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端午節教案

發布時間:2025-04-27

端午節教案(錦集十一篇)。

端午節到,愿你事業像龍舟一樣快進,家庭像香包一樣溫馨,個性像粽葉一樣飄逸,氣勢像雄黃一樣勁霸,快樂像糯米一樣粘上就不掉!端午節安康!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教案(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

2、感受食粽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3、培養熱愛傳統節日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

教學難點:

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學方法:

分組合作、實施與研究、成果與交流。

教學準備:

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Flash動畫視頻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啟談: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有那些傳統節日嗎?(中秋節、清明節、春節、元宵節)

2、誰能說一說這些傳統節日里我們都在吃什么?(新年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

3、剛才有同學說端午節吃粽子,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共同研究一下端午節吧?。ò鍟憾?、端午節習俗研究)

二、新課教學:

1、談話:

①誰知道端午節是什么時間?(農歷五月初五)今年的端午節是公歷的什么時間?(六月六日)

②你們每個小組都確立了本組要研究的課題了嗎?請同學們說一說吧?。ㄐ〗M匯報)

③噢!同學們收集了這么多豐富的資料呀!那就隨老師一起共同整理一下我們收集的資料吧!

2、匯報:實施與研究(端午節食粽)

㈠歷史記載:

①每小組學生匯報本組收集的歷史記載資料。

②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出示課件、師生交流)。

㈡民間傳說:

①每小組學生匯報本組收集的歷史記載資料。

②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出示課件、師生交流)。

㈢粽子沿革:

①學生匯報。

②觀看課件。

㈣南北名粽:觀看課件,教師配樂講解各地粽子的特點。

師:我們為什么要研究粽子哪?(因為飲食與節日之間蘊涵的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賽龍舟)

學生匯報,教師講解:

傳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家鄉的習俗)

講述;今年端午節即將到了,說一說我們家鄉有什么樣習俗活動?

學生匯報,把收集的圖片拿來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講一講。

3、討論:完成書中9頁的(成果與交流;反思與評價)指名匯報完成情況。

4、活動拓展:書中9頁的活動拓展就是我們今天的作業,大家繼續對其他節日進行研究吧!

5、總結:我們輕松一下,觀看Flash動畫短片《端午節》來結束我們的這節課。

端午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學習朗誦童謠,感受童謠表現的端午劃龍舟的民俗風情和熱鬧的節慶氣氛。

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節奏,嘗試配上打擊樂表現劃龍舟的歡樂情景。

活動重點

學習朗誦童謠。

活動難點

學習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節奏。

難點剖析

兩種節奏型的結合讓孩子們對節奏有些混淆。

活動過程

一、講講端午節及劃龍舟

提問:哪一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那一項活動最熱鬧?

人們是怎么劃龍舟的?

人們在劃龍舟時,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二、欣賞童謠

1、欣賞童謠并討論

2、感受童謠的節奏

3、學習打節奏

三、學習朗誦童謠

1、配上節奏朗誦童謠

2、游戲:劃龍舟、賽龍舟

活動反思

活動前和幼兒進行了談話,發現幼兒對端午節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不過僅局限于吃粽子這一風俗習慣。于是,活動圍繞著粽子而展開。結合圖片,幼兒了解到端午節不僅僅只有吃粽子這一習俗,還有劃龍舟、喝雄黃酒習俗。幼兒隨之對劃龍舟產生了興趣。通過欣賞童謠,讓幼兒感受童謠的節奏,同時通過拍手、跺腳的肢體動作讓幼兒感知節奏。整個活動后,孩子們都能有節奏地進行朗誦。

端午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嘗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3、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包粽子的材料(米、粽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指導語:你帶來的'是什么粽子?它是什么形狀、什么口味的?

2、觀看包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粽子的材料。

指導語: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并加以認識。)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

3、品嘗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多種感官的活動,幼兒才得到了收獲。同時,也知道了什么是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實踐操作。

端午節教案 篇4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顒?。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顒?。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顒拥膱蟮馈?/p>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粽子香袋

目標: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p>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p>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p>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p>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么漂亮?!?/p>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

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著大人參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長命縷

目標:

1、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

2、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制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活動五做龍舟

目標:

1、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

2、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活動六包粽子

目標:

1、學習包粽子,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2、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幼兒反映:

包粽子的活動提早已經通知孩子和家長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總是來問我什么時候開始。他們急切地等待和盼望著?;顒幽翘?,孩子們似乎來的很早,還一個勁地囑咐來參加活動的家長等一會不要遲到?;顒又?/p>

前的準備,孩子們已經急不可待了,看者調好料的糯米、粽子殼、線一樣樣地擺上桌子,他們紛紛要開始動手了?;顒又?,孩子們學得可認真,可積極了,一個勁地要求大人幫忙指導。雖然他們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屢屢失敗,但那份積極性和興趣依然很濃。下午,孩子們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說又笑,離園時還帶一個回家讓大人品嘗,成功的喜悅溢與言表。

家長反映:

家長很支持我們的活動,所以當日來了不少的熱心家長。在活動中,他們教得很認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如何卷棕葉、如何壓實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顒咏Y束,家長們還主動幫助我們整理場地,掃地、擦桌、拖地、擺桌椅,一會兒工夫教室就干凈整潔了。

六、活動效果與反思:

本次主題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效果好。

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折紙“粽子香袋”、毛線編制“長命縷”、積塑搭建“龍舟”以及家長們共同參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其次,家長們在活動中也非常的配合,紛紛拿來了香袋、菖蒲等端午節特有的物品,還特地請假來參加包粽子的活動,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端午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特有的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一些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

2.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對端午節的認識。

3.培養幼兒對自己國家明間節日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粽葉、廢紙團、畫筆、畫紙、剪好的香包紙、艾葉、幼兒材料、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粽子,引出課題。

2.教師,引出下一環節。

二、通過觀、看課件、交流,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讓幼兒重點認識粽子了解端午節。

(1)認識粽子的'不同形狀

(2)認識粽葉

(3)了解粽子的不同口味

2.了解吃粽子的習俗。

3.了解其他的紀念方法。

4.端午節習俗。(看課件)

三、幼兒操作,準備過端午節。

1.教師提問:如果讓你過端午節,你準備怎么過呢?

2.知道今年的端午節。師:那今年的端午節是什么時候

3.教師介紹準備材料。

重點介紹:香包、包粽子

4.幼兒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5.教師。

端午節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粽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重難點:

重點:自己動手做粽子。

難點: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物質準備:

《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樣品。

經驗準備:

幼兒有過端午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你們要仔細聽,"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小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兒歌說的是哪個節日嗎?

幼兒:端午節

二、基本部分

(一)介紹端午的來歷和習俗。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幼兒:五月初五。

教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兒:不知道。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繩,賽龍舟,采艾草。

(二)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師提問幼兒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讓幼兒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粽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粽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粽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粽子吧,做完之后還要給自己的粽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1、幼兒做完粽子后,教師讓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粽子和給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節吧!

活動延伸;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動:做五彩繩。

端午節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4、通過參加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 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 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 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了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粽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2)、做龍舟、劃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劃龍舟比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為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為他們搖旗吶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诖胚M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的傳說及相關習俗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孩子興趣濃,熱情高漲。

2、這節課通過三個小活動,讓幼兒與爺爺奶奶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孩子親自參與了活動。鍛煉了孩子動手能力,增進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3、從這次活動整個開展情況來看,我覺得孩子們積極性還是比較高,同時也得到爺爺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覺得爺爺奶奶及孩子他們知道的還很欠缺,需要進一步提高。

4、此次活動,自我覺得參與度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還需要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對孩子的服務質量。

5、從這節課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讓我在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采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端午節教案 篇8

活動背景: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和開展其他活動。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因此我設計了廣告《粽子》活動,因為正值端午時節,孩子們都品嘗過粽子,對粽子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廣告具有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機會,廣告的設計是千變萬化的,沒有統一模式的,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紙盒、舊掛歷、碎布、廢舊盆、顏料等多種材料,引導幼兒用多種材料,充分想象,運用剪、貼、撕、畫等多種手段進行廣告設計,激發幼兒對廣告設計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方法為粽子設計廣告,鞏固對粽子的認識。

2、能大膽創意設計廣告,增強美感的體驗。

3、在設計粽子廣告的'過程中,激發對廣告設計的興趣,培養同伴間的合作能力。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1、幾張有代表性的廣告設計

2、各種紙盒、舊掛歷、碎布、廢舊盆、顏料等多種材料

活動過程:

1、導題

1)端午節馬上要到了,超市里進了一批新鮮的粽子,可是沒人買,怎么辦?

2)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引出設計廣告)

2、入題

1)你看過廣告嗎?看過什么廣告?

2)(師出示幾張廣告)老師這里有幾張廣告,請小朋友看一下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3)(師小結廣告的特點)噢,廣告上面的東西就是要讓別人買的東西,廣告的顏色很鮮艷,廣告設計的方法也不一樣。

4)那么你們準備如何來設計這張粽子的廣告,請小朋友與同桌的小朋友討論一下(幼兒分組進行討論)討論好以后,就可以請小朋友動手操作了。(幼兒自由選擇材料)

5)幼兒進行操作,教師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進行分工。

3、結束

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廣告。

活動反思:

活動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在導入部分時間過長主線有點偏離,可以將廣告紙直接呈現讓孩子們能看到廣告的內容,直接在將廣告的類型和作用引導出來,在廣告的類型上老師應該給予一定的小結這樣可以讓幼兒更了解。在指導時沒有及時觀察到幼兒設計廣告的位置比較單一。在幼兒操作時教師出現“教學冷藏”,老師不可以只是巡視嘴巴一定要不停地說,要及時給幼兒提供幫助、應巡視中教師引導幼兒畫面中的不足。

端午節教案 篇9

一、活動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因此圍繞“走進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三、活動時間:

20xx年6月16日

四、活動地點:

教室

五、活動準備:

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準備材料。

六、活動過程:

1、開場白

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飄香,你們是否對華夏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所期待呢?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今天,老師和大家在這里共度佳節。

2、了解民族文化

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關于端午節有哪些傳說?

生:愛國詩人屈原因為擔憂國家興衰,憤而抱石頭投汨羅江自盡,而感動天下百姓,百姓為怕魚兒吃掉屈原尸體。于是用竹葉包成肉粽投入江中,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生: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2)在我們這兒過端午節有哪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呢?

生: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線、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等

(3)你打算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呢?

生: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吃粽子來過今年的端午節。

3、游戲開始

(一)吃粽子比賽

班主任:我們先來猜個謎語:三角四楞長,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謎底:粽子)

班主任:下面我們就來個吃粽子比賽,怎么樣?(班主任講規則)

參賽者以四人為一組,蒙好雙眼,待主持人宣布“開始”后,各參賽選手在原地轉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開包裝吃完粽子,當完全咽下后舉手示意,由小組長檢查無誤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賽結束。為完成游戲時間最短的獲勝選手鼓掌。

班主任:從大家剛才的表現,可以看到同學們已感受到了過節的快樂。

(二)縫香包

先由班主任講解縫香包的要領和針法,然后同桌兩人一組,班主任宣布“開始”后,再動手,同桌可以互相幫助。時間為15分鐘。比賽結束后,由班干部推選出5個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制作人各自配戴自己的作品一塊合影留念。

(三)撮五彩線

還是同桌兩人合作,各自把自己準備好的五彩線拿出來,待班主任喊“開始”,自己動手開始撮,限時3分鐘。完了之后,把自己的成果戴到手上,舉手示意成功。

(四)為了紀念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我班的同學們都辦了手抄報,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手抄報,并評選出優秀的手抄報。(分小組展示手抄報)

七、反思與拓展

這次活動,通過師生討論交流、游戲活動、展示作品,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價值,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希望你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勉勵自己,不斷進步!

端午節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1、知道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2、增強幼兒撕貼和疊小船的技能?;顒訙蕚洌洪喿x區:投放與端午有關的圖片、書籍。手工區:投放各色彩紙、小船模型、畫紙、手工紙。數學區:投放畫

活動目標:1、知道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2、增強幼兒撕貼和疊小船的技能?;顒訙蕚洌洪喿x區:投放與端午有關的圖片、書籍。手工區:投放各色彩紙、小船模型、畫紙、手工紙。數學區:投放畫好的船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明天我們就要過節啦,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明天是什么節日嗎?

(幼兒回答)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吧!明天是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我們大家就要吃咸蛋吃粽子還可以去觀看劃龍舟的比賽,老師小的時候就會去觀看這樣的比賽哦。你們看過劃龍舟嗎?

(幼兒回答)

老師:沒有關系,我們現在看看老師給小朋友準備的`一些圖片,看看是怎么樣劃龍船。

(播放圖片)

老師:好的,看完了圖片現在我們回到這節課的主題吧,今天我們的區域活動也是跟船有關系哦,老師在各個區角都準備了一些材料。

在閱讀區放了一些圖片,小朋友們可以一起看一看,說一說你們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你們乘過哪些船?

手工區的小朋友可以給小船涂上顏色或者來制作小船,制作好了小船老師幫你們寫好名字在我們的墻上進行展示,所以請小朋友們要認真的做,好嗎?

數學區的小朋友可以通過點卡來買賣小船,或者給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數清楚數量哦!

(常規提醒)

老師:好的,那老師希望小朋友們能夠自覺的使用進區卡,不要爭搶,在自己的區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們一起活動,不要鬧哄哄的。

(幼兒自選區角,老師適時指導。)

三、活動結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個別效果比較好的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

提出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讓幼兒學習好的榜樣。

課后將幼兒作品展示在墻面上供幼兒和家長繼續欣賞。

端午節教案 篇11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粽子、雞蛋、艾蒿、荷包、五彩線、端午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那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好嗎?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艾蒿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小朋友們,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 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3)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師: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共同品嘗端午食品。

    需要更多的端午節教案網內容,請訪問至:端午節教案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