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發布時間:2025-05-03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必備十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

文具

教學目標

1.知識:認識6~10各數,能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正確讀、寫6~10各數;順數、倒數0~10各數。

2.能力:通過學生的動手參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體驗實物、符號、數字的聯系;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的反思和檢查能力。

3.情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的樂趣和學習的自信心,滲透愛科學的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

6~10各數的書寫

教學難點

8的寫法

教學方法

講述、練習、討論

教學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文具,你能說一說文具里都放些什么嗎?

復習1-5各數。

二、探究新知,講授新課

1、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文具請大家觀察一下:圖畫上畫了些什么?

2、知道怎么做了嗎?每一種文具各有多少/分別用數字幾來表示?連線,指名說。

3、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數量可以用6-10這幾個數來表示?

4、6-10的寫法。

形象記憶:6象哨子,7象鐮刀,8象葫蘆,9象“q”。

重點講9一筆寫成,8從右上角起筆,上圓稍小,下圓稍大,10是由1和0組成,0從右上角起筆向左下角運筆,回到起筆處。

三、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練一練,第一題:看圖畫線,學生獨立完成。

2、第二題,數一數,寫出數,再畫圈。

3、第三題;填數,發射火箭倒計時,從10寫到0。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6-10各數,并會寫6-10各數。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表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并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看整時

教學難點:整時時針、分針所在的位置

教學具準備:實物鐘、模型鐘,實物展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頭飾。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嘀嗒……)

再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鬧鐘聲……)

2、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離不開鐘表,鐘表有著各種不同的形狀,(圓的、方的、扇形的……)鐘面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二、整合問題:

1、說一說,關于鐘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內容?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鐘表。

三、解決問題:

1、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拿出學具鐘,說說在鐘面上你都看見了什么?

2、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同桌比一比,看鐘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匯報)

3、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1)時針、分針、12個數(數一數)12個大格、一些小格(秒針)

(2)師撥動按鈕,生說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順時針)

四、總結歸納

認識整時

(1)師:聽鬧鐘又響了,文文還在睡懶覺呢。(出示情境圖)

快告訴文文,現在是什么時刻了,再睡下去,她會遲到的。

(糾正7點說成7時)

(2)師:再說說這些是什么時刻?(出示圖片)8時、3時、6時

生觀察這些鐘面上的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匯報: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整時的常用方法8時、3時、6時(文字表示法)

(4)整時的另一種表示法:8:00、3:00、6:00

你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見過?(電子表示法)

(5)怎樣用電子表示法記錄時間?(同桌互練)

五、拓展應用

1、找朋友(頭飾)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別找錯呀。

2、撥鐘表說時間。(同桌互做)

3、過一小時是幾時?(出示圖片)生思考動手操作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第一冊P32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辨認和區別各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生:(每個小組一份)鞋盒、牙膏盒、藥盒、磁帶盒子;易拉罐、鉛筆、茶葉罐;魔方、骰子、小立方體10個;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師:課件、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獎品、四種抽象出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講臺上的一些實物: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朋友,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由說各個實物名稱,師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師:同學們,你們都帶來了哪些朋友???跟你的小伙伴們大聲介紹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細聽,看看你們組里有不同的嗎?

生分組活動:說出帶來的東西的名稱

師:大家帶的東西可真多啊!看看這些物體,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鼓勵質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體(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學具分類,初步感知

A、動手操作

師:你們看一看這么多物品中,有沒有形狀相同的物品呢?你們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兒嗎?請每個小組里的小朋友共同動手分一分。

學生分組操作,師巡視(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說說你們分了幾類?是怎么分的?(3分鐘)

讓學生邊說邊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他們小組是這樣分的,和你們組是一樣的嗎?

C、小結概念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能給每類物體起個名字嗎?

指名生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范各種名稱,并板書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A、感知長方體

師:(舉起球)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請你也舉起一個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師帶領學生依次放回圓柱和正方體。

師:看看桌子上現在有的是什么樣的物體?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在小組里和小朋友說一說。(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你是怎么感覺到的?(5分鐘)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范語言名稱。并板書:長方體:平面

C、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感覺。

D、集體反饋各種物體的特征

師: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你認識的什么物體?有什么感覺?

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板書出各種物體的特征。每匯報完一種,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找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驗證了他的感覺后再板書。

E、比較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發現了圓柱和球能滾,那他們滾的是不是一樣的呢?

指名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說清楚就要鼓勵。

3、抽象思維,形成表象

師:這幾種物體,如果去掉了它們美麗的外衣,你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

師: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一樣的嗎?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各種物體,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5、聯系實際,拓展知識

師:說一說你身邊的物體還有哪些是這些形狀的?

三、基本練習,鞏固知識

1、找朋友:小朋友們學得都很認真,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請4名小演員分別扮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余學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舉起來給大家看。(如生: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響應)

2、摸一摸:請各小組將桌上的物品重新裝到盒子里,蓋上,由一個同學報圖形名稱,另幾個同學摸,“看誰摸得準”。

3、數圖形:電腦出示畫有各種圖形的燈片,師:現在請同學們數一數,在這幅圖里,長方體用了幾個,正方體用了幾個,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填在這張表里。引導學生進行統計,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其數量。

4、搭一搭: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四個伙伴兒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現在我們就用這些物體做積木,搭一件你們喜歡的東西,我們比賽看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你們愿意嗎?看看桌上的學具,可以先討論一下,你們組里想搭什么?然后開始動手設計吧!

5、匯報:城堡、火車、樓房……

四、總結

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們,課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了,小朋友們再見!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中,體驗前與后、左與右的位置與順序。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初步培養學生首先確立參照物,再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體會前后,左右的相對性,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準確的區分左和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游戲,猜一猜同學的位置。

教師說位置,學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學習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轉身,把你周圍的同學介紹一下?

(1)出現兩種情況:

說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介紹嗎?)

說不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怎么介紹?)

(2)比較,兩種說法哪種更好?

(3)原來我們可以用左右來介紹兩邊的同學,這樣說真清楚,你也能這樣介紹你兩邊的同學嗎?

(4)我們剛才用了哪兩個詞介紹我們兩邊的同學的?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板書:左右。

你的哪邊是左邊?右邊呢?

指指你左邊是誰?右邊呢?

2、做游戲。

跟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舉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腳向前一步……

3、練習

提出問題:他們為什么都在左邊走呀?

組織學生討論,像前后那樣得到結果:面對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學習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紹你的前后都是誰?

(三)、觀察課件,請你向大家介紹你看到景物

學生認識上、下

三、鞏固練習

46頁試一試。

1、看參照物。

2、說出相對應的前后左右的車。

47頁練一練

1、左右的練習。

2、相對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題: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綜合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學反思:

學生對于平面內前、后掌握較快,對于左右掌握會很慢,在介紹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學時,先讓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寫字的手一直舉著),學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體的通過樓上與樓下就分清。練習中讓學生學會看圖理解題目要求,學生就會了。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5

讓學生自己在情境圖中發現信息的同時滲透分類知識,使學生明白1、2、3、4、5在圖中表示什么,這些數字還可以表示什么,接著讓學生將具體物體的個數轉化為用圖形來表示,再根據圖形抽象出數字,使學生體會到數是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寫數之前給予學生書寫姿勢、握筆方法的指導,為今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了基礎。整個教學活動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抓住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使學生形成辨別一定的空間方位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現在,我們就和聰聰、明明一起進入神奇的數學王國吧!

2、揭示課題。

聰聰問我們:“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誰?后面呢?”

同學們說得真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上、下、前、后。(板書課題: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說一說我們生活中有關上、下、前、后的例子嗎?

2、觀察畫面,體會上、下、前、后的含義。

(1)你們聽說過南京長江大橋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南京長江大橋是什么樣子的?下面我們就一起去南京長江大橋看一看,開開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題圖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告訴大家好嗎?

(3)大家發現了這么多東西,真了不起!

誰能說出:汽車下面有什么?輪船上面有什么?大貨車前面是什么?小汽車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師這樣提出問題嗎?

3、看書第9頁,完成書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訂正。

三、活動

1、拍手游戲。

(1)教師發口令,學生上下拍手。

(2)聽反語:教師說“上”學生在下面拍手,教師說“下”學生在上面拍手。

2、小組活動。

小組長發口令,其余的同學動手擺。如,把本子書放在數學書上面,把文具盒放在書上面……

3、做個老鷹抓小雞的小游戲。

小華做老鷹,小林、小東、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著前面一個人的后衣角,開始游戲,老師提問,小東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個面?看圖再說一說,老師找學生起來,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并解答。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認識了誰?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五、作業布置

完成書本第11頁的練習二的第1、2、3題。

課后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7

《上下前后》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活動。使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地學習上下、前后的空間位置關系。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生活經驗,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教學這節課時,由于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設計了“我說你做”、“說反話,做動作”,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認知個性,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學活動的舞臺,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找出自己身邊上下前后的物體位置,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習,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有趣。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及相關練習。

教具學具:

主題課件,學具卡片。

教學設計:

教學第18頁購票圖

創設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

1、師:暑假快要結束了,一個人在鄉下姥姥家玩的聰聰就要讀一年級了,為了不耽誤爸爸、媽媽的工作,聰聰決定一個人從鄉下乘車回家,不讓大人接送,于是他一個人來到車站買票上車

[將數學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讓初入學的小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

a、教師演示買票課件。

b、學生觀察畫面,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畫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個?

如果以紅衣服排第一,再說一說誰排第二,小聰聰后面的解放軍叔叔排第幾,后一位叔叔排第幾?

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處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指導。

c、各小組抽代表匯報交流。

d、師:看到聰聰一個人排隊買票的情境,同學們除了知道一共有5個人在排隊買票,以及每個人所處的位置外,你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明白自己已經是小學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時候,要養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資源,適時對學生進行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易于接受。]

2、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買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師提問:這時有幾個有在買票?誰排第一?小聰聰排第幾?聰聰后面的兩位叔叔呢?讓學生再在具體環境中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同樣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9

過生日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地比較物體的大小,初步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大小關系。

2、理解物體大小或容器內裝液體多少的比較方法。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形狀不同的容器中所裝液體的多少。

教學方法

講述、練習、討論

教具準備

圖片

教學活動設計

一、問題導入

今天是媽媽的生日。媽媽的前面有一個很大的蛋糕,一家人的杯子里都倒上了飲料,桌子上還放著一個大西瓜和兩瓶飲料,一家人為媽媽過生日,多快樂呀!

二、新知講授

問題1:把切好的三塊蛋糕和三塊西瓜分別標上序號。比一比,說一說三塊蛋糕中哪塊大,哪塊小,三塊西瓜中哪塊大?哪塊小?

1、比較三塊蛋糕的大小

2、比較三塊西瓜的大小

問題2:哪杯裝的多?哪杯裝的少?

桌上有三杯飲料,想知道哪杯裝得多,哪杯裝得少,其實就是比較三個杯中飲料的多少。

探究比較方法:

1、運用觀察法進行比較:三個杯中飲料的高度是相同的,但卻不能由此判斷三杯飲料裝得同樣多,因為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杯子底部大小是不同的,那么哪個杯子的底部大,這個杯子裝得飲料就多,所以第二杯裝得多,第三杯裝得少。

2、運用統一標準的方法進行比較:把三杯飲料倒入同一個較大的杯子,記下每次倒入飲料的高度,再根據三次高度判斷哪個杯子裝得多,哪個杯子裝得少。

問題3:可樂瓶和果汁瓶誰裝得多?

可樂瓶和果汁瓶的形狀和大小都不同,都是不規則的瓶子,要比較的是兩種飲料瓶誰裝得多。

探究比較方法:

對于形狀不同的兩個瓶子,不能僅憑用眼睛觀察來判斷誰裝得多,要實際測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三、練一練

1、大的畫“√”小的畫“⊙”

2、大的畫“√”小的畫“⊙”

3、哪個裝得多?誰喝得多?

4、想一想,把方糖放進杯子后,哪杯水甜?

四、總結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使學生形成辨別一定的空間方位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現在,我們就和聰聰、明明一起進入神奇的數學王國吧!

2、揭示課題。

聰聰問我們:“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誰?后面呢?”

同學們說得真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上、下、前、后。(板書課題: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說一說我們生活中有關上、下、前、后的例子嗎?

2、觀察畫面,體會上、下、前、后的含義。

(1)你們聽說過南京長江大橋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南京長江大橋是什么樣子的?下面我們就一起去南京長江大橋看一看,開開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題圖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告訴大家好嗎?

(3)大家發現了這么多東西,真了不起!

誰能說出:汽車下面有什么?輪船上面有什么?大貨車前面是什么?小汽車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師這樣提出問題嗎?

3、看書第9頁,完成書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訂正。

三、活動

1、拍手游戲。

(1)教師發口令,學生上下拍手。

(2)聽反語:教師說“上”學生在下面拍手,教師說“下”學生在上面拍手。

2、小組活動。

小組長發口令,其余的同學動手擺。如,把本子書放在數學書上面,把文具盒放在書上面……

3、做個老鷹抓小雞的小游戲。

小華做老鷹,小林、小東、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著前面一個人的后衣角,開始游戲,老師提問,小東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個面?看圖再說一說,老師找學生起來,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并解答。

四、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認識了誰?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五、作業布置

完成書本第11頁的練習二的第1、2、3題。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