兩個車站的距離是420千米,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地車站相對開出,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71千米,另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9千米。兩列火車多長時間后相遇?五、教學后記:
篇8:《相遇問題》教案設計<\/h2>
《相遇問題》教案設計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津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系;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 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3、 情感目標: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實踐探究、鞏固深化、課后小節。
(一) 創設情境
(二)實踐探究
1、理解意義
(1)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2)制定目標——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3) 聯系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
(4) 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5)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2、 實踐操作
小組合作:(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么?
3、 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90頁,例3
(1) 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C 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三) 鞏固深化
1、 口答:
先說說解答思路,再列式計算——目的是鞏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經過4.5分兩人在學校相遇(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兩家相距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自選——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練習十八 1、2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 編題: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點評:
本節課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使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教學方法的設計合理新穎。在課的開始播放錄像——馬路上的場景,把學生帶入了生活的情景中,從錄像中學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學的難點,既直觀形象又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巧妙的設計了“相遇卡”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主動參與探究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為新課做好了鋪墊。在鞏固深化這一環節中,開放性練習的設計(讓學生自己設計運動情況),由學生自主選擇,從單一走向開放,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
本節課的設計,符合“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他們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同時教師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紅橋區實驗小學趙麗 點評:侯立岷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津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系;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 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3、 情感目標: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優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實踐探究、鞏固深化、課后小節。
(一) 創設情境
(二)實踐探究
1、理解意義
(1)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2)制定目標——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3) 聯系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
(4) 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5)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2、 實踐操作
小組合作:(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觀察表中的數據,研討發現了什么?
3、 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90頁,例3
(1) 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C 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三) 鞏固深化
1、 口答:
先說說解答思路,再列式計算——目的是鞏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經過4.5分兩人在學校相遇(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兩家相距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自選——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練習十八 1、2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 編題: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點評:
本節課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使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教學方法的設計合理新穎。在課的開始播放錄像——馬路上的場景,把學生帶入了生活的情景中,從錄像中學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學的難點,既直觀形象又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巧妙的設計了“相遇卡”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主動參與探究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為新課做好了鋪墊。在鞏固深化這一環節中,開放性練習的設計(讓學生自己設計運動情況),由學生自主選擇,從單一走向開放,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
本節課的設計,符合“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他們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同時教師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篇9:相遇問題<\/h2>
教學目標
學會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通過分析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難點:明確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準備
用簡便方法解答下列各題:
1.甲乙兩輛汽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甲車每時行45千米,乙車每時行55千米,5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2.兩個修路隊合修一條公路。甲隊每天修200米,乙隊每天修350米,8天正好修完,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3.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而行。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3分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遠?
學生獨立解答后訂正:
×5=500;
×8=4400;
×3=270。
重點講解第3題的解題思考:
兩人每分共走一個速度和,即50+40=90,經過3分相遇,就走了3個速度和。
學習新課
1.將復習題3改為例6。
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
分析思考:
①小東、小英要走多少米,兩人才能相遇?
②兩人每分共走多少米?
③兩人幾分才能走270米?
學生列式計算:
答:經過3分兩人相遇。
學生分析解題思路:兩人相遇時共走了270米,而他們每分共走50+40=90。看270米中包含多少個90米,就需要幾分?
數量關系式: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時間。
2.將復習題1和2,也改編為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并解答。
甲乙兩輛汽車從相距50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對開出。甲車每時行45千米,乙車每時行55千米,幾時相遇?
兩個修路隊合修一條4400米長的公路。甲隊每天修200米,乙隊每天修350米,修完這條路需要幾天?
學生解答后,同桌互講解題思路,訂正。
①500÷=5;②4400÷=8。
鞏固反饋
1.P60“做一做”。
補充第2問:
相遇時,兩人各行了多少米?
600×8=4800, 200×8=1600。
2.甲乙兩組電工,要架設一條6000米的電話線。他們同時從兩端架線,甲組每天架設660米,乙組每天架設540米。完成任務時,兩組各架設了多少米?
3.選擇下列各題的正確算式,并說明理由。
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38千米的兩地相向行走,甲每時行3千米,乙每時行5千米,經過幾時后二人相距6千米?
正確算式是。
①÷;
②÷;
③6-38÷。
甲乙兩個內河港口相距240千米,拖船順水每時航行10千米,逆水每時航行8千米。在甲乙兩港之間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時間?
正確算式是。
①240÷;
②240÷10+240÷8。
討論:
第小題是不是相遇問題?為什么?
4.課后作業:P61:5;P62:6,7,8。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求相遇時間的相遇問題是以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為基礎的,在充分復習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基礎上,通過改編提出新的問題、畫圖思考和講解題思路,學生掌握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通過補充問題,選擇判斷等練習,學生掌握相遇問題中的一些變化,并通過討論區別相遇問題與行程問題的不同,提高學生解答應用的能力。
板書設計
篇10:相遇問題<\/h2>
例6 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答:經過3分兩人相遇
篇11:相遇問題<\/h2>
教學目標
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難點: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準備
1.口頭列式并計算:
小明每分走50米,小華每分走60米。
小明、小華5分共走多少米?;②×5=550。)
小明5分比小華少走多少米?;②×5=50。)
學習新課
1.認識相遇問題。
請兩名同學到教室前邊迎向走,相遇為止。
同學們注意觀察并說出他們是怎么走的?
再走一遍,注意觀察兩人之間的距離有什么變化?
教師:當兩人之間的距離變為零時,我們就說兩人“相遇”。
具有“兩物、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這種運動特點的行程問題,叫做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
相遇問題與以前學習的行程問題有什么不同?
2.準備題。
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張華每分走60米,李誠每分走70米。
學生打開書,看線段圖填表。
走的時間/張華走的路程/李誠走的路程/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現在兩人的距離
同桌二人用一把尺子、兩塊橡皮合作演示張華與李誠的行走過程,并說出每過1分后,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現在兩人的距離。
思考:
①出發3分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
說明3分后,兩人相遇了。
②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小結: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兩家的距離。
3.學習例5:
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此題是不是相遇問題?怎么看出來的?
學生用學具演示小強和小麗的行走過程。
思考并討論:
①校門口是否在兩家的中點?為什么?
②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
③兩人4分后在校門口相遇,說明他們兩家相距的米數正好是什么?
怎樣求兩人4分走的路程和呢?
學生列式計算,并講解。
解法1:
答:他們兩家相距540米。
解法2:
重點理解第二種解法。
①兩人同時走1分,他們之間的距離有什么變化?。)
③3分后縮短了幾個速度和?
④4分后縮短了幾個速度和?
小結:速度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和。
比較以上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哪種解法簡單?為什么?
討論得出:
區別:從數量關系上看,第一種解法是用兩人各自的速度乘以時間,得出兩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第二種解法是根據兩人同時出發后相遇,所走時間相同,可以先算出兩人每分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先求“速度和”,再乘以時間。
聯系:從數學知識上看,兩種解法的算式之間的聯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第二種解法比較簡便,它是第一種解法的簡便運算。
鞏固反饋
1.P59“做一做”。
學生獨立解答后,分析解題思路,訂正。
解法1:54×5+52×5=270+260=530。
解法2:×5=106×5=530。
用哪種方法解答?×2.5=96×2.5=240。)
2.研究 P61:2。
思考:這題是不是相遇問題?它與相遇問題有什么不同?
怎樣解答?×3=83×3=249。)
為什么解答方法與相遇問題相同?
3.將例題改編成:
如果同時行5分,會出現什么情況?此時兩人相距多少米?
如果4分后兩人還相距150米,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如果小強先走2分后小麗才出發,經過4分相遇,兩家相距多少米?
×4+65×2=670;②65×+70×4=670。)
4.課后作業;P61:1,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相遇問題是研究兩個物體同時運動的情況,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是多種多樣的。相遇問題關鍵是要弄清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變化情況。由于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經驗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運動的變化特點。因此在復習了行程問題的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后,通過兩名同學的表演,引導學生觀察、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又多次通過用學具演示及同桌的合作,不僅使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相遇,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及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這一教學難點,還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后,又出現了各種變化情況,有利于防止學生死套公式,形成思維定勢,提高學生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篇12:相遇問題<\/h2>
解法1:
小強所走路程+小麗所走路程=路程和
65×4+70×4
解法2: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和
×4
答:他們兩家相距540米。
篇13:相遇問題一<\/h2>
教學目標
1.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點,并能解答簡單的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運動和時間變化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一、以舊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說明理由.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4小時行了240千米,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行駛240千米需要幾小時?
教師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二)創設情境
1.錄音(或錄相)“有一天,張華放學回家,打開書包正準備做作業.發現沒在意將同桌李誠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她趕緊給李誠打電話通知他,兩人在電話中商量了一會,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辦法可以讓張華把作業本還給李誠呢?同學們你能幫助他們想出幾種辦法呢?”
2.小組集體討論
(1)張華送到李誠家;
(2)李誠來張華家取走;
(3)兩人同時從家出發,向對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給李誠.
篇14:相遇問題一<\/h2>
(1)找兩名學生表演第三種情況,其余學生觀察并說出是怎么走的?
教師指出:當兩個人的距離為零時,稱為“相遇”
具有“兩物、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這種特點的行程問題,叫做“相遇問題”
篇15:相遇問題一<\/h2>
(三)出示準備題:
張華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張華每分走60米,李誠每分走70米.
走的時間
張華走的路程
李誠走的路程70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
現在兩人的距離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二、教學新課
(一)教學例3
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師指名讀題,并在例題中“同時”、“相遇”的下邊用紅筆做上標記.
請同學解釋這兩個詞的含義.
3.由學生嘗試解答例3
4.結合線段圖訂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5.比較
(1)兩種算法哪一種比較簡便?
(2)兩種算法之間有什么聯系?
三、鞏固練習
(一)志明和小龍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龍每分走52米,經過5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二)兩列火車從兩個車站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2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兩個車站之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討論:行程問題在出發地點、出發時間、動動方向、運動結果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板書:出發地點:兩地
運動結果:相遇
(三)兩只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出發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兩船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四)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學生用手勢表述題意.
2.比較:與前面題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處?
(五)甲、乙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米.
甲車開出后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經過2小時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由學生用手勢語言向同組同學介紹題意.
2.由學生獨立解答
3.出示四種不同解法,請同學小組討論并做出判斷.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通過上面兩個例題我們可以看出,行程問題也還有許多變化,請你猜一猜,行程問題還可能有哪些變化?
(相背、同向、不同時、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個物體運動……)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行程問題中最基本的一種,求路程,它需要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怎樣求?如果要求“相遇時間”該告訴我們哪些條件?怎樣求呢?請同學們在課下思考?
五、課后作業
(一)兩只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二)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六、板書設計
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