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捉小蝌蚪的日記

發布時間:2025-05-24

捉小蝌蚪的日記(熱門十五篇)。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

活動目標:

1、體味體育游戲的樂趣。

2、能配合手臂和腿的動作進行爬行及跳躍。

3、培養幼兒不畏艱險的意識。

活動準備:

圓圈數個、小椅子數把、青蛙的生長過程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與幼兒一起聽音樂進行熱身運動(跳、爬……)

二、基本部分:

教師:“小朋友們,青蛙媽媽找不到她的寶寶,很著急,你們想不想去幫助她?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青蛙媽媽的寶寶長什么樣子 。(重點講述青蛙的生長過程)教師:“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教師帶領幼兒來到‘池塘邊’(用小椅子搭成)

幼兒模仿小蝌蚪爬過‘池塘’,幼兒邊爬邊把小蝌蚪的圖片撿起來。教師:“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請幼兒模仿跳躍動作從擺成‘之’字型的圓圈中循序跳過,幼兒依次進行。

對能力強的`幼兒予以表揚,能力弱的幼兒予以鼓勵。

體育游戲可反復進行,教師可隨機增加難度。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蝌蚪找到媽媽啦!它邀請小朋友和它一起跳支舞。”幼兒聽音樂做各種動作表示愉快的心情。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準備:

用Flash軟件制作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謎語:“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二)完整欣賞故事(播放動畫課件)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找媽媽時碰見了哪些小動物?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為什么長得不和媽媽一樣呢?

(三)分段欣賞故事(繼續播放動畫)

幼兒邊觀看動畫課件邊討論:

1、播放課件第1段(故事開頭至“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提問:小蝌蚪為什么去找媽媽?

2、播放課件第2段(“一條大魚游過來了”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遇到魚媽媽時,它們說了些什么?

3、播放課件第3段(“一只大烏龜游過來了”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么?一起來說一說。

4、播放課件第4段(“一只大白鵝‘吭吭’地叫著”至“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提問:現在碰到了誰?為什么會把大白鵝當成自己的媽媽?

5、播放課件第5段(“小蝌蚪游呀游呀”至故事結束)

提問: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本領?

(四)了解青蛙成長的`過程(播放青蛙成長過程視頻)

提問: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媽媽的?

幼兒回答后,教師操作課件(點擊青蛙成長過程示意圖)

師生一起用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

延伸活動:

青蛙的本領很大,如果小朋友有興趣的話,我們繼續來欣賞有關青蛙的兒歌。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3

一天,刺猬發現了一棵結滿果子的樹,可無論它怎么跳都夠不到。看著紅通通的果子,刺猬口水都留下來了,可又有什么辦法呢?忽然,它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羊。

于是,刺猬就去找小羊,可憐巴巴地對小羊說:“小羊哥哥,我發現了一棵結滿果子的`樹,可是我夠不到,你能幫我嗎?”小羊爽快地答應了。他們向果樹走去。

到了果樹下,小羊也發愁了,它說:“這么高的樹,我也夠不著??!”刺猬靈光一閃,說:“你看,這棵樹的樹干雖然高但很細,你可以把它撞得搖晃起來,這樣果子就能掉下來啦!”

他們說干就干,小羊奮力撞樹,果子紛紛掉在了地上。刺猬高興地笑了,它在地上打了個滾兒,就扎了一身的果子。刺猬想:今天滿載而歸,還全靠小羊呢!于是,它說:“小羊,謝謝!要不是你,我就要餓肚子了?!毙⊙蛘f:“不客氣,誰讓我們是好朋友呢!”

最后,它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4

炎熱的夏天來了,天氣越來越熱,小動物們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于是都去河邊洗澡,很不衛生。因為這個,豬嗖的一聲對青蛙導演說:青蛙導演!你能為我建一個澡堂嗎?小動物每天都擠在河里洗澡。感覺很不衛生。青蛙欣然同意了。

娃哈哈工程隊負責這個項目。有些隊伍在流沙,有些在看圖,有些在拍澡堂。經過娃哈哈工程團隊的努力,澡堂終于建成了。

澡堂是一個小圓房子,建在一條小河上。屋頂是荷葉做的,連噴頭都是藕做的,房子是紅色的,看起來很漂亮。這個澡堂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荷葉澡堂。

澡堂的經理是豬呼呼。對每個洗澡的客人都很溫暖。有一次,兔子和刺猬去澡堂洗澡。洗澡的時候,兔子高興地對刺猬說,你看,蓮花澡堂的水真好。刺猬說:是的,的確!你看,這里的環境真的很美。他們說話的.時候,小狗很開心,豬很熱情地說:“歡歡,你去那邊,那邊有個座位?!毖谉岬南奶靵砹?,天氣越來越熱,小動物們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所以都去河邊洗澡,很不衛生。因為這個,豬嗖的一聲對青蛙導演說:青蛙導演!你能為我建一個澡堂嗎?小動物每天都擠在河里洗澡。感覺很不衛生。青蛙欣然同意了。

娃哈哈工程隊負責這個項目。有些隊伍在流沙,有些在看圖,有些在拍澡堂。經過娃哈哈工程團隊的努力,澡堂終于建成了。

澡堂是一個小圓房子,建在一條小河上。屋頂是荷葉做的,連噴頭都是藕做的,房子是紅色的,看起來很漂亮。這個澡堂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荷葉澡堂。

澡堂的經理是豬呼呼。對每個洗澡的客人都很溫暖。有一次,兔子和刺猬去澡堂洗澡。洗澡的時候,兔子高興地對刺猬說,你看,蓮花澡堂的水真好。刺猬說:是的,的確!你看,這里的環境真的很美。他們說話的時候,小狗很開心,豬很熱情地說:“歡歡,你去那邊,那邊有座位?!毙」犯吲d地說:謝謝!嗚呼。小狗走到那個座位上,開始洗澡。他說:“嗚呼,你的澡堂好舒服。小豬高興得合不上嘴。

豬努力后不久,生意越來越紅火!小狗高興地說:謝謝!嗚呼。小狗走到那個座位上,開始洗澡。他說:“嗚呼,你的澡堂好舒服。小豬高興得合不上嘴。

豬努力后不久,生意越來越紅火!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5

有一道彩虹,它生活在城市的上空,這個城市空氣清新,彩虹常在這座城市上空打滾,歡笑。

可是,好景不長,這座城市建了一座巨大的化工廠,黑黑的.濃煙咕嚕咕嚕地從煙囪里冒出,怎么辦呢?怎么辦呢?喜歡玩耍的彩虹也不敢出來了,只能躲在烏云背后。多沒趣的生活啊,終于,無奈之下,彩虹決定搬家。

彩虹搬著所有的家當,走啊走,走了好長一段路,碰到一只小鳥,小鳥好奇地問:“彩虹姐姐,你去哪里呢?”

“唉,我搬家呢,我原先的家附近建了座化工廠,于是我沒了好日子過,我不勝其煩啊!”彩虹臉上寫滿無奈……

“是啊,現在人類把廢氣、廢水肆無忌憚地排放到空氣和河水里。而且,人類還亂砍伐樹木,亂扔垃圾。我現在也正在找地方搬家呢!我得走了。”小鳥說完急匆匆地飛走了。

彩虹繼續往前走,很久很久,終于找到了一角可以算是潔凈點的天空,正打算住下來的時候,白云哥哥跑出來說:“我勸你還是再找找吧,這里的環境也不是很好的哦。你低頭看看那條曾經嫵媚動人的小溪吧!”

彩虹一低頭,只見小溪無精打采地躺在那里,水體渾濁發黑……

“我聽說這里很快就要建一個化工廠了,你還是快走吧!”白云哥哥接著說。

彩虹一聽化工廠幾個字害怕極了,傷心地走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好地方,可惜又要建工廠!”彩虹心里想。

“唉,好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我還要繼續找嗎?我能找到嗎?人類啊,要是你們都好好地保護環境,我也不至于這樣了?!辈屎缱匝宰哉Z。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6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三十四課《小蝌蚪找媽媽》。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種寫法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兒童情趣,學生樂學,興趣濃厚。

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及文中重點詞句;理清課文條理;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看懂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2)抓住“找”字,引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讀、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悟情。

情感目標:利用課文內容、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并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書本、掛圖等有限形式,經過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傳遞信息、教授知識。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后,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授課方式,使教師、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生了變化,越來越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喜歡小動物,思維活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注意力容易分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最直觀、最生動、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情境法、,講授法、觀察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怎樣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設計:

三、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創設情境

一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對一些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因此,上課開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來游去的畫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我設下懸念:“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它長得什么樣?讓他們隨著輕松愉快的音樂帶著滿腔的激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

通過這種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參與學習。

2、視聽結合,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及生長變化的動畫課件,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不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知道了它的媽媽是誰,又對“迎、追、游”三個動詞有了更形象、更直觀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學生通讀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誰,最后找到媽媽沒有。

這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小蝌蚪為什么跟青蛙媽媽的樣子不一樣?小蝌蚪為什么要去找媽媽?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激發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在課件的幫助下,學習的輕松、有趣,通過看、想、說等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分析,培養了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圖文結合,研讀品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簡潔明了,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敘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學時,我采用“扶”、“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在讀中自探自悟,合作學習,理解內容,品析詞句,總結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后面兩段。

(1) 教師引導,讀中悟情

教學時,用教師引導,讀中悟情,圖文結合,逐句學習的方式完成,著重學習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幻燈片和鯉魚對話 “喂,你看到我們的媽媽在那里了嗎?”?!磅庺~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這里,用多媒體出示兩種不同的預期的對話,讓學生分角色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受到文明禮貌教育?!靶◎蝌秸覌寢尩倪^程中自己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正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用圖畫配文字說明來突破難點。

(2) 自探自悟,合作學習

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1、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

2、它們見到誰,問了什么話?

3、得到了什么樣的回答?

然后自學第三、四段。再用提問、討論的方式檢查自學情況。在學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讓學生合作討論:“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媽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哪些變化?”當小蝌蚪找到媽媽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小蝌蚪,老師做青蛙媽媽,讓小蝌蚪對媽媽說找到媽媽后的心里話,讓書本知識得到升華。在感悟課文用詞形象準確的教學過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動畫課件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利用課件的直觀效果,在突破重難點方面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賞,再現故事: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枯燥單一的語言文字很難吸引孩子們長時間的注意力,因此課文學完,我用三幅圖片,以討論法為主來領悟小蝌蚪再找媽媽的過程中三個動詞“迎、追、游”隨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讓學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媽媽后成功的喜悅,在歡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從而形成意念,轉化為內在。

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信息化開闊了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視野,我們漸漸具備了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教學服務意識,從而也就具備了敏銳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們成為了學生學習情境的設計者,更成為了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導者、幫助者,成為了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信息化教育為我、為每一位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與展示的平臺,我們便在這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上,感受著信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推動作用,感受著它帶給學科課堂教學的巨大變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7

設計意圖:

在看了小班孩子的美術活動《小蝌蚪》之后,我發現剛入園的小班孩子還不能夠很好的握筆去畫小蝌蚪的尾巴,我萌發了上2研的課的想法。在設計好活動思路之后,結合我的教學設計,上網搜索了精美的荷塘圖片,自己錄制了青蛙媽媽和小蝌蚪的錄音,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教學目標:

1.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和成功感。

2.培養幼兒細致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

3.學習用手指壓印的畫法畫出各種動態的蝌蚪。

教學準備:

1. ppt課件《小蝌蚪找媽媽》、青蛙媽媽和小蝌蚪的.錄音、小蝌蚪的歌曲。

2.幼兒學具:和幼兒人數相等的手指印泥、餐巾紙、畫有青蛙的a4紙張(上面畫有小蝌蚪的尾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教師播放ppt第一個畫面:荷塘的圖片:“今天有個小動物來我們班了,你們看——”

2.教師操作小青蛙手偶:“小朋友們你們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的寶寶不見了,請小5班的寶寶們和我一起去找我的小蝌蚪寶寶好不好?”

3.播放ppt課件第二個畫面,請幼兒一邊看圖片一邊聽青蛙媽媽和小蝌蚪的錄音,感受故事情境。

4.播放小蝌蚪變出來的動畫,引導幼兒和老師一起數有幾只小蝌蚪,在發展幼兒的點數能力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5.教師:“你們知道這些小蝌蚪是怎么變出來的嗎?請你們猜一猜?!?/p>

幼兒:“畫出來的?!?/p>

教師:“讓何老師來教你們?!辈シ判◎蝌街讣y印畫步驟的微課程。

二、幼兒創作

1.教師:“青蛙媽媽找到了自己的蝌蚪寶寶,太高興了,青蛙媽媽要請小5班的寶寶們再幫他們找蝌蚪寶寶,請你們去幫助青蛙媽媽吧。”

2.幼兒自選學具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播放小蝌蚪的歌曲)

有的孩子開始還不敢去動手,看到別的孩子動手了,也嘗試著,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很強,很快就完成了。

三、評價作品

用數碼相機拍攝兩個幼兒作品,在多媒體上播放,讓孩子們感受幫助青蛙媽媽找到小蝌蚪寶寶的成功喜悅感,讓孩子們給自己鼓掌。

四、播放歌曲做《小蝌蚪》律動

播放《小蝌蚪》歌曲,教師戴青蛙頭飾帶孩子們一起表演《小蝌蚪找媽媽》的律動,感受小蝌蚪慢慢長大的過程。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8

在大森林里,住著一只老虎媽媽,它生了三只小老虎,老虎媽媽悉心照顧著她的孩子們。

當小老虎們長到幾個月大時,老虎媽媽就讓它們學習一些將來生存的必需本領。

剛開始時小老虎巴克也和其它老虎一樣很努力認真地學,但沒過多久,它就覺得整天學這些很無聊,也不過就是追、撲、咬等一些很簡單的動作。況且現在有媽媽找食物給它吃,自己還不如找一些其它東西玩呢。

所以,巴克對學習捕獵本領的事漸漸松懈了。當老虎媽媽教它們學習識別什么樣的動物應該捕捉什么樣的動物應該回避時,它就想著其它玩的事;當大伙在草地上學習追趕獵物時,它卻在另一邊追蝴蝶玩;當大家在灌木叢中去學習認路和認識鄰居時,它則跑去摘花玩去。

老虎媽媽發覺巴克不認真學習后,就把它叫過來說:“你現在如果不認真學習這些生存的基本技能,將來怎么自己找食物,怎樣生活下去呢?”這時,巴克不慌不急地對媽媽說:“放心吧媽媽,等我長大后力氣大了自然就會逮到獵物了,更何況那些簡單的動作我早就會了。”無論媽媽怎么勸說,巴克就是不聽。

等到巴克它們19個月后,它們就要自己獨立去生活。巴克離開了媽媽,要獨自去尋找自己的'天地。

它高興地跑啊,跳啊,一想到以后可以更自由地玩,心里樂滋滋的。過了好久,他終于感覺到餓了,于是就去找食物。

它找呀找呀,不一全,它看到了一群身型比它大很多的動物,它想都不想就一個勁地直接向身型最大的那只撲了上去。

可是它一直認為很簡單的那些動作現在運用起來卻非常笨拙,結果沒兩下,就被對方和同伴們圍攻起來,狠狠地痛擊了一翻,它感覺到自己不是對方的對手就趕緊跑開了,其實它不知它們老虎幾乎是不捕殺大象的,尤其是那些大只的。

又過了好久,它發現了老鼠,看到這只動物身型很小,就以為這個很好抓,就追了上去,結果老鼠跳得太快了,它被遠遠地拋在后面,結果又沒逮著。

時間一點點地過去了,對巴克來說簡直就是度日如年,因為它已經餓了好幾天了,現在的它就算是看到動物也沒力氣追捕了。

它拖著艱難的步伐走著,突然看到了前面有幾只腐食動物在吃著腐敗的尸體,它就沖了上去。禿鷲見到老虎本能地走開了。

腐敗的尸體味道確實不好吃,但它已沒有挑剔的理由了。吃著這些難吃的食物,巴克終于后悔當初沒有聽媽媽的話好好地學本領了。

于是它又回到家,從此以后,每天和老虎媽媽一起認認真真的學習本領。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9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故事,生動形象地寫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幾個階段的形體變化,最后變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媽媽在一起去捉害蟲的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范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幾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第2自然段寫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很羨慕,于是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在哪里,第3自然段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第4、5自然段寫小蝌蚪終于找到了媽媽。第6自然段寫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們跟著媽媽一起去捉害蟲了。根據以上教材特點,我把這一課分成了3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目標:

①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學會8個生字

②知道他們通過努力找到了媽媽,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

第二課時目標:

(1)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朗讀對話的方法。

第三課時目標:

①生字書寫,指導編排課本劇

②對有關作業進行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1)本課由六幅精美的連環畫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圖說話,看圖想象,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1、首先請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后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于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借助圖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做一做,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

2、通過看圖想象說話,體會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鯉魚媽媽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們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媽媽在一起,跟媽媽學本領。

3、對話朗讀,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知道小蝌蚪們很講禮貌,鯉魚媽媽和藹可親,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4、因為二、三兩個自然段比較相似,我便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讀后說說自己的體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追這個動詞,體會小蝌蚪見到烏龜時興奮急切的心情,以及從烏龜的話中他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大眼睛、綠衣裳。

5、通過提問:為什么你們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們的媽媽,讓孩子們發現小青蛙會動腦筋,他們把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話結合起來,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確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

6、在學習第五段時,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分成了兩個部分,先讓學生通過小蝌蚪的動作語言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后興奮、快樂、激動的心情。再讓學生讀讀青蛙媽媽說的話,從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體會,小蝌蚪的哪些優秀品質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8、最后安排青蛙媽媽說話這個環節,是想讓孩子們對青蛙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喜歡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青蛙。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0

活動目標

1、產生對小蝌蚪的愛護之情。

2、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掌握其生長變化的過程。

重、難點

重點:了解小蝌蚪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難點:掌握小蝌蚪生長變化的過程。

活動準備

1、飼養的小蝌蚪若干。

2、小蝌蚪變青蛙的視頻、ppt

3、小蝌蚪成長的操作圖片4套。

活動過程

一、觀察實物,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導入語: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歌曲進入活動室。

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帶著小蝌蚪到小河里來游泳了。小朋友請看,小河里是什么?

師:對,是小蝌蚪,小朋友請看,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幼兒觀察放在活動室里的蝌蚪,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問:

1、小蝌蚪長的什么樣子?

2、什么顏色?

3、它生活在那里?

4、小蝌蚪吃什么?

5、是怎樣游泳的?

請小朋友學一學小蝌蚪游泳的樣子。

小結;小蝌蚪長著黑黑的大腦袋,細長的尾巴,圓圓的身體,生活在水中,吃水藻、水中的浮游生物、面包屑等。

二、觀看PPT,探索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1、探索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問:小蝌蚪長大了變成誰呢?(青蛙)看:PPT2

青蛙媽媽長得什么樣子?PPT3,頭上有什么?披著什么顏色的衣服?露出什么顏色的肚皮?

小蝌蚪與青蛙有什么不同呢?(顏色、尾巴、腿、生活方式、游泳姿勢)

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師邊放PPT邊講述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卵PPT3——蝌蚪PPT4———長后退ppt5——長出前腿PPT6——尾巴變短消失——青蛙PPT7。

象青蛙這樣,及生活在水里,也生活在陸地上的.小動物叫兩棲動物。

2、引導幼兒排出蝌蚪變青蛙的生長順序圖。

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逐一出示,師打亂順序,請幼兒貼在背景圖上。

講評幼兒的排圖。

孩子們都排對了,看青蛙媽媽產下的卵——變成蝌蚪——先長出后退——再長出前腿——尾巴變短——成蛙(青蛙)——欣賞(變化過程PPT)【Www.zfw152.CoM 趣祝福】

三、觀看視頻,模擬游戲,鞏固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的認識。

玩法:師拿圖片,幼兒做相應的動作。卵(幼兒蹲下,雙手抱腿,頭低下,做圓圈狀)蝌蚪(幼兒做蝌蚪游泳狀)長出后退(幼兒伸一伸后退,蹬一蹬),長出前腿(伸出胳膊作游泳狀),青蛙(雙手叉開,做青蛙跳)。

聽音樂玩一次游戲。

四、探討青蛙的本領,激起幼兒保護青蛙和愛護小蝌蚪的美好情感。

青蛙有什么本領呢?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青蛙呢?

師小結:青蛙不僅會唱歌,還會捉害蟲,保護莊稼,所以我們不要捉小蝌蚪和青蛙,不讓壞人傷害它。我們今天捉到的小蝌蚪也要送到小河里,讓它長大變成青蛙。

五、活動延伸。

變成青蛙幫農民伯伯捉害蟲。(聽音樂《小青蛙找家》出活動室)。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1

活動目標: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及生長變化過程。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有愛護青蛙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觀察過小蝌蚪

2、材料準備:課件小蝌蚪變青蛙、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圖片人手一份、音樂

活動過程:

一、謎語激趣

價值分析:以謎語引起幼兒的興趣,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黑黑的身體圓溜溜,細細的尾巴拖后頭,東游游、西游游,好象許多小黑豆?!辈虏逻@是什么小動物?

1、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它喜歡生活在哪里?

小結:小蝌蚪有圓圓黑黑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喜歡生活在小河里、池塘中等有水的地方。

2、學學小蝌蚪

這么可愛的小蝌蚪,那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蝌蚪,小蝌蚪黑黑的身體圓溜溜,細細的尾巴拖后頭,東游游,西游游,上游游,下游游,游呀游,游來游去真快樂。

二、交流討論

價值分析:了解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1、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后變成了什么?長大后和小時侯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小結:原來小蝌蚪是有尾巴沒有腿,長大以后有腿卻沒有了尾巴。

2、小蝌蚪要怎樣長才能變成青蛙的?

3、幼兒排圖片(你認為小蝌蚪剛先長出什么?再長出什么?是怎樣長成青蛙的?)

4、你們有的認為先長兩條前腿有的'認為先長兩條后腿……我為你們準備了一套小圖片,請你們先仔細的來看一看,再想一想你認為小蝌蚪剛開始是怎么樣的,中間經過怎樣的變化,最后怎么樣?然后請你們試著排一排。(嘗試排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小結:每個人排的都不一樣,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我們從電腦博士那里找一找正確的答案。

4、探究驗證(播放課件小蝌蚪生長變化過)

——這個環節中將他們的興趣點引向深入的探究階段,究竟小蝌蚪是怎么樣變成青蛙的?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尋求探索正確的答案,使探索的熱情被進一步激發。最后將經驗進行歸納和提升,使探究的結果更加清晰完整。

5、聽完電腦博士的正確答案,請你們再去排一排吧。

小結:師幼一起鞏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卵→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消失變成青蛙)

三、保護青蛙

價值分析:從幼兒情感出發,讓幼兒學會愛護青蛙,愛護小動物

1、青蛙有什么本領?

小結:青蛙是捉蟲能手,保護了莊稼。

2、青蛙的本領這么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小結: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不要做傷害青蛙的行為)。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還可以做一些標志宣傳,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大家都要愛護它。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2

從前,沙坪魚潭和洱海是相連的。那時,魚潭洞里住著一條修煉了千年的大魚精。

大魚精躲在洞里,只要發現有人從洞外經過,就會猛地伸出頭去,一口把人吞掉。

后來人們知道了這里有一條大魚精,誰也不從這里經過了。這下大魚精沒有了食物,整天餓得肚子“咕咕”叫。于是大魚精想呀想,終于想出了一個壞主意。

它在魚潭中亂滾亂蹦。由于它有妖法,經它這么一鬧騰,魚潭之中濤起浪涌,使附近的地面上洪水泛濫。剎時,田園被毀,莊稼被淹,人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

怎樣才能讓大魚精不興風作浪泛濫洪水呢?于是人們誠地向魚精跪拜祈求,魚精便對人們說:“從今以后讓你們安居樂業也可以,但你們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每年給我送一個漂亮的姑娘來。否則,我年年興風作浪,讓你們永遠不得安寧?!?/p>

人們別無他法,為了不讓魚精把附近的村莊都毀掉,只好答應了魚精的要求。從此,附近村莊的老百姓可就苦了,每年要給魚精送姑娘,村里輪到誰家出姑娘,誰家就會傳出撕心裂肺的痛哭聲。年復一年,許許多多的好姑娘都被魚精吃掉了。

這一年,一個叫阿鳳的姑娘將要被送給魚精。阿鳳姑娘心靈手巧,非常能干,這時她已和一個以打魚為生的小伙子定了終身。打魚郎怎么能讓自己心愛的人去喂魚精呢。

打魚郎從小就在水邊長大,練就了一身的好水性,他能抓住水中的游魚,擒住海底的蛟龍。為了不讓心上人遭受不幸,勇敢的打魚郎決心帶上魚叉,到魚潭洞里將魚精殺死,為鄉親們除害。

打魚郎帶著幾個強壯的小伙子,在洞的.最深處找到了魚精。打魚郎猛地竄了上去,一把將魚精的尾巴揪住,猛地一拽,順手將魚叉從魚精肚子直插了進去,叉梢穿過魚精的五臟,竟從嘴巴里出來了。這樣,魚精乖乖地被治服了。打魚郎還是不肯罷休,又用一根粗大堅固的鐵鏈把魚精拴在一根大鐵柱上,并告誡它說:“記住,你這只作惡多端的魚精,從今以后不準你再隨便亂動,只有每年八月十五這天才準你翻一個身?!?/p>

打魚郎降服了魚精,回到岸上,鄉親們夾道歡迎他勝利歸來,歡天喜地慶賀他為民除了一大害。阿鳳的媽媽對打魚郎說:“你對我的女兒有救命之恩,既然你和她早就相愛了,我就把她嫁給你了吧!”于是,人們歡歡喜喜地給阿鳳和打魚郎舉辦了婚禮。從此,沒有了魚精的侵擾,人們過上了安樂的日子。

后來,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人們擔心魚精借翻身的機會又興風作浪,所以人們都在這一天來漁潭坡趕集。人們在集上唱戲對歌,用吵鬧的人聲來鎮住魚精。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3

教學內容: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目標:通過朗讀,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準備:1、動畫課件(課文插圖)。(教師)

2、“長出后腿的蝌蚪”、“鯉魚”、“長出前腿的蝌蚪”“烏龜”圖各一張。(學生)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出課題

1、情景交流:孩子們,快告訴我,你們的媽媽來聽課了嗎?她坐在哪兒?見到自己的媽媽,你的心情怎樣?你最想以什么方式來表達此刻的心情呢?

2、正當你們享受母愛的幸福時,瞧!誰來了?

(看動畫:全景1)交流:這群小家伙是誰?你喜歡它嗎?為什么?

3、(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讀,邊讀邊想:自己讀懂了什么?

4、多可愛的小蝌蚪呀!可怎么不見它們的媽媽呢?孩子們,愿意跟隨小蝌蚪去找找它們的媽媽嗎?(出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將學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課題。]

二、感知內容,激趣識字

1、聽動畫朗讀,邊聽邊想: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嗎?它們的媽媽又是誰?

2、交流:你聽了后,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3、翻開課本,你發現了什么?

激趣:是啊!拼音娃娃藏起來了。你們知道嗎?這是拼音王國的國王的意思,他悄悄地告訴老師:今天,他想在我班評出誰是真正的識字大王哩!愿意接受挑戰嗎?

(出示挑戰第一關:比一比準先把課文句子讀通)如果你遇到不認識的'字,會用什么方法解決呢?)

(出示挑戰第二關:游戲鞏固漢字)

鼓勵:拼音王國的國王讓我告訴你們,你們都被評為“識字大王”啦!

[設計意圖:以聽動畫朗讀入手,有利于學生產生讀的愿望和興趣。在自主朗讀中識字,體現了識字與閱讀的整合。在此,還以“識字大王”的評比激發了學生克服讀書困難的信心。]

三、圖文結合,精讀導學

1、小蝌蚪為什么會去找媽媽?

假如你就是這群小蝌蚪中的一只,你會怎么說?

小蝌蚪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出示第二自然段)誰能讀?你讀懂了什么?

2、(看動畫:全景3)想:它們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出示第三自然段)交流:為什么會把烏龜錯當媽媽?

3、(出示小動畫:分組貼畫)“迎上去”與“追上去”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請以貼畫的形式向大家說明你的理解。

(出示動畫:全景2與全景3)自主觀察,小組探究:我們小組貼對了嗎?評出“優秀小組”。

4、(出示動畫:全景4)(出示第四自然段)聯系前面的自然段,談談:現在,你知道了什么?

5、小蝌蚪終于找到自己的媽媽了。你想用一句話夸夸它們嗎?

6、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也發生的變化。是怎么變的呢?

(出示綜合訓練題: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在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再過幾天,尾巴變了,最后,尾巴 了,變成一只。)

7、(出示動畫:全景6)引導想象說話: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著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它們不停地吃田地里的害蟲,不知能捉多少只。大家想一想:如果哪一天,田野里沒了青蛙,糧食、蔬菜上爬滿了蟲,我們吃什么呢?校園里的綠草爬滿了蟲,草坪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呢?

交流:現在,你又有什么話想對青蛙說?或對自己和其他人說嗎?

小結:青蛙是益蟲,是人類的好朋友,讓我們都來保護青蛙吧!

[設計意圖:不以老師的枯燥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讓學生在看動、讀課文,貼圖畫中積極思維,發揮想像,從而感知青蛙的變化,并使學生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情境表演

1、(出示小動畫:我是最棒的小演員)你喜愛文中的哪種動物?想怎樣演好它?

2、(出示小動畫:團結協作)學生演課本劇。

[設計意圖:采用表演的方式,既可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又培養了學生協作的精神。]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4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活動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2、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3、提高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教學難點:小蝌蚪變青蛙的操作步驟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成長過程操作卡(人手一份)

2、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聽聲音導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請幼兒說一說小青蛙長什么樣子呢?

(頭頂上有兩只眼睛、披著綠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條腿)

(2)它有什么本領呢?

(捉害蟲)

(3)想一想小青蛙小時候是誰?

二、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并分發小蝌蚪變青蛙的步驟卡片進行操作。

(1)引導幼兒討論小蝌蚪是怎樣變青蛙,在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后教師把操作卡分發給每位幼兒。

(2)幼兒分步驟操作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師巡回指導。

三、與幼兒一起欣賞小蝌蚪變青蛙的視頻,加深幼兒對小蝌蚪變青蛙成長過程的'認識。

四、總結

師:小朋友們,青蛙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幫我們保護莊稼,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不能傷害小青蛙。

五、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討論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青蛙。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幼兒的情緒高漲,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短短活動運用了一系列活動方式,使得幼兒無暇分神,樂此不疲。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讓幼兒對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有直觀的影響,而且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學的重難點,并且進行了反復練習。在活動過程前,我還擔心會出現混亂的現象,但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是第一次用多媒體教學,并且掌握住了幼兒年齡的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

二、不足之處通過這節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還需要提高,在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幼兒的操作時間較短暫,雖然有動手操作可是操作過程中幼兒的協作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如果讓我在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在活動中幼兒操作的環節可以讓幼兒一整組進行分步驟的操作,加強幼兒協作能力的培養;在活動完成后可和幼兒進行小青蛙保護莊稼的故事創編,并讓幼兒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兒保護青蛙的意識。

捉小蝌蚪的日記 篇15

活動目標:

1.安靜地傾聽故事,知道故事名稱,理解故事內容,發展觀察、比較的能力。

2.根據故事內容,學習表演。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難點: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學習表演故事。

活動準備:

1.《樂園》圖譜,《小蝌蚪找媽媽》課件.

2.小蝌蚪頭飾若干(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青蛙媽媽、一群蝌蚪等貼絨教具一套,頭飾一套)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1.今天,樂園里來了許多朋友,小朋友看看是誰呀?

(熊媽媽、小熊;鴨媽媽、小鴨;雞媽媽、小雞……)

2.“小動物們在樂園里玩得可高興了。天漸漸地黑了,小動物們也陸續回家,小雞、小鴨玩累了,也想回家了,可怎么也找不到媽媽了,急得要哭了?!毙∨笥言敢鈳托‰u、小鴨找到媽媽嗎?

3.小動物們都有了自己的媽媽,你們想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聽了故事就明白了。

二、教師有表情地完整講述故事。

故事里有誰?

三、教師出示池塘背景圖,按故事內容,引導幼兒講述故事。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樂的'時候,先遇到了誰?(鴨媽媽)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邊在背景圖上貼上相應的教具)

2.鴨媽媽怎么對小蝌蚪說的?

(這里可以叫小朋友一起來說鴨媽媽的話。)

3.謝過了鴨媽媽,小蝌蚪把誰當成了媽媽?(鯉魚媽媽)(出示貼絨教具)

4.鯉魚媽媽怎么說?(幼兒重復鯉魚媽媽說的話)

5.小蝌蚪又把誰當成了媽媽?(烏龜媽媽,出示教具)

6.烏龜媽媽怎么說?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小蝌蚪和媽媽那些地方不一樣?(請幼兒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四、師幼一起完整講述故事

1.按圖片內容和幼兒一起復述“小蝌蚪怎樣找到媽媽”中的一些情節。

2.個別幼兒講述(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說的話)

課后反思:

事先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幼兒看圖引導孩子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這樣孩子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顒又校冶M量讓孩子自己說,自己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最后還請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開心。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