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5-09最新質數的孤獨讀后感(合集八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8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質數的孤獨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1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云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借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余年的歷史,并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么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2
——讀《質數的孤獨》有感
冰鎮火藥
這本書是在圖書館無意間看到的,而借這本書只是因為書名很特別!《質數的孤獨》這到底會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呢?
這本書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頁碼都是質數:1,2,3,5······以此一直到最后
當拿起書本開始看后,一章一章的情節就這樣展現在面前,剛開始的每一章都是獨立的,講著一個個人物小時候的故事,后來兩兩碰面,再到最后男女主角的碰面······
質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除盡,隨著數字的越來越大,兩個質數越來越難碰到……質數,就像一些孤獨地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一樣,也許,只有遇到另一個“質數”時,才能夠松一口氣吧……
《質數的孤獨》里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孤獨,被人所不理解:厭食癥、自閉癥、同性戀傾向、自卑······各種因為童年的不同經歷而演變成為質數的人物,因為相遇、相知甚至相愛而找到了他們最初的自己,慢慢地改善著他們的內心,讓他們變成一個個更好的人!
愛麗絲殘疾,厭食,焦慮。右腿能夠優雅自如的彎曲,左腿卻是僵直不聽使喚。她叛逆地去紋身,參加派對,膽怯地試圖參于世界瘋狂的舞蹈,卻被冷漠地拒絕。童年的不幸,少年的痛苦,演變為大人不堪一擊的脆弱。
馬蒂亞天才,高傲,潔癖,有自殘傾向。童年時永恒的噩夢埋藏在生命深處,從未褪色。他缺乏安全感,膽怯到覺得書本上的知識才是絕對安全的,他沒有存在感,空虛高層次要通過劃破肌膚的痛感證明自己的存在。
記得書中有一個片段:
在大學一年級的一門課上,馬蒂亞知道,在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加特別的成員,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是彼此相鄰。在它們之間只有一個偶數,阻隔了它們真正的親密接觸,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繼續數下去,就會發現這樣的孿生質數會越來越難遇到,越來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獨的質數,它們迷失在那個純粹由數字組成的寂靜而又富于節奏的空間中。此時,你會不安地預感到,到那里為止,那些孿生質數的出現只是一種偶然,而孤獨才注定是它們真正的宿命。然后,當你正準備放棄的時候,卻又能遇到一對彼此緊緊相擁的孿生質數。因此,數學家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盡可能地數下去,早晚會遇到一對孿生質數,雖然沒人知道它們會在那里出現,但遲早會被發現。
馬蒂亞認為他和愛麗絲就是這樣一對孿生質數,孤獨而失落,雖然接近,卻不能真正觸到對方。這個想法,他從來沒對愛麗絲說起過。每當他想要對愛麗絲坦白這些事的時候,手上薄薄的一層汗液就會蒸發得一干二凈,讓他整整十分鐘不能觸及任何話題。
他蓋上筆帽,把筆架在紙的邊緣上。兩兆七千六百零八億八千九百九十六萬六千六百四十九,他大聲地讀著這個數字。隨后,他又小聲地讀了一遍,像是要把這個繞口令讀得熟練一點。他決定把這個數歸為己有,他敢肯定,在這個世界上,乃至在這個世界的整個歷史上,絕沒有第二個人曾停下腳步來注意這個數字?;蛟S到那時為止,也沒有第二個人能把這個數字寫在紙上并且大聲地朗讀。
他遲疑了片刻,在那串數字下面隔了兩行,又寫下了2760889966651。這是愛麗絲的數字,他想。在他的腦海中,這個數字呈現出愛麗絲那只腳的青黑色,那是在電視機藍色亮光的映襯下形成的輪廓。
或許這會是一對孿生質數,馬蒂亞心想,如果是的話……
馬蒂亞一遍遍地在紙上演算著各種質數,想要找那專屬于他和愛麗絲的質數,他瘋狂地驗算著······最后終于找到了這樣的一對“孿生質數”:2760889966649和2760889966651。這就是馬蒂亞的浪漫吧,努力找著自己和愛麗絲之間的聯系,記得和愛麗絲一起的所有事情······
《質數的孤獨》的男女主角,最后雖然沒有我想象地那樣最后在一起,但是,他們的心是在一起的,結局是美好的。即使兩個“質數”沒有在一起,他們卻因為彼此而變得不再孤單,漸漸的也變成了更好的人,不再孤獨……
那我們呢?如果說我們也是質數,應該就是那些比較小的質數吧,不會很難找到自己的“孿生質數”但卻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孤獨地活著卻在冷眼看著、討論著那些比我們來得大的質數,以此想要慰藉自己的心靈,告訴自己:其實我并沒有那么地孤獨!
直到遇到了自己的”孿生質數“才會發現,以前的自己是如此的孤獨······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3
《質數的孤獨》構思結構并非絕對新穎,與保羅奧斯卡的偵探懸疑小說無法匹敵。一開始的幾章似乎看到村上《1Q84》的影子,但慢慢閱讀至結尾,有種平淡的感覺。故事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卻讓讀者有愛不釋手的'沖動。
男女主角從懵懂的愛慕,到曖昧,到分開,到相聚,最終回到各自的生活,兩條平行線因為一些巧合,被折射、被交集,但最終還是兩條分開的直線,終究無法重疊。我們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世界,能夠相遇是種緣分。每個人的眼中看到的那位總是那么特別,盡管旁人無法理解,可他/她永遠是那么得有魅力,那么獨特!
孩時的無知、叛逆,成人的慎重、謹慎,讓他和她分分合合。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有無法解釋的意會。他們相似的經歷,多了一份默契和個性。但兩個質數終究只有被自己所整除,兩個相鄰的質數中間永遠相隔著一個數,致使永遠無法相遇,很無奈、很遙遠。
時間決定一切。當兩個無法相遇的質數按照平行的軌跡行駛著,分別擁有他們的生活,無論快樂或不快樂,生活一直這么繼續著。隨著中間一數偶爾間的消失,他們會羞澀得詢問對方的境況,好似有找到曾經的模糊感覺??赡欠N相遇總是取決于他人,很是被動。
或許在我們叛逆的青年時代,也有這么一位小男孩引起我們的關注,但注定我們都是兩個無限孤獨的質數,可遠觀不可近焉。當彼此再也沒有任何干系時,走著不一樣的道路。偶爾想起時,問候一聲。質數永遠都是質數~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4
曾經看過復旦大學副教授陳果的一段關于孤獨和寂寞的上課視頻,感覺這位老師講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獨和寂寞。最近她把十年的教學心得整理出書,用哲學的方式告訴你孤獨的自己有多強大!
關于《朋友是“無用”的?!愤@個觀點,聽了她的講解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朋友不是為了“利用”,不是為了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宣泄渠道,不是為了索取安慰,不是為了陪襯自己的優越,不是為了多一個“幫手”或“同謀”......而是為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為了與之分享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美好,為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為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
孤獨和寂寞是兩回事,孤獨的人無論在什么環境下都可以做到獨處,她的內心是平靜和充實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極力要擺脫一個人的孤單,社交是廉價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寂寞的人想要通過社交尋求心靈的慰藉。同時,社交是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價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歡茶道,不是為了在那擺譜,是因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種圓融,一種道。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5
在數學中,所謂的質數是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的數字,質數簡單清爽卻不那么普通,或許正因為如此,保羅·喬爾達諾才想到賦予它們情感內涵。在《質數的孤獨》一書中,這位意大利小說家將男女主角馬蒂亞和愛麗絲比喻為兩個相鄰卻永不能見面的“孿生質數”,它們被前后兩個數字擁擠著,彼此卻難以靠近,顯得“多疑而孤獨”。
這是一篇關于靈魂之疏離的小說,同樣,也是一篇敘寫生命之悖謬的小說。與其說喬爾達諾將孤獨的特性賦予小說主人公,毋寧說是他在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開兩個非常態的靈魂,將其中關于青春的殘酷真實展示給讀者看。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小說主人公馬蒂亞和愛麗絲顯然都在童年期經受了創傷,而這創傷伴隨他們度過青春期,沉淀為生命的一部分。之于馬蒂亞,是因為一次不負責地聚會,年幼的他為了貪玩永遠地弄丟了自己的孿生妹妹;之于愛麗絲,則是由于被迫學習滑雪不慎摔斷了腿,終生需要與殘疾廝守度過。這過往的可怕經歷折磨著兩個人的成長歲月,長大也是迷失在自己的孤獨里。外在的傷口愈合后,愛麗絲變得自卑而馬蒂亞變得自閉,就好像喬爾達諾所描述的:“馬蒂亞拒絕這個世界,而愛麗絲卻感覺被這個世界拒絕。”
某一天,這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因為生命的烙印而認出彼此。這種相認是必然的,就好像質數在合數中間總是那么卓爾不群。然而,伴隨相認的必然性的,是隨之而來的悲劇的必然性———喬爾達諾深刻地洞悉到,兩個人外在表現上的相似難以掩蓋的是他們本質上的'不同:盡管兩人被彼此深深吸引并珍視彼此,卻難以有圓滿而俗套的大團圓結局。在故事后半段中,幾乎是毫無懸念地出現愛麗絲嫁人又拋棄婚姻,以及馬蒂亞不顧一切歸國尋找愛麗絲,卻又再次頭也不回地離開的情節。殘酷的命運早已注定:橫亙在兩人之間的是本質上的疏遠,當質數和合數的差異被排除出去的時候,質數本身不可避免地回復到孤單個體的現實,沒有能力容納下任何異己的事物。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6
“質數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數的無窮數列中,它們處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它所有數字一樣,被前后兩個數字擠著,但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卻比其它數字更遠一步。它們是多疑而又孤獨的數字?!?/p>
“在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加特別的成員,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它們是離得很近的一對質數,幾乎彼此相鄰。在它們之間只有一個偶數,阻隔了它們真正的親密接觸。假如你有耐心數下去,就會發現這樣的孿生質數會越來越難遇到,越來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獨的質數,它們迷失在那個純粹由數字組成的寂靜而又富于節奏的.空間中。孤獨注定是它們真正的宿命?!?/p>
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最特別的便是它的頁碼。頁碼是從二開始的一個個質數?;蛟S是在詮釋題目的意義。但同時也是在舉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對對孿生質數的親近與遙遠。一個個世人眼中獨特的數字在這些頁碼上變成了最正常、最和諧的存在。
書中的馬蒂亞和愛麗絲正像這樣的兩個質數,他們是少數的、異常的、孤獨的。上天讓他們幸運地遇到了彼此。他們生命的殘缺似乎有了慰藉。但他們的命運無法改變。他們中間永遠有一個不可抹去的偶數,似一條鴻溝天塹,阻礙著兩個殘缺的靈魂相互結合。是偶然?是命運?或許是必然吧。也許從馬蒂亞決定將癡傻的妹妹拋下的那一刻起,從愛麗絲決定逃掉那天的滑雪訓練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他們起初的事故便是由于所處的環境造成的。而當悲劇發生后,環境沒有包容他們,相反地,環境將這兩個異類緊密地隔離起來、排斥出去。這才是悲劇的根源。誠然人們欣賞生物的多樣性,但對于自己種族中的異類為何那樣的刻?。克麄兪潜幻芊庠跍啙嵋后w中的兩塊固體,不知如何掙扎,終于慢慢沉入深淵,在表面結痂,將自己封閉。
然而,他們的日子還會繼續下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7
“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火車。”我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吧,這樣孤獨,而這種孤獨是永遠無法消除的,就如水一般,悠長不斷,你越用手碰它,它就會越伴隨著你。就如李煜對于寂寞與愁的感慨一般“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p>
而這本百年孤獨中描寫的是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的拉丁美洲,那時的孤獨是殘忍的,悲痛的。那時的拉丁美洲一直在徘徊,從未前進過,就好像清朝時閉關鎖國的中國,孤獨得好像世界只剩下自己,自己就是一個世界。而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正是他們自身的孤獨造成的。
“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瘪R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卻有著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同時,他意識到馬貢多陷落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這樣是無法讓他人了解的獨一無二的馬貢多文明的。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讓馬貢多貫通外界??上У氖牵麉s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他未開辟出的馬貢多的文明,一顆還未升起就已糜落的星星。而之后的幾代人,缺少像他一樣的膽識與勇氣的人,他們之間幾乎沒有感情溝通,都陷入了個人的孤獨與苦悶,他們有著生理上的欲望,對權利的渴望,對求知的渴望,對暴力的崇尚,他們同時又拒絕著身邊每一朵晶瑩美麗的花朵,拒絕遠方傳來的呼喚,拒絕遙遠世界投射出的光芒。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走出小鎮的孤獨不同,思特里克蘭德的孤獨是極少人能了解他畫中的意思的一種找不到知己的落寞,他們的孤獨是自閉,他們一個人猜忌,從未放過自己;一個人做事,從未與人交流;一個人發呆,從未想過創新。他們想要沖破孤獨,卻無能為力。他們的孤獨,是不理解,不了解,不團結。
有句話是說情到濃時淺亦深,情意最濃的時候,一個淺淺的印記,便可刻苦銘心。那么我想對于他們來說,孤即無窮荊便棄,孤獨到無人時,一簇荊棘,便讓他們丟盔棄甲。鐘擺能讓任何東西飛起來,卻無法使自己騰空。他們,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擅長的,但是,他們各自朝著自己一律的方向走去,也不會同他人的道路同到一起,將馬貢多的文明騰到世界,讓世界看看。
想必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張出了一條豬尾巴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就是對他們這種不創新,不走出自身建造起的小黑屋行為的諷刺與懲罰。倘若將豬尾巴代指他們的不團結,那么,螞蟻就是那種能讓他們走出黑屋的曙光,一把利刃無比的刀。
山本耀司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當閉關鎖國的清朝遭受到了外界劇烈的撞擊,八國聯軍強烈的侵犯,清朝這才打碎了自身為自身建造的“大清王朝富可敵世”的臆象,從“繭蛹”中走出,才意識到外界的經濟已有經濟革命,中國并不強,中國還有一大段路要趕。同樣,這個家族的滅亡也應當讓更多人,讓世界知道,既然孤獨不可避免,那么我們就要理解這種孤獨,無從止歇地從滿地荊棘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路。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文中的家族由于蕾蓓卡的到來,紛紛患上了失眠癥。猶記得,蕾蓓卡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能咬著自己的手指,她多么孤獨呀,掛上黑幕的天空下僅剩她一人醒著,熬著漫漫長夜。這也是在啟示我們,被遺忘的歷史,它,也很孤獨啊,我們不應該忘記它,拋棄它,而是,將它從孤獨的泥沼拉出,攜它一起,奔向未來。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質數的孤獨讀后感 篇8
再次閱讀安東尼。斯托爾的《孤獨》,當我讀到第十二章渴望并追求完整,我想到了”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綜合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有關中年問題,榮格早就關注了,榮格這個著名的心理醫生,他本人也經歷了中年困擾,只不過,他在經歷困擾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夢境與幻覺一一記錄下來,甚至危險的警報也不落下,最終成就了他。
偉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不是偉人不會遇到問題,而是他們遇到問題能堅強地化解問題,并升華為理論知識,促使自己走出困境,并成就了自己。
據榮格的自我分析,年輕人的主要任務就是脫離原生家庭,在這個世界上站穩腳跟,并組建自己的家庭;而中年人的任務則是發現自我并表達自我的獨特性。在接觸的成人案例中,特別是處于中年階段的案例中,有不少案例就是找不到當下自己的個性,迷失了自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按照榮格的觀點,當一個人承認內心有一股屬于自己的心理動力時,他的個性本質才能體現出來。人到中年之所以會患上神經癥,就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一直欺騙自己,而且已經遠遠偏離了大自然要他們走的道路。仔細聆聽心靈的內在之聲——這種聲音出現在夢境、幻想以及潛意識的衍生狀態里——迷失的靈魂就會像榮格那樣,重新發現正確的道路。
身邊出現中年危機的朋友總是會念叨他信仰缺失,可連他自己都說不出何為信仰,信仰為何會缺失,如何重新定義信仰,正如榮格所要求病人必須具備的態度或“定式”的確具有某種宗教性質,不過并不需要病人一定得去信仰某個“神”或遵循某種公認的教義。
信仰是虛無縹緲的,還不如在生活中找到能讓自己比較能舒服去相處的事情來說服自己去接納更實在。榮格曾說過:在我所有已進入“人生后半段的”病人(35歲以上的病人)中,每個人最后的問題幾乎都是尋找人生的宗教觀……當然,這和任何一種教義或教會無關。
弗洛伊德說這是一種內在的客觀力量,其中包含了自我的`核心,也包含了非自我的東西,人在罹患疾病時就會與這種力量變得疏離。
事實上,那些中年危機的人會覺得信仰缺失,正是源于直覺的非宗教構想,而這種直覺會使具有宗教信仰人信仰自己內在的上帝。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些人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藥物,不相信醫生,只相信自己內心篤定的判斷,因而,要幫助這些人走出危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www.alwaycall.com
“中年危機”所呈現出來的癥狀其實與抑郁癥是有所區別的。他們最大的臨床癥狀是苦于人生無意義、無目標。
按榮格治療的案例來分析,理性的治療方法對這種病情根本無效,正?;瘜λ麄兌院翢o意義。榮格提出了這條自我發展的道路為“個性化過程”,也就是追求“完整性”或“整合”——一種將意識和潛意識中不同的精神元素融合成一個全新整體的狀態,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與世界保持著一定距離的超然意識,更通俗地理解就是病人自己內在精神世界的態度要轉變。
按榮格的治療方法,心理咨詢師在做輔導時,可以輔助于“積極想象”,引導來訪者記錄下出現在大腦里的各種幻想,重新發現自己被隱藏起來的那部分,并能順利描述自己當下正在進行的心理歷程,還可以輔以敘事療法記錄自己的心理歷程,引導來訪者去感知自己的內心,真實地去面對自己的內心,找到他早年給他的人生帶來熱情和意義的追求或是興趣,也許就能引導他重新發現那些被自己忽略的層面,或許會再度投入音樂或是其他領域,或者重拾某些曾使他著迷但迫于生活壓力而放棄的文化或知識追求。只有來訪者接納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自己想要它們成為的樣子,來訪者才能想出一種合適的態度來對待它們。
記得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關于這部分的內容我讀得一頭霧水,今天再次閱讀,感覺能與作者共鳴,也能理解其中所敘述的含義,并能融入自己的工作進行理解,這于我來說,是進步,也是成長。現在也非常明白一遍又一遍讀同一本書的重要性和意義。希望第三遍再看這部分,我會有新的想法和體會。
-
我們精彩推薦質數的孤獨讀后感專題,靜候訪問專題:質數的孤獨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