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故事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4-09紅軍故事讀后感(錦集十二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紅色故事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1
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紅軍長征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故事寫到,譚友林在進入草地時得了傷寒,病得十分嚴重。同志們給他做了東西吃,他一丁點也咽不下去,只能天天喝水。譚友林的右臂上本來就有傷,這樣一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嚴重了,傷口每天都能擠出半杯膿血。草地的氣候變化無常,難以猜測,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暴雨,譚友林因為發燒,他貪圖涼爽沒有及時披上牛皮做的遮雨斗篷,這一場雨加重了病情,差一點奪去了他的生命。等雨一停,他剛下馬就昏到在帳篷前。等他醒來,發現大家都因為擔心他,勸他坐擔架??勺T友林拒絕了戰士們的提議,他怕因為自己連累了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繼續在草地里前進。到后來,經過楊醫生的精心治療,還有同志們的關心和愛護,他的身體才慢慢好了起來。
讀完這個故事,想想我自己,和譚友林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呀!記得在我六歲的時候,有一次生病發高燒,體溫有41度,每天在醫院掛鹽水的`時候,我總是哭哭啼啼的,沒有像譚友林那樣堅強,忍著病痛繼續長征,我和他們比,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太渺小了。他們是真正的革命戰士,我們應該多讀書,了解革命烈士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生活,去回顧他們在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的艱苦生活,激勵自己在幸福的新時代,好好學習,健康成長!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2
我曾經讀過這樣一個長征故事:當年,陳賡同志在過草地時掉隊了,與他一同掉隊的還有一位小紅軍戰士。陳賡想把馬讓給小紅軍騎,被拒絕了,又把干糧讓給小紅軍吃,小紅軍拍拍鼓鼓的干糧袋說:“沒事,我還多著哪!”陳賡只好上馬走了。等他明白過來又返回找到小紅軍時,小紅軍已經餓死了。他的干糧袋里裝的是一塊燒的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在那艱苦的長征路上,戰士們懷著解放祖國的信念,萬水千山只等閑,沖破重重險阻,英勇遠征。那三十萬大軍,多少人正值青春年少,而到了長征結束,只剩下了三萬。在長征剛開始時,狂妄地叫嚷:“他們在走向深淵,走向死亡!”可是,在我們的紅軍戰士們看來,只要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以至于令他們一個個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留給了黨,留給了人民!就像故事中的`小紅軍,他深知,自己不餓死累死,倒在草地上的就將是陳賡同志。于是便由他自己迎接了死亡。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曾經大發感慨:長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話。西方記者斯諾把這稱之為“東方魔力”。我認為他們說的都不準確,這不是神話,也不是魔力,而是在國家興亡的緊要關頭迸發出的一種無法與之抗衡的精神力量!這股力量使它們忘記了自身安危,忘記了私欲,從而甘愿為了祖國的獨立富強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這是周文雍與吉鴻昌將軍在英勇就義時所作的詩句,這也正應了我們紅軍打不爛、拖不垮的傳言。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一位重走長征路的年輕軍人曾經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地址都成了遺址,笑容都成了遺容;長征是他們的苦難,苦難是他們的光榮?!笔茄?,七十多年前,我們的紅軍戰士經歷了九死一生,為我們打下了這大好河山,長征路上的一幕幕,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久久銘記,不能忘懷……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3
最近,我學習了第11課——《倔強的小紅軍》,我被小紅軍寧愿犧牲自己而不連累他人的精神深深感動。
在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大部隊在荒蕪人煙的草原上行走著,個個都累得大汗淋漓。慢慢地陳賡同志掉隊了,他拉著和他同樣累的馬行走著,忽然他發現有一個小紅軍也掉隊了,陳賡看他很虛弱,就給他干糧吃,馬讓給他騎,可是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了,而且陳賡還被小紅軍勸說上了馬,小紅軍就在那里等著他的同伴。走著走著,陳賡突然大叫,立刻調轉馬頭,回到了原來那個地方,可是小紅軍已經停止了呼吸。一個人在饑餓萬分的情況下,如果別人給你吃的,那真是雪中送炭,在勞累萬分的時候,如果別人給你馬騎,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呀!可是小紅軍小小年紀就可以忍受饑寒交迫的煎熬,這需要何等的耐力和毅力呀!現在我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上課,回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些不合口味的菜我還不吃,有些不好看的`衣服我還不穿,遇到一點痛和困難我就哭,我和小紅軍對比真是天壤之別呀!
我一定要學習小紅軍不怕困難,寧愿犧牲自己而不連累別人的精神。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要不怕困難,要不斷地磨煉自己的意志,做一個勇敢堅強的人。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4
深秋的一天,太陽已經偏西了,常常忍饑挨餓的陳賡感到十分疲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前面有個掉隊的小紅軍。陳賡走到他跟前,讓他騎馬,他懂事的說:“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去走吧?!彼麚P起干糧袋,說:“鼓鼓的嘛,比你的還多呢?!焙髞恚旉愘s再找到那個小紅軍時,小紅軍已經倒下了。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要學習小紅軍的懂事中透著一股倔強。他怕連累別人,所以他拒絕騎別人的馬,吃別人的干糧。他處處為別人著想,寧可自己倒下。
這是多么悲壯的一幕啊,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頭腦中,讓我聯想許多許多……
不是嗎?二萬五千里長征,一直到今天的新的長征,無論是炮火紛飛的年月,還是和平建設的時期,都需要小紅軍這種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作為和小紅軍差不多大的我,也應該處處為別人著想。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伸出援助之手;在爸爸媽媽疲憊的`時候,不讓父母操心;在姥姥生病的時候,送上一句祝福的話……
我從現在起,為成為一名新長征的戰士,我要學習小戰士處處為他人著想,擔起振興中華的重擔。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5
我看了《紅軍長征的故事》中的《飛奪瀘定橋》后,對紅軍戰士們有了無比的敬佩。
書中《飛奪瀘定橋》里主要講的是: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在強渡大渡河成功后,敵人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29日晨占領了瀘定橋西橋頭。守城川軍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16時,連長廖大珠等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墻,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
看完之后,紅軍戰士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么美好啊!可卻有許多的人不珍惜現在的生活,而是在不停的浪費,讀后感《讀《紅軍長征的故事》有感450字》。比如有些同學經常浪費糧食,挑食,可你們想過嗎?在紅軍長征時,他們什么也吃不到,為了填飽肚子他們甚至去吃樹皮,草根。所以我們應該做到節約糧食,乘了多少飯就要全部吃掉,不能浪費。
紅軍是我們永遠的驕傲,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如此平靜和諧的生活??!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6
假期在西安參觀華清池時,本是奔著《長恨歌》的凄美故事,卻被參觀了“西安事變”的舊址。這可說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事變,竟就在一片郁郁蔥蔥中,幽靜的蔽所發生了。
屋舍間一排排的玻璃窗上,殘留的彈孔痕跡令人心驚肉跳,破碎的玻璃,裂痕猙獰的向外擴散著填滿了玻璃窗。前方的山,當年的蔣介石便是驚慌的在險峻山路上一路逃遁,卻終遭囚禁在此。
《紅星照耀中國》的開頭與結尾便均有提及,這消息著實令作者驚鄂,他在蘇區與紅軍們共同生活,觀察記錄,與他們相伴。在那段歲月里,他遇到許多被他戲稱為“擁有天價人頭”的紅軍將領們。他們毫不在意的行走街市,與農民們友好相處。那份真摯與樸實,也感動著埃德加·斯諾的心。(692p.Com 考試祝福網)
不難看出,作者的態度也在無形間變化著。剛到此地時,不甚明了的他心中好奇且懷疑,那份疑惑在談話中不斷加深著。他時常問詢將士們的生平,卻越發困惑,這群狂熱的革命者們為何將革命視若珍寶,與一切其他都重要百倍,那獻身般的追求使他不解,直至前線,與那出身入死,在前線奮戰之人深切交流,才終是得了些思緒。
斯諾是絕對的中立者,他不時與民眾們爭討他們對共產黨的看法,他聽見一致的回答,“還是共產黨好??!”一路上,共產黨所到之處,興建工廠,興辦學校,農民們安定的過著他們的日子,士兵們日復一日刻苦的鍛煉。
而國民黨所過,卻尸橫遍野,濃煙滾滾是燒毀的房屋。土地、牲畜被奪走,沉重的負稅令農民們不堪重壓,無論干何事,總有道稅壓在心頭,令人膽寒。
斯諾思索著,他總是認為共產黨也總該干過搶奪壓榨似的.事兒,但那開始時的譏諷卻是煙消云散。雖不能斷言他的心已歸屬于紅軍,但最終離去時,那句“誰真的害怕人民,誰信任人民?”卻不難看出此時的他,心中孰輕孰重。
我尤對書中那群少先隊員們頗有好感,與我們一般大的年紀,卻在為他們心中的革命事業一絲不茍的盡一份力量,那勇敢與自尊令人欽佩。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總抱著一股執著的勁兒,不論是熱血或是對革命的追崇,這群孩子們的心中,革命早是攀上高位的,他們也無一不對此堅信不疑。
紅軍戰士們都普遍年輕,他們參加進長征時,多是十幾歲的少年,他們充滿了活力,往往提及長征,總與艱難、困苦掛勾,但當斯諾問及此時,卻總聽見他們爽朗的回答,“不累!”
在這里,每位將領,每位戰士,每個農民,都在盡他們所能向斯諾——這位來到蘇區的“外人”展現著他們的魅力,毫無保留的詔示。
如今,紅星照耀的中國,為其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你們看見了嗎?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7
今年暑假,我看了《小兵張嘎》這本書。書中的張嘎非常勇敢,又有智慧。他會用自己的聰明去戰勝敵人。
在這本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個情景:一次,張嘎和幾個小八路去送信,一不小心,被敵人抓住了。為了把信成功地送到八路軍的手中,他們想盡各種辦法,終于敵人答應和他們比賽,比賽項目分別是彈弓、憋氣、大手背、唱皮影、比上樹,最終順利地把信送出。
嘎子哥和我的年紀差不多,他從小生活在戰爭年代,每天都在死亡線上掙扎,一不留神可能就要性命難保。而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精致的玩具,美味的零食,引人入勝的動畫片……在學??梢詫W到很多知識,在家可以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不愁吃,不愁喝,每天過著快樂的生活,健康地成長著。而比起嘎子,我和他相差多遠呀!他為了救人奮不顧身,而我卻為了少做一點家務對爸爸媽媽大發脾氣;他為了給八路送信弄得全身是泥,而我有時候連動都不想動,坐在電視機或電腦前幾個小時……別說是遇到危險了,就連遇到一點困難就想要退縮。
當我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知道,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一定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挫折,我一定要向嘎子哥學習,敢于正視困難、克服困難。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時刻不忘自己肩負的重任,從嚴要求自己,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作文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8
我被《紅色少年的故事》書中的英雄人物深深感染:視死如歸的劉胡蘭,大義凜然的李氏姐妹,機智勇敢的王二小——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獄中小烈士”宋振中,“神奇女交通”潘香風,“紅色小歌仙”張錦輝——他們死守黨的秘密,笑對敵人的酷刑,視死如歸;保護牛草的何運剛,英雄之花努爾古麗,護林英雄賴寧——他們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群眾的財產
“有志不在年高”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紅色少年們雖然年紀小,但戰爭的洗禮,災難的襲擊已經讓他們有了大人的成穩,勇敢和機智。在敵人面前,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人小,不會受到敵人的懷疑,一次又一次地躲過了敵人的追捕;而在災難面前,他們并不因為自己年少而膽怯,相反他們勇敢的挺身而出——看到這些紅色少年的故事,我不禁想起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以林浩為代表的少年英雄們的事跡,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少年英雄的代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在被一個個,一代代的少年們英雄感動的同時,我更為他們而驕傲。我驕傲我們華夏子孫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少年英雄輩出;我驕傲我是華夏的子孫,我是少年的一分子。誰說我們是溫室里的花朵?誰說我們是被寵壞了的一代?想想自己在各方面的努力,看看周圍同學的執著認真;想想伙伴們在賽場的揮汗如雨,看看同學們在苦難面前的齊心協力,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自古英雄出少年”阿!
我們此刻生活在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不用為衣食發愁,我們不必提心吊膽地生活,我們是幸福的,無疑也是幸運的。但我們有我們的職責和義務,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有時間緊迫感,行動起來,在有限的時間里,像紅色少年一樣,腳踏實地,肩負使命,為祖國燦爛輝煌的明天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9
《長征》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書中寫了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長征的經過。中國紅軍留下的是: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謂艱難的遠征。長征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度過了三十多條河,包括世界上最洶涌的峽谷大江。長征走過了世界上最高的廣褒的濕地。而最重要的是:在總長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武圍追堵截器簡陋的中國紅軍往往面對數十倍與己的裝備精良的
敵人中,并且年輕的紅軍戰士在數日為見糧食的情況下,日夜前行,翻過高山,然后又投入激烈的戰斗。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斷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齡,出現在中國紅軍長征途中。在人類物質與精神發展的今天,行走在這條重山峻嶺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難以忍受疲勞,勞頓和生存條件的貧乏。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熱津斯基走過長征后說:“對嶄露新頭角的新中國來而言,長征的意義決不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深刻的多,它是國家統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東西必要的'因素。“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他們一路欲血奮戰,舍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長征成功的關鍵。長征喚醒中國的民眾,給予他們從未有過的向往和信念,讓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的農民,手工業,失業者從共產黨中使他們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世間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長征是中國紅軍走向嶄新的中國的起程。
長征是中國獻給世界的壯麗的史詩。長征在人類進程中留下的是:堅強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這大概就是長征精神,我堅信這種精神將代代相傳。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10
在讀《長征》之前,“長征”對我來說似乎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歷史事件。只知其艱苦,沒有真正的概念。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艱苦,什么叫悲壯,什么叫堅強,什么叫信念的力量。正是這本書,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長征。
長征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幾路紅軍,涉過萬水干山,歷盡千難萬險,先后到達了陜北蘇區。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下,紅軍隨時有覆滅的危險,但他們憑借堅定的信念,突破重重封鎖,讓敵人的圍剿一次次落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向世界證明了紅軍是獨一無二的軍隊,能完成難以想象的事!
長征是一種對信念的追求。正是因為信念,血肉之軀才有了無比強大的力量,無論多少敵軍,也不能阻止紅軍對信念的追求:無論多么艱苦的環境,也不能影響紅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多么沉重的打擊,也不能動搖紅軍必勝的決心。這種信念是紅軍戰士的力量,是每一名戰士的追求,是整個紅軍的精神和靈魂。這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長征是意志的對抗。紅軍為信念而戰,白軍為恐懼而戰;紅軍為抗日而戰,白軍為自己的`統治而戰;紅軍為人民群眾而戰,白軍為剝削人民而戰;紅軍為正義而戰,白軍為利益而戰。從最高指揮官到每一個士兵,紅軍沒有一個人貪生怕死,而白軍卻極易動搖。正因如此,紅軍才氣壯山河,令白軍一聽到紅軍的名字就心驚膽戰。
長征是一場慘烈的斗爭。面對一次次可怕的打擊,一場場激烈的戰斗,還有饑餓和疾病的折磨,紅軍沒有退縮,他們堅決抵抗,奮不顧身。雖然斗爭極其慘烈,紅軍戰士們卻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詮釋了生命的意義與尊嚴。他們在追求理想的斗爭中倒下,并為革命勝利盡了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能迎來解放的一天,死而無憾!
長征是人類高貴品質的體現,體現在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紅軍中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官兵同甘苦。每一個長官為士兵的犧牲感到痛苦,而每一個士兵對長官則由衷地敬佩,長官遭遇不幸時,每個士兵都感到無比悲傷。戰友傷員即使生命垂危,只要有一點生還的可能,就不放棄搶救。遇到危險時,所有人最先想到的是別人,為了別人自己甘愿犧牲。對人民,更是十分尊重,甚至有人說只有紅軍才把自己當人,這種尊重深刻地反映出紅軍的可敬之處。
長征也是一首壯麗的史詩,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神話,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跡!
紅軍,這支可敬的部隊,這支創造奇跡的部隊,用鮮血日復一日地潤澤著中華大地,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正是他們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力量,也給我們創造了現在幸福的生活。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11
“滴答滴答”窗外的雨滴答滴答地拍打著屋檐,我望著桌上那張不盡如人意的成績單,抬頭看著天花板,這股煩躁勁呀,就像腦子里有千軍萬馬在鬧騰,再加上窗外頻繁的雨滴,煩躁又加重了一番。
轉頭,便望見那本靜靜躺在書桌旁的《紅星照耀中國》,我想:現在應該唯有書能化解我心中的憂愁了吧。于是我翻開了書,書中的墨香和知識撲面而來,我便如饑似渴貪婪地吸取著書中的知識。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之作。這本書涵蓋了對中國紅軍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以及作者的感受,作者全面的給我們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十分艱辛的歷史故事。他的語言十分平時樸素但不缺乏詼諧幽默,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這本書其中有這樣許多讓我印象深刻而且久久都不能忘懷的故事:在官帽山上有三百多名紅軍都被敵軍重重圍困。就在這時,紅軍團長許光達突然看見前方有一條長長的藤蘿,便馬上帶領三百多名紅軍戰士利用藤蘿順利下官帽山。夏明翰在1921年成為共產黨員之后由于叛徒的出賣后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在監獄中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起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從這兩個令我難以忘懷的故事中讓我明白了紅軍戰士們以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書寫了一曲曲勝利的凱歌,為中國人民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紅軍的精神,是一筆精神財富,激勵著中國后來人。紅軍將士們為了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撓,奮勇拼搏的革命精神。
書如煙海,一本本書就像一筆筆寶貴的財富,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同“紅星”一般,時刻提醒我們回望歷史。
嘿,紅色中國,讓我們一起腳踏實地,勇敢地走向未來吧!
紅軍故事讀后感 篇12
我讀了一本名字叫《紅色少年的故事》的書,這本書講了許多英雄少年隊的事跡。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二小了,因為他的悲慘遭遇和機智勇敢令我非常感動和敬佩。
王二小因為家里很窮,很小就給家里放牛。一次日本鬼子發射的一枚炮彈正好落在了王二小家的茅屋里,剎那間,一個溫暖的家一下子就沒了,王二小看到了眼前的一切,悲痛萬分。從此王二小心里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了。有一天,王二小放牛時碰到了鬼子,他們在到處搜找八路軍,鬼子叫王二小帶路,王二小故意把鬼子帶進山,讓埋伏好的八路軍將鬼子一網打盡,可是王二小卻被死到臨頭的鬼子小隊長,用刺刀刺破了胸膛,英勇地犧牲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心里感慨萬分,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和我們同齡的王二小,他吃不飽,穿不暖,而我們現在呢,好吃的東西送到嘴邊還常常挑三揀四的,他們住的是茅屋,甚至無家可歸,而我們住的是各種現代化設施齊全的房子他們的.生活動蕩不安,而我們的`生活安定和祥。他們那么小卻機智勇敢,不怕犧牲,英勇地與敵人作斗爭。而我呢?打針吃藥還要爸爸媽媽哄著。讀了這些紅色少年的故事,對比他們不平凡的經歷和優秀的品質,我為自己卻感到慚愧,我一定要勤學本領,長大以后為世界做貢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寧富強!
-
更多精彩的紅軍故事讀后感,歡迎繼續瀏覽:紅軍故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