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課件(范例11篇)
發布時間:2024-10-12溶解度課件(范例11篇)。
〖一〗溶解度課件
教學目標:
1. 物質的溶解性
2. 固體的溶解度及溫度對它的影響
3. 固體的溶解度曲線
4. 氣體的溶解度及壓強、溫度對它的影響
教學重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過程:
[復習]1.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定義;
2.飽和溶液要在哪兩個條件下討論才有確定的意義;
3.如何判斷某溶液是飽和溶液,若該溶液不飽和,怎樣才能使它變成飽和溶液。
[引言]我們已經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們把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討論]根據生活經驗,溶解性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溶解性的大小與溶質、溶劑的性質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講述]在很多情況下,僅僅了解物質的溶解性是不夠的,人們需要精確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質,這就要用到溶解度這個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分析]條件:一定溫度下;
標準:100克溶劑里;
狀態:飽和狀態;
本質:溶質的質量;
單位:克。
[舉例]在20。C時,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了飽和狀態),我們就說氯化鈉在20。C時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時,氯酸鉀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時,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鉀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
[練習]1.下列敘述是否正確。
(1)食鹽在水里的溶解度時是36克。
(2)2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克。
(3)20。C時,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鹽后溶液恰好飽和,因此,20。C時,食鹽在水里的溶解度為18克。
(4)10。C時,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時,蔗糖的溶解度為15克。
2.60。C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24克,填表:
課題:溶解度
溶質
溶劑
溶液狀態
溫度
溶質質量
溶劑質量
溶液質量
3.20。C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1)20。C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鹽。
(2)20。C時,食鹽在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36克。
[講述]物質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關系呢?物質的溶解性,即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一種性質。這種溶解能力既取決于溶質的本性,又取決于與溶劑間的關系。而物質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們規定的標準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溫度下,不同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質量,就在客觀上反映了他們溶解性的區別。
〖二〗溶解度課件
本課題分為飽和溶液和溶解度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活動與探究”引出飽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學生分析討論理解了飽和溶液的兩個前提條件,會判斷某物質的溶液是否飽和,最后分析總結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 第二部分通過討論與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對大小,再以一個活動與探究繪制溶解度曲線,鞏固和應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討論引出了氣體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飽和溶液的涵義。
(2)了解溶解度涵義,初步學習繪制溶解度曲線和查閱溶解度曲線。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的觀
點。
教學重點
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1.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確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教學方法
實驗、對比、歸納、練習、聯系實際。
教具準備
教師用具:投影儀。
學生用具:儀器:燒杯、玻璃棒、酒精燈、蒸發皿、藥匙、天平、砝碼、量筒、石棉網、鐵架臺、坐標紙。 藥品:氯化鈉、硝酸鉀。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飽和溶液。 第二課時:溶解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組
成? [學生活動] [引入]我們知道食鹽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無限地溶解食鹽
呢? [學生發言]1.能 2.不能
[過渡]下面我們就以氯化鈉和硝酸鉀為例探討這個問題。 [投影]活動與探究
1.取裝有20 mL水的燒杯
操作 加入5g的氯化鈉,攪拌 再加5g氯化鈉,攪拌 再加5mL水,攪拌
現象
結論
2.用硝酸鉀代替氯化鈉
操作 現象 結論
加入5g硝酸鉀,攪拌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
加熱
再加5g硝酸鉀,攪拌
冷卻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互相交流](由一組同學描述現象、結論,其他各組提出異議) [結論]1.在一定條件下,氯化鈉不能無限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加入水,又能
繼續溶解。
2.在一定條件下,硝酸鉀也不能無限制溶解,當不能溶解時,升高溫度,又能
繼續溶解。
[提問]上述活動的“一定條件”是什么? [學生討論、總結]1.一定溫度
2.一定量的溶劑 [追問]如果不指明這兩個條件,能否說某物質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學生討論、回答]不能。因為我們可以改變溫度、改變溶劑的量,使溶質無限
制地溶解。
[引導]我們把一定條件下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飽和溶液,相反,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 [思考]請大家根據剛才的分析,總結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科學概念。
[學生發言] [投影板書]
一、飽和溶液 1.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①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思考]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能否
溶解? [討論] [學生發言] [小結]某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對其他物質而言并非飽和,所以,向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硝酸鉀能繼續溶解。(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飽和溶液概念中的“這種溶
質”四個字) [提問]1.通過活動與探究可看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2.如何判斷某一溶液是否飽和? [討論、總結] [投影板書]2.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
法;
在一定條件下,溶質是否繼續溶解。
[課堂練習](投影展示) 1.如何判斷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飽和? 2.在一定溫度下,向100克食鹽飽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鹽,充分攪拌后,溶液的質量變為103克。此說法對否?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鈉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發現硝酸鉀固體消失,則說明原氯化鈉溶液不飽和。”這句話是
否正確? [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回答] [上述練習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則說明原溶液不飽和;若不溶解則說明原溶液是飽和溶液。
2.此說法不正確。因為在一定溫度下,該食鹽飽和溶液不能繼續溶解食鹽,溶液的質量仍為100克。 3.不正確。因為判定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強調的是:加入同種溶質,觀察是否
溶解。
[提問]回想課上的活動與探究,試分析如何將一瓶已經飽和的硝酸鉀溶液轉化成不飽和溶液。 [分析、討論] [結論]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引導]調動學生的逆向思維,思考:如何將接近飽和的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
[討論] [結論]不飽和溶液 飽和溶液 (學生可能想不到改變溶質的量,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上述兩個活動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斷加溶質直至不再溶解) [提問]“升高溫度”與“蒸發溶劑”矛
盾嗎? [活動與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內容) 取少量硝酸鉀飽和溶液放于蒸發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鉀固體,觀察現象。加熱該溶液,觀察在持續加熱的過程中溶液
的變化。 [學生活動] [互相交流](交流實驗現象,并分析出現不同現象的原因) [教師總結]在加熱溶液的過程中,起初溶液溫度升高,溶劑蒸發得比較少,溶液由飽和轉化為不飽和,所以固體繼續溶解;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溶劑不斷蒸發,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體。
“升高溫度”與“蒸發溶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矛盾體,只要我們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將飽和溶液與不飽溶液相
互轉化。
[升華]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著許多矛盾體,只要我們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會更美好。 [講解]以上我們討論出的轉化關系與條件是大多數物質存在的普遍規律,但不可否認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溫時可由飽和轉化為不飽和。因此上述轉化規律只適用于大多數物
質。
[板書]一般情況下: 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投影練習]某硝酸鉀溶液在20℃時是飽和的,當其他條件不變,溫度升高到100℃時,該溶液也一定是飽和的。這句話是否正確? [答案]溫度升高后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
液。
[小結]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飽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飽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確定的意義,并總結出了判斷飽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條件。我們還從中獲取了哲理性的知識,用于指導我們的學習。
[作業]習題1 板書設計 課題2 溶解度
一、飽和溶液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①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溶質的) (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②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溶質的)溶
液叫做(這
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2.判斷某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在一定條件下,溶質是否繼續溶解。
3.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三〗溶解度課件
教師: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易溶”“微溶”“難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學生通過閱讀P36“資料”尋找答案。
教師:除了固體物質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氣體溶解在水中的現象也很多,你能舉出一些實例嗎?
學生甲:魚兒能在水中生存,說明水中有O2。
乙:燒開水時,水未沸騰時也冒氣泡。
丙:把汽水瓶打開,有大量氣泡產生。
教師:同學們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現象均說明了氣體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實。(展示兩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開,搖晃,然后打開,學生觀察現象)
教師:你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不打開時,無明顯現象,打開后有大量氣泡產生。
教師:為什么打開后產生氣泡,而不打開時沒有。
學生:打開后,壓強減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減小。
教師:這說明氣體的溶解度受壓強的影響。壓強增大,氣體溶解度增大;壓強減小,溶解度減小。
剛才一位同學說汽水中冒出的氣體為CO2,你能用實驗方法將其檢驗出來嗎?
聯系生活實際,引出新知,氣氛活躍。
學生:(上臺演示)
教師:(加以肯定,給予激勵性評價)燒開水時,水未開時就看到水中冒氣泡,這些氣泡是什么?(貼近生活)
學生:水中溶解的空氣。
教師:這說明氣體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溫度升高,氣體的溶解度變小。
教師小結:氣體的溶解度受溫度與壓強的'影響。
教師:我們學習化學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解決我們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現在問題來了!
鼓勵學生動手實踐。
鞏固練習:(投影)夏天,陣雨來臨之前,魚塘里的魚常會出現“浮頭”現象,你知道為什么嗎?假如你承包了這個魚塘,你將采取哪些措施?
教師:(肯定學生的種種措施)
整理與歸納:(師生共同進行)
怎樣表示固體物質溶解性的大?。咳绾伪硎救芙舛扰c溫度的關系?通過溶解度曲線我們可獲得哪些信息?影響氣體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課后練習:教科書40頁第2、3、4題及41頁第9題。
利用所學,解決問題,關注生活。
〖四〗溶解度課件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氧氣的性質和用途》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本節教材分成: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和氧氣的用途三部分。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物質的性質。氧氣是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并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物質(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為以后探索別的物質如氫氣、二氧化碳等做鋪墊,教給學生認識物質性質的程序。
基礎知識目標:
1、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又體現性質的辨證關系。
基本能力目標:
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2、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
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演示實驗: [實驗2-2]至[實驗2-5]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 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設疑—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根據目標設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教給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學習方法。
2、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搶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知識競賽法 這符合初中生爭強好勝、集體感和榮譽感強的特點。在搶答競賽中,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高,有利于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應用。
4、質疑釋疑 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
〖五〗溶解度課件
1、下表列出一些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請你根據表中數據,在圖中畫出這兩種物質的曲線。
物質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鉀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鈉
36
36
36
37
39
40
2、現有10g硝酸鉀和2g食鹽的混合物,如何將它們分離開?
實驗內容
可行性論證
實驗記錄
結論
〖六〗溶解度課件
學習第九單元第二課題《溶解度》時,我的計劃課時是安排2課時。其中第一課時,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溶液的形成”進行學生自主發言式的簡單復習,接著老師提出問題“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溶液中溶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相同的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無限量的呢?然后,請學生聯系生活中沖糖水喝的事例,先進行思考和討論,再由演示實驗,說明結論。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接著還是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例,用打形象、貼切的比方,平白的敘述等方式,讓學生先從經驗上去分析,對糖水進行加糖、加水、加熱等操作,對所得糖水溶液的影響變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學生上臺具體演示以上幾種操作的實驗。其他學生觀看實驗現象,并試著說出結論。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出溫度和溶劑的量對溶液的影響,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換方法進行歸納。
本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契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課堂上,拉近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問題式,鼓勵學生思考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親自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結論。學生掌握較好。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給做的課堂練習量不是很充足。
〖七〗溶解度課件
3、2溶液中教參注明是3課時,我們基本上是這樣來分配這幾塊內容的:1、物質的溶解性及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2、物質的溶解度;3、物質從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組成和溶質質量分數。而第二課時物質的溶解度也是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并且課堂教學的容量比較大,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學方法也不是最靈活。所以借此機會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來突破自己的瓶頸問題。
首先我談談自己對教材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有三個主要內容:溶解度的含義,溶解度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的關系,溶解度的影響因素即溶解度曲線的知識。后面還有一部分關于利用溶解度計算的內容我們是放在下一課時講的。這三部分的主體都是溶解度,是學生對溶解認識的一個跨越,是從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個由性到量的跨越,我們授課時由淺及深,從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義,而溶解度與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的關系,其實是對溶解度引入的意義的一個鞏固,讓同學們更清楚“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說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2句話。氣體溶解度受溫度影響,還通過一個曲線顯示氣體溶解度受壓強影響的情況。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簡潔的內容和流程,是想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得出一些規律。然而我們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識不是我們說一遍或是學生寫一遍就能理解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溶解度的理解我們還要加入一些內容來輔助教學主體內容。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義。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線。
(3)掌握固體、氣體的溶解度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在區分物質易溶、可溶、微溶、難溶于水的過程中,體驗比較的方法。
(2)在總結物質溶解度的變化過程中,運用圖表的方法。
(3)培養自學、閱讀、查找有關數據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絕對和相對的辨證關系。
其實,這一課時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都是重點,對學生來說都是難點,而對考試來說沒有什么太難的,基本上就是關于溶解度曲線的運用的題目。然而就教學的延續性來說,這一課時在培養學生的一些能力上有比較大的幫助。如過程與方法的目標(2)在總結物質溶解度的變化的過程中運用圖表的方法,其實豈止是溶解度的變化,以后的質量及質量分數的變化、pH的變化等等都可以用圖表的方法,所以我們更重在一些分析過程而非結果的運用。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感悟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這一條只能說是拉上來的,我覺得理科的教學也就是國外的科學的教學中有太多的點都能夠讓學生深刻的感悟到絕對與相對的辯證關系。其實我個人覺得影響事物變化的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而內因是不能或不易改變的,能夠改變是外因這一點也是滲透在這一目標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所以沒有寫出來。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1、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什么是物質的溶解性,如何比較幾種物質的溶解性。同學們利用上節課內容回答,并舉例說明。然后請同學找出方法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這樣一個概念來表示物質的溶解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舉一反三的過程,完成舊知到新知的過渡。
2、新課講解
不同物質在相同條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溶解能力也不同。介紹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能力的尺子。即把大家討論的各個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后剖析各個要點,一定溫度、100g溶劑、飽和溶液(是一個點,代表物質在溶劑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實質是一定條件下溶質的質量(此處與溶解度本身的含義有一定出入,但是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溶解度)、單位、符號。告訴學生溶解度就是某溫度下,某物質在100g溶劑(通常是水)里最多能溶解的克數。然后用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如20℃,食鹽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的含義。提問反之,20℃時,硝酸鉀在100g水里溶解了31、6g就達到飽和狀態意味著告訴我們20℃硝酸鉀的溶解度。鞏固練習,將課本77頁表格中各種物質的溶解度的含義說出來,有些同學會漏說溫度或是水的質量,或是遺漏單位,同學間加以糾正以鞏固溶解度的各個因素。反復練習以加深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增加練習簡單的計算物質某溫度時的溶解度,如20℃時某物質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過不斷的遞進的小練習將難點溶解。
提問:我們之前經常提到的某物質可溶于水等,如果兩種物質都是可溶于水的,它們的
溶解度是否是一樣的呢?通過閱讀課本77頁最后一段,回答老師的問題。然后請同學們把易溶、可溶、微溶、難溶用數軸表示,以加深理解。并根據表中數據判斷它們各屬于什么情況。向學生介紹溶解的絕對性和不溶解的相對性。通過讓學生感悟辯證關系的同時糾正我們日常的一些不夠規范的說法。
一定溫度下,一種物質有一個溶解度的值,那么某種物質在各個溫度下的溶解度該如何測得呢?學生討論發言?;瘜W上也常用一些坐標圖表的方法把實驗測得的數據顯示出來,介紹溶解度曲線,由學生完成78頁思考與練習。比較氫氧化鈣和硝酸鉀的溶解度。比較時指出不同物質比較溶解度應在同溫下。通過觀察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曲線,得出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情況。結合79頁圖觀察一些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完成思考與討論,并得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規律。再請學生通過看79頁圖完成一些小練習來體會溶解度曲線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線上找到1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鉀溶解度為110g/100g水時的溫度、說出兩條曲線交點的含義或是從曲線圖上能夠讀到的信息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圖表坐標的方法來處理數據,并運用運用圖表獲取有用信息。
介紹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除了溫度還有壓強。如何影響用大家熟悉的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雪碧汽水為例講解。對于氣體而言,飽和溶液的判斷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氣的溶解情況,有時我會運用夏天雷雨前魚兒會跳出水面的例子。這個例子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化學知識很好的結合起來,當然應該還是有個別學生不容易理解,那需要我們額外的講解。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自己說出本節課學到的溶解度的知識的一些要點。
4、鞏固練習
通過一些小的題目加強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八〗溶解度課件
一、教學目的:
⒈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定性和升高溫度時化學活動性;
⒉了解碳各種單質物理性質差異雖大卻具有相同化學性質;
⒊初步了解化學反應伴隨的能量變化;
⒋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掌握單質碳可燃性和還原性。
二、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碳單質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發生的化學反應。
三、教學用具:小黑板、投影機。
四、教學過程:
㈠復習導入
在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碳的單質有哪一些呢?其中炭黑可用于制造墨水,如我們使用的碳素墨水,用碳素墨水書寫的字長時間不變色,而藍色墨水易變色?為什么呢?這個原因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關于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㈡揭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附學習目標:
⒈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定性和升高溫度時化學活動性;
⒉了解碳各種單質物理性質差異雖大卻具有相同化學性質;
⒊初步了解化學反應伴隨的能量變化;
⒋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掌握單質碳可燃性和還原性。
㈢學生自學、教師巡堂指導
附自學提綱:
⒈我國古代用墨書寫的字畫,年深日久為什么不變色?
⒉回憶碳在氧氣中燃燒現象,是不是碳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
⒊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⒋觀察實驗5-4,說出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
⒌碳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嗎?如果能,會生成什么?
⒍沒有化學反應熱,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具體做法:
⑴學生根據自學提綱閱讀課文,閱讀時注意看不懂的內容,并對看不
懂的.內容作好標記;
⑵老師巡堂分類指導,同時觀察、了解學情;
⑶師生共同研討自學提綱,對自學知識進行強化。
㈣鞏固練習,強化知識
練習:
A.單項選擇:
⒈ 北宋黃庭堅用墨書寫的字“筆意”二字至今仍完好如初這是因為
( )。
A墨不易褪色 B.碳不溶于水
C.碳有還原性 D.碳在常溫下性質穩定
⒉ 某黑色固體加熱后變成紅色物質,同時生成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
體, 這種黑色固體是( )。
A.氧化硐 B.木炭C.銅、木炭混合物 D.氧化銅木炭混和物
⒊ 碳與氧氣化學性質相似之處是( )
①可燃性②還原性 ③氧化性 ④都是單質⑤都難溶于水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①②③④
B填空:
⒈ 寫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兩個化學方程式,前者說明碳有
性,后者說明碳具有 性。
⒉ 黑火藥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點燃爆
炸后生成硫化鉀、氮氣和二氧化碳,寫出化學方程式 。
C.選做題:
⒈ 下列變化中單質碳作還原劑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樁,常將埋入地下部分燒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變更結實 C. 燒死蟲子 D. 形成化學性質穩定的炭層
⒊相同質量的碳完全燃燒生成CO2和生成CO所消耗氧氣質量的比
為( )。
A. 2 : 1 B. 1 : 2 C. 14 : 11 D. 11 : 14
⒋有A、B、C、D四種單質,通常情況下A、D是無色氣體,B為
紅色固體,C是灰黑色固體,進行實驗:
⑴在D中加熱B,生成一種黑色固體物質E。
⑵C與E混合高溫下得到B和一種無色氣體。
⑶氣體A與E加熱反應得到B和一種常溫下是元色液體物質。
推斷A、B、C、D并寫出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㈤小結:
①單質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定性和升高溫度時化學活動性;
②碳各種單質物理性質差異雖大卻具有相同化學性質;
③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㈥布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九〗溶解度課件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糖和鹽能溶解于水的現象,同時發現攪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兒知道有的物體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體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養幼兒對溶解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激發幼兒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杯子若干、筷子若干。
2、實驗材料:白糖、小米、鹽、沙子、紅糖、石子、溫水。
活動過程:
一、情景故事“小鴨子買東西”導入。
故事內容:有一只小鴨子非常懂事,老是幫媽媽干活。有一天,鴨媽媽讓她幫忙買一袋白糖和一袋米,小鴨子答應了。小鴨子高高興興地買了白糖和小米,到了河邊,一不小心,把裝糖和裝米的袋子弄破了,糖和米都撒到了河里,小鴨子會游泳,連忙到河里去撈,可是她在河里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白糖,但是小鴨子找到了米。小朋友們,你們想一想為什么白糖找不到了,米還能找到?
二、實驗操作:溶解現象。
(一):教師示范實驗1、觀察糖和米在水里的溶解現象。
老師做實驗,小朋友們觀察。
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讓幼兒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顏色和形狀?;(白色的、顆粒狀)教師拿出一杯清水讓一位幼兒嘗嘗溫水的味道?(無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溫水,讓幼兒觀察白糖在水里,教師用小勺攪拌幾下,這時幼兒觀察,白糖有啥變化?(白糖不見了)(2)讓幼兒嘗嘗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變甜了)(3)教師小結:白糖在水里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4)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米,讓幼兒觀察米放進水里怎么樣了?(還能看見、不溶解)(二):幼兒動手操作實驗,進一步探索。
出示ppt(鹽、紅糖、小石子、沙子圖片)圖片上的東西會不會溶解呢?
(1)教師提出操作要求:老師將小朋友分成四個組,每個組的實驗材料都是不一樣的。每組小朋友都有一個裝有實驗材料的杯子、一根筷子。等老師幫忙倒入水后,幼兒用筷子攪拌,看這些東西在水里溶解了還是沒有溶解。操作時要注意小心攪拌,一只手抓住杯子,一只手進行攪拌。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2)讓幼兒做小實驗,觀察結果如何。
3)請做實驗的幼兒說一說你水里放的是什么?溶解了沒有?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在溶解的材料圖片下面劃對勾,沒有溶解的材料圖片下面劃錯誤)3、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干,都發現了有的東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東西不能在水里溶解。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溶解,也有許多東西不可以溶解,小朋友們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發現。
活動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十〗溶解度課件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要求
屬于化學課程標準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二級主題“水與常見的溶液”。課程標準如此闡述,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義以及在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有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
2、教材地位
本課題在教材中起到了紐帶的作用,既是上節飽和溶液的延續,又為接下來學習“酸、堿、鹽”相關知識做鋪墊。上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課題將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解的限度問題,為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打基礎。同時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識是構成學生化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基礎知識。
3、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1)了解固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個要素及其影響因素。了解物質在常溫狀態下的溶解性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
(3)了解氣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
過程與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兩種表示方法,并能通過表格初步學會繪制溶解度曲線圖。
(2)能夠結合溶解度曲線圖獲取物質的相關溶解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產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觀察和繪制曲線圖,進一步了解數與形的相互應用,并在操作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4、教學重點
(1)掌握溶解度的涵義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學難點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確溶解度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2)能夠結合溶解度曲線圖獲取物質的相關溶解信息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要求學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并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有關信息。同時注重讓學生學會利用已取得的信息,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認識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為將來學習打下厚實基礎。整節課的技能訓練尤其溶解度曲線的數據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導我們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為適應未來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
三、學情分析
(1)教學對象與認知特點
初三學生思維活躍,觀察和總結能力較強,對事物與實際生活感興趣。
(2)學生知識儲備
學生已學了溶液的形成,雖然對于定性的角度認識溶液的'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飽和溶液的相關知識比較熟悉,但是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卻很少思考。對生活中的現象雖熟悉卻不一定會解釋。
四、教學法設計
(1)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設置情景“比較食鹽和硝酸鉀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從而提出假設“如果要比較物質的溶解能力,應該控制哪些條件?”。從而引出溶解度的定義以及四要素。設置另外一個情景“未打開的可樂用手壓,打開后,喝下去后生理反應”一氣呵成突破氣體溶解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
活動探究法:設置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坐標紙上繪制幾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再根據學生親自畫出的溶解度曲線,詳細而且全面的從“點”、“線”、“面”三個方面闡述溶解度曲線的信息、意義。
(2)學習方法
合作探究法:學生通過實驗設計探究環節培養學生有意識地改變某種變量,控制其他變量,探尋改變變量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建立固體溶解度的概念。學生通過溶解度曲線描繪以及對溶解度曲線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線的畫法以及能夠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線的相關意義。
討論法:學生通過對如何比較蔗糖和食鹽溶解能力討論,對溶解度曲線點、線、面意義以及應用的討論,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新知過程的體驗,從而有學習新知的體驗。
〖十一〗溶解度課件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欲。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一、 談話導入:今天老師帶了很多東西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
二、 觀察實驗:
1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看不見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大豆,讓幼兒觀察大豆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 )
3得出結論:
(1)一些物質放進水中會不見了的,這種現象叫溶解。
(2)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
三、 幼兒猜測并操作實驗
1、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介紹今天帶來的各種材料,請幼兒猜猜誰會溶解,誰有不會溶解?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幼兒操作實驗
讓每個幼兒到自己的桌子前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注意:每次實驗時只能放進去一種材料,在選擇第二種材料時一定要換一杯干凈的'水。)
四、 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1、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五、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
實習報告網小編為您推薦溶解度課件專題,歡迎訪問:溶解度課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