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發布時間:2025-05-31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經典十篇)。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出自《詩經·國風·秦風》。傳統解釋寫秦武公請求周王封他為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諸侯常服。也有以為是感謝別人贈衣的作品。這首詩一共三段,以復沓的形式,表現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舍生忘死、同仇敵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于秦地(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樣的戰袍。國君要出兵作戰,且修整我們的戈與矛。我們面對的是共同的敵人!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樣的汗衣。國君讓我們出兵作戰,且修整我們的矛與戟。我愿與你一同戰斗!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國君讓我們出兵作戰,且修整我們的盔甲兵器。我愿與你一同前進!
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同袍”是友愛之辭。
興師:出兵。秦國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開地千里。當時戎族是周的敵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為周王征伐,秦國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號。
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平頭而旁有枝,矛頭尖銳。
仇:《吳越春秋》引作“讐”。“讐”與“仇”同義。與子同仇:等于說你的讐敵就是我的讐敵。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讀之不禁受到強烈的感染??墒恰睹娦颉穮s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标悐J《詩毛氏傳疏》也認為:“此亦刺康公詩也。”《詩經》固然講究美刺,但這里明明是美,卻被說成刺。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愛國主義的戰歌。據今人考證,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當時的秦國位于今甘肅東部及陜西一帶。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滹L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敝祆洹对娂瘋鳌芬舱f:“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边@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于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前5),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于是一舉擊退了吳兵??梢韵胂?,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無怪乎吳闿生《詩義會通》評為“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陳繼揆《讀詩臆補》說:“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岳將軍直搗黃龍?!币痪洹柏M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于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采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并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我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回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概要】描寫女子怕家人說閑話而對情郎的嗔怪。
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釋】
01、將:請
02、仲子:仲,排行第二。此處可以理解為女子的情郎,大概他是家里的老二,青梅竹馬里就稱呼“二哥哥”習慣了。
03、踰(Yu):同窬,從墻上爬過去
04、里:古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里四周有墻,此指鄰里院墻。
05、園:果菜園的墻
06、杞(Qi):杞柳,落葉灌木,葉子呈長橢圓形,生在水邊,枝條可用來編器物。
07、檀:落葉喬木,木質堅硬,可用來制造家具、農具和樂器。
08、豈敢愛之:哪里是吝惜我的樹。愛,愛惜、愛護
09、仲可懷也:你令人思念。懷,思念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概要】贊美正直的官吏。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注釋】
01、羔裘:羔羊皮衣。羔,小羊羔;裘,毛皮的衣服。
02、濡(Ru):潤澤光亮貌
03、洵:誠然,實在
04、侯:美
05、渝:改變
06、豹飾:用豹皮做皮衣的飾邊
07、孔:很
08、司直:官名,負責勸諫君主過失
09、晏:鮮艷
10、三英:皮衣對襟上起紐扣作用的結纓,一說指三排豹飾
11、粲:鮮明美好
12、彥:士的美稱,相當于當今所稱的俊杰、模范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關于本詩的主旨,《毛詩序》說:《終風》,衛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也。認為是莊姜遭莊公寵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詩集傳》說:莊公之為人狂蕩暴疾,莊姜蓋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終風且暴為比。認為莊姜受丈夫衛莊公欺侮而作。其實,這是寫一位婦女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棄的詩,當出自民間歌謠,與莊姜無關。
詩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寫她因丈夫的肆意調戲而悲凄,但丈夫離開后,她又轉恨為念,憂其不來;夜深難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樣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轉再轉,把那種既恨又戀,既知無望又難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實地傳達出來了。
第一章寫歡娛,是從男女雙方來寫。謔浪笑敖,《魯詩》曰:謔,戲謔也。浪,意萌也。笑,心樂也。敖,意舒也。連用四個動詞來摹寫男方的縱情粗暴,立意于當時的歡娛。中心是悼,悼,擔心憂懼的意思,是女方擔心將來的被棄,著意于將來的憂懼。
第二章承悼來寫女子被棄后的心情?;萑豢蟻恚苫笳Z氣中不無女子的盼望;莫往莫來,肯定回答中盡是女子的絕望。悠悠我思轉出二層情思,在結構上也轉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現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來寫,愿言則嚏、愿言則懷則是女子設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來寫。而歸結到男子,又與第一章寫男子歡娛照應。全詩結構自然而有法度。
詩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現手法。陳啟源指出其比喻的特點:篇中取喻非一,曰終風曰暴,曰霾曰曀,曰陰曰雷,其昏惑亂常,狂易失心之態,難與一朝居(《毛詩稽古編》)。因比而興,詩中展示出狂風疾走、塵土飛揚、日月無光、雷聲隱隱等悚人心悸的畫面,襯托出女主人公悲慘的命運,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這在古代愛情婚姻題材的詩歌中是別具一格的。(朱杰人龍向洋)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概要】贊美鄭武公好賢,能供給賢者以朝服、館舍、美食。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注釋】
01、緇(Zi)衣:黑色朝服
02、敝:破舊
03、改:隨著衣服破舊的程度不同而分別改為、改造、改作,可見其關心
04、適:去,此句說“到你的客舍去看你”
05、還:返回,此句說“回來后,給你煥然一新的朝服”
06、館:客舍
07、粲:鮮明、美好,形容衣服煥然一新
08、蓆(Xi):寬大舒適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谷風習習陣陣吹,陰雨無常變了天。盡力與君一條心,宜將惱怒拋一邊。蔓菁籮卜都要采,難道真情你不見?不離不棄是美德,與君同死心相連。
行人路上步履緩,心中有怨難消散。非是迢遙萬里程,卻只送到大門坎。誰說苦菜味最苦,也曾甘甜如薺菜。你們新婚燕爾時,親親密密似兄弟。
涇水攪得渭水濁,河灣見底水清清。只因新婚迷著你,不再與我來相親。別到我的魚梁上,別用我的竹魚筐??蓱z此處難容身,自此我能去何方!
過河遇見水深處,乘舟撐船來過渡。過河遇見水淺時,下水游泳到彼岸。家中何有何已無,勤勉操持多兼顧。鄰人或會有急難,盡心盡力去幫助。
不再細心愛悅我,反而視我為仇敵。種種美德無人睬,有如貨物無處賣。昔日新婚常畏懼,任你顛鸞又倒鳳。如今生兒又育女,卻將我來比毒癰。
我留美菜一壇壇,季節變換好過冬。新娶之人迷著你,奪我積蓄擋貧窮。對我又打又是罵,繁重家務一重重。不念往昔吉慶日,也曾癡愛將我娶。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1、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对娊洝?/p>
2、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对娊洝?/p>
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对娊洝L·豳風》
4、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对娊洝?/p>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6、愿一日,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娊洝对娊洝?/p>
7、關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对娊洝?/p>
8、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对娊洝?/p>
9、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裢褚睬?。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对娊洝?/p>
10、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詩經》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燕燕》,《詩經》中極優美的抒情篇章,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論藝術感染力,宋代許顗贊嘆為“真可以泣鬼神!”(《彥周詩話》)論影響地位,王士禛推舉為“萬古送別之祖”(《帶經堂詩話》)。吟誦詩章,體會詩意,臨歧惜別,情深意長,實令人悵然欲涕。
然而,詩中的送者和被送者究屬何人,卻眾說紛紜。這對理解詩意頗為關鍵,必須首先明確?!睹娦颉吩唬骸啊堆嘌唷?,衛莊姜送歸妾也?!编嵐{進而認為“歸妾”就是陳女戴媯(ɡuī)?!读信畟鳌つ竷x篇》則認為這是衛定姜之子死后,定姜送其子婦歸國的詩。魏源《詩古微》調和上述兩種說法,以為這是衛莊姜于衛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婦大歸于薛的詩。其中,《毛序》“衛莊姜送歸妾”說,影響至今。今人解說《燕燕》者,也往往立足本事,一一比附。其實,“送歸妾”之說,既與《史記·衛世家》所載史實不盡相符,也與古代妻妾尊卑之禮有違。宋代王質《詩總聞》因此提出質疑,并認為當是“兄送其妹出嫁”。清人崔述《讀風偶識》申述其說:“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別之意,絕無感時悲遇之情。而詩稱‘之子于歸’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聞有稱大歸為‘于歸’者??窒敌l女嫁于南國而其兄送之之詩,絕不類莊姜、戴媯事也?!贝奘蠐娖獌热莘治銎渥髡?,精當有理。筆者認為當從此說,即衛君送其妹遠嫁南國?;蛞詾?,《燕燕》纏綿悱惻,不類兄妹,而似情人,此見與詩篇末章不合,也對上古民俗未能詳熟。文化人類學證明:血親關系在上古民族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華夏先民特別重視血緣根基,所謂血親重于姻親,天倫先于人倫。因此,《燕燕》的惜別之情,如果說出現在妻妾之間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出現在兄長與女弟之間是完全可信的。
現在,我們以審美的心態來欣賞這首曾使童年的王士禛“棖觸欲涕”的萬古送別佳作。全詩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別情境,后一章深情回憶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語意沉痛,寫人傳神而敬意頓生。
前三章開首以飛燕起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下上其音”。《朱子語類》贊曰:“譬如畫工一般,直是寫得他精神出?!蹦憧?,陽春三月,群燕飛翔,蹁躚上下,呢喃鳴唱。然而,詩人用意不只是描繪一幅“春燕試飛圖”。而是以燕燕雙飛的自由歡暢,來反襯同胞別離的愁苦哀傷。此所謂“譬如畫工”又“寫出精神”。明代陳舜百《讀風臆補》曰:“‘燕燕’二語,深婉可誦,后人多許詠燕詩,無有能及者?!辈豢杉疤?,正在于興中帶比,以樂景反襯哀情,故而“深婉可誦”。
接著點明事由:“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备赣H已去世《下文可證》,妹妹又要遠嫁,同胞手足今日分離,“別時容易見時難”(南唐李煜《浪淘沙》),此情此境,依依難別。“遠于將之”、“遠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見離情別緒之黯然。
然而,千里相送,總有一別。遠嫁的妹妹終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長仍依依難舍。于是出現了最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實勞我心”。先是登高瞻望,雖車馬不見,卻行塵時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佇立以泣,傷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別,纏綿悱惻,鬼神可泣。前人對此,極為稱贊。清人陳震《讀詩識小錄》說:“哀在音節,使讀者淚落如豆,竿頭進步,在‘瞻望弗及’一語?!币浴罢巴ゼ啊钡膭幼髑榫?,傳達惜別哀傷之情,不言悵別而悵別之意溢于言外,這確為會心之言。
這三章重章復唱,既易辭申意,又循序漸進,且樂景與哀情相反襯;從而把送別情境和惜別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讀。
為何兄長對女弟如此依依難舍?四章由虛而實,轉寫被送者。原來二妹非同一般,她思慮切實而深長,性情溫和而恭順,為人謹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國安邦的好幫手。你看,她執手臨別,還不忘贈言勉勵:莫忘先王的囑托,成為百姓的好國君。這一章寫人,體現了上古先民對女性美德的極高評價。在寫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寫人物語言;靜中有動,形象鮮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結構上也有講究,前三章虛筆渲染惜別氣氛,后一章實筆刻畫被送對象,采用了同《采蘋》相似的倒裝之法。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佇立以泣”成了表現惜別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現在歷代送別詩中?!皝辛⒁云钡摹皽I”,成為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藝術意象之一。謝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來時人送客,不堪離別淚濕衣”,可謂對《燕燕》詩境最簡當的概括?!罢巴ゼ啊钡南e情境,則被歷代詩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別詩中。如李白用于朋友惜別,蘇軾用于兄弟惜別,張先用于情侶惜別,何景明《河水曲》“君隨河水去,我獨立江干”似刻畫夫婦惜別(參閱錢鐘書《管錐編》第一冊)?!堆嘌唷?,確為萬古送別之祖。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概要】贊美大叔狩獵的雄姿。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裼暴虎,獻于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注釋】
01、大叔:大概指丈夫的哥哥
02、乘乘:前“乘”為動詞,即駕馭,后“乘”為單位名詞,古時指四馬駕的車。
03、黃:毛呈黃色的馬
04、鴇(Bao):黑白毛間雜的.馬
05、執轡(Pei)如組:握的韁繩如絲帶。轡,駕馭牲口用的韁繩;組:絲帶。
06、驂(Can):古代指車轅(車前駕牲畜的直木)外側兩旁的馬,也就是現在拉套或叫拉梢的馬。
07、藪(Sou):生長有很多草的沼澤地帶
08、烈:一說為炬,指“所有的火炬都舉起來了”?;蛘f放火燒草以阻擋野獸逃逸。
09、具:俱,全都
10、襢裼(TanXi):袒開或脫去上衣,露出內衣或胳膊,即赤膊。
11、暴虎:徒手搏擊老虎
12、公所:公府、官府衙門
13、狃(Niu):習慣,熟悉,反復做某事。
14、女:汝,此句說“請你不要(對搏虎的危險)習以為常,小心老虎傷害你”
15、服:駕轅的馬,即今轅馬
16、襄:驤,馬頭高昂,或指馬兒奔跑
17、忌:語氣助詞
18、抑:連詞,表示選擇或者轉折
19、良御:擅于駕馭
20、磬(Qing):本指樂器,此借指用勁、用力
21、控:韁繩回拉勒馬暫停的動作
22、縱送:縱馬松韁的動作
23、齊首:齊頭并進
24、如手:如左右手
25、阜(Fu):多
26、發:射箭
27、釋:解開、放下
28、掤(Bing):箭筒的蓋子
29、鬯(Chang):古代祭祀用的一種酒,此處應當同“韔”,古代裝弓的袋子,這里作動詞,將弓放入袋中。
? 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1)伯:或是男子的表子。女子也可以叫她的愛人為“伯”、“叔”?!皷A(怯qiè)”:見《碩人》篇注。
(2)桀(杰jié):本義是特立貌,引申為英杰。
(3)殳(殊shū):兵器名,杖類,長一丈二尺,用竹制成。
(4)前驅:在前導引。
(5)蓬:草名。蓬草一干分枝以數十記,枝上生稚枝,密排細葉。枝后往往在近根處折斷,遇風就被卷起飛旋,所以叫“飛蓬”。這句是以飛蓬比頭發散亂。
(6)膏沐:指潤發的油。
(7)適(迪dí):悅。誰適為容:言修飾容貌為了取悅誰呢?
(8)杲杲(搞gǎo):明貌。以上兩句言盼望下雨時心想:下雨吧!下雨吧!而太陽偏又出現,比喻盼望丈夫回家而丈夫偏不回來。
(9)愿言:猶“愿然”,沉思貌。
(10)疾:猶“痛”。甘心首疾:言雖頭痛也是心甘情愿的。
(11)諼(宣xuān):忘。諼草:是假想的令人善忘之草。后人因為“諼”和“萱”同音,便稱萱草為忘憂草。
(12)樹:動詞,種植。背:古文和“北”同字。這里“背”指北堂,或稱后庭,就是后房的北階下。以上二句是說世上哪有諼草讓我種在北堂呢?也就是說要想忘了心上的事是不可能的。
(13)痗(妹mèi,又音悔huǐ):病,憂傷。
-
我們精彩推薦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專題,靜候訪問專題:詩經國風中寫人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