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范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匯編十篇)_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發布時間:2019-07-29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匯編十篇)。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顧輝。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游蹤順序。
2、把握各峽山水的特點及景物特色。
3、品味語言的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游蹤順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游最雄偉壯麗的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七年級我們學了酈道元的《三峽》,已初步了解了三峽的壯美。今天,請讓我們隨作家劉大杰一起走進《巴東三峽》,去領略那雄奇與秀麗,感受那驚險與激動。
二、整體感知。
1、播放三峽的奇麗風光。領略山水之美。
2、學生速讀課文,用橫線標出作者沿途經過的地方。
3、把握作者游蹤,并體會各峽山水的特點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覽三峽的過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樣的變化?填寫下表。(老師要求:各峽的特點盡量用文中語句概括)。
景物。
特點。
詩、諺、典故。
感覺。
[4]。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了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了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曹劌論戰》文言文復習
《曹劌論戰》
一、《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國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釋詞語
1、又何間焉參與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淺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安:“養”的意思 專:獨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從也遍:遍及,普遍 從:跟從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豬、牛、羊等祭品 加:虛夸,謊報
6、必心信誠實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使人信服賜福,保佑
8、忠之屬也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9、小大之獄案件
三、翻譯句子
1、肉良者謀之,又何間焉。
做大官的人考慮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
四、課文理解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寫曹劌進見魯莊公的原因和他的遠見卓識。
2、“十年春,齊師伐我”除了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什么?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我提出問題:“讀了課文后,你們怎么看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快速看書復習后,一學生回答:“曹劌能遠謀,而莊公則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話音剛落,又一學生站起發言:“對于莊公,我認為他有遠謀。”這話讓我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但這位學生的觀點有反傳統的意義,很值得探討。
我表揚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勇氣后問全體同學:“對于莊公有無遠謀這個問題,來一場辯論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劌不是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嗎?莊公是魯國的國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當然無‘遠謀’!”
師:“你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認為莊公無‘遠謀’。若有遠謀,戰前就該高瞻遠矚,作好充分的準備;若有遠謀,戰爭中就能審時度勢,抓準時機;若有遠謀,在決勝之后就不會不知勝因。長勺之戰,要不是曹劌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說不定莊公就成了齊軍的俘虜,能說他有‘遠謀’嗎?”
師:“言之有理?!?/p>
生C:“我認為國君的遠謀與一般謀士的遠謀有所不同??v觀歷史,許多有作為的國君,并非自己謀略過人,而是善于任用有遠謀的人才。論謀略,劉邦不及蕭何、韓信,劉備也不如諸葛亮,但誰又能說劉邦、劉備是無謀之人呢?另外,莊公以國君的身份,能與平民曹劌公平對話,并允許曹劌同乘一輛戰車,直接指揮作戰,這種超乎尋常的膽識,知人 善任的眼光,從諫如流的勇氣,誰又能否認他的遠謀呢?”
生D接過話頭:“你把莊公說得如此明智,那他為何把大戰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遠謀,又為何渾然不知‘何以戰’,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謀啊!”
生E慷慨陳詞:“不錯,莊公確實把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作為戰爭的先決條件,但憑這一點不能說他無遠謀,因為這是時代的局限。何況‘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這正說明他有遠謀。你只看到前面兩點,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這不是斷章取義啊?”
辯論還在繼續……
最后我為這場辯論作結:我們看人、看問題不能只從單方面看,而應從多方面加以分析。在莊公有無遠謀這一問題上,同學的話啟發了我,雖然他在戰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靈,在戰爭中他也急躁冒進,打了勝仗還不知原因,這一切都讓人覺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膽任用曹劌這個人才這一點來說,他是有遠謀的?,F在我們不是說,人才的競爭才是最大的競爭嗎?二千多年前的莊公,能慧眼識人才,這正是他最大的遠謀啊!
課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劌論戰》入選教材多年,對我來說并不陌生,我卻從未根據莊公所處的時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為進行全面的思考。作為教師的我,總是按照教參上現成的說法,把莊公看成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君,并把這個評價毋庸置疑地灌輸給我的學生,而很多時候,學生也習慣于接受老師的觀點和意見,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老師就是知識的化身,是知識的權威。
但今天,學生卻向“權威”提出了挑戰,他們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據,這不能不讓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閱讀主體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臣服”于教參或教師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事實上,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的藝術實際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課程標準所一語道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激發和尊重學生對課程新價值的創造。由此說來,教師就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含英咀華,采擷知識的果實。
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通過魯莊公有無遠謀這場辯論,讓我看到了學生中蘊藏的可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改革開放年代的學生已經不甘心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他們的敢想敢說,大膽地思維,大膽地發言,而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所謂創造性,就是在閱讀中不迷信書本,敢于批判,推陳出新,能入于書而又出于書,學于書而不拘泥于書,只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創見的火花。同時,它讓我深深意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精神,更要對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時中肯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在探究、碰撞的動態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1.學習用字遣詞簡練精確的特點,語文教案-》。
2.學習采用多種藝術手法突出景物特點的寫法。
學會錘煉語言,細心觀察,寫作時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寫,提高描寫景物的能力,培養審美情趣。
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清幽秀麗,從而培養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l.領略祖國山河的錦繡壯美。
學習本文應注重朗讀。先自讀課文,對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達到熟讀成誦。這篇短文富有詩情畫意,樸素自然,意味雋永。應認真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體會,獲得美的享受。
2.難點: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相結合;生動的寫實與形象的夸張相結合。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反復吟誦,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語 我們一起背誦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結尾三段?!按禾煜駝偮涞氐耐尥?,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蔽覀兌贾?,這一段通過比喻介紹了春天的新、美、強的特點,凡事凡景都有其特點。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邐道元的《三峽》,看三峽有怎樣的特點。
1.學生默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略,副詞;大略,幾乎。闕同缺。自,假設連詞。若,羲,日光,此指太陽。襄,沖,漫。沿,順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颍痹~,偶或。雖,假設連詞,縱然,即使。奔,名詞,指奔馳之馬。湍,激流。潭,積聚的深水。絕,副詞,極。(yǎn)極高的山巔。漱,沖洗。其,代詞,指“怪柏”。良,副詞,極,實在。澗,此指峽谷。肅,寂靜。屬(zhǔ)引,連續不斷。響,名詞,回聲。絕,動詞,消失。沾,浸濕。
2.學生簡單敘述作者寫景思路。
作者先總寫山峽山勢,再寫夏季三峽的水,再寫春冬三峽的景色,最后寫秋天山峽的景色。
3.教師范讀,學生領悟三峽總的特點及四季不同的特點。
4.學生自由讀,反復吟詠體會以上特點。
教師講解 多種藝術手法結合,突出重點。
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迭嶂,隱天蔽日”,體現山巒綿延,山勢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絕”,體現夏季水大流猛。
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以“不見曦月”突出山高;“有時朝發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勢迅猛。
生動寫實:如實寫山的連綿無缺,用了“略”字,就極有分寸。表現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與“沿溯阻絕”不相矛盾。寫“湍”用“素”,寫“潭”用“綠”,寫“柏”用“怪”,寫“泉”用“懸”。寫冬春之時的山水草木,則用“清榮峻茂”四字。
小結: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生動寫實與形象夸張相結合,使文章搖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讀者如臨其境。
1.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描寫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純客觀地寫景。高明的作家,總是在景物的描寫中,融注個人的主觀感受,因而寫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寫春冬之時的山光水色的秀麗奇絕,末了特別點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實在掩飾不住內心的愛悅之情而從筆下流露出來,使讀者深受感染。
總結:學生再讀課文,體會用字遣詞的簡練及其作用。
本文以簡練精確的文字“素、綠、怪、懸、清榮峻茂”,描繪了長江三峽的形勢和四季景色。那連綿不斷、隱天蔽日的重巖疊蟑,那奔騰浩蕩、一瀉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動地表現出祖國山川的壯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懸泉瀑布”和“清榮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肅澗,卻又顯示了祖國山光水色的清幽秀麗。
擴展:體會作者對事物細致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都得力于作者細致的觀察。世上萬物都是寫作素材,如細致觀察,到處都有可寫之景;如仔細品味,隨時都有可抒之情。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3.描寫你最喜歡的校園的一角,要求用詞準確,仔細觀察,寫出特色。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課外閱讀《水經注陽城淀》,并想像文中的畫面。
陽城淀
提示:①渚:zhǔ,水中小塊陸地。②潴:zhū,積聚。③孌:luán,美好。④折芰:
采菱。
陽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縣的東面,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了。但通過本文的描述,我們還可以想見1500年前這里的地貌和風情。這原是博水(即今唐河)流經此處時匯聚“潴漲”而成的一片水泊,長著豐茂的水草,也盛產鮮嫩的菱藕。本文選取的是初秋季節,人事活動是“采菱”,采菱者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一邊不知疲倦地采摘著,一邊信口歌唱著自編的小曲,贊美春天,贊美勞動,贊美寧靜的幸福生活。于是構成了一幅清新嫵媚的北國江南畫圖,令過往行人“有慰于羈望”,簡直就是一個詩的意境。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五首詩歌創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藝術風格。
2、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了解詩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第1課時《野望》《黃鶴樓》
一、導入新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唐詩五首》。
二、《野望》
1、資料助讀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唐代詩人。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
王績愛好廣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詩歌。他的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鳶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王績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余風,為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礎知識
東皋(gāo)徙倚(xǐyǐ)犢(dú)
東皋:地名,詩人隱居的地方。皋,水邊高地。
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犢:小牛。
禽:泛指獵獲的鳥獸。
相顧:相視;互看。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
3、詩歌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高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搬阋小笔桥腔驳囊馑??!坝我馈保貌懿佟抖谈栊小分小霸旅餍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4、小結
全詩起句寫傍晚在東皋佇望,次句寫望后產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寫晚景,用“樹樹”“山山”“皆”“唯”極寫“秋色”“落暉”的濃重。五、六句通過人事活動,進一步寫晚景。最后兩句說面對牧者獵者雖相見而不相識。自己甘愿過“采薇而食”的隱居生活,表現出作者不問世事的閑適思想。這首詩寫景抒情樸素自然,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三、《黃鶴樓》
1、資料助讀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度圃姟肥珍浽娝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2、基礎知識
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歷歷:分明的樣子。
萋萋:茂盛的樣子。
鄉關:故鄉。
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3、詩歌賞析
(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梢姷慕瓨恰C篮勉裤脚c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的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4、小結
此詩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繪登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為詠黃鶴樓的絕唱。本詩描寫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壯麗景色,借神話傳說黃鶴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現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思想,抒寫了作者懷家思鄉的深情。全詩氣象雄渾,意蘊深厚。
第2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資料助讀
王維(701—761),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贝嬖?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2?;A知識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多。
問邊:慰問邊關守軍。
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詩人在這里借指自己出使邊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處泛指遼遠的邊塞地區。
征蓬: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
長河:指黃河。
3、詩歌賞析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首聯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并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皢诬嚒?,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于記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的。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詩在表現手法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罢髋睢庇髟娙?,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頸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4)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4、小結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二、《渡荊門送別》
1、資料助讀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
2、基礎知識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
大荒:遼遠無際的荒原。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海樓:海市蜃樓,形容江上云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
憐:喜愛。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3、詩歌賞析
(1)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岸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4、小結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三、《錢塘湖春行》
1、資料助讀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基礎知識
初平:遠遠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剛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齊平。
云腳:古漢語稱下垂的物象為“腳”,如下落雨絲的下部叫“雨腳”。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氣,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時。
暖樹:向陽的樹。
新燕:春時初來的燕子。
亂花:指紛繁開放的春花。
沒(mò):隱沒。
足:滿足。
3、詩歌賞析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的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寫出了初春的生機?!皫滋帯倍?,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罢l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覽全湖之勝。只見綠楊陰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4、小結
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全詩結構嚴謹,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清新,堪稱吟詠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課堂小結
這一課我們學習的五首詩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們好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道五彩畫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樂觀曠達,或深沉感慨。看著,讀著,品著,我們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走進那紛擾的歷史中,與詩人們一同憂傷一同嗟嘆。讓我們虔誠地接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詩情將會更加勃發,精神將更加飽滿,前行的腳步將更加穩健。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1.感知文章內容,了解這則新聞的意義。
2.學習作者抓現場特寫,鋪排有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增加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著驚海天”,是我們遼寧號航空母艦首次戰斗機成功首艦的寫照,到底是怎樣驚海天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篇文章,感受我們祖國偉大的軍事力量。
艦載機是航母編隊實施艦隊防空、抵近威懾、縱深打擊和戰場控制任務的核心裝備,如果把航母編隊比作一名武士,艦載戰斗機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劍,因此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于11月23日正式進行了著艦試飛。
1.通訊的定義: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臺、通訊社常用的文體。它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兩類,它和消息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內容比消息更具體更系統。
2.通訊的特點:嚴格的真實性;報道的客觀性;較弱的時間性;描寫的形象性;議論色彩較濃。
相同點:兩者都是新聞體裁,都有真實性和時效性要求。
不同點:(1)從內容上看,消息內容廣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報道,不求細節反映;通訊報道的是有影響有特點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選擇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報道失誤的來龍去脈,反映事物本質,并容許細節描寫。
(2)從表達上看,消息多用敘述,語言簡潔明快;通訊雖也以敘述為主,可以靈活運用描寫及抒情、議論,并可使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提高語言表現力;
(3)以時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應該比通訊來得更快。
1、請同學們讀課文,并在課本上及時做好旁批和圈點。體會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風格。
朗讀要求:
1.劃分文章部分、層次分別用雙豎線、單豎線。
2.認為用得好的詞語用方框。
3.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第一部分(1-4):交代著艦的環境及著艦前的準備情況,敘述此次著艦的意義和困難。
第三部分(20-25):描寫了艦載機成功著艦后,人們激動、幸福的場景。
1.文章的主標題有何妙處?
“一著”是指我國利用阻攔索使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驚海天”生動地寫出了此舉造成的影響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艦載戰斗機著艦的大環境,也指整個世界。一個主謂賓短語做主標題,強烈的鏡頭畫面感躍然紙上,“一著”“驚海天”對比鮮明,很容易讓讀者心頭一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第①段屬于什么描寫?有何作用?
屬于自然環境描寫。作者對海天環境進行了一個全景式的描寫,使航母、海洋、風浪交織成一幅壯美的圖畫。為下文詳寫艦載機在困難重重之下成功著艦作鋪墊。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架次著艦的意義——它承載著國人強軍的夢想,而艦載戰斗機著艦是世界公認的風險的難題。②渲染出緊張的氛圍,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寫艦載戰斗機成功著艦后,人們的喜悅作鋪墊。
4.作者把艦載機著艦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賞析這個比喻的好處。
將艦載機著艦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了“著艦”的艱難、危險性之大,語言生動形象,也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使讀者為之捏一把冷汗。
5.飛行員與艦載指揮員的對話為什么如此簡短?
此處的對話簡潔準確,讓讀者更加直觀易懂,讓艦載戰斗機著艦這一個高端的試驗事件更加平實,為讀者揭開高科技的神秘面紗。簡簡單單的對話,簡簡單單的口令,是對當時緊張、嚴肅、莊重的氣氛的詮釋,在那樣一個緊張的時刻,容不得人有半個多余的字。
6.第18段重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及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運用對偶和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聲如千騎疾,氣卷萬山來”本段第一句運用對偶、夸張、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艦載機著艦時的浩大聲勢,具有感染力。
“聲如千騎疾,氣卷萬山來?!备惺芪覈侥概炤d戰斗機首次成功著艦驚心動魄的氣勢。
運用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增強文章氣勢,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戰斗機著艦時的浩大聲勢,具有感染力。運用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戰斗機著艦的情形。
“震耳欲聾”“轟鳴”描繪出戰斗機著艦時巨大的聲音,“眨眼之間”“剎那間”“疾如閃電”等詞描繪出戰斗機著艦時震撼場面。
7.作者把艦載機成功著艦的形狀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艦載機成功著艦后阻攔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個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攔索的實際形態,又暗示了著艦的勝利完成,給讀者帶來了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
“牢牢地”“穩穩地”生動地寫出我國著艦技術的成熟和飛行員操作技能的嫻熟?!岸ǜ裰粋€象征勝利的巨大‘V’字”的特寫鏡頭,既是對當時情景的生動再現,更是表現了作者對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次成功著艦喜悅和自豪。
8.文中在描寫艦載機著艦過程時多次描寫了現場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運用側面描寫作用分析法。
①表現人們對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架次著艦的關注。
②烘托當時緊張的氛圍、勝利的喜悅等。
③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增強感染力。
④側面描寫表現艦載機著艦風險極大、意義重大,從而突出了主題。
9.引用某大國上將的話有什么作用?
彰顯出了先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歧視,暗示當時我國航母艦載機著艦面對的困難之大,同時這也更加激發了我國科研人員頑強不屈、為國爭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時的成功。
10.最后一段重點采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有何作用?
重點采用了抒情和記敘的表達方式,進一步表達出了人們激動、興奮的心情,同時也點明了艦載機成功著艦這個事件的重大意義。
有人說,這是一篇振奮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訊。請結合文章內容和現實,談談你的理解。
①鴉片戰爭以來,由于落后于人,中華民族先后遭受到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經歷了百年屈辱。慘痛的歷史教訓讓中國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國強兵,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夢想。這篇通訊向我們介紹了“遼寧艦”艦載機首架次著艦并獲得成功的過程,這是中國人民在富國強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勝利,所以振奮人心。②這篇通訊讓我們看到我國在富國強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增強了中國人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
本文采用現場特寫的形式,抓住殲-15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這一歷史意義的事件,生動再現了舉世矚目的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1.敘事完整,鋪排有序。本文對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著艦這一重大事件,從身著不同顏色馬甲的工作人員所做的著艦前的準備工作,到飛行塔臺內的著艦指揮員與飛行員的連續對話,再到艦載機成功著艦,整個試驗過程都做了完整的記錄。條理清晰,鋪排有序,毫無雜亂之感。
2.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塔臺指揮和著艦動作是關系到成功著艦的關鍵環節,是讀者最關注的,作者緊緊抓住這些重點內容,集中筆墨敘寫了這些環節,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地將著艦前后過程清晰完整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
文中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國科研人員頑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氣勢和感染力。把艦載機著艦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當時艦載機著艦的危險性之大,從而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無數的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毫不保留地獻出自己的智慧、才華,艱辛地勞動是為了她——我們的祖國!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發展,不僅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需要一種更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皥F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使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復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a.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拔锿庵ぁ笔亲髡吒鶕矍白匀痪拔锏男蜗?,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
★實習報告網行業黑話解析: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人口》教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八年級上冊?|?八年級英語上冊課件?|?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一、掌握重點、難點、疏通文意。
二、學習抓住特征寫景狀物的方法。
三、熟讀成誦
:誦讀、討論、分析歸納。
播放一段三峽的風光片,聯系學生平時對三峽的所見所聞,讓他們暢談三峽這一景觀的感受,激發學習興趣。
(一)由學生介紹作者,以及作品的簡介。三峽具體指什么?
(二)學生自由朗讀,找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弄清文意。
(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結合課文注解,是以課文,然后作匯報。)
闕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綠潭漱屬引
補充解釋:
重巖疊嶂:即“重巖疊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隱天蔽日:即“隱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應按照“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的結構理解。
絕:斷。
或:“有”,不能做“有時”?!盎騚`````有時``````”含有假設的意思,可理解為“(如)有``````(則)有時``````”。
其:這
雖:在這里表假設,應譯為即使。
奔:在這里作名詞用,指奔馳的駿馬
不以:不如
時:季節
則:連接上下文,帶有輕微的轉折意思,可不譯。
于:從。
其:它們,指怪柏。
漱:沖蕩
“清,榮,峻,茂”前皆省主語。
林寒澗肅:即“林澗寒肅”。肅:寂靜。
故:所以。
兩句詩的意思是:巴東三峽當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我得眼淚就沾濕了衣裳。
三聲:幾聲;三步是確數。
(三)整體把握課文結構,
思考: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哪些景觀,來表現三峽的壯麗風光的?試找出相關的語句。
第一層:(從開頭至“不見曦月”),寫三峽兩岸的山。
第二層:(從“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寫三峽的夏水。
第三層:(從“春冬之時”至“良多趣味”),寫三峽的春冬景色。
第四層:(從“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寫三峽的秋天景象。
分段朗讀,多讓學生自己體會,如何把握合適的語氣語調語速。熟讀成誦。
文中描寫了三峽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情結合原文,說明理由。
歸納:
山:“七百里”(長)
“相連無缺”“略”(多)
“重”、“疊”“隱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狹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絕”(兇險)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雖乘奔御風,不以急也”對比
春冬景色:俯視:“素湍綠毯,回清倒影”
仰視:“絕讞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色彩:白浪,綠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榮”“峻”“茂”
秋:三峽秋景:“晴初霜旦之時”林、澗、猿嘯、回聲。
漁民的悲慘生活:情景:悲寂,凄涼(與前面對比)
聯想:當地漁歌
激發學生聯想:
1、“淚沾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引導學生聯系地理知識合理聯想)
2、從文中兩句漁歌,你還可以聯想到那些詩句?他們的意境相同嗎?
(一)抓住特點寫景
1、文章主要描寫三峽中的峽。課文寫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
2、寫四時風光的順序是:。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二)語言特點:
1、動靜結合。找出一兩處動景和靜景
2、有張有馳。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那些地方平靜舒緩,那些地方激烈緊張?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了解昆明雨的特點,體會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點。
3.感受作者的詩意情懷,學會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詩意與美。
教學重點: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
教學創意:學習一篇散文,運用一種方法,品味一種風格,獲得一些啟發。
師:上課之前,我們先做個飛花令游戲好不好?我們今天飛花令比拼的主題字是“雨”。
過渡:同樣是雨,在不同詩人筆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設計意圖:詩詞導入法營造一種美的的氛圍,激起學生走進昆明的雨、走進文章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帶著閱讀期待走進文本,與昆明的雨來一場完美的邂逅。)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請同學們用“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閱讀課文。
1.圈畫關鍵句,感受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深情。
2.圈畫出作者圍繞“昆明的雨”,主要回憶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確:雨中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味道鮮美種類繁多的菌子:一點都不酸的楊梅:嬌嬌的吆喝聲:帶著雨珠芬芳馥郁的緬桂花:和德熙喝著酒賞著花的舊時光……
明確:①都是發生在雨中的景象 ②在雨的滋潤下得以生長。
(設計意圖: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聲: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薄独ッ鞯挠辍房词菍懹?,其實描繪的是一幅畫中的故事,一段懷戀的時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鄉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閑適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別善于捕捉細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懷昆明的雨,筆下的人事景物無不籠罩在溫柔細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載體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寫出了雨中的點點滴滴,看似散亂,東一筆西一筆,但無一不滲透著作者對往事的思念和懷戀。初步感知全文,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體會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呢?試著用文中一兩個詞語概括。
明確:空氣濕潤、雨季相當長,但并不使人厭煩、氣壓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
2.選擇文中的一種景物,具體感受昆明雨季的特點。
教師配上圖片,給出示例:“你看,倒掛在門頭的仙人掌“濃綠、很多、極肥大”,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潤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豐滿的。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美點尋蹤、詩意再現等,引導學生在對文字的默讀品味的過程中,體會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傳達給我們的美感和詩意,深沉的情思。這一環節實現學習目標“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
“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蔽闹心男┊嬅婧茏屓藙忧?品讀語句,小組交流討論情味內容。教師示例分析:賣楊梅的小姑娘:(1)朗讀:“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聲音嬌嬌的?!?2)品析:寥寥幾筆,繪出一幅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刻畫了一個嬌俏、文靜、可愛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紀就要靠賣楊梅貼補家用,生活應該是艱辛的,可她仍戴著小花帽子,穿著繡了滿幫花的鞋,說明了她有愛美之心,對生活充滿希望。
品析: 貧窮卻愛美的小姑娘,分享緬桂花的房東母女,她們面對艱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從容的。他們和那些生命力頑強、長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樣,活得明亮、豐滿而使人動情。
(設計意圖:汪曾祺的散文如詩如畫,寧靜美好,需要不斷地朗讀、玩味,充分利用閱讀提示及旁批,在課堂上既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沉浸于課本好好“讀”,個性地“讀”,又要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有目的地“讀”,從而做到收放自如,這一環節意在抓重點、尋美點、品難點,從而引導學生深入到字里行間,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蘊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語言的淡而有味。
師:王安憶評汪曾祺:當你讀他的散文時,就好像在聽一位老人嘮著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僅是這樣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膚淺了……他文章全篇的謀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標點的鍛煉都是蘊含深情的。
請以朗讀者的身份,讀出你喜歡的語句,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段,通過朗讀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圍的美,圈點勾畫,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語言,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體會汪曾祺對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內在的意韻。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盎?,嫩,鮮,香?!蹦懿荒軐⒍禾柛某深D號?
明確:不能,體現原句作者的陶醉、贊美之意),師生一起總結: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筆,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幅畫面,有時用傳神的比喻,有時連比喻也不用,僅僅幾個小小的標點,卻總能讓我們有看見當時情形的感覺。
②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么好吃?!
明確:通過比喻寫出干巴菌外形的難看,這與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鮮美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寫出作者對干巴菌美味的驚嘆與喜愛。“?”“!”的使用不僅語言簡潔,讀來親切、口語化,也凸顯出作者的驚嘆與喜愛。追問:要是在這兩句話前各添加一個感嘆號表達作者的感情,你會加什么?
預設:(咦)這種東西也能吃?! (哇/啊)這東西這么好吃?!
師生對讀,再次在朗讀中體會作者對雨季菌子美味的喜愛與懷念,提示學生注意句末的標點符號。
適時點評:菌子是屬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屬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這樣如話家常,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
③酒店小酌:一條偏僻的小街道,一個安靜的小酒店,一張桌子,兩條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膩的豬頭肉,半市斤酒,與好友相對而坐,店外嘀嗒雨聲,淡淡花香彌漫,時間仿佛靜止在了此刻。這閑適、平淡的氛圍,多美!
(設計意圖: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斷地朗讀、玩味,充分利用閱讀提示及旁批,在課堂上既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沉浸于課本好好“讀”,個性地“讀”,又要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有目的地“讀”,從而做到收放自如,這一環節意在抓重點、尋美點、品難點,從而引導學生深入到字里行間,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蘊含其中的情。為了引導學生動情地品味語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我設計一些活動,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臺,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語言品析、玩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真正走進文本,并聯系生活運用。在小組討論階段,教師參與小組學習,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調控。)
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湯好,湯面一層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據說有一個“下江人”司機不懂吃過橋米線的規矩,湯上來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燙死了。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成無殘缺,推人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設計意圖:本課屬于自讀課,重點在于學生要學會自讀品悟的能力,并且能夠自主運用這份能力去自主學習,在遷讀悟美的環節,讓學生閱讀汪曾祺《過橋米線—汽鍋雞》,感受一碗普通的過橋米線作者將其寫得有滋有味,語言也像雨一樣雖平凡卻讓人覺得豐滿、明亮、動情。
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想念過去的味道。那你的家鄉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語言風格,選取自己家鄉的特色食物,寫幾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設計意圖:散文教學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實踐方式就是品讀語言、抒寫心聲。語言教學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我們要以學生的語言實踐為核心,來探討語言教學的創新設計。在多樣的讀寫創造活動中,豐富情感,增強描繪生活的能力。活學活用,既訓練了學生對語言的把握,又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六、遷讀悟美,感受作者詩意審美。
在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詩意的,思考為何作者會將昆明描繪的這么美好?
【背景資料】原來汪曾祺的一生極為艱難,他經歷了中國社會脫胎換骨的時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聯大,在那里他結識了像沈從文、聞一多等文壇名人,這段時間,雖生活艱苦,但精神得到極大的滿足,在昆明汪曾祺也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期,同時他也在此收獲了他人生中的愛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無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锻粼髟诶ッ鳌?/p>
因為熱愛,所以他筆下的景、物、人、事才顯得格外動情,因為熱愛,情感像雨一樣綿長:因為熱愛,文字語言風格像雨一樣。
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以“我發現,______原來也是一種美”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
(設計意圖:汪老總用最動情的文字記錄平常生活里的詩意,記錄普通人身上的美與善,雖然他也歷經坎坷,畢業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殺,_中更是飽受摧殘,但他始終以達觀從容、詩意審美的態度去發現生活的美與趣味,他曾說:“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喪失對于生活帶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喪失對于生活的愛?!?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詩意情懷,學會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詩意與美。)
七、課堂總結:
昆明的雨,明亮、豐滿、使人動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隨意,又別具匠心,這“苦心經營的隨便”背后,是對生活細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師運筆的從容灑脫,如果你對汪老的散文意猶未盡,想對汪老了解更多,可以讀他的作品《人間草木》《淡是最濃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一、謀篇立意
劉大杰先生的《巴東三峽》這一篇,是傳統游記的典范,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的游記精華之一。劉先生是從宜昌起,逆流而上地游覽三峽的。他按照游覽的順序——從西陵峽、巫峽到瞿塘峽一一描繪了三峽中各處不同的水勢與山勢,大到高峰險灘,小到石崖上倒懸著的紅色、紫色的小花,全部收入筆下。應該說,劉大杰先生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精妙的山水畫,三峽的形象躍然紙上。
二、脈絡
全文共10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總寫三峽地勢險惡。
第二部分(3~9),分述三峽各段的地理情況。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3~6),西陵峽:共四段:黃貓峽、燈影峽、崆嶺峽、米倉峽。
第二層(7、8),巫峽:最奇險最美麗(山、水、云)。
第三層(9),瞿塘峽:水勢險急;人文景觀豐富。
第三部分(10),敘寫游覽三峽的感受:愉快輕松。
三、寫作方法
⑴本文介紹三峽景物能抓住特色,詳略得當。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抓住不同峽的山、水及其他景觀的特征來寫。如:巫峽抓住了“最奇險最美麗”來寫;瞿塘峽抓住了山勢稍低平,水勢仍險急的特點來寫。
⑵本文采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生動形象。
如:“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薄耙粚右粚拥啬銍?,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薄爸灰婍斏显旗F騰騰,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狀,應有盡有,那情形比起廬山來還要有趣?!钡鹊?。
⑶文中恰當地引用古詩,諺語及自己的即景詩句,有畫龍點睛之效,言簡意賅,渲染氣氛,使游記增添了韻味。
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就突出了巫峽陰森、恐怖的特點。另外,也使得語言優美,增強了文化內涵。
四、重難點導析
⑴第七、八段對巫峽的描寫。
第七段描寫巫山的山水。先一句總寫“這是一段最奇險最美麗的山水”給讀者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后采用多種手法進行描繪,生動形象。如描寫巫峽江水之險,運用排比句,連用四個“險”字,寫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使人感覺危險異常。在寫到山時,運用擬人手法突出其高峻。如“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非常生動,將群山寫活了?!皣薄耙А倍钟玫脴O妙。此外,作者還運用了烘托的手法,用鳥“拼命地飛,總覺得它不容易飛過那高高的峰頂”烘托出山峰的高峻。最后一句用江水沖擊山崖、石灘發出的聲音形成的'聲勢來突出“奇險”,照應了開頭。總之,這段采用多種手法描繪巫峽的山水,強烈沖擊人的視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八段寫巫山的云。巫山云霧天下聞名,但因為天氣晴爽沒有看到,作者仍然根據道聽途說,發揮想象,抓住巫山云霧奇妙多變的特點進行了一番描繪:“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狀,應有盡有?!辈⑶遗c廬山比較:“發地情形比起廬山來還要有趣?!边@樣就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寫作文時,遇到類似的情況,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寫法,使用比喻、對比等手法豐富的內容。
⑵最后一段的作用。
最后一段主要寫走完三峽后人們的感受。走完三峽,滿船的人都感到一種“脫去危險”的愉快,顯出了“一陣輕松”,“放下心來”,“舒舒服服”的心情,這些關于心情的描寫反襯出了三峽的險惡。由此可以想象出在經過三峽時人們的緊張與驚懼。
-
推薦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熱門14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人口》教案(匯集17篇)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杠桿》教案(系列5篇)
八年級蘇教版教案(優選十三篇)
八年級英語上冊課件(經典十六篇)
-
為了您方便瀏覽更多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網內容,請訪問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杠桿》教案 篇1【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窘虒W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