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毛姆刀鋒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6-05

毛姆刀鋒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8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刀鋒讀后感-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1

兜兜轉轉數年后,他來到印度,開始冥想,聽先知講道,到山中靜修,并最終感知開悟。

印度教之于當地人是毫無保留的完全信仰,可之于美國人拉里則是多了幾分客觀觀察的一種哲學體系?!皩喕剞D世的信仰已經深入他們(印度人)的骨髓,而對于我們,那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不相信?!?/p>

他在某次冥想時,清晰地看到一長串的人在他面前排成一隊。這些人形象之清楚猶如真人站在他面前一般。對此拉里的看法是“這有可能是我睡著后做的夢,也可能是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微弱的燭火上,進入某種催眠狀態,而我像看你這樣清晰地看到的那三個人,只不過是我潛意識中保留的影像而已,但也有可能他們就是我的前世?!?/p>

印度人對信仰之虔誠,確實令人動容。一個邦的財政部長,曾就讀于牛津大學,學識淵博,思想開放,突然某天放下家產妻兒,當了一名托缽僧。兩年后拉里再次遇到他時,他渾身赤裸,只圍著纏腰布,留著胡子,長發披肩,正徒步到印度各個圣地朝圣。

拉里在恒河之上見到的場景,“成千上萬人在河里洗浴驅邪并禱告。一個又高又瘦的'人,頭發蓬亂,胡子亂七八糟,只用布條遮住了私處,他站在那里,伸展著修長的手臂,仰著頭,面向初升的太陽大聲禱告……我無數次在黎明時分前往恒河,觀看那奇異的景象,始終心懷感嘆。那些人的信仰不是半信半疑的,他們沒有保留,也沒有不安的懷疑,只有一顆純粹的虔誠之心?!?/p>

這讓我想到大同的石窟。有朋友曾我問:“你會被眼前的石佛感化嗎?”雖然只是陰冷雨天時匆匆游覽,幾年過去了,云岡石窟在我心底留下的震撼絲毫未減。站在石像腳下以及每每回想起來,內心總是沉靜的、寬闊的。對云岡石窟我始終念念不忘,總想有機會還要去。這大概也可以稱得上佛祖的召喚吧。

當然讀完這本書,我依然是傾向于理性的,信奉科學精神。這本書帶給我的重要感受也不是宗教的洗禮,而是發現只篤信科學、理性、邏輯,特別容易產生是非對立。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不痛不癢的偽科學常識,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言語都有違于邏輯嚴謹,很多人只依賴個人經驗行事而不聽信專業的建議。秉持著科學的精神,這些都是不對的。而從感性的角度追根溯源,這些錯誤其實甚是可愛,沒必要打壓,有的甚至值得被推廣。比如對待過度養生的老人家,傳授科學營養知識是無用的,不如送一些無害的營養品,老人家心情愉快對身體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人是不科學的,比如拉里,但他值得被尊重。有些人是不高尚的,比如伊莎貝爾和艾略特,但他們代表的卻是普通大多數,拉里對他們看破不說破,毛姆對他們說破卻不排斥。因為人與人之間并無太多是非對錯,有的只是不同而已。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2

超脫的拉里寄托著毛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思考。在毛姆晚年的心靈告白中,我們看到毛姆覺得戰爭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種對欺騙的提示:它打碎了“人們曾經以為是真實的一切”。使人們“從夢幻中醒來,開始反思到底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距離”。同時,毛姆也認為,戰爭是人類自我中心過于膨脹的結果。規避戰爭的方法,除去種種現實因素,在心靈之中首先是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觀念和意識,而應該達到“無我”的境界,在精神與字宙的和諧相融、交流無阻中體味生命的無限。毛姆以拉里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表現了對人之本質的認識:心靈中存在無數的欲念,是欲念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動力。而拯救人,首先需還心靈以平靜。

《刀鋒》實際上以一種現實主義的面貌,表現了與表現主義相似的人生荒謬本質論。盡管毛姆并沒有采用直接走入內心、訴諸神秘直覺的方法。《刀鋒》在小說內涵上采用的是一種反諷,是讓意義在自我矛盾的相會中被抵消摧毀。

拉里與伊莎貝爾的愛情走到絕路,許多人認為是偶然事件的結果,事實上是無法挽回的必然事件,用社會學中的價值沖突理論可以做出合理的解讀。價值沖突論認為社會并不是整合,而是存在著不同利益群體,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各自持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念導致社會沖突。

拉里與伊莎貝爾的分手,實質上揭示了美國新興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對歐洲古老文明的巨大沖擊。隨著美國的日漸強大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各國的削弱,美國代表著急功近利,物質追求的價值觀念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流社會觀念,對歐洲一直持有的文明優越感幾乎是顛彼性的沖擊。拉里如果生活在半個世紀前的歐洲社會,他都只是歐洲古老文明中極為平常的個體,而正因為他生活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解構的歷史關口,使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極致。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3

毛姆一直是屬于那種名氣不小,但始終算不上一流的作家。《刀鋒》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書。

選中這本書讀,主要是因為書中所主要探討的關于人生觀以及宗教等哲學命題感興趣。書中主人公拉里(以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對人生、對生死以及人存在意義的探求和追問深深打動了我。雖然自己不能像拉里那樣“晃膀子”去追尋,但拉里的形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精神家園。由于母親的原因,我對于人生存在的意義一直很模糊,一會兒在虛無一會兒在悲觀中搖擺。為了能獲得積極活下去的理由,我也試著向宗教求助,讀過幾本宗教方面的書,也陪著母親去過幾次教堂,但*教的`教義無論在理智還是情感上,都很難讓我接受。在書中,拉里與“我”所講述的他對*的懷疑也正是我的所不理解的方面。后來,拉里從東方哲學“羅摩克里希納教”中所找尋到的答案,到是能夠讓我信服。其實,我也一直相信,任何宗教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真理,那就是一種“絕對”,也就是道家說說的“道”。但是道的玄之又玄是很難讓人悟到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會體會到拉里得道的那種境界。

毛姆描寫人物的逼真也算是一絕。在他筆下,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艾略特的虛榮、市儈、精明;伊莎貝拉的拜金;拉里的單純、超脫;甚至一些一筆代過的小人物也活靈活現,真是達到了一閉上眼睛,一個個人物就浮現在眼前的地步。在描寫人物的功力方面,毛姆甚至不落巴爾扎克下風。讀了《刀鋒》就像再現了一回二十世紀初歐洲上流社會的全貌。

毛姆敘事的風格也很特別。初讀起來,覺得鋪墊過多,不簡潔,甚至有點賣弄學識閱歷之嫌。但越讀到后面,越覺得總看慣了中國小說的質樸,看看毛姆的小說也別有一番風味。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4

艾略特,蘇姍,蘇菲,拉里,伊莎貝爾……

拜服艾略特的執著,折服蘇姍的豁達,佩服蘇菲的徹底,羨慕拉里的追逐,也理解伊莎貝爾的世故。

盡管每個人的人生從彼此對立的角度看來都是瘋魔的,不被理解的。但那的的確確,真真實實是他們的人生啊,他們傾其一生追逐的人生不是么。

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是成功的。

艾略特對社交的執著,讓他在生命的盡頭,還惦記著一封邀請函的回信。

蘇姍的豁達讓她最終躋身于上流社會。

蘇菲歇斯底里的墮落讓她如愿以償。

拉里按自己的意志,煢煢孑立,踽踽獨行。

伊莎貝爾過上了幸福的貴族生活。

每個人都以自己獨有的自傳體寫完自己的刀鋒人生。讓人感嘆又讓人唏噓。蕓蕓眾生,我們自己的人生傳記又何嘗不是刀鋒人生呢。

皮囊只有一面,而人性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所以艾略特在社交場所如魚得水,所以蘇姍在大染缸里活得游刃有余。所以蘇菲在苦難來臨后墮落宣泄。所以拉里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所以伊莎貝爾嫁給現實和世故。

刀鋒人生割傷了每個人,也重塑了每個人,最后成全了每個人。

人生的意義在哪兒?也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心無旁騖地走完這如刀鋒般的人生吧。唯有心無旁騖才會做到忘我,才不被生活本身所傷害。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5

本書非杜撰,根據毛姆身邊的人和事加上想象思考形成的鮮活字體,就連作者自己用的也是真名,當然為了不引起騷動人物的姓名還是要瞎編。我總覺得一本好的著作它的字體一定是靈動的,人物身型和心理一定是發展變化的,不似照片上按照規范擺好姿勢的模特。

書的開篇給我們介紹了一位特別的老者,他近六旬,一表人才,儀表堂堂。上面的八個字都是我們平常形容年輕人的,如果不是譯者疏忽,那就是作者想強調這位老人的保養和穿著自己體格都很有格調,是個自律講究的人。艾略特一個混跡在上流社會的浪漫主義者,沒有妻子沒有情人,沒有孩子的單身貴族。他最為得意洋洋的就是舉辦各種宴會邀請名流參會,或去赴宴。他總是風趣幽默,讓宴會從不冷場,可謂天生就是個交際的好材料。

我不是個殘酷的人,但我還是想要把艾略特讓人感到悲涼的結局說給大家,我不知道這樣的對比是否是毛姆的本意,與其敷衍的說出寫的好,還不如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才是對作者最大的慰藉。身患尿毒癥的艾略特躺在床上,毛姆從遠方來看他,聽他說愛德娜飛上了枝頭舉辦宴會卻沒有請他,還差遣保羅·巴頓來借他最為榮耀的伯爵服。

來探病的不到十個人,唯一收到的禮物是一束寒酸的花。以前參加宴會大吃大喝的朋友沒有一個關心她的死活。毛姆借助愛德娜的嘴說出:說他搬弄是非,社交界已經數不上了,成了個老厭物。跟了四十年的侍者約瑟夫暗地里盼著他能早點歸去,好能夠得到艾略特早已安排好的贍養費。

就算死亡來敲門的時候他還要急著回毛姆造假的請帖,理由是“不能因為我就要離開,忘掉禮貌”。我不信他會是那個誹謗造謠的人,更不信他待人刻薄沒有同情心。

不知道艾略特有沒有懷疑過這些人吃他喝他稱為朋友這類人的真心,或者什么時候有沒有發現這些人丑陋的嘴臉。如果有的話我希望是最終的時刻吧,至少以前的日子里他的心都能感受到陣陣的暖意,孤獨之感沒有纏繞在他的身上順著身體攀沿。

拉里是個戰后受傷的青年,最好的伙伴為救他死去,讓他對人生產生了疑惑。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控制不了死的`丑惡,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么,世界上為什么會存在惡,我又要為什么而活著。這些大部分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會困惑過,也明白即使解不開這些謎團依舊可以走向成年成為壯年。拉里不一樣,他要去尋找這些答案,本意愿帶著未婚妻一起卻沒想到道不同,于是一個人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從書本那里獲得指引,從行走獲得指引,去過很多地方,最終在印度獲得了心中的安寧。去思考那些宗教和人的關系,去思考上帝和輪回,讓自己的意念來得到改變,明白任何外在的金錢,權利,擁抱等從實質上都給不了人們滿足,只有在自我靈魂中找到安慰才能回歸生活的真實狀態。

他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生活著,不結婚不生子,拋棄財富,擺脫束縛。毛姆之后見到他臉上充滿了滿足的笑容就知道這種自在的生活讓拉里更富足。這讓我想起他的《月亮和六便士》里面那個拋家棄子的主角,最后如愿做了最喜歡的事,并獲得了認可。毛姆總是在跟我們假設各種活法,我們沒法評論說哪種好,哪種糟糕,最終的評判標準還是我們內心的滿足感。電影《芳華》最后劉峰和小萍來參加婚禮,話不多待人溫和,心理充滿了滿足,比起我們這些對生活失望的樣子似乎歲月在他們身上寬容了很多。

毛姆初見伊莎貝爾她有健康的體質,對生活滿足,從內心里流露著幸福感但不能用美艷來形容她。后來再見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變得十分美麗,身材苗條品味不俗。經常在午后讀著書品品酒。之后為了阻止拉里娶索菲她設計讓重燃生活希望的索菲徹底幻滅,以至于最終被殺害赤身裸體拋尸大海中。聽到這個消息的伊莎貝爾一絲絲的悲傷很快被快樂代替,被毛姆拆穿的她依舊穿著時髦準備去赴宴。

毛姆咄咄逼人的話沒有引起她的一點點激憤,可說到拉里還有別的女人她一反常態怒目否認。明明是她自己主動放棄結婚嫁給格雷卻還要控制著拉里的拉里。想起來《延禧宮略》里面的魏燕婉拋棄凌云澈后還不能接受他愛上別人的事實。最后也如舅舅艾略特一般只能通過別人的恭維和肯定來活著。

以前的蘇珊與一個有錢有車因為沒有才華果斷分手,到現在變得學會享受金錢樂趣,讓人些許震驚。毛姆評論她的畫“畫也如人一般,像浮光投影,不踏實,但是有一種花枝招展的美。”當她知道拉里的遭遇后第一反應是覺得他可憐,就知道毛姆和蘇珊的這次再見估計就是永別了。

雖說造化弄人但每個人也都如愿以償。艾略特最終按照他描述的告別方式體體面面的入葬。拉里寫了本書繼續過著自己自在的生活。伊莎貝爾忙于赴宴請客樂此不疲。蘇珊與情人修成正果,讓女兒過上有錢人家的富裕的生活,馬上將在辦自己的第一個畫展。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6

“你究竟在尋找什么呢?”

“尋找問題的答案?!?/p>

這是書里出現最多的對白。毛姆先生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月亮與六便士》里不顧世俗的斯特里克蘭德,還是《刀鋒》中特立獨行的拉里,都毅然決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傾盡一生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像作家七堇年的詩那樣: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詼諧幽默而又尖銳的筆調,直書人性,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兜朵h》講述的是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歸來的年輕人拉里,在目睹了戰爭時代民不聊生、人們流離失所的慘狀,經歷了自己的戰友為救自己而犧牲之后,開始思索世界與生命的本質問題。為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與伊莎貝爾的婚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欲橫流的生活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學圖書館中,不亦樂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們,幫助其擺脫精神和身體的疾苦。

我時常覺得,一個人來到這世上,終得激起幾聲回響,才不虛此行。拉里這一生輕的像風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卻又厚重的如山間的磐石,正氣長存于天地間。他曾說:“上帝最喜歡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識盡力而為的人?!碧ㄈ缑仔?,也學牡丹開。行走在刀鋒之上,向著你心里炙熱的靈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極致,做一名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奧義書》有言:“一把刀的鋒刃是很不容易跨過的,所以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我們常常執念于物質生活的利益得失,對于鋒刃的精神生活總是望而卻步。而拉里,卻是一個如同刀鋒般銳利的人,他以銳意精進的姿態追尋著解脫之道,為此不惜斬斷一切,越過刀鋒,即使越過刀鋒之后,在刀的那一面,無人等候。拉里曾經說過,不急燥,對人顯隨和,慈悲為懷,丟掉一個我字。像蘭道爾南的詩是那樣活著:

我從不與人爭,沒有人值得我與之爭。

我愛自然,其次愛的是藝術。

我向生命之火伸雙手取暖,火快烤殘了,我也準備離去。

也許,在盡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這樣“晃膀子”的姿態,做楊絳筆下的“隱身人”去過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葦以航,跳脫時間的束縛,活出生命的質量和高度。這樣的人生不也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嗎?!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7

毛姆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能把人性寫的那么透徹,我太喜歡他的書了。

這里面每位人物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艾略特成為社交名流;伊莎貝爾憑著巨額財產,活躍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松賺錢的穩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蘇姍·魯維耶的生活無虞;蘇菲求得一死;拉里獲得幸福之道。

多好啊,世界的存在就是有這樣的多樣性,只要不做傷天害理,違背人倫道德的事情。追求任何事情都是內心的驅動,無論是金錢,財富,權利,愛情,奉獻,犧牲……當然惡的事情存在,善良的事情亦能存在。

只要追求到了就是幸福呀,我不是圣人,也不是惡人,我也是這個世界最普通的凡夫俗子。突然想到當年明月說的一句剛好挺符合的:成功,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

關于拉里和伊莎貝爾,兩個三觀不和的人是沒法在一起,拉里:“我向你建議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實得多。我真希望能夠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興奮”,而伊莎貝爾的訴求是如此簡單:“你難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情嗎?我只是一個正常的女孩子,我現在二十幾,再過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時行樂?!?/p>

什么是苦,相對于什么苦?相對于糖,還是對于苦瓜。哈哈,人生真有意思。

嘗了苦瓜,再吃糖,得多甜呀。

毛姆刀鋒讀后感 篇8

有個說法是三十歲到四十歲讀刀鋒,但是沒辦法啊,我讀完了才知道這一說法。

但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人們也不一定讀得透徹啊。在第六章里我完全是云里霧里,但除去一些頗顯不切實際和梗概性的東方哲學,和一大堆羅列的術語和歷史人物,我還是對故事情節有了些膚淺的了解。

我想,現實中一定沒有拉里這樣的人,為了一個“答案”,放棄物質生活,翻山越嶺,顛沛流離。

“在他身上我看到年輕人少有的沉穩”“他的微笑永遠溫暖而真摯”“他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并不是刻意的'疏離感”

……毛姆在書中大致這樣評價他,拋給我一個遺世獨立,內心深沉似海的飄飄然的形象。

書中運用大量的對比和反諷手法突出他的單純和堅定,用絕對的毛姆式旁觀者視角縱觀他的心路歷程,總之,讓人對拉里各有各的看法,敬佩也好,不能理解也好,他至始至終活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思想里,活在這本書里。

結局的“圓滿”也讓人十分悵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和歸宿,到最后,沒有誰過得更好,或過得更壞,拉里也不例外。精神的高度不是為了在世界上有什么亮眼的成績,也不是在旁人眼里有光鮮的外表,也沒有什么好壞高下之分。

或許拉里會繼續開著卡車在心里思考梵的意義。但那又怎樣呢,我們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答案”,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從事著什么。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