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電影額吉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1-19

電影額吉觀后感(合集16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通用1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

草原大愛,細膩如涓涓細流,流進我的心里。

開頭放一首我最愛的《長子》,淺淺安利兩位優秀的音樂劇演員。

今天買了票之后,我去看了預告片,爾導一改打打殺殺的懸疑風格,草原的廣闊和細膩的刻畫毫無沖突感,每一個來自草原的空鏡都很美,每次都讓我顫栗。

電影分成了三條時間線,交替敘述的拍攝手法非??简瀸а輰︾R頭語言的設置功力,平淡的敘事給人一種克制的浪漫,爾導慢慢鋪設的時間線和情節不會給人突兀的茫然失措感,當最后的戲劇高潮來臨時,作為觀眾的我陷入了這份久久難以平靜的感動里。

不涉及劇透的感動,最后巴德瑪老師出現在大屏幕的那段時間,我被那種真正的從草原風沙中走來的生命力震驚得熱淚盈眶,這種感動是沒有一位演員能帶來的。

“我長大了 會不會 去遠方 成為誰”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海是上海的海,一輛列車,從南方開往草原,等待孩子的是新的阿爸和額吉,是在草原上未知的經歷和危險......會把狼群認成很兇的狗狗,會不適應草原的奶制品,會想家,會想要循著北極星找到家。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感覺心里空落落的,沒看電影前,我以為是電影人對民族大愛的再一次獻禮,但實際上,是爾冬升對“以后只拍愛了”留下的第一個感嘆號,除了情節設置以外,電影的配樂非常具有草原風格,大氣磅礴的弦樂、具有緊迫感的呼麥都是亮點。

總的來說,它像一杯剛沏好而滾燙的茶,草原的愛是飄散的茶香,溢滿了小小的影廳。當你喝下它時,愛從眼睛流出來,民族團結和情感的濃烈哽在喉頭,你扇扇嘴說“好燙”,那是冷漠塵土中一點點流露的愛,你不會馬上品嘗到它,因為它細水長流,流淌在時間里,潤色著冷漠世界。

阿爸說,我永遠不會拋棄你。

人類閃光的時刻,因沒有刻意升華的情感和草原的愛在大屏幕上表露無遺。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2

《海的盡頭是草原》,我很喜歡這個片名,它充滿了詩意和鄉愁??赐觌娪拔也琶靼祝>褪巧虾?,草原就是內蒙古。是什么把這兩個遙遠的地方連接在了一起?這個名字應該還有下半句,就是“海的盡頭是草原,而草原的盡頭是人。”我不會說蒙語,可以說半句都聽不懂,但是看完電影后覺得蒙語是那么好聽,里面的人是那么美。薩仁娜、伊德爾、那木汗……他們的音容笑貌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還有那美麗的大草原。

電影改編自中國的真實事件,歷史背景聚焦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大批南方的孤兒面臨營養不足,餓死的邊緣。在這個緊要關頭,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動請纓,將上海的一大批孤兒接到大草原,他們最后都被當地牧民領養。因為爾冬升的電影,這段塵封的往事被重新提起,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段歷史是隱藏的,不為人熟知的。至少作為80后的我是第一次聽說,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想去一探究竟,我想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它可以將歷史照進現實。

電影中的人物可能是虛構的,但是情感和故事無疑都是真實的。杜思瀚和杜思珩是一對親兄妹,沒有工作和經濟來源的母親帶著他們來到上海找丈夫,然而沒有找到,又趕上自然災害,饑荒,災民一批又一批,無助的母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寄宿在上海的一個好人家里。無奈之下,母親只能選擇將妹妹放到兒童福利院,因為這樣,孩子才可能不會餓死,有口飯吃。相信普天下的母親,沒有哪個愿意將自己的孩子拋棄??墒窃谀菢拥哪甏?,朝不保夕,人并沒有選擇的權利,大家都是那么渺小。就像有一雙命運的大手,推著這一家人往前走,杜思珩自此開始了漂泊的一生。她緊緊拽著一條小毛巾,那是媽媽留給她唯一的東西,上面刻有她的名字——杜思珩。她不想忘記自己的漢語名字,那是證明她來過的地方——上海。因為此后,她需要聽著另一種語言,過著另一種生活,事實上,杜思珩一開始一直抗拒著內蒙古的大草原,她一直有一個心結,媽媽說會來接她,如果她不回去,媽媽就找不到她,在內心深處,她認為內蒙古不過是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正是因為這樣,她和別的孩子不同,她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歸屬感,直到那木汗的死。

電影很好的描繪了小女孩的心理變化,從起初的抗拒到最后的完全接納,其中的生死考驗,起承轉合并不生硬。從哥哥的尋親之旅開始,中間穿插著各種回憶,我們仿佛跟著人物一起走進了那個神秘的大草原。 電影很好的融合了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風格,牽涉到真實歷史背景的時候,就像在看紀錄片一樣嚴謹克制,而牽涉到具體人物的時候,又從小入手,細致入微,哪怕是配角也不例外。比如帶陳寶國飾演的哥哥杜思瀚到內蒙古尋人的司機,一出場就是遲到,但豪爽地和陳寶國道歉保證,說明他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再到車子壞了和修車的哥哥吵架,在陳寶國的勸說下,和哥哥重修舊好,劇本寫得幽默又有人情味,把普通人的狀態刻畫的入木三分。這里也暗合了親情關系,杜思瀚失去了妹妹,余生都在思念中度過,所以不希望明明有眼前人,卻不懂得珍惜。還有和小女孩杜思珩一起長大的幾個哥哥,大哥、二哥、三哥,他們一起騎馬、一起趕狼,妙趣橫生。草原的片段讓人看著非常舒服,仿佛透過那個大屏幕就能聞到草地的清香,看到藍藍的白云。

影片中有兩個媽媽,一個是杜思珩的親生母親,她柔弱無助,因為記憶久遠,她一直面容模糊,唯有繡小毛巾的畫面深刻地留在孩子的心里。還有一個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蒙古族媽媽,馬蘇飾演的媽媽充滿了母愛的光輝,無論是照顧孩子還是做家務做菜都是一把好手,她活得長命百歲,充滿了悲憫之情。這兩個媽媽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一個永遠的刻在心里,卻無法相見,一個在身邊陪伴,卻總是傷害她。最后,蒙古族媽媽用自己無限的愛和憐憫成為了杜思珩永遠的媽媽。

那木汗的死無疑是全劇的高潮,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王鏘飾演的那木汗是一個從來不說話的“啞巴”,后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不是啞巴,而是小時候發高燒燒壞了喉嚨,幾乎無法發聲。直到最后將陷在流沙里的杜思珩救出來,在他臨死的那一刻,他發出的呼喊是“不要過來”,他在用生命保護從小一起長大卻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妹妹,哪怕這個妹妹從小到大還惦念著回到上海。草原上的人表達愛的方式是淳樸的,他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你吃,奶茶、奶豆腐,但是因為南北差異,在他們看來最珍貴的東西,卻是你無法下咽的。

一邊是親情的魂牽夢繞,一邊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呵護陪伴,杜思珩的成長伴隨著這樣的撕裂,親生父親早已不知所蹤,母親和哥哥只存在于遙遠的記憶中,而現實生活中的蒙古族媽媽和哥哥又那么的無微不至,大草原的一切從最初的不適應也漸漸被愛包圍。和幾個蒙古族的哥哥們一起騎馬上學,學會在空曠的草原上挖個坑上廁所,把狼認成小狗的危險,慢慢學會了蒙語。長大成人后穿著傳統的蒙古族衣服參加一場傳統的蒙古族婚禮。走在外面,她就像一個從小在大草原上長大的少女。然而,上海,依然是揮之不去的夢,要怎么才能回去?騎馬走出草原然后扒火車?這條路真的好遠好遠。

雖然這個女孩很任性,但是我們完全能理解她,可以和她共情。因為不是她不愿意接受自己現在的身份,而是一個人的出生是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內蒙古人吃不慣水煮雞蛋,而漢族人吃不慣奶豆腐一樣。最后,能融化這刻在骨子里的南北差異的,唯有人和人之間最真摯的愛。

在生死攸關時刻,那木汗救了這個妹妹,這個從上海遠道而來,命運將彼此聯系起來的緣分存在,在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他會想我要不要救她,我該不該救她?不會,那是一種本能,就像真正的一家人,哥哥總是保護妹妹,媽媽總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那木汗死了,本來薩日娜和伊德爾完全可以拋棄杜思珩,然而,他們沒有,伊德爾兌現了他曾經的諾言“我永遠也不會拋棄你”,就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錯事,最后,我們都能原諒他們。從此,杜思珩在心里暗暗下了決心,她要留在這個草原上,替那木汗活下去。從此,她隱去了自己的漢族名字杜思珩,改名叫“那木汗”。

這個故事的精巧之處在于,一個女孩,通過自己的身份轉換,完成了兩代人的“愛的連接”。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人有歸屬感,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杜思珩失去了上海的那個家,但是她擁有了草原上的家,她在那里長大、結婚生子,她和這片草原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當她的親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時候,她應該沒有遺憾,唯一的遺憾是,她的另一個哥哥那木汗死了。

當這些人站在草原上,面對著鏡頭,當草原的落日漸漸下沉的時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相信爾冬升導演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是真正愛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因為“愛”不會騙人。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3

周一,直到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導演爾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帶著怎樣復雜的感情在外婆的故鄉把《海的盡頭是草原》拍的如此細膩感人。

時間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發生著種種大事,蘇聯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而在東方,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猶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剛剛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國。三個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朧中的中國人民在饑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沖散了無數家庭,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被迫拋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萬個孤兒。無依無靠、流離失所的幾萬個孩子稚嫩的慟哭聲,喧囂了全國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當時已是餓殍滿地,根本無力喂飽這幾萬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負責婦幼工作的同志遇見了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主席烏蘭夫,請求他幫忙支援些奶粉。烏蘭夫回到內蒙古發現當地因自然災害連奶粉都難以生產,思忖再三,他提議把孩子們接到內蒙來,送給當地牧民收養。就這樣,1960年,來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幾千名孤兒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車,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樣在饑餓邊緣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見到孩子,就親切的收為己有視如己出,奉行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且純粹的生命哲學——“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兒入蒙”的歷史,也是內蒙古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飽含家國情懷的故事。而電影,則是以此為背景,述說了一個上海哥哥尋找當年被家人遺棄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時,母親因無法養育兩個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遺棄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親彌留之際,杜思瀚帶著母親一生的執念踏上了尋親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來到內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薩仁娜、伊德爾夫婦收養,在這里,遠離家鄉的孩子們試著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草原民族的大愛逐一化解。最終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會了敬畏生命,并堅韌成長,在蒙古高原落葉生根,這一刻的他們,也有了新的名字———“國家的孩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主題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電影略顯單薄的喊口號,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闡釋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后,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而糾結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而當年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輩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誠并釋懷,重新成為了“哥哥”。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優解。

電影的最后,兩位陰陽相隔的母親以對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題的升華。站在廣袤的草原上,已經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天空訴說:“姐妹啊,雖然我們未能見面,感謝你把這么可愛的女兒生下來,這樣我們才共同把她撫養成人!”牧民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間,用守望相助書寫了人間真情。個體生命有著數不盡的陰差陽錯,中間夾雜著奉獻、妥協和包容,所有的人與事,雖有缺憾但也圓滿了。鏡頭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永遠堅信“騰格里”的意愿及命運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創團隊對蒙古族圖騰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草原啊,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遠不會荒蕪,在不同的時代里,她都會化成甘霖,流經之處,肥沃土壤,滋養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著肩膀的手足們,就像波濤里的浪花,千千萬萬的同胞們,緊密連結著海與草原,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永無盡頭,永垂不朽!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4

“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安排好。”一個重大決策在內蒙古自治區化成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一聲鄭重承諾在新中國史冊書寫出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

連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無家可歸的災民,被拋棄的孩子,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是新中國史冊中凝重的一筆。

上世紀六十年代,受災害的影響,上海、江蘇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兒,他們嚴重營養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脅。面對面黃肌瘦、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奶粉短缺、保育員人手不夠的現實困難,受當時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將孩子們接到內蒙古,讓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們撫養孩子,周總理欣然答應并再三叮嚀要照顧好這些“國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運送三千孤兒進入內蒙,帶去希望和未來。廣袤無垠的藍天,浩瀚無際的草原,奔馳的駿馬,追逐的羊群,茁壯成長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靚麗的風景。原本相隔千里,毫無血緣關系,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孤兒入草原,演繹了一段跨越血緣、民族、地域的歷史佳話。

視覺總要比文字更給人震撼的沖擊力,言語的記載也不能完全書寫出現實的困難。我從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窺得一些歷史往事,現實的無奈、親情的羈絆,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感。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5

“念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睅е赣H的遺憾,帶著自己的悔恨,也帶著病重的身體,在與親生妹妹杜思珩分別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識分子杜思瀚(陳寶國 飾),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開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為這部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會像它的這個開頭一樣,平實、質樸,或者像陳寶國的表演一樣,內斂、節制,但120分鐘之后,我收獲的是滿滿的意外,意外的盡頭是大愛與感動。

一段離散

做舊的光影里,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為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3000多名南方孤兒被送往物資相對有保障的大草原,與當地牧民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也就此開啟。

原以為,電影會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開的圖卷,滿滿當當擠下大時代里的老老少少,畢竟三千個孩子背后是三千個家庭,是三千個故事。但,《海的盡頭是草原》只講述其中的一段離散,只講述這樣一個充滿遺憾和疼痛的故事??梢哉f,擅長現實題材創作的導演爾冬升,這一次把他的鏡頭透過宏大的背景,對準了這卷史冊中的平凡家庭和個體,細心勾勒出一幅感動人心的溫情畫卷。導演自己說,在影片創作期間,他和主創團隊收集、研究了諸多有關資料,看遍了手邊能找到的相關影視作品、書籍文獻,也走訪了多位當年真實的“國家孩子”。但他也說,無論是內蒙古電影制片廠還是博納影業,出品方一直都說只想要一個能令人感動的戲,“那我知道了,我盡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來。我也不敢用‘大愛’這種詞,我覺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現出來,就好。就用很簡單的方法去做,沒有想太多?!?/p>

一個心結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境,這些“國家的孩子”收獲了來自當地牧民們毫無保留的熱情和呵護,原以為哪怕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樸素而深沉的善心會成為他們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會很快適應草原,愛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愛上草原額吉、阿爸和兄長。但沒想到,從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拉拉雜雜花了近一個小時,現實里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歷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終小心地藏著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著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為什么舍棄的是她。

一句問答

終于,有一天,她以為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干糧,奔向“南方”。但她失敗了,她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在前半段平穩鋪墊之后,電影的最后20分鐘可以說充滿了意外。但因為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和沖擊,來得扎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為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

當杜思瀚最后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并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時代。哥哥終于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有過……”

這一刻,叫人淚涌。曾經有過,但大草原上,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曾經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焙汀安菰?,用愛共同養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曾經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6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影片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真實事件改編:上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問題。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這批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在這里,遠離家鄉的孩子們學著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面對新的家人。他們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化解。

據悉,在影片創作期間,導演爾冬升帶領主創團隊收集、研究了諸多有關資料,看遍了能找到的相關影視作品和書籍文獻,也走訪了多位“國家的孩子”,從他們孩童時期的片段式記憶里抽離、概括出真情實感,還請教了內蒙古牧民、民族學專家、歷史顧問,深入了解當地歷史與民俗,在電影中還原了諸多細節,例如當時對收養家庭的資格審查、對孩子意愿的`考慮等。通過電影畫面,觀眾與角色們一同經歷60多年前那段震撼人心的往事,見證草原人民如山海般遼闊的大愛以及中華民族相互扶助的精神。該片出品人、總制片人,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于冬說:“這段歷史佳話觸動了我們所有主創的內心,也希望影片傳遞的精神力量能感染當下的年輕人?!?/p>

影片將鏡頭對準大時代背景下的兩個小家庭,講述了一對兄妹在不同時空各自開啟尋親之旅的故事。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與孤兒們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善良的牧民用珍貴的食物和無盡的呵護培養這些孩子長大,孩子們從吃不慣奶豆腐、沒見過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經歷長時間的磨合,逐漸與草原額吉、阿爸、兄長成為最親近的家人。

由陳寶國飾演的哥哥杜思瀚,在與親妹妹分離60多年后,終于踏上了尋找她的路途。關于這一角色的復雜心理,陳寶國表示:“他心中有對自己小時候裝病導致母親送走妹妹的懺悔,有他對親情的留戀,有身患重病的他對生命的追尋,還有要完成母親臨終托付的堅定信念?!庇^眾跟隨他的腳步,逐漸揭曉妹妹杜思珩的人生軌跡,猶如翻開一本貼滿回憶的舊相冊,背后每段故事都令人感慨。

影片悉心勾勒出一幅感人至深的溫情畫卷,賦予了影片如片名般詩意且富于神采的意境。影片的敘事結構也受到業內專家肯定,認為“在前半段平穩鋪墊之后,結尾的反轉十分有力。導演認真地做了各種伏筆,才能形成最后的沖擊力,給觀眾帶來驚喜和感動”。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7

作為20xx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入圍影片,實屬口碑佳作,暖心催淚,整個影片觀看后感觸很深,直至影片結束心里還是哽咽著久久不能平靜,本部影片根據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蒙”改編,整部影片雖不是那種很激蕩人心的故事,但是想到漫漫人生路雖然艱難,但仍然有溫暖的人給你溫暖懷抱、自然是殘酷的,命運也很殘酷,可是成為了家人,就永遠不會拋棄彼此,陌生的大草原上溫暖的人踐行了最初的承諾。

遙遠彼方未曾見面的人們啊,時空相隔,可是仍又那份牽掛和思念。

影片最后額吉給的擁抱和溫暖,即使隔絕時空從未謀面,但是那份感情都是相通的。

國家大愛,人家小愛,內蒙人民淳樸的大愛溫暖是中秋檔中很值得慢慢體味的一部片子。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8

海的盡頭是草原,一個多么有詩意的名字。必須承認,當初就是被這個名字“種了草”。再看簡介,果然與一望無際的內蒙草原有關。最后再看導演……嗬,竟是久未露面的爾冬升。

一個香港導演能駕馭的了一部發生在60年代的現實題材電影嗎?更何況這段歷史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也是鮮為人知的。帶著這樣的疑惑,我走進了電影院。兩個多小時后,我哭著出來了??赡苷麄€影院都找不到第二個比我更傻的人了——我把疑惑帶足了,卻沒把紙巾帶足。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以癌癥晚期的老年杜思瀚遠赴內蒙,尋找當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為主線,用一種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在現實和歷史的不同維度中展開敘事: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是兩條不同時代的橫向線;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線。三條不同的路,縱橫捭闔,像撒向歷史長河中的一張網,就這樣網住了一對兄妹和兩個母親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調色,以區別這三條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使用了一種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長之路,使用了一種飽和度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則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敘內容,加之登場人物繁多,使用這樣貼心的調色,就不會讓觀眾暈頭轉向了。

這是一部關于“原諒”的電影,更是一部關于愛的電影。困擾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結,終于在見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開了,但此時的她早已選擇了放下。養父養母在悲劇發生后并沒有遷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對她不離不棄,這種偉大的“原諒”,讓杜思珩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了草原。因為拋棄女兒,杜思珩的親生母親愧疚了一輩子。然而千頭萬緒,當初的“拋棄”是為了讓兩個孩子都能夠活下去,這是一種既殘酷又悲憫的愛。

這同樣是一部關于救贖的電影。沉默寡言的納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杜思珩的新生。從這一刻起,杜思珩變成了那木汗。她用自己的一生,守護著善良的養父養母,守護著這片用無私的愛接納她的大草原。從那些幫助過妹妹的人口中,杜思瀚逐漸明白了妹妹受過的委屈和得到的關愛,也懂得了草原上的人,他們的熱情、他們的堅韌和他們的脆弱……不知不覺,杜思瀚這趟尋親之旅,已成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向死而生。杜思瀚甚至還幫助了兩位脾氣倔強的兄弟,使他們重歸于好。大草原用它的博大胸襟“拯救”了杜思瀚,杜思瀚再回報以草原。

這就是草原,它是美麗的,也是無常的。杜思珩的養父伊德爾說,“大自然對我們很殘酷啊”。是啊, 這里白天有突然刮起的沙塵暴,夜晚有虎視眈眈的狼群,還有讓老人痛失妻和子的恐怖大火,更有奪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皆懷有一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敬畏之心,使他們大多數都天性善良。這就是為什么杜思珩犯了大錯,養父母也沒有責罰她的原因。“人和動物都有自己的命數?。 别B母薩仁娜感慨說。這種萬物有靈論的信仰,既是大草原的無常,也是它生生不息的寫照。

愿我們心懷敬畏,像愛護草原上的每一個生靈那樣,愛護這片大草原。就像童年的杜思珩,第一次看見馬吃奶時綻放的笑容。那是一種情不自禁的好奇心,和無師自通的生命情感。就像伊德爾朝天鳴槍,放跑了那匹白馬。當老年杜思瀚親吻著它的后代時,你很難解釋這到底是一種宿命,還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輪回。塵歸塵,土歸土,我們向歷史叩問答案,可是答案依然在風中飄揚?!拔覀儾⑽匆娺^,但我們共同撫養了一個女兒?!边@是影片快結束時,100歲的薩仁娜對杜思珩剛剛去世的生母說過的話。一切終將都會放下,活著的人還會活著,陸地的盡頭是海,而海的盡頭是草原。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9

《海的盡頭是草原》是一部能夠打動人心、充滿真情實感、讓人潸然淚下的影片。影片中展現了內蒙古大草原遼闊壯美的自然風光,也展現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通過一場尋親之旅表達了民族團結和人民團結互助的情感內核,不得不說,這種民族情感是令人無比感動、無比自豪的,這是我們不能夠忘記且要永遠傳承和發揚的。

不得不說爾冬升導演拍的這部影片太有愛了,且每位演員都用他們最好的一面給我們奉獻了一場后勁十足、充滿溫暖力量的表演,我旁邊的小姐姐哭的都不行了。影片很好看,片中的配樂也很好聽,推薦大家觀看!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0

看完了首映,這句電影還不錯,故事劇情相對緊湊,故事線索也很清晰,最后特別煽情。

電影主要講述了上海受災,內蒙古接納受災兒童的故事,以杜思瀚尋親妹妹為線索,不僅回憶了當時上海受災,還有孩子在草原上生活的記錄,電影中民族之間的情感非常的好,一家人的感覺。

電影配樂,畫面都具有蒙古族特色,馬頭琴弦樂悠揚的琴聲,大草原的自然環境,天氣變化都在電影中有體現。

電影中各位老師的表演非常的出色,尤其是第一次看到阿云嘎老師出演軍人,真的太棒了,男子漢的硬氣與一個父親的'寵愛,都能看得出來,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哥哥也非常到位,演技都是一流的,妹妹小毛巾的表演也具有靈氣。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1

“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安排好?!币粋€重大決策在內蒙古自治區化成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敖右粋€,活一個,壯一個?!币宦曕嵵爻兄Z在新中國史冊書寫出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連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無家可歸的災民,被拋棄的孩子,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是新中國史冊中凝重的一筆。上世紀六十年代,受災害的影響,上海、江蘇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兒,他們嚴重營養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脅。面對面黃肌瘦、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奶粉短缺、保育員人手不夠的現實困難,受當時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將孩子們接到內蒙古,讓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們撫養孩子,周總理欣然答應并再三叮嚀要照顧好這些“國家的孩子”。一趟趟北上的列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運送三千孤兒進入內蒙,帶去希望和未來。廣袤無垠的藍天,浩瀚無際的草原,奔馳的駿馬,追逐的羊群,茁壯成長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靚麗的風景。原本相隔千里,毫無血緣關系,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孤兒入草原,演繹了一段跨越血緣、民族、地域的歷史佳話。視覺總要比文字更給人震撼的沖擊力,言語的記載也不能完全書寫出現實的困難。我從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窺得一些歷史往事,現實的無奈、親情的羈絆,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感。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2

《海的盡頭是草原》,帶給觀眾的是一次美好的觀影體驗。通過回憶的畫面,讓觀眾再次重溫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輩的長者為孤兒的健康成長而付出的艱辛與努力。通過寫實的鏡頭拍攝,將天高云低、草豐水美的草原風光盡情展現:蔚藍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綠的草場、溫暖的氈房;暮色里一盞馬燈點亮,映照著人們的笑臉如油畫一樣的色調;賽馬場上伴隨著豪放的歌聲策馬馳騁的奔放騎手;馬背上一起長大,打打鬧鬧直到白頭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畫面帶給觀眾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長的人們會擁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懷和無畏的品格。影片還通過閃回、倒敘、插敘等手法留足了懸念,讓觀眾的心跟隨尋親的步伐跌宕起伏。

觀影全程會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我們為特殊年代下的無奈、負疚、遺憾而心懷唏噓,但更慶幸自己身處這富足、安寧、衣食無憂的.美好時代,不必再去經受生離死別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對進退兩難的決擇、更不必去背負歉疚終生的煎熬......

觀影之后的回味,則是深深的感動。海的盡頭是草原,上海、內蒙古,只是兩個地域的名字,無論時間、空間相隔多么久遠,也無論漢族、蒙古族風俗習慣如何不同,只要我們同樣心懷美好,便會收獲同樣的愛,這份愛,會跨越地域、跨越種族、跨越血緣,跨越時空......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3

前天下午,由重慶山城志愿服務中心組織,去沙坪壩區鳳天大道金陽時代匯博納國際影城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怕堵車遲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細觀看大廳里的海報: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腦子里開始想象,三千個孤兒千里迢迢去內蒙,三千個家庭來接納,該是多么宏大的場面?如此浩大的“工程”會怎樣敘述?能打動觀眾嗎?很是期待。三點正式開演,產生錯覺,怎么是這樣?原來是其它幾部電影的宣傳片。因為看了海報,知道主演是陳寶國,看到陳寶國突然被驚醒坐起,知道電影正式開始了。沒想到開頭這么平實、質樸,并沒有我想象的宏大場面,而是從個體的小家庭視角切入,展開整個故事。陳寶國扮演的知識分子杜思瀚,被患阿爾茲海默癥母親的聲音驚醒,走近母親身邊,醫護人員也來到母親病房,母親把護士認做唯一記得的女兒,杜思瀚的雙胞胎妹妹——杜思珩。“念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倍潘煎珟е赣H的遺憾,帶著自己的悔恨,也帶著病重的身體,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為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將三千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交給了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一段歷史佳話就此開啟。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媽媽送他去“孤兒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病,無奈之舉,妹妹被送去了“孤兒院”。就這樣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境,這些“國家的孩子”獲得了當地牧民們毫無保留的熱情與呵護。從小思珩不習慣“原生態”解手方式、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花了近一個小時來呈現。當然現實生活里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歷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終小心地藏著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著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為什么舍棄的是她。終于有一天,她以為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干糧,奔向“南方”。不料被流沙淹沒,以為就此失去了年輕的生命,觀眾無不為之惋惜。鏡頭切換到知情人的難以言說,杜思珩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為報答也為救贖。因為救她,哥哥那木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從此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在前面大段的平穩鋪墊之后,電影最后卻充滿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現,說自己是那木汗,這一刻,簡直驚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和沖擊,來得扎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為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當杜思瀚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并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歷史和個體經歷過命運后的通透與釋然。哥哥終于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有過……”那一刻,淚如泉涌,因為我真實地聽到過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曾經有過,但大草原上,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曾經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焙汀安菰保脨酃餐B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曾經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我想說的是,走進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一部將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緊密結合,遙相呼應,真實動人而不說教的,值得觀看的充滿愛和真情的好電影。最后要感謝小演員的表演,真摯、機靈、可愛;感謝陳寶國精準的演繹,質樸、內斂、節制;感謝重慶山城志愿服務中心走心的小禮物!愿人間真情與大愛就像這卡片里包裹的種子,生生不息,永遠繁衍。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4

《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詮釋。

因為自然災害嚴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被送到內蒙古。這些“國家的孩子”被當地滿足條件的牧民們收養,從電影描述的三個小孩杜思珩、馬正元、黃寶哥等可以看出來,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和善待。

電影的主線是小女孩杜思珩。為了讓她有口飯吃,不至于被餓死,她被媽媽送到了福利院,分別的時候,媽媽給了她一條小毛巾,上面繡著她的名字,那是媽媽留給她唯一的東西。她一直記著媽媽對她說的會來接她的話。所以,她走到哪兒都帶著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著內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媽媽來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們不同,她一直認為內蒙古不過是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選擇了薩仁娜做自己的額吉,哪怕薩仁娜額吉全家都對她很好,他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她吃,奶茶、奶豆腐,他們給她搭建專屬的廁所,在草原上給她找遺失的小毛巾,教她學騎馬,一點一點的治愈她。

但這個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讓人覺得不識好歹。直到那個夜晚,伊德爾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賬外,教她識別北極星,送她指南針,讓她學會在任何時候都能準確的辨認出南方,她問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說害怕自己長大,這樣媽媽就認不出她。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潸然淚下。血緣關系是這么重要的,是一個人出生時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內蒙古人吃不慣水煮雞蛋,而漢族人吃不慣奶豆腐一樣。

然而,血緣關系又沒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長的過程中,一直缺乏父愛,伊德爾教她騎馬,告訴她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一點點的填補她父愛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開自己的心房,應該是騎著馬,在滿天風沙中去找伊德爾的時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爾抱在懷里的時候,她說,爸爸不要離開我。伊德爾承諾她,永遠不會拋棄她。自此,她喊伊德爾爸爸。

隨著她長大,她漸漸融入了這個家庭。可能這個時候更多的是執著,為什么媽媽舍棄的是她。她只是想問個明白,這是她的心結。所以,她計劃著和馬天元私自離開。

在離開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給她的遺言是照顧好父母。為了不觸景傷情,伊德爾和薩仁娜決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著馬車后面。伊德爾對她說,他會遵守承諾,永遠不會拋棄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錯事,最后,父母都會原諒和包容。

其實,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會諒解的。更何況,還是為了守護養女,親生兒子死去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在養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親生的女兒。

從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著,她成了那木汗。她守護著善良的養父養母,守護著這片用無私的愛接納她的大草原。

接著我們說,黃寶哥,這也是“三千孤兒”中的一個,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說自己要騎馬。聲音引起了當地老師的注意,老師知道他腿受傷后,主動給他做了拐杖,呵護他。老師問,愿不愿成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點了頭,于是他們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馬正元是多年后,長大重逢的。但從長大后的情景來推測,他也被家人照顧的很好。比如,第一個發現他們要離開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關懷的,不會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當那木汗為了救他們而死去,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時候,也是一種保護和愛。

從這三個孩子的身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血緣關系為根基的親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為緣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彌足珍貴的。

在領養孩子的時候,牧民們說,他們是相信緣分的。有時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緣分。所以他們會認為,孩子來到自己身邊,就是神明賜予他們的禮物。

在電影里多次隱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殘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塵暴,有虎視眈眈的狼群,有讓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奪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爾說,“大自然對我們很殘酷啊”。也許正因為這樣,牧民們更相信天意、命運、神明,他們對不懂的東西都存著敬畏之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守著為人善良的本分。

我們現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可為什么心靈的距離越來越疏遠,感情的牽絆越來越淡漠,這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最后,以過了百年之歲的薩仁娜說的那句話作為結尾,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觸動我的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把她撫養成人。

從這位內蒙古額吉的身上,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除了愛和善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東西。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5

周一,直到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導演爾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帶著怎樣復雜的感情在外婆的故鄉把《海的盡頭是草原》拍的如此細膩感人。

時間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發生著種種大事,蘇聯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而在東方,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猶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剛剛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國。三個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朧中的中國人民在饑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沖散了無數家庭,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被迫拋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萬個孤兒。無依無靠、流離失所的幾萬個孩子稚嫩的慟哭聲,喧囂了全國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當時已是餓殍滿地,根本無力喂飽這幾萬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負責婦幼工作的同志遇見了烏蘭夫,請求他幫忙支援些奶粉。烏蘭夫回到內蒙古發現當地因自然災害連奶粉都難以生產,思忖再三,他提議把孩子們接到內蒙來,送給當地牧民收養。就這樣,1960年,來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幾千名孤兒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車,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樣在饑餓邊緣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見到孩子,就親切的收為己有視如己出,奉行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且純粹的生命哲學——“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兒入蒙”的歷史,也是內蒙古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飽含家國情懷的故事。而電影,則是以此為背景,述說了一個上海哥哥尋找當年被家人遺棄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時,母親因無法養育兩個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遺棄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親彌留之際,杜思瀚帶著母親一生的執念踏上了尋親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來到內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薩仁娜、伊德爾夫婦收養,在這里,遠離家鄉的孩子們試著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草原民族的大愛逐一化解。最終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會了敬畏生命,并堅韌成長,在蒙古高原落葉生根,這一刻的他們,也有了新的名字---“國家的孩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主題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電影略顯單薄的喊口號,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闡釋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后,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而糾結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而當年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輩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誠并釋懷,重新成為了“哥哥”。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優解。

電影的.最后,兩位陰陽相隔的母親以對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題的升華。站在廣袤的草原上,已經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天空訴說:“姐妹啊,雖然我們未能見面,感謝你把這么可愛的女兒生下來,這樣我們才共同把她撫養成人!”牧民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間,用守望相助書寫了人間真情。個體生命有著數不盡的陰差陽錯,中間夾雜著奉獻、妥協和包容,所有的人與事,雖有缺憾但也圓滿了。鏡頭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永遠堅信“騰格里”的意愿及命運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創團隊對蒙古族圖騰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草原啊,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遠不會荒蕪,在不同的時代里,她都會化成甘霖,流經之處,肥沃土壤,滋養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著肩膀的手足們,就像波濤里的浪花,千千萬萬的同胞們,緊密連結著海與草原,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永無盡頭,永垂不朽!

電影額吉觀后感 篇16

在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里,每一個空鏡頭,都仿佛是一幅風景畫。在凝視著風景的過程里,我似乎是真實地置身于銀幕里的草原,用全部的感官去感觸著草原的遼闊與壯美。當然,電影編導之所以不竭余力地去展示草原的風景,其用意絕不是單純地去制造視覺上的美學。

致力于視覺藝術研究的學者馬爾科姆·安德魯斯在其著作《風景與西方藝術》一書里提到,“風景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一種文化工具,而不是被簡單地當成視覺的、具體的對象”[1]。對于“三千孤兒”來說,當他們看到草原風光的時候,在震撼于其美好的同時,也或多或少意識到要面對的水土不服。

具體到主人公杜思珩的身上,她所面對的水土不服不僅僅是飲食的不適應,更重要的是她對于“新家庭”的難以融入。而這個問題的根源,便在于杜思珩內心深處的一個“執念”。對于杜思珩來說,只有弄清楚她為何是被“放棄”的那一個,她才能夠真正地“走進”自己的新家庭。

因為那場意外的悲劇的發生,一個新的身份重新給予了杜思珩融入新家庭的可能,同時也徹底“阻斷”了杜思珩內心深處的執念。緊接著,與杜思珩的“執念”形成遙相呼應的,是杜思珩親生母親的一次又一次尋找。這份“執念”于杜思珩親生母親而言,是思念,也是愧疚。

等到兄妹重逢的時候,隨著真相的揭開,也就理解了為何杜思瀚以前從來不陪母親尋找妹妹——因為不愿面對當年的自己。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時光,杜思瀚帶著“贖罪”的心理踏上了這段尋親之旅,無疑,這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性戲劇動作。正如導游最后鼓起勇氣向哥哥說了“對不起”,杜思瀚亦鼓起了勇氣去向姐姐表示了歉意。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不同角色之間形成的分形與鏡像對照,豐富了電影文本的容量和層次。為了事業而不能經常在家的兩個父親,養育了一個女兒的兩個母親,這些角色雖然都“未曾謀面”,但是電影文本用敘事的邏輯將他們之間聯系在一起,從而去完成電影編導對于人情的表達和塑造。

當人物走進風景里以后,也自然而然,成為了畫里的一個角色。此時,風景“借景抒情”的特質,被進一步放大。不管是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還是彌漫了整個銀幕的風沙,當角色置身其中的時候,角色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卻成為了故事的焦點所在,能量所在。

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焦點、能夠散發著能量,或許正因為他們所秉持或者聯結的,是至善至美的人情。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