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路程時間教案(實用12篇)
發布時間:2023-07-18速度路程時間教案(實用12篇)。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一>
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教學設計一
教學內容:P54例3及練習八5-9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例題情景:特快列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問: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車的速度是40千米/時
4、師說明:也可以這樣寫。
5、讓學生觀察:哪種方法簡便?怎樣用復合單位來表示速度?
6、匯報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時間單位來表示速度。
7、練習:讓學生試著寫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體講評。
二、初步探究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
1、出示例3情景圖
2、讓生獨立解決第(1)(2)小題
3、出示:
(1)802=160(千米)讓生說出每個數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組討論、探究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么關系?試著寫出三者之間的關系式。
5、小組派代表展示他們的作品:速度時間=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1、出示練習八第8題情景圖
2、讓生獨立解答,全班講評訂正。
3、讓生思考討論:(1)(2)題的算式是根據什么關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發現?
匯報展示成果:速度時間=路程路程時間=速度
發現:只要知道其中任意兩個量,便能求出第三個量。
四、鞏固練習
練習85、6、7、9
生獨立完成,全班討論訂正。
五、總結交流,匯報收獲
板書設計: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速度時間=路程
802=160
教學反思:在本節課中學生基本弄懂了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時間和路程。并且掌握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能解決一些簡單的行程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復合單位表示速度、并用統一的符號寫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過解決簡單行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構建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表示法以及“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新知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用教具直觀演示,增強感染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品味成功的喜悅;貼近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生喜歡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點: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
對“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流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由形象到抽象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電閃雷鳴”嗎?
2、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關于速度的一些問題。(板書“速度”)
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已有感知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關于速度的信息。你們看,這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有關速度的信息。(教具出示信息:圖片)
1、出示課本45面彩圖掛圖:從這些關于速度的信息中,你發現了什么?
2、“單位時間”的介紹
(1)教師肯定學生對課本45面彩圖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敘述。并說明各種交通工具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方便,使學生感受人類創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速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繼續探究:以上列舉的速度中,都是以“每小時”為單位時間,如果出現其它的“單位時間”呢?(板書:時間)
(3)小結:比較速度的大小,就要有相同的單位時間才能比較,單位時間可以是“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秒”等。
3、“路程”的含義:路程就是指兩點間的長度,可以是曲線的長,也可以是直線的距離。
4、速度的表示
(1)描述:像以上這樣“每小時行多少千米”“每分鐘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是速度。
速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行的路程。
(2)統一的速度表示法。
人們為了更簡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統一的速度表示法。
如:每小時行160千米,可以寫成:160千米/小時
1(3)把課本45面的掛圖中的速度改寫成統一速度表示法。
三、提供思維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例3:一輛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2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1)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知道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很密切,那么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繼續來學習。
(2)學生小組獨立解答,教師巡視。
(3)學生反饋情況,教師板演。80×2=160(千米)
(邊板演邊講: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2小時就要行兩個80千米,兩個80千米的和可以列式為80×2)
2、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1)引導學生獨自找出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想一想:算式中每一個數量表示什么?你能說出它們的關系式來嗎?
80×2=160(千米)
(2)請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出關系式教師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3)引導學生繼續探討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板書:160÷2 = 80(千米/時)
160÷80 = 2(小時)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3、出示例3:李老師騎自行車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鐘可行多少千米?
(1)學生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2)指出各個數量表示什么
四、課堂練習:大家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數學問題。
(1)卡車2小時可行120千米,卡車的速度是多少?
(2)小麗乘一輛速度為70千米/時的車回家,要走210千米,幾小時她能到達?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速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走過的路程,并用統一的方法來表示速度,還學習了關于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六、布置作業
1、課內作業:完成練習八第5-6題。
2、課外作業:
(1)完成練習八第7-9題。
(2)熟記三個關系式及速度表示法。
板書設計:
例3(1)一輛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2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答:2小時可行160千米。速度×時間=路程
60÷2 = 80(千米/時)
160÷80 = 2(小時)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例3(2)李老師騎自行車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鐘可行多少千米?
225×10=2250(千米)
答:10分鐘可行2250千米。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三>
1、知道加速度的定義和表達式,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系。
2、通過探究加速和減速深刻認識加速度的定義,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過對于加速度知識的學習,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溫故知新:教師提問學生如何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學生根據之前學習內容可說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那么如何表示物體的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學生產生疑惑,從而引入本節課課題《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提問學生有沒有符合下列說法的實例?若有,請舉例。
①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卻不等于0。
②兩物體相比,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量比較大,而加速度卻比較小。
作業:思考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區別。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四>
四年級數學路程、時間與速度優秀教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第七冊第五單元“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學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各數量的現實意義。
【教具準備】幻燈片演示課件
【學生分析】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系,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并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請了三個小伙伴,它們有一些問題想請大家幫幫忙。
(出示課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們時常為誰跑得快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有一天他們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績來:
小牛:4分鐘跑280米
小象:4分鐘跑240米
小熊:3分鐘跑240米
師:你們收集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1、明確路程,時間
2、引導學生思考:誰跑得快?(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小動物,比較誰跑得快?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認識速度及速度單位:
1、全班交流:
1)比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誰跑得快?
引導學生思考:相同時間比路程遠近,相同路程比時間長短,來確定快慢。
2)比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時間也不同,怎樣比它們的快慢呢?有什么辦法?
引導學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比較單位時間里誰跑得遠,誰就快。
學生可能出現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時間內(1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時間內(3分鐘)比較誰跑得遠
280÷4=70(米/分)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五>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速度經驗,但還需要進一步總結和概括。也是學生學習數量關系的基礎。通過教學,我得出了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我整個課堂重設了幾個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來體會根據不同的條件來判斷物體的快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對路程和時間兩個量進行感知。
二、營造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學中,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給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方法,突出方法多樣性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思維方法的引導。
三、密切聯系生活,激活生活經驗。用生活中的奧運會場景,學生運動會場景,公路上的"限速標志"等學生很樂于解決身邊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認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進一步鞏固對速度的認識,加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高。
四、借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有效突破知識重難點。教學中,我很好的運用了課件。讓學生對速度時間路程三者的關系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五、不足之處: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很廣,大部分同學都掌握并理解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并能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問題。這樣設計,思路比較流暢,有利于引起學生思考,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堂有些環節操之過急,還需要更多耐心地靜靜等待。我會積極正視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自身不足,并努力進行彌補,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再更上一層樓。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六>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個內容是學生學習數量關系的基礎。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學生經歷過路程、時間與速度,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速度這個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只知道我們常說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與什么有關呢?學生便不太清楚。本節課的教學關鍵,就是讓學生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義,歸納出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內在聯系,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了王老師執教到了《路程、時間和速度》后,本人受益良多,下面就談談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情境中。王老師設計讓學生暢談在什么地方聽過快慢,怎樣比快慢的情境,讓學生明白了:路程相同,直接比時間;時間相同,直接比路程,讓學生來體會根據不同的條件來判斷物體的快慢。經過實際情境感悟,加上生活經驗積累,學生完全能認識到速度既跟路程有關,也跟時間有關。
2、分析探究,掌握新知。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圖,卡車2小時行了120千米、客車3小時行了210千米。比一比誰跑得快?引導學生分析:當時間與路程都不相同時,又該怎樣比快慢?對于這個問題,王老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交流,這不僅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3、畫線段圖為解答應用題更進一步地理清思路。在跟學生一起經歷準確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王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王老師給每位學生準備了紅、白兩張紙條,分別代表大客車和大卡車行駛的路程,讓學生動手折出客車和卡車的速度。)、積極思考,全程參與,這樣就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計算和線段圖的對比將數形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比較兩輛車的快慢,實際就是比較兩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而這1時行駛的路程,正是我們所說的速度。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的時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
4、讓學生自主探究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
王老師出示了客車和卡車的兩組線段圖,讓學生在觀察線段圖中的已知條件,根據已有的知識列出算式,然后對應地找出算式中的三個量,很自然地就得出了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時間=路程速度這些等量關系式。最后王老師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解釋了雷雨天為什么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這個自然現象。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對速度的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數學變得鮮活起來。
最后,通過在練習中,出示一組線段圖,讓學生運用三者之間的關系暢談線段圖可能表示的意思。通過這一輕松的練習,讓孩子們充分地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真正體會到了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學習樂趣。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七>
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題記
曾經,在五年級上學期時,數學老師教給我們:求一段路的長度,也就是求路程,要把時間乘以速度;相反,求到達終點花了多少時間,就要把路程除以速度……在解決有關這樣的問題時,都可以用上這個公式,其實它們的思路都是大同小異的。這些話,我一直銘記在心。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20xx年高考的作文考題,我才感同身受:運動中的賽跑正是如此,在已知的距離中,用已知的速度奔跑,看你用的時間是多長,這就是路程÷速度=時間。
那么,人生的賽跑呢?
一次,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只生活在草原上的殘疾的母豹,為了照顧兩只年幼的小豹,花費了所有的心血。每天,它都要用僅有的三條腿四處奔波,為小豹尋找食物;有時,它為了抵抗侵略者而傷痕累累……但它并不氣餒,為了心愛的子女,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跑著或許,我這一生并不能做出太大的貢獻。但是,我不會放棄,我一直努力著,一直拼搏著,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著!我相信,我一定能用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速度,跑出我精彩的人生!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八>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情境中。
挖掘“童心”、“童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一開始就設計“羊隊和狼隊的跑步團體賽”的環節,讓學生來體會根據不同的條件來判斷物體的快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對路程和時間兩個量進行感知。
二、營造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學中,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給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方法,突出方法多樣性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思維方法的引導。
三、密切聯系生活,激活生活經驗。
用生活中的“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公路上的“限速標志”、“指示牌”等學生很樂于解決身邊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認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進一步鞏固對速度的認識,加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高。
四、圖形結合,深化數量關系的理解。
為解應用題積累了一種好的方法--畫線段圖。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線段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讓學生嘗試畫線段圖解決數學問題。通過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方法,從而更加清晰的提煉數量關系式。
教學中,我兩次用到微課教學。第一次是關于速度單位的由來,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速度和速度單位;第二次是用微課來梳理知識,打通本課的知識網絡,讓學生對速度時間路程三者的關系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很廣,大部分同學都掌握并理解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并能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問題。反思這堂課,感覺稍精心準備一下的課,效果就是不同。這樣設計,思路比較流暢,有利于引起學生思考。反思本課教學,總體上還不錯,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學語言不夠簡潔,教師說的話偏多;
2.課堂有些環節操之過急,還需要更多耐心地靜靜等待。
3.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我會積極正視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自身不足,并努力進行彌補,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再更上一層樓。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九>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路程、時間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是學生今后學習行程問題的基礎。教材呈現了一個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速度的意義,以及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能實際運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具備了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每時行多少千米的問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過路程、時間與速度,對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了解但對它們之間的具體關系不明白,相對來說,對速度概念現實意義的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構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形成數學模型,并能運用模型決定實際問題。
2)、結合具體情況,幫助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認識速度單位。
3)、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學習態度,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教學重點
構建并運用速度=路程÷時間這一數學模型
5、教學難點
理解速度的現實意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這一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以教材素材為主載,以設疑激趣、直觀演示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建構模型、拓展模型、運用模型這一科學的探究過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法的指導貫穿始終,使的教法和學法融會貫通、渾然一體,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在教學過程中,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
三、說教學過程:
在這樣一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借助情境,建構數量關系,搭建數學模型。
三)、在解決問題中拓展模型
四)、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劉翔奪冠和羊村選一名參賽隊員兩個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很自然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順利幫助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進行總結,當路程相同,誰用的時間少,誰的就速度快;當時間相同,誰跑的路程長,誰的速度就快。為下一環節的教學打下基礎。
環節二:借助情境,建構數量關系
在這個環節,首先出示情境,分析題意,引出矛盾。用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你會幫它們比快慢嗎?引導學生互相交流,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初步感知速度與時間路程的關系,感受速度就是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第二結合線段圖進行比較。線段圖是幫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課時將線段圖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學生能讀懂線段圖,體會線段圖能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2)揭示數量關系
教師通過對比較方法的總結,引出小汽車1時行60千米,即汽車的速度是每時60千米。教師這樣來引導:速度怎么求?你會求嗎?12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0表示什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出數量關系:速度=路程÷時間
3)、運用數量關系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
學生自主總結出數量關系后,馬上引導其進行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發現矛盾,順理成章的進入速度概念的教學,完成練習后學生匯報,教師進行板書。原來它們的速度都是12千米,它們的速度相等嗎?引導學生發現這三個速度雖然都是12千米,但它們所指的時間段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樣,順勢進入速度單位的教學,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速度概念的理解更為深刻、透徹,對速度單位這樣書寫的必要性更能理解,從而巧妙的突破難點。
4)、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本環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人類、動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增強應用意識,激發學習數學的愿望。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比一比等幫助學生感受速度的快慢,理解速度的內涵。
環節三:在解決問題中拓展模型
路程、時間、速度它們之間還有別的關系嗎?利用教材63頁的兩個教學情境,通過你能從圖中獲得什么數學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每個數據表示什么?你能根據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間的關系嗎?這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通過豐富的情境構建數量關系,并在解決問題中拓展數量關系。總結歸納出三個數量關系后,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三個數量關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數量之間的緊密聯系。
環節四: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本環節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闖關形式進行鞏固練習。練習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設計分層訓練,并且盡量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能讓他們積極的思考,輕松地練習,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第一關基本訓練,通過練習,明確已知路程、時間、速度中的任意兩個數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第二關解答方法多樣化,可以比時間,也可以比路程,還可以比速度,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是直觀教學的體現,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展現了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更新觀念,創設生動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以生為本”,發展思維,張揚個性,享受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十>
教學目標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2、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的定量關系。
3、指導學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體質量的關系、知道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4、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學情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課時。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為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為核心內容,本節是一節實驗探究課,通過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得到這三個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為第二課時提出牛頓第二定律做鋪墊。本節中應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問題和用圖像處理數據,這兩種方法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十分重要。本節不論是從知識還是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點難點
1、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3、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復習引入
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_____狀態或_____狀態,直到有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物體保持_____的性質叫做慣性、慣性是物體的_____,與_____有關,與物體的運動情況或受力情況_____.
活動2【活動】實驗探究
情景:用電吹風吹乒乓球
實驗1:用兩個相同電吹風分別調節在不同的風力檔上吹兩個相同的乒乓球(在軌道上),現象為_____ 。
實驗2:用一個電吹風,通過裝置得到兩股相同風力的風,吹兩個質量不一樣的乒乓球,現象為_____。
問題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數有關?
問題2: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經驗猜一猜加速度與力、質量有什么關系?
問題3:能否就以上關系,從數學的角度做出函數關系的假設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
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 ?
活動3【活動】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1:研究一個量與多個量之間關系時,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問題2: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步驟?
問題3:在實驗中需要測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問題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來進行實驗?
實驗裝置:
問題1:實驗對象是?
問題1:如何得出小車的加速度?
問題2:如何改變并測出小車的質量?
問題3:如何提供并測出小車所受的外力?
實驗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當鉤碼的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時,鉤碼的重力近似等于細線對小車的拉力即小車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說明)
2、繩拉小車的力是小車受的合力嗎?
3、我們必須要使繩拉小車的力成為小車受到的合力,否則還要計算滑動摩擦力,使問題復雜化,那么怎樣抵消摩擦力的影響呢?
活動4【活動】分組實驗
1、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改變鉤碼的個數,分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2、保持鉤碼的個數不變,改變小車的質量,分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與小車質量的關系
注意實驗中同學之間互相配合,如誰扶住板,誰控制紙帶釋放,誰負責更換砝碼和保證繩在滑輪內并負責保護儀器,誰負責測量記錄等。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十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情境中。開課時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劉翔在奧運賽場上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出示豐富數學知識的信息,讓學生去找一找。
2、能夠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數學概念,探索數量關系,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認識速度及探索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關系的過程中,我一直將學生放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思維活動,便于學生順利地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的關系,并能運用這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在這節課上我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認識速度以及如何計算速度時,我創設了兩輛車拉力賽,“到底哪輛車跑得快?”這一問題情境,組織學生思考、交流:要想知道誰跑得快,你有什么辦法?在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中,學生很快地建立了單位時間的表象,探索出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的數量關系之一:速度=路程÷時間。探索另外兩個數量關系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不僅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傾聽的習慣。
4、尊重、欣賞學生,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在孩子們學習、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鼓勵、贊賞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存在的價值。這樣,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樹立起來了,也就讓學生領悟到數學不難、好學,信心十足地從成功走向成功。
本節課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在交流評價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體驗,較好地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十二>
本節課教學重點:一是理解速度的含義,并能用統一的符號來表示。二是使學生從實際的問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能應用這種關系解決問題。
在速度這個概念教學上,由于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此重點應讓學生理解單位時間和走過的路程。教學時,先出示幾個不同單位時間行的路程,然后讓學生說說你對速度的理解。通過學生互相補充,然后總結出速度不但可以代表1小時走多遠,還可以代表1分鐘、1秒鐘、1天、1個月、一年等走到路程。然后自己看書知道速度的另一種簡單寫法。
下面的教學非常順利。出示例題,讓學生嘗試做,找找題中的速度、時間、路程分別是那個數量。求什么,怎么求。你發現了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就得出了:速度時間=路程。再讓學生改編例題,轉化成就速度和時間的應用題,并解答。絕大多數學生會做改編后的題目,并能得出: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
整堂課的教學感覺不錯。
-
為了您方便瀏覽更多的速度路程時間教案網內容,請訪問速度路程時間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