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范文|孔子修身思想總結(分享十三篇)
發布時間:2020-06-17孔子修身思想總結(分享十三篇)。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根據縣機關事務管理局的文件要求,我局開展了生態文明宣傳月活動,現將活動總結匯報如下:
一、活動安排
1、組織開展了《長江保護法》宣傳學習活動。將《長江保護法》納入集中學習中,廣泛在干部職工中宣傳學習,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弘揚生態文明文化,提升干部職工環保意識。
2、組織開展了節能減排宣傳活動。宣傳貫徹中央關于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重大部署,在局工作群宣傳轉發節能減排相關知識和生活小技巧,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3、組織開展了《反食品浪費法》宣傳學習活動。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學習《反食品浪費法》,在局食堂和餐桌上張貼、擺放節約用餐的提示牌,加強日常監督,形成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良好氛圍。
4、組織開展了塑料污染治理宣傳教育活動。在局走廊宣傳欄上張貼了相關宣傳畫,在茶水間和食堂張貼禁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日常工作加強監督管理,將限塑令落實到位。
5、組織開展了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嚴格落實相關文件要求,設置了統一規范、清晰醒目的垃圾分類標識。對干部職工進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培訓,總結經驗做法,切實提升垃圾分類工作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
為更好地在交通行業開展好節能減排活動,今后還需要繼續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倡導綠色出行。倡導干部職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班,在縣城范圍內采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辦事。堅持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督促運管部門優化公交路線、合理間隔,大力推廣使用環保車輛。
二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在全行業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氛圍。繼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和宣傳活動,積極宣傳垃圾分類處理的意義,使垃圾分類的意識進一步深入人心。
三是進一步加強檢查督促工作,確保節能減排各項措施的落實。倡導辦公人員停止使用一次性用品,減少電腦待機能耗,強化節能減排各項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做到節能減排工作經?;?、制度化。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財富,其為后世樹立了一個道德標桿,這個標桿鞭策著后人,在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傳承了千年,為世人所敬仰。今天也分享的是孔子的誠信思想,孔子誠信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以“信”匡扶天下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諸侯割據,天下大亂,孔子用自己的思想理念游走在各個列國之間,傳播思想,希望用自己的智慧與思想影響甚至改變天下的格局。所以孔子周游列國,四處傳教,宣揚仁政,平定紛爭,各個列國之間以“信”往來,以此解決矛盾。這里的誠信已經不止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了,更是牽扯到政治責任問題。孔子不僅用誠信教化民眾,更用其誠信要求統治者,君與民共信,才能天下治。
二:以“信”行天下
孔子提及信的言論多達38次,足以看出孔子對于信的重視程度??鬃诱J為信是仁的組成部分,先有信,才能得到信任,最后才能成就大業。認為與朋友交往要有信,不論是做學問還是什么要注重信。
三:以“信”為基
誠信是人的一種修養,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果連最基本的誠信之德也沒有的話那么就不足以立足在社會上。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文章從分析孝及孝道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孔子論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內涵,從而認識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國家等,是大孝、全孝.再結合當今社會孝道的流失,倡導孝道的回歸,主張人們行孝要從小事做起,在生活實踐中踐履孝道.學校應加強孝道教育,將其納入德育體系.強調全社會孝道重生的意義.
作 者:楊麗珍 杜學元 于秀玲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南充,637002?刊 名: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9(6)?分類號:B222.2?關鍵詞:孔子 ??孝道思想 ??啟示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淺析孔子仁學思想
【內容摘要】孔子把“仁”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并賦予其豐富的內容,使之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過以“愛”釋“仁”,把仁看作是高尚人性的目標,是理想人格的標志,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原則。為實現“天下歸仁”,孔子對仁的內容和實現途徑作了多方面的探討,這對啟發人的自覺,改善人際關系有很大啟示作用。
【關鍵詞】 仁孔子道德原則
在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國家體系在戰爭兼并和政治外交中整合,倫理體系分崩離析,道德潮流交融匯合,社會各個階層都以自己的階層利益為出發點和知識構建層面為立足點對社會的巨大變革進行反思,在思想爭鳴中逐步形成了幾股大的潮流。雖然各種不同的派別都有自己的治國安民主張,但他們的特點都是在于謀求治國之道,建立太平盛世,而以孔子為代表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在這百家爭鳴中應運而生。
以“愛”釋“仁”
孔子對“仁”有很多種闡釋,僅在《論語》中就有一百零九處。其基本內涵,濃縮在他與樊遲的問答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保ā墩撜Z·顏淵》)樊遲是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有五次向孔子求教的記載,其中三次問仁,兩次問知。孔子的回答,以此次最為簡潔明了,并使用了“人”的全稱概念?!皭廴恕边@兩個字雖然說出來容易,但在春秋時期能夠被提出,則并不那么簡單。我們知道,在“神”或“上帝”的觀念產生之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一直是超人主宰的附庸。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后,統治者的權利被認為是神授,即來源于“帝”或“天子”,廣大民眾不僅沒有人格和人權,甚至不被視為屬人的存在。有考證認為,“人”的概念曾長期被少數貴族階層所專用,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春秋時期。①也就是說,在孔子之前,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概念一直是不完整的,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被當人看,當然也就不會產生人類之愛的認識。到孔子之時,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化,特別是在大部分奴隸已經解放的情況下,為人類從總體上進行自我認識進而達到自我覺醒創造了條件。孔子作為來自社會底層并始終關注民眾生存的思想家,就率先利用了這樣的條件。
孔子以“愛”釋“仁”,在《論語》中有一處直接的記載,即他在批評宰予時所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只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說宰予“不仁”,理由是他忘記了父母給他的“三年之愛”。這是孔子以“愛”釋“仁”的又一明證。除此之外,相近或相關的論述還有很多: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保ā墩撜Z〃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弊訌垎柸视诳鬃?。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T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子路》)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雹佟度诵缘膶ふ摇鬃铀枷胙芯俊罚醵鱽碇腥A書局2004年版,第4頁。
(《論語〃雍也》)
以上這些具體闡發仁的內涵的論述,都是關心、愛護、尊重他人和寬以待人的主張,是愛人的具體體現。
孔子把“愛人”作為一種主張明確提出,在《論語》中還有兩見,即“節用而愛人”(《論語·學而》)和“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在《禮記·哀公問》中,也有孔子屢言“古之為政,愛人為大”的記載。把愛人視為治國理念和學道的歸結,這是孔子對仁愛的直接推行。
將“愛人”視為“仁”的主要內涵,在孔門弟子中也得到比較普遍的理解和認同: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p>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保ā盾髯印ㄗ拥馈罚?/p>
孔子以“知”“仁”考試他的三個弟子,三人的回答雖然有境界的高下之分,但均沒有離開孔子的宗旨。單就“仁”來看:子路的“仁者使人愛己”,前提和基礎必須是先愛別人,故子路雖以“使人愛己”為取向,也得到孔子的肯定;子貢的“仁者愛人”,是無條件、超功利的,與孔子給樊遲問仁的答案一致,是仁的基本內涵,故孔子給予了高于子路的評價;顏淵的“仁者自愛”,則在“愛人”的基礎上,增加了愛惜自己名譽或完善自己的內容,故得到孔子最充分的肯定。“仁”的基本內涵是“愛人”,從這段記載中可得到進一步證明。除“愛人”之外,孔子對“仁”還有許多解釋,如“仁者先難而后獲”、“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克己復禮為仁”和“仁者不憂”(《論語·顏淵》)、“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等。這些詮釋,一方面是針對了提問者不同情況,同時也說明。“仁者”除“愛人”之外,還應具備諸多優良品格和特點,從而使“仁”成為統攝諸德的核心范疇。
受孔子的影響,后代很多學者都以親愛釋仁。孟子直接承襲了孔子的觀點:“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荀子的認識也與孔子完全一致:“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荀子·大略》),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仁,親也。從人從二”。唐代韓愈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由是而知焉之為道?!保ā俄n昌黎集·原道》)這些認識,均直接源于孔子。①
“仁”“愛”的思想基礎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鬃诱J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于“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皭廴恕辈⒉皇菓{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這才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我認為,以往對“克己復禮”的① 這段均出自《論語》。
解釋不甚恰當,以往解釋“克己復禮”時,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行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所謂“克己復禮為仁”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仁”是人作為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岸Y”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范,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范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對“仁”和“禮”的關系,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云禮云,玉帛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乎哉!”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形式。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實踐于日常生活交往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皹O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系的①。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系,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所以能被后世推崇也就理所當然。
“仁”的道德境界
所謂“仁”的道德境界,就是指作為“仁者”應達到的道德水準。在這方面,孔子的要求很高,并且不輕易以“仁”許人。在歷史上能夠被孔子稱為仁人的,只有管仲(《論語·憲問》)、子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和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在他的弟子中,孔子認為只有顏回能夠相對長久地不背離仁德,即“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亦”。盡管如此,孔子并不僵化“仁”的道德標準,他從“仁”的基本內涵出發,根據不同的社會角色和思想道德水準,提出“仁”的幾種不同境界,以引導不同層次的人去努力進取,使“仁”成為具有先進性和廣泛性的道德準則。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一道德境界,是子貢在一次求教中提出的: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
在孔子看來,如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不僅是仁道,而且是圣德。他雖然認為堯、舜也難以完全做到這一點,但實際上還是肯定了這種德行屬于“仁”的最告境界。所謂“何事于仁”即“哪里僅是仁道”之意。
其實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孔子確實是把濟世救民和利民、惠民之舉看作仁德的: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酰俊弊釉唬骸盎腹藕现T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佟段岬酪灰载炛褐刈x孔子》,伍曉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頁。
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保ā墩撜Z〃憲問》)
在這兩段記載中,子路和子貢指責管仲“未仁”“非仁”,孔子也曾經批評管仲不知禮“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盡管如此,孔子不僅因為其卓越才能和歷史功績給予極高評價,而且把其非禮行為均看作小節、小信,并以“仁”稱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雖然把“仁”與“禮”看成是一致的關系,即“克己復禮為仁”,但實際看重的是仁愛精神與作為。有了這種精神和作為,其它便可以視為小節,即所謂“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同時,孔子雖留戀“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周天子一統諸夏的社會局面,想在東方復興周道,但對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局面并沒有完全否認,特別是對“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的歷史事實在百年后給予了肯定。這種肯定,主要根據在于其濟世救民的表現和政績,即所謂“為國者,利國者之謂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是孔子在肯定“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為圣境之后對仁者應具備品格的直接表述,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把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看作別惹的愿望和追求并助其實現,這是一種視人如己、與人共好的境界。這種境界雖沒有具體的目標說明,但孔子相信人性相近,尤其是在趨利避害的問題上,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共同的,因此,倘若能夠推己及人,甚至舍己為人,就自然會體會出仁者的風范。
孔子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仁者之境提出并推行,是對人性和人的價
①值取向認識上的一種提升。如果說“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還有一點來自上蒼的神圣光環籠
罩的話,這一推己及人的利他境界,則完全來自人的自覺和內在超越,從而體現儒家哲學的特質。在今天看來,一人或少數人為天下著想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固然是政治清明的表現,是人治社會要求的較高理想;但與推己及人的平等互愛主張相比,即與天下人自己為天下人著想的主張相比,后者的意義更為重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在其學生仲弓問“仁”時提出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有另一種說法,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其意義相同。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相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理論上講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既然如此,孔子卻將其視為“仁 ”的道德境界,就很值得我們關注。孔子倡導“仁”,是建立在對人性和人的社會認知基礎之上的。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道德與否,關鍵看其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之間利益關系時的態度和做法。要與人和諧相處,最主要有兩點。一是關愛他人,即利他;二是尊重他人,即不強加與人?!袄碑斎皇歉呱械摹H绻霾坏竭@一點,能夠換位思考,不強加與人、不侵害他人的權益,也難能可貴。也許正因為如此,在子貢向孔子提出“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靈公》)可見,這一要求雖理論上講最容易做到,但實行起來卻并不那么簡單,而一旦做到便可受益終身。
孔子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作“仁”的基本境界,不僅沒有降低“仁”的標準,而且很客觀,也很實際,并被很多人所認可,成為后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法則。
以上三個方面,反映了不同角色“仁者”的道德境界。其中后兩種,體現了孔子道德評價的獨特視角和抽象概括能力。除此之外,孔子還提出過實踐仁德的最高要求,即“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這種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成全仁德的主張,培養和激蕩了士人的浩然正氣,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獻身①《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王恩來著,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8頁。的巨大精神力量。
“仁”的實現途徑
孔子不僅依據“仁”的內涵界定了“仁”的境界,而且提出了實踐仁德的基本方法。這些方法雖然根據不同的對象有所差異,但總的來說還是能夠探尋得到。
“為仁由己”,即強調人的主體性
孔子認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就是說,實踐仁德全憑自己,而不能憑借別人。為了說明這一看法的準確性,他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亦”(《論語·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譬如為山,未成一匱,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匱,進,吾往也”(《論語·子罕》)。這后一段話顯然是對“為仁由己”的證明:實踐仁德好比是堆土成山和填平土地,關鍵看自己堅持與否。這就告訴人們,“仁”的實現在于人的主觀意志,在于道德認知基礎上的自覺追求與把握。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到“為仁由己”,是從群體到個體對人的自主性的認識??鬃映珜А盀槿视杉骸?,也是道德自律的主張。他曾這樣認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即君子要求和反省自己,小人要求和責備別人。反求諸己的目的是自律和自我提高,是使外在競爭壓力化為通過個人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的內在動力。
“近取譬”,即推己及人
在“為仁”的實踐中,孔子強調人的主體性,而主觀努力最切近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仁之方”即為仁的途徑。把“近取譬”即推己及人作為實踐仁德的途徑,很近常理,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推己及人包括兩個方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此,孔子有另外一種說法“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其中的“成人之惡”,即促成別人的壞事,就是將己所不欲施諸于人。促成別人的壞事,比直接傷害別人更為陰險,就像魯迅和錢鐘書先生分別論述過的“捧殺”和“見腫謂肥”之類。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運用這一方法,也需要為仁者有相當的道德判斷水準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無論是己所欲還是己所不欲,要推己及人,均應符合多數人的利益追求和價值取向,起碼要符合所推及之人的意志和愿望,而不能包括畸形、變態和不被認同的特殊癖好?!翱思簭投Y”,即遵循公共規范
孔子所說的“禮”,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對社會成員進行規范的典章、制度、禮儀、習俗的總稱。①這種外在的規定、約束和要求,雖明顯地反映出其建立新秩序的意志和愿望,但作為反映社會成員之間、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之間關系的準則,也不能不顧及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和對所有成員共同的約束性??鬃又鲝埖摹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和“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就大體反映了這種情況。在孔
②子那里,禮的基礎和決定禮制生命力的是“仁”,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就明確揭示
了 禮與“仁”的一致性,同時也說明了加強禮制建設在推行仁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踐仁德的禮需要克制自己,完全符合道德建設的規律。在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過程中,道德建設在其初始階段必然會表現為對個人的約束。不僅如此,某些道德規范在未達成共識和共同的行為之前,少數人的道德實踐甚至會導致個人利益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一①
②《仁學探微》,趙逢玉著,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49頁?!度诵缘膶ふ摇鬃铀枷胙芯俊罚醵鱽碇?,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7。
個私欲太強的人,就很難實踐以關愛他人為主要內涵的道德。因此,孔子十分重視“克己復禮”即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為符和社會公德,認為一個人一旦能夠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你為仁人了。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并不是把“禮”作為“仁”的準繩,而是以“禮”為“仁”的表現形式或實現途徑。①實際上,廣義上的“禮”不是一種道德范疇,而是對道德意識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正所謂“禮制”或“禮法”。在孔子那里,“德”與“禮”是有區別的,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用道德觀念去引導;用禮制去規范;他所認定的“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就更明確地把“仁”視做禮的基礎,而禮則是“仁”的外化。
“立愛自親始”,即循序漸進
“愛人”與“泛愛眾”是孔子界定的“仁”的內涵,但作為一種未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道德要求,如何實現,則要考慮具體的人倫關系和社會實際。實際情況是,人類之愛最早產生于家庭,也是比較充分地體現在家庭。因此,孔子將“親親”視為推行仁德的起點,認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同時提出了“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發展路線。對此,《孝經·廣要道章》引孔子的一段話,說的更為清楚: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倡導“孝”的目的不僅在于家庭美德建設,也在于“教民親愛”的社會作用。
對孔子的這一指導思想,其弟子和再傳弟子都心領神會。從曾子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都指明了從“孝”到“仁”、從家庭到社會的發展路線。子夏在勸導司馬牛時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更使“親親”之愛超越了國界,使仁德產生了宗教般的魅力和美感。
從“親親”到“泛愛眾”,從“愛人”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不僅有親子血緣關系的現實依據,也有“仁者人也”的內在心理基礎,同時也沒有排斥“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離婁下》)的互利性。這就使“仁”的推行獲得了穩固的根基,并具有由近及遠、由低到高的廣闊發展空間。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論語》和其它相關資料中孔子對“仁”的內涵與其建立的基礎都有論述,并針對不同的角色提出了“仁”的不同境界以及實踐途徑。從泛愛眾到禮下庶人,孔子試圖用仁愛精神融化封建等級界限,從而建立起一種普世價值。這是對人類精神的發現與建設,把歷史上對人的各種樸素認識提升到自覺的人文精神和哲學高度,從而啟發了人的自覺,調整和改善了人際關系。
參考資料
《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王恩來著,中華書局2004年版。
《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伍曉明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仁學探微》,趙逢玉著,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孔子研究》,鐘肇鵬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儒學新議》,沈持衡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①《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王恩來著,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2頁。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孔子修身養性的智慧:親和力的養成
孔子的學生陳亢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老師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每到一國一地,很快就能獲得當地人的信任與親近,從而很快就能掌握該國該地的政治、風俗和人情。
他對老師具備的這種超乎尋常的親和力感到不解。
于是,他就請教師兄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國一地,一定能夠獲知其國其地的政治民情。他是刻意求知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知他的呢?”
子貢回答說:“先生是以溫和、良善、恭敬、檢點、謙讓的態度得來的。他老人家獲得信息的方法總是和別人不一樣吧!”
子貢是一個特別善于總結的人,更是對自己老師非常懂得的人,他揭出的“溫良恭儉讓”五個字,不但畫出了孔子的溫煦氣象,還給后人修養身心提出了一個可資對照的努力方向。
孔子修身養性的智慧:孔子的氣質內涵
簡而言之,這五個字所包含的人格、氣質內涵,大致如下:
溫
為人溫和,不激烈,不尖銳,不尖刻。
良
不僅僅是善良,它是指對萬事萬物都有一種善意和敬意。
恭
就是謙恭,和睦,對人、物有恭敬心,敬畏心。
儉
指做事有分寸感,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個人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費,所以生活節儉是儉的一個方面。
比如說,恭敬很好,但是恭敬過頭就不好。所以,孔子反對“足恭”。
在大街上碰到老師了,你說:老師好!打個招呼,很好;給老師鞠個躬,也很好。
但是你趴在大街上就給老師磕頭,就不好,過分了,老師會尷尬。
如果是有意作秀,炒作自己,那是對師長的“綁架”——那就是人品不好了。
所以,過分的“恭”,往往有不良的企圖,對這樣的行為,孔子表示“恥之”。
做任何事,哪怕是正確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從哲學上講,就是度。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這個“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謙讓。這個社會總有競奪,競奪總不能以力量為唯一勝算,總不能以一切據為己有為唯一目標,那人類社會就變成叢林,弱肉強食了。所以,人一定要學會“讓”。
人類學會“讓”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就出現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后期的學生子夏,卻對君子的氣質有這樣的表述: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
意思是:君子的氣質有三種變化:遠望他的外表,很嚴肅;近距離接觸他,很溫和;聽他說話,很嚴厲。
望之儼然,不可犯。即之也溫,可親近。聽其言厲,是諍言。
君子有大德,不茍且,此儼然也。君子有大度,能容物,此溫煦也。君子有教益,能育人,此言厲也。
儼然者,禮貌恭敬。溫煦者,仁德內充。言厲者,義氣發揚。
君子三變者,不過是禮、仁、義三種內涵的依次流露而已!
孟子說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也是說君子的三變!
子夏說的是誰?還是孔子啊。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文明修身活動已經落下帷幕,而勞動時的情形卻不時在腦海中閃現。我想這次的修身活動對于我們每一個參與者來說必將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更是我們在大學階段的一筆意義深遠的寶貴財富,因為我們的勞動付出不光為校園的清潔與美好做出了一點貢獻,也給我們的大學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最重要的是,在這次修身活動中我們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也許,這次活動并非出自多數人的意愿,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確確實實的努力付出了勞動,也真實地體會到懂得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由己及人。我想人人都能理解這一點,并且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那么這個活動真正的價值及意義也就實現了。
在這次的活動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情景。剛開始,每天早上7點起床集合,每天3遍清掃校園,對于每一個同學來說都是比較辛苦的,尤其是早起,還有接受老師及校領導的監督與檢查,這些難免會引起一些同學的抱怨,但是再辛苦,我們都堅持了下來,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也在逐漸進步,有開始的抱怨漸漸變得懂得在勞動中享受快樂,使得勞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最后,我們終于順利將文明的“接力棒”傳給了下一班“接力手”。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個早上,我們一隊成員在早起之后,按時來到目標地點,此時我們多數同學已經與起初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對于勞動本身及態度上。我們沒有再抱怨早起又要勞動,取而代之的是一路歡聲笑語,于是勞動便在同學們的說笑聲中展開了,而且同學們掃得也更起勁,更認真起來。也不知老師什么時候來到了我們的管轄區,只見老師滿臉對著笑容,卻什么也沒說,其實也無需說些什么,我們都知道這是滿意的笑容。此刻,我們的心靈獲得很大的滿足。
當然,在這次活動中,有很多難忘的事情以及趣事,更有許許多多我們這一生都受用不盡的心得感悟。這些感悟也許在這次活動中不能很好地比較出來,但是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便會立竿見影,連我們自己都要由衷的感到驚訝。就拿我們的文明修身活動告一段落后的第一個早自修來說。這一天,我早上7點鐘來到教室,比早自修時間提前半個小時,也許有著這一段不算少的時間但足以養成的某種習慣的支配,說真的早自修之前的半個小時突然被閑置了,感覺似乎有點不自然起來,于是我不由自主的選擇來到教室。無獨有偶,在我剛進教室不一會兒,我們班的同學陸陸續續,三五成群,接踵而至,最終的結果讓我有點驚訝,沒有遲到,也沒有踩點。我原以為,在這段時間的忙碌之后,同學們終于有機會松一口氣是會有所懈怠,但事實情況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我們從文明修身活動中受益的一點吧。也許,文明修身活動不能一下子使我們有多大程度地改變,但是,我相信這些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意義深遠的。盡管我們所做的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盡管我們起初有多么的不情愿,但結果是我們做了,我們堅持了,做好了,也收獲了,這才是關鍵。所以,憑良心說,我們應該感謝學校給了我們這次機會,認真為校園環境而做出的一份勞動的機會,以及讓我們有機會從一些尋常勞動活動一些使我們終身受益的感悟。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3)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4)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 過,則匆憚改。
10) 不遷怒,不二過。
1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2) 孔子曰:“有教無類?!?/p>
13) 孔子曰:“因材施教。”
14)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5) 剛毅木訥近仁。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進入我們學院學習已經半年了,最近學校開展了文明修身的活動。從文明修身的啟動儀式到現在,各個系部,各個學校團體,各個班級,都相應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在此,我想就此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修身,我想,不應該只是一句空話,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名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將來的最有力的后備力量,都應該把這四個字,落到實處。
從我們學院開展的相關活動形式看,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們所做的似乎還不夠似乎不能滿足于這四個字的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寫心得體會,不能僅僅去組織干部開一些座談會等等,這些類似的活動形式,我想可以去削減一些,釋放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真正的開展文明修身的活動。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到其他的層面上。不能只停留在寫心得寫體會開會議,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形式在很多情況下能夠直接的反映問題,它們的作用我們不應抹殺。只是,在此之余,我們是否做到了我們所寫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會養成類似“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的不良習慣。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然而想想我們自己呢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墒强匆娦@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蔽覀兘邮芪拿鞫Y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作家梁曉聲曾經說過“修身養性強調心靈感受的質量,以達到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沒有一個不善于修身養性的人是思想者?!彼?,我想文明修身,上升到一個哲學高度來說的話,它實際上是一次“修身養性”的活動?,F代社會的人們的心里,多了許多“浮躁”的心理成分,在這種情況下,我想,我們更應該借此機會,來發展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靈多一份平靜,多一份安寧,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備,內外兼修的合格青年。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做到文明言行,文明修身!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狈t3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
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注解: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孟僖子
臨終時囑懿子要向孔子學禮。
3:樊遲:名順,字子遲,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6歲。
翻譯:
一天,樊遲為先生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孝道,我答覆他說,不要違背禮儀?!狈t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當父母活的時候,應按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死了,應按禮的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p>
短評:
所謂無違,便是人之事親,自始至終,都要無違於理,并不是一味從親之令,就算盡了孝道,這一點不可不辨一個明白。
2:父母唯其疾之桑浩洌他的、他們的(一說指子女,一說指父母)?!捌洹?/p>
取第一義,此句可解為:做子女的常能以謹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
只擔心他們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捌洹比〉诙x,此句則為:子女竭盡
全力孝敬父母,倘若用心過甚,反使父母不安,故作子女的,宜只以父母的疾病
為桑其它方面不宜過份操心。
翻譯:
章旨:
是言人能以父母之心為心便可為孝。
短評:
父母愛兒子的心,無所不至,惟恐他兒子有病,常以為桑為人子的,能以父母
的心為心,那麼守身自謹,豈有不孝的 道理?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為教育學生自覺樹立作為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引導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提高大學生文明素質與修養水平,進一步固化學風建設成果,也為了響應學校的號召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學習環境,外語學院決定于x月份在全院學生中開展大學生文明修身月活動。
一、宣傳啟動階段
1、外語學院大力開展了宣傳教育工作,全面動員,層層發動。
2、外語學院在文管各年級教室分別開展了“文明自律,從我做起”的主題班會,由各班班級負責人主持召開,在班會上有優秀學生代表上臺發言,并于同學們針對“文明自律”這個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同學們也十分積極踴躍的發言,展示自己的想法;在班會上還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同學們學習了《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相關內容及學校相關文件,此次班會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日常交往活動中的基本禮儀,也進一步使同學們形成“人人講文明、處處現文明”的觀念。
3、外語學院還充分利用板報宣傳板,學院公眾平臺和網絡新媒體等多種宣傳陣地,全面多渠道地向全院同學發出開展校園文明修身月活動的倡議,使“建文明校園,樹文明新風,塑文明形象,做文明學生”的文明觀念意識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外語學院還采取有效措施,發現不文明現象,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
二、活動開展階段
(1)外語學院組織各班開展了“文明自律,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召開主題班團會,組織同學們對身邊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全面自查,并針對校園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開展討論、自省教育活動。外語學院的學生們深知了文明自律的重要性,懂得了該如何自律、嚴于律己。文明自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2)外語學院組織各班召開了“共創文明校園”主題班會,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發揮校系大學生自律委員會學生干部的作用,建立校園文明督察隊,在四個場館八個文明責任區域開展文明督察活動,發現不文明現象,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引導學生文明從小事做起,從身邊著手,宣傳和頌揚校園中的文明、真誠、友善、和諧。此次班會提高了全體學生遵規守紀、文明禮貌方面的意識,提升了同學們的綜合素質。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養,做一個守紀律有誠信講文明懂禮貌的優秀大學生,這是外語學院的學子們所秉承的觀念。外語學院的學生們會繼續秉承著這種觀念努力做好一名合格且優秀的大學生,
我?!按髮W生文明修身月”主題教育活動,著力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外語學院根據實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主題教育、讀書征文、演講辯論等活動,著力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增強愛國榮校情感,養成文明習慣,建設文明校園。
(1)外語學院開展了“五心”教育,即忠心獻給祖國,孝心獻給長輩,關心獻給他人,愛心獻給集體,信心留給自己。“五心”是檢驗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會精神風貌的試金石,外語學院的每名學生都會用“五心”來檢驗自己、要求自己,做一名忠誠祖國、孝順長輩、樂于奉獻、誠信待人、充滿自信的新時代大學生。
(2)外語學院組織各班召開了“自主學習,創建良好學風”主題班會,倡導自主學習,創建良好學風。端正學習態度,嚴守學習紀律,維護課堂秩序,做到自覺學習,勤奮學習。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外語學院結合實際,針對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學習懈怠等情況,進行分析與改進,積極培養同學們樂學、勤學、會學的態度。使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與思想覺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更加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確了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起到了加強班級學風建設和創建和諧校園的良好效果。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孔子從春秋時代社會分配所存在的差等現象中,發現了消費的差等結構,并主張不要過分擴大這種差距;他從治國安民的高度著眼,要求當政者“節財”,但同時又提出個人消費要“使足”的`原則.他肯定了人的物欲的客觀性和合理性,他本人也靠出賣知識而獲取生活資料,但又強調克制物欲的重要,倡導重精神輕物質的消費觀,從而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以升華.因此,深入研究孔子的消費經濟思想,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 者:尹砥廷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中文系,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2(1)?分類號:B222.2?關鍵詞:差等 ??精神 ??勞務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敬愛的黨組織:
全國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已經漸次展開。對于黨員干部,嚴以修身首要在于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政治修養、思想道德修養和業務修養,把牢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
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認為,做人必須立德修身,做人沒有德行修養,做官就沒有基礎和威信。黨員干部自身修養的內容,包括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黨性修養。
德為立身之本,信乃成事之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本。有什么樣的修養,就有什么樣的作為。當年,在茫茫鹽堿灘上,焦裕祿靠著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帶領蘭考群眾戰天斗地治沙種樹。正是由信仰內化而成的高尚品格,由理想外化成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讓焦裕祿成為共產黨員人格力量的代表,以理想信念樹立起一座不朽豐碑。
理想信念動搖、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猶如身體缺鈣,不僅會得軟骨病,整個身體都可能垮掉。有的落馬官員在位時,教育他人要加強黨性修養,理性思考人生,淡泊名利,抵制貪念,但自己卻放松自我修養,貪財戀權,以權謀私,最終落馬。一些落馬官員在檢討違法違紀的原因時,都會提到自我修養的缺失和理想信念的松懈是陷入腐敗漩渦的重要原因,這值得所有黨員干部警惕反思,并引以為戒。
修身之道,貴在自省。孔子曾對弟子說,自己學習快速進步的原因是每日三省。嚴以修身,黨員干部也應當自查自省:自己是否信念堅定、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嚴以修身,重在修,要在嚴。修身是黨員干部的必修課,真正提高修養就必須戰勝自我。領導干部應經常照鏡子、時常正衣冠,做到勤修、真煉,彌補思想認識上的不足,清除行動作為上的弊病。既要對自我嚴格要求,又要接受黨的政治紀律和規矩的嚴格約束,是黨員干部加強修養有別于普通人自我修養的特點。黨員干部要以毫不松懈的態度和毅力,扎扎實實地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干部沒有良好的黨性修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就不能影響和感召人民群眾為共同的事業努力奮斗。各級黨員干部應堅定自身信仰,提高自我修養,以直面問題、敢于擔當的精神,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貢獻力量。
? 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對于“仁”,孔子在《論語》中并沒有專門給它下一個定義,而是采取“能近取譬”的方法,依據具體的情況,向學生闡釋“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歡迎閱讀。
一、孔子的身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仁”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諸侯間爭戰頻繁,秩序混亂,禮壞樂崩,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顏淵》)。在春秋社會**中,魯國誠然也出現了禮壞樂崩,但由于禮樂傳統深厚,周禮得以保存下來,當時就有人發出了“周禮僅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的感嘆。雖然孔子是沒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禮樂文化的熏陶,青年時勤奮地學習禮樂知識和技藝,成年后又做過多年以相禮治喪為謀生手段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養,精通禮樂:“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鑒于當時社會的黑暗**,又憑著他對周禮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復周禮。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抱負,“正在于他一落地就與貧賤為伍,與艱辛做伴。他以極平常的心感悟無常的人生”。[5]他遭受過許多苦難,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統的社會。這在《憲問》中有所體現:“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環拱,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梢娍鬃铀澩氖且豢锾煜?,重視的是穩定的社會秩序。因此他要恢復周禮,主張禮治。
如何才能恢復周禮?孔子將其訴諸人的內心,渴望喚起人們內心的自覺性,這就是“仁”??鬃恿D使人們通過內心“仁”的修養而達到“禮”,實現其政治理想??鬃釉f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所以唯有這種內心的修養――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擔當得起恢復周禮的重任。
二、《論語》中“仁”的具體內涵
首先,“仁”是一種自覺性??鬃诱f:“求仁而得仁?!保ā妒龆罚拔矣剩谷手烈??!保ā妒龆罚盀槿视杉海扇撕踉??”(《顏淵》)只有達到內心的自覺才能夠得到“仁”,所以孔子很欣賞顏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队阂病罚┲挥袃刃倪_到了自覺的狀態,才能做到“三月不違仁”,才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其次,“仁”之本為“孝悌”。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學而》)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保ā短┎罚┻M而,“仁”在“孝悌”的基礎上升華為“泛愛眾”。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秾W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额仠Y》)“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只有從親屬血緣關系擴散為泛血緣關系的博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愛,“仁”的“愛人”含義也是從這一方面來講的。
再次,“仁”包含著恭、寬、信、敏、惠等品格?!翱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印!垎栔??!唬骸А?、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蛾栘洝罚┕Ь?、寬厚、真誠、勤敏、慈惠是仁者的必備品格。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保ā蹲勇贰罚┻@是恭敬、衷心誠意的體現。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雍也》)“仁者安仁?!保ā独锶省罚┻@是“仁”安于事理、厚重不遷、從容的表現。子曰:“鄉愿,德之賊也?!保ā蛾栘洝罚┛鬃訉⒛欠N好好先生稱之為賊,可見他多么痛恨虛偽,提倡真誠。此外,“仁者必有勇”(《憲問》),仁者并不懦弱,還需要勇敢。
最后,“仁”還包含著實踐的內涵??鬃硬⒉毁澩砻嫔稀⑿问缴系摹叭省?,他主張將“仁”付諸實際。《學而》及《陽貨》篇都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僅僅花言巧語,對人以偽善的面貌,“仁德”是不會多的。從孔子在《公冶長》中對“雍也仁而不佞”的回答“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也可看出孔子并不贊同巧言令色、夸夸其談,而主張穩重、真實,把仁付諸行動。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贝嗽捴苯颖砻骺鬃又鲝埧酥谱约?,恢復周禮,用行動來踐仁。
然而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踐仁是非常困難艱苦的過程,“仁”是很難達到的:“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ā队阂病罚┤收咭涍^苦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成仁。”(《衛靈公》)成仁有時還需要犧牲生命,這也就印證了“仁者必有勇”的說法。當時種種社會現象也說明了踐仁之難:“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保ā蹲勇贰罚┩跽吲d起,實行仁政需要三十年,將仁實行于天下何其困難!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保ā缎l靈公》)可見孔子對于當時社會的失望,天下無道,也從側面反映出踐仁之難。
踐仁之所以難就在于“仁”乃“本心之全德”,要想達到它是非常困難的。正由于踐“仁”之難,所以孔子從日常生活中“近取譬”,對其弟子因材施教,引導他們學習,進而一步步接近且達到“仁”,從而實現其恢復周禮的政治理想。
綜上,孔子“仁”的思想的提出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孔子的身世遭遇及自身良好的禮樂修養,恢復周禮、一匡天下的理想抱負有關。唯有包含自覺性、孝悌、愛人、恭、寬、信、敏、惠等品格及勇于實踐之豐富內涵的“仁”,唯有“全德”之“仁”,才是孔子真正提倡的“仁”。
-
想了解更多孔子修身思想總結的資訊,請訪問:孔子修身思想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