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5-11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匯總11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
這本書我記得很久之前買的,翻了一下購物車是16年10月下單的,買后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有點瘆人,就沒繼續看了。買之前不知道是講的什么,以為是天才少年,思維奇特之類的,看后簡單總結,是一本以對話形式寫精神病人的書,這本書看一遍就好。
當時火爆的原因應該是:一這是寫精神病人的.;二是可能挺多人找到了共鳴。內容應該是真實案例,有當事人驚悚的回憶,或者是殺人經歷,這點讓人有點害怕。
但整體看完你會思考,他們中的有的人真的是精神病人嗎?還是只是思想偏執,有點死心眼兒,在追求答案、刨根問底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其中有的確有病的,但那種高級知識分子,怎么最后也認為自己是病人了呢?因為他們在探尋結果時,找不到答案了嗎?還是發現自己的答案超出常人認知了,這種獨特的思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然后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
這些病人里也有作者佩服的人,無論從知識的淵博程度,還是理智的邏輯分析能力,無論是涉及物理學還是社會學、哲學,有些人完全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你不能說他們不對,而是我們未知。
不止一個人告訴我,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能只看表面。遇見事情時,有多少人能停下來思考一下,認真的研究本質?
作者后記里有一段經歷我覺得特別好,開始是對詩詞感興趣,然后了解詩人時代背景,怎么寫出的詩,接下來同時期的世界上發生了什么事,又從政治、人文、經濟、宗教多方面綜合了解,自己的思想價值體系和對世界認識的一個架構無形中就形成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2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不過,是看似。也許這個世界最精彩的就是這個世界本身。那么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道說:這里是人間;佛說: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說:這里是天堂和地獄的戰場;哲學說:這里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里是存在;歷史說:這里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里了。看來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也許問問旁人可能不會得到態度認真的回答,因為大家都在忙著自己的升職加薪或是學習知識,很少人愿意面對這個問題,除非,瘋了。瘋了,瘋了,瘋?想到這作者把目光轉向了另一群人,精神病患者。
走進這本書仿佛走進了一個玄幻的世界,我看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的世界。我驚奇的發現有些精神病人的邏輯居然是很清晰的即便是一種看似異乎常人的邏輯。而他們也有和常人一樣的各自不同的性格滔滔不絕的,沉默不語的,拐彎抹角的`,沒事找事的。他們以我們不懂得的方式在觀察著這個世界,也許這就是我們認為精神病人難以溝通的原因了吧。
作者說,他希望讀者可以撥開文字和表象的迷霧,更開闊地接近著奇妙的世界。看完這本書后,我對這個世界有了進一步的思考。我們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二維的,三維的,甚至是四維的?真的希望經過我自己的思考,有一天我可以驕傲的對別人說,在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3
實話實說,我是看不懂這本書的。那些人講得東西太深奧,像什么量子力學,四維空間,我都不明白。可還是想看,不為什么,就是想。
作者說,有一個精神病科醫師告誡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訴你的世界觀,不然你遲早也會瘋的。讀到這里,突然有些羨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換句話說,因為我知識不夠,理解力也不夠,所以我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我是個普通人,沒有超高的智商,也沒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過一輩子,也許就是我的'歸宿了??戳诉@本書,突然覺得諷刺,我不能成為什么改變世界的大人物,卻連瘋也做不到了嗎?你可能想說,瘋有什么好的。但我并不是想瘋,只是想擁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所以從現在起,努力地讀書,不為別的,只為讓自己的命運屬于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問一問自己,我真的足夠優秀嗎?
我并不比別人優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門薩——這本書里的一個精神病人就是門薩會員。所以沒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一點成績,一柜圖書,都沒什么了不起,至少我現在,連瘋的資格都沒有。
每個天才都有可能是個瘋子,每個瘋子也都有可能是個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當個瘋子,至少現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為什么事想不開而瘋了,我希望能做個真正的瘋子,天才的瘋子,希望那時候,我能有瘋的資格。
好好讀書吧,不然當你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你連瘋的資格都沒有,該是多么可悲!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4
是一個朋友推薦給我的這本書,我便試著讀了,讀后才發現這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
《瘋子在左天才在右》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讀者可以了解到瘋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并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是真的,我覺得他們是早出生的天才。(出生的時間合適的是普通人,早一點的是天才,再早的是精神病,我認為。)
我不認為他們說的'都是子虛烏有,只是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但我們不知道的就不代表沒有或不正確,只是我們的見識達不到而已,就像書中說的:蠟燭照不到的地方不是什么都沒有,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
當看完幾個關于物理科幻的章節時,我感覺他們所說的內容是可以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解釋一些科學謎題,不管正確與否,思路很新穎。我總是邊看邊想,仿佛看到了世界真相。對螞蟻,石頭是另一種生命形態的說法讓我驚呆了,想法新奇,但邏輯卻無懈可擊,我們過去的觀念太循規蹈矩了,就像我們一直堅定地認為生命必須要有水,總是用自己來做標準,難免有些狹隘。另外一些哲學的東西也使我欣喜不已。而這書中的好多東西都是我聞所未聞的,一邊看一邊笑一邊醒悟,感覺很好。其中有些做法我真是想盡快嘗試(是不是我也有精神病?。?/p>
這本書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畢竟不是誰都想聽這些怪人在想些什么又說了什么,但或許只有這些人才能擺脫常規思考吧。即便書中內容不是真的,當本科幻小說看也是不錯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5
好奇——“他們”的世界,緣何而來?同樣的身體構造,同樣的社會環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想法那么堅定,不會被輕易動搖,他們的精神世界那么單純,不受各種外力所干擾?當然,排除了那些個人成長經歷特殊的案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作者從這個疑問出發,帶領我走入這個神奇的殿堂。
迷惑——這是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然而訪談的內容許多我都覺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認可。比如在《蘋果的味道》一篇里面,主人公“閉關”尋找感覺、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東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類的修行,要是我有這樣的環境條件的話,也會試一試。
《角度問題》一篇,只是闡述了一番看問題的角度,并沒有什么非正常認識。所謂患者,言辭幽默,邏輯嚴謹,也沒有發表什么標新立異的言論,行為不過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個孩子的房間,但這對于一名職業插畫師來說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為什么會被認為是精神病?
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訪談錄里面以對話的形式所記載,我絕對會把它劃分為一篇科幻小說,可是當我回憶起曾經著迷的那些科幻小說,讀起來都覺得滿真實,就像凡爾納在他的那個年代寫的小說,當時的人們讀起來覺得天馬行空,可現在卻有許多科學幻想已經成為現實。閱讀過程中,和作者一樣,想要惡補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線性動力學的基礎知識。
《飛禽走獸》里面這個19歲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種動物,哇塞,這種超能力多酷!當然,排除那些過于偏執的,以及那些所謂的“有邪教教主”潛質的個例。
所以,我困惑,或許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潛質?我問朋友看過書后的感覺,她說感覺她自己就是一個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對一些患者的時候,會感覺面對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識太淵博、邏輯性太完美、信念太堅定,我甚至經常想我其實是一個不具備淵博知識,沒擁有完美邏輯,信念又不堅定的精神病人。”
敬佩——一方面敬佩作者,有疑問就會付諸行動不停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收獲。一方面佩服他采訪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幾何學研究生物進化的,還有那個自覺研究瑪雅文明停不下來的……
讀完之后,我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一本訪談錄,而是一本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圖書,從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識變得形象而易于理解,分形幾何學這樣高深的名詞也變得淺顯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遺失文明的過程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從他們的角度,從花的角度看花,從云的角度看云,世界多彩而純凈;從他們的專注,執著于一件自己愿意執著的事情,認真、專注從來不是空口號,困難、束縛、環境、世俗從來都不是事兒。
而我,或是大多數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著吧,想不明白就迷糊著吧,生活本就疲于應對,哪來精力專注思考?
釋然——作者用《果凍世界》這篇作為最后一篇,看完之后忽覺輕松很多,看了前面過多的從各種角度解釋的世界,紛紛雜雜,腦子凌亂,最后卻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時空穿越多宇宙理論也好,被噩夢纏繞也好,無窮無盡的孤獨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釋了,時間與空間不用分割開來看,而處于其中的我們也無法跳出來看,那些依附于物質卻又獨立于物質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凍中的氣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質……就是一個大果凍——這樣的比喻多簡潔,這樣的角度真是足夠超脫和宏觀,物質的盡頭,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后統一,從細節進入,從宏觀走出,是一種了解和學習的方法。
很感謝作者,讓我們了解了基于這同一物質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過于執著,便成癡;過于不思,則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見”來結尾,是一種曾經深入地用心感悟,努力去全面了解后的俯視,而我,卻是因孤陋寡聞鮮于思考慣于渾渾噩噩的`無知。
此處引用文中一句話作結尾:“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大地的眼睛去看大地,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用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6
我在初中的時候就一直聽別人提起過,但因為不怎么喜歡看書,所以未曾看過。而正是因為這個名字富有魅力,才讓我有了翻開它的興趣。
新穎的地方,首先是這本書的風格。作者高銘,通過以記錄對話的形式去側面描繪了一群精神病人。每一章都會有不同的人和高銘對話,說的內容也不同。這種獨特的視角我還真是第一次接觸。沒想到這樣的寫作風格,竟會深深地勾住了我的心,激發了我不曾擴大的思維。
看了前言的我想當然地認為,和作者對話的就只是單純的腦子有問題的病人,但我讀了幾張后才漸漸領悟了這本書的走向。每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中,都有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或者說世界觀。那些患者之所以被稱為“患者”是因為“普通人”無法接受他們的世界觀。而正是有了對不同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的作者的存在,我們才能從側面,深入地了解到他們內心的獨白。說幾個印象比較深的吧,有一回,作者對面坐的是一個會模仿人的行為的年輕女子(來自于“真正的世界”一章)。她的親人,朋友都和她保持距離,因為他們認為她被“附體”了。從作者和她的對話中,我知道了她模仿人的行為是因為想要最直觀去感受別人的感受,類似于換位思考,只不過跟真實罷了。那她的親戚朋友或許不知道她的想法,或許聽說了卻根本不能接受。而這正是患者是“患者”的原因所在。
不像他們,作者全程保持著接收的狀態,但也不給予任何的評論,像是一臺傳輸機器,把患者的思維完完全全的寫在了紙上。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者世界觀,作者打消了評論的念頭,讓世人自己去批判去感知“患者”的世界,兩個世界觀的碰撞,往往不是一件好事,這也是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矛盾的緣由。你認為把腦子穿個洞會獲得奇異的能力嗎?你覺得在不同的宇宙中有著和我們相同的副本嗎?你是否同意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會讓我思如泉涌,精神活躍,我的靈魂像是在審核著某些東西,但卻又無法獲得任何的信息。
雖然讀的書少但有句名言我還是知道的—“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著就是我想點評的所有內容了,因為也許別人看這本的書,他們會覺得和我看的完全不是同樣的內容。用224頁的“角度問題”來舉例是再好不過了,同樣是一個女患者,她堅信每個人看帶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尤其的小孩,他們甚至比大人跟能認清本質。于是她舉了個例子,帶小孩去商場,小孩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她蹲下去想要安慰孩子,無意中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腳,交融錯雜著移來移去,這才明白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才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們不能說別人的看法是錯的,也不能堅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總之接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
說到這,我覺得也差不多了,要想體驗這本書的真正內涵,還需每個人親身的閱讀。最后作者在后記中寫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
“結束?不,還早著呢。還有更多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多有趣的東西等著我呢。這本書的開始我就說過了,還記得嗎?一切并沒有結束,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探尋永不停息?!?/p>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7
起初買這本書是因為陳喬恩(女神)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推薦此書,本著愛屋及烏的原則決定拜讀此書。書拿到手里很厚實的一本,按照我看書的速度估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剛完前兩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只要有時間就會抓緊時間看。
這本書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幾乎每一篇都是一個巨好的電影劇本,題材、故事、人物,無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為幾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強的'邏輯思維,絲毫不擔心劇情上邏輯出紕漏,而電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構建起他們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們的規則來建制起另一個迥異的世界,這多么有趣。借書里的話說,“我自己也有成為精神病的潛質,這讓我擔心又興奮,興奮的是我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新鮮領域,讓我饒有興致,這起碼在接下來較長的時間里我有一個好的興趣點,我是知道的”這也是我讓我無法停止閱讀的原因。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示,很多故事讀過許久再回想起來有會有另一番滋味。
-
實習報告網小編精心推薦:
- 苦難造就天才讀后感?|?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讀后感?|?在酒店實習報告?|?親情在我身邊?|?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句詩“聽從生活的安排,是快樂的”我對這種聽從有時候是接受的,有時候又覺得接受就是違背本意的所以時常會糾結。這或許就是書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瘋子也罷都是安排,聽從安排或許就是快樂吧!
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自省的價值的(很多次理所應當的瞬間我們真的很難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實),此書推薦給那些曾經像我一樣心靈長滿雜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8
天才在哪,瘋子在哪?
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就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這回趁著有實體書,通讀全書。
讀之前就大概了解本書是講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滿神秘感的地方,感覺不會像醫院那么神圣,也不像醫院那么陰森,共同點是人們不會想進去待著,但精神病院會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開一角窺探一下。
有些瘋子并不是真正的瘋,他們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讀完本書,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為自己不同世俗的舉動,而被誤關進來,里面很多內容講述高深莫測的世界觀、科技觀、生命觀等。我記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監控地球的間諜人;有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過去;有人研究科學技術否定現在,這些人讓人感覺需有很強的邏輯及豐富的知識,怎么能被認為是瘋子。
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種動物,有人在平靜的屋子感受到大風的.侵襲,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沒有那么的高深,但卻也讓人無法捉摸,一些無法去想象的事情,卻真實的感受在他們身上。
看完本書,真的沒有辦法去下定論,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書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應該去醫院看一看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9
我本來想看完這本書在寫讀后感的,可是我發現里面好多感觸深刻的章節,那些讓我著急讀完的段落,真的忘得很快,不知道是所有人都這樣,還是我一個人。這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它的出現也是值得一提得溫暖故事。其實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某個綜藝節目上推薦的。后來總是有意無意的看到它的名字。直到這學期開學,我人生第一次和爸爸逛了書店,所以這本書是爸爸買給我的。我查了一下本書作者高銘,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精神病醫療從事者。可是越讀越發現,雖然他的表達方式不帶有感情色彩,可是每個故事的尾巴,都會在主人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寫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
對于書中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我都有很大的感觸,有的做法令人自閉,有的對世界的認知太令人驚訝,有的`自身的經歷就很不可思議。我自認為我是一個對世界包容度很高的人,可是依然有一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令我疑惑。比如這篇《永生》里的主人公,可以重生,并且留下了前世痛苦的回憶。還有《在墻的另一邊》里的主人公,他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天才走火入魔?他告訴我,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實的,未知的一切都在墻的另一邊。
書中很多地方確實有藝術加工,看得出作者很努力的把精神病人的思維寫得完整而又邏輯性極強。網上有個評論說“不要盡信,權當讀個樂子”,可是年輕人嘛,我們的特點就是想太多,看進去了就順便思考一下人生和宇宙什么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0
書已經結束了,不過不得不說,過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書中,每一個所謂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卻反而比正常人,更加執著,更加堅定著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會被正常人視作病人。
本書一開始,從對世界的看法,來漸漸導入,最后卻不知不覺中升華到了人的存在,時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討。
影響深刻的有很多,挑幾個簡單描述一下吧,那個說作者是書中角色的,至今仍覺得他真的很聰明,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來構筑自己的夢想,雖然做法甚是不當。那些四維生物,泡沫世界,時空理論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們的邏輯,層次,還有那個內心默默守護著,三只小豬的故事的患者,那個深刻體會,前生前世之境,如同無法逃脫的束縛的囚犯的,讓人惋惜的病人,還有對妻子的那份真摯的情感,不由得讓人心生敬意。
或許,我們真的太過于,去否定,去質疑,去不屑一顧,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對其的思考,真的驚醒了我,原本只是作為一個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歸社會,卻沒能發現他身上,已經發生著重大變化,而他卻因此接受各種檢測,被當作了實驗對象。意識真的很強大,甚至可以決定你身邊的一切,當然前提是你足夠渴望,不對以及屈服!
最后要說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質疑,或者挑刺什么的,畢竟出版成一本讀物,肯定是要經過處理,編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說,故事,不是才會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結局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諸于行動,其淵博的知識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種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讓我們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嗎?
今生只若、初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1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風的眼睛去看風,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石頭的眼睛去看石頭,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為什么小孩子不喜歡逛街,試著蹲下來和小孩子一個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動,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當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時候請抱起她,讓她看到和你一樣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聽到過一個故事,有個精神病人拿著傘蹲在草坪上,別人問他,他說我是一個蘑菇。當時我并不理解,覺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當我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對話”蘑菇。
這篇文章寫一個女生會模仿任何一個人,語調,語言,動作都像極了,一個老人或或者親近的人。她說:“我開始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決定還是用這個最笨的辦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個角度看。不過,這個換角度,要復雜的多。因為要換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個世界!最開始我先是慢慢觀察別人的細節,然后記住那些細節的特征,再然后開始試著模仿別人、體會對方為什么這么做。說白了就是變成你模仿的那個人。模仿的時間久了,會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態,進—步,就會學會用對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么。”
-
需要更多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網內容,請訪問至: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