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四教案(熱門十三篇)
發布時間:2020-03-28語文必修四教案(熱門十三篇)。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點評:這是一篇典型的寫景作文。選取的景點是生活中和作文中都很常見的公園,但本文的亮點在于并沒有一味地描繪公園自然景觀,而是有側重地選取部分景物來表現公園不同時間的美景。從早晨、下午,到晚上,從水面、野花,到路燈,雖然沒有全方位描寫公園,卻給人一種公園無時無處不美的感覺。加上每段融入的人物活動,做到了有靜有動,情景交融。
一對彎彎的慈眉,一雙烏黑明亮的大眼睛,一張微微翹起的嘴唇,她就是我們親切和藹的王倩老師。在語文課上,大家靜靜地看著書,仿佛與書有說不盡的話,又仿佛是在和一個多年不見的知心朋友敘舊。一節課就這么安靜的上著。突然,旁邊發出了一聲刺耳的尖叫,同學們頻頻轉頭,我看到旁邊的人驚訝得合不攏嘴。原來,有一只黃底黑紋、身形細小而頭部碩大的馬蜂沖進我們班做客了,馬蜂旁的女同學驚呆了,想走,卻又邁不開雙腿,仿佛腿被灌了鉛一樣沉重,于是強迫自己的大腦冷靜了下來。而此時的馬蜂,則在靠近窗戶的位置慢慢游走著,像是巡查的將軍,又像是牢籠里渴求自由的罪犯。王老師一看急了,騰地從座位上站起來,跑到與馬蜂僅隔一分米的同學前面,張開手臂緊緊護住她的孩子們。而馬蜂呢,卻突然做了一個360度的大轉變,好像一頭看都紅布的大牛,想沖出去,卻一次有一次地撞著玻璃,一定要拼命要沖出這是非之地,撞了幾下后,好像這道屏障似乎把它徹底惹惱了,在原地靜止一秒后,呼地轉了個圈,嚇得原本冷靜的女同學再也冷靜不了了,摔倒在地,圍觀的同學高聲尖叫。而王老師卻冷靜地倒空耿源的鉛筆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那個惹出禍端的罪犯關進了監獄。大家吁了口氣,幾個憤怒的男生說: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學習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掌握課文大意,把握主客間問答的內涵。
3、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通過主客問答,了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2、蘇東坡散文的風格。
賦,始于兩漢魏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
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蛎鑼?、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
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四、文章內容:
第三節, 吹簫客人論述了曲調哀怨的原因:
1、當年舳艫千里橫槊賦詩的英雄現在在哪里?有為者尚且如此。
2、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
3、哀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永恒。
第四節, 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天地萬物變與不變,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而已。
2、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永存的,對天地沒有什么可羨慕的。
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們可以共同享用。
三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情懷。盡管政治失意,被貶黃州,但作者能以一種超脫的心境對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撐點。
景中有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間”。按照魏晉
南北朝的一些文人寫作的風格,就得將這四句話繁衍成一段或幾段,極盡優美辭藻之能事。蘇軾的四句則不然,他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用了極為簡練的筆墨,卻飽含了豐富的情意。清風輕拂人面,江上風平浪靜。這兩句話創造了一個寧靜優美的環境,為下文寫“樂”奠定了基礎?!霸鲁觥眱删洌只町嫵鎏焐系那榫?。這“徘徊”真是神來之筆!從東山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愿意離去,只在斗牛之間“徘徊”,好象愿意讓人們盡情欣賞這美景;當然人們也希望月亮不要離去,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寫景帶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寫,真是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縱一葉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那個“縱”字“凌”字,多么傳神!多么盡興!這都非常真切地表現了蘇軾泛游長江時的愉快心情。但同時又是寫景,長江水平如鏡,碧波萬頃,一葉小舟在水上縱情飛馳,作者完全興致勃勃,放飛心靈,忘情自然,飄飄欲仙。通過作者的想象,描繪出作者欲飛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
六、誦讀:
本文的誦讀要把握好節奏,敘述的句子,要讀得平緩;描寫的句子,要讀出意境;抒情
的句子,要隨文中情感的變化而變化。樂則節奏明快,悲則節奏低慢。
在朗讀時,應讀出停頓,同時在句中可稍加延長。如:“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薄霸鲁鲇凇獤|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一些帶“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后稍做延長,以舒緩語氣。如:“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p>
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七、閱讀讀本上蘇軾的《后赤壁賦》,并與本篇進行比較:
[提示一]
兩賦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寫于同一年,中間相距三個月。前賦所寫,限于舟中,后賦則主要寫岸上;前賦字字秋色,后賦句句冬景;前賦主要談玄說理,后賦則側重敘事寫景;前賦主調曠達樂觀,后賦略為虛無縹緲。兩賦同是蘇軾得心應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評點甚多,不無借鑒之處,茲轉錄數條如下:
《古文觀止》評語:“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p>
李扶九評語:“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半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奇幻極矣,乃神似《南華》(《莊子》),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p>
以上兩段從同與不同兩方面分析了兩賦的特點,李評較詳。
林西仲評語:“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見《古文筆法百篇》)這里說的是兩賦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至于兩賦的高下,前人也有評論,元代文學家虞集說:“陸士衡(陸機,晉文學家,著有《文賦》)云:‘賦體物(體味研究事物)而瀏亮(清晰明亮)?!鹿啊冻啾谫x》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園學古錄》)無獨有偶,據黃州的同志說:“陳毅同志生前參觀黃州‘東坡赤壁’中的‘二賦堂’時,對后賦備加贊賞,認為后賦超過前賦,看來這后賦更著力于意境的創造,寫得含蓄、深沉,比前賦由議論‘化妝’的主客問答或許略高一籌,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見《東坡文論叢》39頁)
[提示二]
前后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有異。
1、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不同。
2、《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本文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它是蘇拭在宋神宗元豐五年 (1082年)的作品。
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蘇拭因對新法持不同意見,多次卷入政治斗爭的游渦,受到不少打擊和折騰。在宋神宗元豐二年 (1079年)因\'烏臺詩案\'被誣陷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 (今湖北黃岡)做團練副使。在黃州時,他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 (赤鼻礬),先后寫了燴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后人習慣把前」賦稱為《前赤壁賦》;這里選的就是前\'篇賦。
1·文章主旨:這篇賦通過對黃州赤壁江山水月的描寫,歌辭的唱和,主客的對話,展示了作者自已的追求、失望以至曠達樂觀的思想歷程;另一方面又通過游記,反映了作者對宇宙的看法,表達了曠達樂觀的態度。
2·思路結構:這篇賦表面上是描寫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實質上是寫主人的¨樂\'與客人的\'悲\'。寫主人的 \'樂\',是勾畫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寫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內蘊。\'樂\'與 \'悲\'是表象與內蘊之間的矛盾,最后統一于\'解\'。所以,\'樂\'、\'悲\'二字,乃是此賦之骨。全賦自始至終是圍繞風、
月、悲、樂四字來寫的。
全文把這樣的內容分為五段來寫。
第一段敘寫自已和朋友們秋夜泛舟游覽赤壁,寫出當時江上的景色和游覽的樂趣。
第二段從飲酒放歌的舒暢心情轉到客人的吹蕭和歌的悲涼。
第三段敘述客人由于眼前的歷史陳跡,觸發了懷古傷今的情緒,對人生的短促渺小發出了無限感慨。
第四段寫主人就目前景物立論,對人生和宇宙問題抒發了曠達樂觀的情懷。
第五段敘述客人聽了主人的回答,轉悲為喜,重新開懷痛飲,共同相枕人睡。
3.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話?
主人回答客人的話是本篇賦的主旨。它實際上是蘇拭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貶滴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其積極的一面是:蘇拭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樣,遭到貶滴后,就在作品中充滿傷感愁苦和牢騷不平之,清,而是毫不在意,依舊胸懷開朗,嘯灑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頹唐悲觀,甚至還能為老百姓辦一些好事。其消極的一面是: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容易傾向苛安。另外,這
篇賦中,還有些持論不夠正確。如說江水 \'未嘗往\',其實江水并非不曾流走,而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又如說 \'物與我皆無盡\',其實宇宙萬物都有盡,也就是說都在變,絕對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我\'也是有盡的。不過就這篇作品而言,主要還是反映了蘇拭受打擊后不灰心的曠達胸懷。
4·本文在藝術上有什么特色?
善于把寫景、抒情和說理結合起來,這是蘇拭整個作品的特點,也是本賦的特點。全篇無論抒情、寫景、說理,都是就眼前江上風光取材,特別是文中不離\'風\'、\坑字,描寫游覽興致有它,客人\'扣舷而歌之\'有它,蘇拭回答客人有它,總之,寫景有E,抒情有它,說理還有它,一會兒寫風,一會兒寫月,一會又合寫風月,這樣就自然地把情、景、理組成一個渾然整體。
5·此賦在寫法上不受傳統賦體的束縛,以散文化的手法,用筆瀟灑自如,流暢自然,如行云流水,豪邁奔放;同時又保持了賦體的一些特點,靈活地運用了押韻和拼偶的句式,讀起來音節和諧,語句整飾,給人以美的享受。至于語句的凝練,聲調的錐鉻,節奏的鮮明,簡直可以說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了。
《后赤壁賦》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逗蟪啾谫x》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并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
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升仙的標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鐘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后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并無道士。一筆雙關,余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向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我認為,《后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黑暗。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涵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很容易就讓我們知道為什么蘇軾在逆境中能夠依然保持著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余秋雨的《東坡突圍》,這篇散文從文化的視角對蘇東坡的人格、對蘇東坡所受到的政治與文化圍攻,以及他被貶黃州后的心態,作了深刻觀照與剖析,意蘊深厚,文筆傳神,極耐人尋味。
閱讀余秋雨《東坡突圍》,感悟作者筆下的蘇東坡及烏臺詩案所蘊含的文化內質。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作者說:“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大致看清”。從原文看,這原因是什么。
②“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③作者既描寫了一群文化小人對蘇東坡的圍攻,又描寫了湖州城的市民為蘇東坡流淚,獄卒對蘇的關照,官員對李定話語的沉默,從中我們可獲得什么感想?
④作者說:“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讀到此,你的心情如何?
⑤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經歷與蘇東坡豪放大氣的創作風格的內在聯系。
⑥蘇東坡經歷了烏臺詩案,在其心態、人格、氣質、創作上有什么變化?
⑦你將如何評價烏臺詩案?
⑧感悟想象一下蘇東坡在黃州時的形象及生活境遇。
⑨感悟蘇東坡在《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等詩文中所表現出的心態。
《赤壁賦》是蘇軾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蘇軾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他除了禮佛參禪,就去赤壁磯頭欣賞自然,暢游長江。佛道思想的影響、天地靈氣的啟迪與對歷史人物的深思,使蘇子逐漸走出心靈的陰霾。而其重要的標志,就是這篇震爍古今的名篇──《赤壁賦》。
文章開篇描寫一幅如詩如畫的月夜秋江美景: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的微波,一輪明月從東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霧如輕紗般籠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無際涯。面對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情個自禁地“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人間的一切煩惱、個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拋于腦后,他進人到一種飄飄欲仙的陶醉狀態,“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當“飲酒樂甚”的時候,簫聲響起。這“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其實正是蘇軾心跡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沒有忘身。“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蘭槳”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蘇軾“扣舷而歌”的喜悅背后隱藏著一抹哀愁──一個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簫聲,他奏響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潛蛟舞于幽壑,如嫠婦泣于孤舟,從而給原本優美的景色涂上一層淡淡的悲哀,為下文的主客問答奠定了基調。
值得注意的是,賦文中的主客未必是兩人,問答本身興許就是蘇軾內心的自我剖白。此時此景,作者“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從眼前的赤壁,聯想到三國的曹操,其用意頗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荊州”“下江陵”,曾“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結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時?“而今安在哉?”兩相比較,自己不過一個“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業與自己可謂判若云泥。突然間,蘇軾意識到了自己的 “渺小”,仿佛一個寄生在天地之間小蟲兒……字里行間,雖流露出人生短暫的思想,而實質卻是其心理變化的一個轉折──消極的思想深處正在醞釀“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內心騷動。只是,這“飛仙”與“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隱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報國、經世濟時”的理想。“知不可乎驟得”,蘇軾此時才恍然明白,當年進諫神宗皇帝所說的“欲速則不達”正印證在了自己的身上。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接下來的這段精辟的闡述,可說是蘇軾走出其心靈陰霾的真實寫照。通過對水與月“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的深刻觀照,作者捕捉到“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須臾”沒有了,“羨長江之無窮”消失了。他最終徹底頓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多么開闊的胸襟!多么曠達的精神!跳出心靈煉獄的蘇軾開始盡情享受“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你瞧,這就是陰霾散盡的蘇軾,“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這就是跳出煉獄的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本文的教學應該說沒有什么新意。課上完之后,我總覺得這一課太平淡,就這么結束太草率。也許是新課改的思想在激勵著我吧,我想還是應該對這一課進行探究。于是我利用晚自習的一節課對本文又進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有什么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后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后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后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這一小活動立即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找出的對偶句有: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學生找的對偶句很多,這也說明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的認識,于是我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將這些句子抄下來,多記多背多積累。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蒔田(shì)
D.拋秧(pāo) 折騰(zhē) 周匝(zā)
A[“鍪”應讀“móu”。]
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薄言采之 之:代詞,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動詞,采摘
C.喚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蒔未匝 蒔:移植
B[采采:形容詞,茂盛的樣子。]
3.下列對《芣苢》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描寫了一群勞動婦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詩結構上的主要特點是重章疊句,在看起來很單調的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
C.詩歌通過采、有、掇、捋、袺、襭等動詞的變換,生動地表現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
D 這是一曲勞動歡歌,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A[A項,“本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錯誤,詩歌開頭說“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開篇就是說采芣苢,并沒有用他物起興。]
4.下列對《插秧歌》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兩句,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展示了插秧時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運用了夸張手法,說明插秧就是一場搶天時的戰斗,突出了勞動的艱辛。
C.第三、四句寫天公發威,大雨滂沱,而詩人別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頭盔,“蓑衣”比作鐵甲,不僅新鮮獨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場緊張的戰斗。
D.第五、六句詩人巧妙地插入了畫外音:農婦招呼農夫暫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農夫照樣低頭彎腰勞作,這就意味著勞動緊張到了極點,分秒不能停。
B[應是“運用了比喻手法”。]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注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于一般的詠物體,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云云。其實不然?!盁o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癡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么多弦,這并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這么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借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谿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于“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為“制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谿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元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谿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谿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莊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玉谿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里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么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于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谿的“春心托杜鵑”,以冤禽托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谿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閑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后,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谿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我們讀唐人詩,一筆而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谿生實不多覯。
那么,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么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于詩人玉谿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于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边@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田,山名,在今陜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谿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玉谿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工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于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為詩者在于此,玉谿詩之所以為玉谿詩者,尤在于此。
玉谿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瘐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覺得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學習目標】
1、 把握意象的內涵,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 能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掌握閱讀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征和感情表達的基本方法。
【學法建議】
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敘事情節,應從意象入手,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馮至,中國現代作家、詩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由27首詩組成,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了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其《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別離》和其他十四行詩一樣,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時送給朋友的。那時,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雖然離開了鬧市,身居茅屋,但仍關心著天下大事。他的眼睛專注著多難的人生,“擔負著工作的辛苦”。由于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他即便是抒發個人的感受,寫別離這樣的題材,也沒陷入李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窠臼,而是道出暫時的別離與永存的友情的辯證關系。作為友情頌歌,它宛如熊熊躍動的火苗,暖人肺腑;作為精神營養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純青的爐火,逗人思索。
(2)名句分享
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 ——李白
當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齡
友誼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費爾巴哈
所謂友情,是平等的人們之間離開了利益關系的交易?!鐮査?/p>
友情為人生之酒?!獥罡?/p>
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顯得像朋友?!轮兛死锾?/p>
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K霍姆林斯基
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誼,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 ——馬克思
3、預習思考
(1)預設問題
①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
②這首詩揭示了友情怎樣的內涵?
③這首詩是通過怎樣獨特的視角,來謳歌真摯的友情的?
(2)預習課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互動課堂
【課時安排】1課時
一、 自學評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降生( ) 耘耕( ) 晤面( ) 輪替( )
2、“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個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
二、文本研習
1、層次結構
全詩共四個小節:
第一節先具體描寫“ ”,詩人感到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兩半。于是,一股悲涼的情緒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但是,詩人并沒有悲觀厭世,分別使他獲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節承上把別離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第三節,詩人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
第四節,詩人的思考進一步升華:只要懷著感恩的心態,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那么,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2、藝術特色
(1)新穎的形式
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西方的一種格律詩。它音韻回旋,有很強的抒情性,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歇詠比較永恒的主題。作者借這種形式充分表達了 。
(2)嚴謹的結構
詩人非常注意結構的安排,全詩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第一節“起”,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承”,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轉”,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合”,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
(3)內在的情緒 深邃的哲理
這首詩從“ ”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淡化具體的離別場景描繪和過程交代,側重表達內在的情緒和深邃的哲理。是“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
三、問題探討
1、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兩半。詩人的這種奇想,有現實依據嗎?為什么?
2、這首詩是一首“沉思的詩”,詩人抒寫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請談談你的理解,并與同學交流。
※選修延伸
【師生互動】
學習完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生:
師:
《別 離》
預習思考
1、“招手”、“遼闊”、 “工作”、“相逢”
2、詩中指出友情是朋友之間彼此的勉勵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動力,揭示了友情的價值。
3、通過朋友別離這一特定視角,展開奇特的想象,謳歌了真摯的友情。
一、自學評價
1、jiàng yún wù lún
2、詩人是借這個比喻來表達分別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闊起來,一種新奇感油然而生,獲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二、文本研習(此中答案僅供參考,大意對即可)
1、“招手” “降生”
2、對生命的體驗和對友情的感悟 “招手”
三、問題探討
1、參考意見:
詩人的這種奇想,是有現實依據的。因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遙遠,相聚的機會就更少了。
2、參考意見:
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敘事情節,表達的是幽眇迷離的人生感悟。寫的是別離,又不僅僅是別離。因而,不能強求統一。應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的閱讀理解。
馮至十四行詩,受德國現代主義作家里爾克的影響,表現了對于永恒,對于自然,對于流逝中萬物的體驗和思考。沒有急躁,擔當風雨,忍受艱苦,默默地從事有意義的工作,詩中“我們擔負著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達了這樣的人生思考。而這樣的思考又包含著時間意識。生長、死亡,獨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與萬物融為一體,獲得永恒。馮至把這樣的人生體驗融化在詩歌的后兩節詩境中,表現靜默深邃的情懷?!皯阎兄x的情懷想過去/像初晤面時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幾回春幾回冬/我們只感到時序的輪替/感受不到人間規定的年齡”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語文必修四《蘇軾詞兩首》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蘇軾詞兩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第2課。這個單元學習宋詞。本單元選擇的四位詞人的作品兼顧了豪放與婉約的兩種風格,《蘇軾詞二首》選了蘇軾作品中豪放婉約者各一,二首都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對古戰場的憑吊,表達了作者“人生如夢”的感慨;《定風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卻未帶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淡定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學目標、重難點及確立依據:本篇課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高一階段,學生在必修一第一單元掌握了現代詩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詩。在以往教學中,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意象,意境、表現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現在的學生對西方文化、前衛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對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學上可以側重于對詞中文人情感的探究,進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課教學上根據課標所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一、了解兩首詞寫作的背景,進一步了解蘇軾生平與思想。二,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詞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系。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內心歸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教學難點在于以定風波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時的心靈指向與文化成因。
作品風格,并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第二課時,運用對比教學的方式,通過創設情境,從風格入手分析《念奴嬌》與《定風波》,體會蘇軾豪放詞與婉約詞的不同旨趣與情景交融的妙處。第三課時以定風波為出發點,探究蘇軾的人生態度,與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今天注重就第三課時進行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擬采取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理由在于對詩詞這一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蘊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其內蘊。其次,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它與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而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對較少,故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在學法上我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學程序設計
定風波
預習要求: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的文化心態探究更加有效,我布置學生在課前需背誦該詞,并對本詞寫作背景做一個了解。同時,按自己的閱讀體會,在讀過學過的詩詞中積累一些類似題材和風格的作品。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能夠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同風格作品的尋找,可以檢驗學生對詞人心理的理解程度。
一、導入新課。
古典詩詞大家已經接觸了許多,往往說到古詩,古文。我們就經常說到一個詞——貶謫,大家想一想,我們讀過學過見過的詩中有那些與這個字有關呢?(運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在課堂之初就讓學生活動起來,注重創設品味詞的情境,并對的知識有一個橫向的聯系。對學生的回答,基本正確的要予以肯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問,為何詩人在倒霉的時候往往能寫出經典的詩篇?通過這一設問將詩詞的欣賞引向文化心理的層面,也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不求學生回答正確,作為一個問題貫穿課堂,引起學生思考。)
那么,我們就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中尋找答案吧。
二、誦讀體會。
1、學生背誦《定風波》。
在學生課后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齊背。藉此檢查口頭作業完成情況。
2、閱讀在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雙方借助文字載體,共同參與的言語交際活動,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感知文字符號信息只是閱讀手段,思考才是閱讀實質。因此,要明白蘇軾筆下好詞的由來,就要帶領學生去還原詞人的心態。提問:大家從我們前面兩課的學習中已經了解,這是蘇東坡貶到黃州后的作品,大凡做一件事,寫一首詩,作者都會有一個心理動機,大家能不能結合這首詞的文本與上節課的講解,用兩個字說明蘇軾創作時的心態?
經過上一節課的分析,學生討論后,回答。一般學生可能出現幾種答案:一、悲傷。源自最簡單的因果推理應——被貶謫自然傷心。說明沒有認真理解詞句。二、快樂。由被貶謫而得到閑適的生活,由小序得知生活快樂。說明偏差理解文意。三、平靜?!耙矡o風雨也無晴”、“一蓑煙雨任平生”之中可看出他對人生的態度,較合理。教師可讓同學相互評判,教師總結。最后教師提供自己的理解:淡定。由此,詩歌的情感特征突顯而出,需要解讀的標本出現,教學難點呼之欲出。
三、解讀心理。
《定風波》中蘇軾的情感態度全在“淡定”二字。但這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問題的開始。文學作品往往呈現實象世界和虛象世界二重世界。而在解讀這首詞的時候,我們必須透過詞所描寫的表層,深入到其內核。也就是去體會這種“淡定”的態度。探究它的產生原因,探究它的產生背景。這也就使語文教學由工具性的層面上升到人文性的層面。
葉圣陶先生主張:“教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币虼?,在探究蘇軾這種“淡定”心態時,我考慮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遷移與聯想來探究。
我設問:被貶謫絕對不是一件令人高興難過的事情,大家在自己的十六年人生經歷中一定也有許多的不高興,那么,在失望、無奈之中大家會選擇什么樣的行為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一般會說自己心情不好時所作的事,找人說話、運動、聽歌、唱歌、大喊等等。教師點撥,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學生會說出是為了排遣不快、傾訴不快。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將這種排遣、傾訴位移到蘇軾的身上。提問:蘇軾會怎么排遣這種失意呢?又將這種郁悶向誰傾訴呢?一般學生會從詩文本身以及注解中找到答案,會回答諸如“他會寫詩填詞”、“買田終老”等答案。應該肯定學生的細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提問:為什么蘇東坡不和大家一樣選擇運動、大喊或是唱歌來排遣抑郁?問題提出后,應點撥學生結合我們了解過的蘇軾的生平、他的學習背景、性格等來思考。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同樣的,性格也決定一個人在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式。而決定性格的正是一個人的人生體驗與教育背景。學生根據自己了解到資料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會找到一些關鍵性的因素:如蘇軾生性曠達;他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作為文人的一種習慣。這樣,學生就自主的進入到一個文化思考的層面上。由此,進一步提問:大家在不開心時,會找人傾訴,而這個人一定是大家所信任的、依賴的。而蘇軾在深處人生低谷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靈向文字敞開,向自然田園敞開。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得出什么結論?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主動建構文人與文字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蘇軾面對貶謫生活,淡定處之的心理原因。學生通過討論,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一般能夠說出,文字是作為文人的蘇軾所信賴的,以及蘇軾可以在自然的美景中得到心靈的慰藉。他的知識結構中道家、佛家的思想為他提供了面對低潮的一種方案。對學生的有見解的回答給予表揚。教師對這一段的討論進行總結:作為文人的蘇軾,在經歷了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為文人,他重視內心的精神寄托,而這種內心的精神便根源于他對道教與佛教的認同。于是在他看來,一切的生活場景都成為一個生命過程,一切都是很自然的發生,不必探究其意義。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寄托,蘇軾走出了抑郁,淡化了生命的悲劇意識。只要生命個體走向內心,何必考慮塵世瑣碎之事,因為心中已經有了一切。通過這一段的討論與點撥,就回答了導入中所提出的問題。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學生結合蘇軾的生平經歷對蘇軾的創作心理進行揣摩,就體會到了蘇軾“淡定”的人生態度的由來。
四、平面拓展。
蘇軾只是一個個案,要讓學生由蘇軾的人生態度,擴展到普遍文人的人生態度,需要一個平面的拓展。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人腦總是不斷的建構對輸入信息的解釋,并從中得到結論。所以,在歸納了蘇軾的“淡定”態度的內心原因之后,可以讓學生在談一談他們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態度或自覺選擇。根據對蘇軾的分析,學生一般能再距離李白、杜甫、韓愈等熟悉的詩人。以他們在人生低谷中的作品為例,分析它們的內心精神寄托。由此,教師通過歸納,可以總結出:不論文人們的人生經歷如何,有什么樣的處世思想,重視內心的精神寄托與自覺的付諸文字是共同的。這也就是千年以來,我國文人一以貫之的心理因素。(通過具體詩人的普遍探究,讓學生體會到詩詞絕非憑空而作。而是作者人生經歷、文化傳承、心境情感的集成。通過這一探究,明確文人這一群體的共同心里指向,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五、總結。
人的一生,不論他處于什么朝代,都難免會遭受風雨、不幸和打擊。正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梢哉f,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風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樣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怎樣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幸?當我們無法排解時,就讓我們訴諸內心、訴諸文字。白居易說過“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莊子也說過“順適自然,則無物不可觀,無物不可樂?!碧K軾的灑脫正是他寄托于內心,從中尋找到平衡點,這也正是我國傳統文化在他身上的體現。懂得了這一點,我們便了解了與生活和諧相處的真諦。
六、布置作業。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教學目標
1.了解 “賦”的有關特點。
2.誦讀、品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3.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的情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板書課題)
二、簡介“賦”的體裁特點
三、簡介蘇東坡及其在黃州的生活經歷
四、指導誦讀
這篇課文為辭賦,特別注重聲韻美。在預習和教讀中,宜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誦讀中可根據以下要求,讓學生注意韻腳和對偶句。
(1)指導學生注意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
昌蒼郎
東空雄
鹿屬栗
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取
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現代漢語語音來讀,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展演變而變化了的緣故,在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至于其間發展演變的規律怎樣,那是音韻學研究的課題。這一點,向學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過深。
(2)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舉酒屬(zhǔ)客 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臨江
駕一葉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
五、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研習課文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討論題:
(1)第1段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情?
(2)第2段怎樣描寫簫聲的?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3)從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蘇軾針對客人的回答,闡述了什么道理,此時又是怎樣的心情?
討論提示:
(1)清風、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歡暢,其“樂”之甚。
(2)“怨”“慕”“泣”“訴”---“哀”“凄切婉轉”。
(3)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4)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 。(客人的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反映了作者的內心痛苦。)
2.齊讀課文,體會其語言特點。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蚊,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二、課外閱讀指導
課外自讀《后赤壁賦》,結合“練習”第四題,指導學生將《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進行比較閱讀。
提示:兩賦寫于同一年,中間相距三個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賦所寫,限于舟中,后賦則主要寫岸上;前賦字字秋色,后賦句句冬影;前賦主要談玄說理,后賦則側重敘事寫景;前賦主調曠達樂觀,后賦略為虛無縹緲。兩賦同是蘇軾得心應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評點甚多,不無借鑒之處,茲轉錄數條如下:
《古文觀止》評語:“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p>
李扶九的評語:“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半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奇幻極矣,乃神似《南華》(《莊子則,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p>
以上兩段從同與不同兩方面分析了兩賦的特點,李評較詳。
林西仲評語:“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見《古文筆法百篇》)這里說的是兩賦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至于兩賦的高下,前人也有評論,元代文學家虞集說:“陸上衡(陸機,晉文學家,著有《文賦》)云:‘賦體物(體味研究事物)而瀏亮(清晰明亮)?!鹿啊冻啾谫x》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園學古剝》無獨有偶,據黃州的同志說:“陳毅同志生前參觀黃州‘東坡赤壁’中的‘二賦堂’時,對后賦備加贊賞,認為后賦超過前賦,看來這后賦更著力于意境的創造,寫得含蓄、深沉,比前賦由議論‘化妝’的主客問答或許略高一籌,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見《東坡文論叢》,第39頁)
探究活動
前、后《赤壁賦》中的修辭及其比較
前、后《赤壁賦》中,有相當多修辭辭格的運用,使得兩篇作品意象更加鮮明,描寫更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辭方法計有:譬喻、設問、對偶、象征等等。請針對這些辭格在文章中運用的情形,及其與全篇的關系,加以比較。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金岳霖先生
學習目標: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重在細節)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學習方式:文本研習
課時:1節
學習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
那位同學,你叫什么名字,同學們腦瓜靈活。有位先生他智商決不低于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有時他居然會把自己的名字忘記,有一回他給陶孟和打電話,陶家的傭人問:“您哪位?”他張口結舌答不出來,又不好意思說忘記了。只好說:“你不要管,請陶先生接電話就行了.”但那個用人說不行,他便又請求了兩三次,還是不行,于是他跑去問給他拉洋車的王喜。誰想王喜也說不知道。他急了,問:“你有沒有聽別人說過?”王喜這才想起:“我聽見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彌托佛原來姓金,大家猜出這是誰來了吧。
出示資料金岳霖介紹,讓學生過目。
金岳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xx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xx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以后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7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后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岳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1949年后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寫過一些哲學和邏輯論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論著反映了他的邏輯思想和前期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范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在認識論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獨立于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范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金岳霖認為,認識有一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離我們那么遙遠。
二、作者汪曾祺介紹:
汪曾祺(192O~1997)現、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2、學習對比的方法。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涿枥L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F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妒酚洝飞险f,“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狈g: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鼻f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鼻f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肚f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②詞類活用。時 (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③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①重點字詞。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③古今異義。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 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被……所) ⑥成語。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2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商崛?、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1河與海的比較;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筆譯全文。
課文節選自《莊子?外篇》中《秋水》篇的開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聞見而驕傲自大。
課文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秋水時至”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一、二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一句寫秋水泛濫,“百川灌河”極言黃河之雄壯;第二句寫河面寬闊,“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極言黃河之開闊。一、二兩句同時也道出了河伯驕傲的原因。第三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他暗暗地高興,“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天下”,一個“盡”,把河伯那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在寫“壯闊”(一、二兩句)與寫“驕傲”(第三句)之間,有一個“于是焉”,強調說明河伯是在這個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層(“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第四句“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文意由第一層過渡到第二層。第五句寫大海的遼闊,用了“不見水端”四個字,與前“不辯牛馬”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兩相對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發出由衷的感嘆。第六句用一個“于是焉”與第一層呼應,強調說明情況不同,時間不同,河伯的認識也不同了。河伯望洋興嘆的一番話中,包括三層意思:先是引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說自己曾經不相信“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批評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寬闊,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認為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在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將黃河的壯闊與北海的廣闊作比較(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還將河伯前后的認識作了對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嘆”)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徑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p>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有人認為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p>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墒俏覐牟辉虼硕詽M,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教學目標
1、掌握“次”、“修”、“與”、“因” 等重要的文言詞語;積累一些寫景的句子。
2、提高誦讀文言文的能力,培養語感;學會比較,質疑與思考。
3、體會認識作者的人生觀,提高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學會聯想與比較,在“語境”中對其意義確認。
2、理清文章結構,提高誦讀能力。
3、領會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學思考與人生認識。
教學設想
1、如此美文,誦讀至關重要。準備高雅的古琴、古箏曲《高山流水》配樂誦讀。
2、通過聯想、比較的方法,來闡釋文體、積累詞語、拓寬視野。
3、多媒體配合。
背景資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祖籍瑯邪(今山東臨沂)。初為秘書郎,征西將軍庾亮引為參軍,累遷長史。后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復授護軍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世稱王右軍。原有集10卷,已佚。張溥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梁鵠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采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稌x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
2.關于王羲之的逸聞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山東臨沂)人。著名書法家,亦能詩文。郗鑒派人到丞相王導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顯得拘謹,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東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選中?!妒勒f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T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疲骸苏谩!L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p>
王羲之曾看到一個老大娘賣竹扇,就在竹扇上寫了五個字。結果扇價驟增,人人爭買。過了幾日,老大娘又拿扇來,王羲之笑而不答?!稌x書·王羲之傳》:“羲之嘗在聚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老姥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p>
王羲之曾寫《黃庭經》,換取山陰道士的好鵝。何法盛《晉中興書》:“山陰道士養群鵝,羲之意甚悅。道士云:‘為寫《黃庭經》,當舉群相贈?!藶閷懹?,籠鵝而歸。”按,《晉書·王羲之傳》說王羲之寫的是《道德經》。
有人把王羲之《蘭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詩序》,又把他與石崇并論。王聽說后頗有喜色?!妒勒f新語·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p>
王羲之和謝安共登冶城,王舉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務,批評當世的虛談廢務,浮文妨要。謝卻有高世之志,反對其說,認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談所致。
許詢就宿于丹陽尹劉候處,床帳新麗,飲食豐美。劉、許兩位名士樂此安逸,言語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譏諷說:“如果上古高士巢、許通稷、契,當不會有此類話?!倍寺犃硕加欣⑸?。
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中年后對哀樂很敏感,與親友別,常數日不快。羲之謂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樂陶冶性情?!妒勒f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踉唬骸暝谏S埽匀恢链?,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p>
王徽之放達不羈,在官而不理政務。有次桓沖叫他料理官務,他卻拿著藥悠閑地看西山云氣。
王徽之非常喜愛竹子,以至認為不能一天沒有此君?!妒勒f新語·任誕》:“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騿枺骸畷鹤『螣?’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世說新語·簡傲》亦載:“王子猷愛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p>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書法,尤以行草擅名。與其父王羲之齊名,并稱“二王”。亦能詩文。王獻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喪,取獻之琴彈,因悲傷而弦不中調,便將琴摔在地上,嘆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妒勒f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徑人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資料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初渡浙還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這天天氣很好,名士們分坐在溪水兩旁,飲酒賦詩。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一篇“興于詩敘”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寫得既遒媚,又飄逸,各個字勢縱橫變化,如花亂飛,但轉左側右,無一處相抵觸,好比以線穿珠,大小參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別是「之」字,寫了二十多個不同的樣子,達到藝術的多樣與統一。
王羲之寫這篇敘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懷良等臨寫了幾本。 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
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敘在與吳質等人宴樂之后:“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西晉石崇《金谷詩敘》亦在與眾人宴樂之后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可見從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分離訣別更容易使人傷懷!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雖然文中流露出很濃重的“修短隨化”的消極情緒,但作者能夠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這在東晉老莊思想泛濫的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三)關于文體特點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靶蜓浴焙喎Q“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一種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蘭亭集序》、記述高閣盛宴的《滕王閣序》、自勉勵人的《送東陽馬生序》、交待寫作因由的《〈吶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種什么文體呢?它又有哪些種類和特點呢?
現代人所說的序,是一種寫在書或詩文前面、申述其寫作因由、內容、體例等事項的應用文體,也寫作“敘”或“緒”。上文所舉的《〈吶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張岱年先生的序都屬于這一類。
可是,古代的情況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說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豐富得多。
早在西漢就出現了序,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其濫觴。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有《敘傳》、揚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寫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單篇文章序于前,整部書則序于后,直到梁代蕭統《昭明文選》等書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類似序的文章稱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還有“小序”、“引”等變體。所謂“小序”就是詩文前敘述感興或緣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中說:“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對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種簡短的序,《文體明辨》中解釋說,“唐以后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柳宗元曾作過《霹靂琴贊引》的文章。
跋,也稱“題跋”、“跋尾”或“書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題跋者,簡編之后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謂盡矣,其后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于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跋出現于唐代,時稱“題某后”或“讀某”,如李翱的《題燕太子丹后》、韓愈的《讀荀子》。歐陽修最早稱這種文章為跋,其《集古錄》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屬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沒有緊緊停留于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在序這種應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贊嘆的。
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敘交游、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敘其緣起。但,清代的姚鼐認為贈序類者,乃“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中單獨列出“贈序”一類。贈序晉代已有,如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潘尼的《贈李二郎詩序》等,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說,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另外,還有一個看似與序跋之序有關,實則毫無干系的名詞——序論。序論不是文體,而是議論文開頭的提出問題部分。它和本論、結論構成議論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關文化常識
流觴曲水:古人的一種游藝項目,眾人坐在環曲的溪水邊,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動,停于某人處,即取而飲之,或吟詠詩賦來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種風俗。于三月第一個巳日(上巳日)歡聚水濱,歌舞娛神,祈禱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時代,許多文人名士借此機會,歌舞歡宴,游春享樂。禊,祭祀的禮節。
彭殤:指生命的長短。彭,彭祖,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活了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詞句:“映帶左右”、“一觴一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會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東南部一代地方。
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其中有些詞語今天已經發展成了成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游目騁懷、世殊事異、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學過程
(一)通過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導入課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狀態下創作出《蘭亭集序》的嗎?
2、由書法美來領略文采美。
(二)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
1、朗讀
2、評價。(讀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關鍵在 :準確與流暢;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樂,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師范讀。
1、提出思考題:分別用一個字(詞)來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師范讀。
3、播放錄音帶。
(四)揣摩鑒賞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個詞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尋找)
明確:樂
2、哪些東西信可“樂”呢?
明確: 景——美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水)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天)
人——賢—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事——雅— 一觴一詠
3、聯想、比較、拓展:
① 引入丘遲《與陳伯之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② 兩人同寫暮春江南,景物特點有什么不同?
明確:丘遲之景,勃勃生機,活潑熱烈。意在喚起身處北方的陳伯之的思鄉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脫俗之韻。
③ 講到“人賢”,引入劉禹錫《陋室銘》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賢人(賞心悅目,良辰美景)。
4、學生試背第一段,教師示范背誦
5、朗讀第2段,用哪一個詞概括本段?
明確:痛
6、“痛”在何處?
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談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歸隱山林 情隨事遷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
7、引入范仲淹《岳陽樓記》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較他們的精神境界。
8、學生試背第二段,教師示范背誦。
9、學生朗讀第三段,用一個詞概括本段:
明確:悟
10、有人說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極的情緒,如文中有 ,
為證。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到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悟”出了什么?)
明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否定“老莊”的背后是對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他是有所作為的)
11、學生試背,教師示范背誦。
(五)基礎知識(字詞)的教學穿插在文本鑒賞之中,但可注意讓學生聯想舊知識,閱讀工具書。如:
修 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諷齊王納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茂林修竹 《蘭亭集序》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過秦論》
因河為池 《過秦論》
不如因善遇之 《鴻門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燭之武退秦師》
因寄所托 《蘭亭集序》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形態 《核舟記》
現在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陋就簡,因材施教等。
(六)聽錄音:
1、再次體會文本內容
2、配樂,同學們邊讀邊背課文
附: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樂 人賢
事雅
痛 或取諸懷抱……(談玄悟道)
或因勢所托……(歸隱山林) 終期于盡
悟 一死生……
齊彭殤 ……
作業
1、根據示范整理總結有關文言詞語:與、次、期、臨、致、或、
2、背誦課文
名句默寫檢查設計:
① 寫出《蘭亭集序》中寫景的短語
② 《蘭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們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極情緒的句子
但作者還是積極向上的,從 可以看出。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小朋友們,你們讀完我的作文,是不是也要馬上行動起來,多植樹呀?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共同的環境吧!
考試時注意檢查字之類的,力保萬無一失,至少要檢查三遍,寫作文時對那些句子要再三斟酌,不要出錯,雖說誰的作文都會有點語病,會扣點分,但我要把這些扣的分減到最少,確保我的成績!
在我的記憶里,我喜歡的老師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現在的班主任教我們語文的權老師。
飛翔對任何鳥兒來說都是生命的必修課,對翠鳥也一樣。只可惜巧艷忘了當初自己的媽媽是怎樣教自己飛翔的,生怕孩子們學習飛翔時太激動,聽不進去它的話就魯莽地飛翔,最后會摔傷致殘的。
三年級書信題目:給老師的一封信。三年級關于老師的書信作文怎么寫?這篇三年級書信300字的給老師的一封信的書信作文希望能夠幫到你。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釋】芣苢(fúyǐ扶以):車前子,嫩葉可食。 采采:繁茂的樣子。 薄言:語助詞,這里含有勸勉的意思。 有(古時讀yǐ以):獲取。 掇(dūo多):拾取。 捋(luō羅):擼取。 袺(jié節):用衣襟兜住。 襭(xié協):將衣襟的一端別在腰上兜住。
? 語文必修四教案 ?
語文必修二教案篇1<\/h2>
一、教學導入:
由《燈下隨筆》談起,引到本文內容?;蛴伞吨袊糯≌f的發展和規律》引到魯迅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延伸及魯迅的小說創作,均可。
二、復習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雜文集有《墳》《且介亭雜文》《而已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魯迅的名句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無題》)、“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無題(貫于長夜過春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xx)、“心事浩淼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xx)。
三、時代背景介紹:
略,見教師用書“寫作背景”。
四、選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兩章,聽錄音。體會作者諷刺性的語言。
五、閱讀全文后,理清內容要點。
第一章,序——介紹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優勝記略——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第五章,生計問題——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準革命——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團圓——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
六、作業布置:
熟讀課文,領會文中語言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語文必修二教案篇2<\/h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2.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
2.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課件、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云南風景名勝:文山文筆塔、丘北普者黑、富寧駝娘江、硯山裕仙湖、廣南八寶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時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候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賞完這一幅幅優美的圖片,無不讓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再訪桃花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劉子驥(jì)詣太守(yì)
2.疏通詞句
為業:靠……謀生。
緣:沿。
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
異:詫異。所從來:
窮:窮盡。
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
悉:全。
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嘆惋:感嘆,惋惜。
延:請。
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
志:做記號。
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
遣:派。
欣然:高興地。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3.找出難譯的語句討論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譯。
(三)精讀課文,理清脈絡
1.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訪桃花源、尋桃花源的順序來復述。
2.概括桃花源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處?請以“這里美,你看?!睘榫涫浇o大家描繪一番。(例: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齊齊。)
3.總結: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①黃發垂髫: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③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總結:桃花源幸福表現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主題
(1)桃花源美在風景秀麗,美在民風淳樸,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過,請同學們想—想,在東晉時代,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2)有人說陶淵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學生聯系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結作業
作業:背誦全文。
語文必修二教案篇3<\/h2>
教學目標
1.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2.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3.了解相關文言知識及文學典故。
4.積累“故”、“盡”、“屬”、“即”等實詞義項,“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5.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理解作者復雜的感情。
教學重點
1.通讀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3.體會作者復雜的感情。
教學難點
文中的語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陸上,積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樓閣廟宇,比比皆是。在這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筑流傳千古,更因為名人的.游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名揚天下。它們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鵲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
二、關于文體
駢文,是魏晉以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多以四、六字句為主,兼以雜言,所以后來也稱駢文為“四六文”。
駢文講究排比、對偶,注重藻飾和用典,講究運用平仄,聲韻要求嚴格。一般說來,駢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自無可取,但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性。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初唐文學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詩和絕句成就較大。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的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齊梁香艷詩的框框,為初唐詩風的轉變和近體格律詩的成熟做了貢獻?!端投派俑问裰荨分械摹昂却嬷?,天涯若比鄰”成為后人傳誦的名句?!峨蹰w序》是他的文章,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也因其開闊的意境,宏大的氣勢,而成為千古絕唱。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短撇抛觽鳌穭t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四、通讀全文
1.通讀全文,解決生字注音。
2.對照注釋,粗通文意,劃下不理解的語句。
3.分段請同學在全班誦讀,教師糾正字音,明確停頓。
語文必修二教案篇4<\/h2>
一、學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
三、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過程
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仔細思考文章的文眼、線索及全文的感情脈絡
②重點分析課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后: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做《導學和同步訓練》上的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1、自讀課文,準確認讀
2、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背景
3、全文寫景狀物的特點
導入新課
1、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背影》、《匆匆》、《春》
2、理清脈絡,整體感知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受
明確:線索:作者的行蹤變化+情感變化
3、文眼:頗不寧靜
為什么?——結合背景
文眼:心里頗不寧靜
脈絡:心里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沒有——想起采蓮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托
4、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5、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因此,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明線:游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
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6、語句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可聯系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十)小結本課內容
(十一)布置作業:重點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
景物描寫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
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采用討論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ㄈ魮Q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
2、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
3、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四)重點句子賞析:
1、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翱上КF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3、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
5、——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二、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于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布置作業:
1、完成《分層訓練》上的單課練習。
2、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語文必修二教案篇5<\/h2>
教學目標:
1、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2、培養學明確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明確立足文本運用想象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明確的藝術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悲劇美,鑒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2、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結合學明確的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音樂是人類最崇高的藝術,它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我國的民族音樂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來聽幾段樂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聽出各是什么樂器?
(古箏《漁舟唱晚》琵琶《琵琶語》二胡《二泉映月》洞簫《亂紅》)
這些優美的曲調都是由我們的民族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而文學是一種借助語言與文字表現具象的藝術形式。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來描繪一下它的聲音?
可能大家的想象與語言還不足以表現音樂的高妙境界。但我們的先人卻通過詩歌,把音樂的美妙用文字表現了出來。我們今天要一起品讀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體感受。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圣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提問明確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很顯然這位詩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明確:被貶潯陽。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在現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F在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他聽了琵琶女的彈奏并為他作了一首詩。
提問: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么?
明確: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后,詩人白居易為她翻作《琵琶行》。
提問: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提問:兩個素昧平明確、地位懸殊的人為何就能相識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機會向白居易傾訴衷腸?
明確:琵琶聲是兩人情感的媒介。因為有了琵琶聲,才會‘主人忘歸客不發’;因為有了琵琶聲,白居易才會‘移船相近邀相見’。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梁。這可能也是大家看過的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個橋段,佳人在不遠處彈奏樂器,悠揚婉轉,才子聽得如癡如醉,于是便尋聲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樂天與這位琵琶女在潯陽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讓他們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話題。我們且看這曲琵琶是怎樣的。
三、品味琵琶。
提問:全詩寫琵琶寫了幾個回合?最生動的是第幾回合?
明確: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濕。第二回合。
(學明確誦讀第二回合。)
提問:哪些地方應該怎么讀,才能準確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提問:“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表現了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明確:說明了詩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卻又怕驚擾了琵琶女的雅興,斷了琴弦,他想一聽為快。但這是琵琶聲卻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卻無從而得了,因此這里應該讀出這種疑惑的味道。
提問: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畫面投影)故事就發明確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闭埓蠹蚁胍粋€問題,假如說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家鄉民謠,能不能激起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情感?
明確:江南小調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嘩啦的。琵琶女當時彈的應是《霓裳》和《六幺》,詩人在京城過慣了宮廷明確活,在宮廷經常聽到這樣的曲子。琵琶女所彈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對往日明確活的思念。因此,他聽到《霓裳》和《六幺》才會比較感傷一些。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明確了共鳴。因此對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問: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宮廷名曲,易引起詩人的許多聯想。那么,大家認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經,撥動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為地域的東西,還是因為音樂本身所代表的什么?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明確:錚錚然有京都聲。
提問:大家覺得長安對于詩人意味著什么?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情感,一改當初被貶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憂郁之情油然而生?
明確:詩人有著抱負和理想,而詩人被貶之后,開始不適應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覺得可以慢慢適應,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釋放了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
提問:詩人與琵琶女有同感,把無形的音樂寫出來使人感知,仿佛能讓人聽到,這是一件難事,白居易這首詩的第二段,可以說是描寫音樂的絕唱。那么白居易筆下,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么地方?
明確:“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聲音)寫的音樂有一種質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都被撕裂了。四弦一聲如裂帛,豈止是帛裂,簡直是心裂。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為詩人是從這里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他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雖然說音樂已經停息,潯陽江上微波蕩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不再了,而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郁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滿憂愁的銀盤,輕輕一碰就會溢出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心,照亮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琵琶聲(并沒有直接抒發)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后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這里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種搏發,“鐵騎突出刀槍鳴”讓人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明確命的最后一個寄托,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后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在,還會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磐。
“別有幽愁暗恨明確,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可以有兩個理解,一是音樂,此前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贊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還有就是從感情方面,“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后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泄出來,“無聲”處應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笛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歷了一個高峰,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出這里面的感情。
那么大家現在看一下,上述說的這些關于音樂的描寫的句子,是直接描寫音樂的,是不是?除了這些以外,詩文還有哪些詩句其實也跟音樂有關?
明確:“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可能想到那婉轉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精致而優美。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卷走,在他善感而優美的韻律之中。
提問:現在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描寫音樂有哪些方法?把無形的東西(音樂)寫出來,可以運用哪能些方法?
明確: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第二個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疊字,還有“幽咽”,有雙關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其三是對比,動靜結合的方法就如詩中有聲與無聲的對比。其四,襯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襯托琵琶聲。
四、小結。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無邊的秋月與清風伴著白居易聆聽了一位素不相識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讓人們吟誦至今。今天我們了解了詩人如何化無形為有形,下節課,我們再來走入這兩位陌路之人的內心世界。
五、布置作業。
背誦前兩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自古以來關于音樂的故事,關于知音的故事不勝枚舉,每每留為佳話?!对娊洝分芯陀小扒偕阎?鐘鼓樂之。”的句子,后世更有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談,再往后便是嵇康悲奏《廣陵散》。似乎每一個時代,都會流傳下一個與音樂有關的動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當之無愧是第一。
二、情感分析。
提問:前面我們分析過,詩中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白居易和琵琶女,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提問:為什么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句詩將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聯系到了一起。一邊是xx,一邊是詩人。那么在xx與詩人的人明確歷程當中,各自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明確:xx原來境況是“藝壓京城、艷蓋群芳”,后來的境況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詩人早年的境況是“位至諫官、名動京城”,后來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他們相同的經歷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明確,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樂”將他們聯系在一起。
誦讀詩歌的第三小節。
提問:琵琶女自敘身世與上段的音樂描寫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對應關系?!懊鑼懸魳贰币弧白詳⑸硎馈?。描寫音樂一段,雖然沒有寫琵琶女的身世,但那動人的樂曲實際上就是在敘述琵琶女凄涼的身世。自敘身世這一段,雖然沒有描寫音樂,實際上就是一首悲涼的樂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提問:這位琵琶女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明確: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強烈控訴。
提問:有人說。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實。還有人說,詩人夜晚與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
明確: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怎樣折射了詩人的藝術才華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豐富的內涵如何反映了詩人內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慘身世如何映現了詩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經歷。詩人少年得志,才華橫溢,滿腔報效國家的熱情,不料遭到打擊,從天上落到地下,長期以來壓抑在內心的悲痛、憤怒、傷感之情無處宣泄,即便有人傾聽也可能無法理解,更談不上產生共鳴了。琵琶女的悲慘遭遇無疑和詩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聲早就勾起了詩人痛苦的回憶,當聽了琵琶女的悲慘身世后,詩人仿佛找到了能夠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抑制不住長久以來積壓在內心深處的感情——“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像是一個飽受了委屈的孩子見到了久別的媽媽,傾訴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我從去年辭帝京,嘔啞嘲哳難為聽?!睂┏堑氖虑?,詩人一筆帶過,重點表現的是貶謫之后的生活境況:凄涼落寞,孤獨壓抑,聽不到美好的音樂。他如同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如同一個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過客,突然看到了一線光明——“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他激動萬分,似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欣喜若狂,忘記了這種快樂轉瞬即逝;琵琶女也被詩人感動了,她無法想象眼前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竟然會有如此悲慘的遭遇,“良久立”三個字把琵琶女內心翻江倒海般的復雜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滿含淚水,因為詩人,也因為自己。彈吧,為了詩人,也為了自己,再盡情地彈一曲。至此我們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詩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運構成了同一個藝術典型。這就是《琵琶行(并序)》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悲劇美之所在,也是它千古傳唱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延伸。
?琵琶行》中有才子,有佳人,有美酒、有音樂,但很可能我們忽略了意見從古至今消長如一的事物,是什么呢?
明確:明月。
提問:《琵琶行》里對月的描寫有幾次?,
明確:凡三見:江邊送別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琵琶再奏后“東船西船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自敘身世間“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討論:三輪月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確:三輪月,共作氛圍、情節、情感的紐扣、樞紐和紐帶,詩意畫面的布景和詩歌形象的主觀觀照。同時又各具特色、各盡其用,讓人贊嘆詩人移來造化富辭色的高超藝術。
1、渲染烘托氣氛,奠定情感基調。秋夜江邊,寒風蒹葭,失意人又遭離別。傷心的條件越多,離愁別緒就越濃。謫居臥病的詩人,遭逢這樣一次短暫的相聚卻極可能是長長的離別,會真切感受到夜來風襲,寒意砭骨吧!多情感傷的他,淚墮秋江水,化作水中月。此時,天上月正悄然在云中穿行,水中月恰如愁心,被江水浸沁得冰涼。詩的開頭景物描寫均為渲染烘托氣氛而來,而月的描寫是其中的點睛之筆。水月如寒冰,釋放深秋涼意,感受離情凜冽。
琵琶再秦,樂語又是心語。音樂漸臻妙境,而詩人也與演奏者在樂聲中一見如故,相識恨晚。與其說詩人在初聞瑟琶后找到一個人生知已,不如說是敏感的詩人從玄妙的音樂中看到一個人浪漫感傷的自己——屏蔽了.現實的痛切和苦澀,卻更讓人癡迷。聽得神癡處,夜
深情亦深。此時的傾聽者,早已心事如鳶.神思遠逸。而奏者聽者也會隨樂曲的漸進而靈犀相通,失意之慨,一如江水之浩淼。每個人都仿佛被樂音使了定身法,沉浸在追思感懷之中。美妙的音樂,使東船西舫無言,令夜風都斂聲屏息。一輪秋月,不知是極為識趣,還是為音樂所感,只靜靜灑下一天銀輝,籠罩這江、這船、這人和這一夜。琵琶女自敘身世時,亦即作者興起宦海浮沉之慨時。詩人的思緒為琵琶女的敘述所牽引,一同憶起如煙往事,一同追悔“鈿頭銀篦擊節碎”般的輕擲年華,一同感慨“重利輕別離”一類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帮L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夢回誰料,此身已在天涯!月也是一位傾聽者,她聽見了兩個同病相憐者,一個用言語,一個用心,在控訴,在傾聽。繞船月明,照徹心之曠野,
那里丘巒無言,靜靜地起伏,默默地綿延。
三輪月,在詩中不僅僅是單純的寫景,不僅僅是人物活動的陪襯,它已成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渲染烘托氣氛.奠定感情基調的作用。
2、推動情節發展、彌合開閾痕跡《琵琶行》里故事情節有:潯陽江邊聞琵琶、江心聆聽琵琶曲、江上聽訴說身世、同病相憐起感慨、重聞琵琶濕青衫。敘事繁復,極易事冗情淡,合榫之跡易顯。a居易卻能巧借寫景、敘事、議論、抒情的結合,避免上述的毛病,而其中絕勝者,當屬三輪月,不知是苦心經營,還是妙手偶得。三輪月,綰結景、事、論、情,且讓情節流轉,開闔無痕。
“黯然xx者,唯別而已矣?!痹赓H謫之人面對離別,更會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此時難得的相聚相逢,相互用親情友情取暖,最怕的是生離死別。自居易的摯友元稹曾有詩:“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人寒窗?!泵鎸﹄x情“謫”意,
許多人相對無言,不成歡,慘將別,天地無言,江流有聲,江中一輪明月在浮沉。船上眾人默然舉酒,心事浩莽,一如眼前這萬頃之茫然。在這種愁情難以自拔、情節難以為繼的時候,“忽聞水上琵琶聲”,轉移了眾人的注意力,情節又顯生機,流轉到移船邀見上去。山重水復、柳暗花明之間,明月彌合了情節開闔之痕跡。
琵琶女的演奏,技法純熟,技藝高超。更難能可貴的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別有幽愁暗恨生”,將心事付于瑤琴,身世之慨、朝露之悲,輕擲青春之恨,色衰遭棄之哀,琵琶女本以為將上述情思織進音樂是顧影自憐,冷暖自知,孰料在這江天寥廓、秋風野大的潯
陽江頭,竟有深諳樂理、深解個中三味的知音在。于是這次演奏就陡然有了不同凡俗的趣味,有了天地為之動容的效果。在一陣忽高忽低、時宏時細、忽暢忽澀、時斷時續、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瑟琶語后,秋風都為之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潯陽。樂效最著時,亦是情感極
致處。詩人也不再用言語驚擾,只讓人同覽那江心秋月,看它染得一江銀白?!按藭r無聲勝有聲”,詩人與琵琶女,雖是初逢,但因均曾在心路上跋涉過千山萬水,只須琵琶一曲.頓成舊識。音樂是多么奇妙啊.月色是多么神奇!奏者與聽眾的交流在這種氛圍里十分酣暢,江流和時光都忘了流動,似乎定格在這美麗的瞬間。月亮在這一部分成為一個快門。
3、聯結奏者與聽眾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見證。如果說乍聞琵琶時,詩人是充當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聽完琵琶女自敘身世后,詩人與琵琶女就頗有知己的感覺。知音者,既能知曲調,又能賞指法,更能聽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勝過有聲的無聲。而知已呢,則有相似的經歷、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從對方的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知己之慨,形諸筆端,躍然紙上。詩人甚至會覺著自己就是琵琶女。自屈原始,詩人們時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賞,自傷自憐,其中尤以杜甫的《絕代有佳人》為最?!疤旌湫浔。漳阂行拗瘛?,多么敏感、細膩的形象!自居易從“名屬教坊第一部”,“妝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見了才美德潔、心比天高的自己么?當琵琶女凄切自訴:“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時,詩人“始有遷謫意”,仿佛被人遺棄在明月下的滄海,四顧唯茫茫,諦聽而瑟瑟,一種閑愁對一輪明月,此思也無涯,此恨也綿綿。身世之悲,際遇之慨.被青天綰系,綰成一個心結叫明月。
三輪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單寂寞,讓我們覺得除舟中諸人外,還若有人在焉。誰呢?月呀。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誰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誰。月可以說她冷心,也可以說她熱腸;可以說她無言,也可以說她言無盡;可以說她寂寞孤獨,也可以說她邀人把酒??傊绻言聠慰闯梢粋€客觀事物,甚或是一個涵義豐富的意象,都是不夠的,她是一個人(特別是詩人)主觀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圖里不可或缺的一員。有秋風明月為伴.此夜必定富有詩意。
四、總結。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父,是音樂把他們聯系了起來;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因為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學所說的——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進了經典,他那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
語文必修二教案篇6<\/h2>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答復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地方,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緣由。)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潤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因此”。)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
更多精彩的語文必修四教案,歡迎繼續瀏覽:語文必修四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