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匯總十一篇)
發布時間:2024-12-01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匯總十一篇)。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師:“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內的富春江,有著美麗的風景。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游覽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師:大家翻開書28課《與朱元思書》,請同學們開始讀課文,自由、大聲地朗讀,找出你不理解的、讀不準的字、詞、句段等,并做出標記。
(多媒體顯示文章標題)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許多學生已經讀完了,那么誰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吳均。(顯示作者)
師:誰來介紹一下他的情況?
生:(讀工具書上有關作者的內容)
師:這位同學非常會學習,書上介紹作者情況少,他就查工具書來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學習時也要這樣做?,F在,誰有問題提出來?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個字“邈”念什么?
師:誰知道?
生(齊說):“miao”
師:那一位同學,你有什么問題?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個字“柯”念什么?
生(紛紛說):“ke”
生:“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如何翻譯?
師:誰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稀疏的枝條交錯在一起,有時可以看見陽光。
師:看來許多同學讀的很認真,解釋的非常準確,真棒!不過有個詞我想問問大家,第一行最后一個詞“東西”怎么講?
生:偏向東、偏向西。
師:好,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詞現在指方向,過去會用作動詞“偏向東、偏向西”。現在沒有什么問題了,請大家聽課文錄音,注意聽字音和朗讀的節奏。
生:(認真地聽。有的小聲跟著誦讀)
師:現在請幾位同學一人讀一段練習一下。
生:(主動地讀一段,三個人依次完成)
師:大家說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大家在今后朗讀中一定要加強練習,同時注意重音和停頓。我們由朗讀了解文章的內容,說一說它寫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師: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師:它美在哪里?請大家快速讀一遍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美景,再讀一讀,品一品,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生:(自由快讀)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體會,講一講理由。
生:我喜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币驗楝F在這樣清的水很難看到了。
生:我也喜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蔽铱吹搅怂芮宄海浅C?。
師:再仔細給大家描繪一下。
生:碧綠的江水,緩緩地流著,還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種顏色的魚游來游去,鵝卵石是那樣潔白。
師:想象力很豐富,畫面很美,如果你看到這樣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悅
師:好,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
生:讀
師:誰說呢?
生:我喜歡“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币驗樗鼘懗隽松街械穆曇?。好聽,景色也美,就覺得它好。
師:這位同學不但讀出了美景,而且聯想豐富,聽到了聲音,非常好。
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彼趧衲切槊麡O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會的人,看到優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記返回。
師:讓人有顆平常心,會工作也會休息,很好,還有誰來說一說。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睂懙煤?,山中泉水叮咚,小鳥爭相鳴叫,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一般。
師: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遍,讓大家一起來體會一下?
生:(略帶感情地讀一遍。)
師:好,體現了一點輕松愉悅的心情。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好不好?
生:(齊讀)
師:這位同學也想說一說,請。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師:還有仿佛聽到了。
生:嘩嘩嘩嘩的水聲。
師:大家一起來讀出它的氣勢來。
生:(齊讀)
師:你還想說一說,行,你說吧。生:“負勢競上,互相軒藐”這句我比較喜歡,因為現代人就應該有競爭精神,而且這一句化靜為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很形象寫出了兩岸高陡和高。山
師:很好。許多同學都說了自己的體會,想不想知道老師喜歡那幾句?
生:(齊)想。
師; 一是“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因為他寫出作者無拘無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師很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師喜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因為正是有了這一句,它很重要,總寫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寫,分寫了什么呢?
生:下面兩段分別寫水和山,這一句還是過渡句。
對,和老師想得一樣。誰還有?現在大家齊讀一遍,共同體會一下。
生: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寫出山高山陡兩岸的山距離很近,山上樹木茂盛,照應夾岸高山,皆生寒樹這句,而且是一個特寫鏡頭給人更深的印象,光線從明到暗,很有立體感。(齊讀全文)
師:說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詩“曲徑通幽處”。文中的奇山異水,美不勝收。大家自由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欣賞美景的路線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時候,遠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峽中,低頭看水,然后平視看山,最后仰觀山上橫柯。
師:作者很會看景,還很會寫,作者描繪的美景,讓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覽一番,不過現在是不能去,我們不妨來一次畫中游。(顯示圖片)
生:(投入地看)
師:大家看得時候,試著用文中句子描繪一下每一幅風景。
師:展示畫面,學生聯想句子。請大家邊看邊試著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師:現在請大家聽老師背一段。(流利的背誦)請大家先把喜歡的背下來,再背全文。
生:(練習背誦)
師:今天的作業是(顯示屏幕)
結束全課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與朱元思書 學科:語文 班級:九(? ) 日期:0823 ? 主備:王政華 課題:與朱元思書? ?課時數: 2? 類型:新授 復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領略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學習課文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簡介作者,了解文體; 2.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 3.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把握寫景的脈 絡。學習課文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泵利惖纳焦馑芴找比说男郧椋F在就讓我們跟散文家吳均一起到富春江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那兒的奇山異水。 吳均是南北朝時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據《南史?吳均傳》記載:吳均出身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群的才華,所作詩文,深受當時行家稱賞,其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為“吳均體”。由于梁武帝蕭衍喜歡他的詩文,后官至奉朝請。吳均為人耿直,因私下撰寫《齊春秋》,并如實地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蕭衍“惡其實錄”,便焚其書稿,免其官職。不久又奉詔撰寫通史,未成而卒。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二、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駢文,又稱“駢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 駢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后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 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 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匯。駢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但駢體文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飄蕩(dàng)? ?縹碧(piǎo)? ?急湍(tuān) 軒(xuān)邈 泠泠(líng) 經綸(lún)? ?橫柯(kē)? 鳶( yuān) 2.把握節奏、重音、停頓。?學生朗讀或范讀課文。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薄皬牧鳎h蕩,任意/東西?!碑斎灰灿欣猓纭八钥~碧,千丈/見底”。 3.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 (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四、學生自讀 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或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五、反饋交流 1.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2.翻譯句子。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凈,高爽晴空一塵不染,與青青遠山融為一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鷹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那樣陰暗。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六、理清結構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奇山異水”; 第二段:先寫“異水“部分,再寫“奇山”部分。 七、課堂總結 文章的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文章的第二段先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從水色、水清、水深、水急方面突出了“異”之特點;然后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傍S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2.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3.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引導簡析 (一)第一段寫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水總的印象。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捌嫔疆愃北砻鬟@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 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來應該圍繞“奇山異水”來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 1.哪里語句寫“異水”;哪里語句寫“奇山”呢? 明確: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 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2.讀“異水“部分。 (1)作者怎樣寫“異水”,從哪幾方面來寫? 明確:寫水,突出“異”。寫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明確:沒有,“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于”字在這里省了?!叭舯肌?,像奔馬一樣。 夸張和比喻。 (4)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描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笔钦f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彼椎挠昔~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說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板書: 水色 異水? 水清? 直接和間接、靜態與動態 美妙 水急 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4.再寫“奇山”部分。 (1)作者怎樣寫“奇山”? 啟發: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化靜為動。 (2)通過聽覺來寫了哪幾種景物? 明確:泉水、鳥、蟬、猿,四種。 通過聽覺來寫的,有泠泠作響的水聲,有嚶嚶成韻的鳥鳴聲,有千轉不窮的蟬叫,有百叫無絕的猿啼。請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些聲音組合在一起,是否讓人覺得喧鬧、嘈雜呢? 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教師明確: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3)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明確: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 教?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與朱元思書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自然美。 2、賞析文章精巧、清新、明麗的語言,深入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3、培養學生關注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方法: 朗誦、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祖國山河壯美無比,歷代文人墨客都盡情頌揚祖國的名山大川,用他們清新明麗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五彩繽紛,引人入勝的文學境界。今天讓我們隨著吳均的指引,一起來感受富春江的美景。 二、 簡介作者與題目 1、吳均生平(學生查閱資料,口頭介紹)。 2、解釋標題: 《與朱元思書》(板題)(學生解釋“與”和“書”并介紹) 三、 賞讀課文 1、初讀課文,辨詞識句: 朗讀課文(配樂) ①? 教師范讀 ②? 學生齊讀、自由讀 提示:注意句子的停頓、重點字的讀音、節奏、語速。 2、整體感知,通曉全文: 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可以感受到文章雖短小,但描繪的景色美,營造的.意境美,令人賞心悅目,視野開闊。請同學們思考,我們從這篇文章讀到了什么? ①? 學生分小組討論,指名發言。(要求: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 ②? 教師小結:我們讀到了富春江的美麗風景,讀到了高山上的盎然生機,讀到了作者向往自然的情懷,讀到了清新明麗的語言…… 3、小小鑒賞家: 剛才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感覺到同學們對這篇文章讀得比較好,對文章的特點尤其是語言運用的特點認識比較到位,那你能不能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句話,并談談好的原因。 ①? 學生找最美的句子,并討論賞析。 ②? 師生共同分析探討: 引導:可以從語句使用的修辭手法上入手,可以從句式特點上分析,可以從遣詞造句的特色上談。 例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水的湍急奔騰的氣勢。 四、 理解課文 1、把握重點詞句: ①學生自讀課文,標出難解的詞句,交小組討論。 ②課堂問答(互助組學習,采用問答式) ③教師板書并答疑強調。 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概括全文內容: 通過對文章重點詞語和句子的分析,我們基本能讀通全文,你是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學生討論(用簡潔的詞語概括要點,即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五、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一問:文章描摹山水之景,有沒有最能概括山水之景的語句?在文中找一找。 ①? 學生在文中找。 ②? 小組內交流討論,確定發言人,談看法講原因。 ③?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二問:作者在文中要描山畫水,是怎樣表現山之奇,水之異呢?(學生小組內討論) 明確: ? 清 高峻 水之異 山之奇? 特立 ? 急 生機 (小結:本文在寫作上先總寫再分寫。用空曠、清麗之大境界攫住讀者的眼神,又扣住水異、山奇之特色,進行細描細繪,把山水寫得活色生香,千姿百態。) 六、 精讀課文,明確主旨 這是一篇寫景美文,重在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在盡情繪景的同時又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呢?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找出關鍵句,從文句中感受寓于景中的情感。 明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之迷人魅力,也表明作者厭棄世俗政務和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懷)。 七、 總結全課 1、《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美文,所繪之山水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所書作者之山水情懷讓我們感嘆,所用之妙詞佳句讓人贊嘆。同學們要在反復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最后齊讀全文,結束本課。 ? (教學反思:本教案設計內容比較豐富,課堂容量較大。課堂教學中最精彩之處在于指導學生賞析語言,讓學生知道怎樣去感知語言的美,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語言,從學生的表現來看,比較成功。當然,本節課也有失誤之處即通曉譯文時講的偏多,放手給學生去自主解決的機會少了,主要怕時間來不了,這在今后的教學中特別需要注意。)?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方法:
移情移景賞讀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蔽覀円腥手侵说男摒B,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學新課
(一)讀文解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就讓老師打先鋒,先示范讀一遍,同學們仔細聽,認真品味。(老師示范讀,配樂《高山流水》)
面對如許美文,不親自品讀品讀,豈不遺憾?還是讓同學們也來享受享受吧!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聽著你們動聽的朗讀,享受著如此優美的文章,老師都有點陶醉了,但還是別忙,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老師愿和你一起分享。
(學生分組活動)
有什么問題嗎?請提出來。下面我想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請大家來做裁判,看誰翻譯得最好,如有錯誤,請指正。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讓我們就帶著這一份美感再次品讀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讀 ,感受到 ?!被颉?字詞甚妙,寫出了 ?!钡哪J浇涣鲗γ牢牡母惺?。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蹦敲醋髡咴⒂谏剿g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弊杂商接懺诋敃r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與朱元思書》描山繪水精妙無比,讓我們流連忘返,其實在我們古代詩詞里有許多描寫山水的名句,你能寫出幾句來嗎?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山隨平野盡,江如大荒流。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五)小結本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有不少收獲,你能總結這節課你們都收獲了哪些?
學生甲:學了這篇課文,我欣賞到了富春江奇麗的自然風光,增添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想長大了我想當個導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學生乙:學習了這篇課文,寫景散文的秘訣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情景交融。
學生丙:學習了本文,我懂得了寫景要講究層次,就像本文一樣先總后分,先近后遠。此外,寫景還要從多角度觀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官,這樣才能寫的全面細膩。
學生?。簩W習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優美的語言,恰當的修辭手法,只有這樣,文章才能感人。
同學們說得真好!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風煙散盡,天山共青水一色。
獨立舟頭,風行山影水際洌。
游魚戲石,奇峰寒樹聳云闕。
鳥和泉鳴,猿啼蟬鳴聲久絕。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課后作業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仔細觀察身邊的山水景觀,試寫一篇山水游記。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在浙江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吳均曾經寫了一篇關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文學家的足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富春江山水的優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后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读簳繁緜髡f:“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薄端鍟浖尽匪闹洠骸傲悍畛垺秴蔷范??!薄杜f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
關于駢文:又稱“駢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駢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后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匯。駢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吳均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富春江美景所表達的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多角度刻畫景物的寫法。
四、指導學生進行自學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教師明確:
風停了,煙霧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移動,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風景。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水中游動的魚兒和水底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仿佛彼此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峰。泉水沖擊著山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長時間地啼個不停。那些像老鷹高飛沖天一樣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山谷中由于)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時也可以見到(從枝葉的縫隙間漏射下來的)陽光。
3.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A(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2)古今異義字詞(3)通假字 (4)一詞多義(5)同義詞(6)成語 (7)句子翻譯
B分析層次結構,理清背誦思路
明確: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接著寫山?!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簡單概括為先總后分,先寫水,后寫山。
C本文描寫生動,你認為具體表現在哪里?
明確: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眱H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睂懗鼋拿鲀舫纬骸懫嫔剑骸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边@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五、課文小結:
(一)寫作特色
1.由總到分描寫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開篇寫“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總體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覽的路線后,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文章內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寫 “異水”,后寫“奇山”。由總到分,條理清晰,結構緊湊。
2.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本文總寫山水時,用奇異來形容概括。第二段寫水時,抓住了動靜兩種情況下水的特點:在迂緩處水的特點是清澈。作者描寫水清澈的特點用了夸張的修辭:“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而且用水底景物來突出這個特點:“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流迅急處水的特點是飛速洶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山時,抓住了山陡峭高聳和山間景色優美的特點來寫的。在寫山的陡峭高峻時寫群山“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競”“直指”生動描畫出山峰陡直的樣子。寫山間景色,作者選取山間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動物、植物、泉水,動靜結合。聲色俱全地展現了山間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總寫,從總體上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閑、輕松之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用議論景色直接表達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第二段寫山景的時候,描繪山的雄偉峭拔,顯示出贊嘆之情;寫山間景色,各種動植物等,體現出對美景的陶醉神往,進而抒發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靜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語言簡約清新,精于錘煉
文章在寫景的時候運用大量駢句,使文章讀來更瑯瑯上口,并且把相關聯的事物并列起來描繪,更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如寫山間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不僅將清越的泉水擊石聲和歡快的鳥鳴聲并列在一起,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同時泉水和鳥鳴的聲音相互和應,更別有一番風韻。而“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蟬聲的喧鬧,猿聲的凄厲,顯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二)文章中心
本文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著力刻畫自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這里秀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
六、布置作業
1.背熟課文。
2.掌握課文中的文言知識點。
附板書: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奇山異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獨絕 奇山: “看” (視覺)(高山寒樹,軒邈成峰)
“聽” (聽覺)(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附錄:練習一份
一、音形互寫
水皆縹( )碧 互相軒miǎo( ) 泠泠( )作響
急湍( )甚箭 kuī( )谷忘反 yuān( )飛lì( )天
嚶嚶( )成韻 橫kē( )上蔽 千轉( )不窮
好( )鳥相鳴 經lún( )世務 叔庠( )
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人。
2、文中的“ ”一句點名明了旅游的路線,全文的景色可用文中的一個詞“ ”來歸納。
詞類活用
1.風煙俱凈 ( ) 2.負勢競上 ( )
3.互相軒miǎo( ) 4.任意東西 ( )
5.猛浪若奔 ( ) 6.橫kē上蔽 ( )
二、古今異義
yuān飛lì天者 古義: 今義:
經lún( )世務者 古義: 今義:
三、解釋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
天山共色( ) 爭高直指( )
從流飄蕩( ) 泉水激石( )
天下獨絕( ) 泠泠作響( ) ( )
一百許里( ) 好鳥相鳴( )
水皆縹碧( ) 望峰息心( )
急湍甚箭( ) 橫kē上蔽( )
皆生寒樹( ) kuī谷忘反( )
負勢競上( ) 千轉不窮( )
在晝猶昏( ) 百叫無絕( )
疏條交映( ) ( ) ( ) 有時見日( )
四、翻譯下列句子
1.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譯: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譯: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
4.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譯:
5.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譯:
6.負勢競上,互相軒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譯:
7.yuān飛lì天者,望峰息心;經lún世務者,kuī谷忘反。
譯: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體會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略自然美景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和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學習本文任何從“奇山”和“異水”兩方面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1):同學們,我們在大自然中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領略了火熱坦誠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與豐碩,也品味了冬的嚴肅與溫柔。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現代的四季,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現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學們,你想換換口味,欣賞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風光嗎?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古代的浙江,來欣賞富春江的美景吧!
設計(2):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士為這歌唱。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風光旖旎的富春江。
設計(3):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二)課文簡介
也許同學們會問:這么優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又是怎么寫成的呢?那么,誰能告訴大家?(檢查預習效果)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是吳均,他是南朝梁文學家,其作品多以描寫山川景物見長,風格清秀挺拔、語言流暢自然。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選。
(三)進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學習:先由教師范讀一遍課文,再由學生指讀,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句做好標記,集中提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先由學生集體解決,再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做仔細的解釋和引導。
第一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風煙:指煙霧。
共色:同樣的顏色。
俱:都。
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或“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
了主語。
第二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縹碧:青白色;縹,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學生可能不懂的字詞:
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軒邈(xuānmiǎo):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聲的清越。
相鳴:互相和鳴。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經倫(lún):籌劃、治理。
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橫柯(ké)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名詞作狀語
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見:同“現”,顯現,顯露。
2、朗讀成誦 ,理清課文思路。
目的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鞏固字詞知識和對全文的理解。教師在此過
程中指導朗讀,可進行分組讀、接力讀、競賽讀等形式。朗讀成誦后,討論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第一段:山水總印象: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第二段:異水: 千丈見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
泉鳥蟬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橫柯疏條(林之密)
3、描繪富春江: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畫家,讓這美景成為眼前的永恒?
要求:從文中選擇描寫景物的語句,畫成風景畫,看誰畫得最能表現相應的語句。
(四)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1、抽查
2、集體背誦
(二)品析課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課文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閉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畫面用語言描繪出來。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望景生文 :讓學生展示第一課時所畫風景圖片并欣賞,提問:此圖此景使你聯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句子?(圖片選擇大致與“望文生景”相同)
3、美點探究: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為我們描繪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1)品讀文章的第一幅畫面,思考作者總寫了什么?
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則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請問作者是怎樣評價這段游程的?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異”表現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4)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里分別運用了什么感官來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
①視覺:山峰、樹木
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5)從修辭角度看,這里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
無絕。
小結: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山泉聲、鳥鳴聲、蟬聲、猿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奏曲,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這種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對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與文章的韻律美結合在一起,我們怎能不與作者產生內心的共鳴: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也采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凈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樹木茂密 )
小結: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三) 探究拓展: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自下而上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苯Y合這段話,談談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提示:這兩句話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奇峰,聆聽美聲,不覺心曠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業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后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是誰在后世吟誦: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又是誰在感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么緣故呢?請你用300字左右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附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異水: 千丈見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樹————(樹之奇)
負勢軒邈————(山之勢) 從流飄蕩
泉鳥蟬猿————(山之音) 天下獨絕
息心忘返————(山之力)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習題(17分)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小題1】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 2分。
文中從側面表現水的清澈的句子 2分。
【小題2】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2分
橫柯上蔽( ) 窺谷忘反( )
【小題3】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小題4】寫出從視覺或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一組。2分
【小題5】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小題6】假如你是一位投資者,根據本文介紹的山水特點,你將如何開發這地方?簡要回答。4分
答案
【小題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小題1】柯,樹木的枝干 反通返
【小題1】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仿佛都在爭者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小題1】視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或: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題1】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小題1】略
解析【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原文概括內容,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補充主語“山巒”
重點詞“軒邈”的意思是 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小題1】視覺和聽覺是寫景的角度,要求學生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原文,找出句子。
【小題1】作答時應從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和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兩個方面來組織答案。
【小題1】開放題只要求設計合理,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課文,關鍵句段能夠默寫;了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思;會準確翻譯課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寫法。
4、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優美,反復朗讀背誦課文,讀中體會語言美、景物美,體會作者的意旨。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解難。
3、輔以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美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
?實習報告網SXW9.coM小編精心推薦:
-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初二語文下冊知識點?|?初二下冊教案?|?政治初二下冊教案?|?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關鍵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
教學難點: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及教具:多媒體、合作探究、交流、點撥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其文風格清拔而有古氣,稱為“吳均體”,大家都仿效他。
背景: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蕩。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的士人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過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苦悶。他曾在《與顧章書》中說:“仆去月謝病,還覓薛蘿”,表明自己辭官隱退后,將要到石門山中去隱居。因此,這篇文章也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文體知識介紹:《與朱元思書》從應用范圍和標題形式看,屬于書信;從文章內容看,屬于游記;從語言特點看,屬于駢文。駢文主要特點:句式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則注重藻飾和用典。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
讀文并疏通文字:(略)[關鍵詞會解釋,重點句會翻譯]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在浙江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別優美,南朝時有一位文人吳均見到這種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給他的友人朱元思寫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優美景色外,他還表達了欣賞這種優美景色后與眾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寫了怎樣一幅優美的景色呢?又表達了怎樣一種與眾不同的情感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結構內容的安排。
(一)問題導學: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點的語句是哪一句?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從哪些方面對這一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由此可知這篇文章的結構是?
(二)互動探究
各小組選一人朗讀課文,組員邊聽邊思考答案,討論形成共識。
(三)交流展示
指定發言人展示小組意見,別組點評。
三、再讀課文,重點研討
讀第二段,體會富春江的奇麗多姿,體會多層次寫景方法。
(一)問題導學:
1、異水“異”在哪些方面?寫異水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種談談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嗎?
2、奇山“奇”在哪些方面?寫奇山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種談談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嗎?
3、作者在文中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仕途不如意,寄情山水排解苦悶,以致產生厭世隱居的想法”,你怎么看待這種處事方式?
4、由上可知,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寫法?
(二)互動探究
各小組在組長指導下探究,先各自默讀獨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在組內討論,討論形成共識。
(三)交流展示
分組按序展示探究結果,找5個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別組點評。
四、三讀課文,品味語言
聽一同學朗讀課文,同學們探討下邊問題。
(一)問題導學:
1、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2、賞析下面兩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二)互動探究:
各小組聽朗讀探究結果,討論形成共識。(提示:注意對兩句進行比較來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組展示探究結果,別組點評。
五、課堂小結
本節我們理解了文章結構內容,學會了動靜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等寫景方法,作者寫作本文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
六、達標檢測(60分
1、填空(10分:
(1)作者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極有層次。第一段總寫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個字;第二段承“異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具體生動地描繪;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層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2)富春江的 水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 山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答題。(20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富春江水什么特點?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1.切實掌握文言基本知識,夯實文言基礎。
2.反復朗讀,品味意境。
3.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掌握寫景的方法與技巧。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
同學們,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1)、積累文言詞匯,參照注釋,疏通文意。
(2)、反復誦讀,品味意境。
(3)、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掌握寫景的方法與技巧。
駢文,又稱“駢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講求辭藻、聲律、對偶。南朝時在我國文壇上盛行。這種文體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形式主義的傾向。但這些駢體文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吳均,字叔庠,浙江吳興故鄣人,南朝梁代文學家。出身貧賤,好學而有俊才。他的詩文長于山水描寫,多含有對現實憤激之情。文章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吳均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政治黑暗。許多文人消極避世,或怡情山水,或隱居山林。
由于梁武帝蕭衍喜歡吳均的詩文,吳均曾做過閑散的朝官。他為人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今存詩一百三十余首,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憤悶抑郁之情,抒發矢志不遇之慨;或表現了作者回歸自然的歡愉,遠離名利追逐的超然心境,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人世間的退避。
以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齊讀、范讀、聽讀等)來培養語感,初步感知內容。
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上扔蓪W生發現、質疑、討論、總結,然后教師幫助歸納疏通。
縹(piǎo)碧急湍(tuān)軒(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鳶(yuān)飛戾(lì)天經綸(lún)橫柯(kē)
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边€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應重讀“箭”和“奔”。
寫景散文,應放慢語速,在舒緩的語調中,展開想象,體會意境。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通過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分小組,由組長帶領,參考課下注釋及工具書,
2.劃出疑難語句,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如: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返回。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借;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閱讀中有所思考、善于發現才能學有所得,教學中應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注重品讀,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1.作者是如何抓住“異”來寫水的?又是如何抓住“奇”來寫山的?
2.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3.全文山水分寫,交互生輝。水有山相映,便充滿靈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機。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你能用詞語概括其體現出來的意境美嗎?
4.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它們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5.請以“我喜歡___一句,因為”的形式說一段話,賞析本文語言的精美。
讀完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穿越時空,假若你有幸遇見吳均,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請以“吳均,我想對你說”的形式說一段話。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
3、用文中詩句填空:
②抒發作者厭棄世俗思想的句子:鳶飛戾天者,望峰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
請寫一篇導游詞,要求你用最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富春江如畫景色,力求打動聽眾,吸引他們報名參加富春江之旅。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說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寫山水的文章。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戀于大川名勝,寄情于小橋幽徑,寫下了無數動人的篇章和優美的佳句。你還記得哪些描寫山水的詩句?(幻燈:出示描寫山水的詩句)
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的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本文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述說行旅所見的信,描寫的是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富春江是浙江境內全國聞名的勝景之一,今天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飽覽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
1、播放課文錄音。(出示多媒體)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2、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語速適中、語調柔和。
3、個別朗讀,師生評
4、集體讀,點評
三、讀懂課文:
學習古文不僅要求會讀文章,還要能讀懂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老師愿意幫助你。(幻燈:出示字詞,重要句子。要求解釋和翻譯。)
四、研讀課文
通過同學們的努力,我們已經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們眼前。同學們,如此秀麗的自然美景,你知道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提問:1、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征?
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作者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富春江迷人的景色作了的高度的概括和贊嘆。然而僅僅發出贊嘆并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的景色的呢?
生:作者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師:那么,富春江水的“異”表現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氣勢磅礴之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仿佛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涌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說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
師:作者又是通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從感覺角度看,分別運用了什么感官?
生:(邊回答邊板書)
①視覺――山峰、樹木
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生:運用修辭手法
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富春江的確美,美在它的碧波蕩漾,美在它的魚群穿梭,美在它的寒樹群山,美在它的鳥鳴猿啼,置身于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發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句子嗎?
五、體情品意:
“鳶飛戾飛者……”
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討論。
明確: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師:這山這水,多誘人啊,讓人忘記一切煩惱,一切世俗,讓人的心變得寧靜透明,讀到這句,讓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余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六、嘗試背誦
帶著對作者的情感和語言特點的理解,嘗試背誦。
七、作業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后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就你曾經欣賞過的美景,寫一篇繪景抒情的隨筆,字數不少于四百字。
? 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鑒賞水平。
4.通過教瀆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5.背誦并默寫全文。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體顯示)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導。(清?劉嗣綰)
可見,富春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1.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2.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特別強調要讀出層次。
A.請查找工具書,找出和下列加點實詞意思相同的成語。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強不息 息事寧人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B.給出譯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這時,駕舟順流飄蕩,可以隨意東飄西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枝葉盡力往高遠展伸。──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4.再次熟讀課文,基本達到給出上句,能夠對出下句的程度,鼓勵在課堂上背誦全文。
1.學生推薦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于句號,每一個句號后的停頓應小于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后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薄皬牧鳎h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的對偶句,并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瑯瑯上口,節奏感極強。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請先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边@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比送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為適于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钡睦斫?。
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奮發有為,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峰。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祿之心。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的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畫.因為它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同學們,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或借助電腦,創一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1.請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關于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但與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而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描寫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據這一特點,我們設計的教學目標重點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我們是這樣考慮的:相對于現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讀甚至背誦文章的基礎上去賞析,并進而達到積累優秀古詩文的目的。因此,我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語的設計。以吟詠富春江的古詩導入,如:吳桓贊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韋莊錢的“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蘇東坡的“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等。
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積累優秀古詩,又能讓學生對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認識,為學習文章做好鋪墊。
在第一課時中,我們重點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復朗讀,達到基本成誦的程度。這一環節我們認為是學習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內部,體會文章蘊含的深情。
第二課時,在課文基本成誦的基礎上,首先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聲韻美。這一環節之所以放在第二課時,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發揮感情,體會文章的語言韻律的美感,并借以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這是理解的升華,在此環節,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備課之前,我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讀、思、品這幾點上,并結合這幾點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另外,我們也注意到了要發揮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要讓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
-
推薦閱讀:
2025初二語文下冊知識點(收藏5篇)
二年級語文下冊日記(收藏十一篇)
《早春》教案(匯總十一篇)
初二青春與夢想演講稿(匯總19篇)
與動物交朋友教案(收藏十一篇)
防溺水作文600字優秀初二下冊語文(匯集七篇)
-
想了解更多【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網的資訊,請訪問:初二語文下冊《與朱元思書》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