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讀后感(必備10篇)_蛙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1-05-26蛙讀后感(必備10篇)。
<一> 蛙讀后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么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系到一塊兒去的。
但莫言取這么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后,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
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后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里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二> 蛙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青蛙軍團愛地球》。它主要講了“青蛙軍團”喜歡地球,愛護地球的一個故事。
這本書講的是四個男孩保護地球的一件事情。一天,天氣很好,“青蛙軍團”里面的首領王子冬,去超市買東西,走出來看見有人隨地扔垃圾,讓他感覺很不舒服。他想:如果每個人這樣,隨地扔垃圾的話,這里不就成垃圾場啦!邊想著,便把別人丟在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箱里。
于是他下定決心要讓人們改掉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他決定要組成一個軍團,也就是“青蛙軍團”。首先他在班里把所有男生聚集起來,把他的計劃跟他們說了一遍,可就只有三個人報名,雖然心里有點不自在,但他還是蠻不在乎地說:“三個就三個吧!”從那時候起,他們四個一直保護著地球環境,不讓人去破壞它。有人亂丟垃圾,他們及時上前制止。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地向人們宣傳有關環保的知識。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青蛙軍團”很有環保意識,努力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他們明白人們如果隨便亂扔垃圾,隨便亂砍亂伐,后果不知道會怎么樣。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記得那天,叔叔在吃香蕉,吃完之后就順手把垃圾扔在了地上,我立馬對叔叔說:“叔叔千萬別亂扔垃圾哦!”
同學們我們是不是也要從現在開始愛護環境呢?
<三> 蛙讀后感
莫言這本書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放在二十年前,這的確是個社會敏感問題,但現在已經算不上了。
我是經歷過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紀九十代,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廣大農村得到完全徹底的貫徹,計劃生育的標標語到處刷“計劃生育,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這種類似的標語被我們小孩當歌唱,意思就是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只跟你講道理三分鐘,講不通,就像龍卷風襲擊,把家里洗劫一空。當時院子里就有一戶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訴我說是這棟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為哥哥違反計劃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禿禿的紅磚房,真的是說到做到呀!另外聽說跟計劃生育相關的事,在農村叫做躲計劃生育,哪家要是因違反計劃生育懷孕了,時時刻刻就提心吊膽計劃生育人員上門,計劃生育的人都是晚上進家門,抓到孕婦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懷孕幾個月,聽說一個遠方姑姑在家躲計劃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兩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來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寫的這些計劃生育的情節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四> 蛙讀后感
讀完了兩遍莫言著作《蛙》,每一次讀完都是不一樣的收獲,第一次讀完后我想的是陳鼻,第二次讀完后我想到的是姑姑。這次讀完《蛙》我合上書腦子里誰都沒有出現,似乎一切很朦朧,也像是在思考什么。
一開始我真的覺得挺好看的,所以才會堅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執著,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難以理解,這么堅持的一個人,堅持是不是意味著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個床上拿了本書抹著眼淚,有點傻勁??墒俏艺娴膫牡目蘖?,你說一個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個孩子而已,而那個孩子已經在肚子里5、6個月了,都成形了呀,卻要被硬是拿出來,扼殺掉,悲劇的是,連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當時的政策和醫術下,就這樣走掉了。真心心痛。這時候,還真恨那個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覺得書中的小跑對王仁美,并沒有王仁美那么愛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種懷念、思念來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侨⒘诵—{子后,被小獅子“蕩漾起伏”的胸給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沒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許在這一點上小獅子跟貼合他。
結果,到了晚年,姑姑開始“懺悔”了,毀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種迷信的方式、瘋傻的行為來彌補自己當年幾近瘋狂的舉動。國家是要感謝她的,她是為國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國家這一個政策。可晚年,她還是懺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輕時,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歸了“小我”。這是多么矛盾的一對結合,以至于她內心的糾結把她整得有點癡了。
書中還有一些“癡傻”之人,癡傻之人自有可敬之處,他們的感情更為單一、純潔,目標更為明確。作為一個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猶豫的、有退縮的、有點自私的??墒撬麄儧]有,所以我遠遠的敬重他們,卻不敢靠近!
<五> 蛙讀后感
莫言的小說,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一陣熱鬧歡樂氣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個村莊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沒有人與你搭話,你也不寂寞。看小說《蛙》,就像在逛著這樣一個熱鬧的集市,一段段情節像一個個攤位,你在人群中被推著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夠用了,因為那嘈雜聲、那琳瑯滿目的貨品,密集地直朝你襲來。我本身是不太喜好這樣的文字的,因為我很可能在這文字環境的感染下漸漸地就生出滿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棄之不顧了;也可能在精彩熱鬧了一番過后,卻發現自己其實什么中意的玩意兒都沒買到,剛才全是興奮著別人的興奮。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為了賣座那么膚淺?!巴堋蕖獘z”,這么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說的本意是為了贊揚還是批判,或是醞釀著什么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說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里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后。我一直以為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里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么艱難?在小說中,在落后的中國里落后的小村莊,“姑姑”為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00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為了忠誠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門外對內喊話,勸說我懷孕七個月的妻子不要心存僥幸,乖乖的流產。勸說不成,姑姑便推倒鄰居家的樹、鄰居家的墻,用這種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纯?,這舉動是多么的野蠻。中國人向來推崇火與劍,要秋風掃落葉般地對待自己的“敵人”,倒把個禮義廉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全部拋到腦后。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很多政府拆遷,對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斷水斷電,更有甚者直接用機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種種行為,只要是打著國家的名義、打著為了人民利益的旗號,便都是合情合法、正義之舉了。凡是與之對抗的,便都是歷史的敵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頑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說計劃生育政策是正確的,但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手段是否正確,恐怕要大大的打一個問號。操之過急,往往會事與愿違。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們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融入我們國人的血液里的,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可嘆,一場急躁的、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行動帶著火山爆發的宏大氣勢,吞沒了整個中國,分不清這火山的巖漿里,到底混合著多少中國家庭的血與淚。
<六> 蛙讀后感
你是否覺得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完該做完的事?這是每個人的困惑的問題,而《吃掉那只青蛙》一書,卻讓我們對這個問題豁然開朗了。生活中的我們都會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給纏繞著。我們也總會聽到一個聲音“我很忙,沒時間。”“唉,最近很多事,忙。”“忙”這一字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時髦”了,或許是出于習慣,也或許是因為真忙?但是真正有幾個人能知道自己忙到最后有多少成果呢?博恩·崔西的這篇《吃掉那只青蛙》卻教會了我們如果能正確的把握時間,如何充分利用時間。
常常會有些人會說,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來的快,有時候確實是這樣。但是這也是一些懶惰的人給自己找的各種理由罷了。如果沒有計劃,那就更別說什么變化了。如果你都能計劃好了,那再大的變化也只是在計劃之中的。每一天,每一個月,每一年,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慢慢積累起來的。一天24小時,一月30天,一年365天。人生也就是由這些阿拉伯數字組合而成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做好計劃是相當有必要的。因為你只要計劃好每個時間段做些什么事情,你就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假使你用了大多數的時間在思考你應該做什么,那么時間就在你的思索中流逝了。每天1小時一個月就30小時,一年就是365小時,而如果按是一個人活七十年算下來,人的一生也要浪費掉25550個小時?,F實生活中的我們卻并不至浪費掉這么一點點時間。算起來人生真是經不起計算了。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我也深思很久,一直以來都以忙為“借口”的我是否有好好的計劃過我的生活呢?以上的這些數字不正是給我的警鐘嗎?
<七> 蛙讀后感
《蛙》是莫言醞釀十多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與他的其他重要長篇作品,如《酒國》等相比,《蛙》延續了這些作品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近幾年中國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并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復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說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于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敘事,當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說敘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為一體、拓寬了小說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八> 蛙讀后感
今天中午,懷著一份好奇的求知欲讀高三時未能讀完的《蛙》,讀畢,內心震撼,小說中的一一幕幕情節仍清晰地浮現在眼前。莫言下筆可謂是竭盡血腥殘忍之能事,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變態與血腥,擅長用混亂的色彩進行故事的渲染,直教人觸目驚心。
在中國的傳統鄉間文化中,蛙一直是代表著生殖繁衍的標志,依據文中姑姑所言,揭示了莫言所要暗示的標題:蛙。蛙與娃不僅音同,而且呱呱墜地的嬰兒與青蛙的聲音相同。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升華。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莫言將背景鎖定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采用一種第三者的視角去敘述那些驚心動魄且催人淚下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姑姑,一位身份復雜的鄉村醫生,她的人生歷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其男朋友王小倜逃到臺灣而惹上一身罵名;一面行醫一面嚴格執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她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女人帶環,甚至是將身懷六七個月的女人逼上絕路。直至步入中年時她與捏泥娃娃的郝大手結婚,也表示了她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深深懺悔。
在情節描寫方面,莫言是十分成功的,他用一種殘酷無比的筆調淋漓盡致地描寫王仁美以及王膽的悲劇,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以王仁美和王膽為代表的傳宗接代傳統思想與國家所制定的計劃生育目標形成了鮮明對比。描寫姑姑所應付那些違政策者的人所使出的一些行為,在對自己侄媳婦王仁美以及王膽的行為上,為了讓他們現形而不擇手段,且不說顧及親人之間的感情,就連鄰里關系也破壞,在那一幕幕的追趕中,那一幕幕血腥的畫面,不禁讓人毛骨悚然,透心涼的人情味遭到政治壓迫下被傷得體無完膚。所以莫言的文學作品多少讓我覺得少了溫情,似乎將他的寫作情感用魔鬼般的瘋癲來展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莫言塑造的姑姑這個矛盾人物在前后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鐵面無私、果斷利索地一律將違反政策的人趕盡殺絕,與她后來老年時深深懺悔的形象截然不同,潛移默化中,莫言闡釋的人性也浮出水面。小說除了姑姑外,還塑造了許多很成功的人物,如小獅子曾也是計劃生育政策的擁護者和執行者,但是最后飽受無子之苦的煎熬,在內外壓力的形勢下,她選擇做了違抗者。還有,我最為喜歡的是我的前期王仁美,雖然她是悲劇收場,但是她是小說中做人做事最干脆的人,嬉笑怒罵都很直率,不僅從她說話風格,最主要是做事體現出她的真,明知自己的姑姑是計劃生育的執行者,卻沒屈服當時的社會政策,盡管她的反抗沒有成功,還因此喪失了自己的性命。
在小說的結構上,莫言選擇的方式獨特,,小說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每封信代表了不同的時代,是每一個時代的分水嶺。而且,通過以書信體的敘事方式使得該小說的空間更為廣闊,通過對杉谷義人先生的詳盡往事,莫言能自由地直抒胸臆的同時,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
讀畢全文,莫言通過《蛙》一針見血地剖析與批判人性與社會。雖然他是站在家鄉的背景寫故事,但是,卻讓我們能夠享受到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
<九> 蛙讀后感
《蛙》的主要內容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并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復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說結構新穎而縝密,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信構成。前四封信附有關于當了50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的長篇敘事,當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則附有一部關于額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話劇。因此,這是一部將書信、元小說敘事和話劇巧妙地融合雜揉為一體、拓寬了小說藝術表現空間的作品;是莫言創作中的又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藝術嘗試。
小說中一個最典型的人物。這個人是全書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萬心。萬心矛盾地擁有著兩種身份:一種是鄉村醫生,一生接生嬰兒近萬名,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妖魔”。對于萬心來說,卻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極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萬心衛校畢業,一輩子跟婦女打交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員,無論多么困難的分娩,只要經她接手,就會轉危為安,就連母牛難產,大家都請萬心出馬,那時候,她是四里八村婦女的大救星,活菩薩。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變成了魔鬼。張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萬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義滅親引產失敗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膽在被她追趕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陳眉,但王膽的命也沒保住。后來她途經蘆葦地,被無數的蛙圍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噴射黏液,再后來,她夜夜失眠,貓頭鷹的叫聲被她幻化成蛙的慘叫,她覺得這是那些無辜的生靈來討債了。“蛙”,就是“娃”啊,萬心的這雙手,接生了上萬個娃,又殘害了多少個娃?。∪绻粌H僅是一個婦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當嫁的年紀嫁掉,在該生的年紀生產,她的心就不會這么硬,這么冷。可惜,她年輕的時候與那個英俊的飛行員擦肩而過,后來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紀里,戲劇性地嫁給了郝大手,一輩子接生了上萬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屬于她,這也許就是對她作惡的報應吧?
<十> 蛙讀后感
利用假期前兩天一口氣看完了莫言獲得諾@bale@獎的作品“蛙”,感觸頗多,試著寫下來。
我喜歡以農村為背景的作品,因為不了解農村生活,因為往上數幾輩我們都來自農村,或許還因為我向往著一種純真和質樸。小時候由于被標題吸引,看了“豐乳肥臀”,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內容。長大些看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卻只記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電影上映后又拿出書溫習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對白鹿兩家的人物刻畫和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幾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陸的連續劇就是“闖關東”,作為電視劇無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傳奇色彩,卻少了許多對平常個性在特定時代背景里面轉變升華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時,我用手機看完了較為冷門的“填四川”,文筆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賈平凹的“老生”構思獨特,故事精彩,之后會單獨撰文評論。
從西北轉到四川再轉回山東,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講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的時間跨度基本從民國時期到改革開放?!巴堋苯o我們講述的是一個從三年自然災害到現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齡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線,從一個抗戰時被日軍囚禁,卻吃喝無慮毫無畏懼的大膽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為整個東北鄉第一個婦產科醫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勵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輝煌,莫言刻畫的是一個漂亮聰明,有個性有主見有天賦的女醫生形象??墒呛镁安婚L,從婚戀的失敗開始,筆鋒如當時的政策一般急轉,姑姑經歷了迫害,期間堅貞不屈,頭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紅衛兵低頭。結束后便成為了捍衛人口政策的極端勇士,鐵面無私,六親不認,連自己親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農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了殺人魔頭。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榮耀和心靈的贖罪中,作者多次寫道,姑姑若換成男的,若生長在戰爭年代,那是一代將才。其實,若生在當代,她或許可以是引領醫學發展的一代偉人??墒牵私K究是時代的產物。
-
更多精彩蛙讀后感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蛙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