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課件(分享17篇)
發布時間:2025-01-24漢服課件(分享17篇)。
? 漢服課件
經過了前面那么多個體驗項目,我們又來體驗穿漢服了。漢朝時,人們穿衣服很講究,這讓我長了不少知識。
我們來到了呈坎八卦村的廣場。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兩位穿著一黑一白的衣服的老爺爺。我不禁自問起來:嗯?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漢服嗎?后來,經過他們的介紹,果真是漢服?,F在由兩位老先生來教我們怎樣去穿漢服。
“穿漢服很講究的哦?!币晃焕蠣敔斦f。老爺爺先教我們穿漢服時要講究男左女右。男生需要先從左邊穿,而女生要先從右邊穿。我拿到漢服,發現漢服的衣襟,左邊大而長,右邊小而短。
老爺爺說左邊那個大的衣襟要蓋在右邊小的衣襟上。還教了我們怎樣系腰帶。系腰帶時一定要平整,不能皺起來。男的打結要在左邊,女的打結要在右邊,一定要系得緊一點,整套漢服都是由這個腰帶綁住的。不然會出丑的哦。
隨后,老爺爺又教這我們行禮的禮節。這時,老爺爺又說起了男左女右。男生就要把右手放在左手的后面,然后大拇指往里面扣住,女生就是相反。反正,什么事都是男左女右,搞得我頭都昏了。你還要掌握45°彎腰90°彎腰和180°彎腰。古時候怎么有這么多禮節嘞?這時候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我心中——為什么老是要男左女右呢?這又是什么道理呀?
我禁不住好奇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經過老爺爺的解說,我才知道,男左女右的原因了:在漢朝時代,左為尊為尚而右為卑。所以,男左女右是一種權利,高貴的象征。還有一種說法。是左邊為陽,右邊為陰,而男生為陽,女生為陰,所以有男左女右這種說法。我想,這就是古時候的重男輕女吧。
我們還是穿越回來吧。古時候的禮儀實在是太多了,搞得我一個頭有兩個大。幸好我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早已呼吁了男女平等。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年代里,暗暗為自己慶幸。
? 漢服課件
漢服傳統活動總結漢服傳統活動是指以漢代服飾為主的傳統文化活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的增強,漢服文化逐漸成為熱門話題。漢服傳統活動的舉行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更能夠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漢服傳統活動具有多種形式和內容,包括漢服展覽、漢服秀、漢服游園會、漢服拍攝等。這些活動吸引了大量愛好漢服文化的人士前來參加,其中不乏知名漢服手、漢服博主等文化名人。在活動現場,人們通過親身參與和觀賞互動,加深了對漢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美學。
漢服傳統活動可以激發人們的文化自信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感受和傳承傳統文化。在漢服傳統活動中,人們可以穿著古風漢服、品嘗傳統食品、體驗傳統民俗、學習傳統技藝等多種方式來深度了解和學習漢文化。這些體驗不僅讓人回味無窮,也能夠讓人們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和理解。
另外,漢服傳統活動還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傳承。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傳統活動通過活躍市場,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漢服服裝、漢服配飾、傳統文具、古風美妝、攝影器材等相關產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漢服文化產業鏈,為人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元化和高品質的選擇。
總之,漢服傳統活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著重要作用,也為現代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彩、有趣的文化生活。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文化活動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和支持相關活動,讓漢服文化在現代社會得到更好的弘揚和傳承。
? 漢服課件
近日,本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漢服體驗活動,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次別具一格的歷史文化之旅。該活動旨在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讓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漢服文化的魅力。活動充滿生動有趣的內容,引起了同學們的濃厚興趣和熱烈反響。
活動開始之前,組織者在學校廣播里播放了一段關于漢服的短視頻,向同學們介紹了漢服的歷史、特點以及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在場的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表示對漢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同學們參觀了一場精心搭建的漢服展覽。展覽中展示了各種不同朝代的漢服,包括從服飾的制作材料、設計風格到配飾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同學們仔細觀看,不時發出驚嘆聲。有些同學還親身試穿了漢服,感受古人時代的風采。他們穿上漢服后,不禁感慨萬千,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體驗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
緊接著,同學們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漢服表演。同學們精心編排了一段舞蹈,展示了漢服的優雅與華麗。他們的表演有序、優美,令觀眾贊嘆不已。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同學們還向觀眾解釋了漢服的不同種類和不同朝代的漢服穿著特點,展示了他們對漢服的深入研究。
隨后,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了一場關于漢服的知識競賽。問題涵蓋了漢服的歷史、發展、配飾等方面,考察了同學們對漢服的了解。競賽過程中,同學們積極參與,思維敏捷,最終以嘹亮的掌聲和歡呼聲結束了比賽。
活動的最后階段,同學們進行了一次漢服手工制作。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動手制作了一件簡單的漢服配飾——發飾。通過親自動手,同學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漢服的制作過程和細節。每個人都爭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為活動增添了一份溫馨的氣氛。
本次學生認識漢服活動的開展,不僅加深了同學們對于漢服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喚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歷史的思考?;顒幼屚瑢W們感受到了漢服文化的獨特之處,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認識到漢服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表達。漢服所包含的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將成為同學們繼續追尋、探索的對象。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了解和認識漢服文化的平臺,必將極大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使同學們受益終身,而且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相信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將會更加深厚。
? 漢服課件
2021年的漢服社團節日活動于XX月XX日在xx市xx區的xx公園隆重舉行。來自全市的漢服愛好者和關注者,以及其他參加的民眾,共同歡慶傳統文化,共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整個活動包含了主題分享、游戲互動、服裝展示等環節。以下是各個環節的詳細介紹。
一、主題分享
通過主題分享環節,不僅使參觀者們對漢服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也讓漢服愛好者們有機會交流和分享彼此對于漢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和了解。
1、互聯網和漢服文化:由某知名博主探討,分享網絡時代的漢服文化發展,以及如何利用網絡推廣漢服文化。
2、漢服與珠寶之美:由某漢服設計師分享漢服與珠寶之間的奇妙結合,以及對于古代文人雅士,珠寶在漢裝上的表現。
二、游戲互動
在游戲互動環節,分別設置了現場PK、才藝表演、興趣小組、發型設計四個環節,旨在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帶給來賓更多的驚喜與感動。
1、現場PK:由兩支隊伍進行表演比拼,并由現場評委進行打分,最后獲勝隊伍可獲得精美禮品。
2、才藝表演:此環節為漢服愛好者們提供了展示自身才藝的平臺,讓現場觀眾感受古裝舞與二胡,尤其是二胡的慷慨激昂。
3、興趣小組:作為相聚一起交流的漢服愛好者們,分成不同的小組完成一些基礎任務,加深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了解。
4、發型設計:在漢服的整體設計中,頭發和盤發特別重要,同時也是漢服盛行的時代與人物特征的再現,此環節為愛好者提供學習盤發技巧的平臺。
三、服裝展示
此環節是活動的重頭戲,也是漢服文化的重要展示。漢服善于考究色彩搭配,也善于考究面料的紋路、織法等細節。此次活動中,展示了各種風格、各種形式的漢服,從布料到款式,從裝飾到配件,每一件漢服都吸引了現場觀眾的眼球。在展示中,參加者還分享了家庭傳承的漢服故事和手藝,讓現場觀眾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與文化底蘊。
總之,此次活動是一次相聚交流、感受傳統文化的盛會,在漢服愛好者和傳統文化關注者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了這個古老而優美的文化。期待我們可以在更大更廣的平臺上,把這門文化發揚光大。
? 漢服課件
漢服要怎么樣攝影才好看?有什么技巧?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1、平衡式構圖
中規中矩給人以滿足的感覺,畫面結構完美無缺,安排巧妙,對應而平衡。常用于宮庭、建筑、水面、夜景、廣告等題材。
圖中的場景就是很好地運用了鏡面倒影的效果,人為的制造了水平“平衡式構圖”法,讓人產生視覺上的空間和距離,而重點的人物的表現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2、對角線構圖
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系。富于動感,顯得活潑,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人物的動作和眼神,與背景的長廊呈一對角線,延伸了視覺和空間感。
3、九宮格構圖(井字)
九宮格構圖,是最為常見、最基本的構圖方法,如果把畫面當作一個有邊框的面積,把左、右、上、下四個邊都分成三等分,然后用直線把這些對應的點連起來,畫面中就構成一個井字,畫面面積分成相等的九個方格,這就是我國古人所稱“九宮格”。
畫面中的四個交叉點,四條線,上、中、下、左、中、右三份都是畫面的趣味中心,如果采用九宮式構圖,通常會將被攝主體放在左上角空格、右上角空格、左下角空格和右下角空格,而上中、下中、左中、右中以及正中央空格都很少用,常用于情景人像、大場景等。
將被攝主體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宮格”交叉點的位置上?!熬弊值乃膫€交叉點就是主體的最佳位置。這種構圖使主體自然成為視覺中心,具有突出主體,并使畫面趨向均衡的特點。
4、框架式構圖
用景物的框架做前景,能增加畫面的縱向對比和裝飾效果,使照片產生深度感。常應用于古建筑、園林等環境人像。
以動態人物安排在建筑物來中規中矩的構圖,有動靜結合的感覺。
5、曲線式構圖
畫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線的構圖形式,具有延長、變化的特點,使人看上去有韻律感,產生優美、雅致、協調的感覺。當需要采用曲線形式表現被攝體時,應首先想到使用S形構圖。常用于動感人物、河流、溪水、曲徑、小路等。
人物與環境呈“S”型的視覺構圖。
6、向心式構圖
主體處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構圖形式,能將人的視線強烈引向主體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點,但有時也可產生壓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覺。
利用大廣角、低機位來表現。
7、斜線式構圖
可分為立式斜垂線和平式斜橫線兩種。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動蕩、失衡、緊張、危險、一瀉千里等場面。也有的畫面利用斜線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一個固定導向的作用。
利用花枝和風的吹動斜線構圖來表達人物的情緒和樹枝的吹動。
8、三角形構圖
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是以三點成一面的幾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這種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正三角形有安定感,逆三角形則具有不安定動感效果。斜三角形較為常用,也較為靈活。三角形構圖具有安定、均衡、靈活等特點。
“正三角”構圖:利用廣角鏡頭的視覺和環境竹林枝桿的視覺變形來表現。
“斜三角”構圖:利用廣角鏡頭的視覺和環境中的光影和襯托亮點平衡來表現。
“正三角和倒三角”構圖:利用廣角鏡頭的視覺和環境的平衡來表現。
9、對稱式構圖
具有平衡、穩定、相對的特點。常用于表現對稱的物體、建筑、特殊風格的物體,配合人物的點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 漢服課件
華夏一詞,典出何意?左傳有云:“華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逼渲校路副闶遣┐缶睢Ⅲw系完備、歷史悠久的漢服。
漢服不是漢代的服裝,更不是古代的服裝,而是漢族的民族服裝。自黃帝、堯、舜?!按挂律讯煜轮?。”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漢人、漢服、漢語由此得名。
首先,我們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中國服裝的深禮服。曲裾深衣后片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后再繞至前襟。然后腰部縛以大帶,可以遮住襖片末梢,有別于直裾。
曲裾作為禮服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款式。
接下來展示的是交領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交領,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按風格大致可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
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襖裙。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最后,它是一種至少在漢初就出現的漢族服飾,并在早期作為內衣存在。魏晉南北朝以后,開始穿正裝,流行于隋唐至明末。
漢家文明,千年華裳,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們希望有一天,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里,我們能夠穿著漢服,而不會受到路人的不同對待。
華夏復興,衣禮攜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 漢服課件
近年來,漢服逐漸成為了一種時尚和文化的標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和喜愛漢服。作為漢服文化的推廣者和傳承者,漢服社團的發展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的漢服社團在傳承漢服文化、推廣漢服時尚、提高社員素質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下面,我就漢服社團工作總結做出詳細的闡述。
一、漢服文化傳承活動
漢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之一。為了激發廣大青年對漢服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我們積極策劃和組織了一系列的漢服文化傳承活動。比如,我們舉辦了漢服穿著和禮儀講解、漢服繪畫和雕刻比賽、漢服主題學術研討會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漢服的文化魅力,也激發了社員對漢服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意識。同時,這些活動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校人員參加,促進了學術交流和文化學習的深入推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美譽度。
二、推廣漢服時尚
在我們的社團中,有很多社員都是熱愛時尚的年輕人。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彰顯漢服的時尚魅力,我們主動走出校內,參與各類的時尚秀和服裝展覽。比如,在北京舉辦的“國風盛典”活動中,我們的漢服社團擔任了主持和服裝表演嘉賓的工作,展現了精美的漢服著裝和舞臺表演。在浙江省“領跑東方”的時尚展覽中,我們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漢服這個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服飾,展現了漢服時尚與流行的關系,受到了國內外關注和贊譽。
三、提高社員素質
一個社團的成員素質直接影響社團的發展方向和成績。因此,我們注重漢服社團成員的素質提高和培訓。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社員培訓和實踐活動,包括演講訓練、禮儀培訓、才藝表演等多個方面。同時,我們還委托專業漢服禮儀老師等專家對社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和輔導,讓社員能夠更好地了解漢服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禮儀修養。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漢服社團的整體素質,也提高了社員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作為一支社會組織,漢服社團的責任不僅是傳承和推廣漢服文化,更是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擔當社會責任。我們積極參與了“慈善捐款”、“環保公益”等多個社會公益活動。在“慈善捐款”活動中,我們組織了各類的志愿活動,例如義賣、義演等,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當地的貧困地區和困難家庭。在“環保公益”活動中,我們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垃圾清理活動,除去了城市環境中很多的垃圾和廢棄物,為居民創造了潔凈的生活環境。這些活動都表現了漢服社團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意識,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和認可。
總之,漢服社團是一支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團隊,多年來,我們不斷創新和發展,為推廣和傳承漢服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贊譽。我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漢服社團將繼續努力,為漢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漢服課件
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之一,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展示。漢服基本禮儀常識是指在穿著和禮儀方面的相關要求和規定。今天,我們將詳細、具體和生動地介紹漢服基本禮儀常識。
穿著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熟悉和了解漢服的款式、面料和色彩。漢服主要分為男式、女式和兒童式。男式漢服包括上衣、下裝、腰帶和鞋子,女式漢服則包括上衣、裙子、腰帶和鞋子。對于男士來說,一件清涼透氣的寬袍樣式的衣服常常是最理想的選擇。對于女士來說,長袍裙子是最常見的選擇,面料通常選擇絲綢或絹布。在顏色方面,男女漢服的顏色有相應的區別。男士多以深色為主,如黑色、深藍色或墨綠色。女士則常選擇明亮的顏色,如紅色、粉色和淺藍色等。穿著漢服時,還需要注意整齊和整體搭配。
漢服禮儀的基本要求是端莊、斯文和得體。在穿著時,男士應將衣襟撫平,束緊腰帶,系好衣襟中的紐扣。女士則應將衣襟披散,并系好腰帶。無論男女,都應保持體態優雅,避免搖擺或低頭垂肩。走路時,也應維持一定的節奏和姿勢,舉止得體,盡量不要邁步太大或太小。坐姿也是需要注意的。男子應坐得筆直而穩定,女子則要雙腿并攏。
漢服禮儀還包括一些細節方面的要求。例如,男士腰帶的顏色應與鞋子相搭配,女士腰帶則要與裙子相搭配。夏季,男士可用腰封束腰,女士可使用寬腰帶。另外,男士漢服的衣袖寬松,手臂應盡量下垂,而女士的衣袖則需要在背后蓋住手。在炎熱的天氣里,男士可以將上衣前后交換,女士則是將外衣敞開或掛在胳膊上。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男女,穿漢服時都需要保持整潔和干凈,避免衣物皺褶或臟污。
講話和交際禮儀也是漢服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他人交談時,要注意言辭的文雅和禮貌。應避免大聲喧嘩和說粗口等不適當的言語。當他人向你問候或致意時,要以微笑回應,并回以相應的禮節性寒暄。在喝茶或飲食時,要保持優雅的舉止和吃飯的規矩。同樣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人的隱私和個人空間,避免無故觸碰或靠近別人。
漢服基本禮儀常識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不僅是繼承和保護了我們的歷史文化,更是一種禮儀和修養的體現。了解和遵守這些基本禮儀,不僅可以讓我們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夠提高自身的氣質和修養。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已經穿著西服和現代服飾,但是漢服的基本禮儀常識依然關乎我們的儀表和修養。讓我們一起傳承和弘揚這份禮儀之美,讓漢服成為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 漢服課件
你穿漢服了嗎?雖然長期以來,漢服似乎一直和流行不搭邊,但你們的出現卻改變了這種局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漢服文化知識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目錄▼
◆?漢服起源?◆
◆?漢服基本特征?◆
◆?漢服的種類與顏色?◆
◆?漢服類型?◆
◆?漢服服制?◆
漢服起源
①漢服的出現: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②什么是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我國各民族服裝中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底蘊最為深厚,影響范圍極為廣大的一種民族服裝。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③思想內涵:
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
④帶來的影響
據現代人體研究學家研究論證傳統的漢民服裝最為符合人體健康要求,其舒適程度遠遠大于現代服裝。漢服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衣扣,對人體的束縛極小。漢服禮服高雅華貴,氣勢雍容,漢服常服瀟灑飄逸,如仙如云。漢服在千百來曾經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漢服是包括衣,冠,發式,面飾,鞋,飾物等組合,而并非僅僅是一件衣服。漢服更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返回目錄>>>
漢服基本特征
①漢服中的隱扣,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用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兩對帶子分別打結完成穿衣過程。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征性意義,象征著權力。漢服的大帶與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寬。
②漢服以交領右衽為主,兼有盤領,直領等。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③ “褒衣廣袖,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很常見。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返回目錄>>>
漢服的種類與顏色
①漢服種類包括:襦裙、襖裙(衫裙)、齊胸襦裙、半臂、氅衣(鶴氅)、曲裾、深衣、襕衫、披風、直裾。
②漢服的顏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色彩對服飾的審美效果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漢服的色彩不僅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而且還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內涵,具有較強的象征性。漢服自出現以來,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著明確的規定,反映古代人對自然色彩親近的理念。
返回目錄>>>
漢服類型
古代中國服飾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等。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后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最初流行于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國,后來成為幾千年中漢族婦女最常見的衣著。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襦裙的歷史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續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國初期,前后歷經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態。
有說法認為,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征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正義·深衣》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笔咳巳〉每婆e功名后,就脫去白衣,改穿襕衫了。明代的曳撒、貼里、鞠衣等也屬于上下連綴式。上下通裁的有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點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上衣下褲式為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其中裋褐是勞動人民常見的衣著。
有學者指出,深衣是自宋代以降,自負為儒者且欲向他人強烈表示自我的人物才例外地使用的特殊服飾。北宋中期,一些學者如朱熹和司馬光根據古籍記載自制深衣,并且作為常服穿著。某天司馬光對學者邵雍說:“先生可衣此乎”,邵雍回答:“某為今人,當服今世之服?!彼抉R光認為其言合理。南宋學者史繩祖稱深衣冠履為“怪服妖服”。
宋元歷史學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提到,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雖然有所變化,但是除了冕服之外,只有玄端(端衣)和深衣兩者最廣為流傳。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著的,而深衣則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著的。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時所穿衣服。深衣裁制時加長了衣襟,穿著符合禮法,因此不論貴賤,不論身份地位均可以穿著,而沒有等級之分。然而隨著衣裳形式的失傳,到了后代卻被視為怪異,穿著者往往被認為是腐儒,即使是北宋理學家紹雍也對該服飾有所保留,司馬光、呂希哲和朱熹等人則只在私底下穿著。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禪》:“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加長。直垂至足焉耳。其實古之中禪也,禪之字或為單,中單之制正如今人背子?!毕鄠魇加谔?,盛行于宋?!端问贰ぽ浄尽吩疲骸皨D人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及眾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紅羅背子。披風由褙子演變而來,于明代出現。
返回目錄>>>
漢服服制
中國古代的禮服、祭服無論顏色、尺寸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身份的規定亦有不同。公服、官服、命婦服飾也有一定規格。常服、吉服一般無嚴格規定。雖然如此,常服服制有時也表現出等級差異,例如貴族常衣大袖長裾的大掖衣,士庶則著短衣小袖的襦绔。明代甚至規定“庶民衣長去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廣一尺。袖口五寸。軍人衣長去地七寸。袖長過手五寸。袖樁廣不過一尺。窄不過七寸。”然而部分朝代也常出現服飾僭越。
皇室與貴族服飾
古代天子及男性近支皇族的大禮服為冕服,配冕冠,先秦貴族禮服為玄端,用作祭服、朝服、冠禮及婚禮服。祭服又有素端,這幾種服裝都是交領、右衽的上衣下裳制、大袖。唐代之后不再以玄端為祭服,另設祭服。皮弁服也是皇室男性禮服的一種。皇后、太子妃大禮服為翟衣,屬上下通裁的大袖袍服。明代時鞠衣、大衫為其他女性皇族的禮服,穿著時配鳳冠霞帔;鞠衣為上下分裁的深衣制圓領袍。
皇帝及近支宗室常服為袞龍袍,皇帝的袞龍袍常用黃色,故又稱黃袍。袞龍袍最常見為圓領,上面綴有龍紋,但亦有些是交領。
官員命婦服飾
官員服飾稱為官服,上朝所穿的為朝服,宋代官員朝服配方心曲領,依等級戴進賢冠、貂蟬冠或解豸冠。明初朝服為青色衣緣的赤羅衣、赤羅裳,頭戴梁冠。明代官員祭服為青羅衣、赤羅裳配方心曲領。官方祭祀時官員會穿祭服,宋明祭服會配方心曲領。
公服為官員之制服,唐至明時公服皆為圓領袍,唐宋公服按照等級依次用紫、朱、綠、青色,戴展腳幞頭。明代公服按等級依次用緋、青、綠色,只在朔望日朝參穿著,其他日子則穿官常服。明代官常服綴有補子,又稱補服,顏色不拘,有圓領、交領兩種款式。命婦禮服為大衫霞帔,配翟冠。常禮服為綴有補子的圓領袍或襖裙。有功之大臣、命婦可獲皇帝賜蟒服。
士庶服飾
先秦至漢代的直裾袍、曲裾袍為士庶禮服,男女皆可服。后世士庶男子常禮服及吉服多為袍服,女子常禮服及吉服多為衫裙。裋褐則是便服,男女通用,為上衣下褲,在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時穿著。窄袖衫裙亦是女子便服。
兒童服飾
漢族兒童衣服形制一般與成年人差異不大,最常見是上衣下褲類,除了一般的裋褐外還有單穿半臂和裈者,較少見袍服類。唐宋時女孩也會穿襦裙,明代則有穿襖裙。一些幼童也會只穿內衣如肚兜、連腿裹肚衣、抹胸、裲襠等。嬰兒常穿開襠褲、戴圍嘴(又稱涎水兜、涎兜),圍嘴常裁成花瓣狀或梅花狀,也有其他形妝,常會繡上吉祥圖案。稍大能控制大小便的幼兒則改穿合襠褲。至清代雖推行剃發易服,但由于“老從少不從”,年幼穿明代服飾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交領右衽系帶的設計不易弄傷嬰兒和幼童的幼嫩肌膚,同時也有教孩子不忘明朝、祖宗衣裳的意義,今人多稱“和尚衣”。
兒童的首服與成年人有差異,嬰兒和幼童常戴虎頭帽,因有老虎有威鎮邪氣和鬼怪的力量,能保護小孩和給小孩帶來力量的說法。除帽子外,還有箍子(又稱抹額、額箍、額子、圈帽等),常有老虎、花朵等圖案,也有素面的。還有風帽,是一種后面延長的帽子,可以擋風。也有些首服和成人的相同,例如幅巾。鞋履除了一般的鞋子外,嬰兒和幼童還會穿獸鞋如虎頭鞋、豬頭鞋等。
婚禮服飾
先秦士的婚禮稱為士昏禮,新郎親迎時穿著大夫等級的爵弁、纁裳緇袘,即玄色上衣、纁色綴有黑邊的帷裳,“袘”即綴邊。新娘則穿純衣纁袡,即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袡”即衣緣。其余程序則依照士的服制。也就是卿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展衣,士庶人的妻子以黑色的褖衣為禮服。《禮記正義·曾子問》:“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則鞠衣。故《士昏禮》云:“女次,純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
唐宋制度,新郎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大紅圓領袍)婚。新娘視新郎等級穿著,初唐新娘穿花釵禮衣,為深衣制禮服;后來花釵禮衣之制漸式微,新娘改穿大袖襦裙出嫁,多為綠色。士庶綠衣新娘與穿紅圓領公服的新郎配在一起,是為“紅男綠女”。宋初承唐制,后來新娘改為穿鳳冠霞帔出嫁,此制延續至明代。明代官員婚禮,新郎按照官品穿官常服,新娘視其夫等級穿命婦常禮服。士庶婚禮可假九品官服、九品孺人常服,但時有僭越;亦有不穿官服以士庶常禮服(男穿袍服、女穿襖裙)為婚服者。
喪禮服飾
中國喪服主要依據五服制定,五服是指一定范圍內親屬逝世時以居喪期限長短和喪服的粗細定下的規則,當中的服裝是在喪禮中穿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是斬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喪服。斬衰衣旁和下邊不縫邊。其次是齊衰,用熟麻布做的。因為縫邊整齊,所以叫做齊衰。再次之是大功,亦稱“大紅”,這是用熟麻布做的,比齊衰精細些。小功又次于大功,亦稱“小紅”,小功服比大功服更精細。五服中最輕的是緦麻,比小功服更精細。明代皇帝、皇后鴐崩,官員所服之斬衰服是把烏紗帽去雙翅、以白布包裹,穿素色圓領袍、配腰绖(麻繩)、麻鞋;除服后換素服、烏紗帽,黑角帶,百日后穿回平日的衣服。命婦則穿麻布圓領、麻布裙、麻鞋,頭蓋麻布蓋頭,二十七日除服。
五服制度較為復雜,歷代多有簡化,稱為孝服(又稱孝衣)。除服后,居喪期間會穿著普通的服裝,但會選一些顏色較素淡的,女子也少用華麗的首飾,明代時女子會由平日黑色或金絲狄髻改戴白色孝髻。
奴仆在主人喪禮期間會穿白布衣、戴白帽。
返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