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網

導航欄

×

生態實習報告

發布時間:2023-04-28

生態實習報告1500字系列。

古人曾說,力行而后知之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工作中。我們通常會使用到報告,報告最重要的用途是把要傳達的內容告知對方,那要怎么樣才能寫好報告呢?有請閱讀“生態實習報告”相關內容,僅供參考,我們來看看吧!

生態實習報告 篇1

1實習目的

1.1熟悉各種生態條件下的生態系統、植被的類型及其特點、群落的物理結構;

1.2熟悉不同生態系統群落的生物結構(包括組成、關鍵種、優勢種等方面的信息);

1.3實地了解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如生物與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的相互關系);

1.4觀察植物群落演替現象,了解次生演替在外貌、結構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特征;

1.5實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為因素對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擾,探討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模式。

2、實習內容

2.1黃土高原生態實習

2.1.1黃土高原地理特征

黃土高原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受極地干冷氣團影響,寒冷干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66mm,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600~700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400mm降雨量等值線為界,西北部為干旱區,中部為半干旱區,東南部為半濕潤區。

2.1.2植被分布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東部、南部的黃龍山、子午嶺、呂梁山、霍山、渭北塬分布有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針葉林(如油松、白皮松、華北落葉松、樺樹、青桿等)

中部大部分地區(主要位于晉中、陜北、隴東和隴西南部)為半干旱草原帶。其中綏德、米脂、安塞以南地區植物有灌木繡線菊、酸棗、荊條、刺李、鐵桿蒿,再向北,則以沙棘、錦雞兒等耐旱灌木為主。

西北部部分地區地貌逐漸向沙漠演變,以荒漠草原為主。

2.1.3黃土高原自然植被分布特征

黃土高原的自然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特征。史前時期,黃土高原在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發育繁茂的森林,而在黃土高原梁峁和塬面上以草原植被為主。根據土石山區和黃土谷地的面積估算,史前時期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不超過50%。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必須按照植被的自然分布規律,遵循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原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自然植被為森林的區域,恢復森林植被,在草原區域恢復草原植被

2.1.4黃土高原植被保護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鑒于黃土高原植被建設重點的高位黃土坡地,目前尚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穩定人工林草建設的實例及相關營造技術,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現階段應以自然修復為主,輔以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

2.2秦嶺生態實習

2.2.1秦嶺地理特征

秦嶺山坡南緩北陡。南坡長100—130公里,群山毗連,峰巒重疊,河流源遠流長。北坡因是大斷層,山勢陡峭,形成千崖競秀的壁立山峰,總坡長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溫和,窄狹的谷道兩旁稻寂茁壯,田園似綿,山上綠樹成蔭。秦嶺山勢雄偉,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陜西境內嶺脊海拔約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華山主峰海拔為2,400米,太白山主峰為3,767米,高出漢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田河流多為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后,其走向為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2.2.2秦嶺自然特征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鹮和黑鸛。秦嶺現設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2.2.3秦嶺的植被動物

太白山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屬黃河流域的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地帶。因長期的農業開發,現多為次生林秦嶺山區植物區系成分和動物種屬成分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多樣性。野生動物中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品種,鳥類有國家一類保護對象朱鹮和黑鸛。在秦嶺的高山密林里,還藏匿著鬣羚、斑羚、野豬、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數不清的哺乳動物,以及堪稱世上最為豐富的雉雞類族群。

2.2.4秦嶺植被地帶性

秦嶺植被景觀概況植被分布能綜合反映自然地理條件的特征,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平地上表現為水平地帶性,山地上表現為垂直地帶性。秦嶺由于地勢高,造成南北氣候的差異,南北植被景觀也不相同,北坡多暖溫帶類型,南坡則多北亞熱帶常綠闊葉的成分,是我國華北、華中、唐古特及橫斷山脈植物區系的交匯區,

具有多種區系成分并存的豐富多樣性,因而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復雜性的特點。

2.2.5秦嶺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秦嶺以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秦嶺的北面是黃土高原,屬于鈣質土(次生砂質黃土)植被--山麓:溫帶落葉闊葉林--林草混交帶以上是高山草甸,高山荒漠土質.;秦嶺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屬于丘陵地區,海拔在起伏500米左右,植被:常綠闊葉林帶,土壤為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紫色土).,土壤類型垂直分布的垂直變化不大。

2.3群落演替觀察

2.3.1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

2.3.2次生演替

即原來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災、洪水、崖崩、火山爆發,風災、人類活動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發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進入或殘存的根系、種子等重新生長而發生的??烧J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發展途中而出現的。這種逐漸發生的演替系列稱為后成演替系列。

2.3.3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個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面上或原來存在植被,但后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過程:發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發生在森林氣候環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巖→地衣群落→苔蘚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喬木群落;發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發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濕生植物群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4打樣方方法

2.4.1用尺子量取1x1m的樣地,即樣方一,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

2.4.1.1植物樣本的采集與標本制作

喬木灌木植物用高直剪和剪子剪取帶有莖葉的植物樣本,草本植物需要采集帶有根莖葉的樣本,系上標簽(與該物種的登記序號是相對應的)后,盡量將所有的葉子都展開夾在標本紙中,用標本夾蓋好。

2.4.1.2錄物種數、各物種出現的株數以及各物種的詳細情況

喬木植物需記錄植物的名稱高度、胸徑、冠徑、等;灌木植物需記錄名稱、

高度、冠徑、胸徑、枝數等;草本植物需記錄名稱、叢數、高度、胸徑等。

1、邊量取另一個1x1m的樣地,即樣方二,記錄該地出現的植物。重復1中步驟。

2、取1x2m、2x2m、2x4m等樣方。重復以上步驟。樣方大小及打樣方順序

針對不同的群落類型,巢式樣方法起始面積和面積擴大的級數有所不同

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進行了對黃土高原和秦嶺山脈的綜合實習。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觀察植被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地形地貌的變化而呈現的水平及垂直變化。黃土高原海拔大約在1000~20xx米之間,黃土層厚度達100米左右。由于黃土質地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加上森林和草原大多遭到歷代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所以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所以植被分布也就以從森林植被逐漸向草原植被演變。而秦嶺山脈氣候溫和、降雨集中,以北屬于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四川盆地,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在秦嶺植被分布主要以常綠闊葉林帶、溫帶闊葉林帶和高山草甸為主。

通過實習也可以明顯的看出,由于黃土高原在各種外界條件下所表現的土質疏松,植被稀疏而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在侵蝕黃土高原的同時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洪澇災害。所以同水土流失現象作斗爭,不僅成為改變黃土高原面貌的重要的措施,也是智力黃河的一個基本問題。

我們這次的實習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生態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概況

我們于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群。

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筑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

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筑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

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筑與老式建筑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后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盡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淀,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么,除了書香,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著什么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采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游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凈,過路的汽車揚塵和制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占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游戲場,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游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生態實習報告 篇3

實習地點: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范園

實習目的:參觀當地的生態農業模式;

了解無公害蔬菜的種植管理和栽培技術;

了解農業生產知識以及蔬菜大棚管理技術。

實習時間:xx年10月27日

我們在柳老師的帶領下,乘坐校車來到了實習地夏莊街道郝家營生態農業示范園,進行實習,期間實習地的郝經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下面結合農業生態學的課本知識和老師的講解將此次實習總結報告如下:

從郝家營生態農業示范園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

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農業技術措施,一方面取得投入少產出多,獲得最佳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還要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防止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取得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而這兩個方面又是同步進行的,這樣就需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管理。

位于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的郝家營生態農業示范園,共有蔬菜種植基地210畝,其中節能型日光溫室60棟,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基地生產的番茄、櫻桃番茄和芹菜三個蔬菜產品已通過國家無公害蔬菜認證,并申請注冊了好家牌蔬菜商標。該示范園已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在實習中我們了解到該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結合生態農業的需要,進行了有效的農業環境管理,其農業生態模式在硬件上的體現有以下幾點:

該基地的每座溫室均配有10立方米的沼氣池,并配套了沼氣燈,合理利用自備能源;在生產過程中,利用沼氣為蔬菜增加溫度和提供二氧化碳,沼液和沼渣作為蔬菜的有機肥料;

為提高灌溉效率和減少溫室內空氣濕度,每個溫室都配套了先進的滴灌設備,既節水又高效;

為有效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各溫室都安裝了自動卷簾裝置;

無公害蔬菜的栽培技術及大棚管理技術

我們在基地郝經理的指引和帶領下參觀了各種蔬菜大棚。由于該地位置優越,下有嶗山地下水,上有適宜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加上周圍政府、企業聚集,不用出門,品質良好的蔬菜就已經被訂購一空,給生態園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黃瓜的嫁接管理技術

在金黃一號黃瓜大棚,郝經理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黃瓜與南瓜的嫁接技術。在黃瓜和南瓜生長出3-4片葉子時,用刀片分別在黃瓜和南瓜靠近根部的莖上切一個小口,使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再用夾子夾住,通過嫁接,把黃瓜嫁接到南瓜的根上。大約3-5天傷口愈合,這時剪掉黃瓜的根,由南瓜根供給養料。黃瓜根系不發達,供給養料有限,而南瓜的根系很發達,養料供給充足,這樣就彌補了黃瓜根系不發達的缺陷,養料供給得到保障,產量也就大幅提高。

在管理過程中,8葉以下的瓜要打掉,同時黃瓜須也要打掉,防止他們爭營養,保證產量。此種嫁接的好處還有,南瓜不怕重茬,可以連續種植,保證產量。黃瓜的口味在于肥料,此處施用有機肥,既保證了營養,又保證了口味。另外,由于大棚薄膜以及草柵的應用,能夠產生較大的溫差,利于糖分的積累,黃瓜的口感好,水分多,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番茄的栽培管理技術

生態實習報告 篇4

實習地點:吉林農業大學校園,長春濱河路

實習要求:調查吉林農業大學校園,長春濱河路的植物造景狀況,分析其造景手法及利弊本次園林植物造景實習的重點調查對象是吉林農業大學校園,長春濱河路,目的在于通過實地調查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對理想設計與實際景觀之間的差異有所了解,為將設計付諸實施的可能性積累經驗。在學習的同時解決理論學習中的問題,并發現設計中存在的不足或是錯誤的做法,通過分析提出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借鑒同時避免今后設計中犯相似的錯誤。

結合園林花卉學及園林植物栽培學實習內容和經驗總結,從植物材料、設計理念、施工情況、景觀效果及養護管理情況等方面對植物造景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

接下來將從實際景觀出發,結合園林植物造景的理論基礎,從園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園林道路和廣場的植物造景、以及園林水體的植物造景這幾個方面進行匯報。

1園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完美的植物景觀必須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既要考慮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觀賞特性,又要考慮季相和色彩、對比和統一、韻律和節奏,以及意境表現等藝術問題。園林植物造景,一方面是各種植物之間的配置,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樹群的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園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

植物配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美觀原則、適用原則、多樣性原則、地方特色等,植物的造景形式是指按照樹木的生態習性,運用美學原理,依其姿態、色彩、干形進行平面和立面的構圖,使其具有不同形式的自由組合,構成千姿百態的美景,創造出各種引人入勝的樹木景觀。

1.1樹木配置的形式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是可以歸納為規則式和自然式兩類,具體又可以分為孤植、對植、列植、叢植、群植、林植等形式孤植,休息空間的中心位置設置花壇,以高大的楊樹孤植成景,使之成為此空間的視覺中心,對廊架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具有強烈的導向性和裝飾的作用。

用于孤植的樹木要么挺拔高達,要么夜色鮮亮、花果美麗,要能夠從背景中跳出來,要能夠成為栽植空間叢植,植物組合而成,突出了小規模樹木群體的形象美。叢植的構配置方式十分豐富,根據樹木數量的不同,叢植要遵循不同的法度,比如“兩株一叢要一俯一仰,三株一叢要分主賓,四株一叢的株距要有差異······”,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群植,由李及林下灌木組成的混交樹群,成為主要景觀之一,濱水景觀效果好,同時也能成為岸邊景觀的背景。

樹群所體現的是樹木的群體美,內部不允許游人進入,因此不利于做庇蔭休息之用,與叢植相比更注重喬灌的搭配。

列植,楊樹雙列植于校園入口,使入口空間的邊界更為明確,同時也起到了引導游人視線和路線的作用。列植的樹木要保持兩側的對稱性,但是并非絕對對稱,如株行距不一定絕對相等,可以有規律的變化。既可以作為背景,也可以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

1.2.花境的設計

花境是以宿根和球根花卉為主,結合一、二年生花草和花灌木,沿花園邊界或路緣布置而成的一種園林植物景觀,亦可點綴山石、器物?;ň惩庑屋喞噍^規整,內部花卉的配置成叢或成片,自由變化?;ň吃黾恿藞@林景觀,還有分隔景觀和組織游覽路線的作用。

花境是模擬自然界中林地邊緣地帶多種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的狀態,運用藝術手法設計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

花境按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從設計形式上分主要有單面觀花鏡、雙面觀花鏡和對應式花境3類,從植物選擇上,可分為宿根花卉花境、球根花卉花境、灌木花境、混合式花境、專類花境5類。

農大中的花境有單面觀花鏡和雙面觀花鏡兩種設計形式,主要是灌木花境。

單面觀花鏡是傳統的花境形式,多臨近道路設置,供一面觀賞;

灌木花境應用的觀賞植物為灌木,以觀花、觀葉或觀果的體量較小的灌木為主?;ň车纳手饕芍参锏幕ㄉ珌眢w現,常見的配色方法有:單色系設計、類色系設計、補色系設計、多色系設計,農大中主要的花境配色方式為多色系設計,也有少量單色系設計。

生態實習報告 篇5

引言

人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筑、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筑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么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當我們漫步于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筑物仿佛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并且散發著影響?!?/p>

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于20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于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于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群。

2、校園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致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里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里就住著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后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淀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指出,盡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盡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里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淀,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么,除了書香,對于久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著什么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采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于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采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游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凈,過路的汽車揚塵和制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占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游戲場,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游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并不是很合理。

猜你喜歡

更多>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