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老子的思想總結(范本十七篇)_老子的思想總結

發布時間:2024-03-06

老子的思想總結(范本十七篇)。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2、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損不足以奉有余。

4、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7、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9、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10、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

1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12、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3、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14、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6、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1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18、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19、子曰郁郁乎文哉,誠不我欺。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老子的思想總結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以文化為轉移的,并且受其社會的價值觀、傳統與習俗的支配”。21世紀的中國,既要借鑒先進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國家運作的成效,也要挖掘出我國古代政治哲學中優秀的管理精髓。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組織渙散,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公眾滿意度低,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問題比較突出。鑒于此,汲取老子政治哲學中優秀的思想,對我國現代公共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人類在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豐富了人們的內涵,但同時也出現了與人異己的力量?,F實生活中的創造與異化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可以通過“玄同”在精神上超越它。玄同,精神境界的一次超越。這種超越不是取消客觀差異,而是對客觀現實中差異的超越。

玄同境界亦即常德境界,“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薄暗莱o名樸”。有學者用嬰兒、樸來比喻玄同境界,玄同境界保持了人的本真之性,無是非利害善惡之辨,嬰兒眼中的世界是一個無差別的和諧世界。玄同,是尋求緩和與化解對立,在精神上超越對立的差別。玄同境界是一個和諧的境界,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薄笆侵^玄同”“,玄同”意為深層次的同一。“玄同”亦可理解為本質上的和同。老子認為,要挫去人們的銳角,解開人們的紛爭,和合和吸納人們的光彩和塵埃,這就是“玄同”。故而,不能因為得到權勢而使人親近,給人格外的利益,也不能因為得到它而使人疏遠;更不能因為得到它而加害于人;不能因為得到權勢而使親者尊貴,使微者卑賤。這是老子關于如何達到玄同境界的最集中的表述。老子思想對我國現代公共管理的啟示作用和深遠意義,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超越與和諧。

超越世俗的“有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無與有的統一,無與有的玄同,是道的本質。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一切順自然規律來做事,看似無主體作為,實際是無主觀強作妄為。因為是順自然而為,所以才能有“無不為”。王弼把“無為”理解為“順自然也”。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道法自然。自然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萬物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長,自然而然的衰亡,沒有任何意志主宰,沒有任何外力推動。老子說: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著名學者馮契解釋說:“‘道’自然而然而不是有意識地產生、推動、長成萬物,自然地產生而并不把萬物據為己有,自然地推動而并不自恃為有力,自然地長成而并不為之主宰‘,道’并不是一個有意志的造作者?!笨梢姡@種“為”是“道法自然”之為,是效法自然法則、順萬物本性自然而然地“為”。老子認為“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老子希望國君治國能夠遵循無為原則,讓民眾順性生活。

有人說:“無為無不為”是君人南面之術,或者說是君主治國的策略原則,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已。在《老子》中,“無為”確實大都是指圣人的行事原則。但是圣人不等同于君王。老子對現實社會的統治者并沒有寄予厚望,而只是淡淡地勸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崩献铀f能夠實行“無為”原則的圣人,是理想中能夠體道的人,是能夠讓民眾自正、自富、自樸的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蔽覜]有個人特別的意愿,人民就能依照自己的個性去順應變化;我喜歡平靜的適應天性的生活,人民就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過正常的生活;我不謀求什么功業,人民就能按自己的方式去致富;我能以沒有特殊的欲望為意愿,人民就能依照自己的個性淳樸處世。無為而無不為的圣人即使是國君,其境界也必高于國君,他是帶領民眾回復本性,進入自然高度、和諧境界的引領者。老子也同樣希望侯王能夠守道循道,將會比較容易使人民百姓自正自化。道生萬物,道賦予萬物以本性,物性得之于道,即“德”。不僅物性得之于道,物之功能亦得之于道。在本質與功能上,道與天地萬物是合一的,同于自然。人性與人之功能亦得之于道。人的功能只有無為而無不為時,才能與道合一,才是天人合一,才能與天道自然充分和諧。但是,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半是自覺半是盲目。

? 老子的思想總結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梢蚤L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資料共享平臺

《關于老子的名言》()。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老子的思想總結

孔子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ㄋ鶎W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么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簺]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老子的思想總結

老子的道家的核心思想

1、但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道”,無為會轉化成有為。

2、道家思想的一個字概括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無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地行為。道家認為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

3、獨樹一幟的曾氏之學,是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結。曾國藩一生“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曾之用兵,靠“敬”與“誠”兩字,廣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權,用將得當,屢建大功;勝則自傲,自將而一試身手,屢戰屢敗,至于數次自殺未遂。正是這些磨難和經驗教訓使他逐漸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哲理,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夠自勝而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

4、“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5、在權術方面,講究物極必反。

6、老子說: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的根據。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8、: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9、:無為而無不為。

10、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著“道”,事物本身是陰陽的統一體,相對立的事物會相互轉化。

11、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12、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

13、他強調一切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

14、老子的哲學是從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由人生論、社會論和政治論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概括。"德"則是道的展開,以及在人生、社會與政治生活中具體的指導和應用。

15、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其基礎上是“道法自然”。

16、老子說:善于用人的領導人處于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于“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于“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于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17、《老子》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其思想的傳播,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遠的影響。老子的思想曾對孔子和孫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直接繼承道家傳統的莊子思想對后來的佛教禪宗和中國文藝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8、:善用人者為之下。

19、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20、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追求人和自然的統一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無為而治道家講究:清靜無為。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道法自然

21、老子說: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惫芾碚叩男袨閼旐槕匀灰幝?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22、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23、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評價古代道家為易行難知,事少而功多。

24、老子說: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于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笔挛锇l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于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于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25、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始基,是天下萬物產生的根源,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從“道”產生出來的。但“道”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道”又叫“無”。

2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7、戰國中期以后,老子開創的道家形成了兩個主峰:一是楚之莊子學派,一是齊之稷下道家。這兩大學派并行發展而又有著交互關系。就境界哲學而言,莊子的哲學成就空前絕后;而政治哲學方面,則是以黃老思想為主的稷下道家,成為戰國中期至漢初的時代主流。

28、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29、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

30、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的道家的核心思想

31、: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2、:治大國若烹小鮮。

33、道與德的闡述,無和有的闡述,福禍相依的觀點等等都是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發展的基礎理論。

34、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曾長期在東周都城洛陽工作,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魯國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請老子為其著《道德經》,后歸隱于景室山。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尊老子為道教始祖,演變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35、老子說: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敗莫大于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36、矛盾雙方相互轉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不僅是對立統一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有相互轉化的趨勢。他在《道德經》中曾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事物盡在往復變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條法則,物極必反,剝極必復。

37、先秦各學派中,道家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門徒,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38、老子說:管理治理眾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39、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40、老子說: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41、在政治方面,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42、春秋時期,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43、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時期,以盤古為遠祖、伏羲(或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歷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

44、老子說: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碧斓夭o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圣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于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執其中”,順從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45、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經》,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國寡民,出世無為。

46、關于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矛盾雙方在統一體中的相互結合,以及雙方處于某種平衡狀態,是客觀世界中常有的現象。正是這種平衡,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準備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47、老子的思想主張是:

48、老子說: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疤熘?,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49、:治人事天莫若嗇。

50、莊學與稷下黃老學這兩支道家的主峰,發展至戰國末,便交相匯合到《呂氏春秋》學派中?!秴问洗呵铩芬虼吮愠蔀橐徊恳岳锨f與黃老為主,同時吸收陰陽、儒、墨、名、法各家觀點的先秦時代思想總結的巨著。老子思想同孔子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流。

5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52、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

53、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笔且詿o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皻w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54、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真實內容及根本動力。老子發現了事物本身具有對立雙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辯證法意義的“反”思想。“反”這一范疇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核心。它實際指矛盾著的事物的對立雙方。

55、老子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于空談。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56、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永恒不滅,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5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58、“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59、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60、老子:男,漢族,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陽,世稱“李耳”、“李聃”或“老聃”,是李姓、老姓的先祖。東周春秋時期陳國苦縣(今河南陳州)人,另一說為:山東曲阜人。生卒年月,失載。

老子的道家的核心思想

61、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乃是聽其自然的意思。

62、而且短短五千言扼要鮮明地對政治、軍事、修身等諸多方面都給出了偉大的觀點,對后世具有很強的現實和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被譽為百經之首毫不為過。

63、小國寡民,出世無為。

64、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65、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他的貴柔思想就包含著變化發展的思想。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4.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

6.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9.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1.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1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4.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玄之又玄的循環:是你非你——無數個你,曾站在同一條長河邊看落日

5、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6、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0、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4、老子說:“善勝敵者不與?!?/p>

1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1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1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19、參禪修道的緣起:今日逍遙——活在當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才是智者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22、老子說:“上義為之而有以為?!?/p>

23、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25、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p>

2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2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8、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0、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31、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p>

3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33、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3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5、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37、不生不滅的智慧:生命之根——不生不滅,關鍵在于正確認識自己

3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4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42、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4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 老子的思想總結

老子的名言

1、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

2、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

3、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

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5、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 老子

6、天下大事當于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老子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8、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

9、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

10、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老子

11、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12、當我在空中建起樓閣,我就不再有—— 老子

13、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5、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老子

16、強行者有志。()—— 老子

1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老子

18、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老子

19、大巧若拙—— 老子

? 老子的思想總結

《老子》本身有其自身獨特的審美特性,藏匿在女性思維中的人生論,如何分析老子的女性哲學思想?

在儒家社會思想長時間占據主流的背景下,一些名家也指出我國歷史中缺少帶有女性哲學思想的理論體系。其實不然,早被孔子問道的老聃早就在儒家思想成為完整的體系前,創出了一套主要以女性視角論述的哲學體系。

一、女性哲學思想在《道德經》中的體現

(一)對母性生殖的崇拜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王弼著《老子》第六章)《說文》注:“牝,畜母也?!贝颂幍摹瓣颉弊?,高亨注為母體之意。道是老子思想哲學的根基,以道做天地萬物之母體,可見老子的生殖崇拜更重于雌性?!暗揽傻溃浅5?。名可名,非常名。無,明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說文》訓:“始,女之初也?!薄稜栄拧酚枺骸疤?,始也?!薄笆肌弊质侵概觿倓倯言兄畷r,而“母”字依舊是指母體。從兩個例子中看出老子喜歡運用女性的生殖和身體比喻道和天地萬物自然的關系,不比其父,只言母體,足以看出老子對母體崇拜的意識特征。

除此以外老子還直接運用“母”等字眼直接比喻道,如二十章中提到:“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在散文論述中僅僅類比“母”可見其濃烈的女性生殖崇拜意識,類似的例子不再贅述。

(二)老子思想中帶有女性特質的思想主張

1.守柔貴雌

老子首推雌性之柔,“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十章)在本章中,老子指出要集中精氣,行為柔弱,在眼睛、耳朵、口鼻一張一合中像個嬰兒和雌性一樣退讓不爭,堅持以柔克剛。女子似水的比喻隨處可見,且老子崇尚水的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七十八章)此外,老子甚至以是生是死來強調柔弱處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正如古話常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如若在某方面過于強勢,并不會一定如己所愿,甚至會背道而馳。

由人生觀擴展到政治論,老子提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比崛鮿賱倧姴攀峭醯馈!独献印返馁F柔思想在某些領域某些事件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被反復強調,絕對闡述,足見其思想的片面性,是陷入自己哲學體系的表現。

2.尚靜守謙

寧靜也是老子追崇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言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就像分量輕的東西要依附于重者,靜就是躁的主宰者。重女傾向更加明顯的還有“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睂τ诖颂幍摹瓣颉焙汀澳怠?,高亨先生在《老子注釋》中直接解釋為女性和男性,而以女性的謙卑安靜之性,來作比大國在對外斗爭中應該采取的策略。

二、老子產生女性哲學思想的原因

存在即合理,在《老子》一書中透露出的老子重視女性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就像伏羲部落的圖騰是母虎一樣,女性在那個生產力水平低,人口稀少的時代,因為孕育而被眾生敬仰,涵養后代,哺育眾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為數不少,當然這也是文明尚未開化的體現之一。老子在這種慣有思想的影響下,將這種生殖崇拜,鬼女重雌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作“周守藏史之史”,親自掌管圖書使得老子有機會接觸各類古書,比如重弱輕強,把上陰卦多設置為吉卦,上陽卦作為兇卦的《易經》。但是好景不長,周景王死后,其子爭位,引起國家內亂,其中王子朝帶著東周王國的圖書逃往楚國,作為送給楚王的禮物。正是這個時候,老子的官職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老子便去往秦國,而后寫下“五千言”。

目睹十幾年眾王紛爭,爾虞我詐,互相殘殺的慘象也是老子秉承帶有女性特質思想的原因。周景帝的三個兒子互相蠶食,斗爭長達十幾年,這種奴隸主貴族爭權奪利、藐視生命的行徑使得老子堅定地贊成退讓、謙卑之道,以柔勝強。

三、帶有女性哲學思想的現實性意義

首先,《老子》本身有其自身獨特的`審美特性,藏匿在女性思維中的人生論,政治論,宇宙論構成老子的美學特性,是中國思想史乃至全人類思想發展歷程中不可忽略的一家。其次,退讓,順應母體“道”、無為的哲學對于我們當下處世也有應用意義。在“頭頂霧霾天”的時代,將環保事業提上日程,并且腳踏實地,不存僥幸心理地貫徹實施環保措施何嘗不需要老子的退讓思想,并非向之前以大力氣干預自然本身的良性循環,一味地追求人類自我實利。最后,守靜的思想何嘗不是一方治療這個浮躁社會,浮躁人心的一劑良藥,守得心靜,不流俗地泯于社會主流,這也是老子思想中的人生智慧。

從某種程度上講,老子是女性文學的先驅,從女性哲學的視角研究老子不失為一種研究新視角。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文化特質,解析其中女性哲學內蘊,吸納老子思想體系智慧,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老子其人,《老子》其書,繼而完成文化傳承和立足當下做好自己的大任務。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3、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兜赖陆洝返诰耪?/p>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1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18、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19、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兜赖陆洝返谄呤?/p>

20、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22、希言自然?!兜赖陆洝返诙?/p>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8、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9、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兜赖陆洝返谖逭?/p>

3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31、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3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34、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兜赖陆洝返谑耪?/p>

35、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兜赖陆洝返诹逭?/p>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f子《如夢之夢》

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4、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5、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道德經》

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1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11、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12、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13、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14、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献?/p>

15、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6、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兜赖陆洝返谄呤?/p>

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19、上善若水。

20、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2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22、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2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25、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經》

2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經》

2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9、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0、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4、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3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6、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3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献印兜赖陆洝?/p>

38、大道廢,才提倡仁義;智巧出,才產生偽詐;家不和,才顯出孝慈;國不寧,才大講忠信。一個社會,德講不下去了,才講仁義,已經是有心的作為,不是自然的流露了。仁義講不下去,才講禮,要大家矯揉造作一番,勉強的東西變成了社會的共識,人的內在精神也就被戕害得差不多了。

3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40、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4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献?/p>

4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合,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48、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50、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5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54、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2)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5)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6)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9)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10)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1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2)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3)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1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 老子的思想總結

馮友蘭曾指出,形上學有兩種基本的方法,即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實質,是說形上學的對象是什么;負的方法的實質,則是主要說它不是什么.“一個完全的`形上學系統,應當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如果它不終于負的方法,它就不能達到哲學的最后頂點”[1].

作 者:李戰奎 LI Zhan-kui ?作者單位:?刊 名: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6?24(3)?分類號:G04?關鍵詞: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4、智不自智,而后人莫與爭智。

16、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0、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1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12.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4.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5.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1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 老子的思想總結

【成語】天王老子

【拼音】tiān wáng lǎo zǐ

【簡拼】twlz

【近義詞】天王老子地王爺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解釋】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成語出處】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15章:“天王老子也擋不住改霞到生寶的草棚屋做媳婦去!”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權力極大的人物

【例子】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不然,天王老子說他一句錯,他都不服?!?/p>

【英文翻譯】emperor

【謎語】玉帝的爹

【產生年代】現代

【常用程度】常用

? 老子的思想總結

1、將欲取之,必先之。

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8、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9、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1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3、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4、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1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8、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19、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2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1、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2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2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24、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8、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9、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3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1、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33、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5、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3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4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4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46、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4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8、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49、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5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52、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53、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5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5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5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57、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58、治人事天,莫若嗇。

5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60、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61、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62、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63、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64、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65、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6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6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0、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71、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72、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73、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7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7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77、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7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79、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0、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81、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8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3、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84、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8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8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7、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

89、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9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91、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92、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3、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94、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5、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6、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7、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8、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99、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10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1、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10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104、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05、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06、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10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10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109、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1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2、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113、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14、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1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16、知足者富。

117、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1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20、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21、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2、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123、治大國,若烹小鮮。

124、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6、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12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12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9、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猜你喜歡

更多>
網站地圖最新更新文章地圖

Copyright?2006-2025 實習報告網 sxw9.com

聲明 :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網站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91精品国产99久久_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天天_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_成人黄色在线播放

  1. <form id="fsw4v"></form>

    <sub id="fsw4v"></sub>

    <strike id="fsw4v"><pre id="fsw4v"></pre></strike>

    <form id="fsw4v"></form>
    <nav id="fsw4v"></nav>
    <form id="fsw4v"></form>
      <sub id="fsw4v"><listing id="fsw4v"><meter id="fsw4v"></meter></listing></sub>

      <nav id="fsw4v"><listing id="fsw4v"><meter id="fsw4v"></meter></listing></nav>
      1. <form id="fsw4v"><th id="fsw4v"><track id="fsw4v"></track></th></form>
        国产亚洲成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白丝黑袜喷水久久久| 欧美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网站欧美日韩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色一区| 国产日韩1区| 午夜亚洲性色福利视频| 久久三级视频|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免费看|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高清完整版在线| 日韩一级黄色片|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粉嫩| 亚洲福利视频网| 亚洲精品无人区| 久久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一卡| 欧美激情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aa级大片欧美| 老司机凹凸av亚洲导航| 欧美不卡一区|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天天综合| 欧美刺激午夜性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本不卡高清|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淫片aaaaaaa视频|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亚洲欧美一级| 美女图片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文学|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片| 欧美日韩国产三区| 欧美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欧美激情一区三区| 欧美一区成人| 最近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aa电影| 亚洲精选一区二区| 久久久青草青青国产亚洲免观| 激情久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精品最新地址| 在线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黄色| 亚洲国产毛片完整版| 亚洲视频精品| 国产一区欧美日韩| av72成人在线| 国内精品写真在线观看|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在线欧美影院| 欧美激情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内爽妇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欧美岛国在线观看|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白浆黑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欧美一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久久九九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播|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色综合88| 久久午夜激情| 开元免费观看欧美电视剧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激情成人综合网| 欧美大秀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大片|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永久免费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性事在线|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欧美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斤| 1024成人网色www|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青草原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亚洲|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91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农村妇女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久久天天狠狠|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看|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久久久精品午夜少妇|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国产精品av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 久久精品观看| 欧美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人体大胆视频| 亚洲一级片在线看| 亚洲精选成人| 久久精品色图| 亚洲高清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久久久| 亚洲一区久久久|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日韩av电影| 伊人夜夜躁av伊人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午夜一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经典色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国产精品va|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 国产亚洲美州欧州综合国|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 欧美三级电影精品| 在线亚洲一区观看|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经典电影| 亚洲午夜黄色|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院|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欧美| 欧美日韩免费区域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91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国产| 久久激情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啊美女在线直播| 欧美日韩系列| 99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