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思想總結|中庸之道思想總結(錦集十七篇)
發布時間:2021-06-03中庸之道思想總結(錦集十七篇)。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p>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p>
孔子說:“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p>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p>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p>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路問什么是強??鬃诱f:“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后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p>
孔子說:“專找歪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后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遁山林、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p>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对姟吩疲骸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裝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对娊洝氛f:“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边@是說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于整個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薄啊对姟吩疲悍タ路タ?,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薄爸宜∵`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孔子說:“道離人不遠的。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故作高深,使道遠離人們,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薄啊对娊洝氛f: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么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薄耙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薄熬拥牡烙兴捻?,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做到的,我沒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顧到能否做到,行為也要顧到所說的話,這樣的君子怎么會不忠厚誠實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p>
君子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xx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鬃诱f:“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p>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对姟吩唬骸捌拮雍煤?,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弊釉唬骸案改钙漤樢雍酰 ?/p>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对娊洝氛f:“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妻兒幸福?!笨鬃淤潎@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荷裰袼迹豢啥人?,矧可射思?!蛭⒅@,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此部床灰?,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又像在你左右?!对娊洝氛f: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p>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上擁有整個天下,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对娊洝氛f: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p>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孔子說:古代帝王中無憂無慮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賢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基業,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他所沒有完成的事業。武王繼續著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滅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種以下伐上的正義行動,不僅沒有使他自身失掉顯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財富,世代在宗廟中享受祭祀,子孫永保祭祀不斷。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p>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為天子,因此他還有許多沒來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輔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制來追祀祖先,并且把這種禮制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間。周公制定的禮節規定: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制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整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薄敖忌缰Y,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說的孝道,就是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續先人未完成的功業。在春秋兩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獻祭祀應時的鮮美食品。
按照宗廟祭祀的禮制,是要把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排列出來;把官職爵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貴賤分辨清楚;在眾人勸酒時把執事職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輩必須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年齡大小來決定宴席座次,這樣就能使老小長幼秩序井然?!?/p>
“站在合適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禮節,是用來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廟的禮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禮節,大祭小祭的意義,那么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也就像看著自己手掌上的東西那樣容易明白?。 ?/p>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p>
魯哀公詢問政事??鬃诱f:“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于政事;治理荒地的途徑是使樹木迅速生長。說起來,賢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象地上的蘆葦快速滋長一樣。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于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蛏?,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至于這三種德行的實施,就是一個“誠”字,這些道理,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后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p>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嬌艷的鮮花選擇了顯露,厚實的花生選擇了隱藏。正如世間之人,有的選擇了表現自我,有得選擇了隱藏自我。面對截然不同的處世之道,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我認為,兼承儒家主張的“中庸之道”。藏與露之間兼顧彼此,不失為一種恰當的選擇。
藏而不漏,沒世之后。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雅士都推崇隱逸的生活。有的是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向往自由,陶醉于山水之間。有的卻是不愿主動展現才華,而是被動的等待賞識他的知己明君。若終被他等到伯樂,這或許了成就一番佳話;然絕大多數都是空有一顆渴望建功立業之心,在憂愁苦悶中虛度一生。少年時的奮發圖強化為泡影,經世治國的才能無所用處,才華出眾的人才埋沒于世,這是何等荒謬的浪費!何不顯露自己,讓更多的伯樂注意到你的存在?
露而不藏,危伴其旁。他們與隱逸者截然相反,同樣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卻能在總人中脫穎而出,甚至成就轟動事業,名留青史,然大都不得善終。緣何,這主要歸咎于他們鋒芒畢露,不肯收斂,終引火自焚。韓信用兵如神,謀略過人,終被誅殺宮中;曹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猝然離奇早夭。不重名利的張良在韓信被誅,蕭何系獄之時仍能從容保身,為人謙和的衛青在一位強勢君主之下亦可得以善終。露而不藏之人,在盡情展現自身才華的同時,也暴露自己能力的極限。而且當孤月的光輝遮蔽了繁星的光芒時,太陽也變開始“月食”。從這方面而言,真正的孤芳是只能自賞的。何不暫時隱藏自己,去欣賞別人的美麗?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中庸,并非模棱兩可,得過且過,而是講求為人不偏不倚,處世有度。中庸之人,懂得何時顯露才能,何時隱藏自我。露,是對自己才華的相信與人生的負責;藏,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為自己的發展留有空間。藏與露絕非矛盾而不能共存的,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只有做到藏露兼要,我們才是合格的社會人。
藏露兼要,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我愿堅守中庸之道,做到藏露兼要,從容面對生活。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作為應試教育的產物,我從小就為考試而學習;除了高中科學,大學和工程學之外,這么多年來,大腦還從未經歷過古典漢語學習的洗禮??v使偶爾會羨慕同事、朋友們出口成章,滿腹詩書,也還是不肯靜下心來認真的補習一下缺失的知識,慚愧啊慚愧。
當假期來臨時聽到布置的任務是《中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仔細想一下,竟渾然不知中庸講的啥;天天聽別人念叨“中庸”之道,也只是猜測“中庸”指居中間,不偏不倚,兩邊都不得罪人的意思吧!現在經過一個假期的學習,總算一睹“中庸”的風采。下面是我讀《中庸》的一些體會。
首先,《中庸》需要靜心研讀?!吨杏埂肥恰八臅敝?,國學經典,即使靜下心來認真研讀,恐怕幾天的功夫也難以領略其精髓。且不說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就單是這“之乎者也”的文字,就夠我研究半天的。
查工具書、上網搜資料,各種方法齊上陣,才讀通了文字的意思。想要領略,不得下更大的功夫?
其次,《中庸》告訴我們要“中不偏,庸不易”,即不忘初衷,不偏離原來的目標,不變換自己的主張,持之以恒,最終走向成功。但是保持一致需要多少勇氣和毅力!所以連孔子都感嘆: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再次,《中庸》要求我們要“中正、平和”?!斑^”和“不及”都是處理問題時的極端。在現代生活快節奏的背景下,過喜或過悲的情況時常出現,想要保持中正、平和,只有控制喜、怒、哀、樂不要太過。
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所以,學習《中庸》,長存中正、平和,需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
最后,《中庸》即“中用”。心之所向,持之以恒,中正、平和處之,終得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在其位就要謀其職,堅守崗位、兢兢業業是根本。
《中庸》大概就講了“動中取恒,靜中就重;不辭中道,不偏不易”吧!研讀《中庸》,不斷警醒自己,督促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才,成為一名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1章)
(1)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保ā吨杏拐戮洹罚┧裕@里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
,并無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這里是“沒有什么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明顯。乎:于,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4)中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
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這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里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
修養自身。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作為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本章是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總綱的性質,以下十章(2-11)都圍繞本章內容而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于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鬃尤ナ篮螅寮曳譃榘伺桑铀际瞧渲幸慌?。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從師承關系來看,子思學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于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后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圣”。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絕不是偶然的。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職場生存的中庸之道
辦公室充斥著千絲萬縷的利害關系沖突,不小心與人為敵怎么辦?不妨四兩撥千斤,巧妙與其周旋,這樣才能顯現出你的謀略。
1、學會鞏固城池。
也就是讓人摸不清你的底細,實際上的作法便是不隨便露出個性上的弱點,不輕易顯露你的`欲望和企圖,不露鋒芒,不得罪人,勿太坦誠……別人摸不清你的底細,自然不會隨便利用你、陷害你,因為你不給他們機會。兩軍對仗,虛實被窺破,就會給對方可乘之機,防人也是如此。
2、接下來是阻卻來敵。
古話說的好,兵不厭詐,爭奪利益時人心也不免使詐,因此對他人的動作也要有冷靜客觀的判斷,凡異常的動作都有異常的用意,把這動作和自己所處的 環境一并思考,便可以發現其中玄機。不過,人們因無法擺脫個性上的弱點和偏執而防不了人,何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只有盡量小心了。不過若為了鞏固城 池,而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失去朋友,那就矯枉過正,反而會成為人們排擠的目標。但無論如何,防人還是必要的。
當然,除了學會躲避暗箭,你也得懂得一些待人處事的技巧,這樣也許暗箭就不會那么輕易找上門了:
3、建立同盟。
無論你是否能干,具有自信,也應避免孤芳自賞,更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島,在同事中,你需要找一兩位知心朋友,平時大家相互商量,互通聲氣。
4、處變不驚。
想成為眾人之首,獲得別人的敬重,你要小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管遇到什么問題,無須驚惶失措,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你要學習處變不驚,從容對付一切難題。
5、統一陣線。
你發覺同事中有人總是跟你唱反調,不必為此而耿耿于懷,這可能是人微言輕的關系,對方以老資格自稱,認為你年輕而工作經驗不足,你應該想辦法獲得公司一些前輩的支持,讓人對你不敢小覷。
6、自信無敵。
若要得到上司的賞識與信任,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自我欣賞,不要隨便對自己說不字。只要下定決心把事情做好,必有出色的表現。
7、凡事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尤其是你身處的環境中,不少同事對你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指出你的錯誤,你需要提高警覺,按部就班把工作完成,創意配合實際行動,是每一位成功主管必備的條件。
8、外交午餐。
利用午飯時間與其他同事溝通,增進感情,消除彼此之間的隔膜,有助你的事業發展。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道德是人類文化中最核心、最底層的內容之一.要建設新時期的道德思想體系,按照文化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在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指導下,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有機結合,以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典籍蘊含了極為豐富的道德思想,正是建設新時期道德思想體系的基本素材.文章從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社會安定、國脈延續的根本原則的道德觀,鮮明的經濟關系決定道德觀念的思想以及倡導建立以誠信為本、任公不任私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觀念三個方面對的道德思想進行了探索性的分析.
作 者:孫德厚 ?作者單位:煙臺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山東煙臺,264000?刊 名: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I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4(2)?分類號:B226.1?關鍵詞:的知識脈絡' >??道德 ??規范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下面為同學們分享中庸原文大全,希望對同學們學習上有所幫助!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蛊湎率律w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p>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p>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
『1』子路問強。
『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3』「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p>
『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寡云渖舷虏煲?。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p>
『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粓炭乱苑タ?,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p>
『3』「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p>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p>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p>
『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p>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p>
『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p>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p>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p>
『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1』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p>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p>
『1』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p>
『2』「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p>
『3』「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p>
『4』「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5』「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p>
『1』哀公問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p>
『3』「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p>
『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p>
『5』「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6』「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p>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p>
『9』「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p>
『11』「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p>
『12』「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13』「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14』「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p>
『1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p>
『17』「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p>
『18』「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p>
『20』「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p>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3』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1』故至誠無息。
『2』不息則久,久則征。
『3』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4』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6』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10』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股w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3』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7』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蛊浯酥^與?
『1』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字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5』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p>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2』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4』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咕游从胁蝗绱?,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
『1』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2』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1』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3』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膳c入德矣。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构示觾仁〔痪?,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构示硬粍佣?,不言而信。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故枪示硬毁p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
『5』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故枪示雍V恭而天下平。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p>
『7』詩曰,「德輶如毛?!姑q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怪烈印?/p>
第三十四章。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于于聲無臭,而后已焉。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復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學的一大主題.西方近代哲學對主體性和超越性的建構使人類自我超越的歸宿漂離宗教,尼采超人哲學力圖使人類價值理想從天國的彼岸回到人間,克服了近代哲學生命終極關懷的`超絕性和神秘性,從而與中國儒家哲學通過倫理方式溝通人的理想境界與現實世界層面來實現道德的真我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學的先驗唯心主義立場和專制等級主義情結,使其生命超越論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動之嫌.馬克思所闡明的在“自由聯合體”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實現了生命的超越,達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終極價值,從而形成了對“超人”價值論和“圣人”境界論的批判.
作 者:羅秋立 LUO Qiu-li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政史系,廣東,潮洲,521041?刊 名:云南社會科學?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年,卷(期):?“”(5)?分類號:B516.47 B222?關鍵詞:尼采 ??儒家哲學 ??自我超越 ??自由聯合體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言辭行為常常會透露一個人的品格,表情反映一個人的內心,衣著、坐姿會在不知不覺中出賣它的主人。無論我們做什么工作,都難免與人打交道,而身體的這種沉默的表達方式,值得每個人去學習。一旦你能夠熟練地掌握這種技巧,就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的動作、下意識脫口而出的語言、無意中做出的姿態等,都可以成為我們洞悉其心態的線索。只要我們用心,就可以從這些細微之處洞悉其心機,識別其本質,體味人情冷暖。
看透人心其實并不難,只是為了我們可以沒有學生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現在常說“日久見人心”,可是在這個快節奏生活的時代,人與人的接觸中國已經發展成了速食式,因此,在短時間內洞悉一個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就成為企業迫切需要學習掌握的技巧。
不論你想看透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一個生意夥伴,還是你的上司、同事,或者只是一個陌生人,在這里你都可以找到瞬間掌握他們心理的密碼。
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有太多的細節可能使他的心臟。如果你能掌握的信息,何愁溝通不暢?在交談中,速度,音調,節奏和潤飾,這極大地影響表達的影響的過程。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即所謂的色彩的表現。當你與他人溝通,從這些因素,我們需要試著去了解對方的心理。只要你消化,這是不難看色彩,看出一些端倪,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在說話方式的各種影響因素中,首推速度。速度快的人,大都能言善辯;速度慢的人,則較為木訥,此均為每個人的固有的特征。依人的性格與氣質而異,不過他們在心理學研究中所必須要注意的,便是企業如何從與平時相異的言談行為方式中了解學習對方進行心理。像有些學生平日能言善辯能力的人,有時候忽然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相反地,也有些教師平時木訥講話內容不得要領的人,卻突然會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遇到自己這種變化情況,我們應小心,必定導致出現了什么社會問題,應仔細認真觀察,以防發生意外。
大體而言,當言談速度比平常緩慢時,表示不滿對方,或對對方懷有敵意;相反地,當言談的速度比平??焖贂r。表示自己有短處或缺點,心里愧疚,言談內容有虛假。
在一個電視論壇上,有位評論家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做在外面,回到家里心虛(浪漫)的事,將永遠與他的妻子說?!睆男睦韺W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有一顆不安分的心臟或恐懼,言語速度會更快。隨著快速對不必要的額外的東西來嘗試解決隱藏在焦慮和恐懼的心臟。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平靜,因此,話題內容空話,滿足人們誰是敏感的。這是不難趕上焦慮的心理狀態的一瞥。
在工作人員崗位上,也經常會發生發展類似這種情況。平時我們沉默寡言的同事。假使忽然變得更加格外多嘴時,則其內心世界必定隱藏著不欲人知的秘密。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秘密,因為在個人隱私、感官、角度等方面有著我們自己樹立起的邊界。你可以有秘密,有一個人的羞澀處,但沒有必要把自己縮在烏龜殼里,制造交往的隔閡,應遵循中庸之道,相信過猶不及。
善良得有原則,感性的有底線,不能因為愛一個人就將自己暴露的毫無保留。適度的交出自己的小秘密,分享給值得的人,自然甜甜蜜蜜。如若失去邊界的束縛,就會失去新鮮感,久而久之只會落得被厭惡、被拋棄的下場。張愛玲、胡蘭成的親密相處,并沒有讓兩人飽嘗愛情的甜蜜,而最終形同陌路。那句距離產生美好像也挺有道理,所以與人相處之時,要樹立起無形之邊,但同時又要適度的分享自己的羞澀處,既要有神秘感又不能缺乏新鮮感,如此才能平平淡淡、細水長流。
都說兩個信任的人之間可以做到沒有秘密,可總有一些事情你只想一個人知道,不是不樂于分享,不是羞于啟齒,而是那是我用信任和誠心建立起來的邊界。沒有邊界的兩個人最終可能會形同陌路,而全是邊界的兩個人不會有相互了解的機會,邊界要建立,但請適度。
人肉搜索就是將我們邊界里的東西全都暴露在公眾面前,讓隱私無處遁形。那真的很難受,感覺世界上沒有一處地方可以躲藏,連最后一塊遮羞布都被無情撕去,這時候的那些所謂伸張正義的人就變得有些面目可憎了,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絲毫不關注別人的情緒,只想著逞一時之快,從未想過后果,也從未想過結局。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將那些道德敗壞的事曝光出來,但因那些空穴來風、欲加之罪就將別人的邊界曝光,真會令千夫所指。有些沒有罪的人被這些所謂的人肉搜索害的遍體鱗傷,精神崩潰,這都是邊界缺失帶來的危險。
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被這世界溫柔相待。有著自己的無形之邊,又可以有著自己的閉關之處,適度的分享,快樂幸福的生活,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也可以笑著回擊。你有你的邊界,我也有我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這便是中庸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吧。如此中庸之道,才能守好無形之邊。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中庸”是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謂之性,正直謂之修,道之謂教育”的性、道、教為基礎,深刻闡釋了生命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為智,成敗之本”、“誠于中、信于外”、“君子慎獨”、“仁者愛人,仁者無敵” 、“至誠為明、明為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體現了“中庸之道”的思想理論。
讀《中庸之道》的時候,感覺很迷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是因為單詞難讀,而是單詞容易,或者意思難懂。以前讀過的《大學》,有很多難得一見的古漢字,但文章的意思還是很容易理解的。不過早上還是堅持看書,查閱了一些資料來輔助理解。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收獲不小。
關于“中庸之義”,程毅說:“不偏不倚叫‘仲’,不變叫‘勇’;仲是世間正道,中庸是定理。世界的。”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 《中庸》以“誠”、“中”為基本概念,描述了“天人合一”的“玄學”。故第一章以“命曰性,直性曰道,修道曰教”。它是一種瞬間涌現的文學天賦。這是一個從天命、從顯明、從命性到道教的過程。
忠、恕、忍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關心,互不傷害,忠誠,寬容,寬容,仁慈,并行不悖。誠而不利,“自省慎”,“隱惡揚善”,“兩頭通”,“和而無流”,“以位行事”等,培養了人的情操?,F代社會的人。 、提升國家、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書上說,“性”和“道”一刻都離不開自己,必須從“警告”、“恐懼”、“含蓄”、“謹慎”等轉變。自己的道德,掌握中庸之道,提倡中和。中立化后,世間萬物各歸其位,萬物生長發展。只有學會從自己身上尋找。一個真正的君子,必須從事物中求知,避免自私,做到最好。這種修養和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無論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無論將來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學會“反求自己”,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整本書文筆清晰,注釋豐富,寓意深刻。除了摘自原文,還附有白話注釋,并在“閱讀慢品”版塊中,提取了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章。 、密切相關的故事、寓言、例子等,結合本節所描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
然而,達到“真誠”的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當今經濟、市場化的社會,更難做到“真誠”。人性有很多弱點,歸根結底有一個“貪婪”二字。自古以來,貪婪的人活得很痛苦。而中庸之道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婪,使人知足常樂。
總之,看完中庸,我會在生活和生活中受益良多。
p>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1、在也,世界之大也。道的世界也是如此。
2、世界上的國家也可以是一切,頭銜和薪水也可以是辭職,白刃也可以是舞蹈,中間是不可能的。
3、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九經,說:修身也,尊賢也,親也,尊臣也,身群臣也,子平民也,來百工也,軟遠人也,懷諸侯也。
4、真誠是光明的,光明是真誠的。
5、君子使人美麗,但不使人邪惡。小個子男人是。
6、一個可以,一百;十歲的人抵得上一千。
7、在也,世界之大也。道的世界也是如此。為了和諧,天燕的位置,萬物繁衍燕。
8、因此,這位紳士對他的獨立性很謹慎??鞓罚瑧嵟?,悲傷,快樂沒有被釋放,那是在。頭發和所有的部分,那是總和。在也,世界之大也。道的世界也是如此。為了和諧,天燕的位置,萬物繁衍燕。
9、認識樂山的人,和喜歡水的人。
10、問得好,注意得好;要棄惡揚善,兩頭取利,為民所用。
11、沒有人知道他兒子的邪惡。
12、生活而不改變就是生活。
13、神要作惡,仍可侵犯;行不義的,必不得活。
14、這是不一樣的。沒有共同的目標,就沒有共同的事業。
15、不要受別人不知道的苦,受自己也不能。
16、命運是自然,自然是道,修道是宗教。
17、不受苦難的人不認識,不認識的人也不認識。
18、自我誠實,即性;既然真誠,那就是教導。真誠是光明的,光明是真誠的。
19、只有真誠的世界,才能做到最好;一個人盡其所能,盡其所能;對人最好的本性就是對事物最好的本性;充分利用事物的本質,就是贊美天地的培育;可以贊美天地的化學和育種,可以與天地相結合。
20、取其兩端,為人民服務。
21、沒有遠見,一個人注定會在事后遇到麻煩。
22、似乎有一位紳士;失去的是浩然,而是身體。
23、君子總是在他的位置上,而不是在他的位置上。樸素的富貴,行走在富貴之中;素色便宜,線就便宜;素易迪,行易迪;逆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君子進國無不自滿。
24、預言的事都做了,但未預言的事就做了。以前說不賈治,以前說不困,以前說不治,以前說不治。
25、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做一百件事,一個人可以為自己做十件事。水果可以這樣做,雖然愚者會清楚,雖然軟弱會堅強。
26、學習是接近知識,實踐是接近仁慈,羞恥是接近勇氣。
27、快樂和悲傷沒有頭發,說;頭發和所有的部分,那是總和。在也,世界之大也;道的世界也是如此。以和為貴,天下地位焉,皆育焉。
28、父母之年,不知也。一個帶著喜悅,另一個帶著恐懼。
29、善良的人愛,有禮貌的人尊重。愛人,人總是在愛;尊重他人,人們總是尊重他們。
30、在貧困中,要堅持高標準;一個人富裕起來,就應該為大家的幸福做貢獻。
31、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離,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32、紳士是坦率的,小人是長的。
33、去學習,去判斷,去仔細思考,去辨別,去認真行動。
34、軌道并行運行,但不互相沖突。
35、一個人不能做的事,他可以做。
36、命運是自然,自然是道。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并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是時間和空間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間的一切,為我所用?!吨杏埂分芯渚湔芾恚档梦壹毤氀凶x。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睙o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的呵護著,培育著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中庸之道是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古代人文哲學思想.幾千年來,中庸之道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和社會的變革.中華民族的祖祖輩輩子子孫孫,無論為官為民,為商為賈,也無論身處大江南北還是旅居海外,在思想意識的深處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庸之道的烙印.中庸之道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的.為人處世,修身治國起有警策、規范甚至是準則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現代文明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中庸之道中的基本觀點仍然在許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筆者結合在高校后勤部門工作的經歷,不揣淺陋,談談對中庸之道在當前方興未艾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實踐指導意義之認識.
作 者:鐘霞軍 ?作者單位:廣西中醫學院,廣西,南寧,530001?刊 名:廣西中醫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6(1)?分類號:B222?關鍵詞:的知識脈絡' >??高校后勤社會化 ??改革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換句話說,道一刻也不能離開。如果它能離開,那就不是道。
在中庸里,有兩種人,一種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學會合度適中,做事有底線、有原則,這種人道德修養高“君子”。一種違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穩重最后一事無成“小人”。
難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之道的熏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可以通過學習和反思,學習中庸,獲得中庸的品德。行是實踐,明是認知。
中庸之道,聰明的人過頭自以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間萬物都是理開頭,有理當先,無理當后,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自信,不要太過自卑,對于消極的思想要去除,對于積極的思想要推薦。
善于向他人學習,發揚正能量。當一個人在學習中遇到問題而不理解時,他會向別人請教。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獲得更多的知識。這就是成功人士。欣賞別人的人往往是勝利的。
中庸的立身之道。聰明的人不是智慧過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護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護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人說他們很聰明,但最后,他們被聰明誤會了,做了太多錯誤的事情。
一個人,按照道德原則做事,往往能使他走上一條清晰的道路;一個人,做事要有道德原則,往往能使他有明確的方向;一個人,做事要有道德原則,往往能使自己思想開闊。懂得牢牢抓住,這種抓住是有道理的,沒有違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對。
中庸之道,是遙不可及的、深遠的。
通過讀《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帶著虔誠的心,學中間道!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轉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生活不是單行道。你可以轉彎。
刪掉了關于你的一切,唯獨刪不掉關于你的回憶。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不要放棄,相信自己,你能做到的。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目標,承受普通人無法承受的磨難和挫折,不斷奮斗,成功終將屬于你!既然愛,你為什么不說呢?有些東西丟了,不會回來了!對人們來說,問心無愧是最舒服的枕頭。
嫉妒表明他人的成功。 被嫉妒表明您的成功。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人們不怕卑微,怕失去希望,憧憬明天,憧憬太陽,人們會從卑微中站起來,用封存的夢想擁抱藍天。
成功需要付出代價,時間也是代價。珍惜時間就是節約成本。只要人們不迷失方向,他們就不會迷失自己。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儒家把“中庸”之道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準則。何謂“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說:“中著,無過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绷硪淮笕宄填椪f:“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薄爸杏埂蓖怀鰪娬{的是一個恰當的“度”。符合這個“度”,也就實現了個人欲望的適度滿足和社會規范約束之間的和諧,達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
人到老年,要不要享受中庸生活?回答是肯定的。林語堂認為,生活的最高典型應屬子思所倡導的中庸生活。他推崇清代學者李密庵的一首《半半歌》,把這種生活理想很美妙地表達出來: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閑,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后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健。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
這里講的“半”字,我理解就是體現了中庸思想。中就是不能太過,但又不能不及,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是中庸之道最好的注腳和最重要的原則,過和不及,都達不到中庸的要求。庸就是平庸,過平常生活,保持平常心。
從精神生活上說,有人說一定要活得明白,也有人欣賞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作為萬物之靈,盡管比任何動物都聰明,但是真的能明白一切嗎?且不說大自然的奧秘遠遠沒有揭示,變化不居的社會能預測嗎?金融風暴來臨之前能預見嗎?“世界太奇妙,長壽才知道?!逼鋵?,多活幾年也無非多知道幾年的事情,自己的身后事仍然不知道。按照中庸的要求,一半明白一半糊涂如何?
從物質生活上說,溫飽有余則足矣!先說吃:不要太講究,像《半半歌》中說的半豐半儉,半粗半精,家常便飯;不要太飽,飯留七分口。酒如有興趣不妨喝點,但要限制,略有醉意最好。有道是“人生何時最有趣?花未全開月未圓”。再說穿:也不要太講究,像《半半歌》中說的,“半素半輕鮮”,普通的便服,也有點高質量的,高興時露一手。說到?。阂膊灰裁春廊A,盡管享受不到“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的美景,可是在城市里有供暖供氣、不大不小的單元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中庸之道,是享受人生的要言妙道。
? 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
摘 要:“天命之謂性”是《中庸》開篇提出的第一個基本命題,是對《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達和總體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疤烀^性”所表達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學意蘊,回答了教育本質、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學中最基礎的問題,即教育活動的展開在起點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謂性”);在過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謂道”);在目的上又歸于生命(“盡性”、“成己”、“成物”)。在今天看來,《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學思想仍有寶貴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01-0024-08
“天命之謂性”是《中庸》開篇提出的第一個基本命題,是對《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達和總體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疤烀^性”所表達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學意蘊。
《中庸》中的“天”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①一樣,具有多重含義:
其一,自然之天?!敖穹蛱欤拐颜阎?,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保ā吨杏埂返诙拢┻@里所言的天是對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濃厚。
其二,人格意義上的天?!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保ā吨杏埂返诙拢┲熳幼⒔鉃椋骸罢\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保ā吨杏拐戮浼ⅰ罚罢\”即是真實無妄?!疤臁钡谋拘哉鎸崯o妄,其運行也真實無妄。由“誠”到“誠之”,由“天之道”下貫成“人之道”,讓人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種人格上的意義。
其三,主宰之天?!吨杏埂愤€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是“至誠無息”的,所以才能具有博大、厚重、高遠、光明、長久、永恒的德性;才能“為物不貳”,“生物不測”,使萬物得以生成滋養。
最能體現《中庸》“天命之謂性”之“天”的思想內涵的是作為名詞的“自然”和作為形容詞的“自然的”,分別對應英語的“nature”和“natural”,是一種本源性的自然存在,即“凡所謂天,皆明不為而自然”(《莊子?逍遙游注》),“天,則就自然者言之”(《朱子語類》卷五)?!吨杏埂返诙卵裕骸敖穹蛱?,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萬物載焉?!边@里的天是對地而言,與“天命之謂性”的“天”一樣,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濃厚?!墩f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說文解字注》),“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說文解字?一部》)。這些注釋說明了漢語語境中的“天”傳遞給人的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基本意象,體現了其對于萬物生命(當然也包括人)的凌駕。伍曉明先生也指出:“‘天’DD本來意義上的天,或所謂‘自然’之天DD的自然特征首先就正是高和明” [1 ],即《中庸》第二十六章所言的“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本《中庸》以‘高’和‘明’來形容天,其實正是對天的最普通、最真切而又是最為意味深長的描述” [1 ]。天本質上是一種無限性和超越性的精神性存在,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的形上存在,是一個生生不息、創生萬物的生命之流。此“天”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天”?!疤臁笔乔巧钠鹪?,呈現蓬勃向上之勢,自然地蘊涵和承載著生命。在《中庸》看來,“就人而言,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之性,乃天之所命,與天有內在的關聯;天的無限價值,即具備于自己的性之中,從而成為自己生命的根源” [2 ]。
“命”在古漢語中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三種詞義類別。名詞和動詞詞義的“命”是基本詞義,形容詞詞義的“命”是由名詞和動詞詞義的“命”衍生而來,其意相當于現代漢語詞義的“……的”。作為名詞的“命”有生命、性命、命運之意;作為動詞的“命”具有命令、使派、賦予、給予之意。從文字學上看,最早見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命”和“令”兩字往往是可以互解的.。傅斯年先生的考證表明:“‘命’字作始于西周中葉,盛用于西周晚期,與‘令’字僅為一文之異形?!?[3 ]《說文》曰:“命,使也。從口從令?!保ā墩f文解字》)段玉裁注曰:“命也,天之令也。”(《說文解字注》)后來的阮元在《經籍纂詁》中則以“令也”、“教也”、“使也”等來解說“命”字。這里的命蘊含一種不可違抗的意思。《左傳?成公十三年》言:“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笨追f達在《易?乾卦?疏》曰:“命者,人所稟受?!睉斦f,最初由“命”合成的“性命”、“生命”與天有著緊密的聯系,由天命下貫而成?!靶悦痉嵌?,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 [4 ],人之“性命”、“生命”由上天給予,領受于天命,并要理解和遵行天命。
“天命之謂性”之“命”是在由動詞轉化而來的形容詞詞義上來使用“命”的,“天命之”即“天命的”。我們在上文對“天”作了“自然”或“自然的”理解。循此,“天命之謂性”可以解釋為:自然萬物生來所稟賦的根本的內在的東西就是生命的本質。意思是說,“性”本于自然,成于自然,“命”上顯于天,下化成性,是貫通“天”與“性”的中介。在這里“命”作為謂語動詞使用,從天(發號主體)的角度來說是“賦予”、“委任”、“委托”,從性(受令主體)的角度來說是“稟受”、“接受”,理解和遵守天的指令而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動,即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所言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二程也說:“天所付為命,人所受為性?!?[4 ]在這里,“命”實際上就在命者(天)與受命者(生命)之間建立了一種委托性的契約關系,“命”使“天”得以發揮其決定性的支配作用,“性”則使“天”賦予“命”的內容得以表達。朱熹在《中庸章句》中也把“命”釋義為“命,由令也”,正是“命”的存在才使得天的博厚、深邃、高明得以下貫于萬物的生命之中,即“天之賦予萬物者,謂之命”(《朱子文集》卷六十七)。正如國學大師唐君毅先生所言:“‘命’這個字代表了天和人的相互關系……‘命’存在于天人之間相互的影響和回應以及相互的取予之中。” [5 ]“命”即是上天生生之道的過程表述,是天地自然界具有神圣意義的目的性活動和轉化機制,“不僅僅存在于外在的‘天’之中,也不僅僅存在于內在的‘人’之中” [5 ],“命”承接的是“天”,指向的是“性”,孕育在生命的生長、發育、流行之中。 3. 性:上天所賦予的自然生命
《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在《中庸》里被看做是修道立教的基礎。古往今來,關于“性”的闡釋很多,除《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認為“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本性等涵義” [6 ]之外,人們還從天、理學、心學、生等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性”②。在先秦哲人對生命的追問中,性字與生字往往直接相關。大約晚周時期,人們開始將目光由上天轉向人自身,積極探索人自身生命的內在主宰力量和生命形成與發展的依據,并有意識地把“生”字與“心”字結合,由此產生了“性”字。據徐灝《說文解字箋》中的研究:“生,古性字,書傳往往互用。《周禮》大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讀為性?!鄙窒癫菽緩耐林猩L出來,由其象形義可進一步引申出生命的意思,五代時期的徐鍇在《說文系傳通論》也言:“故曰;性者,生也。既生有稟,曰性”。
《中庸》里對性的論述并沒有具體展開,借助同為性命之學的《性自命出》中“性或生之”的命題或許有助于我們窺見《中庸》之性的真義?!靶浴迸c“生”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疇。“性或生之”的意思是說生是性的本義,其理論價值在于正式提出了性的最基本的內涵就是生命本身。“性或生之”蘊含著生命自身的創造,生成和目的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中庸》里的“天命之謂性”的性亦含有生命之義。“天命之謂性”是說生命是上天所賦予的,這實際上是從本源上定義了“性”,由于天是宇宙生命的本源,性(生命)即是由天所賦予人的本質性的東西?!靶浴睆奶欤ㄓ钪孀匀唬┒鴣恚且环N“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就是《中庸》談到的“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第二十章),所以在徐復觀先生眼中“誠即是性” [7 ],“誠”作為天道的本體,是“性”之實現和完成的根源,即“凡天下之物,誠之則有,不誠則無,故物之始終,全系于誠也” [4 ]。錢穆先生也認為:“性則賦于天,此乃宇宙之至誠。” [8 ]《中庸》里的“性”(如率性之謂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盡性等)均可理解為上天所賦予的天然的、自然的、固有的資質,即是指生命?!肮收\乃自成,而其道乃自道也,非有假于外也,我固有之也” [4 ],“天道降而在人,故謂之性。性者,生生所有固有也” [9 ]。告子、莊子、荀子都有過與之相類似的精辟論述,如告子的“生之謂性”(《孟子?告子上》),莊子的“性者,生之質也”(《莊子?庚桑楚》),荀子的“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皇露匀恢^之性”(《荀子?正名》),以及后來韓愈的“性也者,與生俱生也”(《原性》)。
“‘生’的問題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體現了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 [10 ]《中庸》正是緊緊圍繞“生”(性)、生命(性命)等問題與現象展開論述的,是典型的儒家性命之學,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吨杏埂烦尸F給我們的是一種寬裕雍容的生命哲學,它并不是純粹地以科學的理性分析手段來對待、處置和研究生命,而是在“天
-
想了解更多【中庸之道思想總結】網的資訊,請訪問:中庸之道思想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