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發布時間:2024-12-31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精選六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篇1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寫的書,是斯坦利·庫布呂克拍的電影,其實這個構想基本是兩人共同完成的。你知道這兩個人的分量么?我簡單說一下,關于阿瑟·克拉克,有句話是這么說的:阿瑟·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說家。關于斯坦利·庫布里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在電影神殿的最高處,在上帝的下面,坐著斯坦利·庫布里克。

如果你看過電影,相信你已經感受到了,這兩個人合作的東西,能凌駕于一切之上。無論有多少人重復地說過這部作品的偉大以及不可超越,我們在每次讀完之后依然會發自肺腑地再說一遍,這是一部偉大的、不可超越的作品。在它面前,所有的一切黯然失色,這里的一切,包括你以人類目前的智力所能認識到的一切,包括楊樹柳樹,包括教皇總統,也包括地球太陽,甚至是你所了解的整個宇宙。

這是1968年問世的作品,他們從很早就開始籌劃了。他們有了這個想法的時候,愛因斯坦剛剛死去不到十年,那離現代科技的軸心時代很近。他們大概是習慣了那個年代的感覺,所以,沒有料到像是愛因斯坦這種人物一百年里只可能出一個的,所以,他們按照當時的進度預測了一下,2001年,人類將在太空漫游。

這正如他們也沒有意識到,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包括他們兩個人,也都是這樣的,“一百年間,人不兩見”。所以,人類無法跟得上他們的腳步,就好比愛因斯坦在世時沒幾個人能聽得懂相對論一樣,克拉克和庫布里克死去多年,也沒人能像他們預想的那樣在太空漫游。我從書的后勒口摘了這么幾句話,簡單表達一下它的現實意義。

1968年,“阿波羅8號“航天員在全體看過《2001:太空漫游》后,才出發前往月球。

1970年,“阿波羅13號”遭遇意外,向任務中心報告的第一句話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睅缀鹾捅緯砸荒R粯?。

1971年,美國宇航局送給克拉克一個登月艙著陸地點模型,并銘文寫道:“阿波羅15號全體成員,感謝您對太空的想象力。”

1977年,“旅行者號”探測器應用了本書中所預言的技術,并于2013年9月13日代表全人類首次成功飛出太陽系。

1981年,“旅行者號”探測器傳回第一批土衛八圖片,其景象與本書中所描述的竟然完全一致。

其中,最后一條的牛逼程度,你不看看書,你無法體會。我已被此震撼至死!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篇2

這本書,讀了兩遍。

一遍是拿到書后,有點迫不及待地想要讀完,由于太迫切了,感覺有些地方讀得太快,而且又是晚上,有點困,感覺讀得不夠細致。

所以,讀完一遍以后,又用較慢的速度,讀了一遍。阿瑟的描寫,是應該用慢速體會的,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太空的瑰麗神秘,如在眼前。

書中最觸動我的,是兩處。

一處是哈兒在“臨終”前發出的聲音,一個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而且這種意識對人類帶來危險后,被毀滅如同宿命(說來也不算是被徹底毀滅,因為另外的介紹說后來被修復),那一大串看上去很零亂的話語,是哈兒被灌輸的智慧,如同一個孩子在早期學習歷程中的記憶,然后,歸于虛無。

另外一處,是鮑曼穿越星門,變成了星童。嬰兒,意味著新生,也是生命形式轉換過程中的橋接,這個寓意自然好懂,只是,感覺上仍然震撼。

劉慈欣曾經說,他在讀過《2001太空漫游》后仰望星空,深覺震撼,我也有類似的感覺,當然,讀《三體》時也是這樣。人,無知有無知的快樂,有知,有有知的痛苦和快樂,而我仍然渴求后者,我知道生命如此短暫,但又總覺得,如此設定恰是最好,如果生命沒有盡頭,時間可以任意揮霍,很多事情反而不會再覺得美好。生活于塵世之中,每天面對瑣屑的煩惱,然而這也仍然是體會生命的過程,每個人都有獨到體驗。人莫不有生,莫不有死,然而在生與死之間的這個歷程,如此多樣。也許可以說,這是另一重震撼,只是因為,人們大多習以為常,所以不覺得有什么,人們即使偶爾仰望星空,也還是專注于塵世。sXw9.cOM

在我有生之前,普通人也可以自由地到太空漫游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但這并不是多么重要,因為在意像中,已經游過了,即使沒有身臨其境,也已經明白那種感覺,明白到不管是星空還是塵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活著、不斷創造,是最佳的選擇。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篇3

之前看完寶樹的《時間之墟》,對于現實世界的時間循環現象做了一個可能的推斷——循環時空下的生命體其實只是宇宙高維文明為了研究宇宙文明演進而復制的意識,也就是說人類本體已經消亡,但是其意識卻被外星文明保存下來放進培養皿中(相當于人類社會的電腦)繼續培養。當時困惑我的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意識體究竟還能否稱之為生命?因為對于意識體而言,他們是真切活著的,只是軀殼與人類或者任何一種已知的生物不一樣而已。

最近看了阿瑟·拉克爾的《2001太空漫游》,里面關于宇宙文明進化的概念設計非常有意思,雖然可能還局限于三位空間內。在拉克爾架構的世界里,高級智慧生物為了尋求永生,開始嘗試各種實驗,“嘗試在空間本身結構里儲存知識,將思想永恒地儲存在凝凍的光之點陣中”,從血肉軀體進化到機械軀體再到最后的輻射能生物,最終擺脫物質束縛。這種生命形態感覺非常近似于《時間之墟》中被復制的意識體,區別可能僅僅在于是否被高維生命控制。

從生命形態這一層上進一步延伸,忽然有了一個感覺有點不找邊際的設想——關于人類魂靈。宇宙生命形態的原初究竟是什么?會不會就是高維生命終極進化后所剝離出的那一層不可捉摸的意識?人類之所以能擁有智慧是不是僅僅是因為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可以裝載混沌意識體的生命結構?那么魂靈,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層意識吧。人類的死亡以及其他物種的衰亡,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軀殼在時間的流逝中已經不足以抵擋意識能量的侵蝕,最終出現的機器損壞。

《2001太空漫游》里面提到了那個高維生命的存在地,那里的天空猶如南極的.“乳白天空”一樣,讓人完全無法辨別遠近與方向,這也許就是《時間之墟》里所說的那片意識之海吧?混沌的意識體一個又一個的從這里出發,附著在被激活的生命結構里,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演變進化,最終再次擺脫軀殼回歸原初的形態,只不過到最后,混沌消散,智識降臨!

那么,下一站呢?覺醒的魂靈將在哪一個軀殼中迎來新生?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篇4

這個國慶我讀了《宇宙空間里的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比如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是彗星,俗稱?星,它由慧頭和慧尾組成,其中慧頭又由慧核和慧發組成。慧核的直徑有10千米,他周圍寵大的氣團為為慧發,慧發的直徑有幾萬到十幾萬千米。慧尾側更長,可達數億千米。

我還知道太陽為什么能發光發熱這是因為太陽是一顆恒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這個大氣體球都在釋放著大量的光和熱。地球正是因為有了太陽的照耀,才有了溫暖和光明,才有了生命。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有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也為1500萬攝氏度。這是由于太陽素組成,主要成分是氧。太陽內部溫度高、壓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

我還知道了火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科學家稱他為地球的“孿生兄弟?!边@是因為火星和地球火星有許多和地球相似的特征。

用望遠鏡看,你會發現火星簡直就是一個“地球儀?!彼膬杉壥前装椎臉O冠,就像地球上被雪覆蓋的南北極。而且火星也像地球那樣呈一定角度繞太陽公轉。另外,火星上上的一天之比地球上的一天長39分35秒。不同的是,火星是的一年是687天,是地球一年的1.9倍。與地球一樣火星是也有大氣。

宇宙太神奇了,我長大了以后,一定要當個科學家研究火星奧秘,人類以后是否能在火星上居住?請大家相信我,我一定會刻苦研究的!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篇5

我要告訴大家一件神奇的事情,是我在這本書上看到的。世界上第一長河是尼羅河,它全長6670公里,在尼羅河西岸,聳立著三座宏偉的金字塔,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用230多萬塊石頭砌成的,更神奇的是每塊石頭都有2.5噸重。到現在人們還不能準確地指導遠古的人們是如何建造這些金字塔的,地球是不是很神秘呢?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火山的知識,也是我從書上看到的。歷史上最出名的四座活火山分別是維蘇威火山、坦波拉火山、喀拉卡托火山和圣海倫斯火山。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活火山是位于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的昌納羅亞火山和基拉韋厄火山,它們就像聳立在太平洋上的兩座巨塔。世界上最美麗的火山是日本的富士山。書上還介紹了好多好多的火山,我就不一一為大家講述啦。由此便可以看出地球是如此的豐富多彩!

這本書不僅有豐富的知識,還有許多笑話、謎語、名言,讓我在輕松娛樂的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每當我學習不耐煩時,只要想起書上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便仿佛看到了古人的孜孜不倦,我這時也仿佛有了繼續學習下去的力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每當老師家長批評我時,我總會想起這句話,我知道他們全都是為我好,關心我才會這樣對我,所以我也會虛心接受。平常我有了煩惱,只要看了書上的笑話、名人名言,心情便會好很多,這本書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許多宇宙間的奧秘,還學到了許多道理。宇宙中有許多星星比太陽要大得多、亮得多,但是我卻看不到,不是因為它們不夠大不夠亮,而是因為我目光短淺啊。我暗下決心,以后要努力多讀這類有趣的科普書,開擴眼界,增長見識。“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知識,終有一天我要插上知識的翅膀翱翔于太空!

漫游宇宙空間讀后感 篇6

一切關乎物質的東西,都是時間和空間的存在。物質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但一個純粹的,豐富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人類,這一在宇宙變化中衍生進化出的生物,就成為了思維的載體。一個沒有了思想,沒有了意識形態的世界,會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蒼白。況且,那樣的世界,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宇宙的運動,造就了地球,充足的陽光,給予了一切生命開始的養料。生物從海洋匍匐向了陸路,在不斷的適應性進化過程中,出于赤道附近的森林古猿最終被選擇。它們是人類的祖先。迫于生存,它們開始用后肢走路,前肢來拿起樹枝或者石塊來抵御敵害。四肢的分開運用,長時間的進化,慢慢的變化成了手和腳。于是,這樣子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_目前所知的唯一的具有思維能力的高等生物。脫離了宇宙的人類,脫離了宇宙的生命,都是一種空談。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過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圍的其他事物和過程聯系著;每一事物和過程的各個要素和環節也不能漫游宇宙空間讀書筆記 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環節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和過程,任何事物和過程都是普遍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環節或階段;孤立的、不與其它事物和過程相聯系的事物和過程是不存在的。

人類,既然能夠在宇宙中存在,在地球上生存,就應該來研究宇宙的發展歷程,關注其由來和走向。這樣,加之利用我們智慧的高科技產物,主觀的扭轉宇宙的變遷,來更好的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相信,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的深入,拓展的更遠。這樣一個永恒發展的宇宙,正在被我們一點一點的掀起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懷著這種憧憬,一如既往的探索吧。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