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范文|北京北京讀后感(匯總十篇)_北京北京讀后感
發布時間:2019-04-03北京北京讀后感(匯總十篇)。
▲ 北京北京讀后感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圓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感受著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北京的春節從臘八就開始了,那天人們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買年貨、過小年……春節的前期準備開始了。緊接著,老舍先生詳細描述了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正月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節才漸漸結束。
書中描繪的春節太讓我向往了。雖然現在的春節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儀式感的項目,但是我仍然那么期待和喜愛春節。
臨近過年,我先忙活起來了。把大紅紙鋪在桌上,拿出毛筆、飽蘸墨汁,“刷刷”幾筆,一個大福字寫好了??瑫?、隸書、行書,哈哈,多寫些福字送給鄰居爺爺奶奶們,祝他們福氣多多、幸福多多。
貼福字、吃餃子是春節里必不可少的節目。除夕夜,我最愛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包餃子。奶奶拌餡兒,爸爸搟皮兒,媽媽、哥哥和我負責包餃子。把一枚硬幣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就在下一年里財源滾滾;把花生、糖果包在餃子里,誰吃到了就會有一年的好運氣……餃子雖然包得不那么好看,但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多么幸福啊!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五一”“十一”假期也讓人們有了更多休閑娛樂的方式。有些年輕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賽轎車賽馬的場面,不再迷戀街頭賣爆竹拉洋片的熱鬧場景。各種風味中西糕點取代了蜜供、麥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兒漸漸淡了。
但是“年”已經刻入我們的心扉,融入我們的血脈。不管身處何方,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共享團圓,這不就是春節的意義嗎?
▲ 北京北京讀后感
在未來的北京,空間被分成三層,被三個不同的階層占據著,晝夜之間三個空間交替折疊。
第一空間居住著五百萬人,每一次折疊有24小時的時間,享受著最好的工作與待遇,名副其實的上層階級。
第二空間居住著兩億五千萬人,每一次折疊有16個小時,擁有中等的權利與待遇。
而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五億人,只能靠處理另外兩個階層的垃圾為生。每次只能是一個空間的人在活動,此時另外兩個空間的人進入受控制的睡眠,他們的建筑物會被緊緊折疊藏于地底下。
三個空間的居民被禁止相互流動,而故事,就發生在名叫“老刀”的第三空間的垃圾工,穿越三個空間的故事……這是一個與現實有關的科幻故事。郝景芳結合了多年北京生活的經驗,描述了科幻類的分為三層空間的北京,記敘現實的人情悲暖,其中還有對生活在北京的“國貿人”“回龍觀人”等的刻畫和描述。
▲ 北京北京讀后感
這是一篇獲得了雨果獎的中篇科幻小說,但是讀完之后沒有那么驚艷。
北京折疊是郝景芳構想中的長篇的第一篇,但是現在還沒準備好寫長篇,所以暫時把《北京折疊》作為短片收入孤獨深處這個集子。
《去遠方》是郝景芳的第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說集子,太概念化,意象化。估計不好讀也不符合我的口味,畢竟科幻小說也是小說,需要讓我能夠投入進去,進入另一個想象的世界,獲得滿足。所以我不打算買這本書了。
郝景芳在孤獨深處的前言里說了,“我會迷戀于一些抽象的意向,一輩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覺具象化,這個過程中難免對于情節有所忽略。”——我感覺她還需要平衡一下觀眾的閱讀感受,畢竟她是滿足了,把自己的感覺具象化了,可是讀者可能會被轉迷糊了,想發問你到底在說什么?
這個《北京折疊》也是比較抽象化的,沒有多少戲劇沖突。讓人思考的地方是作者的高見,并不是通過人物命運和之間的關系走向而揭示的,稍微顯得有些刻意,也不夠感染人心。所以那些作者想要表達的后科技時代的人類分層,下層勞動人民不再擁有價值,卻也無法不給與工作的矛盾。在文中只是說這些絕大多數的人類住在第三空間,會被放入黑暗空間,讓他們睡眠的時間更長,然后再找點活給他們干??雌饋磉@樣的工作在可預見的將來都會不保,因為吳聞在會議上提議可以用全自動化來代替人工處理垃圾了。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付出最多,干最多活的人可能過著最低賤的生活,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折疊式的生活也許真的會實現,而最可怕的是,當絕大多數勞動者連韭菜的價值都不存在后,上層的人還會憐憫他們嗎?畢竟這本該是一本長篇上說的第一章,后續如何發展未可知。不過,目前暫時是沒有這個擔憂的,畢竟北京還沒辦法折疊,上層人也是需要下層人過來做服務業的,而這種服務也絕大部分需要住在同一個生活空間內,而不是像小說里一樣,基本完全時空隔絕。時空隔絕的第三空間的喜怒哀樂,瘋狂憤怒,負面情緒完全影響不到上層的第一空間,而只需要負責提供服務就好,連這種服務的存在都快被機器所取代了!
▲ 北京北京讀后感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篇1
北京的風俗。著名語言大師老舍,用他的大筆、風格、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無不感受到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不僅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節,還有我們浙江省寧波市的春節,也稱得上是熱鬧啊!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人們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們素有的傳統習慣,也是全國人民素有的習慣。打掃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日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采購,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瓜果蔬菜,都要買齊全,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拜訪親戚朋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準備過年時穿。
春節是個歡樂和祥的日子,愿每個人都新春快樂,恭喜發財!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篇2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著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蓖瑫r,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弊髡咭宰约豪霞业娘L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我們這一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我們這一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一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元宵節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我們這一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我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筛吲d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我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我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團圓的美好愿望。那豐富多彩的名風名俗,寫出了我們中華名族的風俗,文化傳統。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篇3
今天,我懷著愉快的心情閱讀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說作者用充滿京味的語言來描述了一幅北京春節熱鬧的場景,表達出作者對北京過春節習俗的喜愛之情。
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而隆重的。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著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蓖瑫r,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弊髡咭宰约豪霞业娘L俗來寫過年的場景。
我們這一帶地方的風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們這個的地方過新年不趕廟會,而北京就趕廟會。我們這個地方大部分都還是和北京相同的----貼對聯,穿新衣,拜年,吃團圓飯,守歲等。我們這一帶小孩也跟北京小孩過年差不多,都會用自己的零花去買一些爆竹,買些玩具,還買些零七八碎而的東西。
北京的元宵節就跟春節差不多,都非常的熱鬧。而我們這一帶不如北京熱鬧。過元宵節我們開始吃元宵,鬧元宵??筛吲d了
這篇課文給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們要做的三件大事----買爆竹、買零七八碎兒的食品、買各種玩意兒。因為這些事情也是我們過年時喜歡做的。
我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團圓的美好愿望。那豐富多彩的名風名俗,寫出了我們中華名族的風俗,文化傳統。
▲ 北京北京讀后感
《北京的腔調》是一部經典的北京小說,通過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普通人的視角,刻畫了現代城市中的各種喜怒哀樂,勾勒出了北京的獨特之處。在讀完這本書之后,讓我不禁對北京這座城市產生了深深的感觸。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年輕的攝影師,他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用生動的筆觸將自己的生活描繪得栩栩如生。他用文字勾勒出了城市的喧囂與繁忙,也將自己內心的糾結和迷茫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他的眼睛,讀者可以感受到北京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與魅力。
在這本小說中,作者通過豐富的描寫,讓我認識到了北京人獨有的腔調。這種腔調包含了北京人獨特的言談舉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他們堅持自己的真實與直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北京人獨有的方言,這種語言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方言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彰顯了北京人的自豪感與身份認同。
此外,作者對于城市的描寫也讓我對北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雖然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但它并不完美。在書中,作者揭示了北京城市化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如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這些問題無疑給生活在北京的人們帶來了一些困擾,但他們卻依然熱愛這座城市,對它充滿了希望。
《北京的腔調》除了描繪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現代都市中人們的內心世界。主人公的迷茫與猶豫,他對家庭、事業、愛情的糾結與掙扎,都是許多年輕人在都市生活中所面臨的難題。它讓人思考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如何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堅持不懈。
整個故事散發著一種樸實而真摯的情感,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與溫暖。通過閱讀這本小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北京的腔調,無論是繁忙的城市街道還是熱鬧的胡同小巷,都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韻味。這種獨特的韻味是北京人的堅韌和豪爽,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
讀完《北京的腔調》,我的內心充滿了對這座城市的向往和敬佩。北京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城市,它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魅力。這本小說揭示了北京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動力。它讓我明白,無論身在何處,都應該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積極的心態,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對于這本書,我只想說一句:北京的腔調,讓我愛上這座城市。
▲ 北京北京讀后感
趙寶剛“青春三部曲”的第三部《北京青年》紅的臉很大的反響,引起不少人的共鳴, 從2011年年底到2012年3月,趙寶剛用整整130天的時間,帶著李晨、馬蘇、任重、張儷、賀剛、杜淳、姚笛、王麗坤、曾泳醍這一群年輕人,沿著北京-煙臺-深圳-香港-麗江-天津的路線,完成了“青春重走一回”的生存體驗。這是劇中人物的生活,也是這群年輕演員一直不敢想的生活。
劇集一開始,李晨飾演的老大何東就因為看了個求職節目,大受啟發,毅然放棄了公務員工作,在結婚登記當天同未婚妻分手,決意“重走青春”.他的想法得到了兄弟何西、何南、何北三人的支持,四人紛紛放棄了“鐵飯碗”,離開北京,就連愛情,也要“再愛一次”.
對此,不少觀眾表示很有共鳴,想起了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被現實埋沒的理想。但也有不少觀眾提出疑問,劇中的四兄弟不是有高學歷就是有很好的家境,物質生活無憂下的尋求自我,不過就是一個“高富帥嘗試吊絲生活”的游戲。回歸到現實中,重走青春真的可行嗎?當眾多70后、80后還在為車子、房子、位子而掙扎,生病不敢請假、忙忙碌碌不敢追問為誰而活的現實當前,《北京青年》畢竟是戲劇化的人生--“公務員這種最吃香的飯碗哪是說放棄就放棄的?現實問題實在很多,很難做到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換一種生活”,“刷盤子、蹬三輪就叫自己想過的生活?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導演不能為了拋出話題,就設計這樣不合理的劇情”.
電視劇臺詞也很重要,有精彩的臺詞,才會打動觀眾的心,才能吸引觀眾慢慢地看。有人說我這部劇不接地氣,但是我要糾正大家那種傳統觀念,不是家長里短的話才是真實生活,其實,我們當代最新的真實生活,年輕人特別喜歡的生活方式,不是傳統觀念里的那種。在臺詞上也要符合年輕觀眾的口味,讓他們覺得有共鳴,那就是接地氣了。
早在2007年,趙寶剛導演的《奮斗》就以強烈的青春氣息、獨具特色的逗趣臺詞博得觀眾的喜愛。這次《北京青年》的臺詞一樣很出彩。
“我受不了那方形的樓、方形的辦公室、方形的格子間、方形的電腦,再干下去,我都快成方片兒了?!薄澳腥说纳钇焚|取決于他娶了一個什么樣的老婆?!薄拔抑桓帜腥苏剳賽?,我是個女人,渴望被愛,不是教別人如何愛我?!薄皭凼且环N責任,不愛了也要負上責任?!?-開播不到一周,《北京青年》的臺詞已在網上廣為流傳。
▲ 北京北京讀后感
《北京人》創作的得與失
《北京人》,曹禺憂傷藝術的高峰之作,以舊社會沒落的官宦之家為舞臺,展示了作者對舊生活的批判和新生活的向往。劇情安排精巧,節奏適中,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然而,人物塑造卻是本篇敗筆之一。
中間是男女主角愫方和文清,感情糾葛作為線索貫穿全劇。重中之重就是對他們的刻畫,但曹先生卻讓他們的性格迷失在了復雜的劇情結構中。在后幾幕又想令人物性格閃耀,于是又夾雜大量將是音、場景,顯得頗為不自然,只是人的糾葛,為何要與不相干的物產生過多相連?
更失敗的,是令演員進行過多面部變化。
試問,曹先生視力并不好,偌大一個劇院,曹先生想必是未曾坐在角落里看過話劇吧?
人能獲得信息最快的途徑,在劇院中,除了語言就是肢體動作。而本劇人物動作變化,尤其是主要人物,似乎過于單薄、小氣------僅僅是絆嘴,沒有過于轟動的效果。人物的掙扎沒有超脫自己,只是罵,只是論,愫方文清也都只沉浸在二人世界,多少沖突與怨恨甚至不能推動兩人的憤怒前進。
人糾結,觀眾糾結,一出戲以這樣的方式帶給人,讓人哭笑不得。
這一切都指向作者的出身。
他出身官僚主義家庭,很難融入社會底層。他還被囚禁在封建禮教的鐵籠子里。學生生活使他接觸到新的思維,但他更陷入自我的世界-因為他不能出去,最好是陷入幻想。他頭上的知識分子名字,使他試圖把自己與偉人區別開來——這只是知識分子的溫柔,這是當年知識分子所獨有的:
不敢邁出一步,卻害怕死在象牙塔里,陷入黑暗,退卻也黑暗,所以想停在門廊里。
然而這又有什么錯呢?只因他是一個人,渴望未來,希望活著的人。
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人》一劇的糾葛,其實已是他邁出的勇敢一步,將自己的痛苦抽出來給大家看。
確實是懦弱,但哪里有不懦弱的人?
只要踏出一步,我們就應鼓掌。
掌聲或許能驅散前路黑暗。
▲ 北京北京讀后感
《北京折疊》是2016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下面語文迷網整理提供了《北京折疊》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北京折疊》讀后感_篇1
剛看中國作家獲得了雨果獎,就迫不及待的圍觀了這篇獲獎作品。許多人遺憾受篇幅限制,情節有點沒能完全展開,我卻覺得寫的恰到好處,就好像好多事情,一些真相,都只能是點到為止,過滿則虧。
老刀為了生活,鋌而走險去穿越空間,從第二層的研究生到第一層的上流人士,也從而窺見了些許生活的真相。前進的過程似乎并不困難,然而所有的變數從踏上返程的時候才接踵而來,道德的責問,因為一層空間的工作疏忽而受的傷,好像這些現象在現實中總有縮影,受傷吃虧的總是最平凡的人們。而所謂的上層人士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特權。
老葛的話冰冷而淡漠,他說在這里呆的久了就木了,習慣了,雖然自己也是底層出身,但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只能旁觀。
真相永遠殘酷,我不知道老刀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折疊社會的真相,但事實已經擺在那里。社會在發展,科技要進步,無處安放的只有越來越多的大多數。難道一層社會發展的代價就只能是壓縮別人的生存空間么?如果真如老葛所說,上面的社會日升日落,繁榮了衰弱了所有的變化都傳不到下面的社會去,而下面的社會也就永遠固守著自己的模式潮起潮落,依然為吃不起好點的飯,上不起好學校而掙扎,那是不是對于老刀這樣的人而言生活就真的沒有了指望?歷史的車輪滾滾,終將絕塵,只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有安坐的地方。
《北京折疊》讀后感_篇2
最近北京折疊異?;馃?,忍不住好奇去百度看了看。作為一個偽科幻迷,對各個科幻界大咖并不太熟悉,除了科幻世界這本雜志,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老人戰爭》、《卡洛琳》這兩篇。一篇因為在年紀太小時看,陰暗的哥特式刻畫人物關系和作者可怕的想象力,多年后看到同名的驚悚動畫片《鬼媽媽》仍使我驚出一身冷汗。陰暗的畫面,常年薄霧籠罩的小鎮發生這樣可怕的故事,常常是噩夢的來源。而《老人戰爭》宏大開闊的戰爭場面描述則引人入勝,仿佛場景歷歷在目,作者的場景描述一點都不遜于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拍的《隕落星球》,可怕的外星物種入侵,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折疊北京不火,細水長流的平鋪敘事,沒有生死抉擇,,沒有激烈反抗,沒有戰爭,唯一的亮點只是點綴其間的老套愛情故事。可是慢慢的,你會恐懼的發現,這就是真實的生活狀態,雖然披著科幻的外衣,可是這就是不折不扣真實的操蛋的人生。你出生在什么階層,基本就決定了你的下一代所在的階層,向上的通道已經越來越狹窄,如果出生在第三空間,基本你翻盤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我們的社會已經是一個病態畸形發展的狀態,剛畢業的時候信心滿滿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工作三年后你會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了解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你并不能改變什么,你只能去適應社會這個龐大的機器的運轉。三十歲,你就會恐懼這臺巨大的機器將拋棄你,你甚至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只能被扔在黑暗里生存,像陰溝里的老鼠在骯臟發臭油膩膩的垃圾堆里,不見天日。這才是最讓人絕望的現實。
《北京折疊》讀后感_篇3
作者筆下的北京,城市被劃分為三個空間,第一空間與第二、三空間處于土地的正反兩端,當第一空間存在于地表時,第二、三空間則沉于地底。每過24小時,整座城市會發生翻轉。翻上地表的城市開始生活運轉,而被翻下去的空間里的人則進入睡眠。人為分配的不僅是空間,生活在第一空間里的五百萬人能夠享用連續的24時生活。而當他們陷入睡眠時,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間,則需共享這寶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著2500萬人口,從次日清晨6點生活到夜晚10點;第三空間生活著5000萬人,從10點工作到清晨6點,隨后他們再次集體進入睡眠,地面翻轉,第一空間的人們開始重新接管城市。每個空間里的人們獨立生活著,卻又因為各種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說中三個空間的劃分也體現了社會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間規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絕大多數是勞動艱辛收入微薄的社會最底層;第一空間則是有著優越的環境享受豐富的物質,且統管三個空間的貴族階層;第二層是中間層。第一空間人均占有的自然空間和時間資源都最多,第三空間則擁擠不堪而且時間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間的1/3且是晚上,可以說是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雖說只是一部只有短短兩萬多字的科幻小說,但對照當下的中國,卻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北京北京讀后感
《北京折疊》獲得了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不了解這個圈子,不清楚這個獎項的分量,但京東及亞馬遜上購買的《孤獨深處》(收錄《北京折疊》)要等一周多后才有貨,這從側面反映了這篇小說的火爆。
《北京折疊》的故事發生在未來的北京??萍及l達,機械自動化程度高,而且建筑技術異常先進。北京城被改造成可折疊的城市,就像抽屜一樣,要用的時候抽出來,不用的時候合上。而這樣的抽屜有三個。社會階層呈金字塔狀,分為三個階層。第一空間擁有500萬人口,為上流社會;第二空間擁有2500萬人口,為中產階級;第三空間擁有5000萬人口,為底層人民。三個空間通過折疊方式實現物理隔絕,通過時間錯配的方式實現時間隔絕。
小說主人公老刀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處理員,機緣巧合撿到來自第二空間的漂流瓶。漂流瓶傳遞了一個能夠賺錢的機會。老刀為了女兒糖糖能夠上個好幼兒園,決定冒險一次。這個賺錢機會是由秦天提供的,一個第二空間的研究生,愛慕第一空間的白富美。秦天委托老刀到第一空間送一封情書,報酬20萬。老刀從老司機彭蠡口中打聽到去第一空間的路徑,并毅然決然地踏上空間穿越之旅。在第一空間,老刀將信件送到“白富美”依言手中,卻發現秦天眼中的女神只不過是一個耐不住寂寞而又難以自立的少婦。而這樣的人在第一空間司空見慣。老刀不愿摻和進這種破事中,只想將信送到,好領報酬。第一空間的時間很長,下次折疊要等10多小時后。漫無目的的老刀誤打誤撞混進了折疊城市的50周年慶典。在慶典上,老刀看到了折疊城市的全貌,見識了這個城市的領導者,那些一句話就決定他命運的人。接收的信息太多,老刀有些不適,只想回家。幾經波折后,老刀終于回到第三空間,看著鄰居為生活費而掙扎,看著夢鄉中的女兒,生活還得繼續。
《北京折疊》展示了機械自動化驅逐人工勞動力后,解決過剩的勞動力問題的一種社會形態。21世紀的西方國家采用縮減工作時間的方法,卻導致社會活力的缺乏。折疊城市采用縮減生活時間的方法,形成的是一個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折疊城市剝奪了人們對時間的支配權,通過長時間的強制睡眠,化解過剩勞動力。折疊城市中,一天的實際時間是48小時。第一空間強制睡眠24小時,第二空間為32小時,第三空間為40小時。人們失去了支配時間的權力。同時,社會資源分配亦不公平。最大的不公平是時間分配的不公。時間,本應該是對每個人都平等的資源。無論富可敵國或身無分文,權傾朝野或 命如草芥,無論男女老少,時間對所有人都一樣,一天24小時,不多不少。但在折疊城市中,不同空間的人實際掌握的時間長度是不同的。除了時間,教育、醫療、工作機會等資源的不公就如同現實生活一般。
貧富差距、階層分化,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地發生著,其程度或者比小說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點或許是小說能夠引起共鳴的地方。但是小說中沒有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層的剖析,而是將問題根源歸結于機械自動化。這使小說多少顯得單薄。
全篇小說中,并沒有明顯的壞人,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角色在表演,身不由己。全篇亦沒有激烈的矛盾,沒有明確的沖突。沒有將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引入更深層探究。只是淡淡地引起著,在大城市打拼的中產們的共鳴。
▲ 北京北京讀后感
看完以后覺得沒有那么喜歡吧,可能一開始的期待值有點高,以前看過郝景芳的《去遠方》短篇集,那里面的文章我都很喜歡。
這篇不是那種硬科幻,更多的是對現在一些現象的夸大與更深的描寫,第三空間人們為了生活苦苦掙扎,孩子的幼兒園都供不起。
他討厭自己,可是他想把紙幣抓牢。第二空間大概就是代表了那些上班族,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事情,賺的錢夠維持生活,卻沒有時間去享受。
第一空間的人都是在這個規則頂端的人,確實有能力有手腕,掌控著世界的經濟和規則,沒什么固定的時間。第一空間中一位秘書半薪工作一周,是第二空間的人一個月的工資,是第三空間的人十個月也賺不來的錢。
以及書里提到的一個當下非?,F實的問題,到底要不要讓機器代替人去做那些無技術含量的勞動,隨著科技發展,那些高危工種和重復勞動的工人必然是會被替代的,但是那么多下崗人員怎么辦呢。
但是不管怎么說,科技的發展也是這些事情無法阻擋的,科技發展,人群極端化現象肯定會越來越嚴重的,只能每個人爭做精英,做那些不會被替換下來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