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范文|孔子仁禮思想總結(錦集十三篇)_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發布時間:2024-09-05孔子仁禮思想總結(錦集十三篇)。
一.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1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印墩撜Z》
2 .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孝經諫諍章》
3 . 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
4 .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篇》
5 .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6 . 為君難,為臣不易?!墩撜Z子路》
7 . 夫子莞爾而笑?!鬃?/p>
8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9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10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二.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財富,其為后世樹立了一個道德標桿,這個標桿鞭策著后人,在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傳承了千年,為世人所敬仰。今天也分享的是孔子的誠信思想,孔子誠信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以“信”匡扶天下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諸侯割據,天下大亂,孔子用自己的思想理念游走在各個列國之間,傳播思想,希望用自己的智慧與思想影響甚至改變天下的格局。所以孔子周游列國,四處傳教,宣揚仁政,平定紛爭,各個列國之間以“信”往來,以此解決矛盾。這里的誠信已經不止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了,更是牽扯到政治責任問題??鬃硬粌H用誠信教化民眾,更用其誠信要求統治者,君與民共信,才能天下治。
二:以“信”行天下
孔子提及信的言論多達38次,足以看出孔子對于信的重視程度。孔子認為信是仁的組成部分,先有信,才能得到信任,最后才能成就大業。認為與朋友交往要有信,不論是做學問還是什么要注重信。
三:以“信”為基
誠信是人的一種修養,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果連最基本的誠信之德也沒有的話那么就不足以立足在社會上。
三.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游侍,論及於禮.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貢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子貢問何也?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軾,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措於前,凡眾之動,得其宜也.」言游退,子張進曰:「敢問禮何謂也?」子曰:「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其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勢,宮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軾,鬼神失其享,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百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措於前,凡動之眾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四海.」子曰:「慎聽之,汝三人者,吾語汝,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茍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聖人矣.兩軍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懸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舞,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行中規,旋中矩,鑾和中采薺,客出以雍,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於禮焉,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夫禮者,理也,樂者,節也,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於禮謬,不能樂,於禮素,於德薄,於禮虛.」子貢作而問曰:「然則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上古之人也,達於禮而不達於樂謂之素,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夫夔達於樂而不達於禮,是以傳於此名也,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三子者既得聞此論於夫子也,煥若發矇焉.
子夏侍坐於孔子曰:「敢問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達於禮樂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子夏曰:「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詩禮相成,哀樂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志氣塞于天地,行之克於四海,此之謂五至矣.」子貢曰:「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敢問三無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扶伏救之,無服之喪也.」子夏曰:「言則美矣,大矣,言盡於此而已?」孔子曰:「何謂其然?吾語汝,其義猶有五起焉.」子貢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所願必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施及萬邦.既然而又奉之以三無私,而勞天下,此之謂五起.」子夏曰:「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祇.』帝命式于九圍,是湯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四.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遼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積淀下,禮制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寸。禮尚往來、彬彬有禮、禮多人不怪關于禮的成語名言成語如此之多,然而禮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難有人給出明確的定義。
當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之后,突然感覺心有戚戚焉。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復雜。很簡單,因為他總是只有一個目標,他只有一個夢想去奮斗一輩子。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祿,淡泊明志復雜,是因為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付出了畢生心血,他冒死為逃奴請命,用百輛牛車嚇退五百戰車,五十五歲周游列國,時間長達十四載
這些都是孔子應用智慧的體現。夫子曾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鬃拥母叽髨砸闶俏译y以望其項背的。
然而,有三件事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里,時間為樹木刻上了年輪,讓我一天反省三次。
公山大人死的時候立下遺囑,命令他生平心愛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隸紛紛被亂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隸漆思弓在慌亂之中僥幸逃出,但后面的追兵仍舊緊追不舍。離弦之箭絲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體,他驚恐之下,向一名配劍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與智慧嚇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子路。
子路擔心因為自己的一時魯莽連累大家,想將漆思弓送到他內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后,不僅表揚了**,并告誡他見義不為無勇也。毅然決然地留下了漆思弓。當公孫狃來搜查時,孔子面無懼色,進行了有理、有據、有節的反駁,充分顯示了他作為一代圣人的睿智。
冬祭大會上,孔子又為漆思弓請命,但公山大人的兒子站起來反對,說讓漆思弓陪葬是對父親大人的孝順和尊敬!孔子反駁:公山大人的遺囑是讓他生平心愛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兒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
公山大人的兒子啞口無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終,孔子不僅挽救了西施的鞠躬,還適時提出廢除奴隸殉道的舊習俗。
的確,以禮殺人非禮也??鬃拥娜蕦W思想反映得淋漓盡致。
孔子與其**周游列國時,在一個寒冷的冬日,一車竹簡不幸掉入了冰洞里,**顏回縱身一躍跳入冰洞里竹簡回來了,子路卻永遠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尸體久久不愿放開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在當今社會,人人都說好書是一生的財富,書籍是人類的朋友然而,有誰會認真地對待一本書?有誰愿意為一本書付出生命?禮,不僅僅是從與人交往而言,對待任何事物,不論有無生命,都要有一顆赤誠之心。
孔子**子路為保護年輕人**浴血奮戰,跌入血泊。然而,臨死前,他仍然記得老師的教導,并正確地戴上了官帽。就在他結束官帽的那一刻,敵人又來了。他沒系好帽帶,恨得摔倒了
看到這里,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這里端正的并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最后兩件事讓我看到了孔子關于**的言行,那就是學以致用、德高望重。只有學高身正的老師,有才能、有氣節的**啊!
戴了幾千年的李,在我眼中,禮變得很簡單
在圖書館看書時,不大聲喧嘩!
在跑步比賽時,不橫跨跑道!
在煩惱時,不對父母親發脾氣!
當腳要踏入草坪的時候,收回腳是對小草的禮貌!
當手伸向花兒的時候,收回手是對花兒的禮貌!
當槍瞄準動物時,拿回槍是有禮貌的!
禮,是生活的一切,無論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這個字,就會有一種道德、一種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五.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孔子家語·問禮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為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既有成事,而後治其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後言其喪祭之紀,宗廟之序,品其犧牲,設其豕臘,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而後宗族會醼,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彤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對曰:「今之君子,好利無厭,淫行不倦,荒怠慢遊,固民是盡,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虐殺刑誅,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是即今之君子,莫能為禮也.」言偃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乎?」孔子言:「我欲觀夏,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此觀之.夫禮,初也始於飲食,太古之時,燔黍擘豚,汙罇杯飲,蕢桴土鼓,猶可以致敬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高某復然後飲腥苴熟,形體則降,魂氣則上,是謂天望而地藏也.故生者南嚮,死者北首,皆從其初也.昔之王者,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櫓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宮室戶牖;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治其絲麻,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祐.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熟其殽,越席以坐.疏布以羃,衣其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然後退而合烹,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為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六.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一:誠信做人
孔子曾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話就是告訴人們如果沒有信譽,那么還能干什么呢??鬃釉诮逃臅r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獻,品行,忠誠與誠信。孔子在教學的時候以身作則,認真教學,從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有教無類
在那個時代,孔子開創私人講學,認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上打破傳統教育,認為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教育無階層,無論貧富貴賤都能接受教育。這種早在千年的教育理念與現世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也被稱為是“萬世師表”。
三:仁愛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政仁德,要學會愛人,人人之間多點愛,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更加的和諧,這種愛可以涵蓋到社會中,愛老人愛小孩,為世人樹立一個道德的標桿。在政治上施行仁政,愛百姓,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孔子對我們的影響不僅在于上面三點,他的思想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后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七.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內容摘要:本文從音樂的學習、欣賞、教化作用和在教育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在音樂的娛樂功能與教化功能的認識上可看出今人與孔子的差異,并就今人對孔子在音樂方面的評價進行分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思想文化遺產,其中也包括他對音樂的見解。他所教授的六藝之中,音樂名列第二,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是說一個人的修養從詩開始,完善于樂,可見他對音樂的重視。他將音樂教育融入美學教育之中,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提倡和實施“美育”的人。
孔子對音樂的認識是有實踐基礎的,《詩經》三百零五篇詩文他都能配樂歌唱;他還通曉多種樂器,能彈琴、鼓瑟、吹笙和擊磬。他的音樂欣賞能力也相當高,有一次在齊國聽到了美妙的《韶樂》,竟“三月不知肉味”,這樣的音樂感受能力絕對是專業級的。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思想家的睿智,孔子對音樂形成了他獨到的深刻見解。
孔子的音樂思想可以分為音樂的學習、音樂的品位與欣賞音樂的作用和地位等幾個方面。
在音樂的學習方面,孔子主張精修博取、精而后博。應該從音符、技巧、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諸多方面去把握樂曲。當然,孔子并不認為只精熟一兩首曲子就夠了,他不過是主張先精后博而已。只要想一想孔子能演奏多種樂器,并能為《詩經》數百首歌詞配樂吟唱,就知道他在音樂方面涉獵之廣泛了。
在音樂的欣賞上,孔子重視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尤其重視內容。《論語?八佾》中記錄了一段孔子談音樂欣賞的話:“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如也,繹如也,以成?!边@段話的意思是:音樂的演奏形式是有規律的:先是諸多樂器同發齊奏,演出聲音洪亮和順的前奏曲;接著各種樂器依次展開,音色和諧純正,節奏鮮明,連續不斷,直至全曲結束。這是關于音樂演奏形式的品評欣賞。從他使用的“純如”“翕如”“如”“繹如”等褒義詞來看,顯然孔子對音樂的'形式美是很重視的。但是作為一個有鮮明政治立場的思想家,他顯然更看重音樂的思想內容??鬃釉谠u價《關雎》時說,這首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聯系當時的詩都是配曲演唱的,可以說這就不僅是對詩文的評價,也是對音樂作品內容的評價了。孔子對《韶》曲和《武》曲的比較評價,是他重視音樂內容的典型事例。他認為,讓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曲是盡善盡美的,而《武》曲雖盡美卻不盡善。這里的“美”和“善”應該是分別指音樂的形式與內容?!段洹非鸀槭裁床粔虮M善呢?雖然周武王仁德,但伐紂王以取天下,終究以下犯上,況且戰事入樂,難免殺伐之聲,致使樂曲難臻完善。
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思想家,孔子特別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他從來不認為音樂僅僅是敲敲鐘打打鼓,它應該是個人修身養性的借助和君主教化萬民的工具??鬃诱J為音樂的教化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區分尊卑貴賤,維護等級禮制;二是誘導人心,形成社會風氣。第一點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但第二點卻仍然有其現實意義,提醒我們在發揮音樂的娛樂功能的同時,不要忘記其社會教化功能。在抵制不合于禮、不利于禮的音樂方面,孔子的態度是堅決的。
作為思想家,孔子的治國理論并不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但作為教育家他卻大為成功,他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的賢者七十二人。孔子重視音樂教育,固然是因為他認為樂以載禮、禮樂一體,還因為他認為音樂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墩撜Z?泰伯》中說:“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而禮樂都是表現仁的。他認為沒有仁愛之心就談不到禮和樂,反過來看,這句話也含有“禮樂是仁”的主要表現手段的意思??鬃印叭省钡膶W說是用以治世的,而只有懂禮樂的人才能以仁治世,所以要教學生禮樂。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的教學體系中,音樂不是作為美育課程開設,而是作為德育課程開設的。是今天的我們過于強調音樂的娛樂功能了呢,還是當年的孔子過于強調音樂的教化功能了呢?筆者覺得這是很值得思考的。
孔子的音樂思想在身后得到弟子們的發揚,于西漢形成了儒家完整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他們的很多見解直到現在對人們仍有啟迪作用。如何評價孔子在中國音樂史上的作用呢?有人說他是一位卓越的音樂家,有人說他關于音樂只有些思想片段,還沒有構成系統的理論。筆者認為把孔子說成“音樂家”是有點過譽了,不能因為他的名氣大,就給他加上一些不適當的稱號,他畢竟沒有從事過音樂專業的工作,也沒有專業性的著作。但他以思想家的睿智,從教育家的角度看待音樂,提出了許多單純的音樂家看不到、提不出的見解和認識,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這是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的。
[5]《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瀏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2月
[6]《中華文化集粹叢書?藝苑篇》,李希凡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
八.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文章從分析孝及孝道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孔子論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內涵,從而認識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國家等,是大孝、全孝.再結合當今社會孝道的流失,倡導孝道的回歸,主張人們行孝要從小事做起,在生活實踐中踐履孝道.學校應加強孝道教育,將其納入德育體系.強調全社會孝道重生的意義.
作 者:楊麗珍 杜學元 于秀玲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南充,637002?刊 名: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9(6)?分類號:B222.2?關鍵詞:孔子 ??孝道思想 ??啟示 ?九.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孔子家語·禮運譯文
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曾參與蠟祭。賓客走了以后,他出來到樓臺上觀覽,感慨地嘆了口氣。言偃跟隨在孔子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從前大道通行的時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當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而有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p>
“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為大家所公有,選舉賢能的人,講求誠信,致力友愛。所以人們不只敬愛自己的雙親,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社會上的老人都能安度終生,壯年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鰥夫、寡婦、孤兒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人們厭惡把財物浪費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里;人們擔心自己的智力體力不能得到發揮,但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因此奸詐陰謀的事不會發生,盜竊財物擾亂社會的事情不會出現。所以家里的大門不必緊鎖,這就叫做大同世界?!?/p>
“如今大道已經衰微,天下為一個家族所私有,人們只敬愛自己的雙親,只疼愛自己的子女。財物想據為己有,出力也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財物和權位世代相傳已成常事,建筑城郭溝池作為防御工事。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這個時代產生的,他們之中沒有一人不依禮行事的。禮制的興起,與天地并存。如有不遵循禮制而當權在位的,民眾把他視為禍殃。”
言偃又問:“這樣的話,禮就是很緊迫的了?”
孔子說:“禮是先代圣王用以順承自然之道來治理人情的。它參驗于鬼神,貫徹在祭、喪、鄉射、冠、婚、朝聘等禮儀上。因此圣人就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
言偃又問:“現在在位當權的人沒有知道遵循禮制的,為什么呢?”
孔子說:“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從幽王、厲王起就敗壞了。我舍棄魯國又能到哪里去考察呢?可是魯國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禮,周公定的禮看來已經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這是天子的職守。也因為他們是夏、商的后裔。周公代理執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與天子同樣的禮儀。至于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樣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禮制,這叫做大嘉?!?/p>
十.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注解:
1:遠游:主要指游學游宦,到遠方拜師求學或謀求職位。
翻譯: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作遠行。若不得已要遠行,也該有一定的去處。
短評:
遠游他方,不但自己要思親,恐親也要念我。即使為了衣食所迫,不得不出游,必定要有一定地方,使親知己所在,父母的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做子女的,只要以父母之心為心,那便是孝。
內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俱?!?/p>
翻譯: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因其逐漸年邁),一方喜歡,一方面又憂懼?!?/p>
短評:
做一個人,能夠記憶父母之年,一喜一懼,想到光陰似箭,事奉父母的日子,一年少一年,這樣自能朝朝暮暮恪盡孝道。
以下孔子論孝之原文摘自《論語?子路第十三》:
內容:
葉公語孔子曰:“吾覺有直躬1者,其父攘2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嵊X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翻譯: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們那里有個坦白直率的,他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便出來證明?!笨鬃诱f:“我們那個地方坦白直率的人跟你們的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所謂直率就在這里面了?!?/p>
短評:
直是中心的情,父攘人羊,兒子竟去做證明,這是沽名買直,怎可說他是直?
十一.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WWW.★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鬃拥慕逃枷?,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孔子關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最大的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必須有強烈的入市精神,講求個人道德的完善只是參與天地之間。提倡通過“民而能濟眾”的途徑,最終能夠達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終極目標,體現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國救民的情懷和強烈的道德責任感??鬃咏逃慕K極目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以完善人格為目標、并能和群體相和諧一致的個人發展,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之處。
十二.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科學的理論研究能使事物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本文研究的對象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代體育教學的啟示,借鑒歷史學、哲學等有關聯的研究方法,查閱與孔子相關的經典著作,如由孔子的弟子編撰而成的《論語》。研讀了體育界關于傳統體育及體育教學等方面的資料,虛心請教曲阜師范大學的解毅飛教授、唐曉輝副教授以及山東師范大學的何仲凱副教授,聽取他們的指導意見,并對收集文獻資料中關于孔子教育思想所依據和遵循的原理,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理論上的邏輯推理,科學的剖析,對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特點進行分析,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們后世體育教學的啟示在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對中國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有教無類”的教學平等觀、正確處理“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全面發展觀與注重“六藝”的教學內容及其孔子的教育實踐觀與“學-思-行”相結合的教育內容對古代及近代體育教學的啟示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現代體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的緊迫形勢下,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從中汲取教學經驗。結合當前體育教學現狀,總結其對體育教育有意義的啟示,能更好地促進體育教育的發展。
本文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代體育教學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其作用已經深入到體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在孔子以后的教學發展中,孔子的“學-思-行”以及“啟發式”教學模式為我國的教育事業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全面的把“因材施教”的方法運用到了教學中去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在目前已經成為我們體育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原則。
孔子的教育思想無疑應該是民主的、進步的、積極的。他的教育思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以后的社會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隋唐時期形成了著名的“東亞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動東亞諸國如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方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功不可沒。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舉國上下團結一致為之奮斗的戰略目標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紀的曙光中重新煥發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志于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甘于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奉獻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應該勇敢地挑起這份重擔,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再次閃耀出奪目的光彩!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在漫長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孔子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等寶貴的教育主張和教學原則。這些經驗和主張,不僅對過去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是對今天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怎樣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等方面,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就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代體育教學的啟示,以求更好的把握體育教學的規律,促進體育教學的提高。
十三. 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先知先覺者怎樣向人們解釋這個世界,影響著人們怎樣看待這個世界.人們用怎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影響著人們人性的`傾向.孔子以促進“天下歸仁”為己任,引導人們向“仁者”的做人標準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是建立于上述意識基礎之上的. 仁,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也是孔子思想的歸宿.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什么是“一”?答曰:仁.
作 者:張學明 ?作者單位:?刊 名:五臺山?英文刊名:WUTAISHAN?年,卷(期):?“”(12)?分類號:?關鍵詞:?-
需要更多的孔子仁禮思想總結網內容,請訪問至:孔子仁禮思想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