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發布時間:2025-05-07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實用5篇)。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1
青藏鐵路建設的社會經濟意義?
①加快西部開發,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
②有利于民族團結,維持我國西部邊疆的政治和社會穩定。
③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④有利于鞏固國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國交通網。
四種進藏鐵路線(青藏鐵路、滇藏鐵路、川藏鐵路、甘藏鐵路)預選方案中,為什么選擇青藏鐵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
②線路最短,總投資最小;
③克服凍土技術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2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臺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游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占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3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4
一、陸地和海洋
1、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陸地。地表海陸分布是不均勻的,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積都大于陸地的面積)。
2、陸地和海洋的類型:(陰影為陸地)
A是大陸,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
B是半島,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C是島嶼,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D是大洋
E是海峽
F是海灣
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歐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過的大陸是: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
跨經度多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大、海水深、島嶼多,跨東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狀、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蓋,海水淺,位于北半球,跨經度360°。
5、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洲的界線:巴拿馬運河。
南半球北半球東半球西半球
二、地形
1、五種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坦蕩,海拔較高,邊緣陡峻;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嶇,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溝谷深;長的山脈:安第斯山,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兩大山脈帶: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丘陵:地面崎嶇,海拔較低,相對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較小;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且較平坦,大盆地:剛果盆地。
2、七大洲的地形特點
亞洲: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海拔較高,相對高度大。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海拔低;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西部山地、東部中部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南極洲:冰雪覆蓋,平均海拔高
3、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坡度平緩的是大陸架,陡的是大陸坡,深的是海溝,面積大的是海盆,年輕的是海嶺。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5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臺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范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
實習報告網(sxw9.com)小編精心推薦:
- 七年級上學期?|?七年級下冊知識點?|?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理七年級教案?|?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高,1月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低,1月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廣的語言。
語言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③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多的宗教。
④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⑤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附: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大,跨緯度廣,東西距離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
推薦閱讀:
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精選十三篇)
初二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整理歸納(收藏7篇)
七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本八篇)
七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匯集七篇)
最新七年級上冊生物重點知識點總結(實用4篇)
-
需要更多的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網內容,請訪問至:七年級上學期地理重要知識點歸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