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發布時間:2025-05-12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大小》幼兒園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運用感官感知物體的大小,發展幼兒初步的比較能力。

2、通過觀察比較大小不同的物品,初步理解物體大小的相對關系。

3、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感知物體大小的相對關系

活動準備

皮球 兔子 籃子 雨傘 等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和小朋友做游戲。

二、活動過程

1、比較皮球的`大小:黃色球最大,紅色球不大也不小,藍色球最小。

2、兔子找籃子:先把4只大小不一樣的兔子和籃子貼在小黑板上,然后讓4個小朋友連線,最后老師移動籃子配給一樣大小的兔子。

3、展示掛圖:藍色云朵、綠草地、紅花、胡蘿卜、白菜、房子……

小朋友把胡蘿卜摘下來。

小朋友把胡蘿卜和籃子連線,老師把胡蘿卜放進籃子。

小朋友把大小不同的白菜放進籃子

三、拓展延伸

雨傘和數字搭配

1、小朋友上黑板連線:4把大小不同的雨傘和數字1 2 3 4連線

2、教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圖畫,全體操作。

教學反思

活動結束時還有部分幼兒不會連線,特別是第2、3把雨傘容易連錯,下次教學應該突破這個難點。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多少的比較方法。

2.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3.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4.在探究三個關系符號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分類及一一對應的思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建立數感,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學準備:PPT、或主題圖。1-5的數字、<、>、=等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發現問題

1.課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圖

師:仔細觀察圖畫,看看你們看到了什么?

師:數一數,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匯報交流。

生:4個梨,3只猴子,3個桃子, 2個香蕉。

3.動手操作 。

(1) 師:請同學們用學具擺一擺圖上有的東西,怎樣擺就能看出那種水果多,那種水果少呢?

(2) 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個桃、1個梨、1個香蕉,夠不夠?怎樣擺能一眼看出來?請同桌小朋友一起擺一擺,說一說。

②匯報。根據學生的匯報,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

( )和( )同樣多;

( )比( )多;

( )比( )少。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認識 “=”

師:小朋友們說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為什么?

師:猴有3只,桃有3個,一只小猴吃一個桃子,剛好夠吃,我們就說猴和桃的數量同樣多,3和3同樣多,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等號”)

課件 出示 3 = 3 讀作:3等于3

等號

師:一起和老師寫一遍,3=3,讀作3等于3。請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練習幾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說幾遍,看看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寫法和讀法。

學生活動:同桌讀寫后再抽問幾個學生,保證人人都會。

2.教學“>”(猴和香蕉比)。

師:小猴吃完了桃子,還沒有吃飽,那他們接下來吃什么水果好呢?

師:我們來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進行比較啊?

師:一個對一個,咦,發現小猴比香蕉多,怎么辦呢?

①學生匯報。(課件出示一一對應的擺法) ……

②引出大于號。

師:4比3多,在4 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等號行嗎?“我們把這個等號變一變,”課件動畫演示等號變大于號:把等號左邊的口張大點,右邊的.口變小點,就成了大于號。(讓學生體會到符號之間的聯系)

③這個式子4>3怎么讀?(4大于3)。用手勢幫助我們記住大于號:“大數在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號”。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在前用大于,小數在前用小于,相同數間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三、練習與拓展

1.練習使用“<”“>”

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

請同桌交流:說一說幾大于幾?幾小于幾?課件逐一出示

2.再次體驗: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觀察這些算式,用大于號和小于號時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于號,大口朝右小于號,兩邊相同用等號”。)

(1)揭題:我們今天認識了“>”、“<”,“=”這三個好朋友。(出示課題)

(2)課件出示書P18“做一做”第1題。

(3)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4)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猴子,誰多誰少,幾小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講評。

(5)游戲:排排隊。請5位學生上來當數字娃娃1、2、3、4、5,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① 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② 誰?誰最小?請隨意選出其中兩個數比大小?(每個學生用 “﹤”“﹥”擺擺看,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匯報。)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下課后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幾等于幾?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和分辨大與小。

2、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大、小皮球、籮筐各一個,大小蘋果若干、樹一棵、餅干若干、大小(臉盆、包、書、瓶子、盒子、玩具汽車、椅子、)環境布置:大?。ê?、樹、花朵、草莓、魚)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青蛙)誰來啦?今天小青蛙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你們歡迎嗎?

2、看小青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禮物呀?(出示皮球)

二、觀察初步認識、感知大與小

1、有幾個皮球呢?(幼兒手口一致點數)帶來幾個呢?哪個大呢?哪個小呢?(學說大球、小球)

2、誰會用手勢做一做大球的樣子?那小球的樣子可以怎么做呢?(一起學一學)

3、游戲大與小。師:大球。幼:邊說邊做動作。(教師說的速度由慢到快)

4、比大小

(1)老師和幼兒比大小手,誰的大?誰的???

(2)小朋友和爸爸、媽媽比一比手、鞋、衣服,看看誰的大/誰的???(親子同樂)

(3)幼兒自由交流。

(4)邀請幼兒在大家面前講一講。

(5)游戲《拍手、跺腳》(親子同樂)師:大手拍(家長拍三下),小手拍(幼兒拍三下)小手大手一起拍(家長幼兒一起拍)跺腳的方法同上。

5、找大與小幼兒在活動室里找一找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三、游戲

1、《吹泡泡》。(親子同樂)幼兒和爸媽一起游戲,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個大泡泡幼兒和爸媽慢慢的往后退。吹成小泡泡時,一起往前走。

2、摘蘋果。

師:小朋友真聰明,找到了這么多的東西,老師這里還有什么?(出示蘋果樹圖片)這是什么樹呀?樹上結滿了什么樣的蘋果?紅紅的蘋果有大有小,想不想摘幾個帶回去呀?

師:但要按要求摘,假如摘錯了就不能帶回去,摘對了才能帶回去呀,摘到的可以存在爸媽那里。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4

課題:

比大小

內容:

小數的大小比較

課時:

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少年宮正在舉行少年演講比賽,下面是先出場的是鄭強和李明。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他們的成績出來了!鄭強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誰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樣表示?為什么?板書:9.87<9.90

1、 第三位選手出場了,張華,他的成績是9.96分。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說一說你的怎么比的。

2、 第四位選手是王平。我們一起來關心他的成績:評委說,王平的.表現比張華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你們猜猜他可能得多少分呢?

3、 小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

三、鞏固與應用

1、 四位選手的體重是這樣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37.80千克。 請你把他們的體重按順序排列起來。

2、 第10頁練一練第1、2、3、4、5題。

四、拓展與總結。

1、第11頁6、7題。

2、怎樣比較小數的大???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按大小特征排序并進行相應的匹配。

2、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皮球大小各1個,圖片,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題(出示大熊和小熊)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客人,你們瞧!他們是誰???出示圖片(小熊大熊)兩只熊哪里不一樣?你們能猜出誰是大熊誰是小熊?。槭裁??(大熊要大,小熊要?。?/p>

師:你們都認識了這兩位客人了,你們怎么跟他們打招呼啊?(大熊好,小熊好)

二、實物直觀比大小

師:大熊和小熊想來做運動帶來了一個球(出示大皮球)。你們說這個球應該給誰呢?

你們覺得這個球是大球還是小球???為什么?

我再拿來一個球,現在請你來比一比,哪個球大,哪個球???你們是用什么辦法比出來的呀?

(小結):原來,我們可以用眼睛看的方法比較出大小,一個東西是不能比大小的,只有找個好朋友跟它一起比,兩件東西一起比才能知道誰大誰小。(目測法)

三、幼兒實物探索

師:兩只熊啊,今天還帶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呀?請你找出大的`東西用手上的貼貼紙貼在它身上。教師和幼兒邊說邊檢驗。

四、按大到小排序

師:你們的小眼睛真靈,現在我要加大難度靠考考你們,咦?又滾來一個球,現在三個球請你說說看哪個最大哪個最小?請個幼兒來從大到小來排排隊,再請個幼兒從小到大排排隊。

五、分辨圖片大小

師:兩只熊非常開心又來了一只熊,她來了,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個熊最大,哪個熊最?。空堄變簭拇蟮叫∨判?。三只熊現在要去動物園找朋友做游戲??词鞘裁磩游铮磕隳芙o三只熊找到相應的好朋友嗎?為什么?

小結:大熊要找大的動物做朋友,小熊要找小的動物做朋友,剩下來的動物就可以和中間的熊做朋友了。

六、幼兒操作,檢驗

師:動物園里還有很多其他的動物都已經放在你們的小凳子底下了,你們拿出來看看,請幼兒舉起手中大的動物搖搖,再舉起最小的動物搖搖(幼兒上來粘貼)現在請你們幫他們找朋友吧。

師:你們看,大熊中熊,小熊他們的朋友可真多啊,我們來看看這些動物是不是他們的好朋友?(比對大小,如發現錯誤,請幼兒指出糾正)

七、延伸活動

師:玩累了,我有兩塊正方形的餅干,你們用眼睛看不出大小的時候,有其他的好辦法知道誰大誰小嗎?

這時候我有個好辦法,我們可以把兩塊餅干重疊在一起,一邊對齊,看看哪個有多出來邊緣那就哪個比較大。

現在請小朋友到后面每人拿一塊餅干和不同顏色的好朋友疊在一起比一比看看誰的大,誰的小。

八、舞蹈游戲:三只熊(用身體動作來表示大小)

師:今天大家都很開心,我們來學學大熊和小熊的動作來跳舞吧,我們用身體來表示大熊,我們用縮起來動作來表示小熊,好好一起來跳舞吧。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6

教學內容:教科書17頁,練習二5、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于、大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會用數字、符號或圖形進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結合點:

1、 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2、 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圖片學具:3只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

教師準備“猴吃水果圖”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圖”的電腦課件)

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愛的小猴子抱來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們圍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數畫面中的水果。

讓學生觀察畫面,師提問:畫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引導。數水果的數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順序數。

3、 示象形圖。

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出水果的數量的基礎上,派代表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讓主題畫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從畫面中跳下來,擺成如第17頁的象形圖,并標上數字。

4、 認識符號“=”的含義

(1)提問:有幾只猴和幾個桃?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嗎?

(2)讓學生用學具擺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的圖案。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前面所學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并用課件顯示教科書第17頁中的“3只猴對3個桃”的圖。

(3)教師指名回答問題,師生共同總結:“有3只猴和3個桃,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同樣多,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

(4)教師在兩個3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等于3”。

5、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讓學生根據問題:有幾只猴和幾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嗎?以小組為單位用學具擺一擺。

b) 學生匯報,師生總結: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數比香蕉的個數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師在3和2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大于2”。

6、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用前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學。

b) 師提問:每只猴能吃到一個梨嗎?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總結:有3只猴和4個梨,猴的只數比梨的個數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個梨,還有一個。

d) 教師在3和4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小于4”。

6、擴展活動

學生認識了各個符號后,引導學生思考:“不看圖,能確定3>2、3<4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巡視。學生說的也許不是教師心里的答案,但對學生的想法應予以鼓勵,并引導學生回顧1---5的點子圖的排列情況,想1---5的排列順序,最后師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認識符號“>”、“<”

讓學生對著“>”、“<”每個人發揮想象,他們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怎樣記住“>”、“<”。指名說說。只要學生說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許他們想的是你所沒想到的。同時要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記憶,教師不要橫加干預。

二、鞏固練習

1、練習二5

讓學生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 )里填上數,然后根據“>”、“<”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里填數。

2、 練習二6

教學內容:教科書17頁,練習二5、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于、大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會用數字、符號或圖形進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結合點:

1、 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2、 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圖片學具:3只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

教師準備“猴吃水果圖”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圖”的電腦課件)

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愛的小猴子抱來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們圍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數畫面中的水果。

讓學生觀察畫面,師提問:畫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引導。數水果的數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順序數。

3、 示象形圖。

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出水果的數量的基礎上,派代表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讓主題畫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從畫面中跳下來,擺成如第17頁的象形圖,并標上數字。

4、 認識符號“=”的含義

(1)提問:有幾只猴和幾個桃?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嗎?

(2)讓學生用學具擺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的圖案。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前面所學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并用課件顯示教科書第17頁中的“3只猴對3個桃”的圖。

(3)教師指名回答問題,師生共同總結:“有3只猴和3個桃,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同樣多,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

(4)教師在兩個3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等于3”。

5、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讓學生根據問題:有幾只猴和幾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嗎?以小組為單位用學具擺一擺。

b) 學生匯報,師生總結: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數比香蕉的個數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師在3和2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大于2”。

6、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用前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學。

b) 師提問:每只猴能吃到一個梨嗎?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總結:有3只猴和4個梨,猴的只數比梨的個數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個梨,還有一個。

d) 教師在3和4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小于4”。

6、擴展活動

學生認識了各個符號后,引導學生思考:“不看圖,能確定3>2、3<4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巡視。學生說的也許不是教師心里的答案,但對學生的想法應予以鼓勵,并引導學生回顧1---5的點子圖的排列情況,想1---5的排列順序,最后師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認識符號“>”、“<”

讓學生對著“>”、“<”每個人發揮想象,他們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怎樣記住“>”、“<”。指名說說。只要學生說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許他們想的是你所沒想到的。同時要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記憶,教師不要橫加干預。

二、鞏固練習

1、練習二5

讓學生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 )里填上數,然后根據“>”、“<”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里填數。

2、 練習二6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7

新一輪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改版使用,與老教材的知識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不過,在對"多與少"方面的教學內容上實質沒有多大的變動,只是在教學"多與少"的相關問題時,側重于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歸類總結,其好處在于能夠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數學思維??蛇@一來,不少學生在對"多與少"的理解時,卻容易產生混淆(特別是高年級中的分數復合應用題,混淆就更嚴重了),現就此問題作以下一些探討性分析。

1.簡單"多與少"的理解

小學低年級就開始給合"圖文"對"多與少"問題開始進行相關的訓練教學,當然,這類問題對這些小學生來說,也許會答得津津有味,但要真正理解其中數學量的含義,我想應該沒有幾個學生弄懂。比如: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學生都知道是用"大數"減"小數"),雖然問法不同,含義不同,但在同一個題中都可以用同一個減法算式。

例如:小明有8個蘋果,小東有5個蘋果,小明比小東多幾個?小東比小明少幾個?其解答都是用同一個算式:8-5=3(個)。

2.一般"多與少"的理解

進入中年級后,"多與少"的教學內容就更進了一步,我認為在此階段,學生在理解上存在幾方面的難度。第一、在數字上稍偏大,學生會列算式,但容易算錯;第二、條件比原來要多了,也就是說不像低年級學習時的只有兩個量,而現在出現了第三個量,運算過程也多出了一步;第三、給出的`條件開始有了轉彎,這種新的數學邏輯思維方式,學生一時還不易掌握。例如:(1)甲有1200元錢,乙有8500元錢,甲比乙少多少元?乙比甲多多少元?(像這樣只有兩個量,學生都知道是用大數減去小數,只是計算難度稍大一點)。(2)小紅有70元錢,小華有85元錢,小西有80元錢,小紅比小華少多少元?小華比小西多多少元?(此類給足條件的應用題,只要學生多加細心,找準了誰和誰比、問題也會迎刃而解)(3)甲有7個桔子,比丙少3個桔子,而丙比乙又多5個桔子,甲比乙多多少個?(給出的條件有了隱性條件存在,學生就容易產生思維上的混亂了。解答方法:首先求出丙的7+3=10(個)、然后求出乙的10-5=5(個)、最后用甲的個數減去乙的個數7-5=2(個),因此,讀懂題意是首要,找出乙的個數是關鍵)。

3.復雜"多與少"的理解

小學高年級的"多與少"教學,其復雜之處就在于分數應用題方面了,很多學生就會直接求出,如:甲比乙多幾分之幾?甲÷乙或甲-乙,這樣的求法就不對了,產生錯誤的原因就是未能

比大小幼兒園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認知的匹配,讓幼兒互相交流一下。

活動準備:

1、購買好4種以上水果若干(如蘋果、梨、香蕉、桔子等、西瓜、火龍果等等)。2、果盆4個。

3、水果獎章數個。

4、圖片,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蘋果、梨、香蕉、桔子各若干只。

2、出示貼有蘋果、梨、香蕉、桔子圖案的果盆各一個。

3、讓幼兒自選一個水果,跑到相應的果盆前將水果放到果盆中,然后跑回。4、每次都放對的幼兒獲得水果獎章一枚。

指導重點:

1、根據實物水果的形狀、顏色與果盆上水果圖案進行認知匹配。

2、讓幼兒學說水果名稱。

活動結束:

小朋友互相探討,然后一起聽音樂,吃點心。

幼兒園托班數學活動:小豬住新房

活動目標:

1、在情境游戲中進一步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并能根據圓點或數字找到相應數量的小豬。

2、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與同伴間的合作能力,養成互相謙讓的品質。

活動準備:美麗的森林場景、數字卡片1——9、圓點卡片1——9、小房子9幢、小豬大卡片1——9張活動過程:

一、童謠《小肥豬》引入。

師:小豬寶寶,過來讓媽媽看看你們長得怎么樣?(幼兒圍在老師身邊一起律動童謠。)

二、新房上的秘密。

1、師:你們吃得好,睡得香,所以都長得胖胖的,真好,媽媽也真高興。前幾天媽媽在森林里給你們造了許多漂亮的小房子,等會兒我們一起去看看,小房子上還藏著秘密,看你們誰能發現。

2、幼兒自由欣賞新房,尋找房子上的秘密。

3、集中交流。(新房上有圓點卡片,它能表示多和少。)

4、進一步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找到與圓點表示相同數量的數字卡片。

師:圓點上的.多和少可以用數字寶寶來表示,那我們一起幫圓點找到他們的好朋友吧!

5、猜猜小房子上的卡片有什么用處,發散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

6、交待媽媽設計卡片的用意。

師:剛剛呀你們都說了好多好多卡片標記的用處,是的,不同的地方標記有不同的用處,今天呀媽媽用這些卡片就是告訴你們,每幢房子上面圓點或數字是幾就住幾只小豬。

三、小豬住新房,嘗試同伴間的合作意識,鞏固對數字的理解。

師:現在我們要去住新房了,你可以請上你的好朋友,住進你們喜歡的新房,等會兒媽媽要來檢查的,你們不可以爭搶的哦。

四、根據小豬大卡片上小豬數量的多少,找到相應的小房子,進一步鞏固理解數的實際意義。

師:剛剛我們的小豬寶寶真好,都能和好朋友一起住新房,看,我們還多出了許多房子,那我們邀請遠方的朋友一起來住,好嗎?我們根據他們上次寄來的照片,幫他們安排好新房吧。(幼兒操作,老師巡回檢查。)

五、音樂律動《小火車》。

師:房子安排好了,那我們開著小火車去接他們吧!

幼兒園托班數學教案:感知2以內數量的關系

活動目標:

1、幼兒手口一致點數2個物體并說出總數。

2、通過活動,加深幼兒愛媽媽的情感,表達對媽媽的愛。

活動準備:

1、蘋果、大紅花、帽子、衣服個兩樣。

2、兔媽媽、貓媽媽圖片。

3、幼兒操作材料。

4、送媽媽的禮物,里面幼兒不同數量的物品。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兔媽媽和貓媽媽。

今天是兔媽媽的節日,我們來看看兔媽媽有幾個?(1個)也是貓媽媽的節日,貓媽媽有幾個?(1個)

一個兔媽媽一個貓媽媽,有幾個媽媽?數數。

(二)出示實物,感知2的數量。

今天,小兔和小貓一起去超市買了很多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買了什么,而且每樣東西有多少。

1、出示2個蘋果,數數蘋果有幾個?(練習手口一致點數,并說出總數)

2、出示2朵大紅花,數數有多少?

3、出示2頂帽子,數一數?

4、出示2件衣服,數一數?

(三)給媽媽送禮物。

我們小朋友也來給媽媽送些禮物吧。有幾個媽媽,每個媽媽送一樣,應該送幾個禮物。

提供操作材料,幼兒給媽媽送禮物。教師指導幼兒送時說說一個媽媽送一樣,兩個媽媽送兩樣。

(四)在創設好的環境中找2數量的物體,加深對2數量實際含義的認識(幼兒找到了給予肯定及鼓勵)。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