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發布時間:2025-01-01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推薦九篇)。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于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岳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于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后,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堿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后,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后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范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六、教學反思[述職報告之家 Ys575.cOM]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于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岳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于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后,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堿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后,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后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范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3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币罁n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后面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皻鈮簬Ш惋L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而后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布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發現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由于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于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采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采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六、教學手段和用具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引入】:

復習熱力環流,本節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流的知識,復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說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板書】: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新課教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板書】:

1.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影響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師生探究活動】: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說明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知識小結】:

課件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師生活動】:

課件展示并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明確其位置和范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說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布”空間分布特點。

【板書】:

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講述】: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的規律(略)。

【師生活動】:

指導學生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認識總結規律。

【板書】: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堂練習】: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課后訓練】: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4

課標要求與分析課標要求:

在新課標中,對《城市化》的第一個小知識點“城市化”有如下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對于上述內容,課標還提出了活動建議: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

課標分析: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學習四個內容,根據上面課標的要求,本節課不僅要求學生對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點的認識,還要求學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時,課標說明了本節內容的教學方法,運用圖片對比及學生參與活動來讓學生對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認識。

教科書分析

本次課包括四個內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標志;三是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四是城市化的影響。重點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過程;城市化的特點;推動城市化的的動力。難點是城市化特點的概括。對于“城市化的影響”這一內容,只要求簡單了解。

學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的已有基礎知識來看,他們對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了解往往是粗淺的、片面的,本節教學將以圖片、講解及分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關問題。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從動態的角度探討城市化。

設計理念與思路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主要以講解+小組討論為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影像與教材的學習,能準確的說出城市化的定義及其衡量標志。2、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習推動城市化的動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展示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認識城市。2、展示課本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化的定義。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講解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4、小組討論推動城市化的動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方法

講解法、演示法、小組討論實驗法

教學媒體黑板、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學生觀看有關武漢的一些照片,讓學生從感知上對城市有個大概印象。

2、課件展示倫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擴展圖提問:倫敦市的區域范圍呈現一種什么趨勢?

3、課件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

先引導學生看圖例,并提出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等級及數量上有哪些變化?”,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并進行思考,在此期間,將我國城市等級分類標準補充到板書上,最后請一位學生進行回答,并對其回答進行判斷和補充。

4、由上面的`環節歸納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學習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6、通過練習題目對剛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題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標志是:(C)

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B、城市規模擴大

C、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數量增加

題目二: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對城市化的理解正確的是:(D)

A、大批的農民遷移到城市,由農民變為市民

B、農民進城的數量越多,就說明城市化率越高

C、農民進城越多,這個地方的社會發展越先進

D、農民生產方式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題目二,提出“我國最近幾年出現的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與城市化的關系”這一問題,并進行解釋,解釋時說明這只代表老師個人觀點。

8、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推動向農民工等農村人涌向城市,推動城市化的動力有哪些?”,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分析使農業人口離開農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說明分析??偨Y學生討論結果,并不斷進行解釋、補充。

展示課本上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驅動示意圖》,以比較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對推動城市化的動力進行學習。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圖片,讓學生理解城市化的影響。

10、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并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原因以及擴張結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

東非裂谷帶的成因及擴張結果

[教具]

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區圖、地形圖、東非大裂谷景觀圖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西亞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陸上還有很大一片土地我們還沒有了解,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書)

[引導讀圖]

非洲政區圖

[提問]

① 這個地區包括哪些國家?(除北非五國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國家)

② 北非與該地區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

③ 請具體描述該地區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均穿過該地區,基本關于赤道對稱;東鄰印度洋,西鄰大西洋,東北為紅海,東南與馬達加斯加島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

④ 與其它大陸比較,該地區的海岸線有怎樣的特點?(比其他地區的海岸線平直,西部有一個較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承轉過渡]還記得剛學習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點嗎?(以高原為主)現在一起來看看與它同在一塊大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圖展示]非洲地形圖

[提問]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東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哪個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在該地區哪個方位?(西北沿海和東南沿海)其中哪個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區)

[補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陸又被稱作“高原大陸”。正是由于非洲大陸很多沿海地區地勢較高,所以才沒有被海水侵蝕得彎彎曲曲,而是比較平直,海灣和島嶼都比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與北非相比,地勢哪個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該地區的地勢特征什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③ 該地區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區?(東非高原、剛果盆地和東非大裂谷)

④ 東非大裂谷的起止點在哪里?(北起死海,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

(簡單介紹東非大裂谷)

[提問]為什么會在非洲大陸上有一個這么長的裂谷帶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有的會相互碰撞,有的會彼此張裂。當板塊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就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的結果。這樣的運動一直在繼續著,想象一下,幾億年之后,這個地區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形?

[學生想象、回答](有可能會變成海洋)

[進一步提問]既然這個地區是板塊運動活躍的地區,那么還可能出現什么情況?(火山噴發)的確,這個地區有許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導學生在圖中確認乞力馬扎羅山的位置]

[轉折](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圖)再來看看這里的河流狀況,這里有哪幾條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根據該地區的地勢特征,判斷一下它們的流向分別是怎樣的。其中尼羅河和剛果河分別經過了哪些地形區,流入了哪個大洋?

[學生回答]略。

[進一步提問]看看這個地區有幾個主要的湖泊?其中三個位于東非裂谷帶附近,請你們猜測一下,兩者有沒有什么聯系?(湖泊的形成與裂谷帶一樣,也是板塊運動的結果)

[補充]還有一個地方需要介紹,這就是好望角,請大家在圖上找到它,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稱他為好望角嗎?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來]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位置和范圍

二、“高原大陸”

1.高原為主

2.東非大裂谷:范圍、成因

3.剛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6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偟膩碚f,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于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于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后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準》是教學、命題的標準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鉆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準》,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卮穑?/p>

(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卮穑?/p>

(1)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并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系,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 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 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 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 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系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 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 探究式學習法。

3、 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 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 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 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 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并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 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發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么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欲。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臺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匯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指導學生分析教材“圖8。5”和“圖8。6”,師生互動。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布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 空間分布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么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小結】略

【形成性訓練】略

【課后記】

1、成功之處:

2、失敗之處:

3、學生心得:

4、見解心得:

氣壓帶與風帶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讀地形圖及地形剖面圖,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能說出這種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及其分布;認識山脈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國地形復雜多樣、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的特點以及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能在中國地形圖上準確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區,了解其主要特征。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里,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中國的人口與民族,對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劃及中國的人口分布、人口問題、民族情況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國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中國的地形。本節內容需要三個課時。

【自學提綱】

(第一課時)

一、地勢西高東低

1、交流展示

學習提示:讀P20頁圖2—1,歸結并交流下面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國地勢可分為幾級階梯?每級階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于哪一級階梯上?

2、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結合P20圖2—1與P21圖2—2及P23圖2—9,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沿著山、山、山一線。

(2)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沿著山、山、山、山一線。

(3)第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高原與盆地。

(4)第二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三大高原:、 、與三大

盆地:、 、等。

(5)第三階梯的主要地形區有三大平原:、 、與三大

丘陵:、 、等。

(4)第四階梯是大陸架,主要包括渤海與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練習

學習提示:閱讀下列材料,分組探究問題: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朕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梢哉f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問: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有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二、山脈縱橫交錯

自主學習

學習提示:讀P20—P21課文與圖2—2,歸結并交流下面問題:

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

東西走向有:北列有—;

中列有—;

南列有等。

南北走向有:、 、 。

東北—西南走向有:= 1 GB3 ① — — —;

② —;

= 3 GB3 ③等。

西北—東南走向有:、 、 。

弧形山系有:。

小組交流

學習提示: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位于中國和(國家)交界處的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極”之稱。

(2)為什么珠峰周圍分布著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學習提示:讀P22閱讀材料與圖片,探究交流下面問題:

(1)你能迅速在圖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嗎?它們分別位于哪個?。?/p>

(2)你能向大家介紹五岳的哪些自然與文化特色?

(第三課時)

三、地形復雜多樣

1、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請閱讀課本23頁圖2—9內容,分小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地形圖上多樣而復雜的顏色說明了。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