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熱門17篇)
發布時間:2023-04-25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熱門17篇)。
<一>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這個星期有幸觀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并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
有些遺憾的是,我還有點沒反應過來,影片就結束了,馬修就那樣走了,孩子們依舊在"河底"上著課。
但是,雖然孩子們依然叛逆,依然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們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好孩子,在離開馬修后依然是,因為任何人心底里都有一塊善良的凈土,馬修只不過用特殊的方式走進了那凈土而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孟丹,他叛逆、暴力、邪惡,在來到學校時就已經被戴上了這樣的帽子,其實這頂帽子在很早以前就被戴上并狠狠禁錮了他,他只好去順著發展,甚至扭曲。他又何嘗不想做一個好孩子呢?他被冤枉偷了錢,但無力辯解,遭受校長的毒打,一個孩子的心靈怎么能承受得起這樣的委屈呢?他生活的環境、他的家庭,他所受的遭遇像壓力鍋一樣將他的心靈扭曲、變形。
影片中最后看似孟丹的結局是不堪的,無可救藥的,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馬修對他的影響不小,馬修堅信他心中有一篇凈土,并發現了他的優點,這一切改變著孟丹,當馬修訓斥孟丹欺負佩皮諾時他垂下眼瞼,最后對馬修的微笑,那是一種真誠的尊敬。他心中的凈土僅對馬修一人開放。
我們其實都不是壞孩子,有的貪玩僅僅因為天性;有的吸煙僅僅因為扮酷;有的早戀僅僅因為荷爾蒙分泌過剩。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片凈土,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金子一樣的地方,只不過不能面對著所有人開放,時間久了就會不再開放,真心希望老師父母們能夠去發現去探尋那片凈土,開拓它們!
我們都是好孩子,真的!
<二>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這是一部法國勵志教育片,這部片子的起因是來自于一個寄宿學校,里面到處都是問題孩子,體罰在這里是司空見慣,校長為了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其中一個學監(老師)就是因為收了一個孩子的香煙,胳膊上就被剪刀戳了許多個疤,他受不了這幫孩子們,于是就離開了這所學校。
新的學監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來到了這所學校,他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他和一個老校工走進學校,突然發現醫療室的門鎖上了,于是就想辦法把門打開,結果玻璃碎了,他的眼睛被刺一下,流出了鮮血,并被趕緊送去治療了。那個學監后來知道是誰干的事了,但是他并沒有把他揭發給校長,讓他受罰,而是讓他去照顧老校工。
經過了這件事情以后,每天晚上在宿舍的時候,他甚至害怕他們沖進隔間要了他的命。后來他聽到孩子們在唱歌罵他,他認為這些孩子只是沒有經過訓練,他甚至還聽到了幾個好嗓音。于是他就組成了一個合唱團,教這些孩子唱歌。他們的歌聲把他們自己改變了,還改變了這里的老師和校長,這里的氣氛不再像以前的那樣凝重,而是歡快活潑的聲音。
后來有一個壞男孩,他趁校長不在,老師同學都去森林里玩的時候,他放火燒了學校的宿舍,校長認為是老師的失責,于是就將這個失敗的音樂家給開除了,并且不許任何一個孩子見了他最后一面,當他走過教學樓的時候,他看見了許多個紙飛機,上面都是孩子們寫的告別的話。
就這樣,這個老師用音樂,改變了所有調皮的男孩,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三>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如果一個老師是用懲罰這種方式讓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屈服,我絕不會對老師有所同情。但是如果一個老師是用感化這種方式讓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屈服,那么我就會非常敬佩、想要認識這位老師。而我在思品課上認識了我理想中的一位老師——馬修老師。盡管是英文語言,中文字幕,我也沒有一點兒遲鈍。因為只看圖面就能看出每一個人在干什么、說什么,我也真敬佩拍這《放牛班的春天》的老師。
這個電影講的是輔育院里的許許多多的人發生的許許多多的事。例如壞蛋孟丹、邪氣校長、天才莫翰奇、善良麥神父……還有一位傳奇人物——馬修老師。院長以及所有老師從來都是用關禁閉這種方法來教育學生,從沒有想過這樣做不但會起到反效果,還會使學生更想逆著來。自從馬修老師來了,馬修老師用幽默的方法管制了整個班級,開始的“光頭”、“禿頭老師”這些話也不再出現。而另一方面,馬修老師又一直在舉行合唱團,他試圖在用合唱團把這一群脫韁的馬變成溫順的綿羊。對于在音樂方面是天才但是有很愛搗亂的莫翰奇他是用格外的細心去換回他的溫順。哈善院長把這一切看在眼里,他先是慢慢改變然后又變回他自己,因為這時候,輔育院里丟了二十萬美元。哈善院長下了一道死命令——不許在舉行合唱團,誰再求情就不要在輔育院了。所有的老師早被馬修老師的行為給同化了,就連校長的心腹也“叛變”了。在這種情況的掩護下,合唱團又在地下組織了起來。過了好一陣時間,輔育院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丹尼放火燒了輔育院。因為丹尼恨院長冤枉他偷了二十萬美元,這下可是不得了了,院長氣急敗壞的退了馬修老師的職。馬修老師既失落又帶著滿滿的回憶走在路上。他忽然看到地上有許許多多的紙片,他發現是從教室里扔出來的,教室里還唱著他第一次教給大家的歌。他撿起紙片,發現都是同學們給他的信。馬修老師明白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沒有白費。在走的時候,貝比諾懇求馬修老師帶他走。馬修老師看到他的決心后終于帶他走了。
我覺得馬修老師的付出的辛苦是值得的,能讓馬修老師在走的時候收到同學們的信收到同學們的歌,收到同學們已經改變的心。我覺得這就足夠了。若是我,我也會用懲罰的方式,我才不做這種費時間、費力氣、麻煩還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事兒。而馬修老師是用感化,讓所有的同學看到他對他們的無微不至的愛。馬修老師成功了,就沒有遺憾了。
<四>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這是一部關于師生關系的電影,也是關于心靈與愛的電影。電影的情節或平淡或曲折,但在我看來,世界上的故事卻只有兩種,有愛的和無愛的。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朗后來成了指揮家,在世界的音樂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一樣滿頭白頭的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
拿著馬修當年的日記,回憶才涌上他的心頭,五十年從青澀少年到年歲漸老,上帝賜他好天賦,莫朗卻不知有一雙無形的手在一直地向前推著他,一雙眼睛一直在注視著他,一個人,在他人生最關鍵的時候,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軀,將他向上托起。
記憶回到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老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懲罰”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善與惡從來都糾纏在一起。學校發生意外,馬修被迫離職,并且要求不許和孩子們告別。馬修無奈地走在離開的路上,但卻終于沒有失望,不斷有紙飛機從那個高墻的窗口飛出,如天降一般??床灰姾⒆觽兊哪?,卻看見一群手在揮。
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后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莫朗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五>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這部影片是以倒述的形式播放,主要是講了馬修來到池塘之底的學校來做學監,發生的一些事情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
影片頭一過,看到馬修來到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做學監,聽到這個學校的名字,就知道這個學校應該不是很好。當馬修進來從上一個學監了解到,里面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比較難纏的,有問題的。當他走進來的第一天,學校為了一些事情,沒有原則的,看到有學生被拿去體罰。校長哈森只顧自己的前途,殘酷地對孩子們施壓。學校內部的守則行動一反應,馬修非常的不理解。馬修與學生們在一起,并沒有覺得他們是那么壞,且馬桑大叔他對孩子們有很好的寬容心,讓他深受感染,他相信通過自己能夠改變孩子。為此他到校長那去提出三個要求,但校長并沒有答應。
他想用自己的方法去改善現狀,他個子矮矮的,還是個禿頂,但是他是一位很好的音樂家,從此他自己創作音樂作品,孩子們這么不開心,想用音樂來打動孩子們。對每個孩子逐一了解音樂天賦,發現每個孩子的缺點和優點,讓走音的郭邦當音樂架,讓佩皮諾做指揮,發現性格孤僻的莫杭治對音樂有不同尋常之處。對孩子做正確的引導,帶領孩子成功的組織合唱團,有馬桑的幫助,并且得到了伯爵夫人的贊賞,同時與孩子們建立起了非常好的感情。
蒙丹對校長的不滿意,點火把學校燒掉。這一天馬修正好帶著孩子們到外面去郊游,捉迷藏去了。為此,校長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馬修身上,然后把他開除,。孩子們不舍得讓馬修走,他們用音樂符折起的飛機,寫上對馬修的祝福,用小手揮送馬修令人感動。然而最后校長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
這部影片告訴我: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看我們怎么去發現,怎么去教育。老師要有寬大胸懷,每個孩子都需要愛,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六>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春天不僅意味著萬物復蘇、姹紫嫣紅,候鳥一路向南,它更是一個友好的季節,我們大可以歡天喜地,穿紅戴綠。所以人們總是習慣用“春天”來形容美好,代替開始,謳歌希望。
一群叛逆的孩子,一個暴虐的校長,當他們遇見仁慈的校監,整個校園奇跡般地度過陰霾,迎來了春天。
校監馬修善良而不失嚴謹。他懂得人的尊嚴,因而慈悲為懷。他是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不茍言笑,然而卻執著于音樂能使“壞小孩”轉變,給人帶去快樂。自然而然,同學們都成了小小合唱團的一員。每天的必修課就是唱歌。學著配合,學著使歌聲美麗,學著安定。
孩子們由最初的五音不成調,到最后的自信與默契,這一變化是深諳音樂魔力的馬修意料之中的事。正如我們不必過分擔憂花苞是否綻放,權可以靜待花香四溢。
春洗脫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悵,當早晨八九點鐘,太陽高掛,溫暖便在心里靜靜流淌。人們會莫名地抬頭仰望藍天,并不是為了思念,而是一種祈禱或是感激。抑或只是單純地停駐,去欣賞向來被遺忘的風景。簡單使得春天擁有著可以高歌的權力。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快樂顯得純粹。有歌聲,微笑便裝滿胸膛。就像一場春雨后的彩虹,那樣自然,又很可貴。
春天似乎有點短暫,來得靜悄悄,去得也無影蹤。徐志摩先生的那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原來也可以安放在“春天”。學校著火了,學生們安然無恙,這個像是故事的事故卻導致了馬修的離職?!拔遗瓮芸匆姾⒆觽冇康介T口和我道別”,這是馬修心底里卑微的愿望??上Р]有。然而在路的轉角,孩子們用他們引以為傲的清脆的歌聲鋪滿了整條街,覆蓋了臨別時的憂愁。揮動的雙手,是在道別,更像是無助的表達,也在宣告著,從此后要獨自飛翔。
還在念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轉眼,春天已掠過身旁。不經意地,我們竟看見小鳥歡唱、柳枝嫩綠、蝴蝶翩飛……
<七>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參加安徽省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的時候,一位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觀看過,當時因為時間關系,只是讓我們欣賞了一些片段,所以這部影片在那時留給我的記憶不是那么深刻。然這次來蕪湖面授則不同,授課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讓我們觀看,還就這部影片聯系我們的所學布置了撰寫觀后感的作業。本想在網上隨便下載一篇敷衍了事兒的,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多,我這樣做了也最多算是隨了大流。但是,當我認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讓我改變想法的不是別的,只是源于自己內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觀看,能得到的感觸會更多。影片中那位禿頭、圓臉的馬修老師一視同仁的教師情懷,最終讓一群被大眾視為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在愛的感召下發生了改變。如果說馬修老師讓音樂打開了孩子的心門,那么我要說的是音樂在其中只是一種溝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潛藏于影片中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的,該是馬修老師對待學生的'仁愛以及他在逆境當中時時所傳遞的正能量。馬修老師從沒因為孩子的頑劣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沒有像院長那樣用一種單一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院長那種所謂的“行動”致“反應”的方式下,觸發的往往是孩子們更大的反抗與仇視。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認為馬修老師能成功改變孩子也正是源于他在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前就懂得了這些。所以在面對孩子起初對他的侵擾時,馬修老師選擇的是理解與包容。他沒有將孩子拉去禁閉,當然作為一個智慧的老師,在“行動”與“反應”上他也并非是毫無反應,所以當馬克森斯大叔被勒蓋萊克的惡作劇而導致受傷時,馬修老師對其懲戒的方法是讓勒蓋萊克去醫院幫忙直至馬克森斯康復。顯然,馬修老師在用他的方式在顛覆著院長推崇的禁閉式管教模式。結果從成效來看,顯然馬修老師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內心的真善美,勒蓋萊克在醫院的所見所聞成了非常難得的實景教育片段,當馬修老師鄭重的問勒蓋萊克:“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嗎?”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種肯定不是高壓下的威逼,而是一種發自孩子內心的肯定。所以說,教育是要有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這種體驗結合我們這次所學,即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來說,可以說是幼兒社會化的途徑。
既然要結合本次面授課程來談,帶著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網上觀看了影片。我想就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產生影響的個性差異因素著手,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就幼兒自身個性因素的影響來說,早期兒童的行為特征、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律性都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影片中的孩子們因為頑劣曾被周圍的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但是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給“池塘之底”帶來了春的律動。馬修老師通過組建合唱團,讓這片沉寂的園地開始有了歌聲,同時他自己寫歌讓孩子演繹,這些歌曲的創作靈感很多源于他在“池塘之底”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更蘊藏著他對孩子們深深的愛與期待。這樣的歌曲浸潤著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進孩子的媒介。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之初,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選擇孩子所處聲部時所表現出的那種關注孩子個性差異的種種舉措。
面對大部分孩子音樂素養低下的情況,積極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是這位智慧型老師的法寶之一。即便是對于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個例,馬修不是讓他置身于外,無所事事,而是讓他成為了譜架。單從這點來看,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團隊發揮著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出現在這群已經習慣了被否定與漠視的孩子們面前時,不正猶如一股暖風吹散陰霾帶來明媚嗎? 所謂,師之伯樂。當一個好的伯樂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修煉。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成為像馬修老師一樣的人,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用寧靜、包容的胸懷去面對我的孩子們,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上引導的方式能更科學,施加的干預能更有效。
<八>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一場電影看完,猶如礦業望天一般的音樂之聲回蕩在耳際,久久不絕于耳,一雙雙真摯的眼睛所散發出的童貞之光能點亮人們的心靈。一張張純真的面孔流露出的對自由和博愛的向往發人深省,天籟之音般的合唱好像皎潔的月光驅趕走了黑暗中的恐懼,用愛心去感化孩子們的心靈又讓我們陷入了沉思之中。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在校長的眼里,這群少年是一群難以馴服的野馬,一群無知的頑童,除了拳腳相加的教育,他們別無他法,他們的管理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和接納,當然少年們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們并沒有因為嚴厲的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少年。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少年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馬修。
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
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讓犯了錯的莫郎在給公爵夫人表演時重新當回了主唱……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于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p>
馬修老師將孩子們組建成一只合唱團,充分的給與他們才能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中建立自信,贏得尊重。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不再迷茫。莫郎也在后來進入到音樂學院學習,使他的將來也逐漸清晰。不可否認,馬修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他總是想方設法的幫助孩子們,沒有私心,有的是對工作的熱情。記得一位企業家說過:“一個人最難辦到的就是沒有私心?!钡隈R修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與之相對比的是院長的行為,院長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遷與仕途。尤其是最后院長在回答是自己創建的合唱團時,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院長的卑鄙,而馬修老師的不與辯解也讓我們感到了他人格的偉大,因為他們是兩種不同的人:一個是熱衷官職,一個淡泊名利,關心的只是孩子們得學習與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馬修老師因得罪院長最后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運,這也讓我們不由想起了電影開始時馬修老師的自敘:當自己在一系列領域受挫之后才來到的這所學校。也許以前也正因為馬修老師的正直行為才不斷被人排擠。這也無疑是對社會某種現象的的諷刺!雖然馬修老師走了,但他卻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們中間。于是在最后的電影畫面中,馬修老師站在樓下,頭頂不斷飄落的飛機,在身邊慢慢盤旋。馬修老師的臉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帶有的是會心的笑容。
在最后馬修老師蹬車離去時,佩皮諾主動要求與他一起走,當我們聽到電影中的一個聲音告訴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時,我們也豁然想到在電影開始時的那一個小小的伏筆,告訴我們佩皮諾每周六就會到校門口等待父親來接他。同時我們心中也涌起了一陣感動,馬修老師被解雇這個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也在這時變得圓滿。
這部電影其實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同樣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平等,理解與寬容則能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共鳴!
<九>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
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凈化他們的心靈,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赐旰笠沧屛蚁萑肓顺了迹?/p>
每個孩子都是能教育好的,沒有所謂的壞學生。池塘之底的孩子被以前所在學校辭退,被認為是問題學生,被現在學校老師用殘暴的方式壓制,被貼上“極壞”的標簽,這些學生真的差嗎?不是。馬修老師不這樣認為,并在他的教育下改變了他們,成就了他們。
我們也埋怨過孩子調皮,不聽話,但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的方法是否有問題?是否靜靜思考過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沒有壞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有自己的長處,需要你去發現。遇到問題多找方法,用不求人人最好,但求每個孩子都不斷進步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教育孩子,做到無愧于心。
用老師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池塘之底的校長用暴力壓制孩子,孩子看似聽話了,但很明顯作用是極短的,并且是表層的,孩子內心不服,內心出現了叛逆,出現了反抗現象。
相反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心耐心教育愛護孩子,最終換得了孩子的認可與尊敬,改變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們是單純的是最懂愛的人,誰對他們好他們是能感覺到的,愿我們用自己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希望自己也能想馬修老師那樣去對待孩子。做像他那樣的老師。
<十>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不管被什么壓制著,也同樣擁有春天般的種子在慢慢發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所以每個人都有發光的一面,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獨自的特點,是無法代替的。
教師可以造就一個人,同時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我們是師范生,所以作為心理委員我選擇在心理活動周上給同學們放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因為這部電影把故事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放牛班"孩子們的無法無天但又被這種教育制度壓迫得可憐無助。孩子們是有愛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著他們的趨勢發展,“春天”到了他們又得到了怎樣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富有才華卻失敗的音樂家作為代課老師到去教書,其中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管理制度。讓馬修產生了一種想改變學校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試著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讓他們的心重新換回希望。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馬修利用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愛好,用另一種方式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真正學到很多,從心靈上去了解。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在于對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所以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最后校長一敗涂地,這也無不體現著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頌的。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也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他的這種用心教育凈化了這群放牛班學生的心靈,拯救了放牛班學生也擁有美好的春天。
<十一>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永遠不要說永遠,總有東西要去嘗試?!睕]有什么是永恒的,未來是什么樣子,我們無法確定。就像馬修老師和那些孩子,馬老師用一個小舉動改變了孩子的一生,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世上沒有絕對的壞,只是缺乏正確的教育。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教育不僅僅是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有個性的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既愚蠢又不善于表達的男孩,曾被認為是智障,但在叔叔的幫助下成為了大科學家;愛迪生,在讀書時,所有人都認為他將一事無成,被學校開除后由母親獨自教學,讓他成為“發明大王”;達爾文小時候成績一向不好,整天只顧著玩,他的父親對他無比氣憤,可他在努力之下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所以,別氣餒,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終會成功。
堅持自己的優點,如莫翰奇那樣,從被挖掘出音樂天賦到成為音樂家,教育的啟蒙真的很重要。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馬修老師功不可沒。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教育不僅僅是多少升學率,而是追求學生的發展。
富蘭克林·羅斯福曾認為自己是最不幸的孩子,可他的父親一直默默鼓勵他,告訴他生活的方向;林肯從小的教育就是獨立,就算摔倒,也要自己爬起來;李四光在幫媽媽干農活時,時時刻刻都在動腦,最后在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梢?,正確的教育比生活環境更重要。
馬修老師用音樂把一群問題少年變成好孩子,在音樂的熏陶下,讓原本無望的人生充滿了歡樂??梢?,教育不僅僅是評比的數據,而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馬修老師眼里沒有壞孩子,所以放牛班有春天。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教育值得反思。氫彈之父直到三歲才會說話,別人一度以為他是傻子;數學家龐加萊的智力測驗很差,被認為是低能兒;英國保守黨前首相梅杰,在高中被迫退過學……許多偉人成功前都被否定和嘲笑過,而他們之所以有遠大前程,就是因為教育從來不相信他們“壞”。
凡事都有好和壞,一個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人生?!胺排0唷钡拇禾焓且粋€奇跡,也是天下所有“壞”孩子父母期待的奇跡。請相信,沒有絕對的壞,只有絕對“壞”的教育。
<十二>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昨晚在網上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看到名字,起初以為是說小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故事,不料是講一群被教改的孩子,他們總是惹麻煩,不斷地闖禍,他們既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也更加不相信別人!直到他們遇到了來監管的并且熱愛音樂的馬修老師,馬修老師的包容和愛心打動了孩子們,漸漸地馬修老師和孩子們之間有了一份信任。后來馬修老師把那幫搗蛋鬼們成立了一個合唱團,他用音樂拯救了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充滿了對春天的憧憬和渴望,從而讓他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孩子們變乖了,馬修老師更是當了一回伯樂,發現了一個音樂天才,將這個孩子的命運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不由得感嘆:要做馬修這樣的好老師!
<十三>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音樂電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我一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腦海里立刻冒出了兩個疑問:“什么是放牛班,為什么叫放牛班?”,我帶著兩個問題走進了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獎的電影。
原來啊,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名叫馬修的音樂老師,被分配到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一所特殊的被人叫做放牛班的學校,那里的學生非常調皮和搗蛋,常常惡作劇,捉弄老師。馬修一開始到這所學校時,學生都不聽他的,捉弄馬修。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馬修漸漸的了解了學生的性格,他不像哈杉校長那樣嚴厲,常常用關禁閉和打罵來處罰學生,看得出他很愛這里的每一個孩子,對孩子非常用心,教導孩子并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他們動聽的歌聲受到了伯爵夫人的贊賞。
這部電影給我很大的感觸:電影中的馬修老師非常用心地教導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成為有信心的人。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但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只要善良和用心,就會打動每一個人。
<十四>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看這樣的電影,我能夠觸摸到那一顆顆纖細而善良的心靈,他們絕不是社會的殘渣,絕不是被遺棄的問題少年(那個縱火犯巴冬除外)。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曾經有過多少次,為那許多微末甚至是瑣碎的場景所感動。我們的靜、站立以及唏噓,絕不是因為我們觀看的場所沒有空調,諾大個階梯教室,已經無聲地容納了一百多號人的汗水和激動。雖然只有頭頂或者更遠處幾片風葉在轉動,根本無法解除那些夏天的躁熱,但此刻沒有埋怨,只有心靈的共振。
風中飛舞的風箏,夜里疲憊的掃帚,那些歡笑和痛楚,在明亮與黑暗之間徘徊,很多孩子的雙重性格在影片中一展無余。他們的一半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美妙的歌聲,一半是魔鬼般的殘忍和惡作劇。他們一面彈傷老學監的眼睛,偷走新學監的資料,甚至校長的鈔票,一面卻認真地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傳遞著天籟般無邪的音樂……正是這些,構成整部影片畫面的明暗交替,這些錯落不僅深深地震撼著我們,更深深地牽引著影片主人公馬修的百轉柔腸。這個最后被歇斯底里的校長定位為“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的男子,樸素的外表下有著一顆非同尋常的愛心。他的愛是包容,當一個孩子彈傷老學監的眼睛時,同意他去照顧,不告訴校長免受懲罰;他的愛是無私,他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連那個最邪惡的巴冬被校長棍打和禁閉時,能夠很遺憾地感慨: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膼凼亲鹬?,他總是用音樂和溫暖去走近這些淘氣的孩子,用滿腔的愛去感動這些幼小的心靈,使他們改邪歸正,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春天。
他總是用自己的愛營造孩子們的愛,他用愛鑄就“樂譜架”的動情歌唱,他用愛感化“天使魔鬼”皮埃爾不遜的心靈,他用愛贏得“助理”的永遠相伴。他一直無聲地抵制著反抗著校長威懾人心的棍棒教育。雖然最終自己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后的歸宿,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包裹著愛和留戀的紙飛機從窗內一只只地飛出來。我們還看到影片中那些個反例——巴冬縱火焚校,校長的被辭退。于是我們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愛的力量和偉大。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影片的最后,天籟之音冉冉升起于一條被綠蔭覆蓋的春天的小巷。沿著這條小巷望去,我們看到了前方不遠處的光明和燦爛。
<十五>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描寫了發生在池塘底教養院一群行為有嚴重偏差的學生和一位名叫克雷蒙馬修的落泊音樂家、代課老師之間的故事??戳诉@部電影,我感觸頗多。
故事中代課老師克雷蒙馬修對學生的無私的、超乎平常的、偉大的愛,特別值得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深深反思和學習。故事中當他走進學校 ,他看到的是一群缺少關愛,卻渴望被關愛的孩子。學校對學生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是輕則罰站、挨打,重則關禁閉一個月。皮埃爾就是一個經常被關禁閉的典型例子。所有的老師都認為這是一群永遠都無可救藥的孩子,都多次遭到這群學生的捉弄,都認為只有校長采取的那種野蠻的教育方式才能對付那群讓所有教師都感到無奈的孩子。然而,克雷蒙馬修老師沒有像他們那樣做。在對待樂格克傷害馬桑大叔事件上,他采用了“美麗的圈套”,讓他在關禁閉和照顧馬桑大叔(而且不告訴校長和其他人)中作選擇。對皮埃爾,他采用了事先與他的家長進行溝通的方式,在家長面前采用了善意的謊言不斷地贊揚孩子;在孩子見家長之前,讓他不要說漏了嘴,保留了孩子的尊言。在對皮埃爾的轉化過程中,克雷蒙馬修老師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方式,盡管在馬修老師的內心深處想將皮埃爾變好,但他對皮埃爾采取的態度讓皮埃爾捉摸不定。在公爵夫人等人面前的演出過程中,讓皮埃爾驚異的是馬修老師竟讓他單獨表演,讓他出盡了風頭。野蠻校長是一個獨斷專行的校長,和馬修老師相比,他顯得蒼白、汗顏,顯然是一個教育的失販者。他的行為讓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深深反省。
縱觀當今的教育,我們不得不反省自問: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有幾人能像克雷蒙馬修老師一樣能真正做到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呢?有幾個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
的博愛呢?又有幾人能做到身處其境而不驚呢?
教育是一項偉大而神圣的事業,這就需要作為教育事業者的我們具有愛心。愛能感天動地,愛能變腐朽為神奇,愛能轉化有的人認為不可轉化的一切人和事物。讓我們用愛心去感化一切吧!
<十六>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之前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是一直因為很多事情沒有靜下心去看。直至老師說要寫觀后感,我還是斷斷續續地看了。
《放牛班的春天》,法國電影,充滿天籟童聲,充滿溫情。劇情大概如下: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 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后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在影片中,有些情節很感人。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我記得以前我們笑的時候老師耶讓我們寫過,但是都是吵吵鬧鬧中很開心地寫下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但是這部片子寫下這個理想的時候那么安靜。他們為什么那么安靜?或許很多人不理解,尤其在在應試教育下,不敢去放縱,或者已經放縱了,但是沒有那么好的老師或者那么一個人讓自己正視自己的靈魂!有那么一瞬間,我想了好多好多。我是不是很久很久沒有自己的目標了?我是不是也應該靜下來正視自己,我是不是要肯定自己。那些孩子和我很很像很像,我也喜歡著音樂,我也曾經不開心的時候就叼著煙哼著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感覺沒有人理解,也很安靜,有時候也很鬧。但是真的為片中的孩子感到開心,遇到這么好的一個老師,會努力去尋找被放棄了的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喜歡音樂,剛開始馬修老師說組合唱團的時候,令外一個老師過來瞧,并且也說自己偶爾也會哼上幾句。音樂的魅力沒有拒絕得了。
我看到有些孩子唱歌跑調,但是因為喜愛,堅持著。我想到自己以前唱歌經常被說是殺豬的之類的話。但是就是因為喜愛,不管怎樣都會唱下去。還有因為音樂,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音樂就是一座橋梁。
<十七>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今天,我們看了場電影。
這部非常富有哲理性、蘊含著深奧道理的電影,叫《放牛娃的春天》。
影片描述了馬修老師短暫的教學生涯。馬修老師,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成功的老師。他是孩子們的心理醫生,他用善良和音樂來挽救孩子們的心靈。這些原本看似失去希望的孩子,經馬修老師的引導,終于踏上了光明之路。
影片的另一個人物:校長,是一位有點暴力的先生,他只想用各種處罰去改變學生,可處罰就像毒藥,本來有點陰影的同學一下子徹底沒救了。孟丹,一個愛抽煙的學生,一個欺負弱小學生,最終似乎也被馬修老師所感染,可因為一場誤會,他放火燒了學校,然后點了一根煙,揚長而去,碰巧,沒有學生留在教室。而他離去的樣子,似乎是正威脅著校長,因為沒有人喜歡這位校長。
皮埃爾,有著音樂天賦的孩子,最后成為法國出名的音樂家,他的命運,因為馬修老師而改變。馬修老師發現了他的天賦,引導著要被母親放棄的皮埃爾,進了音樂的大門。
在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談話時,幾滴墨水莫名奇妙地滴在馬修的頭上,當著皮埃爾母親的面出丑,緊接著,就聽到打架的聲音。不出所料,幾個小孩抓著皮埃爾的衣服,往墻上狠狠一撞,另外幾個小孩圍住他,拳頭似乎迫不及待要把皮埃爾的臉打開花。馬修吼道:“你們為什么打架?”只聽一個孩子回答道:“他往你身上潑墨水。”其他孩子瞪了他一眼,道:“叫你不要說漏嘴!”當時我的血液似乎停止了,孩子們第一次表達了對馬修老師的尊敬,又似乎對這份尊敬十分害羞。
當馬修老師被惱羞成怒的校長開除后,馬修老師走過教學樓,卻意外發現了從樓上窗口飄下來的信。他彎下腰撿起了信拆開來看,各種各樣的字跡,那么眼熟,似乎是他最美好的回憶,他漸漸抬起頭,各式各樣的紙飛機似乎為他送行,在陽光的照射下,紙飛機閃著光,飛到馬路上,飛到大樹上,正依依不舍地為馬修送行。窗口伸出了孩子們的小手,小手在窗口有力地搖擺著,似乎一點也不害羞了。馬修老師撿起信,向前走了兩步,又似乎舍不得,只能無奈地朝著窗口笑了笑,然后消失在學校的大門外。
孟丹被警察抓走時,也有一笑,不過,這一笑不是依依不舍地道別,而是對馬修老師的尊敬,在警察押著他的時候,他的頭轉向教室,緩緩裂開了嘴,然后與警察一起在學校的大門外。
馬修老師是所有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不想著升官發財,而是用無聲的愛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給他們帶去生命的春天。
-
實習報告網小編為您推薦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專題,歡迎訪問: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