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發布時間:2025-06-02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分享7篇)。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1
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2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边@是歷關于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
清明節前一天,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農歷三月初八(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于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尸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后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里,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乞巧】
農歷七月初七,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
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蹦陱鸵荒辏藗儼堰@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后慘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于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并逐漸盛行。
【臘日】
農歷臘月初八,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3
一、文化常識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
《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a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b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員。
c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d殿試,是科舉制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中國文學之
1、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2、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3、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4、早的也是杰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5、古代杰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6、古代杰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8、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的寫詩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11、古代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
12、古代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13、古代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14、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15、古代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17、古代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18、古代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19、古代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20、古代杰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21、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22、現代杰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23、現代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三、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
實習報告網小編精心推薦:
- 古代禮儀常識?|?中國古代科幻故事集讀后感?|?古代禮儀文化常識?|?古代手勢禮儀常識?|?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中國古代禮儀基本常識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并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兩人并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圣,有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趙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臺、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4
1.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臘月三十日,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弊帧⒓舸盎?、掛旗、蒸年糕、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長的歷史歲月已使春節成為象征中國人民團結、幸福、希望的傳統佳節
2.元宵節
每年中國農歷正月十五都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3.清明節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就要數“清明節”了,時間在公歷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清明節俗活動有禁火寒食、掃墓踏青、插柳帶花、蕩秋千、蹴鞠(踢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清明這一節氣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才形成節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掃墓或墓祭習俗。
4..端午節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堆嗑q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斗百草、驅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5.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少女節。相傳起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據《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椗蹠埂J窍?,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边@種乞巧既是樂戲,也是希望心靈手巧和幸運的到來。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6.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歷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相傳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唐代。唐太宗與群臣歡度中秋時,手持吐蕃商人所獻圓餅,指著空中明月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彪S即將胡餅分與群臣共食,從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中秋節寄托了人們“花好月圓人團聚”的祈望。
7.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稱。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后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5
旅客在輸住宿登記手續時,應耐心地回答服務臺工作人員的詢問,按旅館的規章制度輸登記手續。旅客住進客房后要講究衛生,愛護房內設備。當旅館服務員進房間送開水、做清潔服務時,旅客應待之以禮。旅客離開旅館前,應保持客觀存在內整潔、物品完整,不做損人利已之事。要及時到服務臺結帳,并同旅館工作人員禮貌話別。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6
電 話是人們常用的通訊工具。打電 話時,要考慮對方是否方便。一般應在早上八時后晚上十時前。撥通電 話后,應首先向對方問好,自報家門和證實以方的身份。通話時,語言要簡潔明了。事情說完,道一聲“再見”,及時掛上電 話。在辦公室打電 話,要照顧到其它電 話的進出,不可以久占線。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 篇7
車內的座次,后排的位置應當讓尊長坐(后排二人坐,右邊為尊;三人坐中間為尊,右邊次之,左邊再次),晚輩或地位較低者,坐在副駕駛位。如果是主人新自開車,則應把副駕駛位讓給尊長,其余的人坐在后排。
-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分享7篇)
中國古代科幻故事集讀后感(匯集13篇)
古代手勢禮儀常識(必備四篇)
古代吃飯禮儀常識(精選2篇)
頒獎基本禮儀常識(匯編三篇)
女士穿衣基本禮儀常識(模板5篇)
-
更多精彩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內容,請訪問我們為您準備的專題:中國古代基本禮儀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