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5-03-07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熱門10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不妨將其寫成10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類書籍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1

在讀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之前,我對愛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那種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在一個浪漫的黃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條鋪滿楓樹的幽靜的羊腸小道上,發生一次浪漫而傳奇的邂逅,并從此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當然,在此期間,男主角會面臨情敵的競爭,女主角會面臨男友背叛的危險,當然,雖然過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結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將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般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愛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從此長相廝守,白頭偕老,兒孫滿堂,死而無憾。最后,故事完結。

至于愛的藝術和愛所需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則是呲之以鼻,對于婚后所謂的“三年之癢”更使不屑一顧,因為我認為那是失敗者的婚姻,那是一場失敗的婚姻,畢竟,在我的認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鮮的,我本來認為兩個真心相愛的人結合在一起,即使是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魚白菜送飯,他們依然是開心幸福的。至于網上教授的讓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貼士,我更是不會相信,因為我覺得每天早上能見到自己心愛的人一面就已經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小浪漫,有時我甚至會有如此念頭:那男的做那么多的無聊的事去討好他們的妻子,他們是不是做了一些對不起她們的事而感覺良心上過意不去,想要做這些欲蓋彌彰的事,從心里上尋求安慰。

但當我讀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后,我才真正發現我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因為我太天真,太無知,以至于把愛看的太膚淺,太簡單,太理想化了。

因為我們人類無法避免孤獨,而想要驅逐我們心中孤獨感的辦法一個是與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二則是去愛。所以說,愛,是我們內心對感情的需求,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對此產生很深的誤解,他們認為:愛情是弱者的感情。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愛情并不是單單強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種感情,它是蕓蕓眾生均需要的一種感情寄托,就如同我們均需要親情與友情,他們是塑造我們健康積極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動力與基礎,沒有了愛情,我們的內心將會出現空虛與失落,我們的內心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愛情是我們人生的潤滑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調味劑,愛情是我們人生的萃取劑,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真諦,讓我們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讓我們真正無悔此生。正如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曾經說過:“我們的人生需要兩樣東西,一個是面包,一個是愛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于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無可否認的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獲得越來越高的物質享受的的同時,人們所追求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高,在自身及周圍好友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心理追求的情況下,他們甘愿放棄他們追求的愛情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面對這些“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單車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嘆的花季少女,我們怎能不感嘆經濟發展導致了愛的.潰散,雖然我們將如今社會出現的這種以愛情換金錢的行為歸咎于經濟的的高速發展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我們無法否認它的消極的一面。

擔當我們深思一層,我們又會發現我們的這個觀點是如此幼稚,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必然的結果,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們不去贊嘆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于他,我們是何其怪哉?細細想來,如今這種愛的潰散實際上應歸咎于我們的思想層面上的建設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人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層面上,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所以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里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這些品質要求正是在如今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無可否認的是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于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但正因這些品質難以培養,方顯其難能可貴。

當我們獲得了這些優秀的品質后,我們還必須明確堅守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畢竟愛情的最終結果是組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家庭,我們首先要承擔作為丈夫、妻子的責任,然后就是要承擔作為父母的責任,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責任,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當你尚沒有對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有思想準備之前就開展愛情,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你的愛情過早夭折。

可以說,愛是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愛情需要的自律、專注、耐心需要我們對愛情的專一,面對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我們要堅守本心,雖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當我們擁有了另一半,或正在發展另一半,我們可以與他們交朋友,但決不能開展超越友情的行為,面對如今頻繁出現的婚外出軌行為,我們應該進行深入反省,對于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不難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遺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優秀品質,面對這些情況的出現,我們更是看出這些品質的難能可貴與必要,對于這些品質的培養,我們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并且始終堅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真正愛情!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愛情的出現是人類發展的見證與必然,面對愛情,我們將如何取舍,這可以說是一個千古難題,即使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智者亦無法準確給出一個精確的,一切均應取決于自己,實際上,只要心中擁有對愛情的執著,你必將看破虛妄,收獲屬于你的真正美好的愛情。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2

在閱讀了《錢夢龍與導讀藝術》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對語文教學和導讀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錢夢龍先生作為一位杰出的語文教育家,他的導讀理念和方法不僅具有獨特的魅力,而且在實際教學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首先,我被錢夢龍先生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和執著所感動。他深入研究語文教學理論,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將導讀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提出的“三主四式”導讀法,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以及“自讀、教讀、練習、復讀”四種基本課式,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其次,我深刻認識到導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導讀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手段。錢夢龍先生通過巧妙的設問、適時的點撥、生動的講解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究,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我也對錢夢龍先生的教育觀念和人格魅力深感敬佩。他強調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學生,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楷模。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使我更加堅定了從事教育事業的決心。

總的來說,《錢夢龍與導讀藝術》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導讀藝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將以錢夢龍先生為榜樣,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導讀能力,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3

《藝術概論》是一門深奧而又引人入勝的課程,它不僅僅是對藝術的定義和分類的簡單敘述,更是對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深入探討。在這門課中,我逐漸理解了藝術的本質、其內在的規律以及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這讓我對藝術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

課程中提到藝術的基本性質,讓我體會到藝術并非單純的表現形式,而是思想、情感、文化與社會的綜合體現。藝術家的創作往往是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與反思,而這種感知與反思又是受時代、環境、個人經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便不再將藝術視為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其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思考。

同時,藝術活動系統的分析也讓我對藝術的創作和鑒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創作者的靈感產生,到作品的創作過程,再到作品被觀眾接受與理解,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復雜的交互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的功能被不斷發揮,不論是作為一種文化表達,還是給予人們精神上的'享受,藝術的力量無處不在。

特別是在學習了藝術種類的特點后,我對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例如,音樂與舞蹈的結合、繪畫與文學的交融,這些都顯示了藝術的多樣性與其相互影響的可能性。我開始意識到,藝術是一個開放而流動的領域,彼此之間并不孤立,而是不斷吸收和融合。

更重要的是,藝術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它還可以指導實踐。通過對藝術規律的理解,我在創作和鑒賞藝術作品時,變得更加自信。當我在創作時,能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構圖的安排;在欣賞他人的作品時,能以更專業的視角去分析與解讀。這種能力的提升讓我對藝術的熱愛愈加堅定。

總的來說,《藝術概論》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使我在紛繁復雜的藝術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在未來的學習與創作中,我將繼續探索藝術的奧秘,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希望能在豐富多彩的藝術海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靈感與創造力。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4

人們可以生產出超越自身生活所需的產品,通過對剩余生產物的支配,就形成了階級,社會也就逐漸分化。

人類的想象力一直是通過藝術來加以表現的。

宗教、藝術、科學,本來就是同源異形的,它們都是人類在探求這種神秘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分支。

藝術展示已經擺脫美術館模式,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各種不合時宜的場所,藝術被稀薄化了,也得到了升華。

席卷當今世界的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知識,也是從中世紀的魔術中派生出來的,可以說,那些合乎人類目的的,讓人容易明白的技術,應該就是從魔術中被分離并特殊化了的那一部分。至于那些難以解釋的領域,仍然屬于魔術及藝術所管轄的'混沌世界。

這數十萬年來,人類一直在玩著這個遺傳因子的送信游戲,有時候會出現信息傳遞錯誤的情況,但是如果接收的錯誤信息正好可以適應當時的環境,那么錯誤信息也就成了正確信息,也也許就是所謂的進化吧。生命本來就是機會主義的產物。

所謂藝術家,都是指那些闖入人跡未至的領域,并在其中創造出屬于那個時代的精神和審美意識的人,極端地說,就是創造出價值的人。

所謂藝術,其實就是技術,是為了將肉眼所不可見的精神物質化的技術。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5

《錢夢龍與導讀藝術》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于教育與教學藝術的深刻啟迪。它不僅讓我對錢夢龍先生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為我指明了在教育道路上應如何前行。

錢夢龍先生,作為一位杰出的語文教育家,他的導讀藝術可謂獨樹一幟。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這種導讀藝術,既體現了教育的本質,也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錢夢龍先生的導讀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育哲學。他通過精心設計的.導讀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讓他們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此外,錢夢龍先生還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他認為,閱讀是獲取知識、提高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他在導讀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還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他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內涵,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的關懷。

讀完這本書,我深感自己在教育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錢夢龍先生的導讀藝術,不僅給我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經驗,也為我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我將以他為榜樣,不斷探索和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錢夢龍與導讀藝術》這本書,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閱讀和學習的書籍。它讓我更加堅信,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教育、去引導,就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社會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6

生活的藝術關于生活的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際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藝術》探討生命、心靈的價值,并抒發林語堂個人對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觀感,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論及周遭,乃至整個社會。全書雖被分為十四章,但在重要觀點上前后呼應,各章雖有一既定的討論主題,但往往將內容向外擴展,并無絕對的限制,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閑隨興的生活態度。作者在本書《自序》中說:“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庇终f:“一切取舍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笔堑?,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藝術》也好,《吾國與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鮮明的“林語堂風格”。

因而,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的讀者,自然對林語堂的著作評價極高。例如,有人認為《吾國與吾民》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于中國的著作”。但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不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說人生境界還沒有達到林語堂那種高度的讀者(如某些大學生),肯定會對林語堂的著作不以為然。林語堂在《自序》還說:“我也想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而不僅僅以中國人的立場說話為滿足,我不想僅僅替古人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現代腦筋里的東西表現出來。”

實際上,林語堂寫《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的時候,不僅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更多的是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說話。這從前面的《編創花絮》部分介紹的成書背景就可推測到這一點。林語堂創作的讀者意識很強,他在《自序》中說:“我頗想用柏拉圖的對話方式寫這本書。把偶然想到的話說出來,把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安插進去,這將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墒遣恢裁淳壒?,我并不如此做?;蛘呤且蛭铱峙逻@種文體現在不很流行,沒有人喜歡讀,而一個作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蔽覀兺耆梢哉f,《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然而,我們很難有充足的理由說,它們也是寫給中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蛟S,我們真應該細味一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7

這頭牛并不平凡,它不甘像父親那樣情愿過著任勞任怨、服從主人的日子,它尚未到戴鼻環的年紀,也不想想哥哥一樣,成天被挨打,它多么想改變命運,看向遠方,自由自在的活著。也許當一頭牛并不需要勤勞苦干,也許越過高高的牛欄,越過大草垛,越過一片片莊稼地,就可以看見一棵樹,那棵樹并不孤獨,這么多年,終于有一頭??梢钥匆娝犚娝穆曇裟鞘且活^懂藝術的'牛。

面對命令,面對威風八面的鞭子,為何一定要服從?父親很樂觀的面對生活,但命運真的就是現實?不,它可以改變。不要痛苦,不要流淚,請做你自己!請不要踩小草,它才剛剛長大,請不要摘花,它受不住疼痛,也請你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請傾聽萬物的心靈,這世界上擁有奇跡!這頭牛并不平凡,它是從天上下凡來到人間的牛!懂藝術的牛!它幫你吹散煩惱,帶來快樂。月亮升起,太陽總有再來的時候,黑暗降臨,黎明總有升起的時候。

我十分推薦這本書,讓你從無中看出有,從虛中看出實,從弱小變堅強,從失敗變成功,從一小朵幼苗變成參天大樹,這《懂藝術的?!方o予你力量!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8

自從看了《斷舍離》與《佐藤可和士的超級整理術》之后,我深感整理就是一門藝術。我們自小就被教導要從生活中獲取什么,成長更傾向追求所謂的得到,不懂得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斷舍離,不懂得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這就導致無法抓住生活真諦的窘境。

整理就是重新設計的'過程。在設計界中比較流行的極簡主義,同樣也適用于“整理”這門藝術。極簡主義,先是清除一切無關緊要的事物,直到只能留下最重要且是最合適的東西。整理的第一步,就是斷舍離。不要的東西果斷扔掉,不要想著留著以后有用。如果不舍棄現在無用的東西,哪能為現在有用的東西騰出位置?

在《整理的藝術》這本書中,作者小山龍介提到他在生活與工作中運用到的一些整理技巧,這些整理小技巧歸根究底就是及時性的重新設計。及時性的重新設計,就是整理的第二步。例如,紙質資料工作完成后要電子備份,掃描或拍照及時保存,這就是將紙質文件轉化成電子文件形式。每看完一本書后,寫書評或博客等等,就是將知識重新設計成自己的思維語言。給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重新設計做個目錄,看著目錄我們也許更容易獲得些靈感。

整理的藝術就是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生活要么在秩序明了的個人系統化下前進,要么在不經整理的亂麻中頹唐迷茫。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9

愛是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個人都說不太清楚。一方面我們覺得愛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對愛的渴望、追求,以及喪失愛或愛而不得的痛苦幾乎貫穿了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沒人告訴我們如何愛,才能通往幸福。于是,很多人就沉浸在那些影視劇中的愛情故事和愛情歌曲中,或陶醉向往,或唏噓淚下。估計這就是很多人所受的“愛的教育”。

但,如果你期望對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入的反思,或者你對愛有些疑慮或困惑,費洛姆的《愛的藝術》或許對你會有啟迪。費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學家,他的這本1956年出版的書,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有亮點閃耀。

書并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冊子。

書的開篇,作者就指出,我們關于愛的理解,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認為愛情的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很多。例如,拿破侖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如此,男人會努力獲取財富、名利和地位,女人則通過美顏和裝扮,讓自己保持魅力。然而,我們依然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愛情和婚姻上非常失敗,很多漂亮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幸福。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所以有很多雞湯文就告誡大家,要拼命地爭取成功,把自己打造得優秀,愛情就自然而來。誠然,優秀的人,被愛上的初始幾率會大很多,但這份愛到底能多長久?這世界上,總有更優秀的人出現,那么會怎樣呢?如果做不到那個最優秀的人,是不是就不配去愛,不值得被愛?

誤區二,愛的問題是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我們認為我們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沒有遇到對的人。有網紅名人告訴我們:“當你遇到了對的人,你就會發現,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在這個對的人的眼里,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會被無條件地寵愛?!编?,聽起來無比正確,尤其是,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不開心,有什么不如意,指責對方是那個錯誤的人,比自省自己,努力溝通和改善,可要容易得多。但問題是到哪里去找那個對的人?為什么有人婚了又婚,依然沒有找到對的人?

誤區三,一見鐘情才是真愛

一見鐘情,驚鴻一瞥,確實極具魅惑,令人心曠神怡。但有多少人體驗過一見鐘情?有多少一見鐘情之后,能修成正果,成為持久的愛戀?作者指出,這些產生于剎那間的強烈感覺,是不真實的,盲目的,是一種服務于繁衍需要的本能。所以,注定是不會長久的。但一見鐘情確實有可能是個好的開始,關鍵是能否把“一見鐘情”轉變為“持久的愛”。

誤區四,愛很簡單,很容易。

很多人都覺得愛很簡單。作者卻說,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所以愛絕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情,是需要付出很多學習和努力才能獲得的能力。

此處,大家可以停下來,想一想,在你的愛情觀中,是否有以上類似的看法?你有沒有躺著中槍呢?

在引發讀者的一番思考之后,作者闡述了他的愛情理論。

之一,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人,作為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最大的需要是就是克服自我的孤獨感。愛情是人類的眾多克服孤獨感的方式之一。之二,愛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是力量的最高體現,通過給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因而快樂。給不是犧牲,是體現了生命力。此外,愛的其它特質有: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它們是相互依賴的。親密關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彼此不了解,不尊重,缺乏關心等造成的。其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愛讓我們克服了私我,拓展了我們對他人對世界的關心。

所以,愛情的本質是克服人的孤寂,實現人與人的結合。同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更加豐富。

在闡述愛情理論的同時,作者還非常詳細地討論愛的各種形式。如,母愛,父愛,博愛,性愛,自愛,神愛等。

如果小孩子缺乏恰當的母愛或父愛,當他們成年后,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他們會把對父母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投射到“所愛者”身上。所以,親密關系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小時候,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所以,作者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愛情是那些具有創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種能力。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倍墒斓膼凼牵骸拔倚枰?,因為我愛你。”

不僅于此,作者還認為,是所處時代的社會結構對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導致了人性的異化(物質化),也導致了愛情在當時的西方社會,正面臨衰亡。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表現。

在書的最后,作者談論愛的實踐時,著重談論了信仰的力量。他認為愛是一種信仰,要把相信自己的愛情,并相信這種愛情能喚起別人的愛,以及相信這種愛的可靠性,看作是愛情的基本條件。

作者認為,愛情的存在只有一種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系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你還相信愛情嗎?去讀讀這本書吧。相信愛情,選擇去愛,真正的幸福才會到來。

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篇10

《藝術概論》是以人類社會的一切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闡明其性質、特征及基本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具體地講,它涉及藝術的發生發展、藝術家、藝術作品、創作過程、藝術風格、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藝術市場等。它是藝術理論家從一定的立場出發,在一定的藝術理論指導下,對諸如藝術本質、藝術現象、藝術創作、藝術批評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結晶。其目的是指導藝術家的藝術實踐和促進藝術的良性演進。

《藝術概論》屬于藝術學的范疇。所謂藝術學是指有系統性地研究關于藝術的各種問題的.科學。其主要內容包括:藝術概論、藝術史、藝術批評三方面。它是近世新興的一門學科?!端囆g概論》既是一門具有系統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藝術理論課程,又是準備踏入神圣藝術殿堂的人和高等學校藝術專業學生的一門共同的藝術基礎理論的必修課。 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受益匪淺

藝術概論是以各門藝術的普遍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具體地說,藝術理論要綜合地研究、考察人類社會的一切藝術現象,探索和揭示各種藝術現象共有的普遍規律,主要是研究各種藝術現象的共性問題,藝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疇問題。這里需要明確兩點:一是藝術理論與藝術史、藝術批評的關系;二是藝術理論與部門藝術理論的關系。

為了您方便瀏覽更多的與藝術相伴讀后感網內容,請訪問與藝術相伴讀后感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